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10 個回答
南方鹏
2019-04-27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書中以曹魏為正統,為魏國曹家做了本紀,而以東吳蜀漢為偏安政權,只有傳沒有紀,這部史家鉅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其中《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六分之一,當時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正在寫作《魏書》,看到陳壽編撰的三國志後,認為沒有再修史的必要,就把自己編撰的史書銷燬了,可見對此書的推崇。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三國志》全書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其中以魏為正統,而稱國號為“漢”的蜀漢為“蜀”,也多為後人詬病。(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又蜀書中把劉備的傳記也寫作“先主傳”,更引得後人議論紛紛,猜疑不透,有人認為先與後只起時間作用,便於敘事,如後來的南唐先主中主後主之類,有人認為把劉備列入先主傳,意有所寄,更有深意,與陳壽的出身有關。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是三國時蜀漢人,譙周的弟子,曾任姜維的主薄,劉禪晚年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弄權無度,滿朝大臣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就,受到排擠屢遭貶黜。蜀漢滅亡後,陳壽隨劉禪等入晉,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仕途坎坷,一直失意潦倒,晚年發憤修史,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說明此書是屬於私史的性質,並非受到晉朝皇室的授意而編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先主”除了上文的一層意思外,還有另一個來源:古代家臣稱大夫的祖先為先主。從這一方面看,陳壽把劉備寫入先主傳,所用先主的名稱,好像更符合這一層意思,陳壽出生時劉備已逝世近十年,仕官時劉禪在位,是阿斗的臣屬,從這層關係來說,劉禪的父輩創業者劉備,稱為先主既有明文意義,更有暗含上下尊卑之意,以劉備為先,劉禪為後。從字面上和暗藏中都可以圓滿解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如《三國志吳書》,陳壽則把孫權列為吳主傳,主在這裡有諸侯王的意思,也是對事實存在的非正統政權的寫法。如果真沒有其他用意,為表示自己已是晉朝人士,不私蜀漢的話,可以把劉備列為蜀主傳,不必多此一舉寫為“先主”,所以,陳壽所作三國志中的先主,意有所寄,有唯史的一面,應該也有自認曾為蜀漢之臣的意思在內,才把劉備稱為“先主”。

谈古论金
2019-12-11

首先,單從字面本身來看,陳壽稱呼劉備為先主,和他稱呼孫權為吳主是很類似的叫法,承認其曾經的國君身份,但相對輕描淡寫,同時放在列傳而不放在本紀中,本就是所謂「帝魏寇蜀」的書法的一部分。這也非常容易理解,畢竟晉朝的法統承續自曹魏,彰顯曹魏的合法性就是彰顯本朝的合法性,這是有基本覺悟的史家該有的政治正確。

但是細玩陳壽具體的寫法,事情卻又不那麼簡單: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劉備大漢皇室苗裔的身份,小時候就顯露的祥瑞和他本人異於常人的言行,都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豪言和他叔父「汝勿妄語,滅吾門也」的警示,既模仿了太史公描寫劉邦的寫法,也復刻了太史公描寫項羽的寫法,顯示出陳壽對傳主的偏愛。

很多地方的描寫,顯示出陳壽要在劉備和劉邦之間建立某種映射的鏡像關係——即使是並不是很正面的描寫「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其中也有深意。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對比陳壽把他寫入本紀享受皇帝待遇的曹操,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發現這一點: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雖然廟號諡號避諱一本正經,但是實際上才按照官方口徑說了幾句,馬上拐到了「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就差說是不知道哪裡來的野種了。

再看陳壽提到的「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以及關於孫權的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不難發現陳壽從個人立場最偏愛和尊敬劉備。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從這個意義上,「先主」雖然只是時序加上一個主字,但是其中隱含的尊崇敬意和禮貌周全,也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換一個視角,尊敬故主本身就是漢魏兩晉士人立身行事的道德準則,而捎帶腳暗暗貶損一下魏武帝,對晉朝官方也有好處,因此,陳壽的這個做法既感念舊恩、不忘故主,對新朝也沒有什麼違逆犯忌的地方。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南门太守
2019-12-11

《三國志》中稱劉備為“先主”,稱劉禪為“後主”,不少人認為這與陳壽及其父親早年在蜀漢的經歷有關,其實是沒有道理的。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三國志》從書名上看是三個國家的“志”,按理說魏、蜀、吳三個政權在書中的“待遇”是一樣的,但事實上又不能一樣,“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國家的正統只有一個,陳壽所在的西晉是曹魏政權禪讓而來的,自然尊曹魏為正統。

於是,《三國志》只把為皇帝作傳記的“紀”給了曹魏的幾位皇帝,三國時代的皇帝有十多位,蜀漢和孫吳的皇帝就不能再以帝號為名作“紀”了,只能稱為“傳”。

但是,像劉備、孫權這樣的人畢竟當過皇帝,把他們混同於手下的文武也不太合適,於是陳壽發明了一個說法,稱他們為“主”,這不僅對蜀漢適用,對孫吳也是一樣,《三國志·吳書》中孫權的傳記稱《吳主傅》,孫權之後的孫亮、孫休、孫皓三位皇帝的傳記稱《三嗣主傳》。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蜀漢只有兩位皇帝,就好辦一些,劉備的傳記就稱為《先主傳》,劉禪的傳記就稱為《後主傳》,這是《三國志》的統一規範,與陳壽個人的經歷沒有任何關聯。

“主”是什麼呢?有人認為,它的意思是“先生”,所謂“主公”,就是“尊敬的先生”,所謂“明主”,就是“明智的先生”,但這樣理解有些太寬泛了。

“主”的意思,除“家中的男主人”外,《康熙字典》裡還有一條:“又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這種用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較普遍,《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

於是,“主”衍生出“主上”、“主公”、“明主”等說法,其中“主公”、“明主”在三國時代已廣泛使用,是臣下對君主及割據群雄的稱呼,或者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如《三國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三國志》本是陳壽所撰的私史,後被官方認可成為“官史”,所以它必須尊崇西晉王朝的政治理念,不能自己單弄一套。《三國志》稱劉備、孫權等人為“主”,是站在劉備、孫權等人的臣下的角度說的,而不是站在陳壽自己的角度,這是對劉備、孫權等做過皇帝的這幾位的一種尊稱。

與“帝”、“王”相比,“主”這個稱呼並不那麼正式,因而可以將正統與非正統這種的嚴肅問題進行含糊處理,這個做法應該說是非常聰明和得體的。

老叟蜀山散人
2019-06-17

這個問題涉及王朝的正統性,是嚴肅的政治話題,《三國志》只有魏帝稱帝而吳蜀稱主是陳壽視魏為正統,視吳蜀為割據地方勢力,以維護晉正統地位的表現。也只能如此“春秋筆法”般變通,他的書才可能不受政治因素干擾,順利寫成,否則在極端皇權治下,不止書可能寫不成,連自己命都可能保不住。

中國曆代王朝對於自己的統序都是極其重視的,皇權是“受命於天”、“皇權天授”的,而魏受漢禪,魏帝自視為正統天子,晉受魏禪,晉帝自然是正統天子,吳蜀自然是偽政權。天下歸晉,陳壽著書也只能以魏晉為正統,而被視為地方割據勢力的吳蜀皇帝當然不能呼之為帝,因此陳壽才稱為蜀主、吳主,蜀漢政權公元221年建立到公元260年被鄧艾剿滅,共歷劉備(漢孝昭烈皇帝)和劉禪(安樂公)兩代皇帝,所以陳壽在書中不稱帝稱主,以突出魏晉受禪的正統地位,不單不稱吳蜀君主為帝,連蜀漢的國號漢也不敢直稱為漢而稱蜀或蜀漢,也事因這個正統。換而言之,陳壽不以魏為正統來著書,那麼我們可能連《三國志》這部書都看不到了,如果沒有這部簡約嚴謹到惜字如金的史志,世界名著《三國演義》也不一定會出現了。

我們需要記住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他於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三分歸一統時編寫《三國志》,時年已48歲,歷時十年而成就這部史家鉅著。

附陳壽生平約述:陳壽字承祚(233年—297年)。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師事蜀漢重臣譙周,曾任蜀漢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蜀亡,歷任晉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亡年65歲。

漩涡鸣人yy
2019-06-16

這就有一個問題,什麼叫做先主?

第一個詞很好解釋,那當然就是之前的,以前的,也有人說,用這個先後來定義蜀國的兩位君王,一個是劉備,還有一個是劉禪,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解釋,但事實上也脫離不了這個範疇。

比較有問題的是這個主,我們得先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陳壽這個人原先是蜀漢政權的官員,他的出生的時間大約是在劉備死了以後十年,陳壽的父親曾經做過馬謖的參軍,他自己本人也做過姜維的參軍,陳壽還曾經是蜀漢政權的光路大幅,本來是一帆風順,可以說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即便是晉國率領軍隊攻進來,他投降還是有資本的,結果劉禪身邊出了一個黃皓,陳壽得罪了黃皓,導致他一生碌碌無為,不得重用,即便留單投降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司馬家族自己本人跟隨劉禪一起到了洛陽,但是,還是不受重視,被逼無奈之下,陳壽選擇編纂石書,通過十年的努力寫了三國志。

從中我們知道兩件事情,首先第一點承受這個人原先是蜀漢政權的官員,他是有這個可能性去選擇認劉備作為自己主人的,當然,劉備的兒子劉善是後來的一個主人,這就區分為先主和後主。

如果承受一開始的時候是在蜀漢政權當政的時候,寫三國志的話,那他應該稱呼劉備為仙地,就好像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曾經寫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雖然說後來蜀漢政權被滅亡了,但是承受作為蜀漢政權曾經的一員,他也不能夠改弦易張,不能夠汙衊自己曾經的主子,所以稱呼劉備為先主,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從承受一生的經歷來看,他是出生在劉備去世之後十年,所以說作為原先蜀漢政權的掌權人,劉備是不可能得罪承受的,承受也犯不著為了一個死人,去抹滅了自己寫歷史書的公正性。

除此以外,這本三國志事實上並不是司馬家族指定承受去寫的,這本三國志完全是出於個人意願,這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於承受本人意志力的佩服,大家都知道,整理一個歷史時期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那是一個號大而且繁雜的工作,並且從中還得擇選出需要的,不需要的,真的假的,這對於一個人來講,這簡直就是一次洗禮和折磨,歷史上面能夠獨自完成一部鴻篇鉅製的歷史書的話,那這個人確實挺厲害的。

对话历史
2019-12-11

因為魏國是正統,蜀國是地方政權。當中國處於分列時期,多個政權存在,後人在編纂史書時,就是按正統王朝的年號進行紀元,而三國時期,魏國是正統,所以按魏國紀元進行記載,敘事時魏國皇帝稱“帝”“上”等,其他地方政權的皇帝稱“主”。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蜀漢只有兩個皇帝,史書記載時劉備被稱為“先主”,劉禪被稱為“後主”,而吳國的皇帝則被稱為“吳主”。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劉備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資治通鑑》在南北朝時陳朝的《陳紀》中,稱已經登基建立隋朝的隋文帝為“隋主”,陳朝皇帝則稱“帝”“上”等,等到隋朝滅亡陳朝之後,《隋紀》才開始,這時才稱隋文帝為“帝”“上”。這也說明陳朝是中華正統,陳朝滅亡後,有一定少數民族血統的隋朝才完全成為華夏正統王朝。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曹操畫像)

斑马说
2019-09-07

《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這是為什麼? 他筆下就只承認曹魏的君主才是真的皇帝,但漢晉春秋一書中則反過來以蜀漢為正統,但也不是就能否定那些人稱帝的事實,這些是他們認為,而對於劉備孫權的皇帝身份則不與承認,而事實上,問題是該史書的作者承認與否而已,很多稱帝立號的人物也不被正史所承認,所以蜀吳兩國則無本紀。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這些所謂本紀不本紀的記載級別之分也只是各朝代(史官)的自行認為,魏吳為叛逆,三國志陳壽則以魏國為正統,不過劉備和孫權也是有稱帝的事實,資治通鑑也是同樣,就是袁術也曾有稱帝的事實由於本紀是帝皇級人馬的記載卷《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這是為什麼?由於本紀是帝皇級人馬的記載卷,不過劉備和孫權也是有稱帝的事實,就是袁術也曾有稱帝的事實,問題是該史書的曹操比其他人厲害多了 有帝王之實 其他兩人空有帝王之名故而尊被迫禪讓給晉的曹魏為正統、《三嗣主傳》則是後人所改的、治喪等相關的文告皆闕,只出現在裴注之中。而劉備稱王。《魏志》中對魏國皇帝各立了本紀。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蜀漢第二任皇帝劉禪,可能與故國情愫有關。孫權宣佈稱帝,傳中也沒有著錄,且還為生前無帝號的曹操寫了本紀。而相反稱帝了的劉備,死時則使用與“崩”字同等地位的“殂”字《三國志》作者的政治立場、稱帝,則立篇名為《先主傳》、治喪等相關的文告皆詳細記載,僅引用一篇較短的《漢獻帝禪讓策文》,《吳主傳》中僅有“南郊即皇帝位”的文句。而魏國稱王,則稱《後主傳》,而現今則稱《吳主傳》,不直稱名諱,其登壇告天的文書,如《孫權傳》、《孫亮孫休孫皓傳》、稱帝,其他的只能見於裴注:陳壽為晉代官員。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吳志》中則稱呼吳國皇帝的名諱陳壽是蜀國人 但 被蜀國滅了 後來陳壽在晉朝當官。而晉朝是 魏國禪讓而來 所以以魏為正統!其他兩國主 則 不能入 本紀。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西晉史官。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所以曹操就以帝王身份出現在史書中。作者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但傳是以本紀的方式寫的。

季我努学社
2019-08-27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魏蜀吳形勢圖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對陳壽所寫的《三國志》有所瞭解。《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由此可見《三國志》這本史書的地位之高。《三國志》可以分為《魏書》、《吳書》和《蜀書》,這三本書原本獨自流傳,直到北宋時期才改稱《三國志》。在《三國志》中,只有武帝紀、文帝紀和明帝紀,分別記錄曹操、曹丕和曹睿的事蹟,而劉備、孫權及其繼承者分別歸入到列傳中,並且稱孫權為“吳主”,稱劉備為“先主”。相信對中國古代修史傳統有所瞭解的人都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紀傳體史書源自於《史記》,一般把皇帝的傳記稱為“紀”,而一般人只能歸入“列傳”中,這是基於不同人的身份等級所做出的區分。那麼,陳壽為什麼在《三國志》中這樣區分?劉備、孫權都先後稱帝,曹操也被他的兒子尊為武皇帝,如果按照修史的傳統來劃分,應該把他們的事蹟都歸入“紀”中。然而,陳壽,卻只為曹操及其繼位者寫紀,而劉備、孫權只能稱列傳,其中的內含耐人尋味。陳壽寫《三國志》是在西晉年間,而西晉政權是繼承於曹魏,因此,必須要在名義上尊曹魏為正統,這樣才能保證本朝政權的合法性。尊曹魏為正統,則必然要貶低孫吳和蜀漢政權。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

至於,陳壽為什麼要稱劉備為先主,這還要從陳壽的身世上說起。陳壽雖未晉臣,但是他本來卻是蜀漢的臣子,他的父親還曾當任過馬謖的參軍。陳壽自己也在蜀漢做到了光祿大夫的職位。後來,隨蜀漢後主劉禪一起歸順晉朝,先後擔任佐著作郎、著作郎、治書御史之職。因此,從這點來看,陳壽在《三國志》中稱劉備為先主也是理所應當。並且,劉備的事蹟雖然歸入列傳中,但是,《先主劉備傳》的格式都是按照帝紀的格式來寫的。由此可見,陳壽雖然迫於政治環境,在形式上有所曲筆,但是還是基本上尊重了史實。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劉備

參考文獻:

1. 陳壽:《三國志》

2. 朱蘇進著:《三國》

3. 楊耀坤著;伍野春著:《陳壽評傳》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陶短房
2019-08-27

這個是和蜀漢自己的格局和陳壽本人的尷尬地位息息相關的。

蜀漢建立時自稱繼承被曹魏取代的漢,為實際上並未被害死的漢獻帝舉哀,蜀漢建立者劉備以漢室繼承人的身份稱帝,宣佈自己是兩漢的合法延續,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生前以此自居正統,他死後,嗣皇帝劉禪和諸葛亮等臣下並不以劉備這個蜀漢第一代皇帝為宗廟中的“祖”,而僅上了“昭烈帝”的諡號(沒有廟號或廟號失傳)。曹魏以禪代形式篡漢自立,西晉又照貓畫虎篡魏自立,如果承認蜀漢繼承兩漢的合法性,則等於將曹魏和當時的執政者西晉司馬氏斥為叛賊,這顯然是絕對的“政治不正確”。

不僅如此,陳壽本人是蜀人,更是蜀漢時的官員、名臣譙周的學生,蜀漢滅亡後以羈旅身份入長安做官的。在這種險惡艱難的政治空氣中,他勢必要比普通官員和作者更加註意“春秋筆法”,不能讓自己的作品因為“政治不正確”而慘遭腰斬之禍——更何況從“正始之禍”可知,就算作者本人也未必不會因為寫錯了些什麼遭到麻煩、甚至殺身之厄。

因此陳壽小心翼翼地只稱蜀漢為“蜀”,幾乎不提這個“漢”字,寫蜀漢年號時必然加個曹魏年號的旁註(這對於文筆極為精練的三國志是非常醒目的),而蜀漢先主劉備這個敏感人物,則更要小心稱呼,叫“昭烈帝”只能在他死後描述葬儀時輕描淡寫地提一下,其他時候只能從“後主”倒退推,叫做“先主”,一如宋代史官提到南唐烈祖、元宗時,都會用後主倒推,稱為先主、中主一個道理。

但陳壽畢竟是蜀人,而且是靠整理諸葛亮文集獲得司馬炎賞識升官的,不僅如此,西晉畢竟不是曹魏,和蜀漢沒有直接的冤仇,“政治正確”稍有寬鬆,因此陳壽還是給故國以特殊待遇,比如先主傳不直呼劉備姓名(看看他怎麼對待孫權的),死用“殂”,登基發喪等的文告都儘量照登,等等,要知道蜀漢不設史官,紀傳無本,如果不是他親自動手直接創作,《三國志》很難成書,蜀漢也未必不會變成史官燈下黑的又一個西夏

历史简单说
2019-12-11

有的人認為劉備的先主與劉禪的後主,與陳壽的經歷無關,認為蜀漢有兩個皇帝,前面的叫先主,後面的叫後主,但個人覺得這種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人會被叫做後主,除了蜀漢的劉禪,還有五代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後蜀後主孟昶,還有南朝陳朝的後主陳叔寶,我們會發現,他們都是最後一個皇帝。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另外,他們之所以被稱之為主,是因為同時期另外的,被尊為正統的朝代,比如五代時期的後周與之後北宋,南朝陳相對應的是隋朝,蜀漢相對應的就是曹魏。

可以看得出,他們之所以被叫後主,主要是兩個原因,他們是割據勢力,而且他們都是最後的皇帝。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但是他們之前的皇帝都沒有被叫做先主,比如後蜀也是有兩個皇帝,第一個皇帝是孟昶,就沒有稱之為先主。

那我們來看看陳壽的個人經歷,我們先來看兩個時間點,劉備稱帝的時間是公元221年,而蜀漢被滅,劉禪向鄧艾投降的時間是公元263年,司馬炎建立晉朝是在公元265年。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陳壽生於233年,是巴西郡安漢人(今四川南充),他的老師是譙周,也就是勸劉禪投降的那個人,陳壽做過蜀漢的觀閣令史,也就是蜀漢的史官,蜀漢投降之後,陳壽在張華的推薦下,成為了晉臣,最後死於公元297年。由此可見,陳壽先是蜀臣,後為晉臣,《三國志》是在晉的時候完成的。

三國自然是魏蜀吳,那麼陳壽是分別怎麼稱呼這三國的皇帝呢?陳壽是將魏視為正統的,因為晉是由魏禪讓而來,而魏又是從漢禪讓而來的,所以魏國皇帝的傳記都叫做紀,比如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

陳壽給劉備寫列傳時,為什麼叫他“先主”?

蜀漢的劉備稱之為先主,劉禪稱之為後主,而東吳的孫權稱之為吳主,後面的孫亮、孫休、孫皓稱之為三嗣主。

而在劉備傳的正文裡面通篇稱劉備為先主,而不稱之為備,在劉禪傳,通篇稱劉禪為後主,而不稱之為禪,而在孫權傳,並不是稱之為吳主,而是直呼其為權,這個也可以說明先主與後主,是因為陳壽之前為蜀臣的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