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破敗不堪,陵區成了莊稼地,但地宮依舊完好
歷史李老師
1/10 【明孝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一組百年前明孝陵老照片)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修建,次年馬皇后葬入地宮,因馬皇后諡號“孝慈”,加上明朝以“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永樂三年(1405年),明孝陵徹底建成,前後歷時25。當時的明孝陵規模宏大,陵區植樹十萬棵,養鹿千頭。
2/10 【外國遊客遊覽明孝陵,遠處是方城】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的明孝陵主要建築以陵宮區為主,包括大金門、四方城、神道等附屬設施,木質建築多為新中國成立後重修的結果。
3/10 【明孝陵神道上的大象石像】明孝陵神道分為“石像路”和“翁仲路”兩段。與歷朝歷代帝王陵筆直神道不同的是,明孝陵神道完全根據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通過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石獸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是“石像路”,長615米。
4/10 【明孝陵之大金門】大金門原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門,也就是正式進入明孝陵陵區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共有券門三孔,採用磚石砌築,下部為石質須彌座,束腰處淺雕刻椀花結帶,須彌座以上為磚砌。這張照片中的大金門受到嚴重破壞,屋頂完全被毀,兩側紅牆也被拆光。
5/10 【明孝陵華表(石望柱)】“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第二段,長250米,依次排列一對望柱、兩對文臣、兩對武將。明孝陵的華表呈六稜柱形,位於神道的中間,用於分割石獸像和石人像,高約6.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儘管當時已經斑駁,但已經能感受莊嚴的氣勢。
6/10 【明孝陵神道兩側的文臣石像,可以看到周圍都是玉米地】明朝時期,明孝陵是老百姓禁地,這裡有5000名守陵士兵。明朝滅亡後,清朝統治者為籠絡漢人,也對明孝陵進行了有效保護。然而,晚清時期社會動盪,明孝陵年久失修,加上南京戰火紛飛,地面木質建築更是毀壞殆盡。
7/10 【方城,上面是明樓,樓中立廟諡碑,木質建築已經蕩然無存】方城正中為一拱門門洞,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牆,用13層條石砌築,沿著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可以登上明樓。
8/10 【明孝陵神道兩側的駱駝石像】駱駝象徵外域邊疆的,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這組照片拍攝時,明孝陵破敗不堪,陵區成為了莊稼地,但是地宮保存完好,這是一個奇蹟。
9/10 【明孝陵神道兩側的武將石像】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刻都是採用整塊巨石採用圓雕技法刻成,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風格粗獷,既代表著帝陵的崇高、聖潔、華美,又起著保衛、辟邪、禮儀的作用。
10/10 【康熙皇帝樹立的“治隆唐宋”石碑】康熙六下江南時,曾專程繞道拜謁明孝陵。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又一次拜謁明孝陵,並題“治隆唐宋”碑於碑亭。
2019-08-2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