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魏王,但是他為什麼卻始終沒有稱帝呢?

10 個回答
而知而行
2019-08-19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雖然功勳很大,但他也需要時間積累人望,同時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子。況且當時天下未定,曹操也需要創立一個平穩過渡政權的模式,以免造成國家內亂,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此外,東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時代,儒學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曹操在東漢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一定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曹操沒有稱帝,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在公元195年時,他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擊敗了呂布,佔據了兗州地界,誠為一方諸侯,在治中從事毛玢的建議下,積極向漢朝朝廷靠攏,要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大為讚賞,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和洛陽去覲見皇帝,後來又親自帶領軍隊將從關中逃難出來的漢獻帝君臣連哄帶騙地給誆到了許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雖然功勳很大,但他也需要時間積累人望,同時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子。況且當時天下未定,曹操也需要創立一個平穩過渡政權的模式,以免造成國家內亂,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此外,東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時代,儒學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曹操在東漢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一定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曹操沒有稱帝,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在公元195年時,他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擊敗了呂布,佔據了兗州地界,誠為一方諸侯,在治中從事毛玢的建議下,積極向漢朝朝廷靠攏,要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大為讚賞,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和洛陽去覲見皇帝,後來又親自帶領軍隊將從關中逃難出來的漢獻帝君臣連哄帶騙地給誆到了許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時的地盤)

曹操之所以選擇這麼做,其實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當時天下分崩離析,州牧豪強紛紛割據自立。由於漢朝官吏選拔的“察舉制”,那些世家大族在東漢朝廷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些世族公子們登高一呼,天下而影從。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馥原本是冀州刺史,就因為袁紹是四世三公,能夠得人,就將冀州輕易送給了原是下級的渤海太守袁紹。當時袁紹因為名望,身邊也聚集了很多能臣幹吏,像陳群、荀彧等後來歸降曹操的,這個時候都在袁紹帳下聽用。

可是曹操就沒有這個條件了。雖然曹操也是官二代,可是他的祖父的太尉官職是花錢買來的。而且曹操還有一個身份,其祖父曹騰是太監,被人稱為閹宦之後。東漢桓帝時,曾經有過詔令,宦官也可以封侯,而且還可以世襲。曹操這一支人就是這個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過這樣的身份在天下士子眼中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原來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就是宦官集團與士子集團之間的對抗。士子集團被中常侍坑慘了,因此天生就對宦官沒有什麼好感,連帶著曹操也受牽連,在士子圈裡經常被孤立。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雖然功勳很大,但他也需要時間積累人望,同時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子。況且當時天下未定,曹操也需要創立一個平穩過渡政權的模式,以免造成國家內亂,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此外,東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時代,儒學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曹操在東漢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一定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曹操沒有稱帝,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在公元195年時,他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擊敗了呂布,佔據了兗州地界,誠為一方諸侯,在治中從事毛玢的建議下,積極向漢朝朝廷靠攏,要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大為讚賞,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和洛陽去覲見皇帝,後來又親自帶領軍隊將從關中逃難出來的漢獻帝君臣連哄帶騙地給誆到了許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時的地盤)

曹操之所以選擇這麼做,其實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當時天下分崩離析,州牧豪強紛紛割據自立。由於漢朝官吏選拔的“察舉制”,那些世家大族在東漢朝廷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些世族公子們登高一呼,天下而影從。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馥原本是冀州刺史,就因為袁紹是四世三公,能夠得人,就將冀州輕易送給了原是下級的渤海太守袁紹。當時袁紹因為名望,身邊也聚集了很多能臣幹吏,像陳群、荀彧等後來歸降曹操的,這個時候都在袁紹帳下聽用。

可是曹操就沒有這個條件了。雖然曹操也是官二代,可是他的祖父的太尉官職是花錢買來的。而且曹操還有一個身份,其祖父曹騰是太監,被人稱為閹宦之後。東漢桓帝時,曾經有過詔令,宦官也可以封侯,而且還可以世襲。曹操這一支人就是這個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過這樣的身份在天下士子眼中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原來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就是宦官集團與士子集團之間的對抗。士子集團被中常侍坑慘了,因此天生就對宦官沒有什麼好感,連帶著曹操也受牽連,在士子圈裡經常被孤立。

(曹操連哄帶騙把漢獻帝遷到許昌)

所以,當天下紛亂,各地紛紛起兵,曹操也從洛陽跑回老家,跟父親徹夜長談,希望能夠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曹操得到了族弟曹洪的財政支持,招募到了5000人的隊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但是,曹操的隊伍的基本盤,基本上就只有自家人了,曹操這一支勢力,缺少人望,天下士人不看好的同時,也不願意追隨曹操。

所以曹操與劉秀在創業階段最大的區別,就是劉秀姓劉,單就一紙詔書,就能讓天下士子收心。曹操在起兵之初,除了不被其他勢力吃掉,還要不斷地政治作秀,積累名望。不過,曹操一開始是沒有考慮到這些的,他本身能力就很強,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下,他在兗州地界殺了一些徒有虛名的名士,以至於逼反了陳宮,曹操的創業之路幾乎被斷送。這對曹操的震動是很大的,此後曹操開始認真地對待“名士”這個群體了。

古代的教育普及率不高,平民百姓沒有可能有讀書的機會和能力。劉秀作為一個農民,能夠到長安讀太學,那是王莽推出的新政,給了不少福利。社會上能夠識文斷字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圈子的人。沒有這個圈子的人的支持,打下了地盤,連個當官的都找不到。就算曹操家族能人再多,也不可能把天底下的官都給當了吧?而且,這些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強,如果不取得他們的合作,統治也難以穩固下來。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雖然功勳很大,但他也需要時間積累人望,同時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子。況且當時天下未定,曹操也需要創立一個平穩過渡政權的模式,以免造成國家內亂,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此外,東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時代,儒學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曹操在東漢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一定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曹操沒有稱帝,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在公元195年時,他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擊敗了呂布,佔據了兗州地界,誠為一方諸侯,在治中從事毛玢的建議下,積極向漢朝朝廷靠攏,要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大為讚賞,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和洛陽去覲見皇帝,後來又親自帶領軍隊將從關中逃難出來的漢獻帝君臣連哄帶騙地給誆到了許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時的地盤)

曹操之所以選擇這麼做,其實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當時天下分崩離析,州牧豪強紛紛割據自立。由於漢朝官吏選拔的“察舉制”,那些世家大族在東漢朝廷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些世族公子們登高一呼,天下而影從。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馥原本是冀州刺史,就因為袁紹是四世三公,能夠得人,就將冀州輕易送給了原是下級的渤海太守袁紹。當時袁紹因為名望,身邊也聚集了很多能臣幹吏,像陳群、荀彧等後來歸降曹操的,這個時候都在袁紹帳下聽用。

可是曹操就沒有這個條件了。雖然曹操也是官二代,可是他的祖父的太尉官職是花錢買來的。而且曹操還有一個身份,其祖父曹騰是太監,被人稱為閹宦之後。東漢桓帝時,曾經有過詔令,宦官也可以封侯,而且還可以世襲。曹操這一支人就是這個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過這樣的身份在天下士子眼中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原來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就是宦官集團與士子集團之間的對抗。士子集團被中常侍坑慘了,因此天生就對宦官沒有什麼好感,連帶著曹操也受牽連,在士子圈裡經常被孤立。

(曹操連哄帶騙把漢獻帝遷到許昌)

所以,當天下紛亂,各地紛紛起兵,曹操也從洛陽跑回老家,跟父親徹夜長談,希望能夠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曹操得到了族弟曹洪的財政支持,招募到了5000人的隊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但是,曹操的隊伍的基本盤,基本上就只有自家人了,曹操這一支勢力,缺少人望,天下士人不看好的同時,也不願意追隨曹操。

所以曹操與劉秀在創業階段最大的區別,就是劉秀姓劉,單就一紙詔書,就能讓天下士子收心。曹操在起兵之初,除了不被其他勢力吃掉,還要不斷地政治作秀,積累名望。不過,曹操一開始是沒有考慮到這些的,他本身能力就很強,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下,他在兗州地界殺了一些徒有虛名的名士,以至於逼反了陳宮,曹操的創業之路幾乎被斷送。這對曹操的震動是很大的,此後曹操開始認真地對待“名士”這個群體了。

古代的教育普及率不高,平民百姓沒有可能有讀書的機會和能力。劉秀作為一個農民,能夠到長安讀太學,那是王莽推出的新政,給了不少福利。社會上能夠識文斷字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圈子的人。沒有這個圈子的人的支持,打下了地盤,連個當官的都找不到。就算曹操家族能人再多,也不可能把天底下的官都給當了吧?而且,這些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強,如果不取得他們的合作,統治也難以穩固下來。

(雖不在其位,卻政由己出)

所以,曹操在平定呂布之亂後,對毛玢的建議非常讚賞的原因即在此。既然曹操不姓劉,那就把姓劉的皇帝控制在手裡,通過這樣一塊招牌,向天下人宣佈,跟著曹操幹,就是心向中央,就代表著政治正確,以此來建立自己勢力的基本盤。袁紹發現了曹操的這個意圖,就立刻上奏希望把天子迎接到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地方,曹操立刻就試了下天子的威力,以皇帝的名義責備袁紹佔了這麼多州郡,卻不思報效朝廷。袁紹明知道是曹操在使壞,也不得不上表請罪。

雖然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但是世家大族還是有很多不給曹操面子。為什麼呢?因為曹操的勢力還比較弱小,大漢朝廷的大將軍還是袁紹啊!司馬懿就住在曹操與袁紹對峙的中間地帶,因此曹操徵辟司馬懿,司馬懿推辭不來。直到曹操徹底擊敗了袁紹勢力,已經漸成一統之勢了,世家大族才開始於曹操合作。

不過這種合作的意願也相當有限,因為對於世家來說,他們忠誠的只是漢朝,而非曹操。曹操雖然已經是丞相,位極人臣,但是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官僚,是職業經理人,與這些世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相反,曹操因為大權在握,表現出的強勢姿態,引起了這些世家大族的不滿,他們不僅斥責曹操沒有君臣之儀,還有人說他將篡漢自立,“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其實就是劉備他們說的),甚至還多次串聯謀刺曹操。

為此,曹操在公元210年,趁著收復河東,漢獻帝給曹操加封食邑的機會,給這些心懷怨憤的世家們寫了一封公開信《讓縣自明本志令 》。他在信中說自己的志向不大,只想做個徵西將軍。現在被人誤會,心裡很是鬱悶。現在皇帝又給曹操加封了三個縣的食邑,曹操把他都退回去,以此來表明,曹操沒有非分之想。而且曹操非常堅定了一條,讓出食邑可以,讓出兵權不可能。曹操也是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啊。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雖然功勳很大,但他也需要時間積累人望,同時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子。況且當時天下未定,曹操也需要創立一個平穩過渡政權的模式,以免造成國家內亂,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此外,東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時代,儒學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曹操在東漢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一定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曹操沒有稱帝,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在公元195年時,他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擊敗了呂布,佔據了兗州地界,誠為一方諸侯,在治中從事毛玢的建議下,積極向漢朝朝廷靠攏,要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大為讚賞,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和洛陽去覲見皇帝,後來又親自帶領軍隊將從關中逃難出來的漢獻帝君臣連哄帶騙地給誆到了許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時的地盤)

曹操之所以選擇這麼做,其實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當時天下分崩離析,州牧豪強紛紛割據自立。由於漢朝官吏選拔的“察舉制”,那些世家大族在東漢朝廷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些世族公子們登高一呼,天下而影從。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馥原本是冀州刺史,就因為袁紹是四世三公,能夠得人,就將冀州輕易送給了原是下級的渤海太守袁紹。當時袁紹因為名望,身邊也聚集了很多能臣幹吏,像陳群、荀彧等後來歸降曹操的,這個時候都在袁紹帳下聽用。

可是曹操就沒有這個條件了。雖然曹操也是官二代,可是他的祖父的太尉官職是花錢買來的。而且曹操還有一個身份,其祖父曹騰是太監,被人稱為閹宦之後。東漢桓帝時,曾經有過詔令,宦官也可以封侯,而且還可以世襲。曹操這一支人就是這個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過這樣的身份在天下士子眼中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原來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就是宦官集團與士子集團之間的對抗。士子集團被中常侍坑慘了,因此天生就對宦官沒有什麼好感,連帶著曹操也受牽連,在士子圈裡經常被孤立。

(曹操連哄帶騙把漢獻帝遷到許昌)

所以,當天下紛亂,各地紛紛起兵,曹操也從洛陽跑回老家,跟父親徹夜長談,希望能夠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曹操得到了族弟曹洪的財政支持,招募到了5000人的隊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但是,曹操的隊伍的基本盤,基本上就只有自家人了,曹操這一支勢力,缺少人望,天下士人不看好的同時,也不願意追隨曹操。

所以曹操與劉秀在創業階段最大的區別,就是劉秀姓劉,單就一紙詔書,就能讓天下士子收心。曹操在起兵之初,除了不被其他勢力吃掉,還要不斷地政治作秀,積累名望。不過,曹操一開始是沒有考慮到這些的,他本身能力就很強,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下,他在兗州地界殺了一些徒有虛名的名士,以至於逼反了陳宮,曹操的創業之路幾乎被斷送。這對曹操的震動是很大的,此後曹操開始認真地對待“名士”這個群體了。

古代的教育普及率不高,平民百姓沒有可能有讀書的機會和能力。劉秀作為一個農民,能夠到長安讀太學,那是王莽推出的新政,給了不少福利。社會上能夠識文斷字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圈子的人。沒有這個圈子的人的支持,打下了地盤,連個當官的都找不到。就算曹操家族能人再多,也不可能把天底下的官都給當了吧?而且,這些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強,如果不取得他們的合作,統治也難以穩固下來。

(雖不在其位,卻政由己出)

所以,曹操在平定呂布之亂後,對毛玢的建議非常讚賞的原因即在此。既然曹操不姓劉,那就把姓劉的皇帝控制在手裡,通過這樣一塊招牌,向天下人宣佈,跟著曹操幹,就是心向中央,就代表著政治正確,以此來建立自己勢力的基本盤。袁紹發現了曹操的這個意圖,就立刻上奏希望把天子迎接到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地方,曹操立刻就試了下天子的威力,以皇帝的名義責備袁紹佔了這麼多州郡,卻不思報效朝廷。袁紹明知道是曹操在使壞,也不得不上表請罪。

雖然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但是世家大族還是有很多不給曹操面子。為什麼呢?因為曹操的勢力還比較弱小,大漢朝廷的大將軍還是袁紹啊!司馬懿就住在曹操與袁紹對峙的中間地帶,因此曹操徵辟司馬懿,司馬懿推辭不來。直到曹操徹底擊敗了袁紹勢力,已經漸成一統之勢了,世家大族才開始於曹操合作。

不過這種合作的意願也相當有限,因為對於世家來說,他們忠誠的只是漢朝,而非曹操。曹操雖然已經是丞相,位極人臣,但是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官僚,是職業經理人,與這些世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相反,曹操因為大權在握,表現出的強勢姿態,引起了這些世家大族的不滿,他們不僅斥責曹操沒有君臣之儀,還有人說他將篡漢自立,“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其實就是劉備他們說的),甚至還多次串聯謀刺曹操。

為此,曹操在公元210年,趁著收復河東,漢獻帝給曹操加封食邑的機會,給這些心懷怨憤的世家們寫了一封公開信《讓縣自明本志令 》。他在信中說自己的志向不大,只想做個徵西將軍。現在被人誤會,心裡很是鬱悶。現在皇帝又給曹操加封了三個縣的食邑,曹操把他都退回去,以此來表明,曹操沒有非分之想。而且曹操非常堅定了一條,讓出食邑可以,讓出兵權不可能。曹操也是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啊。

(曹操始終掌握軍權)

曹操的這一番表態到底是不是真心實意的呢?此時的曹操已經55歲了,他雖然開府治事,有自己的屬官,但是名義上大家拿的都是朝廷的俸祿,都是大漢的臣子。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這些人還都心向漢室。而且,外部劉備、孫權、馬超等勢力還沒有消滅,曹操的此番表態,有收攏人心的目的。隨後,步入晚年的曹操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在212年,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到了213年5月,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到這裡,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漢朝的封爵制度了。原來漢朝是沒有設置公爵的,最大的就是徹侯。曹操部將因為曹操功勞太大,只受封了一個武鄉縣侯表示了不滿,漢獻帝不得不違背成例,封了曹操一個公爵,位在諸侯王之上,已是賓客之禮。到了這年的7月,始建魏國宗廟社稷。216年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這時,曹操已經不僅僅是漢朝的丞相了,而是魏國的國王,在鄴城也形成了一個政府班子,很多漢朝的官員,也成了魏國的臣子,領著魏國的俸祿。實際上,漢朝此時能夠收的到稅收的地方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不過沒有封國這一步,曹操就始終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當這些官員對領著魏國俸祿,當著魏國的官也逐漸沒有了感覺時,魏國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漢朝向魏朝的過渡。原本來政權更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叛、戰爭等,都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予以消除了。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雖然功勳很大,但他也需要時間積累人望,同時建立自己的執政班子。況且當時天下未定,曹操也需要創立一個平穩過渡政權的模式,以免造成國家內亂,給劉備、孫權以可乘之機。此外,東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的時代,儒學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曹操在東漢的社會環境中也有一定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曹操沒有稱帝,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在公元195年時,他剛剛平定了兗州之亂,擊敗了呂布,佔據了兗州地界,誠為一方諸侯,在治中從事毛玢的建議下,積極向漢朝朝廷靠攏,要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大為讚賞,於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和洛陽去覲見皇帝,後來又親自帶領軍隊將從關中逃難出來的漢獻帝君臣連哄帶騙地給誆到了許都,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時的地盤)

曹操之所以選擇這麼做,其實有著不得已的苦衷。當時天下分崩離析,州牧豪強紛紛割據自立。由於漢朝官吏選拔的“察舉制”,那些世家大族在東漢朝廷樹大根深,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些世族公子們登高一呼,天下而影從。袁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馥原本是冀州刺史,就因為袁紹是四世三公,能夠得人,就將冀州輕易送給了原是下級的渤海太守袁紹。當時袁紹因為名望,身邊也聚集了很多能臣幹吏,像陳群、荀彧等後來歸降曹操的,這個時候都在袁紹帳下聽用。

可是曹操就沒有這個條件了。雖然曹操也是官二代,可是他的祖父的太尉官職是花錢買來的。而且曹操還有一個身份,其祖父曹騰是太監,被人稱為閹宦之後。東漢桓帝時,曾經有過詔令,宦官也可以封侯,而且還可以世襲。曹操這一支人就是這個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過這樣的身份在天下士子眼中可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原來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就是宦官集團與士子集團之間的對抗。士子集團被中常侍坑慘了,因此天生就對宦官沒有什麼好感,連帶著曹操也受牽連,在士子圈裡經常被孤立。

(曹操連哄帶騙把漢獻帝遷到許昌)

所以,當天下紛亂,各地紛紛起兵,曹操也從洛陽跑回老家,跟父親徹夜長談,希望能夠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曹操得到了族弟曹洪的財政支持,招募到了5000人的隊伍,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但是,曹操的隊伍的基本盤,基本上就只有自家人了,曹操這一支勢力,缺少人望,天下士人不看好的同時,也不願意追隨曹操。

所以曹操與劉秀在創業階段最大的區別,就是劉秀姓劉,單就一紙詔書,就能讓天下士子收心。曹操在起兵之初,除了不被其他勢力吃掉,還要不斷地政治作秀,積累名望。不過,曹操一開始是沒有考慮到這些的,他本身能力就很強,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下,他在兗州地界殺了一些徒有虛名的名士,以至於逼反了陳宮,曹操的創業之路幾乎被斷送。這對曹操的震動是很大的,此後曹操開始認真地對待“名士”這個群體了。

古代的教育普及率不高,平民百姓沒有可能有讀書的機會和能力。劉秀作為一個農民,能夠到長安讀太學,那是王莽推出的新政,給了不少福利。社會上能夠識文斷字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圈子的人。沒有這個圈子的人的支持,打下了地盤,連個當官的都找不到。就算曹操家族能人再多,也不可能把天底下的官都給當了吧?而且,這些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勢力很強,如果不取得他們的合作,統治也難以穩固下來。

(雖不在其位,卻政由己出)

所以,曹操在平定呂布之亂後,對毛玢的建議非常讚賞的原因即在此。既然曹操不姓劉,那就把姓劉的皇帝控制在手裡,通過這樣一塊招牌,向天下人宣佈,跟著曹操幹,就是心向中央,就代表著政治正確,以此來建立自己勢力的基本盤。袁紹發現了曹操的這個意圖,就立刻上奏希望把天子迎接到距離自己比較近的地方,曹操立刻就試了下天子的威力,以皇帝的名義責備袁紹佔了這麼多州郡,卻不思報效朝廷。袁紹明知道是曹操在使壞,也不得不上表請罪。

雖然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但是世家大族還是有很多不給曹操面子。為什麼呢?因為曹操的勢力還比較弱小,大漢朝廷的大將軍還是袁紹啊!司馬懿就住在曹操與袁紹對峙的中間地帶,因此曹操徵辟司馬懿,司馬懿推辭不來。直到曹操徹底擊敗了袁紹勢力,已經漸成一統之勢了,世家大族才開始於曹操合作。

不過這種合作的意願也相當有限,因為對於世家來說,他們忠誠的只是漢朝,而非曹操。曹操雖然已經是丞相,位極人臣,但是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官僚,是職業經理人,與這些世家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相反,曹操因為大權在握,表現出的強勢姿態,引起了這些世家大族的不滿,他們不僅斥責曹操沒有君臣之儀,還有人說他將篡漢自立,“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其實就是劉備他們說的),甚至還多次串聯謀刺曹操。

為此,曹操在公元210年,趁著收復河東,漢獻帝給曹操加封食邑的機會,給這些心懷怨憤的世家們寫了一封公開信《讓縣自明本志令 》。他在信中說自己的志向不大,只想做個徵西將軍。現在被人誤會,心裡很是鬱悶。現在皇帝又給曹操加封了三個縣的食邑,曹操把他都退回去,以此來表明,曹操沒有非分之想。而且曹操非常堅定了一條,讓出食邑可以,讓出兵權不可能。曹操也是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啊。

(曹操始終掌握軍權)

曹操的這一番表態到底是不是真心實意的呢?此時的曹操已經55歲了,他雖然開府治事,有自己的屬官,但是名義上大家拿的都是朝廷的俸祿,都是大漢的臣子。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這些人還都心向漢室。而且,外部劉備、孫權、馬超等勢力還沒有消滅,曹操的此番表態,有收攏人心的目的。隨後,步入晚年的曹操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在212年,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到了213年5月,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到這裡,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漢朝的封爵制度了。原來漢朝是沒有設置公爵的,最大的就是徹侯。曹操部將因為曹操功勞太大,只受封了一個武鄉縣侯表示了不滿,漢獻帝不得不違背成例,封了曹操一個公爵,位在諸侯王之上,已是賓客之禮。到了這年的7月,始建魏國宗廟社稷。216年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這時,曹操已經不僅僅是漢朝的丞相了,而是魏國的國王,在鄴城也形成了一個政府班子,很多漢朝的官員,也成了魏國的臣子,領著魏國的俸祿。實際上,漢朝此時能夠收的到稅收的地方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不過沒有封國這一步,曹操就始終是一個職業經理人。當這些官員對領著魏國俸祿,當著魏國的官也逐漸沒有了感覺時,魏國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漢朝向魏朝的過渡。原本來政權更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叛、戰爭等,都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予以消除了。


(曹操開創了霸府政治)

到了曹操暮年,已經形同皇帝,之所以沒有篡位,只是將授予國家名器的恩裳轉移到曹丕手中,以便讓曹丕在權力過渡期能夠穩妥掌控局面。曹操開闢的這種霸府的政權更迭模式,是出身低微的軍政領袖,在取得對世家大族的優勢地位及合作態度的有效方式,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個軍閥所效仿,如高歡、宇文泰等。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是避免了刀兵相見,戰火連天,對於那些戰亂頻仍的時代,於平民百姓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苏纪龙读史
2019-08-20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①曹操相當皇帝嗎?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一、曹操想當皇帝嗎?

曹操最初是不想當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將來能夠距離皇帝寶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後留名青史;這是曹操在《述職令》中說的,我們也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個大宦官,歷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為費亭侯,雖然很有名望,但終究是個大太監,這在宦官專權的東漢後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視的。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養子,雖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錢捐的,不是貨真價實靠才能幹出來的,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個笑話。因此,曹氏家族雖然頗有名望,但是與真正大士族比起來底蘊淺薄,猶如一個有錢的土包子。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①曹操相當皇帝嗎?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一、曹操想當皇帝嗎?

曹操最初是不想當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將來能夠距離皇帝寶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後留名青史;這是曹操在《述職令》中說的,我們也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個大宦官,歷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為費亭侯,雖然很有名望,但終究是個大太監,這在宦官專權的東漢後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視的。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養子,雖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錢捐的,不是貨真價實靠才能幹出來的,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個笑話。因此,曹氏家族雖然頗有名望,但是與真正大士族比起來底蘊淺薄,猶如一個有錢的土包子。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曹操沒有溫飽之憂,唯一渴望的是施展自己才能,成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因此曹操在得到許劭對自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時很滿意;在曹操的心目中,不管是“能臣”還是“梟雄”,都是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番作為的人。在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後,成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一份在首都的公務員職位;就職後曹操就決心大幹一番,這衙門左右懸掛十來根五色大棒,用來震懾犯禁的人;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打死了。正是由於曹操作這種毫無顧忌的幹事做法,得罪了許多權貴,礙於家族的情面,曹操被明升暗降成為頓丘令。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①曹操相當皇帝嗎?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一、曹操想當皇帝嗎?

曹操最初是不想當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將來能夠距離皇帝寶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後留名青史;這是曹操在《述職令》中說的,我們也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個大宦官,歷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為費亭侯,雖然很有名望,但終究是個大太監,這在宦官專權的東漢後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視的。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養子,雖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錢捐的,不是貨真價實靠才能幹出來的,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個笑話。因此,曹氏家族雖然頗有名望,但是與真正大士族比起來底蘊淺薄,猶如一個有錢的土包子。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曹操沒有溫飽之憂,唯一渴望的是施展自己才能,成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因此曹操在得到許劭對自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時很滿意;在曹操的心目中,不管是“能臣”還是“梟雄”,都是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番作為的人。在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後,成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一份在首都的公務員職位;就職後曹操就決心大幹一番,這衙門左右懸掛十來根五色大棒,用來震懾犯禁的人;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打死了。正是由於曹操作這種毫無顧忌的幹事做法,得罪了許多權貴,礙於家族的情面,曹操被明升暗降成為頓丘令。

此時的曹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曹操,都是想著成為一代名臣,然後青史留名,從來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因為那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想法,曹操是很務實的。

那麼以後曹操想當皇帝嗎?答案是想。因為到最後皇帝距離曹操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權利是一劑毒藥,雖然有毒,但是都想嚐嚐。曹操的一生就渴望權利,早期是一方郡守,再就是成為大將軍、封侯爵,最後是位極人臣的宰相。當成為宰相後的曹操,對權利並沒有感到滿足。雖然在《述職令》中曹操說自己已經位極人臣,很滿足了,之所以不交出權利是怕有人害他。其實這裡曹操說的話是打了折扣的,其內心不想交出權利是真的,難道說曹操真的能不想再進一步。

二、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

從曹操陳留起兵到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立漢獻帝,被漢獻帝封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十一月遷都許縣,曹操被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此時的曹操已經狹天子以令諸侯,打著大漢的旗號,打敗袁紹、遠征烏桓,統一了北方;揮師南下欲統一南方,經歷赤壁之戰失敗後,對涼州地區用兵,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①曹操相當皇帝嗎?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一、曹操想當皇帝嗎?

曹操最初是不想當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將來能夠距離皇帝寶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後留名青史;這是曹操在《述職令》中說的,我們也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個大宦官,歷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為費亭侯,雖然很有名望,但終究是個大太監,這在宦官專權的東漢後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視的。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養子,雖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錢捐的,不是貨真價實靠才能幹出來的,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個笑話。因此,曹氏家族雖然頗有名望,但是與真正大士族比起來底蘊淺薄,猶如一個有錢的土包子。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曹操沒有溫飽之憂,唯一渴望的是施展自己才能,成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因此曹操在得到許劭對自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時很滿意;在曹操的心目中,不管是“能臣”還是“梟雄”,都是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番作為的人。在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後,成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一份在首都的公務員職位;就職後曹操就決心大幹一番,這衙門左右懸掛十來根五色大棒,用來震懾犯禁的人;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打死了。正是由於曹操作這種毫無顧忌的幹事做法,得罪了許多權貴,礙於家族的情面,曹操被明升暗降成為頓丘令。

此時的曹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曹操,都是想著成為一代名臣,然後青史留名,從來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因為那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想法,曹操是很務實的。

那麼以後曹操想當皇帝嗎?答案是想。因為到最後皇帝距離曹操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權利是一劑毒藥,雖然有毒,但是都想嚐嚐。曹操的一生就渴望權利,早期是一方郡守,再就是成為大將軍、封侯爵,最後是位極人臣的宰相。當成為宰相後的曹操,對權利並沒有感到滿足。雖然在《述職令》中曹操說自己已經位極人臣,很滿足了,之所以不交出權利是怕有人害他。其實這裡曹操說的話是打了折扣的,其內心不想交出權利是真的,難道說曹操真的能不想再進一步。

二、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

從曹操陳留起兵到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立漢獻帝,被漢獻帝封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十一月遷都許縣,曹操被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此時的曹操已經狹天子以令諸侯,打著大漢的旗號,打敗袁紹、遠征烏桓,統一了北方;揮師南下欲統一南方,經歷赤壁之戰失敗後,對涼州地區用兵,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經歷對外征戰後,48歲的曹操對內進一步加強權利的集中;這一年,曹操效仿漢丞相蕭何的故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建安十八年(213年),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最終作戰失利,無功而返;回到許都後的曹操復《禹貢》九州,被冊封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都於鄴城;同時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王子皆為列侯;此時的曹操他名義上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被賜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①曹操相當皇帝嗎?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一、曹操想當皇帝嗎?

曹操最初是不想當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將來能夠距離皇帝寶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後留名青史;這是曹操在《述職令》中說的,我們也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個大宦官,歷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為費亭侯,雖然很有名望,但終究是個大太監,這在宦官專權的東漢後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視的。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養子,雖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錢捐的,不是貨真價實靠才能幹出來的,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個笑話。因此,曹氏家族雖然頗有名望,但是與真正大士族比起來底蘊淺薄,猶如一個有錢的土包子。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曹操沒有溫飽之憂,唯一渴望的是施展自己才能,成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因此曹操在得到許劭對自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時很滿意;在曹操的心目中,不管是“能臣”還是“梟雄”,都是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番作為的人。在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後,成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一份在首都的公務員職位;就職後曹操就決心大幹一番,這衙門左右懸掛十來根五色大棒,用來震懾犯禁的人;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打死了。正是由於曹操作這種毫無顧忌的幹事做法,得罪了許多權貴,礙於家族的情面,曹操被明升暗降成為頓丘令。

此時的曹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曹操,都是想著成為一代名臣,然後青史留名,從來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因為那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想法,曹操是很務實的。

那麼以後曹操想當皇帝嗎?答案是想。因為到最後皇帝距離曹操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權利是一劑毒藥,雖然有毒,但是都想嚐嚐。曹操的一生就渴望權利,早期是一方郡守,再就是成為大將軍、封侯爵,最後是位極人臣的宰相。當成為宰相後的曹操,對權利並沒有感到滿足。雖然在《述職令》中曹操說自己已經位極人臣,很滿足了,之所以不交出權利是怕有人害他。其實這裡曹操說的話是打了折扣的,其內心不想交出權利是真的,難道說曹操真的能不想再進一步。

二、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

從曹操陳留起兵到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立漢獻帝,被漢獻帝封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十一月遷都許縣,曹操被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此時的曹操已經狹天子以令諸侯,打著大漢的旗號,打敗袁紹、遠征烏桓,統一了北方;揮師南下欲統一南方,經歷赤壁之戰失敗後,對涼州地區用兵,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經歷對外征戰後,48歲的曹操對內進一步加強權利的集中;這一年,曹操效仿漢丞相蕭何的故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建安十八年(213年),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最終作戰失利,無功而返;回到許都後的曹操復《禹貢》九州,被冊封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都於鄴城;同時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王子皆為列侯;此時的曹操他名義上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被賜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三、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曹操其實想當皇帝,從最後他要求皇帝封為魏公、魏王,以及最後在禮儀上與皇帝沒有區別。這一切都說明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年輕時那點理想的曹操了,他對權利極度渴望,無論最終權利到達何種程度,他始終處在不滿足的過程之中。但是即使這樣的曹操,始終沒有跨出那關鍵一步,最終以漢臣身份結束自己一生。

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①曹操相當皇帝嗎?②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③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一、曹操想當皇帝嗎?

曹操最初是不想當皇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想不到自己將來能夠距離皇帝寶座如此之近。最初的曹操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方郡守,教化一方,然後留名青史;這是曹操在《述職令》中說的,我們也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個大宦官,歷侍四任皇帝,官至中常侍,被封為費亭侯,雖然很有名望,但終究是個大太監,這在宦官專權的東漢後期,在士族之中是受到鄙視的。曹操父親曹嵩身為宦官養子,雖然官至太尉,但是地球人都知道曹嵩的官是花錢捐的,不是貨真價實靠才能幹出來的,這也在士族心目中是個笑話。因此,曹氏家族雖然頗有名望,但是與真正大士族比起來底蘊淺薄,猶如一個有錢的土包子。

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曹操沒有溫飽之憂,唯一渴望的是施展自己才能,成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因此曹操在得到許劭對自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評價時很滿意;在曹操的心目中,不管是“能臣”還是“梟雄”,都是有本事、有才能的人,都是有一番作為的人。在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之後,成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一份在首都的公務員職位;就職後曹操就決心大幹一番,這衙門左右懸掛十來根五色大棒,用來震懾犯禁的人;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打死了。正是由於曹操作這種毫無顧忌的幹事做法,得罪了許多權貴,礙於家族的情面,曹操被明升暗降成為頓丘令。

此時的曹操,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期的曹操,都是想著成為一代名臣,然後青史留名,從來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因為那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想法,曹操是很務實的。

那麼以後曹操想當皇帝嗎?答案是想。因為到最後皇帝距離曹操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權利是一劑毒藥,雖然有毒,但是都想嚐嚐。曹操的一生就渴望權利,早期是一方郡守,再就是成為大將軍、封侯爵,最後是位極人臣的宰相。當成為宰相後的曹操,對權利並沒有感到滿足。雖然在《述職令》中曹操說自己已經位極人臣,很滿足了,之所以不交出權利是怕有人害他。其實這裡曹操說的話是打了折扣的,其內心不想交出權利是真的,難道說曹操真的能不想再進一步。

二、曹操被封魏王的探究

從曹操陳留起兵到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立漢獻帝,被漢獻帝封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十一月遷都許縣,曹操被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此時的曹操已經狹天子以令諸侯,打著大漢的旗號,打敗袁紹、遠征烏桓,統一了北方;揮師南下欲統一南方,經歷赤壁之戰失敗後,對涼州地區用兵,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經歷對外征戰後,48歲的曹操對內進一步加強權利的集中;這一年,曹操效仿漢丞相蕭何的故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建安十八年(213年),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最終作戰失利,無功而返;回到許都後的曹操復《禹貢》九州,被冊封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都於鄴城;同時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冊封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王子皆為列侯;此時的曹操他名義上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被賜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三、曹操為什麼最終沒有跨出當皇帝的這一步?

曹操其實想當皇帝,從最後他要求皇帝封為魏公、魏王,以及最後在禮儀上與皇帝沒有區別。這一切都說明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年輕時那點理想的曹操了,他對權利極度渴望,無論最終權利到達何種程度,他始終處在不滿足的過程之中。但是即使這樣的曹操,始終沒有跨出那關鍵一步,最終以漢臣身份結束自己一生。

說到底,當皇帝對曹操來說就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①曹操是渴望權利,但他更希望名垂青史,這是他從年輕之時就樹立的夢想;身為漢臣,篡漢自立的曹操,在歷史上怎麼記載自己,恐怕與王莽差不多吧。②漢朝氣數未盡,還有許多士族以漢臣身份自居;曹操身邊的荀彧、荀昱,遠在程度的劉備,這些人都是曹操稱帝的障礙。③曹操很務實,正如他說自己對權利的渴望也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自己不稱帝,確有皇帝之實,天下也就自己能夠凌駕於皇權之上;自己稱帝,估計會同時冒出多個皇帝來的,這是毫無懷疑的,劉備第一個就會稱帝,天下會再次亂起;自己不稱帝,皇帝寶座將來落在曹氏手中,自己既得了漢室忠臣的美譽,又又皇權之實,更有將來子孫追諡的皇帝之名。

總之,曹操不稱帝得到的遠遠比稱帝后得到的要多。曹操無愧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历史TOP榜
2019-08-16

關於曹操為何不稱帝,但曹丕一上位就急於當皇帝,曹操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按實力論來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能力比曹丕強,手段比曹丕毒,心腸也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原因肯定有多種,關於這個問題,我就單從利益角度來分析:

關於曹操為何不稱帝,但曹丕一上位就急於當皇帝,曹操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按實力論來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能力比曹丕強,手段比曹丕毒,心腸也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原因肯定有多種,關於這個問題,我就單從利益角度來分析:



第一、曹操稱帝的弊處:

1、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比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如果稱帝,相反打破這種平衡,還要把相權交給另外的人,自己只有皇權。

2、跟隨曹操的部分人,是因為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是看皇帝的面子。就像關羽之前投降曹操時說的“降漢不降曹”,跟隨曹操的人中不乏像這種“忠於漢而不是曹”的。如果曹操反叛,這部分人就會失去信心,反叛曹操,導致分裂。

3、曹操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皇帝的旗號,師出有名的征討各路諸侯,其他諸侯有違背曹操的意思,就是違抗天子,是不忠的行為。實力強大後的曹操如果稱帝了,不能繼續名正言順的征討南方孫權、劉備、張魯、劉璋等人,或許還會促使這些人聯合起來對抗曹操。

關於曹操為何不稱帝,但曹丕一上位就急於當皇帝,曹操父子兩人的行為完全相反。按實力論來說,曹操的實力比曹丕大,能力比曹丕強,手段比曹丕毒,心腸也比曹丕狠。總之,曹操比曹丕厲害。可為什麼他們父子兩人的行為選擇恰恰相反呢?原因肯定有多種,關於這個問題,我就單從利益角度來分析:



第一、曹操稱帝的弊處:

1、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比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如果稱帝,相反打破這種平衡,還要把相權交給另外的人,自己只有皇權。

2、跟隨曹操的部分人,是因為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是看皇帝的面子。就像關羽之前投降曹操時說的“降漢不降曹”,跟隨曹操的人中不乏像這種“忠於漢而不是曹”的。如果曹操反叛,這部分人就會失去信心,反叛曹操,導致分裂。

3、曹操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皇帝的旗號,師出有名的征討各路諸侯,其他諸侯有違背曹操的意思,就是違抗天子,是不忠的行為。實力強大後的曹操如果稱帝了,不能繼續名正言順的征討南方孫權、劉備、張魯、劉璋等人,或許還會促使這些人聯合起來對抗曹操。



第二、曹丕稱帝的利處:

1、曹丕只對世襲的“魏王”有繼承權,卻沒有“丞相”的繼承權,曹丕當時只是中郎將,難以選上丞相之職,如果不稱帝,那麼曹家的權力將被削弱。

2、漢朝13個州,在曹操手裡已經統一了北方9個州,魏國的封地只有冀州一個州多一點。如果沒了相權,只繼承魏王,那麼就丟失了控制其他8個州實權,只獨有一個冀州。如果稱帝,部分部下反叛,自己也能擁有四五個州,總比一個州的地盤大。

以上通過對曹操稱帝的弊端和曹丕稱帝的利處進行了分析比較。從利益上來說,這就是曹操不稱帝,而曹丕稱帝的原因所在吧!

百味乾坤
2019-08-17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雖然可以從物質層面消滅他的敵人,但無法在精神上獲得士子們和天下人的認同。自劉邦起,兩漢掌國四百年,而曹操呢?他的魏公國、魏王國,名義上還只是東漢屬下的諸侯國,歷時甚短,論威望、論人心歸附,比起漢朝只是個小不點。

而且他這所有命令、詔書,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其他勢力對此心知肚明,又不便公然與大漢對抗。歷代王朝對於人們的思想控制都是很有一套的,幾百年國祚,豈能是說推就推的。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雖然可以從物質層面消滅他的敵人,但無法在精神上獲得士子們和天下人的認同。自劉邦起,兩漢掌國四百年,而曹操呢?他的魏公國、魏王國,名義上還只是東漢屬下的諸侯國,歷時甚短,論威望、論人心歸附,比起漢朝只是個小不點。

而且他這所有命令、詔書,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其他勢力對此心知肚明,又不便公然與大漢對抗。歷代王朝對於人們的思想控制都是很有一套的,幾百年國祚,豈能是說推就推的。



曹操對帝位有清醒認識,他想當週文王

曹操年歲已大,雖無皇帝之名,卻一手遮天行其實,他對這個位子已經不那麼執著了。寧學周文王,把稱帝的機會留給兒子,然後追封自己,一樣的效果,不過就是個名聲。

漢朝影響根深蒂固,不能一下推翻,那樣會出大亂子,必須“緩圖”。建安十八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公爵,建立魏公國。沒過幾年,又升級為規格更高的魏王國,離“魏朝”只是一步之遙,而且建立自己的行政機關,命令頒發也是以“魏”的名義,漢朝的權威和影響被他一步步淡化,為兒子曹丕鋪好了路。

如果直接奪取,那就是謀逆篡位,但像這樣溫水煮青蛙,以魏代漢,顯得順其自然。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雖然可以從物質層面消滅他的敵人,但無法在精神上獲得士子們和天下人的認同。自劉邦起,兩漢掌國四百年,而曹操呢?他的魏公國、魏王國,名義上還只是東漢屬下的諸侯國,歷時甚短,論威望、論人心歸附,比起漢朝只是個小不點。

而且他這所有命令、詔書,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其他勢力對此心知肚明,又不便公然與大漢對抗。歷代王朝對於人們的思想控制都是很有一套的,幾百年國祚,豈能是說推就推的。



曹操對帝位有清醒認識,他想當週文王

曹操年歲已大,雖無皇帝之名,卻一手遮天行其實,他對這個位子已經不那麼執著了。寧學周文王,把稱帝的機會留給兒子,然後追封自己,一樣的效果,不過就是個名聲。

漢朝影響根深蒂固,不能一下推翻,那樣會出大亂子,必須“緩圖”。建安十八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公爵,建立魏公國。沒過幾年,又升級為規格更高的魏王國,離“魏朝”只是一步之遙,而且建立自己的行政機關,命令頒發也是以“魏”的名義,漢朝的權威和影響被他一步步淡化,為兒子曹丕鋪好了路。

如果直接奪取,那就是謀逆篡位,但像這樣溫水煮青蛙,以魏代漢,顯得順其自然。



稱帝壞處極大,不急於稱帝較為有利

曹操只是挾天子,已經被諸葛村夫罵的狗血淋頭了,什麼“漢賊”“曹賊”的潑髒水,名譽損害嚴重。倘若一下廢掉漢獻帝,那會發展為什麼局面?

名聲敗壞是次要的,曹操再也不能打著大漢的幌子發號施令,雖然這個幌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好歹也是名正言順啊!篡位自立,那就坐實反賊之名,發出去的命令、詔書再也一文不值。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雖然可以從物質層面消滅他的敵人,但無法在精神上獲得士子們和天下人的認同。自劉邦起,兩漢掌國四百年,而曹操呢?他的魏公國、魏王國,名義上還只是東漢屬下的諸侯國,歷時甚短,論威望、論人心歸附,比起漢朝只是個小不點。

而且他這所有命令、詔書,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其他勢力對此心知肚明,又不便公然與大漢對抗。歷代王朝對於人們的思想控制都是很有一套的,幾百年國祚,豈能是說推就推的。



曹操對帝位有清醒認識,他想當週文王

曹操年歲已大,雖無皇帝之名,卻一手遮天行其實,他對這個位子已經不那麼執著了。寧學周文王,把稱帝的機會留給兒子,然後追封自己,一樣的效果,不過就是個名聲。

漢朝影響根深蒂固,不能一下推翻,那樣會出大亂子,必須“緩圖”。建安十八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公爵,建立魏公國。沒過幾年,又升級為規格更高的魏王國,離“魏朝”只是一步之遙,而且建立自己的行政機關,命令頒發也是以“魏”的名義,漢朝的權威和影響被他一步步淡化,為兒子曹丕鋪好了路。

如果直接奪取,那就是謀逆篡位,但像這樣溫水煮青蛙,以魏代漢,顯得順其自然。



稱帝壞處極大,不急於稱帝較為有利

曹操只是挾天子,已經被諸葛村夫罵的狗血淋頭了,什麼“漢賊”“曹賊”的潑髒水,名譽損害嚴重。倘若一下廢掉漢獻帝,那會發展為什麼局面?

名聲敗壞是次要的,曹操再也不能打著大漢的幌子發號施令,雖然這個幌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好歹也是名正言順啊!篡位自立,那就坐實反賊之名,發出去的命令、詔書再也一文不值。



而且吳蜀兩大勢力會趁機打擊他,即使在魏自己地盤裡,也會人心不穩,激進些的民眾,漢朝遺老們極可能揭竿而起。這內外一夾擊,即如曹操也吃不消,難以預判結局。

這麼做,不是得不償失嗎?曹操才不會幹這種蠢事。

曹操不稱帝,是因為他雖然可以從物質層面消滅他的敵人,但無法在精神上獲得士子們和天下人的認同。自劉邦起,兩漢掌國四百年,而曹操呢?他的魏公國、魏王國,名義上還只是東漢屬下的諸侯國,歷時甚短,論威望、論人心歸附,比起漢朝只是個小不點。

而且他這所有命令、詔書,都是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其他勢力對此心知肚明,又不便公然與大漢對抗。歷代王朝對於人們的思想控制都是很有一套的,幾百年國祚,豈能是說推就推的。



曹操對帝位有清醒認識,他想當週文王

曹操年歲已大,雖無皇帝之名,卻一手遮天行其實,他對這個位子已經不那麼執著了。寧學周文王,把稱帝的機會留給兒子,然後追封自己,一樣的效果,不過就是個名聲。

漢朝影響根深蒂固,不能一下推翻,那樣會出大亂子,必須“緩圖”。建安十八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公爵,建立魏公國。沒過幾年,又升級為規格更高的魏王國,離“魏朝”只是一步之遙,而且建立自己的行政機關,命令頒發也是以“魏”的名義,漢朝的權威和影響被他一步步淡化,為兒子曹丕鋪好了路。

如果直接奪取,那就是謀逆篡位,但像這樣溫水煮青蛙,以魏代漢,顯得順其自然。



稱帝壞處極大,不急於稱帝較為有利

曹操只是挾天子,已經被諸葛村夫罵的狗血淋頭了,什麼“漢賊”“曹賊”的潑髒水,名譽損害嚴重。倘若一下廢掉漢獻帝,那會發展為什麼局面?

名聲敗壞是次要的,曹操再也不能打著大漢的幌子發號施令,雖然這個幌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好歹也是名正言順啊!篡位自立,那就坐實反賊之名,發出去的命令、詔書再也一文不值。



而且吳蜀兩大勢力會趁機打擊他,即使在魏自己地盤裡,也會人心不穩,激進些的民眾,漢朝遺老們極可能揭竿而起。這內外一夾擊,即如曹操也吃不消,難以預判結局。

這麼做,不是得不償失嗎?曹操才不會幹這種蠢事。

刘坤忠120
2019-08-18

曹操堅持他的初衷,一生做一將軍足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認為功得圓滿,讓獻帝封他為魏公。像王莽一樣的安漢公,有不臣之心,繼而逼獻帝封他為魏王,高祖祖訓,非劉氏王者,天下人共擊之。曹操也在試觀天下人的態,但天下盡存諸侯無力與曹操對抗,聽之任之。曹操進攻漢中張魯,進而想奪取益州,被劉備頑強反擊,佔領漢中。關羽又從荊州進攻襄樊,曹操忙於應付,還準備遷都。關羽死後不久,曹操受到驚嚇,頭瘋再犯,不久而逝。曹操稱帝的時間都沒有了,但他為曹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曹丕能順利稱帝。曹操被諡號魏武帝,是晉宣帝司馬懿的榜樣。

史海泛舟摆渡人
2019-08-16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孫權曾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說曹操稱帝。結果曹操拿著這封信對群臣說:“孫權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盆上烤呀。”從曹操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想過稱帝。曹操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不選擇稱帝,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孫權曾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說曹操稱帝。結果曹操拿著這封信對群臣說:“孫權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盆上烤呀。”從曹操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想過稱帝。曹操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不選擇稱帝,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

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雖然曹操晚年已經佔領了東漢十三州里面的九個州,但是劉備和孫權的地盤都十分的穩固,曹操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失去了一鼓作氣消滅劉備的機會,一統天下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到了襄樊之戰爆發之後,于禁帶領的曹魏精銳被關羽擊敗,曹操甚至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曹操稱帝的時機並不成熟。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孫權曾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說曹操稱帝。結果曹操拿著這封信對群臣說:“孫權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盆上烤呀。”從曹操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想過稱帝。曹操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不選擇稱帝,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

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雖然曹操晚年已經佔領了東漢十三州里面的九個州,但是劉備和孫權的地盤都十分的穩固,曹操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失去了一鼓作氣消滅劉備的機會,一統天下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到了襄樊之戰爆發之後,于禁帶領的曹魏精銳被關羽擊敗,曹操甚至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曹操稱帝的時機並不成熟。

孫權和劉備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子,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漢獻帝的實際控制者。只要曹操不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在名義上都要遵從漢獻帝的號令。而曹操一旦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便不再是漢朝的臣子,曹操的政治地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換句話來說,曹操廢除了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就能夠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曹操。而曹操不廢掉漢獻帝,曹操就能打著漢獻帝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孫權和劉備。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孫權曾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說曹操稱帝。結果曹操拿著這封信對群臣說:“孫權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盆上烤呀。”從曹操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想過稱帝。曹操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不選擇稱帝,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

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雖然曹操晚年已經佔領了東漢十三州里面的九個州,但是劉備和孫權的地盤都十分的穩固,曹操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失去了一鼓作氣消滅劉備的機會,一統天下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到了襄樊之戰爆發之後,于禁帶領的曹魏精銳被關羽擊敗,曹操甚至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曹操稱帝的時機並不成熟。

孫權和劉備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子,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漢獻帝的實際控制者。只要曹操不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在名義上都要遵從漢獻帝的號令。而曹操一旦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便不再是漢朝的臣子,曹操的政治地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換句話來說,曹操廢除了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就能夠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曹操。而曹操不廢掉漢獻帝,曹操就能打著漢獻帝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孫權和劉備。

曹魏的江山都是曹操一手打出來的,曹操在朝廷裡面擁有絕對的威信,曹操沒有必要稱帝。曹操在世的時候,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實際上是漢朝的皇帝。在曹操被封為魏王之後,大臣們紛紛想要得到魏國的官職,而不想要繼續擔任漢朝的官職。

曹魏的主要將領都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人,除了一些極少數的文人之外,朝廷裡面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支持曹操。即使漢獻帝公開廢掉曹操的丞相之位,大臣們也不會支持漢獻帝。

在曹操晚年的時候,孫權曾經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勸說曹操稱帝。結果曹操拿著這封信對群臣說:“孫權這個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盆上烤呀。”從曹操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想過稱帝。曹操在大權在握的情況下不選擇稱帝,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另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沒有稱帝的必要。

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完成一統天下的夙願,雖然曹操晚年已經佔領了東漢十三州里面的九個州,但是劉備和孫權的地盤都十分的穩固,曹操在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消滅劉備和孫權。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失去了一鼓作氣消滅劉備的機會,一統天下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到了襄樊之戰爆發之後,于禁帶領的曹魏精銳被關羽擊敗,曹操甚至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曹操稱帝的時機並不成熟。

孫權和劉備名義上都是漢朝的臣子,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漢獻帝的實際控制者。只要曹操不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在名義上都要遵從漢獻帝的號令。而曹操一旦廢掉漢獻帝,孫權和劉備便不再是漢朝的臣子,曹操的政治地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

換句話來說,曹操廢除了漢獻帝,孫權和劉備就能夠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曹操。而曹操不廢掉漢獻帝,曹操就能打著漢獻帝的名義,名正言順的討伐孫權和劉備。

曹魏的江山都是曹操一手打出來的,曹操在朝廷裡面擁有絕對的威信,曹操沒有必要稱帝。曹操在世的時候,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實際上是漢朝的皇帝。在曹操被封為魏王之後,大臣們紛紛想要得到魏國的官職,而不想要繼續擔任漢朝的官職。

曹魏的主要將領都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人,除了一些極少數的文人之外,朝廷裡面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支持曹操。即使漢獻帝公開廢掉曹操的丞相之位,大臣們也不會支持漢獻帝。

因為曹操在朝廷裡面威望頗高,曹操稱帝與否,不會影響他行使皇帝的權利。而曹丕則不同,曹丕只是曹操的合法繼承人,大部分曹操的舊臣都是看在曹操的面子上才支持的曹丕。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曹丕必須要一個合法的統治身份,因此曹丕才會在曹操去世後急於稱帝。

江湖小晓生
2019-08-16

謝謝邀請!曹操不是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而是為了讓曹丕順利上位,才給自己加封了魏王。整個北方天下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壓根就不需要漢獻帝的任何封賞。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謝謝邀請!曹操不是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而是為了讓曹丕順利上位,才給自己加封了魏王。整個北方天下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壓根就不需要漢獻帝的任何封賞。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漢獻帝是一個不錯的招牌,關鍵時刻可以拿來壓制其他諸侯。

曹操前期為什麼能夠吸引人才的?我認為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他手裡有漢獻帝這張牌。漢獻帝本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的身份卻十分有用。他是大漢的皇帝,當時也沒有新皇帝出現,所以漢獻帝這個身份還是能夠招攬不少人才的。

比如說荀彧、郭嘉這些人,那可都是看在漢獻帝的面子上,才從實力強大的袁紹那邊,跑到曹操這兒來受苦的。要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戰敗了,那這些人都要喝西北風去。

再比如說一代大儒孔子的後人,北海太守孔融,也甘心到漢獻帝身邊來做官,雖然他沒有給曹操帶來多少好處,但是這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三國志》

漢獻帝留著還可以壓制諸侯,曹操手裡捏著漢獻帝,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任命權。這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關鍵時刻作用還真不小。

比如說劉備和孫權在擊敗了曹操以後,到底誰來做這個荊州牧,其實兩家人都想爭當荊州牧,這個時候曹操可以從中挑撥離間。

孫權一方面舉薦劉備為荊州牧,其實心裡是極為不情願的。而這個時候曹操卻加封周瑜為南郡太守,這兩個人的職位就造成了極大的衝突。從而導致了孫劉兩家在骨子裡都想著奪取荊州地盤。

謝謝邀請!曹操不是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而是為了讓曹丕順利上位,才給自己加封了魏王。整個北方天下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壓根就不需要漢獻帝的任何封賞。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漢獻帝是一個不錯的招牌,關鍵時刻可以拿來壓制其他諸侯。

曹操前期為什麼能夠吸引人才的?我認為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他手裡有漢獻帝這張牌。漢獻帝本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的身份卻十分有用。他是大漢的皇帝,當時也沒有新皇帝出現,所以漢獻帝這個身份還是能夠招攬不少人才的。

比如說荀彧、郭嘉這些人,那可都是看在漢獻帝的面子上,才從實力強大的袁紹那邊,跑到曹操這兒來受苦的。要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戰敗了,那這些人都要喝西北風去。

再比如說一代大儒孔子的後人,北海太守孔融,也甘心到漢獻帝身邊來做官,雖然他沒有給曹操帶來多少好處,但是這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三國志》

漢獻帝留著還可以壓制諸侯,曹操手裡捏著漢獻帝,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任命權。這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關鍵時刻作用還真不小。

比如說劉備和孫權在擊敗了曹操以後,到底誰來做這個荊州牧,其實兩家人都想爭當荊州牧,這個時候曹操可以從中挑撥離間。

孫權一方面舉薦劉備為荊州牧,其實心裡是極為不情願的。而這個時候曹操卻加封周瑜為南郡太守,這兩個人的職位就造成了極大的衝突。從而導致了孫劉兩家在骨子裡都想著奪取荊州地盤。

漢獻帝的存在,可以維持曹魏內部力量的平衡。

在北方曹操雖然是說一不二的人,但是漢獻帝的朝中,卻有不少人心裡是向著漢朝的。這些人對曹操的宏圖大業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曹操最信任的謀士荀彧,他堪稱就是曹操的諸葛亮。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荀彧是反對曹操稱帝的人,因為他心向大漢。

當然這種說法是存疑的,不過足以看得出,朝中還是有人反對曹操稱帝的。而且這些人佔據的地位還真不一般。

雖然這些人動搖不了曹操的根本,可是曹操不希望自己的內部出現什麼紛亂。所以後來荀彧莫名其妙就死了,那是因為曹操擔心他會胡作非為。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三國志》

我們完全可以看得到,這些士族們的力量,絕不是一小股勢力。曹操唯才是舉,的確可以打壓這些士族們,那是因為曹操個人比較強勢。但是曹丕上臺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必須要向這些人讓步,所以立刻廢除了唯才是舉,推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集團手裡雖然沒有兵權,但是他們掌握輿論導向,曹操還是比較在乎這些東西的。所以曹操選擇向這些人讓步,保住漢獻帝,也是為了照顧到這些士族們的面子。

士族們都是漢朝的官員,其中不乏那些對漢朝非常忠心的人。漢獻帝存在就能堵住這些人的悠悠之口,多一個傀儡在這裡,有什麼關係呢?

謝謝邀請!曹操不是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而是為了讓曹丕順利上位,才給自己加封了魏王。整個北方天下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壓根就不需要漢獻帝的任何封賞。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漢獻帝是一個不錯的招牌,關鍵時刻可以拿來壓制其他諸侯。

曹操前期為什麼能夠吸引人才的?我認為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他手裡有漢獻帝這張牌。漢獻帝本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的身份卻十分有用。他是大漢的皇帝,當時也沒有新皇帝出現,所以漢獻帝這個身份還是能夠招攬不少人才的。

比如說荀彧、郭嘉這些人,那可都是看在漢獻帝的面子上,才從實力強大的袁紹那邊,跑到曹操這兒來受苦的。要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戰敗了,那這些人都要喝西北風去。

再比如說一代大儒孔子的後人,北海太守孔融,也甘心到漢獻帝身邊來做官,雖然他沒有給曹操帶來多少好處,但是這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三國志》

漢獻帝留著還可以壓制諸侯,曹操手裡捏著漢獻帝,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任命權。這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關鍵時刻作用還真不小。

比如說劉備和孫權在擊敗了曹操以後,到底誰來做這個荊州牧,其實兩家人都想爭當荊州牧,這個時候曹操可以從中挑撥離間。

孫權一方面舉薦劉備為荊州牧,其實心裡是極為不情願的。而這個時候曹操卻加封周瑜為南郡太守,這兩個人的職位就造成了極大的衝突。從而導致了孫劉兩家在骨子裡都想著奪取荊州地盤。

漢獻帝的存在,可以維持曹魏內部力量的平衡。

在北方曹操雖然是說一不二的人,但是漢獻帝的朝中,卻有不少人心裡是向著漢朝的。這些人對曹操的宏圖大業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曹操最信任的謀士荀彧,他堪稱就是曹操的諸葛亮。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荀彧是反對曹操稱帝的人,因為他心向大漢。

當然這種說法是存疑的,不過足以看得出,朝中還是有人反對曹操稱帝的。而且這些人佔據的地位還真不一般。

雖然這些人動搖不了曹操的根本,可是曹操不希望自己的內部出現什麼紛亂。所以後來荀彧莫名其妙就死了,那是因為曹操擔心他會胡作非為。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三國志》

我們完全可以看得到,這些士族們的力量,絕不是一小股勢力。曹操唯才是舉,的確可以打壓這些士族們,那是因為曹操個人比較強勢。但是曹丕上臺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必須要向這些人讓步,所以立刻廢除了唯才是舉,推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集團手裡雖然沒有兵權,但是他們掌握輿論導向,曹操還是比較在乎這些東西的。所以曹操選擇向這些人讓步,保住漢獻帝,也是為了照顧到這些士族們的面子。

士族們都是漢朝的官員,其中不乏那些對漢朝非常忠心的人。漢獻帝存在就能堵住這些人的悠悠之口,多一個傀儡在這裡,有什麼關係呢?

說到底曹操是漢臣,他不想被後世稱為篡位之臣。

北方的天下雖然是曹操打下來的,但是曹操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大臣。當年何進做大將軍的時候,曹操就是他的跟班,後來董卓做了丞相,曹操又跟著董卓。所以曹操一直以來都是大漢朝的臣子。

為人臣子篡位總歸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比如說王莽就是曹操血淋淋的例子。雖然曹操稱帝也是問心無愧的事情,可是他就是不做那一步,因為他知道,一旦他跨了那一步,那總歸會有人會認為曹操這是謀權篡位。

曹操的前半生是依靠大漢朝養活的,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靠大漢朝才得以榮華富貴,所以曹操篡位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他把這個機會讓給自己的兒子,這一切就完美了。因為他兒子曹丕不是漢臣,那是曹魏王國的世子,他沒有讓大漢朝養活他。而且他老爸打下了北方的天下,跟大漢朝也沒什麼關係。所以曹丕登基就順理成章多了。

再說了曹操即使沒有登基,那跟皇帝有什麼區別嗎?他坐鎮中央,遙控天下,這本身就跟皇帝沒有任何差別。他本人也已經加九錫,封魏王,擁有自己的王國。

他該有的一切都已經擁有了,那有何必去走那一步呢?稱王容易,但是稱帝可就不容易了。而且曹操歲數也大也,沒有這方面野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謝謝邀請!曹操不是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而是為了讓曹丕順利上位,才給自己加封了魏王。整個北方天下都是曹操打下來的,他壓根就不需要漢獻帝的任何封賞。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稱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漢獻帝是一個不錯的招牌,關鍵時刻可以拿來壓制其他諸侯。

曹操前期為什麼能夠吸引人才的?我認為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他手裡有漢獻帝這張牌。漢獻帝本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他的身份卻十分有用。他是大漢的皇帝,當時也沒有新皇帝出現,所以漢獻帝這個身份還是能夠招攬不少人才的。

比如說荀彧、郭嘉這些人,那可都是看在漢獻帝的面子上,才從實力強大的袁紹那邊,跑到曹操這兒來受苦的。要是曹操在官渡之戰戰敗了,那這些人都要喝西北風去。

再比如說一代大儒孔子的後人,北海太守孔融,也甘心到漢獻帝身邊來做官,雖然他沒有給曹操帶來多少好處,但是這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三國志》

漢獻帝留著還可以壓制諸侯,曹操手裡捏著漢獻帝,就等於是掌握了天下官員的任命權。這也是非常要命的事情,關鍵時刻作用還真不小。

比如說劉備和孫權在擊敗了曹操以後,到底誰來做這個荊州牧,其實兩家人都想爭當荊州牧,這個時候曹操可以從中挑撥離間。

孫權一方面舉薦劉備為荊州牧,其實心裡是極為不情願的。而這個時候曹操卻加封周瑜為南郡太守,這兩個人的職位就造成了極大的衝突。從而導致了孫劉兩家在骨子裡都想著奪取荊州地盤。

漢獻帝的存在,可以維持曹魏內部力量的平衡。

在北方曹操雖然是說一不二的人,但是漢獻帝的朝中,卻有不少人心裡是向著漢朝的。這些人對曹操的宏圖大業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曹操最信任的謀士荀彧,他堪稱就是曹操的諸葛亮。但是很多人都認為,荀彧是反對曹操稱帝的人,因為他心向大漢。

當然這種說法是存疑的,不過足以看得出,朝中還是有人反對曹操稱帝的。而且這些人佔據的地位還真不一般。

雖然這些人動搖不了曹操的根本,可是曹操不希望自己的內部出現什麼紛亂。所以後來荀彧莫名其妙就死了,那是因為曹操擔心他會胡作非為。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九月,作金虎臺,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冬十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三國志》

我們完全可以看得到,這些士族們的力量,絕不是一小股勢力。曹操唯才是舉,的確可以打壓這些士族們,那是因為曹操個人比較強勢。但是曹丕上臺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必須要向這些人讓步,所以立刻廢除了唯才是舉,推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集團手裡雖然沒有兵權,但是他們掌握輿論導向,曹操還是比較在乎這些東西的。所以曹操選擇向這些人讓步,保住漢獻帝,也是為了照顧到這些士族們的面子。

士族們都是漢朝的官員,其中不乏那些對漢朝非常忠心的人。漢獻帝存在就能堵住這些人的悠悠之口,多一個傀儡在這裡,有什麼關係呢?

說到底曹操是漢臣,他不想被後世稱為篡位之臣。

北方的天下雖然是曹操打下來的,但是曹操說到底還是漢朝的大臣。當年何進做大將軍的時候,曹操就是他的跟班,後來董卓做了丞相,曹操又跟著董卓。所以曹操一直以來都是大漢朝的臣子。

為人臣子篡位總歸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比如說王莽就是曹操血淋淋的例子。雖然曹操稱帝也是問心無愧的事情,可是他就是不做那一步,因為他知道,一旦他跨了那一步,那總歸會有人會認為曹操這是謀權篡位。

曹操的前半生是依靠大漢朝養活的,他的父親和爺爺都是靠大漢朝才得以榮華富貴,所以曹操篡位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他把這個機會讓給自己的兒子,這一切就完美了。因為他兒子曹丕不是漢臣,那是曹魏王國的世子,他沒有讓大漢朝養活他。而且他老爸打下了北方的天下,跟大漢朝也沒什麼關係。所以曹丕登基就順理成章多了。

再說了曹操即使沒有登基,那跟皇帝有什麼區別嗎?他坐鎮中央,遙控天下,這本身就跟皇帝沒有任何差別。他本人也已經加九錫,封魏王,擁有自己的王國。

他該有的一切都已經擁有了,那有何必去走那一步呢?稱王容易,但是稱帝可就不容易了。而且曹操歲數也大也,沒有這方面野心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總結:曹操先為漢臣,後為漢賊。

曹操這個人是比較複雜的一個人,誰也不可否認,剛拉起一支隊伍的曹操,對大漢王朝是非常忠心的。年輕時候的曹操不遠萬里將漢獻帝給接到了許都,其實就是為了恢復大漢江山。那個時候他有野心嗎?他沒有那個實力有野心。

當時罪有野心的是袁紹,因為人家佔據河北四州,是天下第一大諸侯。曹操在他那兒,連他三分之一的力量都達不到。所以曹操這個時候只是想要匡扶漢室。

但是後來情況不一樣了,曹操屢屢打勝仗,甚至連袁紹這種強大的對手都被他給消滅了。這個時候的曹操終於可以有資格有野心了。

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曹操就已經是漢賊了。他借用漢王朝正統的名義,南征北戰,最終達到了一統北方的結果。

參考資料:《三國志》。

青春爱历史
2019-08-17

謝謝邀請,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為魏王,整個大漢王朝北方都是他統一的,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為什麼曹操沒有稱王呢?

謝謝邀請,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為魏王,整個大漢王朝北方都是他統一的,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為什麼曹操沒有稱王呢?

1、初心

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是打著匡扶漢室,平息叛亂的旗號招攬人才的,畢竟是在東漢末年,為了收買人心,招兵買馬,他需要在別人心裡樹立起一個漢室忠臣的形象,比如作為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就是因為曹操是漢臣,才盡力盡力輔佐他來一統天下!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能廢了漢獻帝,如果自己稱帝了,這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自己的聲譽也會一落千丈,與自己開始的口號不符!

謝謝邀請,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為魏王,整個大漢王朝北方都是他統一的,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為什麼曹操沒有稱王呢?

1、初心

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是打著匡扶漢室,平息叛亂的旗號招攬人才的,畢竟是在東漢末年,為了收買人心,招兵買馬,他需要在別人心裡樹立起一個漢室忠臣的形象,比如作為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就是因為曹操是漢臣,才盡力盡力輔佐他來一統天下!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能廢了漢獻帝,如果自己稱帝了,這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自己的聲譽也會一落千丈,與自己開始的口號不符!

2、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一直遵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自己雖然作為漢臣,卻掌握著漢朝政令的發出,這就相當於維護了曹操正統的地位,曹操的命令也就相當於了漢朝天子的政令。當討伐各個地方豪強的時候也相當於師出有名,是遵天子詔書討伐攻打的!

謝謝邀請,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為魏王,整個大漢王朝北方都是他統一的,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為什麼曹操沒有稱王呢?

1、初心

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是打著匡扶漢室,平息叛亂的旗號招攬人才的,畢竟是在東漢末年,為了收買人心,招兵買馬,他需要在別人心裡樹立起一個漢室忠臣的形象,比如作為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就是因為曹操是漢臣,才盡力盡力輔佐他來一統天下!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能廢了漢獻帝,如果自己稱帝了,這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自己的聲譽也會一落千丈,與自己開始的口號不符!

2、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一直遵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自己雖然作為漢臣,卻掌握著漢朝政令的發出,這就相當於維護了曹操正統的地位,曹操的命令也就相當於了漢朝天子的政令。當討伐各個地方豪強的時候也相當於師出有名,是遵天子詔書討伐攻打的!

曹操雖然篡奪了漢朝的大權,但卻一直沒有稱帝,也算是承諾了對自己荀令君說過的為漢臣的諾言!曹操是個名副其實的英雄!

謝謝邀請,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三國時期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也封他為為魏王,整個大漢王朝北方都是他統一的,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但為什麼曹操沒有稱王呢?

1、初心

曹操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是打著匡扶漢室,平息叛亂的旗號招攬人才的,畢竟是在東漢末年,為了收買人心,招兵買馬,他需要在別人心裡樹立起一個漢室忠臣的形象,比如作為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就是因為曹操是漢臣,才盡力盡力輔佐他來一統天下!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卻不能廢了漢獻帝,如果自己稱帝了,這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自己的聲譽也會一落千丈,與自己開始的口號不符!

2、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一直遵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自己雖然作為漢臣,卻掌握著漢朝政令的發出,這就相當於維護了曹操正統的地位,曹操的命令也就相當於了漢朝天子的政令。當討伐各個地方豪強的時候也相當於師出有名,是遵天子詔書討伐攻打的!

曹操雖然篡奪了漢朝的大權,但卻一直沒有稱帝,也算是承諾了對自己荀令君說過的為漢臣的諾言!曹操是個名副其實的英雄!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悠悠苍天茫茫人海
2019-08-16

第一害大於利。曹操雖握有實權,但天下並沒有統一,如若稱帝名實不符,無其實而受其害,不智也。

第二士人向背。漢朝儒道盛行,曹操迎天子於許昌,平黃巾,伐不從,人人皆以為救時之雄,存主之臣,如若稱帝士人失望,不仁也。

第三時機不對。曹操奉天子之令,攜八十萬之眾而敗於赤壁。軍心不穩,如若稱帝禍起蕭牆,不明也。

第四自心不安。曹操雖雄才大略,亦不免受當時影響,名士在前曹操其肯為後。如若稱帝就做實了明為漢臣實為漢賊的罵名。建奇功而遺臭萬年曹操不取也。

平沙趣说历史
2019-08-16

簡單來說,曹操的稱帝之路被劉備中斷了。

簡單來說,曹操的稱帝之路被劉備中斷了。

從196年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到220年曹操去世,曹操挾天子挾了24年。在208年以前,曹操還算是個漢臣,把天子聲威當作自己的剪除群雄的輔助工具,只要皇帝不搞自己(衣帶詔),他對皇帝還是比較尊重的。在208年以後,曹操進行了十年的造勢。

208年六月,廢三公、稱丞相。
212年,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213年五月,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
214年,定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
216年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217年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為什麼要造勢?這得益於兩漢流行的天人感應學說,當然由權臣升級為皇帝絕不是再往上升一級那麼簡單,皇帝除了是一國之主,是政治權力的頂峰,還是天子,是天命神權的化身,而曹操是臣,是人,人臣想要代替天子,就必須先把自己打造成神。

簡單來說,曹操的稱帝之路被劉備中斷了。

從196年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到220年曹操去世,曹操挾天子挾了24年。在208年以前,曹操還算是個漢臣,把天子聲威當作自己的剪除群雄的輔助工具,只要皇帝不搞自己(衣帶詔),他對皇帝還是比較尊重的。在208年以後,曹操進行了十年的造勢。

208年六月,廢三公、稱丞相。
212年,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213年五月,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
214年,定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
216年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217年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為什麼要造勢?這得益於兩漢流行的天人感應學說,當然由權臣升級為皇帝絕不是再往上升一級那麼簡單,皇帝除了是一國之主,是政治權力的頂峰,還是天子,是天命神權的化身,而曹操是臣,是人,人臣想要代替天子,就必須先把自己打造成神。

怎麼打造?這是個問題,鑑於在曹操之前代漢稱帝或者自己的稱帝的人沒一個有好下場,建立的政權也都是一世而亡,曹操其實沒有太多經驗可循,他最終選擇了以戰功增爵,用戰功擴大自己的威望,以此證明自己比皇帝更符合天命。

以上造勢行動,都是建立在曹操獲勝之後的,北征烏桓、剪除馬騰韓遂、吞併漢中、兩次親征孫權,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徹底統一了北方,並獲得孫權的表面臣服。如果曹操能夠滅掉劉備,孫權估計只能真降,稱帝也是分分鐘的事,但曹操沒有消滅劉備,還被反推了。

定軍山之戰後,劉備獲得漢中地區的主導權,漢中成了曹操的雞肋,他不得不盡遷漢中之民北歸。

簡單來說,曹操的稱帝之路被劉備中斷了。

從196年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到220年曹操去世,曹操挾天子挾了24年。在208年以前,曹操還算是個漢臣,把天子聲威當作自己的剪除群雄的輔助工具,只要皇帝不搞自己(衣帶詔),他對皇帝還是比較尊重的。在208年以後,曹操進行了十年的造勢。

208年六月,廢三公、稱丞相。
212年,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213年五月,封魏公,加九錫、都鄴城、建魏國、設百官;七月建魏國宗廟社稷。
214年,定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
216年四月,進爵魏王、行天子輿服儀仗。
217年十月,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為什麼要造勢?這得益於兩漢流行的天人感應學說,當然由權臣升級為皇帝絕不是再往上升一級那麼簡單,皇帝除了是一國之主,是政治權力的頂峰,還是天子,是天命神權的化身,而曹操是臣,是人,人臣想要代替天子,就必須先把自己打造成神。

怎麼打造?這是個問題,鑑於在曹操之前代漢稱帝或者自己的稱帝的人沒一個有好下場,建立的政權也都是一世而亡,曹操其實沒有太多經驗可循,他最終選擇了以戰功增爵,用戰功擴大自己的威望,以此證明自己比皇帝更符合天命。

以上造勢行動,都是建立在曹操獲勝之後的,北征烏桓、剪除馬騰韓遂、吞併漢中、兩次親征孫權,使得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徹底統一了北方,並獲得孫權的表面臣服。如果曹操能夠滅掉劉備,孫權估計只能真降,稱帝也是分分鐘的事,但曹操沒有消滅劉備,還被反推了。

定軍山之戰後,劉備獲得漢中地區的主導權,漢中成了曹操的雞肋,他不得不盡遷漢中之民北歸。

人雖然走了,但是地方還在,漢中那可不一般,這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啊,是漢朝國號的來源,再算上劉備自稱漢中王、劉封孟達略定上庸三郡、關羽威震華夏。這一樁樁一件件,似乎都在預示著漢朝未滅,還能中興,曹操地盤內的叛亂也多了起來,曾經以為順服的民意瞬間湧動。

軍事上的失利,迫使曹操放棄了準備十年的造勢代漢之路,在他晚年,天下形勢以及不適合稱帝了,此時稱帝,既沒有進一步勝利的功勳支持,也沒有“漢朝天命衰竭”的形勢佐證,等於貿然出頭,所以孫權勸曹操稱帝時,曹操的反應是“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還發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的感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