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6 個回答
用户58609910145
2017-03-28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的第五個皇帝,景帝劉啟的兒子。公元前141年,武帝即位。他剛當皇帝時只有15歲,還未成年,所以朝政大權基本掌握在其祖母竇太后手中。一直到六年後竇太后去世,年輕的漢武帝才得以獨掌大權。

武帝親政後,也許是前面幾年的傀儡皇帝當的太辛苦,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強對國家的控制力。漢武帝之前,包括竇太后掌權時,漢朝一直把黃老哲學做為治國理念,主張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政府不要管太多。但是這不符合武帝的性格,他精力旺盛,什麼都想管,要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漢武帝

後來一個叫董仲舒的儒生來找他,說黃老哲學已經過時了,皇帝應該用我們儒家思想來治國。然後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通忽悠,什麼“君權神授”、“春秋大一統”等等。武帝一聽非常高興,說正合我意,皇帝必須有絕對的權威,就按你說的辦。於是“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於是著手加強中央集權。他實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設立刺史,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將冶鐵、煮鹽、釀酒這些重要的又很賺錢的行業都收歸國家,獨家經營;同時禁止下面的諸侯國自己鑄錢,把貨幣發行權集中在朝廷。

通過這些措施把國內的事安頓好之後,漢武帝感覺只在國內樹立權威還不夠,他想要威服海內外。首先,收拾一下週邊不聽話的刺頭。現在漢朝周邊最大的刺頭就是匈奴人,經常在邊境殺人越貨。武帝之前,漢朝都是用和親政策與匈奴維持和平。現在,武帝表示,和親政策到此為止,不但不和親了,還要準備主動出擊,教訓一下匈奴人。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匈奴人

匈奴只有幾百萬人口,在草原上居無定所,平時打打游擊搶劫還行,真跟國力強盛的漢朝打大規模的正式戰役,明顯不是對手。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雷霆出擊,一戰奪取河套,再戰收復河西走廊,三戰直擊漠北,打的匈奴人毫無脾氣,從此“匈奴遠遁”,跑了。

趕跑匈奴人之後,漢武帝接連又收拾了西域幾個不聽話的小朋友。其中大宛國因為不想賣給漢朝汗血寶馬,還殺害搶劫漢朝使團,惹怒了漢武帝。於是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軍數萬進攻大宛,漢軍浩浩蕩蕩出發,沿途西域小國不敢對抗,紛紛出城,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只有輪臺國抗拒不出,三下五除二就被漢軍滅了。

等到了大宛,馬上將其都城團團圍困攻城,大宛人一看頂不住,於是把自己國王給殺了,獻城投降,並且表示漢朝可以隨便挑選大宛國的好馬。收拾完大宛,又攻打了車師、樓蘭、莎車等國,威震西域,將他們一一降伏。後來,又攻佔了北邊的高麗,收服南方的閩越,南越國,並開拓西南地區。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漢軍雖然不用大炮,人吃馬喂,軍事耗費也非常大。漢初經過文景之治雖然底子不薄,被漢武帝連年征戰也消耗的差不多了。為了填財政窟窿,漢武帝想出了一個掙錢快的方法,賣官。漢武帝賣官倒也大大方方,明碼標價。《史記.平準書》中“入羊為郎”,“入財者得補郎”,“買武功爵者試補吏”,這樣的記載很多。另外犯了罪也可以拿錢贖罪,只要不是謀反大罪。

漢武帝有雄才偉略,不斷的開疆拓土,讓漢朝達到了強盛的頂峰,打出了大國的自信和尊嚴。他的功業對後世影響深遠,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不過,漢武帝后期用兵過多,國力耗費極大,在賣官這件事上,算是開了個不好的先例。

用户58609910145
2017-03-28

漢朝的開國皇帝是劉邦,是為漢高祖,雖然有開創大漢王朝之功,但是其名頭卻並不是十分響亮。有一句話說的好,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們才是在一個水平的皇帝,不僅有開創之功,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今天要講的就是漢朝的這位漢武帝,他的功績可以和秦始皇媲美,但也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形象

漢武帝,劉徹,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在位55年,是漢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16歲登基,在位時任用賢臣大力發展經濟,同時加強中央集權,頒佈推恩令消弱藩王勢力,鎮壓藩王叛亂,使藩王再無力對抗中央,避免了權利爭奪造成的內亂。同時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打壓地方豪強,設置刺史監察地方,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工商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與西域各國的經濟交往頻繁,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經濟的發展和財力的擴大使得漢朝️足夠的實力建立喝訓練強大的騎兵與胸部對抗。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漢武帝石像

在對外方面,漢武帝花費半生心血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大膽啟用年輕的衛青和霍去病,北驅匈奴,使得匈奴無奈之下向西遷移至中東歐洲等地,打通絲綢之路,溝通西域各國,促進了東方和西方世界的交流。此外還有南平百越,攻佔西蜀,東定朝鮮,開疆擴土之功乃漢朝皇帝之最。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

漢武帝石像

在對外方面,漢武帝花費半生心血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大膽啟用年輕的衛青和霍去病,北驅匈奴,使得匈奴無奈之下向西遷移至中東歐洲等地,打通絲綢之路,溝通西域各國,促進了東方和西方世界的交流。此外還有南平百越,攻佔西蜀,東定朝鮮,開疆擴土之功乃漢朝皇帝之最。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形象

然而,漢武帝一生窮兵黷武,晚年由於長期不斷的對外用兵,導致國力耗盡,人民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尤其是晚期追求長生不老,發動巫蠱之亂,錯殺太子劉據。幸運的是,漢武帝最終有所悔悟,頒佈輪臺罪己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穩定了局勢,司馬光稱之為: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皇帝向天下昭告表明自己的過失,他是第一個做到的。因為此事,一個可以媲美於秦始皇的獨裁者,但卻有著和秦始皇截然不同的胸襟和氣魄。

總體來說,漢武帝在歷史上的功績還是功大於過的,他將中國的國土拓展到今新疆等地,完善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國家鼎盛時中國人皆以漢人為榮。漢人和漢族這個說法就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

郭卓鑫
2017-03-28

{!-- PGC_VIDEO:{"video_md5":"3667419718e1d9deddef5cd330f7e782","thumb_height":358,"vname":"拍大師作品.mp4","neardup_id":3920174117862627806,"thumb_width":640,"sp":"toutiao","update_thumb_type":"2","vposter":"http://p3.pstatp.com/large/17f20002aa6a5de1375b","vid":"82bdc4024e464be3a572e413c7756a1a","video_size":{"high":{"h":476,"subjective_score":1,"w":854,"file_size":1919307},"ultra":{"h":714,"subjective_score":1,"w":1280,"file_size":3414477},"normal":{"h":358,"subjective_score":1,"w":640,"file_size":1484150}},"duration":73,"hash_id":3920174117862627806,"thumb_url":"17f20002aa6a5de1375b","md5":"6621c21810532df36ca4f0b984f19d9f","vu":"82bdc4024e464be3a572e413c7756a1a"} --}

苏秦小哥
2017-03-28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個政治家,非常有政治頭腦;但又是一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俱備。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歷史責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他寵愛他喜歡的女人,可是他為了大漢江山,殺掉了自己最寵幸的女人。他絕頂聰明,又異常糊塗;為了傳說中的寶馬,居然不惜犧牲數萬人的生命。漢武帝還依靠桑弘羊等人實行鹽鐵官營、酒榷(酒類專賣)、均輸等政策,與民爭利。但官營壟斷行業往往效率底下,官員利用職權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情況日益嚴重,導致百姓怨聲載道。當更近地走近他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對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簡單地非此即彼。兩難之地,非常之時,他也會猶豫不定,甚至異常痛苦;同樣有普通人的歡喜和哀愁、小氣和算計、失眠和焦慮。在平常人眼裡他果決、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們在對他蓋棺論定時,往往流於偏激,說好時千古一人;說壞時罄竹難書。這樣,分歧就在所難免了。當然,在大都數人眼中,漢武帝依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所謂“晚而改過”,是說漢武帝晚年下《輪臺詔》,自稱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後人因此稱此詔為中國皇帝的第一個《罪己詔》,但此詔並非真正有所追悔,而是他深知行將就木,積怨甚多,太子尚幼,必須做個表態,以撫慰龐大的官僚群體。

  在軍事方面,他主動派遣衛青、霍去病數度征伐匈奴,又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在南方滅掉夜郎、南越,建立西南七郡;在東方滅掉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在政治方面,他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嚴刑峻法,特務統治。在文化方面,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太學,立樂府。其煌煌功業為後世歷朝君主所豔羨。

  極端地愛才、惜才

  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即使主父偃持不同政見;

  敢於破格提拔:因為有能力,衛青家奴出身,漢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擯棄正統,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將莊嚴的朝堂變成一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君臣之間宛如玩伴;同時,他不以狎褻而喪失原則,對東方朔的諍言擊節讚歎,言聽計從。

用户58609910145
2017-03-28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劉徹的文學功底很不錯,詩寫的好。但自身的史學造詣已不可考,這裡講他的貢獻,乃是指他的政策傾向對中國史家的影響。——明瞭的說,是他通過對司馬遷的態度和措施影響了司馬遷本人以及後代的史家,功不可沒。

在這裡有必要向讀者說明幾點:1,本人對司馬遷的天才和貢獻是由衷的敬佩,但這裡更多將他的不足或者偏差,不是從根本上否定,而是論述主題的需要——如果要列舉他的貢獻我也不會惜墨的。2,本人的說法決不為譁眾取寵,下面將有論證,歡迎討論和指正;3,這裡只集中探討這個事件對中國史學方向和史學家的影響,而不是劉徹、李陵、司馬遷在那個歷史事件中的具體是非。

一, 司馬遷以前中國史學的狀態

我國的史學淵源極久,夏商是一種巫史不分的狀態,因為當時掌握文字與占卜技能的人很少,被壟斷在極少說人的手裡,而且,當時一般帝王嚴格依照卜筮結果辦事,所以巫史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至少在商代,卜筮結果、歷史事件、預言是混合在一起的。後來,兩者逐漸分開,占卜的有卜有筮,各自分工;記載歷史的分左史、右史,左史記事,右史記言。至少西周就是這樣了。但巫與史的分工還不十分明確,例如《左傳》,記事嚴謹,質量很高,但中間也穿插了不少卜筮和預言,可見史學裡還參雜著不少迷信和巫術的思想成分。但史學的發展是越來越科學化了。

到漢代,史學要成為一門比較嚴謹的學科,還面臨著以下問題:

1, 研究方法上:史學家要以嚴謹冷靜的考證來做學問,而必須屏棄迷信、預言、巫術等成分;

2, 學者的自我定位上:應以一種嚴謹的學者的標準要求自己,而屏棄參與具體政治糾紛,進行預言等庸俗而浮躁的活動。既,應該以記錄者,研究者自居,而不是以半仙、預言家、政客自居;

3, 歷史對當時人的借鑑作用無庸質疑,但途徑是史學家通過嚴謹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在具體事務上的指手畫腳。比如,歷史家的研究技術性、系統性更高,而政治家讀歷史則注重通過具體事件總結心得。比如毛澤東,其史學功底很好,但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運用。

你對漢武帝的看法是什麼?

二, 司馬遷的相關弊病及其掃除

司馬遷的史記實在有開闢的業績。但當初作為太史令的他還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弊病,漢武帝的酷刑則促使其收斂(當然本性難移,不可能根除的。)

1, 缺乏嚴謹的科學精神。當然不是貶低司馬遷的水平,但他在具體行文中喜歡一些小說家言,而且臆測,主觀論斷較多,錯誤遠比《漢書》嚴重和普遍,這已經基本是定論了。

2, 自我膨脹傾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自我定位精神可嘉,但明顯帶有預言者、哲學家和巫師的殘留成分。如果不是這樣,如果不是為了和李陵的私交,他也不至於超越本職工作,巴巴跑出來多嘴多事。

3, 浮躁和庸俗的傾向。看他喜歡結交一些俠寇之徒,結交當朝官吏,可以斷言原先的司馬遷是一個喜歡跳和翹尾巴的人。這樣的心態,如果沒有酷刑的打擊,讓他羞於多方交際,史記的風格估計更浮躁和隨意。

漢武帝晚年的殘暴是肯定的,但不可否認他仍然保持著他的英明和雄才大略。比如蘇武,流落匈奴沒有音信,他並沒有不假思索的處罰其家人。因此對李陵案件的處理我不大相信司馬遷的記載和分析,而更相信漢武帝的聰明。而且,我認為,李陵事件只是司馬遷倒黴的導火索,可能早對他很看不慣了,就象曹操對楊修那樣,早就想處置你,只是隨便找個藉口而已!才子一般在這方面都是浮躁、愚蠢和遲鈍的——當然,這是猜測了。有漢武帝的酷刑,才有司馬遷的塌實和刻苦。才有後代史家的塌實和刻苦。後來經過董允殺蔡墉(錯字,蔡文姬之父)。還有《後漢書》作者被殺,中國的史學家才真正成為嚴格的學者。當然,塗炭天才,確實是可惜的。

用户58574273575
2017-03-28

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是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實行的統治政策.易白沙將其曲解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繼位後,丞相衛綰奏言:“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竇嬰、丞相田蚡還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褒揚儒術,貶斥道家,鼓動武帝實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議不向竇太后奏事.竇太后對此不滿,於建元二年罷逐王臧、趙綰,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職.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追答:影響與作用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有人說“一個專制的時代必然是一個嚴酷的時代”,這句話置之漢武帝的時代也同樣適用。事實上,在人治社會中,越是有作為的君王,其破壞力往往也會越大,就像宋代詩人蓮池生在自己的詩中所寫的那樣:“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區區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固然是君主常態,“好大喜功、黷武嗜殺”對於他們也不過只是一個尋常故事。為一己之私慾而大動干戈,帝王的個人好惡實際關係到千百萬人的身家性命,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即是對帝王個人作為的最佳註腳。作為一代英主,漢武帝的確是中國古代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從漢武帝對待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偏執與迷狂的心態,從“巫蠱之禍”的發生,更能夠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殘忍、喜怒無常——人治社會常常會出現像漢武帝這樣的“半截偉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齡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漢武帝的個人作為也不過是暴露了人治社會的共同弊端而已。追答:治民之術的需要首先, 獨尊儒術 是改善治民之術的需要。統一的封建帝國,自秦始皇建立到漢武帝執政,經歷了近一百年,封建帝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即農民和地主之間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何處置和緩和這一矛盾,是封建統治者選擇和確立統治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對於如何統治人民的問題,漢代統治者認真總結了秦亡的教訓,認為秦統治者在取天下時是成功的,但在守天下、治天下時卻是失敗的,這是由於不懂得 逆取順守 的道理。這一論斷符合歷史實際。秦建立以後,對於如何處理高度集中的政治與高度分散的經濟之間的矛盾還缺乏經驗,不懂得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必須用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來管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尤為失策的是未能改變兼併六國時的法治手段,沒有采用倫理道德教化的方式來處理各種社會問題。為了統一思想,秦統治者採用了凶殘的 焚書坑儒 的措施,使不應激化的矛盾激化了,驅使眾多的知識分子參加了農民起義。秦王朝的暴力統治不僅表現在政治文化上,而且在經濟上也進行了空前的橫徵暴斂,強使精壯勞力服役,搞得民不聊生,終於在公元前209年暴發了農民大起義。秦二世而亡,意味著法家暴力統治思想的破產。追答:無為之治的終結漢代初年地主階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史記·秦始皇本紀》)。漢代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實行了與民休息的無為之治,並因之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這種治民之術,既不能解決化民易俗,建立統一的封建倫常觀念的問題,也不能使分散的小農經濟與政權凝聚為一體,更為有害的是這種放任政策,聽憑富賈豪族掠奪民財,兼併土地,從而激化了階級矛盾。到漢武帝時期,農民已處在 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漢書·食貨志》)的悲慘境地,迫使農民奮起抗爭,在文帝之時,京城長安內也發生了 盜賊 的暴力事件。階級矛盾逐漸加劇,使漢代統治者意識到 清靜無為政治已不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了。儒家集以往文化之大成,對於如何御民的問題,制定了一套符合我國封建宗法社會國情的辦法:第一,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駕馭天下。我國的封建社會改造並保留了奴隸社會的宗法制度,以家族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基礎,這是一個重要特點。對此,先秦以來的各個學派,有著不同的認識。法家認法不認親,對宗法制度有否定的一面。墨家主張 兼愛 、抹煞等級差別,不利於宗法制度的確立。管仲學派則是肯定與否定參半,黃老學派繼承了這一傳統,沒有對宗法制度給予至高的位置。儒家則不同,聲稱以 孝悌為本 ,主張強化君父之權。儒家經典系統保存了我國自原始社會末期至春秋戰國以來有關宗法觀念的思想資料。經歷秦漢之際思想學術的大融合,儒家學者又根據井田制廢除,私有經濟產生,宗族解體為家族,以及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確立等新情況,對古老的宗法制度進行了一番加工改造,設計了一套以個體家族為基本單位的宗法制度,這一加工改造體現在漢初儒師的 造禮 活動之中。董仲舒繼之又明確提出了三綱 、 五常 之說,進一步強化了儒家的宗法思想,並有助於鞏固中央集權。按照儒家的學說,可以循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理順國家政權和家族性個體農業者之間的關係。追答:儒家地位的肯定儒家關於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論,符合我國封建社會的實際狀況,這是它被定為一尊的重要原因。第二,主張推行仁政。儒家學說有一重要特點,就是把政治倫理化,將統治者與服從者的政治關係染上宗法觀念的溫情色彩。這一理論運用於治道,則提出了 仁政 的主張,這是儒家有別於其他學派的又一重要表現。法家認為仁義是過時之物,故濫用暴力,結果激化了社會矛盾。黃老學派主張 持以道德,輔以仁義 (《準南子·覽冥訓》,行仁義必須服從於自然無為的道論,從而放縱了地主階級的貪婪本性,使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儒家提倡仁政,對地主階級有一定製約,防止他們幹出 殺雞取卵 的蠢事。漢初儒家吸取了刑名之學的思想,認識到禮樂刑政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主張將仁政與法治結合起來,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重視道德教化,較妥善地處置了德與刑的關係,符合 逆取順守 的治國方略。賈誼是漢初儒家的傑出代表,他勸導君主和各級官吏帶頭為善,對百姓施以示範開導的政策。同時他又主張對反對朝廷、漁肉百姓的地方割據勢力,施以 斤斧 ,加以鎮壓制裁。董仲舒將興學置教、培養賢吏與推行仁政緊密結合起來,發展了先秦儒家 修己以安百姓 的思想,對於建設賢德而幹練的封建官僚機構,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儒家的仁政主張,有助於緩和階級矛盾,提高吏治水平,不失為封建地主階級的長治久安之策。第三,以天道人情教化百姓。封建統治者需要藉助宗教神學的力量來加強統治,中國和外國概莫能外。法家的無神論和統治階級的需要是相牴觸的,秦漢之際的方士為帝王求長生不死之藥,只服務於統治者個人,並未解決統治百姓的問題。董仲舒卻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著眼於鞏固整個封建國家的政權,對儒學進行了神學化的改造:他的 天人感應 論,使倫理道德神學化了;他的 君權神授 說,為君主專制的合理性,提供了神學的論證。董仲舒建造的神學化的儒學體系,雖然有別於出世而消極的宗教,卻積極配合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進而抬高了儒學的地位。追答:漢代儒學特點漢儒除重視天道之外,還重視人情。所謂人情,是指人之常情。儒家經典是古代史官保存的典籍,其中記載了上自五帝時代,下至春秋戰國的民情風俗。儒家的綱常名教正是與歷史上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相聯繫的,富有 人情 味,具有平易近人,近俗的特點。因而儒家的教義很容易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發揮 一民心,齊民俗 的教化作用。儒學既不像法家學說那樣強硬,也不像道家學說那樣玄遠,為統治者提供了一種便於推行道德教化的思想工具,這是它受到封建統治者青睞的又一原因。其次,獨尊儒術 是加強君權,制止分裂割據的需要。中央集權與分裂割據的矛盾,在漢初七十年間從未平息過。漢朝建國時,分封異姓功臣為諸侯王,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結果發展了割據勢力。劉邦為了維護統一與君權,採取了削藩的政策,剪除了異姓王,改設同姓王以拱衛王室。但是同姓諸侯王很快也發展成為一種離心的勢力,並且和朝廷內的太后、宗族多有聯繫。如何對付宗族權貴集團形成的分裂割據勢力,是擺在漢朝統治者面前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至文帝執政時,吳王劉濞肆無忌憚地發展實力,並且 謀作亂逆.但是,文帝信奉黃老之術,採取了 靜以待動 、 不為禍先 的辦法,反而滋長了吳王的野心,終於釀成 七國之亂.吳楚七國之亂雖然平息了,但是,諸侯王分裂割據的狀況仍然存在,這就迫使封建統治者必須改變 清靜無為 政治。由於宗族權貴集團組成的分裂割據勢力,與君主存在著宗法血緣關係,因此,儒家關於鞏固和強化宗法制度與宗法思想的理論,特別是有關宗法繼嗣制度的理論,有助於削弱地方勢力, 強幹弱枝 ,加強君權,建立和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秩序追答: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董仲舒針對當時統治階級集團內的尖銳矛盾,提出了 大一統 說。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提供了理論依據。最後,獨尊儒術 是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國的需要。漢初實行 清靜無為 的政治,雖然加強了漢王朝與各少數民族在文化、經濟上的聯繫,但是也助長了西北地區匈奴貴族的貪婪性和掠奪性,致使 暴害滋甚.到文帝時,匈奴的進犯竟逼至到長安附近,對西漢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脅,這就要求統治者結束黃老道家的無慾政治,改為多欲進取的政治。儒家一貫提倡積極有為的人生哲學,董仲舒又針對當時的社會實際論證了實行 更化 的需要,鼓吹君主 強勉 行道,這正符合西漢中期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適應了將被動妥協的對外政策轉變為主動出擊的 徵撫 政策的需要,正對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口味。雖然有些個別儒家學者在對外征伐上主張和談,反對訴諸武力,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視儒家的學說體系推動了西漢王朝採用多欲進取的政治,並在這總的前提下,改變了對外政策。所以,儒學能夠定於一尊,和它提倡的人生哲學得以滿足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國的需要直接有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