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5 個回答
文化十分钟
2019-06-10

屈原生前由於在政治上遭到貴族集團的排擠和誣陷而被流放,滿懷忠貞與報國之心的詩人在極端的絕望和悲憤中寫了《離騷》,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投江而亡。梅堯臣的這首紀念詩《五月五日》的立意主要立足在對屈原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上,也抒發了一些對屈原處境的感慨和緬懷,是一首懷古詩體。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這首詩在意境上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其首段就是第一部分。宋人長於詞而疏於詩,就這首詩歌的整體氣象來說是極為平淡的,倒沒有什麼出彩之處,不過卻洋溢著一種充滿同情的人道主義。這首詩的開頭起的很平淡,先是闡述屈原已經沉江而死的往事,其實反倒顯得過於累贅乃至多餘,既是懷古之作,又何必加以強調其人其事呢?倒不如從“情意”兩字上入手,以立懷古之情和懷古之意。

詩人在下一句寫屈原死去以後的景象,第一部分詩人以平淡的手法主要渲染了屈原死亡以後世人的反應,其用“哀不容”來表現屈原的冤屈和他當時的處境,屈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一生都在為楚國的事業而奔走,但最後卻落了個流放的下場。

即便是在投江而死以後,屈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受世人的接納,這一所謂世人自然是指當時的貴族和官僚團體,詩人在此對屈原的處境施以同情的關懷,用“哀”字體現了屈原的不幸。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詩的二三段是這首詩歌的第二部分,詩人繼續延續“哀”的氣象,用“奈”字繼續渲染了哀傷的氣息,大家都對於汙衊屈原的謠言無可奈何,而聚集在江邊紀念他不過是為了驅趕江裡的蛟龍,據歷史記載,屈原投江而死以後,楚人為了避免他的屍體被魚鱉所食,於是向江裡投放食物。

詩人用想象的手法使用蛟龍一詞似乎倒有一語雙關之意,既是凸顯屈原孤立無援的處境,也可能是在暗自當時楚國的貴族和官僚集團。“未泯”詩人倒是用的恰當,屈原既死,其心中的悲恨與憤怒也難以得到消除了,自然是“空留恨”了。而後人也無法為他消除心中的憤恨,只好追逐著他的行蹤以緩解心中的情緒。

詩人在此對屈原的處境加以同情和感慨的口吻,既同情於屈原的處境,又感慨於世人包括自己對屈原的無能為力,故只能“而追沒後蹤”,就像我們今天在端午節這天只想著要放假,要吃粽子,其實已經很少有人去關心屈原的遭遇和心中的憤恨,故說是“而追沒後蹤”,其正是“承情而忘義也”。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在最後一部分,詩人以慣用的手法將所有關於前塵往事的元素抽離,畫面一轉只剩下一灘碧綠的江水映照著兩岸的青山,其情其景自然是和《紅樓夢》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場景是相同的,自此詩人以一種“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心境和口吻結束了全書。

然而既是懷古之作,其必然有說今之意,梅堯臣其人以“不登權門”的清高自潔處世,顯然這是他通過這首懷古詩向性格正直、忠貞的屈原施以同情的高山流水之作,是兩個生性正直、廉潔的官員在精神上的交談。

读史品文
2019-06-11

宋·梅堯臣《五月五日》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本小文不想從藝術技巧上評判梅詩的優劣,只單純著眼於詩意本身,結合梅氏的遭遇,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屈原出身世家貴族,卻心懷家國,心繫百姓,衷心輔佐楚王。他極力推崇蘇秦提出的“合縱”之法,主張楚國應該聯合秦之外的其他弱國如齊等,建立軍事聯盟,共同抗擊強秦,認為只有如此才能擊破張儀所倡導的“連橫”(和秦結盟)之計。可惜,楚王身邊一干人等,包括公子子蘭在內,都是一群膽小怕事之徒,尤其視秦為猛虎,甚至於慫恿懷王赴秦,結果被秦王留作人質,使懷王客死他鄉。屈原的大半生基本上處於被貶謫流放的境地,當得知秦軍最終攻破楚國郢都,屈原懷著一腔悲憤與絕望,自投汨羅江,和這個他既愛又恨著的世界作別——既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那麼我還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吧。

以下逐句分析:

㈠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屈原見不得世間的汙泥濁水,容不下身邊的奸佞小人,寧可投河,也不與宵小之輩同流合汙。楚國人一方面為屈原不被容於當世而悲嘆,另一方面,其實何嘗不抱有和投江前遇到的漁夫同樣的不解:為何單單您三閭大夫容不下這個世界呢?與眾生浮沉又有什麼不好呢?偏要自尋煩惱,自詡高潔,這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嘛。

㈡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屈原的一次次進諫,根本抵消不了皇帝身邊佞人的流言蜚語和惡語中傷,可謂志大才疏力不足,終究不過欲以一己之微力,擊退趕走蛟龍而已。說動聽一點,這叫“徒有縛龍力”,說難聽一點,不過是“蚍蜉撼大樹”,典型的不自量力。猶如和風車決鬥的堂吉柯德,雖勇氣可嘉,卻無回天之力。讀不懂周圍的政治空氣(空気が読めない),徒然高估了自己而已。

㈢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我梅堯臣不能替屈死的屈原老先輩了卻生前的心頭之恨,便只能在屈原當年流放過的地方,尋找著些許先生留下的足跡。想起自己家貧無資,沒有屈原的顯赫身世,應考落第,雖欲繼續攻讀,奈何家境不濟,只能託人混個小小的祕書之職。空有屈子之才,而無屈子之“尊”。在屈原當年幽憤投江的地方,姑且祭問一下水下的先生:我梅氏今後該何去何從,是曲己獻媚保自己,還是潔身自好效先人?

㈣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來到當年屈原流放的沅湘之地,“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彷彿感受到先生的冤屈如流水般源源不絕。想象屈原先輩徒步跋涉在江邊草澤,仰天長嘆空有一番家國情懷,卻無人識其衷腸,該是何等的孤獨無依。梅堯臣彷彿讀懂了屈原的內心:我也何嘗不像您啊,我的報國之志同樣得不到朝廷的賞識。清澈的沅水和湘水,承載著屈原深深的怨恨,北流不止,流向楚國都城郢都,向淪為遺民的楚人傾訴著自己的委屈,證明著自己的潔白。但是,千年之後,不見了江邊徘徊的屈子,“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映照著沅水、湘水之中,不從有過絲毫的改變。人在自然面前,何等的渺小,罷了,罷了,不去爭得一時的名利與得失,一切隨其自然吧。

五月五日,端午既到,姑且以屈子之遇,寬慰一下懷才不遇的自己吧——放心自然,自我珍重。

【文/讀史品文】原創

更多文章請加我關注,給我點贊


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亦有所思
2019-06-10

屈氏已沉死,

屈氏,源於劉向《九嘆》“覽屈氏之離騷兮,心哀哀而怫鬱”,指屈原,此後古人多以屈氏代稱為屈原。比如楊慎有詩句“樹偃申家屋,荷凋屈氏裳”,王世貞有“繞筆江生蕊,芬裾屈氏荃”。

沉死,沒於水中而死。如趙蕃《端午》“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

意譯為,屈子自沉而去。

楚人哀不容。

楚人,楚國人,這裡指楚國的百姓。

哀,悲痛之意。

不容,不為世間所不容。容,容媚之意。小可認為此處應當是指不彎腰,不妥協之意,語出自《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意譯為,楚人痛其傲然。

何嘗奈讒謗,

何嘗,反問語氣,哪裡,並不是,未曾之意。

奈,怎樣。

讒謗,誹謗之意,屈原的詩作中可以看到很多“讒”字,比如“眾讒人之嫉妒兮”,比如“被離謗而見尤”。

意譯為,未曾奈何誹謗。

徒欲卻蛟龍。

徒欲,白費力氣地做某事,徒勞地去做什麼事情。比如張九齡詩句“無恩報國士,徒欲問玄穹。”

卻,退,此處指阻擋之意。比如李白詩詩句“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蛟龍,興風雨的的龍,這裡指秦國。

意譯為:徒然阻攔秦國。

未泯生前恨,

未泯,沒有消失,仍然存在之意。比如陸游詩“雖然此心猶未泯,何至死去同蠢蠢。”

生前恨,指活著的時候的遺憾和悔恨。比如趙汸詩句“鵑聲似挾生前恨,蝶舞曾忘夢裡愁。”

意譯為,生前憤恨未消。

而追沒後蹤。

追,尋求,尋找。指端午節人民紀念屈原,或者是傳說中聽聞屈原自沉,人們紛紛向水裡扔食物。

沒,等同於首句的“沉”。也可以理解為照應屈原《九章》中的“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

蹤,蹤跡,可以指精神,情操。甚至可以理解為屈原的屍體。小可傾向於後者。

意譯為,追尋屈子行跡。

沅湘碧潭水,

沅湘,沅水和湘水,典故出屈原《湘君》“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後人多用沅湘二字憑弔屈原,如戴叔倫詩“沅湘流不盡,屈宋怨何深”,如陸游詩“半世學騷終不近,空餘清夢上沅湘。”

碧潭,碧綠色的深水處。指的就是屈子自沉之處。這個詞也可以追到屈原詩裡,比如《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長瀨湍流,溯江潭兮。”

意譯為,沅湘綠波猶在

應自照千峰。

應自,應該,當然會。比如周美成詞句“遙知新妝了,開朱戶,應自待月西廂。”

照,映照(出倒影)

千峰,眾多山峰。比如戚繼光詩“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意譯為,自會映照千山。

這不是梅堯臣應用的水平,連他的中下水平都沒有體現出來,所以,寫這首詩時應當有許多人,其中一人官職較高,或者是奸臣,否則梅老先生不會故意放水,寫出這樣一首毫無情感的詩作。

如何解讀梅堯臣紀念屈原的《五月五日》?

暖洋洋001001
2019-06-10

梅堯臣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鼻祖”,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

梅堯臣的《五月五日》,是紀念屈原而作。

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中描寫了楚人對屈原的遭遇,懷有深深的悲哀,寫出了對屈原悼念的心情,抒發出自己對屈原的偉大形象的敬仰之情。

梅堯臣雖在詩壇上極負盛名,在仕途上卻頗不得意,其悲憤、苦悶和渴望的心情,借“五月五日”,得到充分的抒發。

数码与诗
2019-06-10

梅堯臣所作的端午詩詞《五月五日》全詩如下: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譯文:

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

哪裡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

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尋他死後的遺蹤。

(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梅堯臣生於農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16歲鄉試未取之後,由於家庭無力供他繼續攻讀再考,就跟隨叔父到河南洛陽謀得主簿(相當於現今的文書)一職,後又在孟縣、桐城縣連續擔任主簿職務。在連任三縣主簿之後例升知縣,召試,賜進士出身,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稱。梅堯臣入仕之後,曾胸懷大志,抱有遠大抱負,他原名“聖俞”,後改“堯臣”,意為立志要做個聖明君王的賢臣,然而他卻沒有遇到聖君。

梅公雖然在位途上極不得意,而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他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發他的“不遇”情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