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兩種一養”,現脫貧致富
大河鄉土
1/9 在陝西漢中留壩縣桃園鋪村,52歲的李文建蹲在一個綠意盎然的大棚裡,正在查看著一株株長勢不錯的西洋參。李文建是桃園鋪村的黨支部書記,他所在的西洋參大棚是村裡扶貧社的專有大棚。除了西洋參,扶貧社還種有香菇,養有土雞。“這些都是村裡貧困戶脫貧的主要產業,也是貧困戶們脫貧的依託,可以說它們都是村裡的寶。”李文建說。
2/9 桃園鋪村地處秦嶺南麓,位於留壩縣西北部,曾經是一個貧困村。全村可耕地面積1100餘畝,有197戶600餘人,其中貧困戶28戶54人。但桃園鋪村的植被覆蓋率為93%,具有很大的種、養殖業發展空間和自然資源優勢。圖為桃園鋪村前的小河和周邊優美的自然風景。
3/9 李文建介紹,留壩縣是藥材種植大縣,西洋參從1986年就從美國引進,經濟效益可觀。2017年,村裡成立扶貧社後,利用資源優勢,專門拿出了50多畝集體用地種植西洋參。“西洋參一般要生長4年左右,每畝可種植3萬株,產量達千斤以上,可收入12萬左右。”圖為用黑色紗網遮擋的西洋參大棚。
4/9 圖為一株頂部長出紅果的西洋參。李文建說,西洋參喜溼,適宜於在沙土和高拔一千米以上的地方生長,但西洋參一般只能種一季(四年),之後就要換地,而且種植過西洋參的土地,在20年內都不能再種西洋參。
5/9 距離西洋參大棚不遠的山坡上,上千只有著火紅雞冠的土雞正在樹下覓食。“這也是扶貧社的產業,今年一共養了2000只土雞,現在還沒到出欄的時候。”李文建說,村裡扶貧社的入股者全部是貧困戶,所得收益和村裡五五分成,平時貧困戶還可以在扶貧社的產業上打工,幹一天可收入100到120元的勞務費。
6/9 攝影師到達養雞場時,負責養雞的貧困戶正好有事外出,李文建拿起一個飼料桶向雞群中撒了幾把飼料,但這些雞竟然“視而不見”,根本沒有蜂擁著搶食的畫面出現。“這些雞全部是散養,平時就在山坡上吃草、吃蟲,我們只喂少部分的飼料,你看,它們都吃得飽飽的,連飼料都不吃了。”李文建驕傲地說。
7/9 除了西洋參、土雞,桃園鋪村扶貧社還修建了16個食用菌大棚,種有20萬桶(菌棒)的香菇,可年產30萬斤肉厚、彈性足的優質香菇。圖為食用菌大棚中的香菇。
8/9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村裡的貧困戶有17戶,他們是管理、採收這些香菇的主要勞動力。他們幹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其中女社員一天是100元,男社員是120元。”李文建說。圖為村裡的貧困戶在香菇大棚中釆收香菇。
9/9 李文建介紹,扶貧社成立兩年來,已經給貧困戶分了兩次紅,每戶每次約1500元,在扶貧社裡務工還能收入2000元左右。圖為收購商正在將扶貧社的香菇裝車發運。這些香菇主要銷往西藏、河南、四川、江蘇等地。
2019-07-25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