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10 個回答
优己
2018-12-01

確實是不得其時!那就是同一時期的能人明君太多了,相比之下蜀漢勢力的人才延續能力反而是最低的。比如我們拿出人來對比,劉備自詡明君,那麼曹操孫堅等人也不比他差;劉備兒子劉禪怎麼樣我們就不評論了,曹操的兒子曹丕,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這些人比之前者應該是有過之無不及;再比賢臣,劉備有諸葛亮輔佐是得大材;可是反過來看曹魏方面,賈詡司馬懿等人也不差吧,孫權方面有魯肅呂蒙陸遜也不差。總體比較下來,劉備+諸葛亮的組合反而是最弱的一組。

其次,實力問題!在諸葛亮投靠劉備之時,劉備只是一個新野縣令,而同期的曹操已經佔領了整個北方,單憑國力實力來看已經佔盡五分之三天下;同期的孫權也經歷了三世政權發展了十幾年,兵馬錢糧充足,有與曹操劃江而治的實力。這是實力硬傷的問題。

最後就是劉備已經不年輕了。諸葛亮投靠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48歲了,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算大了,這個時候再去創業很難很難。比如,曹操是36歲開始創業起家,孫權更是19歲繼位的富二代官二代。這就容易造成一件事,那就是老來發家必土豪,一直很窮的人突然有錢了就會開始敗家,比如劉備佔領四川之後突然膨脹了,發動襄樊戰役去打曹操,發動夷陵之戰去打孫權,同時得罪天下兩強,前後損失兵馬9萬多人,這口袋裡的錢還沒捂熱就又敗光了,這是心態問題。

每日趣评
2018-04-14

司馬徽這句話說的其實很有道理,從諸葛亮一生的經歷來看,司馬徽幾乎神一樣的預示了劉備及諸葛亮的結局,什麼結局呢?白忙活。為什麼白忙活,就是因為諸葛亮雖得名主卻未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那麼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這個可以理解為劉備的年齡,也可以理解為天下大勢。先說劉備的年齡,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已經46歲了,這個年齡按說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經不年輕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已經46歲的劉備現在還一事無成。

這一點劉備自己是很清楚的,他在荊州客居7年之久,面對著日益增長的年齡和贅肉曾如此感嘆:

“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騎,髀裡肉生。日月磋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而劉備在自己46歲高齡的時候去找諸葛亮,自己尚且無立錐之地,無一星半點軍事實力,是明主有什麼用呢?

再說這個理解為天下大勢的情況,當時漢朝衰微,國力不振,其實已經形成了各自為政的情況。其中尤其以袁紹的勢力最為強大,但是袁紹卻被曹操在官渡一戰擊潰,隨後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也被曹操趕到最北方,最後竟然被烏桓的首領殺死獻給曹操。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你說的不對,大家一致認為曹操得天時,劉備得人和,孫權得地利,你怎麼說曹操天時、地利、人和佔盡了呢?

你們所說的其實正是作者羅貫中貫穿《三國演義》全書的主題思想,《三國演義》這本書改編自《三國志平話》,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傳承其實是來自於《三國志平話》這本書,書中這樣寫:

各人取訖招伏,寫表聞奏天公。天公即差金甲神人,齎擎天佛牒。玉皇敕道:“與仲相記,漢高祖負其功巨,卻交三人分其漢朝天下:交韓信分中原為曹操,交彭越為蜀川劉備,交英布分江東長沙吳王為孫權,交漢高祖生許昌為獻帝,呂后為伏皇后。交曹操佔得天時,囚其獻帝,殺伏皇后報仇。江東孫權佔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劉備佔得人和。劉備索取關、張之勇,卻無謀略之人,交蒯通生濟州,為琅玡郡,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於南陽鄧州臥龍岡上建庵居住,此處是君臣聚會之處;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為皇帝,約五十餘年。交仲相生在陽間,複姓司馬,字仲達,三國並收,獨霸天下。”

平話裡寫的有點神話色彩,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的分佈卻被《三國演義》這本書繼承了下來,這個概念也被大家所接受。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

曹操其實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曹操自從戰勝了袁紹之後,擁有了長江以北除荊州四郡的全部區域,還佔有雍涼兩郡部分地區。可以說曹操在地利上一點都不吃虧。

曹操挾天子佔據正統,立法令治理百姓,在統治區域內廣施仁政,可以說佔盡了天時。曹操自從在許昌立榜納賢以來,相繼招攬來了荀攸、荀彧、程昱等大批人才,這些人哪一個都不比諸葛亮差,可謂是佔盡了人和。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那麼劉備呢?從天下大勢來說,劉備此時只是一個無名小輩,身上唯一的亮點就是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劉表也是皇室成員,靠的是智勇雙全打敗了黃巾軍才娶得了荊州的地盤,劉表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軟弱。

益州還有劉璋,劉璋也是皇室成員,佔據了西蜀之地,兵力強大。因此劉備無論在皇室後代或者割據英雄中都算不上翹楚,憑什麼說劉備得了人和,就憑劉備有關羽和趙雲?就憑劉備仁愛?可是劉表也仁愛呀。

因此,司馬徽這句話就好理解了,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這句話暗含的意思就是:你諸葛亮一表人才,才華絕代,跟著一個年齡老態,沒有勢力,沒有地盤的冒牌皇室成員幹什麼?可惜了呀。

本回答獨發於悟空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一分钟了解一段历史
2018-05-25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先說得其主:劉備當時已經是屢戰屢敗了,敗得他的開始懷疑人生了。而臥龍的出現正是他所盼望的甘露,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劉備對孔明的渴求和態度(先不管他是不是裝的), 所以劉備必然能夠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信任後必然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實際後來確實也是得到很好的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曹操的專利, 諸葛亮在的時候, 劉阿斗的地位肯定是不如漢獻帝劉協的, 也就是說諸葛亮比曹操還狠, 但是曹操給罵的不行, 而諸葛亮名聲卻很好!).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不得其時:劉備見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在三國時期和三國以前, 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東晉以後,江南才開始成為經濟中心), 曹操佔據北方後, 必然會統一全中國(南方統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統一大勢,已經基本形成.沒有什麼變化了.而劉備和曹操是死敵; 且劉備的能力比之曹操(劉備打戰不如曹操, 文學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強的只有一點就是做人),還是差了一點點; 諸葛亮跟隨劉備幹革命; 必然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 所以說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假設諸葛亮早五六年遇到劉備, 說不定劉備還能和曹操涿鹿中原一翻. 而建安十三歲年, 僅能夠偏安一隅已經是最好的可能了, 而劉備和諸葛亮的志向又不僅僅至於此! 所以不得其時候(有慾望,而得不到才是痛苦的.)

闲的蛋痛来研究三国
2018-06-17

三足鼎立諸葛亮出山,乃是逆天而行,當時曹操氣勢極盛,北已統一河北,可謂執掌中華之神器,而劉備以一己之私,為成就帝王霸業,一直負隅頑抗,諸葛孔明出山之時,已經是天下大勢將定,此時孔明出山只是讓統一大業遲些而且,孔明的事業心全系在劉備之身,去投曹操,曹操手下能臣無數,不可能非常器重諸葛亮,去孫權那邊,周瑜,張昭,呂蒙,魯肅,陸遜,張紘等人得到了孫權的器重,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孫權那裡,劉璋太過懦弱,張魯只會傳道,根本不會得到諸葛亮的青睞,所謂的時,就是天道,天時,或者是歷史大勢,大勢所趨,歷史要中華統一,而諸葛亮出山卻放緩了這個趨勢!司馬徽所說的“時”應該有兩層意思:

一、天時,即天下大勢。劉備雖以漢室正統自居,但漢室已經衰微,運數已盡了;並且當時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在那個歷史時期,北方乃是天下根本,無論從耕地還是人口來說都佔據絕對多數,益州、荊州、江東的總和也趕不上北方,從長遠看,終究是佔據北方才能統一中國。

二、諸葛亮出山的時機。諸葛亮出山時年僅27歲,我個人認為年齡過小,尚需歷練,並且出山過早,很容易讓他人研究琢磨,司馬懿就是比諸葛亮出山晚,對諸葛亮的研究已經很透徹了。諸葛亮出山時對周瑜的研究也是很透徹了!孔明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孔明身負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想輔助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難道不可惜嗎?“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這句話中的“時”指的不是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機,而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臥龍雖得其主”是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找對了人,但“未得其時”,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得“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秋風五丈原,只落得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實際上,這句話是小說中寫的司馬徽的一句讖語,而不是說當時諸葛亮的某個情況,所以司馬徽才會為諸葛亮感到可惜

嘉佳小博士
2018-12-01

謝謝邀請。

這句話的核心就兩個詞語:明主和其時。用現在的的話說就是,你確實遇見了一個好老闆,但是現在的形勢卻對你們老闆很不利,你的發展很容易就會遇見天花板。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分貼切的,如果再誇一句就是,一針見血,直接扎到了諸葛亮的痛處。

先說明主吧。劉備到底算不算名主呢,有人說他是冒牌的皇室,有人說他是極度的虛偽,也有人說他的忍耐能力可以說是超神級別的,有什麼老且益堅,不墜青雲之的讚美的話。其實這些話說的都是一個方面,並沒有全面去看這個人。

那什麼算名主,說白了就是普通人跟著他可以有肉吃,有理想的人跟著他可以實現理想,待兄弟如手足,待下屬如家人,有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能夠獲得足夠的利益讓大家都有肉吃。這就算明主,總結一下就是:有理想跟著他可以實現理想,想要錢跟著他可以賺到錢唄。

要是從這個角度看,劉備確實是明主。那些心中還想恢復漢室的人,跟著他就是匡扶漢室,行大義與天下,比如說諸葛亮:也有一部分人想要世俗利益,比如說魏延那也是得到滿足了。從這兩點上看明主還是夠得著的。

那麼其時怎麼講?

那一年劉備46歲,距離他第一次領兵平叛已經過去了20年,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也過去了十幾年,當年的一起群雄逐鹿的人都一個一個被曹操收拾了,江南從孫策到孫堅,再到孫權已經基礎穩固了。那劉皇叔這個時候卻是兵不滿千,將不過四,謀臣不過二。要硬件沒硬件,要軟件沒軟件,而且市場份額都被吃光了。你說這個時候註定不是他的時代了吧。

也正是這種局面才造就了諸葛亮的強悍,就是這樣的草根團隊卻硬生生的拉起了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這個實力還是不得不佩服的。

但是他也只能拉出一個割據政權,北方大一統都是曹操的,江南都是孫家的,也就蜀中可以佔據。但是蜀中雖然是天府之國,可是畢竟和廣大的北方沒辦法比。人口數量就是硬傷。自古以來,蜀道難,別人不好打你,你也不好打別人呀。是一塊兒只能守成而無法開疆拓土的地盤。這就是生不逢時的原因。你註定只能割據蜀中,但是你的理想確實征服中原。所以你就是不逢其時。

瓜子一陈安广
2018-05-18

司馬微這句話,並非說諸葛亮與劉備的才能,而是無意間看到劉備身邊的武將,文武不能相結合為一,怎能一統天下,,,

回看三國,曹操正規軍,孫權土匪軍,劉備農民軍,曹操最後一統天下,並非偶然,只因後續力強,孫權一直保持佔山為王也不錯,沒有很大的野心。然而劉備最讓人同情看好的農民軍,卻沒有看過論持久戰一書,沒有利用好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合,劉備結合孫權滅曹操是最為上策,然後再與孫權一較高下,天下是誰的,大家都明白。

當司馬微見劉備,與其說諸葛亮才高八斗時,見關羽,張飛不悅時,劉備沒有反應時,說出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你諸葛亮雖得明主,而明主,不明其主。

守仁看剧
2018-02-16

“諸葛出山而天下三分”

這句話通常被許多人用來讚揚諸葛亮,可是如果讓諸葛亮聽到這句話,諸葛亮估計能氣的罵娘。因為以諸葛亮的才能,一統天下才,救濟斯民,結束東漢末年的亂世才是他的願望。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徽(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了。

劉備和諸葛亮絕對是絕配。首先從性格上來講,劉備謙遜,禮賢下士。而且能聽得進去意見(膨脹之前)也樂得讓比自己強的手下掌握局面,這些條件正好附符合諸葛亮的要求。而且他們兩個都是理想主義者,都認為只有恢復漢室才能救天下於水火,可謂是志趣相投。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而且當時曹操已經佔據北方,手下能人異士輩出。諸葛亮就算去了也得不到重視,反而會因為嫉妒而受到排擠。至於孫權更是江東系的朝臣牢牢掌握權力。而剩下的劉璋和劉表都是徒有其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已。所以諸葛亮權衡再三也只有劉備值得他選擇。

至於不得其時。

其實就更簡單了,當時曹操已經佔據了天下的重地北方,佔據了全國一大半的人口。孫權也靠著長江天險把江東經營得如鐵桶一般。可以說,天下之勢以成,劉備完全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你以為隆中對是取天下最好的辦法嗎?那其實是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式後提出的最無奈的辦法!

水鏡先生深知這一點,所以才說諸葛亮不得其時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好孩子就是我
2018-08-30

這個問題大家理解各有不同,我的理解是:孔明雖然得到了劉備這位明主,但確沒得到時間,也就是指的最後孔明祭天增壽沒成功這件事,既孔明沒得到那一紀的時間。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在三國演義裡,劉備是主角,是標準的正面人物,他為人謙讓寬和,仁義佈於四海,又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可以說是近得民心,遠得民望,是成大事的不二人選。

孔明道號臥龍,有經天緯地之才,自出山以來,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計不不中,謀無不成,乃當世之奇才。劉備得到孔明是如魚得水,孔明跟隨劉備也是得其主也。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然而確不得其時。孔明享年54歲,按說這個年齡也不算太大,只是平時太操勞,事必躬親,因此積勞成疾。當時正逢孔明六出祁山,駐紮在五丈原,孔明舊病復發,感覺不久於人世,又見將星闇弱,搖搖欲墜。急忙施展祕術,祭天祈命,如果祭天成功,孔明將平添12年的壽命,12年不短了,可以活到66歲,呵呵,和曹操一樣壽命。只可惜天不佑他,魏延著急忙慌的衝進帳來,主燈熄滅,孔明最終星落五丈原。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但是,大家試想一下,假若孔明祭天成功,再活一紀也就是12年,也許歷史將會改變,雖然蜀國實力弱小,但憑藉孔明的智謀,魏國一時間還奈何不了。將來誰得天下還不一定呢,按照三國演義裡寫的情況,論計謀,孔明無人能比,司馬懿根本不是對手,12年,按六出祁山的頻率,意味著孔明還能北伐10次,說不定魏國就完蛋了,魏國要是滅亡,蜀國會壯大許多。吳國就更不是對手了,蜀國一統天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這樣阿斗就有福了,哈哈。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2018-06-17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三顧茅廬之前司馬微對劉備是這樣講的"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卻在三國鼎立之勢尚未形成之時就判定"雖得明主,卻不得其時!"水鏡先生號稱"好好先生",但唯有這兩句話卻說的清𥇦明瞭,鏗鏘有力!

是故弄高深!還是確有所指!抑或是看清了什麼!

司馬徽(?—208)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史籍對司馬先生記載不多,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向劉備舉薦了"臥龍"、"鳳雛",其實還有一個徐庶,只因進了曹營一言不發而己。而從龐統千里奔穎會司馬的"桑下之論"我們可以看出來,水鏡先生真隱士也!

除此之外水鏡先生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識人獨具慧眼,《三國志》:"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二是談人決不論其短,史稱"好好先生"有"司馬稱好"的典故!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但不論怎樣,躬耕壟畝,隱居南陽的諸葛亮和這樣的名士一定混的很熟!巜三國志》載: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同時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多有結交。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拂去歷史塵埃!我們可以看到一一

東漢未年,王綱解紐,豪強並起,天下大亂,但在相對穩定的襄陽聚集了這麼一批社會名士,他們是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徐庶等!而後來流落到此,躬耕於南陽的葛諸亮有幸結識了這些高人,《襄陽記》:"諸葛孔明每至公(龐德公)家,獨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而黃承彥乾脆就做了諸葛亮的老丈人!

這個"名士俱樂部"可以分為兩撥,前三人年齡稍長為襄陽本土名士。後三人年令較小尚在尋覓功名的最少在當時還不算名士的名士!

其實這個"名士俱樂部",更象一個"戰略目標研究中心"三位年長者更象師長而不是師傅,更象刺透時空的智者而不是亂局中的"隱士"!他們大隱隱於市,但同時不忘對"市"的超越!去透視東漢未年的社會鉅變和家鄉荊州的前途和沉浮!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兩千年前這夥智者有個目標已浙明析,他們在苦苦尋覓一代"明主",這個明主首先要稱起荊州一片天,劉表自然不是他們的目標,因為龐德公就數次婉拒劉表的請任,而這時劉備出現了,他們眼前一亮,這才是他們心目中的"明主"!於是乎有了劉備"躍馬檀溪"會水鏡,徐庶新野薦諸葛,如同安排好一樣,一路把劉備引導到"隆中對"出爐之所一一諸葛草蘆!

於是乎"臥龍"不再"臥",直出茅蘆、橫空出世!

巧的是,如"臥龍"、"鳳雛"、連同"水鏡先生"這樣的雅號,均由龐德公首稱!伏龍臥虎都有蓄勢待發的寓意深含於內!由此看來,這些荊州襄陽名士更象一個自負歷史使命的團隊,他們用數年時間儲備了幾位王佐之才,然後又等到有皇家血統的劉備這樣的明主,他們要幹什麼?

而這個答案在"隆中對"裡己然明瞭!

但"隆中對"卻越來越象這個團隊集體研究的結晶了,只是這個有著先天缺陷的草案,最終由初出茅廬的諸葛孔明端了出來!有著極強為帝慾望的劉備自然"如魚得水"了!

而對水鏡先生來講,三國大戲才拉開帷幕,他卻己知道了大致結局。一一那就是三國鼎立必然形成,而如"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苑、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成為永遠不可能完成的目標!更主要的是,家鄉荊州成為三國撕裂的四戰之地已不可倖免!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輔佐劉備,為什麼名士司馬徽卻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根本原因在於,雖劉備佔有"人和",孫權佔有"地利",而"天時"己讓曹操佔盡!曹魏己成為無法啃動的大骨頭!而作為"時"的大勢己不可逆轉。

對"興扶漢室,北定中原"成為永遠無法完成的目標,也許水鏡先生在薦諸葛、龐統時己然看透,而水鏡先生畢競又是"好好先生"!在"隆中對"己經岀籠,赤壁之戰己經打響,自己將要離世時才說出了"雖遇明主、然不得其時"的斷言!

自说自话的总裁
2018-12-01

首先諸葛亮並沒有早出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郭嘉郭奉孝,沒錯,郭嘉便是卒與建安十二年,就在郭嘉離開人世之後,諸葛亮便出山了,有人說是巧合,其實在之前水鏡先生就曾告誡“臥龍”“鳳雛”與徐庶“郭奉孝鋒芒太盛,他死後,你們三人才能出山”。郭嘉在時曹操可謂百戰百勝,數年間便統一了北方,而郭嘉素有“鬼才”之稱,謀劃之事往往鞭辟入裡,令曹操深愛之,而當得知奉孝意外病故,曹操仰望蒼天大喊:奉孝死,乃天喪我也!能讓曹操如此之人不多,奉孝便是一個。

所以“奉孝不死,諸葛不出”,這句話是有道理,如果諸葛亮在官渡之戰碰上郭嘉的話,也許就不會有人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如果郭嘉一直健在,赤壁之戰的勝負就不好說了。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大部分是在幫助劉備處理後勤,相當於劉邦身邊蕭何的作用,其實諸葛亮並不是不厲害,你能說蕭何不厲害嗎?直到劉備亡故之後,諸葛亮才走上前臺,前往討伐曹魏,卻又遇上了司馬懿,六出祁山未能奪回長安還復舊都!成為了諸葛亮畢生的遺憾,最後星落五丈原,不得不說,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逐漸的強大,但是卻依然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有諸葛亮在自保可以,但是一旦諸葛亮亡故,也只能落得個國破的下場!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且戰且敗的劉備在鬱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及其需要諸葛亮這樣一個“迴天有力”之人來改變當時的困境。

諸葛亮加入劉備麾下之後,劉備便處處聽從諸葛亮,此時也稍稍扭轉了己方形式,但畢竟劉備在當時已算年事已高,且又無太多作為,所以說“臥龍雖得明主,然不得其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