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7 個回答
大福读史
2019-02-27

渤海國能建立一要感謝唐朝刺史趙文翽,二要感謝契丹,三要感謝突厥。總之,渤海國算是撿了大便宜。算起來,渤海國的建立者大祚榮和滿族創始人努爾哈赤算是同源。不過大祚榮祖籍屬於粟末靺鞨,努爾哈赤祖籍屬於黑水靺鞨。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注:靺鞨是先秦時代的肅慎,以供奉“楛矢石砮”聞名。漢朝時,又改稱“挹婁”;南北朝時,又稱“勿吉”;隋唐時,才稱“靺鞨”。不過此時的靺鞨已經分為七部:安車骨部(阿什河流域)、坲捏部(興凱湖附近)、號室部(烏蘇里江流域)、伯咄部(松花江拉林河流域)、黑水部(松花江、黑龍江合流處)、白山部(長白山地區)、粟末部(松花江鞨牡丹江上游,最靠近漢地的部落)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武則天時,營州(遼寧朝陽市)都督趙文翽剛愎自用,視契丹如奴僕,坐觀其族飢餓而不賑濟。契丹族李盡忠、孫萬榮憤恨之餘,旋即起兵攻殺趙文翽,開始武裝反唐。除了契丹族外,和契丹比鄰而居的靺鞨人也參與進來,武則天徵發軍隊討伐。契丹人一邊設伏硤石谷(遷安),一邊釋放俘虜引誘唐軍入伏。硤石口之戰,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武則天震怒之餘,準備再次徵發軍隊平叛。同時,東突厥可汗趁李萬榮病死,率軍襲擊了契丹人。契丹人反應過來後,又召集殘部突入河北地帶,其兵鋒一度波及今河間地區。這下,受到震動的唐朝毫不拖泥帶水地集合17萬軍隊立即開赴前線。兩軍再戰硤石谷,唐軍又敗,契丹人一度入無人之境。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武則天乃再發20萬軍征討契丹,但屢戰屢敗的唐軍恐懼對敵,只是退守今安陽地區畏縮不戰,契丹勢力深入到今石家莊趙縣地區。恰在此時,突厥人再次襲破孫萬榮老巢。於是,匯同契丹人叛亂的奚族人叛變在後,唐軍攻擊在前,契丹人一路潰逃到今通州潮白河流域,孫萬榮僅存數騎,被唐軍追及斬首。平定了契丹人後,唐軍一路深入,兵鋒直指靺鞨人。靺鞨首領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先後敗死,只剩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率殘部竄逃。看到唐軍緊追不捨,大祚榮旋即列陣天門嶺。天門嶺一戰,唐軍再次戰敗。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但對唐軍來說,此戰不過是小挫兵鋒。正在唐軍調集軍隊再次鎮壓靺鞨人時,突厥人再次對唐朝叫板。擔心後路被斷的唐軍,不甘心地放棄了追剿大祚榮。利用這一機會,698年,大祚榮建立震國,自稱震國王,定都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直到703年,唐朝與突厥的關係再次緩和,大祚榮充分利用這一段三不管的“真空時期”召集散亡,壯大了力量。705年,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復位。大祚榮深知震國並非唐朝對手,只好選擇臣服,並派自己的兒子大門藝入唐為質。此時唐朝的政局和國防並不穩定,故而唐朝也不願在邊疆生事。713年,唐朝派使者冊封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為了控制自己的統治,大祚榮從此廢棄靺鞨稱號,改稱“渤海”。49年後,唐朝將渤海升格為國。

萧晓四姑娘
2019-01-31

素有“海東盛國”之稱又神祕無比的渤海國曾是唐朝時期東北部的一個夷狄政權,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建國到五代十國時期契丹的耶律阿保機將其滅亡,共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它和新羅一樣都是大唐的附屬國,但又比新羅的自治程度高。一度稱霸東北地區,但在時間的荒漠中,渤海國最終還是消失無蹤。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在被契丹所滅後,曾數次起兵反抗,終還是被鎮壓了下去,能夠成為國家存在過的見證的文字並沒有流傳下來,以至於渤海國成了一個神祕的存在,能記載其簡略歷史的也就只有兩唐書和日本的一些記載。正因為記載太少,很難窺其原貌,即便是已知的一些記載,也是存在著不少爭議。因此所有圍繞渤海國的一切都還只是個大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渤海國是個以靺鞨族人為主體的政權,其建國是在武則天時期,開創者是大祚榮,大祚榮隸屬的靺鞨部落曾依附於高句麗,在大唐滅掉高句麗之後,李治將大祚榮的靺鞨部人遷到了營州統一管理,營州聚集了很多部落的人,算是一個雜居地。在最開始,這裡還算是比較平靜,但到了696年,發生了著名的營州之亂。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當時契丹鬧饑荒,營州都督趙文翽不肯接濟,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李盡忠聯合妻兄孫萬榮起兵反武,他們很快就佔領了營州,這次叛亂對武周政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武則天派出的第一支平叛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到了第二年以王孝傑為首的精銳孤軍深入攻打契丹,因為援軍不至而大敗。

武則天平定這次叛亂用了兩年的時間,還是聯合後突厥才終於平定了營州之亂,但是東北地區的很多部落卻失去了控制,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率領靺鞨人逃往遼東,即便武則天採取招撫手段封兩人為許國公和震國公,但是兩人拒絕接受,依舊繼續逃亡。在兩人相繼去世之後,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率領靺鞨族人在天門嶺打敗了唐軍。

當大祚榮跑到東牟山的時候,依靠地理優勢,又加上依附於後突厥,終於建立了震國,這就是後來的渤海國,大祚榮自稱震國王。初立的震國還是比較弱小的,只是大祚榮與後突厥和新羅建立了聯繫,為震國的發展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並很快發展成一個不小的國家,有人口十萬戶,有疆域五千裡。東北接黑水靺鞨,西聯後突厥和契丹,南接新羅。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唐中宗時期,大祚榮向唐稱臣,開始接受大唐的冊封,正式成為大唐的附屬地。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在其轄地設忽汗州。大祚榮去世之後,其子大武藝繼位,即渤海武王,繼續接受唐玄宗的冊封,但在治內實行自治,因為山高水遠,大唐也只能任由大武藝如此。但是大武藝註定是一個強勢的人,在他統治期間大肆擴張領土。

後來黑水靺鞨歸順了大唐,這引發了大武藝的恐懼,害怕大唐和黑水靺鞨聯合夾擊其國,於是準備出兵討伐黑水靺鞨,出兵的將領定為大武藝的弟弟大門藝,不過大門藝曾經作為質子在長安待過一段時間,對大唐產生了深深的畏服,因此不願意開罪大唐,兄弟兩人決裂。大門藝入唐,大武藝則試圖聯合日本和契丹攻打大唐領土,並試圖刺殺大門藝。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不過大武藝進攻大唐並不順利,最後決定謝罪退兵,大唐和渤海國又恢復了友好的宗藩關係。大武藝去世之後,其子大欽茂繼位,即渤海文王。如果說渤海武王主要的功績是擴張領土的話,那麼渤海文王的功績則是仿照大唐的制度建立中央集團統治,實行五京制,設三省六部,發展經濟,加強與大唐和日本的友好往來,讓渤海國的發展蒸蒸日上。

唐代宗繼位之初,下詔升渤海為國,即渤海國,而大欽茂為渤海國第一位真正被大唐冊封的渤海國王,自此,渤海國真正建立。

历史的荒野
2019-11-17

渤海國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靺鞨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盛的時疆域包括俄羅斯沿海州的南部、朝鮮半島北部以及今天的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轄有十五府、六十二州,擁有五京(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東京龍源府、西京鴨綠府、南京南海府),對外號稱“海東盛國”。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第一、靺鞨族的崛起

渤海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98年靺鞨首領大祚榮在吉林敦化割據稱王的事蹟。當時中原正值武則天執政,朝廷為了安撫東北的少數民族,就對靺鞨人進行了冊封,並使他們與契丹人相互攻殺,減少唐朝的軍事壓力。不過,靺鞨人一方面對唐朝稱臣,另一方面則割據自守。

到了開元年間,唐玄宗又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這就是渤海國的來歷。渤海國內有漢人、高句麗、靺鞨、契丹、奚等諸多民族,民俗與中原相近,並效仿唐朝建立了政治、經濟制度,逐漸發展壯大。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第二、渤海國的發展與鼎盛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唐朝衰落,開始失去了對東北的羈縻控制,而遠在東北的渤海國卻越發強盛,並與朝鮮半島的新羅國、日本列島諸國都建立了外交關係。唐代宗繼位後,為了籠絡渤海國,又將其君主從“渤海郡王”升格為“渤海國王”。至此,渤海王國正式形成。

9世紀時,“渤海宣王”大仁秀繼續擴張版圖,吞併了周圍的安車骨、拂涅、號室等部落,擊敗了另一支靺鞨人~黑水靺鞨,使渤海國終於達到全盛,歷史上將他統治的“渤海國”稱之為海東盛國。不過宣王死後,渤海國逐漸陷入內亂中,失去了繼續擴張的機會。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第三、渤海國的衰落與滅亡

進入10世紀以後,渤海國已經日漸衰落,而且還常年受到新興的遼國(契丹族)的軍事壓迫。公元926年,遼太祖阿保機率領1萬契丹鐵騎東征渤海國,為渤海敲響了喪鐘。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面對驍勇的契丹騎兵,渤海軍隊根本不是對手,很快就喪失了大片領土。契丹騎兵集中優勢兵力攻下了渤海國的西部重鎮扶余,然後長驅直入圍困渤海首都。渤海國末代國王走投無路,只好舉國向契丹投降,建國2個世紀之久的渤海國就這樣滅亡了。

不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當時想要挺進中原,將契丹主力部署在長城以北,一時半會還吞不下龐大的渤海國,所以就將“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並讓自己的皇長子耶律倍擔任東丹國王,以作為渤海國的延續。這個東丹國等於是遼國控制下的傀儡政權,主要幫助契丹人統治渤海的故土。一直到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後,才將東丹國的建制廢除。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澹奕
2019-02-01

說到渤海國,就不得不說起渤海國的主體粟末靺鞨。靺鞨本是滿洲的祖先,而粟末靺鞨是靺鞨人的一個分支。隋朝時,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依附於高句麗,唐朝滅高句麗以後,粟末靺鞨遷移到了遼東一帶受唐帝國的節制

武則天時期,契丹背叛唐朝,而當時包括粟末靺鞨在內的靺鞨也跟著契丹一起搞事情,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營州之亂”。結果武則天這個千古女皇也不是個好惹的,直接派兵鎮壓,聯合後突厥與奚人剿除叛亂。而後,武則天下令誅殺不肯接受唐朝示好的靺鞨首領乞四比羽,而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在逃亡途中,很不幸就病亡了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人算不如天算,幫著唐帝國平定營州之亂的後突厥勢力壯大,整個就膨脹了,也背叛了唐帝國,而當時的奚人與原本叛亂的契丹、靺鞨也沆瀣一氣。

不過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是個識時務的俊傑,審時度勢之下並沒有參與叛亂,而是趁機建立了政權,稱“震國王”,渤海國的基礎由此建立起來。大祚榮在契丹、新羅、後突厥之間巧妙周旋,使得震國迅速安定了根基並且壯大起來,成為了東北地區的一個強大存在。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唐中宗復位之後,有意招安粟末靺鞨,所以派遣使臣進行冊封。當時的唐朝仍舊強大富有,大祚榮再三考慮,覺得還是跟著唐朝有肉吃,很愉快的接受了冊封。

唐玄宗時期,正式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將震國之地定為“忽汗州”,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這是當時唐朝羈縻制度的體現,這個時候的“渤海”之號雖然已經出現,但充其量仍舊只是個部族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唐朝時期,對於邊夷之地施行特殊的“羈縻制度”。雖然這個時候的渤海已經成為不同於唐朝的藩國,不過按照唐朝的制度,依舊名不正言不順。直到唐代宗時期,才正式將渤海升格為渤海國,而當時的渤海郡王大欽茂受封為真正的“渤海國王”

渤海國到大欽茂時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與之前節制忽汗州的地域部族政權相比,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接受了大量唐朝文化的渤海國國力強大,成為當時東北亞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被稱作“海東盛國”。雖然渤海對唐朝稱臣,但與後來的越南一樣,對內卻仍舊自稱聖人甚至皇帝。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历史研习社
2019-08-21

一提起東北歷史,大家都會想到赫赫有名的兩大王朝——金與清,其實在東北歷史上曾經還出現過一個文明程度非常高的封建王朝,它就是渤海國。


一、渤海國建立的時代背景

粟末靺鞨

靺鞨名稱最早出現於北齊,包括數十個部落,其中主要的有七個。粟末部分佈在最南部,靠近內地和高句麗,受之影響飛速發展。隋朝建立後,粟末臣服於隋朝,與隋確立了政治上的從屬關係,隋煬帝時,粟末靺鞨曾隨朝廷一起攻打高麗,立有戰功。唐朝建立後,在粟末靺鞨所居住地設立了燕州,首領任突地稽被封為燕州總管。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營洲之亂

營州是唐帝國在東北的軍事重鎮,所轄地區民族成分複雜,除了漢族人以外還有契丹、高麗、突厥等民族,因此民族問題比較突出,並且多由此引發戰亂。


696年,契丹地區發生饑荒,契丹首領向營州都督請求救濟,但是營州都督趙文劌非但不予救濟反而肆意凌辱契丹首領,引起契丹人不滿,契丹民眾起兵反唐。6月16日,契丹人在營州叛亂殺死了趙文劌,幾天時間叛亂隊伍就發展到數萬人,武則天派兵討伐,雙方在西硤石黃獐谷交鋒,唐軍大敗。


唐軍重整旗鼓後與突厥可汗約好,南北夾擊契丹叛軍,契丹打敗,殘部逃走後繼續戰鬥。不久,契丹人攻佔了冀州,殺死了刺史,整個河北為之震動。之後契丹人曾一度佔領幽州和趙州,最終叛亂被楊玄基平定。契丹人的反唐削弱了唐王朝在東北的統治,給靺鞨族上層建立地方政權創造了有利的時機。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渤海政權的建立

震國的建立

在契丹叛唐時,粟末靺鞨參與了反唐活動。平亂期間,武則天為了瓦解反唐隊伍,收買靺鞨貴族,封其首領乞乞仲象為震國公,另一位首領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但是乞四比羽拒絕封號,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率領粟末靺鞨和部分高麗人離開營州,度過遼河,向靺鞨故地進發。


武則天命令契丹降將李楷固追殺粟末靺鞨,雙方在遼河東岸相遇,因寡不敵眾,粟末靺鞨慘敗,乞四比羽被殺,部眾離散,乞乞仲象也已死去,乞乞仲象的部眾由其子大祚榮帶領,並收集乞四比羽部眾,逃到天門嶺(即今張廣才嶺),不久李楷固追奔而來。698年,大祚榮在天門嶺擊敗李楷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此役後,大祚榮開始在今吉林一帶發展自己的勢力。唐朝想再度集結力量試圖消滅大祚榮,但此時突厥再起,698年東突厥佔領了唐朝的北部四州,切斷了東北與中原的通道。大祚榮利用這一時機,建立了政權,國號震,自立為震國王。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受唐冊封,改稱渤海

震國建立後,由於唐朝一直忙於應付東突厥,無暇顧及大祚榮的建國活動,使得大祚榮獲得了一個較長的和平時期。705年東突厥與唐朝關係緩和,唐中宗派使臣前往震國招撫。大祚榮欣然接受,雙方實現和解,為表誠意大祚榮派次子門藝入侍唐廷。


706年東突厥再次起兵犯邊,唐損失慘重,使命不達。713年唐朝再次譴使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因其所轄之地稱忽汗州,遂授忽汗州都督。受冊封后,大祚榮去掉靺鞨之號,專稱渤海,忽汗州都督府也稱渤海都督府。至此渤海國成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渤海國建立後,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顯著的進步,礦冶與金屬加工業、紡織業、陶瓷製造業、建築、佛教文化、詩歌都小有成就,一度被譽為“海東盛國”。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渤海國曆史告一段落。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參考文獻

《東北歷史》米大偉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风光艺境
2019-08-21

渤海國創建於698年,滅亡於926年,創建者為粟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渤海國立國二百二十九年,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堪稱中古時期的東方明珠,享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渤海國的建立,應該感謝契丹部族,正是契丹對大唐王朝的反抗,才給大祚榮和他的粟末靺鞨人提供了建國的機遇。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人因怨恨唐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都督趙文翽的欺凌壓迫,在首領李盡忠及其妻兄孫萬榮的領導下憤然起而抗爭。契丹軍一舉攻佔營州,殺死趙文翽,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契丹人叛反,居住於營州的粟末靺鞨也加入了反唐行列。

粟末靺鞨先人為生活於白山黑水的肅慎人,為隋唐時靺鞨七大部之一。粟末靺鞨位居七大部最南,地處徒太山(一稱太白山,今長白山)北、依粟末河(今松花江),南與高麗為鄰,西接契丹,大體分佈於以今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區。粟末靺鞨有勝兵數千,強悍驍勇,常與高麗發生戰事。隋文帝時,首領突地稽率千餘家移居營州。唐高祖時,突地稽歸附大唐,被封為蓍國公,唐太宗時賜李姓。此後,粟末靺鞨一直同大唐保持密切關係,每年都朝貢不斷。

契丹聯合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反唐,氣勢挺猛。鐵腕女皇武則天加派兵力進行鎮壓。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見官軍來勢凶猛,便乘機脫離契丹人,退出叛反,率領生活在營州地區的粟末靺鞨人和高麗遺民(668年,大唐滅高麗)東走,向故地奔逃。東奔途中,乞乞仲象病故,其長子大祚榮代父繼立,率領所部繼續東逃。靺鞨人渡過遼河,來到太白山的東北,依靠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建堡立寨以自保。

武則天採用雙管齊下的方式平叛,武力圍剿契丹人的同時,對跟著鬧事的粟末靺鞨進行招撫,遣使封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四比羽不大相信朝廷的誠意,拒不受命。武則天聞報盛怒,遂變撫為剿,派兵前往攻殺。乞四比肩被斬殺,大祚榮率領餘眾逃跑。唐軍窮追不捨,越過天門嶺(今牡丹嶺)來攻。大祚榮依靠天險進行抵抗,大破官軍,主將僅以身免。

契丹人的反抗僅一年多的工夫便被朝廷給鎮壓了。契丹餘眾依附突厥,阻斷了交通,隔絕了中原通向東北道路。這樣一來,唐廷便再也無法派兵攻討粟末靺鞨了。智勇兼備的大祚榮審時度勢,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率眾佔據東牟山(今牡丹嶺或威虎嶺),修築城堡(即舊國,今吉林敦化市敖東城;一說今敦化城子山山城)安身立命。大祚榮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有威望,得眾心,因而靺鞨(主要是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和高麗遺民逐漸前來投歸他,大祚榮的實力得到了增強。

山高皇帝遠,朝廷奈我何!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大祚榮據城而建國稱王。由於武則天曾封其父乞乞仲象為震國公,故大祚榮定國號為“震國”,自稱“震國王”。震國,亦作振國。

震國建立後六年多,即705年初,唐中宗上位,隨即遣使前往東北招慰大祚榮。大祚榮欣然接受招慰,並派兒子大門義入朝為人質,擔任宿衛。本來唐中宗打算正式冊立大祚榮,但由於契丹和突厥連年入侵邊境,使得朝廷與大祚榮之間往來極為不便,所以未能實現。直到幾年後突厥衰落,契丹失去靠山,再也無力堵塞道路,朝廷同大祚榮間才得以順利往來。713年二月,唐玄宗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轄,遣使前往震國,冊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統之地設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榮隨即去掉“靺鞨”號,同時以“渤海郡王”的“渤海”取代“震”而為國號,自此稱為“渤海國”。

渤海國的創建者、第一代國王大祚榮,在位21年,於719年三月病故,渤海國私諡為“高王”。唐玄宗遣使前往悼祭,並冊立大祚榮長子、桂婁郡王(唐朝所封)大武藝承襲父親官爵,成為第二代渤海國王。

渤海國經過大祚榮的開創、繼承者大武藝等人的進取,擁有廣大區域,最盛時,東臨今日本海,西抵今遼寧開原一帶,南達朝鮮半島北部,北至黑龍江南。渤海國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都城為上京龍泉府(治今黑龍江寧安市西南東京城)。渤海國人民以其勤勞和智慧,發展並創造了繁榮的經濟與輝煌燦爛的文化,打造了“海東盛國”,對古代東北地區的開拓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渤海國是一個具有二重性的地方政權,它既是粟末靺鞨聯合高麗等遺民建立的一個邊疆少數民族王國政權,同時又是大唐王朝管轄下的一個羈縻州(唐宋時期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由中央政府任命各民族首領擔任府州縣長官,世襲,屬民族自治性質),屬於民族自治地方政權。

渤海國立國229年,歷15代王。至第十五代王大諲譔時的926年正月,契丹大軍圍攻上京龍泉府,大諲譔率領僚屬素服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

契丹人反唐,給大祚榮建立渤海國提供了機會、創造了條件;又是契丹軍的攻伐,滅掉了渤海國。渤海國的創建與滅亡皆緣自契丹,難道是天意?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2019-10-08

渤海國是如何建立的?

史書記載:渤海國的開國之君大祚榮出自依附高句麗的粟末靺鞨部,靺鞨族是肅慎後裔、滿族祖先。大祚榮所在的這支靺鞨部族因生活於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這一部族與當時的東北亞強國高句麗關係很深:靺鞨族分為七部,而這七部中與高句麗有關係的只有兩個——即粟末靺鞨和白山靺鞨。5世紀後期粟末靺鞨剛從北方遷移至粟末水流域,與高句麗政權因爭奪土地而逐漸產生衝突,史書謂其“每寇高麗”。至隋朝前期粟末靺鞨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逐漸處於劣勢,8個粟末部落在首領突地稽的率領下逃往遼河以西,隋朝為安置他們,特地設置了遼西郡。

到了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與新羅聯合滅高句麗,此後為了防止高句麗政權復辟並有效控制高句麗遺民與臨近的靺鞨、契丹、奚等少數民族,唐朝又強行將“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徙居遼西營州(今遼寧朝陽),而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當時即為部落酋長)就在這部分粟末靺鞨人當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遷到營州到698年大祚榮率部眾重新遷回“粟末故地”期間,在營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生並長大成人。營州是當時唐朝(武周)東北的中樞重鎮,除了大祚榮所屬的靺鞨人以外,還生活著高句麗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民族問題突出,極易發生動亂。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叛周,殺營州都督趙文翽,是為“營州之亂”。事發後,武周女皇武則天派曹仁師統率大軍前去鎮壓,被擊敗,其後周軍聯合後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南北夾攻營州叛軍,李盡忠戰死。697年周軍又聯合奚人剿滅李盡忠殘餘勢力孫萬榮部,李楷固等投降,營州之亂平定,武則天改元“神功”,以示慶賀。

當時居住在營州的靺鞨人加入了反周行列,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還被李盡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職。李盡忠失敗後,靺鞨人首領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率營州靺鞨部眾東奔遼東。武則天對他們採取招撫政策,分別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為“許國公”和“震國公”,赦免他們參與叛亂的罪行。但乞四比羽明確表示拒絕接受,於是武則天命令契丹降將李楷固等追擊,斬了乞四比羽。此時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立,率所部繼續東奔。武則天派李楷固前往討伐,窮追不捨。697年(神功元年)九月周軍追大祚榮至天門嶺,善於用兵的大祚榮藉助天門嶺的複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大敗周軍,李楷固僅以身還。天門嶺之戰為大祚榮率領的東奔隊伍贏得喘息時間。

698年(聖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與武周反目,攻入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於突厥,於是中原通往東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又說在今吉林延吉東南城子山山城或和龍西古城)建立政權,並以尊稱“da(古通古斯語,即酋長)”,自創其姓大氏,自稱“震國王”(一作振),是為渤海立國之始。從大祚榮建國的過程來看:自營州東奔是最重要的環節,而其東奔隊伍的構成則是以靺鞨人為主,高句麗人次之,並夾雜有少量的漢人、契丹人等。這些人就是渤海立國的基礎。大祚榮為了鞏固震國政權,不但在建國之後便立即遣使與突厥結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羅,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故在數年之間,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其疆域南接新羅,北鄰黑水靺鞨,西連契丹、突厥,所屬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麗、漢、契丹、奚、突厥、室韋等民族,有戶10餘萬,勝兵數萬,地方5000(一說2000)裡,成為當時東北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705年唐中宗復位,派侍御史張行岌招撫大祚榮。大祚榮接受招撫,向唐朝稱臣,並遣次子大門藝隨張行岌入侍,留為宿衛。唐朝準備進一步冊封大祚榮,但“會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使命不達”,故冊封一事暫時擱置。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於公元713年(先天二年)遣郎將崔忻攝鴻臚寺卿,前往震國,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且以其所統之地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後“渤海”遂成為其新國號。崔忻將其冊封大祚榮的事蹟刻在都裡鎮(今遼寧旅順)的一塊石碑上,即“唐鴻臚井碑”,成為見證唐渤關係的重要物證。隨著大祚榮受到冊封、成為唐朝轄下的羈縻政權,新生的渤海國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緩解了東北的壓力。大祚榮在位期間,先後6次派兒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渤海,促進了渤海經濟社會的發展。719年大祚榮去世,“其國私諡曰高王”。隨著大祚榮受到冊封、成為唐朝轄下的羈縻政權,新生的渤海國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緩解了東北的壓力。大祚榮在位期間,先後6次派兒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渤海,促進了渤海經濟社會的發展。719年,大祚榮去世,“其國私諡曰高王”。唐玄宗追贈其為特進,並遣使弔祭。

大祚榮死後其長子大武藝繼位,是為渤海武王。大武藝雖然也接受了唐朝的冊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號而“私改年曰仁安”,並且“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大武藝即位後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征服了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東北諸夷”,特別是他對黑水靺鞨的戰爭,更是觸及唐朝的利益。黑水靺鞨自722年開始歸順唐朝,726年唐玄宗以其地設立黑水都督府,並派遣長史監領。大武藝聞之大怒,認為黑水靺鞨私自通唐是要與唐夾攻自己,於是派弟弟大門藝與舅父任雅發兵征討黑水靺鞨。大門藝害怕得罪唐朝,反對出兵,但大武藝一意孤行,演變成一場衝突,最後大門藝出走唐朝避難。

此後圍繞大門藝事件,唐渤矛盾逐漸加深:727年大武藝派人東渡日本,試圖結援日本以對抗唐朝、確保安全,此外亦與契丹結盟。完成準備後大武藝於732年水陸並進侵犯唐朝:水路由張文休率海盜直取登州,殺死刺史韋俊;陸路由大武藝親率大軍至馬都山(今河北東部)一帶,屠戮百姓。唐朝將領烏承玼、蓋福順等奮力抗擊渤海入侵,新羅、黑水靺鞨、室韋亦發兵助唐,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在此期間,大武藝為打開局面,曾派人至洛陽行刺大門藝,但未能得逞。大武藝也意識到不能繼續對抗唐朝,於是派大誠慶赴唐謝罪,唐玄宗下敕書予以赦免。其後大武藝撤兵,並送還唐朝俘虜,唐朝亦對其進行賞賜,唐渤關係終於恢復。

737年大武藝去世,諡號“武王”,其子大欽茂繼位,是為渤海文王。大欽茂在位56年之久,期間渤海國勢蒸蒸日上,對中原文化的吸收也進入了高峰階段。大欽茂大興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設五京及府、州、縣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大欽茂在位時,渤海農耕經濟發展,並加強了與唐朝和日本的商業貿易,其間遣使入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訪問使團不僅次數多,規模也大。在文化上大欽茂在即位第二年就派人入唐抄寫《唐禮》及《三國志》、《晉書》、《三十六國春秋》等典籍,其後又多次派子弟前往唐朝學習。對外方面大欽茂繼續保持與唐朝的宗藩關係,在安史之亂期間未貿然捲入,而是採取遷都上京以防叛軍侵入、加強與日本聯繫等措施。762年剛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宗便下詔升格渤海為國,冊封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加授正一品檢校太尉,作為對渤海的褒獎,使渤海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時大欽茂與日本亦往來頻繁,不僅12次派使訪日,而且日本也在758年首次派小野田守等人出使渤海。大欽茂雖對唐稱臣,但對內使用自己的年號(大興、寶曆),甚至使用“皇上”、“聖人”等稱呼。大武藝以來的自主政策得以繼續維持下去。

793年渤海文王大欽茂去世。其後20多年間,渤海一度進入中衰時期,先後更換了廢王大元藝、成王大華璵、康王大嵩璘、定王大元瑜、僖王大言義、簡王大明忠等六代國王,其間政局動盪,屢有宮廷政變發生,廢王大元藝即為國人廢黜並殺死,大華璵、大元瑜、大明忠等亦可能因政變而即位或死亡。 818年大祚榮之弟大野勃的玄孫大仁秀即位,是為渤海宣王。大仁秀以後,渤海國勢中興,並步入全盛時期。宣王大仁秀重在武功,他曾大破新羅,迫使新羅退至浿江(今大同江)築長城三百里;同時向北征服其他靺鞨部落如拂涅、虞婁、越喜等部,並打敗了素稱強悍的黑水靺鞨,將興凱湖、烏蘇里江流域直至三江平原置於渤海國的控制之下,於其地設懷遠府、安遠府,故史書記載“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

830年大仁秀去世,其孫大彝震繼位。大彝震時期進一步營建上京宮闕,並發展與唐朝和日本的經濟文化關係,尤其與唐朝往來最為頻繁,大彝震不僅14次派使入唐朝貢,並派遣許多留學生學習唐朝文化。唐朝也派張建章訪問渤海,張建章受到大彝震的款待,回國後著有《渤海記》,詳細記錄了渤海諸王諡號、年號、官制、地理、交通、物產、風俗等情況,成為研究渤海國的珍貴史料。雖然當今該書已亡佚,但宋朝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內容多參照該書,使渤海的狀況能較詳細地被記載下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渤海諸王的諡號、年號僅在大彝震之前保留,而大彝震以後則失傳了。大彝震於857年去世,以後又經歷了大虔晃、大玄錫兩代王,渤海國的文化日臻成熟,被高度評價為“海東盛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