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1917年阿壩州理縣的雜谷腦鎮
成都反邪教
1/9 理縣雜谷腦鎮是藏語“扎西郎”的諧音,意為“吉祥之地”,《理番廳志》記載:雜谷腦名存7個朝代,三國時蜀將姜維曾在此屯兵築城,雜谷腦原屬蒼旺土司管轄,清雍正年間曾與此置雜谷腦直隸廳,乾隆17年滅蒼旺土司,改土歸流置五屯其地乃為雜谷腦屯,1952年建雜谷腦鎮。
2/9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東南與汶川相通,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距離省會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93公里。
3/9 民國初期改廳州為縣,民國2年(1913年)改為理番縣,屬川西道。民國24年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1946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縣名為理縣。
4/9 據《通鑑》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可見李德裕(劍南西川節度使)建這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
5/9 李德裕頗有戰略眼光和講究鬥爭策略,他並沒有把這籌邊樓純粹作為軍事要塞,而是將此樓作為交際場所,與少數民族首領勾兌關係,聯絡感情。因此,在他任上的六年間,唐朝與吐蕃在川西相安無事,為邊境的和諧安寧做出了很大貢獻。太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
6/9 籌邊樓樓簷的琉璃瓦多數已呈瓦礫,碉花角樓,仍然翹立在風風雨雨中。雜谷腦河傍著樓腳蜿蜒而去,左對面的熊耳山,山頂上一突兀的長園形大石,象極了熊的耳朵,右對面的筆架山,微微俯視,似要用一支筆,蘸盡雜谷腦河水,把這幾經劫難,飽含滄桑的籌邊樓寫盡。
7/9 1935年,紅四方面軍建立蘇區決策籌邊樓上,經此樓北上翻越雪山,過昔草地、留下長征腳跡,為解放邊疆建立新中國鋪平道路,正因如此,“籌邊樓”的歷史價值就顯得額外深遠。
8/9 傳說吐番王統一了這一地區後,委任了一些地方長官。這裡的老官,即後來的長官土司蒼旺的先祖,欲建一城堡在今理縣境內。於是他踏勘了許多地方,都不滿意,最後在今雜谷腦地區察看時,看見這裡的山脈走向是群龍聚會,猛虎守山之勢,立即被其吸引;
9/9 忽然天空掠過一群大雁,地上回山飛鳥也立即歡鳴歌唱,長官覺得是個好兆頭。加之當夜他留在此地住宿,夜裡夢見飛虹掛彩照。於是決定在此建城壘寨。命名為\嘎相朝\,藏語的意思是\吉祥城\。後來漢字書寫時因譯釋的關係便寫成它的諧音“雜谷腦”三字了。【四川阿壩雜谷腦鎮,1917年。攝影:甘博】\n\n
2019-05-1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