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帶你走進河北“正定古城”:穿越千年,感受唐風宋韻
俠客島風清揚
1/61 正定古城千年歷史,源遠流長,都一點點凝結成了不可複製的藝術品——中國的古建築。
2/61 從隋代乃至明清民國,歷朝建築都可以在正定城內見到,宛如一幅中國古建地圖,素有“中國古建築博物館”之稱。
3/61 徜徉古城,今夕何夕?我在何處?分明是熟悉的地方,一個轉身,一次回眸,你可以看到古樸而斑駁的舊牆,一抬頭便是精美雕刻的石牌坊,那古碑近在咫尺,那古廟觸手可及,往日只在書本畫頁裡的過去,原來就在古城正定的一個角落裡。
4/61 正定之美,美在建築、美在歷史文化、美在精神、美在情懷!聚天地之氣,傳英雄之風!沿著明代的城牆步入正定,車馬喧囂之處,不經意間你就會邂逅唐代的飛簷斗拱,一轉身,又猛然撞見遼金時期的剎頂剔透玲瓏……短短的幾步路,就能讓你飄渺間跨過千年。漫步正定古城,欣賞這千古之美,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一個人的悠然時光。
5/61 一個人逛正定,可以不顧形象地吃吃吃。吃一次齊全的八大碗,吃一次正宗的羊肉燒麥,吃一次風味獨特的常山崩肝,吃一次地道的馬家滷雞,吃一次別樣的熱切丸子,絕對能滿足你的味蕾!
6/61 一路賞花擁抱繽紛花海。在正定有片“粉紅色花海”,風吹過,像一大片粉色的雲霧。盛花時節,整個一片粉色的美麗世界,走進花海,就好像走進了愛麗絲的仙境一般。站在這片粉紅色花海中,遠眺對面的“冀之光”塔和子龍大橋,與花共舞,心有芬芳。
7/61 1000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描繪著它的雄貌。
8/61 宋、元時代,北方民諺有“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之說,“花花”即“華華”,全句猶言繁華的真(正)定府。
9/61 來中國遊歷的馬可波羅不禁讚歎:“此是一貴城”。
10/61 經濟繁榮將文化推上高峰。大批金、宋遺民遷居到此,彙集了文學家元好問、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數學家李冶、教育家張德輝等一批文化大家。遙想當年,白樸曾在陽和樓上與文人們把酒臨風,嘯聚唱和,寫下了《牆頭馬上》等一批代表著作,元曲雜劇成為與唐詩宋詞等齊的一代文學。
11/61 盛唐存於過去,開元已是曾經。穿越回去當然是不可能了,但是如果你來到正定,這座九朝不斷代的古城,來這裡一覽大唐風采!吶,不用穿越時空,也能夠真切感受唐風古韻。絕無僅有的唐代木構鐘樓
12/61 在我國現存的木構建築中,唐代建築已屬鳳毛麟角,而開元寺鐘樓又是僅有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因而更加彌足珍貴。鐘樓斗拱雄大,出簷深遠,底層無論大木結構、柱網布局還是碩大的斗拱配置,以及修長的替木都展示了唐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13/61 堪稱“鐘王”的唐代巨型銅鐘:開元寺銅鐘,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形體較大的佛鐘之一,其鑄造年代要比被稱為“鐘王”的永樂大鐘早五個多世紀。此鍾歷史上與唐代張繼《楓橋夜泊》提到的寒山寺銅鐘齊名,有“南有姑蘇寒山,北有真定開元”之美譽,如今,寒山唐代銅鐘早已遺失,而開元銅鐘猶在。一步跨出,盛唐的悠悠鐘聲、杳杳梵音。彷彿穿越過浩蕩的歷史洪流。盈盈於耳,經久不絕。
14/61 鍾與樓一體,重心在鐘上,鍾落則樓毀。有“鍾墜樓毀”的傳說,1952年春,我國當代數學泰斗華羅庚與兩名外國數學家專程來正定查看鐘樓,歷時八天多,從幾何力學角度也沒計算出樓的受力結構和鐘的掛法之間的關係。最後得出結論,華羅庚先生感慨萬千:“這個鍾再重一點也不行,再輕一點也不行。這個樓的木質結構、長短粗細、輻射方向再差一點也不行。這樣建起來,這樣掛上去,恰巧鐘的重量就一點也沒有了,但它結實得好像打上一個
15/61 比西安大、小雁塔還早的須彌塔。\n須彌峭立開元老,,西雁東來故事奇。,普渡眾生無限意,總祈善願化阿彌。
16/61 金世宗夜夢澄靈塔,不二法門淨土一,當頭棒喝啟痴愚。紅塵覓渡澄靈境,開霽天光釋霧迷。
17/61 此塔是臨濟宗祖師義玄禪師的衣缽塔。\n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義玄逝寂,懿宗賜溢“慧照禪師”。眾弟子建衣缽塔葬之,名曰“澄靈塔”。該塔自建成後,便作為臨濟祖庭的象徵,受到歷代崇拜者的虔心朝拜。這其中就包括金世宗完顏雍。如果說正定開元寺顯現的是大唐時期的端莊與大氣,那麼,澄靈塔則顯示的是遼金時期的華美與繁複。
18/61 中國最古老的文廟建築:正定縣文廟大成殿\n樑思成先生三十年代的調查鑑定,大殿外表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建築極為相似,應為唐末五代所建。1991年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考察後認為此殿應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其建築年代之久,價值之高,堪稱國內文廟之最。
19/61 凌霄塔\n天寧寺凌霄塔,塔高40.98米,是一座樓閣式塔,我國現存最早的半木構塔,塔心柱形式為我國僅存建築實例。塔身共九級,一至三層為磚仿木結構,四層以上均為木結構,俗稱“木塔”。據文獻記載,木製樓閣式塔盛行於漢末,由於木材易於起火焚燬,所以木塔在我國現存古塔中為數甚少。半木構塔僅有甘肅張掖木塔和正定天寧寺凌霄塔,而凌霄塔的建築年代比張掖木塔早近千年。
20/61 凌霄塔本身有著太多的傳奇,其塔心柱結構為我國現存實物中的孤例,還有北宋時懷丙和尚修繕凌霄塔,“抽樑換柱”的故事。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塔心柱結構形式,即一根木柱從塔底一直貫穿至塔頂,這種結構對穩定塔身極為有利。塔心柱結構形式的塔在早期木塔中屢見不鮮,但現存實例僅此一例。
21/61 華塔\n華塔始建於唐,又稱多寶塔,我國雕飾最精美、佈局最獨特,也是我國現存最早金剛寶座。塔主塔高33.35米。這種塔的形式只在宋、遼、金二三百年時間流行,元代之後便絕跡,所以極為珍貴。全國現存的花塔僅有幾座,而廣惠寺華塔是其中雕飾最為華美、佈局最為獨特的一座,堪為塔苑一絕。
22/61 華塔整體由主塔和四小塔組成,其平面佈局為主塔聳立正中,四角各建一六角形單層小塔與之相依,整個造型富於變化。塔的這種排列形式近似金剛寶座塔,是金剛寶座塔和花塔巧妙結合的結晶。
23/61 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n在正定古城內,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此碑俗名“李寶臣碑”,碑文記述的就是成德軍節度使、恆州刺史、清河郡王李寶臣牧恆期間的績政功德。
24/61 臨濟寺\n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和尚在此創立臨濟宗,因臨濟宗風機峰峻峭,故在海內外名聲大振,每年亞、歐、澳乃至北美等地臨濟宗高僧都來朝拜祖庭。正定臨濟寺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佛教臨濟宗道場,也是世界臨濟宗的祖庭。寺內的澄靈塔是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禪師的舍利塔,始建於唐,高30.47米。
25/61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宋後,其母杜太后遷開封時,舍真定之故宅為寺,敕以“臨濟”為額。此後臨濟寺升為皇家寺院,歷代的皇家都對臨濟寺高看一看。
26/61 據不完全統計,臨濟宗有法遠、道隆、端裕、圓悟、山翁等65位高僧大德,分別受到唐、宋、元、明、清歷代王朝皇帝的詔、封、賜、諡。
27/61 在樑思成的《中國建築史》中,從隋唐開始,不少重要篇章中所舉的建築實例中,幾乎都可以看到正定的記載。頻率之大,在該書中首屈一指。
28/61 乾隆對大悲閣尤其鍾愛,甚至,他還在今天北海公園太液池北岸,仿照大悲閣的樣式,原樣克隆了一座大佛殿,殿內同樣供奉千手千眼佛。只是,北京大佛殿被八國聯軍焚燬,今人難觀其貌,要看正版,還得到正定。
29/61 只在宋畫裡出現的摩尼殿\n摩尼殿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型佛殿,為現存木建築中四面抱廈最古之例。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的藝臻極品,被著名的中國古建專家樑思成譽為“世界古建築孤例”。已經被當代古建愛好者作為古建築屋頂的標杆和樣板。那麼多亭臺樓閣,沒有被風雨盡數吹打而去,保留到今天,成為今人一窺古人建築藝術的法門。
30/61 在2000年6月22日,正定城內府前街的一處工地上,出土了一巨大贔屓殘碑基座,它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如此巨大的碑座甚至世界罕見,根據出土的碑座專家推測,這是後唐的遺物,距今約1200餘年,這個巨大的贔屓殘碑基座也是研究我國後唐至五代時期歷史的重大發現,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這個巨大的贔屓也堪稱天下第一。
31/61 在贔屓旁邊還有幾塊五代時期的殘碑,這個被砸毀的殘碑被稱為“中國第一巨碑”,碑中清晰的字跡,彷彿昨日刻上的一般,據說這個石碑在刻立不久就被砸毀掩深埋於地下,如此形制的石碑甚至超過了歷代帝王將相的神道碑和紀功碑。碑身找到了約三分之一,碑首找到了約二分之一,其餘殘塊可能壓在附近住宅之下,暫時無法發掘。假如保存齊全,這將是全國最大的一塊石碑。
32/61 開元寺\n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33/61 隋朝第一碑——龍藏寺碑\n它上承南北朝餘風,下開初唐書法諸家先河,被康有為譽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歷史的碑最完整。
34/61 我國最大的宋代木結構古建築群\n建築風格兼具唐風宋韻,是華北為數不多的大木作結構建築保存地,久負盛名,同時它還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木結構古建築群。這座傳說中的皇家寺廟坐北向南,沒有外牆,沒有圍欄,熱鬧的車馬人流直接穿過影壁和石橋,石橋再向北是天王殿,殿門上部,懸掛著康熙皇帝親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匾額。
35/61 隆興寺創建於隋開皇六年(556年),碑座為皇家制式,說明自隋代起,這裡就是國家級的官方寺廟。此後,隆興寺在此規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展,成為宋代的皇家正式寺廟。《宋史》中記載,此地當年正是宋神宗的重點“政績工程”之一。從公元971年起,前後110餘年,北宋的六代皇帝沿著一條南北中軸線,依照《營造法式》,陸續建造了大悲閣、轉輪藏閣、慈氏閣、摩尼殿、大覺六師殿、天王殿等主要建築
36/61 轉輪藏殿是一座被樑思成先生讚不絕口的珍稀北宋樓閣式建築,也是中國現存的幾座經典的“叉柱造”樓閣式建築之一;
37/61 銅菩薩像\n是中國保存最好、最高有大的銅鑄觀音菩薩像。像奉宋太祖趙匡胤敕令而造,周身有42臂,又稱“千手千眼觀音”。各臂分持日月、淨瓶、寶塔、金剛、寶劍等。河北四寶之一。
38/61 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n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聖皇太后祝壽所御製的。這尊毗盧佛全部為青銅鑄造,高6.72米,由三層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圓鼓形蓮座層置而成。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於變化,整尊造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這尊皇家御製的毗盧佛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銅鑄工藝,據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孤例。
39/61 毗盧殿的二層簷下懸掛的“毗盧佛殿”,這塊匾額為乾隆皇帝所書。“毗盧”是梵文“毗盧遮那”的略稱,意思就是“光明遍照”。毗盧佛就是佛祖的法身佛。
40/61 被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n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
41/61 明代壁畫,現存422平方米。整面壁畫以青綠色為主,間有瀝粉貼金,繪有佛陀、菩薩、羅漢、樂伎、聖眾4 0 0 餘身,圖為鬼子母天。
42/61 一根木頭的佛緣\n這尊宋代獨木雕制的彌勒菩薩,位於大佛寺的慈氏閣中。“慈氏”是對印度語“彌勒”的意譯。彌勒菩薩雕像身軀偉岸,雙足開立於兩朵青蓮上,高7.3米。傳說,修建這尊彌勒菩薩時,工匠遍尋不得合適的木材。恰逢一根巨大的獨木順滹沱河水而下,成就了這段佛緣。
43/61 天王殿始建於北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n
44/61 天王殿內供奉的大肚彌勒佛\n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45/61 壽槐\n已有1300多歲,因此得名“壽槐”“福樹”。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在此樹鄉駐足觀看。見有瑞鶴祥雲繞於樹端,經久不去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堅定了他稱帝后擴建龍興寺的信心。 即為“壽槐”自有蔭護,虔誠者繞樹三圈,可得富貴容顯,賀壽永昌。
46/61 龍鳳雙槐\n兩棵古槐樹,均有上千年的樹齡,採日月之精華,得天地之靈氣。第一張圖上的古槐盤根錯節,蒼勁有力,猶如“龍”之氣勢,下面的古槐樹,樹冠舒展,雍容華貴,嫣然“鳳”之姿容。這兩棵槐樹,冠首相通,根莖盤繞,猶如一對戀人一般。相傳真定城內一個富家小姐以家中年輕的長工相戀。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便相約私奔,被家人追趕的無路可逃。便在此處相對盟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後,化作兩棵槐樹。若干年
47/61 正定城牆周長24裡,高3.2丈,上寬2.5丈,下寬3丈。正定城在東、西、南、北,四面設城門。每座城門設裡城、甕城和月城三道城垣。其中月城是加築在甕城外的一段彎月形城牆。也就是說,出入城內,要經歷三座城門。這種形制除北京、南京等帝王之都以外,極為少見。正定四座城門分別是,東門迎旭,南門長樂,西門鎮遠,北門永安。
48/61 東門迎旭\n迎旭門為正定的古城的東門,東城城門內門和甕城門分別嵌有光含瀛海和含翠的匾額。古代的正定管轄範圍極廣,西依太行,東至渤海。東門的“迎旭”、“光含瀛海”、“含翠”都是和大海、旭日東昇有關的詞彙。
49/61 南門長樂\n長樂門是正定古城南門,正定古城自古就為交通要道,軍事地位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也是烽火不斷。命名於長樂大概人們是期盼這片土地遠離戰火,長治久安,安定歡樂。
50/61 南城門內門上嵌有三關雄鎮的匾額,甕城門嵌有迎薰匾額,月城門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額。三關雄鎮:在古代,正定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代洪武年間在正定設“真定衛”,作為真定、保定二府駐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京師的南大門”在這時叫響。真定衛控制著紫荊關、倒馬關、娘子關三大關隘,是北方兵力很強的一座雄鎮。明正統、隆慶年間重修正定城牆時,“三關雄鎮”的匾額便當仁不讓的留在了南城門上。
51/61 西門鎮遠。西城門名為鎮遠門,正定西依太行,北枕恆嶽,南鄰滹沱,東接瀛海,地理位置險要,所以西城門又叫鎮遠門。
52/61 清代著名詩人趙文濂登西城門樓賦詩一首,鎖鑰重關疊隘多,排雲雉堞鬱嵯峨。行山北亙連恆嶽,滹水西來會冶河。柳暗花明平野闊,雨奇晴好晚煙拖。感懷欲作登樓賦,獨立蒼茫思若何。詩人登城眺望西城門外,城關重重鎖鑰,城牆高聳入雲,太行山向北連上了恆山,滹沱水西來匯聚了冶河。城下平野遼闊,柳暗花明,遠處雨收天晴,晚煙迤邐。
53/61 正定北門(1933年樑思成攝)\n永安門是從前正定城通往京畿官道的北大門。“永安”、“拱護神京”、“畿南保障”其實說得都是一個意思,保護京城安寧。“展極”意為可以看到北方最遠的地方。
54/61 戒壇\n戒壇是僧徒受戒舉行儀式之處,一般寺院不具備受戒資格。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為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
55/61 九省通衢必經處——廣濟橋\n據《正定縣誌》記載,其橋齡最晚也應是始建於明萬曆之初,即距今約600年曆史。橋名為廣濟橋,長約25米、寬近6米、高約3米,整個橋體保存基本完整,全由大塊的青石壘砌而成,橋下三個單孔,其中兩側的拱洞稍小,中間的拱洞偏大,其上方還刻有惟妙惟肖的古石獸首,彰顯著古橋的年代滄桑。
56/61 隆興寺前石橋\n這座廟橋重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是為寺院的附屬建築,為寺院等級的一種體現。隆興寺是皇家寺院,等級高,所以有資格建造。
57/61 文廟泮橋\n在正定縣文廟櫺星門的後面有一座泮橋,這座建在文廟前的橋樑,卻沒有多少交通的作用,而是封建禮制科舉考試的體現。舊時,學子入學稱為“入泮”,泮橋也叫狀元橋、跨鰲橋,意為跨過這座橋科舉應試之時就能獨佔鰲頭。
58/61 馬家大院\n馬家大院建於民國初年。當時的馬家大院前後共有五進,現其前後院已經消失,僅存的是中間的三個院落。現存院落南北總長70.5米,東西總寬13.65米,是一處規模不算太大,但佈局嚴謹,做工考究,佈局合理,裝飾精美且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與正定的其他古建相比,馬家大院並無深厚久遠的歷史,也無名人光環的照耀,可以說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民用建築,但是在今天,它卻成了正定縣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合院落。
59/61 王家大院\n王家大院那就是昔日北洋三傑之首王士珍的舊居。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且有“北洋之龍”美譽的王士珍的故居。\n
60/61 從明朝而來:三世中丞坊\n1589年,朝廷調尹應元擔任真定府知府。1591年,尹應元與同僚為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許瓚、許金、許守謙祖孫三人修建了一座牌坊,題名曰“三世中丞”。
61/61 王氏雙節祠\n在王氏雙節祠裡立有一座貞節牌坊,\n是王士珍為嗣母和生母所立。
2019-04-03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