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在西方歷史上多次出現,有些發起者已經成了“聖人”,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東征?
2 個回答
藤树先生
2019-04-23

中東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交通的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歐洲歷史上的各大地區強國都曾經在這片地區馳騁,直到今天,中東都是世界上最動亂不堪的地區之一。而這個地方曾經又是現如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更加使得這一地區充滿著衝突。就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衝突不斷擴大的同時,來自歐洲的基督教徒開始發動了一場針對伊斯蘭教徒到又不限於伊斯蘭教徒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近兩百多年,無論是對歐洲還是西亞北非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序幕:穆斯林的東擴和拜占庭帝國的求救

公元1世紀,起源於羅馬帝國的猶太省(今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教迅速傳遍整個羅馬帝國,在歐洲不斷擴張,成為了歐洲最大的宗教。地中海沿岸大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都屬於基督教的範圍,不過隨著7世紀伊斯蘭教的興起,原本處於分裂的羅馬帝國開始受到伊斯蘭教的衝擊。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公元636年東擴的穆斯林在約旦擊敗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佔領了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而在北非地區,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向北擴張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由此後的幾百年間,穆斯林與基督教徒時有衝突,愛情海中的一些島嶼已然被穆斯林征服,而在聖地耶路撒冷,由於雙方最高領導人的變換,出現了和平相處和對立衝突反覆現象。

例如公元1009年,控制耶路撒冷的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暴君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地區的非伊斯蘭教堂。這種做法切斷了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加劇了雙方的衝突。

而在1039年,埃及哈基姆下臺以後,繼任者在受到來自拜占庭帝國的賄賂以後,又允許基督教徒在耶路撒冷建立教堂,雙方關係再次走向和平。而在耶路撒冷的穆斯林也感覺到了來自基督教徒的好處,很多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做生意,幫助穆斯林改善生活。

而在東方的遜尼派穆斯林也發生了鉅變,原來控制巴格達的哈里發被另一支突厥人控制,並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塞爾柱人向西發展,控制了耶路撒冷,嚴重影響了拜占庭帝國和法蒂瑪王朝的利益。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朝聖的穆斯林

處於基督教和伊斯蘭衝突前沿的拜占庭帝國被新興的塞爾柱帝國接連打敗,大片土地被併入塞爾柱帝國,只剩下巴爾幹半島和安納托利亞西北角,作為歐亞橋頭堡的君士坦丁堡岌岌可危。拜占庭帝國不得不向西方羅馬教皇求救,但是由於教皇和帝國皇帝的衝突,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求救卻往往被忽略。

衝突:基督教教內衝突和教會與世俗權力的衝突

而十字軍東征的前夕,歐亞大陸之間卻發生著一系列的鉅變,矛盾衝突重重,最後點燃了這場持續了200多年的戰爭。

公元1053年,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因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而將拉丁禮教堂全數關閉。這一舉動受到了來自羅馬教廷的抗議,彌格耳卻反而質問西方教堂為何使用源自猶太人的無酵餅(猶太是耶穌叛徒)。

羅馬教廷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進行談判,由於雙方各不退步,最後談判破裂。來自羅馬教廷的使者宣佈彌格耳被基督教開除教籍,而彌格耳反而將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教宗燒燬,由此雙方不分勝負,基督教正式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兩派。

而就在基督教發生分裂後的十幾年後,日益壯大的世俗國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衝突也在不斷擴大。公元1077年更是發生了西方歷史著名的“卡諾薩之辱”事件。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卡諾薩之辱

卡諾薩之辱發生的起因是當時的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力,試圖對神職人員的“敘任權”進行改革,原本神職人員的任免權都來自於世俗皇帝,但是格里高利的改革觸動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利益。

雙方發生衝突,亨利出兵鎮壓來自羅馬教皇的暴力事件。作為反擊,格里高利宣佈將亨利逐出天主教,不承認亨利的王位。這次的權力鬥爭,使得教皇權力達到了巔峰,但同時以亨利四世為代表的世俗權力也不斷限制教皇的權力。

這一次鬥爭最後以亨利四世前往羅馬教皇謝罪結束。當時亨利四世在教皇們外連等三天,最終才得到教皇同意進入城堡求得原諒。雖然這一次的衝突,使得皇權未能戰勝教權。但是亨利四世在這次奇恥大辱以後,一直對教權發起攻勢,使得格里高利七世最後客死他鄉。

而格里高利後繼任的維克多三世依然未能同羅馬帝國皇帝改善關係。這位年輕氣盛的皇帝在經過上次恥辱以後,他的政治手腕顯得更加成熟,讓自己的權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直到兩年後重新上臺的烏爾班二世,才在同亨利四世的鬥爭中佔據上風。

烏爾班二世上臺以後,採取了更為靈活的對策。雖然為了跟亨利四世所立的教皇克力門三世宣戰,烏爾班二世自稱為格里高利七世的繼承人,但是為了能夠有很多資本跟亨利四世進行爭奪,烏爾班二世決定投奔意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他知道軍權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在這個群雄割據,戰亂不斷的中世紀。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儘管烏爾班二世得到了諾曼王朝的支持,得以在繼位八個月以後進入羅馬,但是歷任羅馬教皇都要坐鎮的拉特蘭宮(重建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所捐贈宮殿)卻被亨利四世所扶持的克力門三世控制。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神聖羅馬帝國世俗權力的支持,烏爾班二世展開了一系列活動。

準備:烏爾班二世的重塑信念之舉

雖然烏爾班二世不能踏足羅馬主教堂,但是為了獲得更多情報,烏爾班二世開始遊走在意大利半島各地。通過各地的樞機主教和商人,控制著遍佈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修道院,而這些修道院又正是中世紀的經濟基礎。

正是這些商人和僧侶給了烏爾班二世更多的機會,使得烏爾班二世掌控著整個中世紀社會的走向,就在諾曼人徹底將穆斯林趕出亞平寧半島和西西里島之際,西方的伊比利亞半島卻被穆斯林徹底佔領,在這種糟糕的情況下,使得最後在烏爾班二世所號召的持續了近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中,西班牙人都未能派遣一兵一卒前往支援,他們自身的情況已經十分嚴峻。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而恰恰正是諾曼人趕走了穆斯林,使得以諾曼人為靠山的烏爾班二世更加具有信服力,諾曼人趕走穆斯林的戰爭一直被西方所讚揚,他們認為這是解放,是將人民從伊斯蘭教下解救出來。

公元1094年秋,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皮亞琴察地區,烏爾班二世同之前格里高利七世的改革派舉行了“公會議”,與會的還有來自拜占庭帝國的特使。這一次會議主要討論瞭如何解救來自東方的拜占庭兄弟。

拜占庭帝國在突厥人的入侵下已經奄奄一息,為了獲得更多支持,經常派遣特使前往神聖羅馬帝國尋求幫助,此前多次未果,而這一次恰好符合了烏爾班二世的訴求,烏爾班二世開始在基督教世界大力宣傳所謂的伊斯蘭威脅。

有了諾曼人的支持,烏爾班二世開始了尋求神聖羅馬帝國外的勢力支持,而其中力量最大的便是法蘭克王國。在這次“公會議”以後,烏爾班二世跨過阿爾卑斯山前往法國。公元1095年,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勒芒市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集會,史稱“勒芒會議”。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勒芒會議

這一次會議中烏爾班二世教皇提出了兩個主張,一個就是“上帝的休戰”:極力抨擊基督教內部的道德淪喪,強調基督教徒要同心協力,基督徒不能為了土地而互相傾軋。

另一個就是“十字軍東征”:來自東方的基督教徒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來自東方的異教徒一直在屠戮,蠶食屬於我們的地中海,我們誓要將穆斯林趕出我們的土地,我們要變成上帝的戰士,原先因犯罪而被上帝懲罰的人將在這次戰役中得到救贖,而這些都是上帝耶穌的旨意。

烏爾班二世明顯比格里高利二世高明之處一在於對軍隊的控制,二就是善於抓住上帝的信仰。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雖然在經過古希臘古羅馬時候的輝煌以後,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中世紀是一個愚昧倒退的時期,但其實不然,中世紀時期的生產力和科技文化水平都已經遠超古希羅時期。

而真正鉗制住中世紀發展的就是信仰了。而這也恰恰是烏爾班二世成功之處,在這樣一個全民十分崇拜上帝的時期,抓住上帝就等於抓住了一切,特別是其宣揚的參加東征可以救贖自己此前所犯下的過錯,這對於虔誠的基督教徒誘惑十分大,很多犯錯的基督徒一直耿耿於懷自己所犯之錯。烏爾班二世假借上帝旨意取得了空前成功。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烏爾班還對基督徒東征做了一系列規定,首先,所有參加東征的基督徒都要胸前和後背戴上用紅布製成的十字架。十字架代表基督教。紅色代表基督教徒視死如歸的血性。東征的日子是次年(公元1096年)的聖母馬利亞昇天節(8月15日)。

出征:基督教徒的東征之路及其背後思考

正式的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這一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路開始。教皇為了這次出征,還大力派遣教士前往各階層進行遊說,其中最主要的便是騎士階層,然而,有一些自告奮勇的狂熱宣傳分子同時也鼓動了下層貧民。

這些被鼓動的貧民或來自於領主的農民和僕役,或有城市流民、亡命之人等等,他們或許根本不知道十字軍的宣傳意義,但他們知道要擺脫目前的困頓和窘況。而這也正好被這些激進主義者所利用。這些被稱作為“平民十字軍”,他們更像遷家,而不是打仗。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同年秋,另外一支“十字軍”——由貴族和騎士組成開始了東征之路。1099年,十字軍佔領埃及法蒂瑪王朝控制下的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同時這批十字軍還對穆斯林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此舉使得日和穆斯林對待基督教徒留下了永不可磨滅的傷痛。

往後的兩百多年間,來自法蘭克的基督教徒裹挾著拜占庭人、羅馬人、威尼斯人對穆斯林(但不限於穆斯林,其中還有對猶太人和東正教徒的戰爭)發動了一系列戰爭。這一系列的戰爭被稱為“十字軍東征”,而在穆斯林世界,有著一個更富有現實性的名字——法蘭克人入侵。

這場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宗教戰爭是殘酷的,它對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了深重的災難。即使是西歐各國人民也深受其難,有近幾十萬東征軍死亡,唯一從中獲取利益得便是教廷和封建主。

雖說是宗教戰爭,但是顯然,這是在教權和皇權的鬥爭中,教權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以獲得更多利益,將外部矛盾轉化為主要矛盾,從而提高自己的權威與地位的舉措。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年烏爾班二世所說的“上帝的休戰”根本是不可能的,他所希望的只是將內部的鬥爭轉移到東部,東部基督教徒受到了來自穆斯林的衝擊,尋求西方的支持,而西方基督教徒顯然是不可能拒絕的,這種教派之間的衝突是很強烈的衝突,我們非教徒是難以理解的。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此時的整個西歐的基督教徒的熱情都十分高漲,更是由於在“解放聖地”等口號的影響下。即便也有並不熱心之人,也難以反對這種道義制高點。由此一來,烏爾班二世既能通過不同於前任格里高利七世的莽撞之法——直接公然撕毀與皇權的矛盾,又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將數以十萬計的十字軍派往東方,以武力奪回耶路撒冷的方式顯示出自己凌駕於全體世俗君主之上的領導能力和教皇的權威。試問,何樂而不為呢?

藤樹先生說:

這場基督教徒對穆斯林發起的戰爭是無恥的,將十一世紀穆斯林對基督教徒的暴行作為東征的理由,顯然是十分牽強的。穆斯林對基督教徒的暴行最近的也是九十年前的哈基姆焚燬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徒。時隔這麼久,為何才在九十年後提起。

並且,西歐的天主教徒對待希臘的東正教徒反而並沒有伊斯蘭教對東正教徒顯得寬容。當時的東正教徒被西歐天主教認為是異教徒,不能存在,而在靠近希臘的伊斯蘭地區。只要繳納“吉茲亞”人頭稅,天主教徒即可生存,雖然也會受到歧視,但是顯然比在西歐不能生存更好。

可見,東正教徒從未想過尋求西方天主教徒的幫助,他們在這種“以稅換生”的制服下和平度過了近三百年,又何來尋求天主教徒之說呢?而真正邀請教皇派遣援軍的,是希望收復曾經佔有的中近東失地的拜占庭帝國皇帝。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為了一己私利而戰的統治者,最終都將受到人民的拋棄。願世界和平,人類共存!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文獻:

《中世紀史》

《歐洲史》

《十字軍東征》

百度百科/維基百科

文史不假
2019-03-18

       十字軍東征,是在1096年——1291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帶有宗教性質的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的天主教教皇支持的,由西歐封建領主和騎士們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前後共計10次。

       當時,天主教的聖城“耶路撒冷”已經淪陷,被伊斯蘭教徒奪得,十字軍東征最初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民眾,希望重新奪回耶路撒冷。在戰爭發起之前,由教會授予每一個參戰士兵一枚“十字架”,因而得名十字軍。

        地中海地區,是人類文明共同的發祥地,有著極為豐厚的經濟、文化和宗教儲備,也成為了相互之間爭奪最頻繁、最激烈的戰場。

      大約在7世紀前後,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鼎盛的隋唐時期。在向東擴張無望的情況下,突厥人的一部,向西延伸佔領了天主教的聖城耶路撒冷。

      直到11世紀末時,也就是我國的兩宋時期,西歐的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進一步促進了封建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封建主們貪婪的慾望和需要還是不能得到滿足。因此,除了擴張和侵略,再無他法。

        在歐洲,教會這股勢力有著極為龐大的影響力,這是與我國封建社會最大的不同之處。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就是羅馬的天主教皇,他們企圖在全世界都確立教皇的無限權威,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世界教會”。

        同時,西歐的封建制與我國也有相似之處,也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可嫡長子就一個,非常具有稀缺性。那麼,越來越多的貴族子弟們得不到繼承權,而僅僅空有一個騎士的頭銜,又不能頂飯吃。咋辦?靠搶靠奪,這幫人也是極力推動向外擴張的主力。

        再有,就是最下層的農民,他們受到了越來越重的剝削和壓榨,非常迫切的希望藉機轉移矛盾,緩解自己的生存壓力,而向外擴張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要不說,人都是自私的,我的苦難受夠了,就想轉嫁給別人。反正,“我不入地獄”,誰愛入誰入去。

       物質上,有封建領主;思想上,有天主教會;人員上,有騎士階層和農民階層。就這樣,各個階層難得的形成統一,決心向外侵略,萬事齊備!可是,往哪兒打呢?

         根據基督教傳統和教義,巴勒斯坦是耶穌誕生與昇天之地,他的墳墓就在耶路撒冷;而在猶太人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思想中,耶路撒冷是希伯來王國的都城和聖地;按照伊斯蘭教的說法,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昇天並將那天命名為“登霄節”,耶路撒冷也成了伊斯蘭教徒的聖城。這就是耶路撒冷“三教聖地”的由來。

         之前,阿拉伯人佔據耶路撒冷時,對於異教徒比較寬容,雖不支持,但也不反對。拜佔廷和西歐的信徒們都可以自由地進入聖地參拜,反正你拜你的,我拜我的,大家倒也相安無事。

           11世紀中後期時,這個平衡被打破了。塞爾柱突厥人興起,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幾乎控制了整個中東地區。但是,他們並沒有能力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成若干獨立的管轄區。反正是熱熱鬧鬧、亂七八糟的,具體情節可以參照本人之前在今日頭條發表的文章《熱熱鬧鬧的東晉十六國》,情節和場面請自己腦補。

             大約12世紀前後,塞爾柱突厥人發生了內訌,走投無路的皇帝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年),居然向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求援,說野蠻的伊斯蘭教徒攻擊天主教,請求西歐教皇幫忙驅逐,收復聖地耶路撒冷。

            不用諸葛亮“借東風”,真的有風自己就刮過來了。天主教會高興得都快歡呼雀躍了,好,好。好!居然還有人邀請咱出兵,那還客氣啥。趕緊的吧。打!

第一次(1096年——1099年)

      這是唯一一次勝利的十字軍東征,請劃重點。共計約10萬人,1097年時在君士坦丁堡匯合,然後渡海進入小亞細亞地區,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

    沿途一路燒殺搶掠,在1099年7月15日時,攻陷耶路撒冷,屠殺城內的異教徒近萬人。之後,仿照他們西歐自己的模式,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若干個封建制的國家,信奉天主教。

第二次(1147年——1149年)

1144年,伊斯蘭勢力開始反擊,先後推翻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的勝利成果,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聯合發起行動。

這次,伊斯蘭勢力準備充分,而且得到了當地民眾的有力支持,使得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1189年——1192年)

沒打服?好!繼續打。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三家聯合推動,可惜雷聲大,雨點小,各國之間矛盾重重,相互提防,生怕自己付出更多的代價和損失。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的成果,但再一次鎩羽而歸。

第四次(1202年——1204年)

這次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此次東征沒有直接瞄準耶路撒冷,而是計劃先行攻取埃及,作為前沿陣地,穩紮穩打的來。

       可惜,戰爭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也不是一無所獲。東征軍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孩童十字軍(1212年)

這是最無語的一次十字軍,特別無語!

       當時教會中推行一種荒謬的怪論,認為成年人在世俗的生活中,皆都不淨,人人有罪。以有罪之身,如何能解放“主的陵墓”耶路撒冷?於是,教會倡導建立“孩童十字軍”。

     1212年,在德國,有一個叫做尼古拉斯的10歲男童,在封建主和教會的支持下,成為“孩童十字軍”的首領,集合了兩萬多名9歲左右的小孩,真不知道這些父母是怎麼想的。

     小孩們越過阿爾卑斯山,開始向地中海進發。由於缺乏組織和後勤補給,一路疾病和飢餓,抵達海邊時已經所剩無多。除了極少的一小部分回到故鄉外,其餘的全部客死異鄉。

第五次(1217年——1221年)

     1213年4月,教皇英諾森三世,在沒有得到各個封建領主的支持之下,執意要再次組成十字軍東征。

    為了湊齊人數,將普通信徒和破落的騎士,甚至臨時拼湊的各類人,統統編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發佈戰前動員,開始了重新奪取耶路撒冷的戰爭。

     1221年,連埃及開羅都沒有攻下的東征隊伍,又一次宣佈失敗。

第六次(1228年——1229年)

     這次的遠征,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

    第六次東征,取得的成果是僅次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1229年時,東征隊伍奪回了耶路撒冷之地,但是在1244年時就又被穆斯林奪回,恢復到了戰前的狀態。

第七次(1248年——1254年)

      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起並親自率領,東征隊伍很快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當中,遲緩了戰事的推進。

   好不容易才等瘟疫過後,十字軍開始進攻開羅,卻被以逸待勞的埃及奴隸騎兵打敗,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被殺,自己也被俘虜,直到1254年時才被贖回。

第八次(1270年)

       消停了十來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接著來,一定要一雪前恥。

      首先攻下突尼斯,接著,向上次一樣,又遇到瘟疫和疾病,這哥們真是衰神附體。這次,路易九世沒有被俘虜,而是直接染病死了,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一看形式不妙,趕緊下令撤退。不打了,回家。

第九次(1271年——1272年)

       這次東征和第八次幾乎算重合的,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率軍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時,發現已經晚了,幾乎沒有什麼大的成果,但也不能白來,賊不跑空嘛。

         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的協議,攫取了一些利益,並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此後,十字軍佔領的一些領土又漸漸落入穆斯林的手中。

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所攻陷,耶路撒冷王國算是正式滅亡。

終於,終於!前後十次的十字軍東征終於算是結束了。

一方面,加速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儘管充滿血腥和殺戮。十字軍運動雖然每次慘敗而歸,但卻帶回了大量東方進步的文明和思想,並導致大量農奴開始解除原先的人身依附關係,成為了新的自由民,活躍的勞動力,極大地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代資產階級萌芽的一個重要成因和環節,塑造出近代文化上和經濟上強盛的歐洲。

     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對中東尤其是中近東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和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災難。而且,多次大規模軍事動員和行動,也給西歐人民尤其是中下層人民造成慘痛的代價。伴隨著底層民眾數十萬的死亡,教會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和利益。併為日後,直到現在,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之間長期而尖銳的對立埋下了禍根。

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的暴行,我個人覺得,十字軍東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血腥和暴力的探索。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如何看待西方歷史上出現的十字軍東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