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創業者與風險投資的關係?

1 個回答
AA加速器
2017-06-16

1. 矛盾的根源。大部分的風險投資者認為,投資者與創業者的關係是合夥人的關係,而許多創業者也表明希望投資者能參與,前提是保證公司的控制權和所有權。但是與風險投資者建立合夥關係通常都意味著股權的稀釋以及產生控制權分配的矛盾。然而對於一家尋求資金並打算上市的中小企業來說,也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因為除了風險資金,創業者還希望從風險投資者那裡獲取其他非資金要素。 如果企業尋求風險投資的過程被拒絕,很可能是這家企業的業務不符合該風險投資基金的整體戰略,因為在一個風險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中,一般是以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所處的行業來劃分。有些風險投資機構還對投資額以及企業發展階段有限制。比如,有些只投資處於初創期的企業或者在每家企業的投資一般限定在一定的資金額度內。 除此之外,還可能是企業的管理團隊不能吸引風險投資者的眼球。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的風險投資者在選擇被投資企業時最為看重的一點是該企業的管理團隊是否足夠強大,企業的創始人是否有吸引他們的特質。要尋找合適的投資者,減少日後合作中的衝突,瞭解風險投資者的理念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創業者與潛在的風險投資者見面以前,應該首先弄清楚風險投資行業的生態系統是怎樣的,各風險投資公司又是如何融於這個生態系統的。僅僅知道公司是否符合他們的投資標準是不夠的,還要知道他們主要投資於哪一階段哪個領域的企業、他們要求在退出時獲得多少投資回報以及他們最看重什麼。這可以幫助創業者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增加籌資成功的可能性。 2. 雙方的博弈。在與風險投資者打交道的過程中,創業者們在面對自信滿滿的投資者時總覺得他們似乎表現得高人一等或根本不把創業者放在眼裡。就像1999年日本軟銀總裁孫正義約見馬雲時直截了當地問馬雲需要多少錢,而馬雲的回答卻是他不需要錢,孫正義反問道:“不缺錢,你來找我幹什麼?”馬雲的回答卻是:“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來見你的。”從這一經典對話來看,孫正義略帶“傲慢”的反問被馬雲的直率擋回去。馬雲在後來說,VC永遠是舅舅,與風險投資者談判從第一天起就要理直氣壯,腰板挺直,眼睛裡面是尊重。然而,很多創業者們卻懊惱他們沒能平等地與這些風險投資者坐在同一張談判桌上。創業者們始終感到自己是“門外漢”,還常常感覺受到風險投資者的威脅。 從風險投資者手中籌集資金的過程有時候好像存心設計得讓創業者們感到自己很渺小,一不小心就會讓創業者們覺得掉入了陷阱並覺得自己處於劣勢。如果投資者和創業者是合夥人的關係,那麼在談判時就應該是平等的關係。正如馬雲所言:“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商是平等的,VC問你100個問題的時候你也要問他99個。”所以跟VC的交流溝通非常重要。風險投資者可以篩選被投資企業,創業者們也可以篩選與之合作的風險投資者,直到找到合適的風險投資者為止。 如果創建者建立的是一傢俱有發展前景極具吸引力的企業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作為創業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風險投資者明白企業要做的是什麼,以及除了風險資金還要從風險投資者那裡獲得哪些東西。一旦風險投資者理解企業在做什麼,他們會以極快的速度分析企業的經營模式,甚至積極參與企業的戰略、戰術、機構設置等決策活動。這樣可以減少日後企業創始人與風險投資者之間的矛盾。 3. 讓步還是自以為是。一家企業從種子階段起一直到上市或兼併為止,往往要經歷幾輪融資。隨著每一輪融資的推進,公司不斷成長,也越來越成功。但是,創始人所擁有的股份佔總股份的比率卻越來越小。比放棄股份更重要的是創業者還得放棄一些對企業的管理控制權。作為公司創始人的創業者可能不一定是一個稱職的高速發展實體的CEO。風險投資者堅持要高質量的管理,會向企業的董事會委派董事,那麼,創業者是否願意退居一邊,出讓CEO的職位呢?創業者在自身估值方面也難免出現失誤。在與風險投資者進行對賭時,高估企業未來的發展能力和經營業績,或者高估自身的管理水平,或者對市場行業及宏觀經濟缺乏清醒的認識,導致在對賭協議中處於被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