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坐等答案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10 個回答
马丁林2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抑或物質與意識就像硬幣的兩面,本來是一個統一體(硬幣本身)即心物是一元的?估計對這個哲學命題之爭論自有人類誕生以來一直沒有休止。因為,每個人生下來必然追問:“我”從哪裡來?我們的先祖又從哪裡來?為什麼“我”能意識或感知到自身和所謂客觀實在之一切的存在?“我”死後的靈魂將回到哪裡?人類的集體命運和未來又往何處去?……

如果科學發展至今,連物質和意識之概念與範疇還無定論,那麼,我們爭論唯物還是唯心是毫無意義的。可喜的是,目前的量子力學、全息論等前沿科學正聯手分子生物學、腦神經科學等跨學科並藉助核磁共振、量子計算機等先進科技手段共同致力解決意識產生之物理機制(意識的本源問題),例如已故量子物理學家、全息論之父戴維·玻姆最早提出的整體性與隱纏序理論(超弦理論的前身);英國數學家彭羅斯提出的“微管理論”;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物理學家馬修·費舍爾(Matthew Fisher)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神經生物學家帕特里夏·丘吉蘭(Patricia Churchland)引入量子引力理論(量子自旋效應)而提出的“量子意識”等。

基於對傳統東方神祕主義哲學與量子力學的理解和整合,本人則傾向認為量子糾纏或多重疊加態也許與佛學的六識(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應信息渠道之“六根”所得到的感性認識)相關,量子糾纏的本質可能是意識糾纏或量子意識的多重疊加態在大腦的同步顯現,並進而提出自己的“心物關係模型”:物質+能量=時空=信息=意識;結論:時空與所謂的客觀實在是虛幻的;時空與實在是因為意識之焦點關注過或投影的結果;意識糾纏時空並改變實在。

——詩人馬丁林,2019-04-03下午於工作室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怀疑探索者

物質決定意識,這是第一前提。有人胡說八道,說什麼要打破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界限,說什麼唯物唯心都是對的。這說明你根本沒有搞清楚什麼是唯物主義,什麼是唯心主義。其實,唯物主義這個詞彙是翻譯的,並不代表物質是“唯一”,嚴格說,應該翻譯為“物質主義”。唯物主義並不反對意識,只是強調物質是意識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物質的基礎,就不可能誕生意識。意識這個東西,很多人認為它神祕,其實意識並不神祕。意識不過是一種系統複雜到一定階段的自然進化。目前有機生命體才有意識,但是,我可以推測,在未來計算機人工智能也可以進化出意識。機器人也可以進化出意識。只要神經元足夠複雜,意識就必然會誕生。所謂的靈魂,無非就是意識衍生物,代表了一種思想。沒有意識,就沒有靈魂,而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神經元也是物質的構成。

如果你認為是意識是決定物質的第一性,不妨提供證據。迄今為止,包括量子力學在內 所有的科學理論都證明物質是第一性,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意識是第一性。甚至沒有物質,意識都不可能存在。凡事情都要講究證據,沒有證據,一切都是自說自話的意淫。

意識也可以影響物質。這也是存在的。心情好,身體就健康,這些就是意識影響物質。意識在這裡面起作用的,依然是物質上的物理化學變化,而不是憑空對物質產生影響。無論是科學角度,還是哲學角度,物質都是起到支配性作用的。歷史上還有大貝爾實驗,對自由意志也有探索。一切的總總,都完全證明了物質決定了意識。

59

心能智慧文创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問題就像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一樣的。本身物質和意識是一體的存在,非得用我們常人的分別心給分化開來進行分別的認知。這是典型的西方兩極思維模式,即非此即彼。實際上這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意識和物質是一體中的兩個不同的面。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背景,對立統一又相偕共生的。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我們人作為物質和內在靈魂相融的一個生命整體,是宇宙自然中的一部分,按照整體論學說,一即是多,多就是一。佛法講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中,一切的整體都包含個體,個體也包含整體。我們人就是一個小宇宙,小宇宙包含大宇宙,大宇宙也包含我們小宇宙。人是自然的產物,其產生的源頭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中就有闡述。

在道家《列子·天瑞》篇中,就有對宇宙本源產生做了非常明確的闡述。據列子·天瑞篇說: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說:列子說:“過去聖人憑藉陰陽二氣來統御天地萬物。有形的事物是從無形的事物產生出來的,那麼有形的天地萬物是從哪裡產生的呢?所以說:天地萬物的產生過程有大易階段,有太初階段,有太始階段,有太素階段。所謂太易,是指沒有出現元氣時的狀態;所謂太初,是指元氣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大始,是指形狀開始出現時的狀態;所謂太素,是指質量開始出現時的狀態。元氣、形狀、質量具備但卻沒有分離開來,所以叫做渾淪。所謂渾淪,說的是萬物渾然一片而沒有分離開來的狀態。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著,所以叫做簡易。易沒有形狀,易變化而成為一,一變化而成為七,七變化而成為九。九是變化的終極,於是反過來又變化而成為一。一是形狀變化的開始,清輕之氣上浮成為天,濁重之氣下沉成為地,中和之氣便成為人,所以天地蘊含著精華,萬物由此變化而生。”人類生命意識的產生便是由此為根源的。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我們從列子的文章中可以發現,人作為宇宙自然的產物,也是天地宇宙中有形和無形和合而成的生命體。其產生也是由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個階段演化而來。從宇宙演化的這個過程中,我們能說宇宙是有意識的還是沒有意識的嗎?實際上意識的產生是由宇宙本真實相的那個本體決定的。那個本體對宇宙來講就是宇宙之心,對於生命來講就是生命之心。在宇宙產生之初,心動則神動,神動則牽動意識也就跟著產生了。而這個意識有自覺意識和不自覺的意識。自覺意識是由不自覺的無意識逐漸形成自覺的有意識。

意識最終的形成其實就是宇宙這個大生命體內的有形物質運動和無形能量運動產生的信息流交織形成的。人的意識也是由生命大腦中的腦神經細胞在心神的主導下,形成的腦神經細胞律動發射能量信號交織產生的。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所以,我們講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其實這都不對。這兩者是一個整體的兩個不同部分,就如陰陽一樣,兩者是互生的,共生的,對立統一的,互為存在。一旦一方消失,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而真正主宰意識和物質的其實是生命的主體,即我們的心靈本體。這才是意識和物質背後的大老闆。


我是心能智慧文創,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關注我可瞭解更多智慧文創文章,點贊文章讓您收留餘香!

探索猫

引言: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朱清時將“真氣”理解為麥克斯韋妖,感覺還是很玄幻,現在需要真的可以用實驗來檢測出來的,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我在很早以前就有過一個假設,假設存在一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它們可以起到感應信息獲取信息的作用,即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即使是RNA和DNA中也存在它們。


人類的頭腦自從進化出了“觀念”思想的功能以來,就對“意識”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推測”,從萬物有靈到一神宗教,再到各種哲學理論、科學理論,無不或明或暗的帶有“意識”的部分在其中。今天我們常常看到的“靈魂”、“上帝”、“唯物”、“量子”、直到真真實實看到的某種實際事物,如一座高樓、一隻貓咪,等等其實都是意識的產物,只不過意識本身也進化出幾種分類,有抽象中的,也有感應到的。

從麥克斯韋到布里淵,真正的麥克斯韋妖如果要做熵減工作,必須獲取外部的信息和能量。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或者說生命中起到這個麥克斯韋妖作用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真氣的說法感覺有點“玄幻”,畢竟真實的存在要能夠用實驗檢測感應得到才行。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最原始的RNA可能是率先具有麥克斯韋妖的物質,德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RNA成為地球上形成所有生命的首個自複製分子的可靠證據。德國慕尼黑大學一支化學家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膘嘌呤和鳥嘌呤很容易合成,證實RNA分子可以作為地球生命的起源物質。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多年以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與RNA分子的形成密不可分,因為RNA分子可以存儲信息,並且作為一種催化劑。研究小組研究表明,一種叫做甲酰胺基嘧啶(formamidopyrimidine)的分子在特殊條件下發生反應形成嘌呤,他們發現在胺中添加酸可促使形成嘌呤,同時它很容易結合甲酸。近期研究顯示彗星上存在著大量甲酸,這意味著如果彗星碰撞在行星上,在特定條件下很可能與嘌呤結合在一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將結合形成糖類物質,形成大量的嘌呤,其中包括腺嘌呤和鳥嘌呤,它們是形成RNA分子的必需成分,為早期地球孕育生物體提供基礎條件。

雖然不像DNA那樣形成規則的雙螺旋結構,RNA的結構也並不簡單。RNA世界假說認為,地球上早期的生命分子以RNA的形式先出現,之後才是DNA;早期的RNA分子同時擁有遺傳信息的儲存功能(如同當今的DNA一樣)和催化能力(如同當今的蛋白質一般),支持了早期的細胞或前細胞生命的運作。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我假設,RNA中就存在“遊離態量子比特”,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作用就相當於麥克斯韋妖,它們可以通過感應與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這樣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的相互感應的結果。但是又有了意識種類的升級,這樣,我從物質尺度上對“意識”的概念進行了外延,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現在開始討論人的意識。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意識,是上面所說的遊離態量子比特再次進化出來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起到了生命中麥克斯韋妖的作用,它通過感應其他量子比特從而實現獲取信息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如同計算機中的隨機存儲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糾纏的時間持續非常短,這時地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生命中出現了與其他量子比特(如外部光量子,當然也包括內部其他量子)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

僅僅有記憶還沒有達到我們通常理解的人類意識的能力,我們通常理解的人類的意識,大多數是指抽象思維的能力,實際上這種能力也是前面兩個階段進化而來。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說過,人類觀念的產生,源自信息的感應功能和存儲功能重疊未分化的結果,隨著人類的進一步進化,這兩種功能會分化成兩個完全不同的沒有重疊的區域,如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大腦的不同部位具有不能功能那樣。當然未來功能區真的完全分化以後,抽象思維也會變成一種普普通通的功能,成為整個大腦功能的一部分。當然所有這些功能實際上在其作用時,形成了一個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也就是說這些功能並不是獨立的。由不同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其中任意一個“遊離態量子比特”都可以感應外部如光量子,也在時時刻刻感應著內部的已經存儲信息的量子(這些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實際上原始功能也是遊離態量子比特,只不過進化出來了糾纏時間更長的功能,變成了存儲信息的量子)。這樣人腦相當於進化出來了類似計算機那樣的功能分化,遊離態量子比特成為了隨機存儲區,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成為了只讀存儲器。這個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絡中,這個糾纏網絡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

用上述我的假設來對比一下著名科學家彭羅斯和哈梅羅夫的客觀還原意識理論,在人的大腦神經元裡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裡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裡,就相當於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另外,近年來,有一位牛人的研究也是全球關注的。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是他論證生命體內的量子糾纏持續時間可以很長,實際上生命本身中的記憶要比他的這個時間還要長,這些未來或許會通過實驗發現。

Fisher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訪問學者,隨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系及Kavli理論物理學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暫時離開UCSB物理學系,以研究物理學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軟Station Q實驗室。在2009到2010學年,Fisher在Caltech擔任教職,並於2011年夏天回到UCSB物理學系。Fisher在《物理學年鑑》上發表了他的關於意識的研究細節。他自己的論文的大部分都具有高度推測性。Fisher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神經量子信息體系,包括量子比特、量子糾纏的產生、量子傳輸與存儲、量子測量,及分子層面的量子相干與測量對細胞層面神經脈衝活動的影響機制等,它們都有潛在的生物分子及相關酶化學反應過程等作為載體,整個邏輯鏈條的每個環節都清晰明確。

Fisher確定了生物場景中不同磷基分子的相干時間,並發表了一個候選的量子比特。那是一種稱為波斯納分子或波斯納集群(Posner molecule or cluster)的磷酸鈣結構,於1975年在骨骼礦物質裡發現。它們也在實驗室裡製造的模擬體液(即水加上生物分子和礦物鹽)裡被觀測到過。

Fisher估算了這些分子的相干時間,結論是驚人的——105秒,簡直就像一整天那麼長。

他還至少確定了一種發生在大腦中的化學反應,他認為這種化學反應會自然地在波斯納分子內製造核自旋之間的糾纏態和相干態。這個反應過程參與鈣的吸收和利用焦磷酸酶的脂肪代謝過程。焦磷酸酶能打破2個相連的磷酸根離子結構,產生2個單離子。理論上說,至少這2個離子的核自旋應該是處於量子糾纏態的。將它們釋放到細胞周圍的液體中,就可能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波斯納分子。

如果這些都是正確的,大腦的細胞外液可能會充斥著高糾纏態的波斯納分子組成的集群。如果出現在神經內部,這些分子可能會開始改變細胞發出信號和反應的方式,並由此形成思想與記憶。

量子糾纏產生機制所發生的載體——焦磷酸鹽及其水解的酶化學過程,與生命體能量存儲運輸的基本單元ATP直接相關。焦磷酸鹽是ATP水解過程的兩個產物之一(另一個是AMP),焦磷酸酶也在生命體裡普遍存在。ATP對於體內細胞來說異常重要,因為它作為儲能器,可以輕易地被輸送到各處細胞為生命活動供給能量。這聽起來給人的感覺是,似乎量子糾纏機制不僅僅會涉及神經活動,這方面尚有待進一步的探索。但ATP水解的逆過程,即將具有較高能量的磷酸鹽與AMP組裝為ATP的過程,分別涉及動物體內的氧化作用及植物體內的光合作用,而量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量子隧穿、量子游走等機制在其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據NewScientist的報道,Fisher正在與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合作,試圖通過實驗給出證據。

總結: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如RNA、DNA、苔蘚、貓咪、人類等等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微觀量子與其他微觀量子(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內部其他)的相互感應的結果。這個內部微觀量子,我稱之為“遊離態量子比特”。
遊離態量子比特可以通過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雙向感應,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而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絡,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絡中,這個糾纏網絡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

聊天选手九段

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中國有13億人口,大概還有3億人沒有接觸到這一層面。沒有意識的物質只是一種擺設,沒有物質的襯托意識也無地自容,不是意識、物質誰決定誰的問題,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意識決定物質;一層是物質決定意識。先說說意識是如何決定物質的:父母做好了一桌菜,讓丫頭吃飯,丫頭說菜不好看不想吃。這就是意識決定了這桌“物質”;再來說說物質是如何決定意識的:一個人要穿越沙漠要備好食品和水,如果你忘記了帶水,第1死亡的就是你的意識。那麼如何看待意識、物質的辯證關係呢?客觀上是先有物質的,意識是從物質上演變過來的,但是意識已經同時存在於物質當中,在時間的過程中意識脫離物質,形成了利用物質、使用物質的本領。比如喜鵲會用樹枝搭窩,植物會找土地,水,陽光,人可以製造飛機上天飛翔。在意識與物質討論中有兩大陣地:一種唯心、一種唯物,我認為為全人類服務的就是對的,為少數人服務的就是錯的,這是根本。

原創2019.4.4

感知主义者

是精神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精神?這是哲學理論最大的公案,人類至今無法判決。這擬定了精神與物質的母子關係,對人來說,兩者的關係其實不是母子關係,實為一體的關係,只不過存在空間不同而已,物質在公共實在空間存在,而精神只在人的意識空間存在,有一點可以肯定:人決定精神的存在,精神決定人的存在。

  精神是什麼?精神是生命意識與感知信息的複合,是意識、信息、記憶、觀念、思想的合成,人產生出精神,精神產生出人的自我。身體和生命意識是精神的居所,而精神空間是人的居所。人早已離開憑生命存在的生物層次,人憑藉精神意識而存在。人已經把精神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活動內容,生命中精神意識所佔比重遠超身體意識所佔比重,所以,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靠精神存活的生物。

  正因為如此,人離開精神意識是無法生活的,只要一息尚存,人的精神意識便立即活動,感知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就能到達,感知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也能到達。精神憑藉感知提供的信息經驗創造新事物,精神憑藉感知提供信息的秩序和邏輯賦於事物新的秩序和邏輯,精神捉供給人實在世界、概念世界和虛擬世界。我們認識到的事物,實際相隔重疊的三個世界,這就是人精神意識的作為。我們總是企圖尋找事物的真相,總感覺認識不可靠,認識在不斷變化,而真相一直不變。因此人總是在懷疑自己,懷疑世界。懷疑是人的精神特性,懷疑促使事物和自我不斷變化,懷疑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懷疑指向人的終極目的。

  事物在哪裡?並不是事物就在那裡,等待我們去認識,事物是人的感知意識與感知對象相遇的結合物,感知主體和感知對象決定感知結果,感知主體的變化影響感知結果。人作為具有精神意識的感知主體,對感知對象具有更帶主觀性和選擇性的影響作用。本來,生命意識是感知主體,這種感知結果是較為穩定的(已經存在了數億年)。而對於人,精神意識成了感知主體,精神意識本身就具有個體性、經驗性、易變性,再加上認識主體的主觀性,所認識事物的結果帶有以上所有性質,因此,人並不能獲得長久穩定的事物認識結果。

  人的精神還具有認識事物的三種先在設定:第一,時空定位。以感知確定事物的物理性質,一切可感知的數值及其他直接信息;第二,概念定位。以既有抽象概念確定事物的存在,感知信息與概念重合;第三,虛擬定位。事物既存於想象空間,感知信息在虛擬空間歸位。這便是人認識事物的三重定位,這就是我們認識事物的精神性前提。

  就這樣,我們把每個個體的認識結果彙總成標準性結果,並且,把這個結果冠名為:客觀事物。

  我們確定客觀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和人的精神沒有直接關係,這是拒絕人懷疑的最便捷的方法,也是最典型的駝鳥式解釋。

  人一直不停地在懷疑,人在懷疑什麼?

沐辰卯卯

所有的哲學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也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又分為幾個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就是自然界中具體的物質,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具體的物質演變而來的。所以在現在看來是有侷限性的。第二個階段是機械唯物主義,也被稱為半吊子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是在歷史發展上又有唯心主義的意味,並且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的物質是原子等,這些是由當時的科技水平決定的。再發展就有了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管是在世界本原還是在歷史發展上都是堅持唯物主義的。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相對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同時又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要麼以“自我”為中心,要麼以“精神”為中心。總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至於到底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你還是高中生為了更好的學習政治,還是堅定信念:物質決定意識。

不同時期的人的思想都是基於所處時期的政治經濟基礎之上的,所以從根本上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也許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但是被認識被瞭解這個只是時間問題,隨著科技等等各方面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也會不斷擴展。所以說我還是認為從根上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的。

哆啦152518353

這本來就是早有定論但卻不停爭論的問題。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位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應。唯心主義不這麼認為,定不定論先換個思維,不說對錯只問一下真的就這麼簡單?二元論中的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為什麼是物質決定意識?為什麼是意識決定物質?硬性的強制性論證誰就決定誰,誰就不能決定誰。誰這樣說肯定是對的,誰那樣說肯定是錯誤的。有沒有可能爭論越多,其實變化就越多。二元的會不會本就是多元的,不變的本就是多變的。雞生蛋沒錯蛋生雞也沒錯,硬幣的這面是錢另一面也是錢其他面還是錢。今天是科學的辨證的,明天或更長時間說不定也是正確的。說不定哈......

步武堂

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

在這個世界,一直有兩種世界觀,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

人類到目前為止,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占主導地位的世界觀,但是持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人也不在少數。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唯物主義世界觀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正確的,是主流的世界觀。

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首先是物質的,意識(主要指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同時也是物質世界在人的思維當中的反應,沒有了物質,人的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唯物主義世界觀也是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隻是把人的意識當做物質的從屬和物質的產物。

現代科學的誕生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勝利,人們在認同了世界物質的本源性之後,便開啟了人類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不僅主動的認識物質世界,還進一步的嘗試不斷的改造世界。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意識創造了物質,比如人類創造了機器,電腦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人類的意識只能改變物質存在的形式和物質的狀態,並不能創造物質本身,至少目前,我們還沒有典型的事例來證明哪種物質不是來源於自然界而是來自於人類的“憑空想象”。

目前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勝利,其實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勝利,辯證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辯證唯物主義在確定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前提下,強調了人類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認可人類的思維對於物質世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而且可以主動改變。

人類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探索,形成了人的哲學思維,唯心主義的哲學並非沒有市場也並非完全的錯誤。

唯心主義的世界觀之所以一直存在,按照“存在即合理”的邏輯,說明唯心主義肯定有它合理的成分。

總的來講,唯心主義更加關心人類的靈魂世界,或者是從人類的靈魂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包括對於人類靈魂的剖析和安慰,這些都和物質世界的關係不是太大,因為人類的靈魂本來就沒有存在於物質世界當中。

人的生活有三個層面,也就是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靈魂世界。其中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隨著自然界和人的思維的改變而改變,唯有人類的靈魂世界一直就是那個樣子,我們和古人的對話,多數是人的靈魂的對話。

因此,在對於現實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層面,唯物主義,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其正確性反映為對人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活動的指導性非常正確,但是對於人類的靈魂世界,那就只有唯心主義可以關懷和撫慰了。

真理真光

對於這個問題昔今為止還是爭論不休沒有定論。當然從客觀角度看是物質第一意識第二。但從主觀角度看就是意識決定物質,也就是精神決定物質和行動。比如我想去世界什麼地方首先是意思也是思想決定我去才能行動。人是受精神支配的想作什麼才能作什麼。人如果失去了思想意識精神,也可以說是靈魂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什麼也不能做。所以按聖經神學角度出發是精神靈魂主導你的言語和行為。物質的世界是顯而易見的,它是怎麼產生的?是自然而然嗎?是沒有原因嗎?是進化嗎?又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猿變人學說歷史很久人都相信了,那猿又是從哪來的?現在的猴子怎麼還是猴子,沒變成人泥沒有道理。我很堅持聖經的真理,一切都有起源,宇宙萬物世界的起源就是來源於上帝的創造,沒有創造者設計者什麼都不存在,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都不存在,是上帝創造了人類,給人肉體和靈魂也就是精神,神用塵土造了人的身體把祂的生命之氣吹進人的體內,人才成了有靈的活人。所以要想明白這方面的真理必須到神學之中找答案。連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承認上帝是唯一的創造者和傑的沒計師。因有許多的奧祕科學也難解開。所以人類應謙卑在上帝的腳下來敬拜祂尊崇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