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到底指的是什麼?

妥協便是中庸嗎?妥協和中庸有何異同?妥協便是中庸這句話給了多少人心靈上的慰藉,但確實是這樣嗎,知識從來與快樂無關
中庸到底指的是什麼?
10 個回答
手机用户9022690001
2017-05-31

中庸就老子說的道,那麼,道又是什麼呢?道是用廣義陰陽,狹義陰陽,個體陰陽組合起來分清楚一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功名利祿。任何一個人的功名利祿都有好的和壞的,好的叫份內福報,壞的叫份外福報。追求份外的福報就是追求災難,無論如何,是不會有善終的。例如:有一個二十五歲的男子,一九九六開始做鋼材生意。十年時間資產過億。二00二年,有個肓派中庸高手勸他趕快離開鋼材這個行業,因為所有的金屬都是他的份外福報。此人不聽,結果在二0一0年因癌症逝世。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就把中庸就清楚了。請看:”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譯文:因此,堅持放棄份外福報,即使是巨大的唾手可得功名利祿,也要象瞎子一樣看不到,一點都不能謀取。這叫”無為”。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微”,譯文:堅持追求和謀取份內福報,即使是微小的難以獲得的功名利祿,也要努力去爭取,一點都不能放棄”,這就是“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幸福人生準則,簡稱為道,即中庸。想想看,道家的思想境界是多麼的高,不要說去貪汙受賄,即使是通過勞動所得的都要分個份內和份外的,這就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的根本保證。因此,中庸就是指”無為而無不為”這個人文科學終級學問,這個學問是十六個聖人前仆後繼共完成的,深奧抽象無比。老子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意思是:能夠幫助一個人制訂”無為而無不為”這個幸福人生準則的道家天下少有。中庸就是指《道德經》中的道。誰掌握中庸,誰就掌握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制高點。

山色归读
2017-01-09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註》,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

中庸到底指的是什麼?

中庸的“中”,即中正、合宜,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 中庸的“庸’,有用、平常的意思。 “中”、“庸”合稱,即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宋朝理學家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另一個理學大師朱熹則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實際上是儒家的一種主張,指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中庸之道。中國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實講究的就是“合適”,就是“剛剛好”。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類似於西方的契約精神,但遠比契約更為寬闊,它是和自然萬物達成妥協。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物华交泰蜂蝶情
2017-02-16

很多人不懂“中庸”,認為中庸是保守和稀泥,甚至把近代中國落後也歸罪於中庸,是完全錯誤的。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有很高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什麼是中庸?通俗說,如一杆秤,提秤繩,執兩端,使之平衡。在中庸的天命章中,對中庸的解釋為,“喜努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謂之和”。意思是在感情未發時保持理性謂之“中”,把感情恰當的表達出來為之“和”。中庸認為,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致中和,萬物歸其位興焉。大自然的生態鏈環環相扣,一物失連,諸物失衡。中庸認為“道”發端於夫妻,終遍於天地”。家庭是社會第一生產力,使社會繁衍不息,代代傳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乎子女品行德性與成長,直接影響社會,提出“絜矩之道”,以“孝悌忠信”治己育人,以中和求諸其身,其人正其家旺。中庸之道源於天道,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大自然賦予,強調至誠厚重。誠為天地本性:慱大,高遠,光明,悠久。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故君子以誠為貴。誠能戴物,德配天地,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執兩端,去惡揚善,是中庸的又一個命題。要“中和”,必須要和影響“中和”的各種行為作鬥爭,以法治亂,以暴制暴,在鬥爭中求得中和,踐行中和。中庸並非無原則的妥協,有很強的鬥爭性,沒有去惡揚善的能力,不可能實現中和。孔子說:君子行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行久矣。很多人不懂中庸,望文生義,認為中庸是消極無為,完全是對中庸的歪解。中庸是立世為人的至高道德標準,是正確處理消彌矛盾團結人至善領導藝術,是扶助正義反對邪惡的強大力量。“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伟哥69886961
2017-02-26

中庸的把握,首先是要有對全局的認識,整體的趨勢在往哪個方向走,到了什麼地步,在全局中處於什麼情勢,弄清了這些以後,就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用力,可能天平是個比較形象的參照,始終讓其處於平衡的狀態,哪邊弱了就幫哪邊使力,或者打壓強的一方,讓其平衡過來

思源73918016
2017-04-07

“不偏為之中,不易為之庸”,這就是“中庸”的基本概念。與妥協、和稀泥沒有任何關糸。中好理解,不偏不倚謂之中,不左不右,不前不後都是中。只是庸不好理解,“不易謂庸”,易指變化。變化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物理學中,臨界點是中,超過或低於臨界點都會發生物理變化。水超過臨界會由液態變氣態,低於臨界點會由液態變固態。哲理中的庸則指變化的幅度越小越好。因為“否終而泰”本身就是”易”的核心內容和做人做事的告誡。何況”中庸”中本身就包含有“合適”、“剛好”的意思。這是古時一種做人做事的原則,也是古代哲人的一種處世智慧。

阳明山人1975
2017-02-16

一,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就是不偏激,不極端;庸就是事物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這是中庸的本意。

二,中庸之道是個人修行的要求,為人處世要保持“無過無不及”,自我完善,自我監督,知行合一,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致中和”的境界。

三,中庸之道是對所有人的要求,包括當時的統治者。但在歷史過程中,中庸成為統治者的工具。

四,現代漢語中,中有中間,普通的意思,庸有平庸,平凡的意思,中庸成為貶義。

五,所以,中庸應當是一種世界觀,是說人應該堅持立場,尊重規律,實現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圓滑世故,折中妥協,隨波逐流。

這是我個人對中庸的理解,謝謝!

雷火神
2017-02-26

中庸是妥協嗎?

中,是中華的古老智慧學。

中庸,以太極圖表示,凡事都是陰陽相對,一切事物,一切系統莫不如此,人的思維也是如此,總是落在兩邊這種,這種相對性,就是太板圖中陰陽所要表達的。在這種相對之種,相對的雙方經過矛盾鬥爭、運化,就會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這個平衡的狀態,具有相對雙方的全部信息,故爾化出個穩態的全息的新的運化模式,在人的思維,經過矛盾的鬥爭、權衡就會做出一個新的判斷,這個判斷就是一種新的層次的運轉,在太極圖中,用無極圈來表示,由此可知,中庸其實人人都會,儒學只是經過了提煉來宣揚中庸之道,這個新的層次的出現,就是一種創新、創造。在佛法叫中道,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觀,就是實相中道之法,運用這個方法,能夠對自己的心識,深層的心理內容進行中道的觀照,讓無量的煩惱種子成為智慧,亦能夠對宇宙當中一切有情的生命進行中道的觀察,了知宇宙的實相。從上可知,無論是儒的中庸,還是佛法的中道,今天人們已經無法瞭解其真實之處,更加無法應用於現實。在佛家、儒家亦僅僅侷限於少數頂級之士才能運用,可以肯定說,會用這種中的智慧的人,一定是出類拔萃的。

中庸,不同於西人哲學的抽象,必須實證實踐。如何來實證呢?道在平常中。

《中庸》曰∵”率性之謂道”, 率性之謂道者。謂吾人既稟天然之性而為命。故有生於天地之間而為人。既以此性為形命之主。是則自有厥生以來。凡有食息起居。折旋俯仰。動作云為。乃至拈匙舉箸。咳唾掉臂。無一事不是性之作用。何況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乃人倫之大事。豈又離此性外耶。蓋此性本來光光明明。故謂之明。乾乾淨淨無有絲毫雜染。故謂之精。不與萬物為侶。故謂之一。本來無第二妄念。故謂之至誠。率。順也。謂順此光明精一至誠之性。以之事君。則性忠。以之事親。則性孝。以之處夫婦。則性和。以之待朋友。則性信。以之愛物。則同體。謂之性仁。以之處事。則一毫不差。各得其宜。謂之性義。以之處上下之分。截然不亂。謂之性禮。以之明鑑事物。一毫不謬。謂之性智。是則人生天地。處於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以至忠孝和信仁義禮智。皆從性中流出。發現於日用當行之間。故謂之道。非離此性外別有道。故曰率性之謂道。只這率性處便是大道。儒家的學問方法,會讓我們平常的生活,變成體解大道生活,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生命進化的道場,這種方法,他沒有說是宗教,也沒有去拜鬼信神,但是卻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了解身心與天地宇宙的關係,這是人的根本教育,這不是宗教,卻勝似宗教,西方的宗教能夠讓人們瞭解人與宇宙的真正關係嗎?西方的宗教能夠進化人的自身心嗎?西方的宗教能夠啟開人內在妙德嗎?

儒家的學說,能培養中正中和仁義的君子。

儒家的學說,在中華的文明史上至關重要,他為我們中華民族培養了許許多多中正中和仁義的大人、君子。

中庸到底指的是什麼?

水域旷人心

古人行文通常開章見義,再條分縷析。《中庸》開篇“天命謂性,率性謂道,修道謂教”已經指出“中庸”之道,實為“教”義。

中庸之道,不卑不亢,留餘地之謂“庸”。不用極限,不走極端,不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等手段為“庸”。“庸”是自我對他人行為的心態、態度,“中”乃自己滅天性致中和修己身之道,主動在我。

“庸”者保守,不強烈表態,謂之庸。後來發展變為罵人渾噩。

“中庸”修身保守,給作惡者空間。妥協為客觀衡量強弱後退步隱忍,“中庸”是有自命清高優越感的縱容忍耐。心態不同而造成的事實一樣。

老辉-
2017-02-16

都是講君子處事之道,但古今用法不通。各人觀《中庸》解法也有差異。

我看中庸,關節點在於“發而皆中”的“和”。所以我看到的《中庸》是講君子如何修身、正行,以達到“和”的境界。

開篇就講“天命”。大家都知道“五十知天命”,這其實是說孔子自己的境界、狀態。因其“十五而立志於學”、“二十…三十…”這個過程下來,到五十的時候知天命了。

而孔子這裡講的“天命”並不一定真是本性的意思。要是那樣何必等“五十”才“知”?因為有了“學”的過程,明白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以“道”正身、正行,使得本性趨近於“道”。這才有“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今講的“中庸之道”,意思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明哲保身”也是中庸提倡的一種君子行,但並不是唯一。不論何時何解,君子立言,立行。或許出於好意和稀泥,但信奉的道德標準不因人因事而改變,不可離須臾也。

沙沙狐狐
2017-01-09

簡要回答:中庸是指“中庸之道”,屬於哲學範疇,主要意思是不偏不倚,是化解矛盾的一種方法,可以看成是“矛盾”的調和劑,而不是“和事老”。 比如,兩人因為矛盾升級而吵架,繼續下去可能打架,懂得中庸的人就會勸和,讓雙方坐下來談判,交換對方看法,使雙方得到諒解,化干戈為玉帛。 這個中間人要想化解矛盾,就要了解形成矛盾的原因,就要獲得雙方的信任,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所以,許多人把“中庸”看成是“不講原則”的“和事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