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在長平之戰多次被王乾擊敗,廉頗作為戰國末期四大名將是否被過譽了?

戰國,廉頗,長平之戰
3 個回答
中国历史探索者
2017-08-07

前期是雙方偵查兵交戰,然後是防禦吃了點虧,但沒有大會戰,吃點虧很正常,損失不大。真正要看戰績那麼就是幾十萬人的大會戰,這方面你可以自己看廉頗傳,主要的戰役是打了兩次齊國,三次魏國,兩次秦國,一次燕國。除了長平之戰都贏了。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上卿為當時高級爵位)。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樓昌領兵進攻魏國幾邑(今大名),未能奪取。之後廉頗再次進攻,將幾成功佔領。

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築城而還,隨後又攻取了安陽(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裡)。

趙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進攻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

然後是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前期不利,中期僵持,後期換人。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燕國入侵,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王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
张不叁读秦史
2017-08-07

個人傾向於過譽了。

“四大名將”的出處應該是《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是南北朝時期的啟蒙讀物,本身時代就離戰國很遠了,不能代表當時人們的共識;再說文章更強調韻腳而不是內容,並不具備權威性,只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看戰績。

白起、王翦的戰績不必多說,白起的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單拿出來,都夠任何一位戰國名將吹一輩子的。王翦的滅六國也是極為輝煌的戰果。李牧一戰殲滅匈奴十餘萬,還有肥下、番吾等戰的勝利,更成為趙國最後的屏障,這些戰績都是實打實的。

與他們相比,廉頗要遜色不少,能提得上的勝仗大多是陽晉、房子、安陽等零碎戰事,長平之戰後痛擊燕國算是打得最漂亮的一戰,但這些對天下格局、趙國的局勢並沒有全局性的影響。長平之戰他能成為四十萬趙軍的統帥,固然能反映出朝野對他能力的認可,但他在戰事中的表現並不突出,幾次被秦軍擊敗。尤其是一味固守,使趙國錯過了可能取勝的最佳戰機。

《史記》關於廉頗的幾個故事也可以看出一些問題。一次是閼與之戰,他認為閼與不可救,最後是趙奢領兵出戰。後來趙悼襄王派樂乘代廉頗為將,他大怒之下直接領軍進攻樂乘,後來投奔魏國又輾轉來到楚國,再也沒能回國,從這兩件事可見,廉頗的軍事素養是有問題的。

其實戰國時期名將很多,單從戰績來看,至少吳起、樂毅、蒙恬三人就該在廉頗之上。廉頗的出名主要還是得益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名氣大於實力的典型。

云中曜
2017-08-02

我覺得戰爭不是看戰鬥勝利次數,而是看是否達成戰爭目標。長平之戰中,秦強趙弱,戰場又是在趙國境內,趙軍的戰略目的就堅守,而當時秦軍後繼不足,糧草也成問題,所以急於進攻,廉頗雖然被擊敗多次,但是戰略正確,採取堅守方式打持久戰,不斷磨耗秦軍戰力,最終讓秦軍後繼乏力而自動退出戰場。但可惜這種正確的戰略被趙王視為怯戰,臨場換人,趙括急於求勝主動出擊,結果先小勝後大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