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10 個回答
军武数据库
2019-05-27

如果說洲際導彈用GPS那麼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可以這樣告訴大家,有了GPS以後彈道導彈也不是用GPS制導的。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不僅僅彈道導彈不能用GPS導航,而且就連大部分超音速飛機在高速飛行的時候也是脫離GPS導航的。

其實原因特別簡單,GPS系統是有限速條件的。GPS系統智能為速度1000節以內的設備導航。1000節是什麼概念呢?就是一小時行駛1000海里,大約是1852公里/小時。如果換做米/秒計算的話大約是554米/秒。也就是1.5馬赫速度多一點。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軍用戰鬥機其實都會飛到這個速率之外,更別提末端速度達到20多馬赫的洲際導彈了。GPS不靠譜吧?

對於為什麼GPS不能達到給高速戰鬥機或者彈道導彈提供導航的能力,這主要還得從GPS衛星的發射機頻率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GPS是一組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系統。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這些衛星會定期的將帶有時間碼的無線電信號發送出來。當接收機接到一組時間信號後就可以通過三角定位法來計算出自己的位置。

但前面說了GPS衛星會定期的發送時間碼信號,這個定期是多久?——0.2秒。也就是GPS發送定位信號的頻率是5Hz(不是無線電波頻率)。如果是通過三角定位法去定位,那麼一個定位點上至少要收到3個GPS衛星所發出的信號。我們可以做假設接受到1號衛星的時候是0.00秒,接受到2號衛星的信號的時候是0.05秒,接受到3號衛星的信號的時候是0.08秒。那麼在0.00秒至0.08秒之間,1000節速度的物體移動了多少米呢?大約是大約41米吧。利用這個方式去定位,那麼就會產生大約160米以上的誤差,GPS就已經失去了它的作用。現在來看導彈誤差超過了100米基本上就是沒打中。那麼導彈也就根本不會利用GPS作為導航設備了。

其實美國當年設計GPS系統的時候也沒有指望這個東西能夠給彈道導彈進行導航。

彈道導彈的導航其實還是靠慣性制導系統來做的。簡單的說就是陀螺儀。也就是這個東西: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這是民兵導彈系統的慣性陀螺儀。在導彈發射前就開始高速旋轉,並且根據當地地點信息進行校準。當導彈發射後,只要導彈受到了加速度影響這個陀螺儀上就會有相應的電壓信號進行輸出。這時導彈的控制機構就對這個加速度進行補償。

單一的看一個時間點上導彈飛行的共識其實很簡單,只需要計算XY兩個座標的加速度就可以了。看下面的公示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這組公示的解就是:X和Y軸上需要的加速度。

如果知道了需要的加速度,那麼就依靠控制裝置來實現這個加速度就可以了,因此,在導彈上往往會利用以下裝置: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上面的東西叫做“燃氣舵”,燃氣舵使用耐高溫的材料在火箭噴口位置工作,通過燃氣舵的偏轉火箭尾焰就可以讓火箭在某一方向上獲得額外的加速度。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另外,還可以使用安裝在火箭箭體周圍的小型火箭發動機——“姿態發動機”。依靠不同角位置的姿態發動機的打開和關閉,也可以修正X、Y軸上的加速度,靠這些手段導彈就會在某一時間片上使火箭獲得正確的加速度。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從理論上來講,只要修正一次就可以準確的命中既定目標。但從實踐上來說其實要一秒之內修正很多次。這主要來自於未知的大氣、空間、引力擾動,甚至火箭發動機自身的震動都會使火箭偏離方向。因此在火箭飛行的過程中要實時的計算加速度修正量。


而導彈射擊的精度其實就是由每秒修正的次數來確定的,二戰期間德國的V-2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每秒大約會修正60次這只是機械設備的修正頻率,整體上和一臺鐘錶沒有太大區別。而現代的彈道導彈由於電子技術的大幅度發展,已經可以通過石英震盪晶體取得更小的時間片,基本上每秒可以作出高達10萬次的修正指令。這可比GPS每秒5次的頻率要高得多也準確的多了。


當然了,現在我們在看某些型號的彈道導彈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彈道導彈也帶有GPS裝置。這些導彈的GPS裝置其實並不是在飛行的時候導航的,而是在發射前對導彈進行位置確認和矯正的。在戰時如果GPS衛星全被摧毀,那麼導彈起始位置的測算就不能用GPS了,那麼就得手工使用六分儀來測定導彈所在的位置了。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但六分儀側位置,其實還真不是多困難的事情。

讀過這篇文章,W君期望:

1.大家知道GPS不是給彈道導彈和超音速飛機導航的

2.大家要了解彈道導彈導航的手段

3.多多關注W君,這些事其實早就說過了。

寒木钓萌
2019-05-26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感謝悟空小祕書的邀請。

其實,這問題也可以轉變成:

核潛艇在幾百米深的海下潛行十幾天,沒有GPS,他們是怎麼導航的?


顯然,依靠的是慣性導航。

同理,洲際導彈也是。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陀螺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這就是定軸性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上圖,外面兩個框架在動。

而它們所代表的軸也在不斷改變方向。

最裡面的框架,雖然也動,但它的始終不變,這就是陀螺儀的定軸性。

就像指南針一樣,永遠指著一方向,但比指南針精度高得多。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之所以叫陀螺儀,這是因為現實中的陀螺也具有粗陋的定軸性。


有了類似“指南針”的陀螺儀還遠遠不夠。

因為導彈,或者核潛艇一段時間內行駛了多少里程,你得精確計算出來。

比如說:

你往北走1公里

再往東走1公里

再往南走1公里

再往西走1公里。

請問,你現在在哪裡?

答案是:

你已經回到了原點。

為什麼你能知道?很簡單:

因為你精確地掌握了方向,比如上面的例子“往北”、“往東”……

就是方向。

同時,你還知道,在哪個方向上走了多少里程。

比如上面的“1公里”就是里程。

現在,陀螺儀能告訴我們方向,但是里程怎麼弄?

洲際導彈的速度不是均勻的,所以很好計算,它的速度一直在變化,怎麼辦?

這就得依靠加速度計了。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我之前做的動圖)

上面動圖表示了加速度計的大概原理。

陀螺儀+加速度計=慣性導航

慣導不但用在核潛艇上,它還用在導彈上。

在一篇論文上,我甚至看到有研究人員說:

彈道導彈打得準不準,70%依靠慣導的精度。

慣性導航有兩大優勢

一是,慣導無須接收外部任何信息。天不靠地不靠,只靠牛頓的慣性定律。

二是,慣導不會向外輻射能量,從而也不會暴露自己。

因此,又有人說:

核動力、導彈和慣性導航被稱為戰略武器的三大關鍵技術。

战斗机解说家
2019-06-03

彈道導彈的基本制導方式是慣性制導(Inertial Guidance)以及與慣性制導聯合使用的星光制導(Stellar Guidance)。慣性制導的是利用彈上慣性元件測量導彈相對於慣性空間的運動參數,在給定的運動初始條件下,由制導計算機計算出導彈的速度、位置和姿態等參數,形成控制指令,調整導彈推力大小和方向,引導導彈飛向目標。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第一種實用彈道導彈V-2的雙陀螺儀慣性制導組件

慣性制導系統由慣性測量裝置、控制顯示裝置、狀態選擇裝置、導航計算機和電源等組成。其中,慣性測量裝置由三個加速度計和三個陀螺儀組成。前者用於測量導彈質心在三維座標系中各方向上的加速度,後者用於測量導彈質心在三維座標系中相對於三個座標軸的角速度。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地心慣性座標系

彈道導彈一般使用地心慣性系。該慣性系以地形為原點,一根座標軸沿地球自轉軸,另外兩個座標軸在地球赤道平面內,三個座標軸相互正交。測量運動物體在慣性座標系中的加速度進行一次積分可得到速度,兩次積分可算出運動體在所選擇的導航參考座標系中的位置;對角速度進行積分則可以算出物體運動的姿態角,即: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慣性測量裝置按照儀表的組合方式,分為平臺式和捷聯式。

平臺式慣性測量裝置利用陀螺儀將平臺穩定於慣性空間,加速度表組合固結在平臺上。由於加速度表於慣性參考系之間的角度不變,因而導航計算簡單。平臺隔離彈體震動和角運動,加速度表組合的工作環境良好,具有初始對準較易實現的有點。這種慣性制導裝置是目前在戰術和戰略彈道導彈上應用最為廣泛的。

捷聯式慣性制導裝置額加速度表組合固結在彈體上(加速度表組合與慣性參考系間的角度隨彈體姿態變化而變化),採用陀螺儀作為角位移或角速度傳感器,測算出加速度表組合相對慣性參考系的角度,再用計算機將加速度表組合的測量值轉換到慣性參考系。捷聯式導航計算較複雜,儀表受彈體振動影響較大,但具有設備簡單、可靠性高、採用冗餘技術容易等優點。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慣性制導是以自主方式工作的,不與外界發生聯繫,所以抗干擾性強和隱蔽性好。地對地戰術導彈、洲際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都裝備了慣性制導系統。

但是慣性制導由於存在初始測量誤差和儀器誤差,其精度不高。

星光制導(天文導航)是根據導彈、地球、星體三者之間的運動關係,來確定導彈的運動參量,將導彈引導向目標的一種制導技術。

星光制導的主要設備是六分儀。六分儀是一種天文導航觀測裝置,其藉助觀測天空中星體的位置來確定導彈的地理位置。

導彈星光制導系統主要有兩種工作方式。一種是由光電六分儀或者無線電六分儀跟蹤某一星體,引導導彈飛向目標。另一種是由兩部光電六分儀或者無線電六分儀分別觀測兩個星體,根據兩個星體等高圈的交點確定導彈的位置,引導導彈飛向目標。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星光制導(天文導航)原理

其原理如下:天體相對地球的運動規律是已知的。選擇一顆較亮的恆星,該星體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為星下點。在地球表面某位置觀測星體可得到星體的高度角,高度角相同的位置以星下點為中心構成的圓弧為等高線。使用六分儀測得某星體高度角後,根據天文年曆與時刻可推算出星下點的位置,即可在地圖上作出一個等高圓,此時再觀測另一顆星體並重覆上述步驟,可得第二個等高圓,兩個等高圓有兩個交點分別對應虛位和實位,此時通過之前的航跡或者在觀測第三個星體作出第三個等高圓,就可確定當前所在位置。

轻柔吹过的风
2019-05-24

時至今日,洲際導彈也沒有使用GPS作為導航方式的。

主要是洲際導彈是國家最重要的戰略威懾武器,對於中俄來講,絕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死命脈放到美國手中。而GPS本身對於攻擊末段速度極高的洲際彈道導彈(通常可達20馬赫以上),其導引信號也難以很好的傳輸,這還不算戰時GPS衛星可能會被幹擾甚至被擊毀。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大國重器,豈能握於敵手

洲際彈道導彈的指導方式通常為捷聯式慣性制導,外加星光輔助指導。

慣性制導是目前抗干擾性能最好的指導方式,簡單來講是利用導彈本身攜帶的陀螺儀和加速度測量計測出導彈運動參數,然後計算機算出導彈的位置並傳送給飛行控制系統來校正,以實現導彈按預訂飛行路線飛行。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陀螺儀真身

星光輔助制導是導彈在飛行中,通過星光跟蹤器測量提前選定的恆星位置,獲得導彈的實際相對位置,再由飛行控制系統來校證飛行路線。
沒有GPS以前,洲際導彈是怎麼保證精度的?

哪顆才是我的命星?

這兩種制導方式也在不斷改進,目前主要洲際彈道導彈的圓周命中精度已達100-200米,作為核彈頭的載體,已經足夠。

血染战旗红
2019-05-24

洲際導彈不需要什麼精度。首先,它打擊的是戰略目標,像什麼大城市,工業中心、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這些都是大城市,而且還不會跑。其次,它裝的是核彈頭。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廣島原子彈的爆炸當量是15000噸TNT,可洲際導彈裝的核彈頭無論是單彈頭還是分導式多彈頭,它的爆炸當量都達到10萬噸TNT以上啊。你想想,能被稱為某某中心的大城市,最小方圓也應該有十幾二十公里吧?這導彈只要打在這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將它摧毀殆盡,那時候還講究什麼鬼精度啊!打比方說,我在廣州市越秀區中華廣場附近工作,人家用洲際導彈打我那單位,即便那彈頭落點偏離了六七公里,憑它的爆炸當量依然可以摧毀我工作的地方。

洲際導彈的制導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慣性陀螺儀制導。你計算好目標的距離,輸入目標的經緯度,設置好飛行彈道,就OK了。另外一個就是星光制導。就是利用太陽、月亮和星星作為參照物,制導導彈進行攻擊。因為日月星辰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根據它們的運行規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了。現在航海中還有利用六分儀、羅盤進行導航定位的,星光制導的原理就和它們的原理差不多。如今又加上了GPS制導方式,只是讓它的打擊精度更高了。但對於裝備核彈頭的洲際導彈來說,真的是多餘的。

艾克思武备
2019-05-27

導航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核心三要素是方向,時間和距離。

最原始的導航就是參照物導航,太陽在東邊,朝著太陽走,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就沒錯,時間用日晷,一步就是一個計量單位,一袋煙一柱香的功夫走了多少步就有多遠。

後來人們發現了磁性材料,發現了指南針,就粗略解決了指向問題,鐘錶,日晷,沙漏,燃香解決了計時問題,距離直接參考標準尺就好了。

電子時代來臨後,機械陀螺進動,激光偏振,光纖相移的發現促進了機械陀螺,激光陀螺和光纖陀螺等慣性器件的發展,晶振計時解決了快速精準計時問題,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解決了積分問題,目前的主流導航技術已經進入到高精度慣導時代。

然而慣導存在漂移問題,於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應運而生,但GPS的問題是幀頻太低,IMU+GPS就成為當下的主流。

對於長距離的洲際彈道導彈而言,其導航技術也和上述技術發展脈絡一樣,當下當然也是IMU+GPS主流。

然而GPS受制與人,抗干擾能力太差,於是古老的參照物導航模式也同樣得到應用,當然,對於國之重器而言,參照物就是天上的星星了。

導航是一門古老而永恆的技術,人類還很渺小,自然界諸多生物的導航技術人類目前還無法知曉。

繼續努力吧,人類。

一叶枫流灵似舞妖
2019-05-24

洲際彈道導彈主要是靠慣性導航制導。目前也是。精度已經達到幾十米圓概率誤差。

因為導彈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時候速度極快,彈頭與空氣摩擦產生高溫,形成黑障,無法接收電磁波信號。

軍用GPS導航精度也就是幾米,對戰略導彈而言沒有什麼意義。只是對常規戰術導彈有用。

我是动手族
2019-05-26

過去前蘇聯沒有GPS,就會使用路徑控制器導航,路徑控制器會記錄工程師想要導彈做出的飛行姿態,比如工程師計劃導彈先要垂直飛行10秒,再轉向水平飛100秒,再朝下飛9秒,然後引爆。那麼工程師就會在路徑控制器裡做一些設置,路徑控制器會在到達路徑節點時做出相應的變軌動作,比如在起飛10秒後調整鴨翼,變更導彈方向到水平,然後飛到100秒後,就會在調整鴨翼,變更導彈方向到朝下,然後飛到9秒後,就會引爆炸藥。路徑控制器的元件主要是電動機,計時器等。

吃甜筒的树懒
2019-05-26

對於ICBM來說,最可靠最重要的,就是慣性導航。

外加星光修正。

GPS?那是戰術導彈的玩具,你懂的……

这个名字有没有重复
2019-05-24

GPS導航是輔助,而不是主要制導手段,主要是依靠慣性和星光復合制導!別說沒GPS,就是己方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會影響洲際導彈準確命中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