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6 個回答
七七say
2019-06-16

關於這個問題,近期頗有感觸!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端午節放假帶三歲寶寶回老家,寶寶、五歲小侄子和四歲小侄女立馬興高采烈的玩在了一起。

過了一會兒寶寶哭了起來,邊哭邊喊:"我也要玩這個機器人,哥哥不給我玩兒"。我爸媽見狀,對自己的孫子說:“給妹妹玩一會兒,玩具要懂得分享,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妹妹小,你先讓她玩一會兒”。不管我爸媽如何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小侄子就是不肯。

我一邊安慰寶寶,一邊過去了解情況,才知道這是小侄子新買的機器人,正寶貝著呢,誰都不讓碰。我爸媽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呵斥他:“妹妹的玩具你玩,你的玩具就不讓妹妹玩了,你怎麼這麼自私?玩具要分享,懂不懂?”看著小侄子委屈的直撇嘴,我連忙制止了爸媽。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聽到分享一詞,大家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是什麼呢?

相信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是孔融讓梨,這種分享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流傳至今。我們被這麼教育著長大,現在我們也這麼教育我們的孩子。這樣真的對嗎?

現代育兒理念教育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中華傳統美德告訴我們要分享。這種矛盾不時的出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之中,讓很多家長困惑不已。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現在我們來談談到底什麼是分享?自己的東西一定要分享嗎?不分享一定是自私嗎?

分享一詞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仔細讀讀這句話你就會發現分享是發自內心自願的行為,而不是被強迫。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發自內心自願的行為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分享。我們可以把分享分為自願分享和被迫分享。

自願分享是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做出的選擇,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是愉悅的、快樂的。而被迫分享是違背自己內心的意願因其他因素不得不作出的決定,後果是痛苦的是不甘的。

對於要不要分享,我認為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多鼓勵孩子去分享,多問問孩子願不願意,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也不必過於強求,否則只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不分享一定是自私嗎?也不見得。

總有人喜歡拿分享作為一個孩子人品的評判標準,不分享就被抨擊為自私,這樣對嗎?

願意去分享縱然是一種美德,但對於孩子來說卻不是必須的。捫心自問,面對自己心愛的東西你能否做到去積極分享,未必吧,成人尚且不能,何況孩子。所以不願意分享也不必太過勉強,不必道德綁架。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怎麼避免不分享演變成自私?

1 父母要以身作則。俗話說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充分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則,而不是隻停留在口頭上,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你怎麼做他就會跟著學,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說的就是平常的家庭薰陶了。

2 明確物品的歸屬權。一件物品是家長的那決定權就歸家長所有,是孩子的決定權就歸孩子所有。想要別人的東西或想玩別人的玩具必須徵得別人的同意。不能讓孩子輕易得到他隨意索要的東西,家長也不能隨意處置孩子的物品,要讓孩子們慢慢建立誰的東西誰做主這種意識。

3 孩子主動分享時及時的給予肯定。比如大家一起玩耍時,寶寶願意把玩具和別人一起玩,這時候家長可以對寶寶說:哇,寶寶太棒了,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是不是更開心啦?下次我們還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好不好?這個時候寶寶點頭表示贊同的話,繼續順杆爬,不要吝嗇你的語言多誇誇他們吧!多多表揚和誇獎可以形成有效的正面反饋,快行動起來吧!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作為父母,我們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愛分享固然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但有時拒絕分享也不必過度苛責,更不要強迫孩子去被動分享。

因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性,有的就是慢熱型開始不太愛分享,有的就是自來熟就愛積極分享,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我們可以進行積極的引導,希望大家都可以培養出胸懷寬廣的好孩子!

教育探微
2019-06-10

現在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孩子所擁有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如果不注意這些教育細節,孩子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私的行為和表現,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這種表現就更為明顯。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首先要弄清楚,造成孩子自私的原因在哪裡?

第一,獨生子女家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全都歸他一個人所有,他的意識裡就沒有分享這個概念。

第二,太過溺愛和寵愛,所有好的東西都優先給孩子。所以,孩子潛意識裡就認為那些東西本該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會與別人分享。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第三,家庭中孩子第一思想嚴重。所有的事情都優先考慮孩子,服務孩子,為了孩子。一切家庭事務,家庭話題,都圍繞孩子,所以孩子的意識裡所有的東西都屬於自己,所有的疼愛都歸自己所有。因此,他們就沒有與人分享的意識。

第四,即便不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在教導方面有缺失。

1.無限制的滿足孩子各種需求,孩子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兩個孩子所擁有的東西都特別多,兩個孩子就互相攀比,又互相佔有。

2.讓小的限大的,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小的而限制大的。這樣做使小的孩子內心就不會產生與人分享的意識。而在大孩子的心裡則產生妒忌,憎恨和另一種自私。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要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必須做到三點。

第一,屬於家庭成員共同擁有的東西,必須明確的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大家的,不是你一個人自己的。這個東西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兒,不是你一個人佔有。家長必須嚴肅認真的把這個信號強硬的傳遞給孩子,僅靠一次兩次的傳遞是形不成意識的,這樣的信號要反覆的給他傳遞,致使他的意識裡知道是自己的東西自己可以擁有,但有別人份的東西自己就不可以獨自佔有,要和大家共同分享的。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第二,必須要讓孩子學會還人情。今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給了自己一個好吃的東西,或一件禮物,等自己擁有一份好吃的,或好玩的,就要學會主動的給爸爸媽媽等他們分享。從小培養孩子人情往來的意識,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分享。教導他們能夠自主自願的把屬於自己的東西主動的,快樂的分享給別人。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第三,要經常性教育孩子,與玩伴同學在一起玩耍時,要樂意的把自己的玩具、物品、食品自主自願的分享給他人。要教育孩子,分享是一種高尚的品質,自私是一種讓人討厭的不好的品質,自己一定不要這種討厭的,不好的品質。讓孩子從內心能夠明白是非,明確自私和分享的概念,並願意主動的去和別人分享,並享受這種分享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成就。


如何正確對孩子進行有關“自私”與“分享”教育?

總之,這樣的教育細節總結起來就是“三個不能間斷”:

1.抓示範,父母經常示範不能間斷;

2.抓細節,反覆教育不能間斷;

3.抓訓練,長期強化不能間斷。

相信,只要方法正確,注意細節,堅持努力,就一定會培育出一個大方,大氣,大度,樂與分享,有大格局的孩子。

超能讀心者ViVi
2019-06-10

自私與分享的前提是搞清楚事物的歸屬。一件東西,它是屬於我的,我才有權利把它分享給別人;如果,它並不是我的,而我對它產生了佔有的願望,那我可以表達,並可以想辦法達成我的願望。

當然,有時候,願望的達成是有條件的。比如,商場裡的玩具,想擁有它,需要用金錢去購買;再比如,公園裡的鞦韆,在大家都在排隊等待玩耍時,排隊和盪鞦韆的時長,都會成為了達成願望的條件。這時,如果有人不排隊就去搶鞦韆,或者玩上了就不下來的話,往往都會遭到大家的指責,因為這種做法破壞了達成的條件,並有可能會被大家定義為“自私”。所以,達成願望的條件,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事項。

而分享,意味著你擁有對這個東西的絕對處置權。這當然也包括,不把它分享給別人的權利。在明確這個權力後,才能談分享。比如,暫時把我的小汽車借給別人玩,但我明白,只要我願意,我可以隨時拿回來,並且小汽車永遠是我的。在孩子獲得這樣的允許和安全感後,就有可能去嘗試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了。因為這時,小孩會體驗到一種分享的快樂,它包括一起玩耍的快樂,甚至是讓別人擁有的快樂。

画东西
2019-06-10

隨便吐槽一下

這段時間,其實我也一直考慮小孩和大人的區別。

一邊教育小孩不要相信迷信,好好學習改變未來,自己天天在看星相學,都是巴納姆效應。我不懂勿噴呀!。算命先生說“你今年有好運,如果能把握住的話”。


一邊教育小孩別自私,自己在生活中斤斤計較。聽了一個真實故事,分享給大家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在這次盛會上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學校,那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道:“幼兒園”。

“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麼呢?”

“把自己的東西分享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他的話代表了科學家的普遍看法。


小孩的行為都是大人引導的,大人以身作則很重要。

小五搞笑幽默
2019-06-10

這個不是教育,是從小到大父母大身邊人怎麼做,孩子就會跟著怎麼做,要以身作則,畢竟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育邻人
2019-06-10

謝謝邀請:

人自私是天性,分享是本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