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一生是怎樣的傳奇?

郭子儀一生是怎樣的傳奇?
9 個回答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2019-07-12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就在唐朝形勢危急之時,好運氣從天而降,作為這次入寇關中的總聯絡人——僕固懷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資治通鑑》記載,僕固懷恩作為聯軍的後營,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

僕固懷恩死後,靈州軍陷入混亂,幾個將領爭奪帥位互相攻殺,而聯軍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等部再次出現了互不統御,各自為戰的情況。

6、僕固懷恩暴斃後的危局

僕固懷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對於已經出兵的各異族軍隊來說,從唐朝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填填肚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吐蕃十萬大軍,在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馬重英等的率領下,向著長安方向緩緩地開來。

第一個擋在吐蕃軍隊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陝西彬縣),守將白孝德不愧為當世名將,再次血戰守住了邠州城。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就在唐朝形勢危急之時,好運氣從天而降,作為這次入寇關中的總聯絡人——僕固懷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資治通鑑》記載,僕固懷恩作為聯軍的後營,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

僕固懷恩死後,靈州軍陷入混亂,幾個將領爭奪帥位互相攻殺,而聯軍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等部再次出現了互不統御,各自為戰的情況。

6、僕固懷恩暴斃後的危局

僕固懷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對於已經出兵的各異族軍隊來說,從唐朝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填填肚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吐蕃十萬大軍,在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馬重英等的率領下,向著長安方向緩緩地開來。

第一個擋在吐蕃軍隊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陝西彬縣),守將白孝德不愧為當世名將,再次血戰守住了邠州城。

邠州地形圖

吐蕃見邠州一時不能攻下,便繞城而過,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而來。

九月十五日,吐蕃軍到達奉天。唐朝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奉命駐守奉天。

渾瑊正是被僕固懷恩殺死的靈州守將渾釋之之子,其人驍勇無比,名冠朔方軍中。

他見吐蕃軍隊遠來,正在城下列營,為錯吐蕃銳氣,帶二百騎突入吐蕃營中,斬將奪旗,單臂挾持一員吐蕃將領而回,二百騎無一受損,蕃軍震懾,營帳稍退。

隨後,吐蕃軍隊於九月十七日開始攻城,渾瑊、白元光登城而戰,與吐蕃軍血戰數日,吐蕃軍死傷慘重,不能攻克奉天。

渾瑊又趁夜黑,率軍偷襲吐蕃營帳,燒殺而去,唐軍前後與吐蕃軍交戰二百餘次,斬首吐蕃士卒五千餘級,吐蕃軍士氣漸落。

這是尚結贊第一次見識渾瑊的戰力,在之後唐蕃交戰的歲月裡,渾瑊又多次率軍擊退吐蕃,難怪尚結贊曾說道:“去三人(渾瑊、李晟、馬燧),則唐可圖也”。

此時,好運氣再次光顧了唐朝。

就在吐蕃軍隊狂攻奉天之時,突然連降大雨,數日不停。這給了守軍難得的喘息之機,也令唐朝能夠有機會調動周邊援軍。

九月二十六日,吐蕃見奉天確實難以攻克,便移師禮泉(今陝西禮泉),大掠男女數萬人而退。

党項西掠白水(陝西白水縣),東侵蒲津(陝西大荔縣東黃河渡口),十月初,終焚同州(陝西大荔縣)官廨而去。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就在唐朝形勢危急之時,好運氣從天而降,作為這次入寇關中的總聯絡人——僕固懷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資治通鑑》記載,僕固懷恩作為聯軍的後營,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

僕固懷恩死後,靈州軍陷入混亂,幾個將領爭奪帥位互相攻殺,而聯軍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等部再次出現了互不統御,各自為戰的情況。

6、僕固懷恩暴斃後的危局

僕固懷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對於已經出兵的各異族軍隊來說,從唐朝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填填肚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吐蕃十萬大軍,在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馬重英等的率領下,向著長安方向緩緩地開來。

第一個擋在吐蕃軍隊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陝西彬縣),守將白孝德不愧為當世名將,再次血戰守住了邠州城。

邠州地形圖

吐蕃見邠州一時不能攻下,便繞城而過,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而來。

九月十五日,吐蕃軍到達奉天。唐朝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奉命駐守奉天。

渾瑊正是被僕固懷恩殺死的靈州守將渾釋之之子,其人驍勇無比,名冠朔方軍中。

他見吐蕃軍隊遠來,正在城下列營,為錯吐蕃銳氣,帶二百騎突入吐蕃營中,斬將奪旗,單臂挾持一員吐蕃將領而回,二百騎無一受損,蕃軍震懾,營帳稍退。

隨後,吐蕃軍隊於九月十七日開始攻城,渾瑊、白元光登城而戰,與吐蕃軍血戰數日,吐蕃軍死傷慘重,不能攻克奉天。

渾瑊又趁夜黑,率軍偷襲吐蕃營帳,燒殺而去,唐軍前後與吐蕃軍交戰二百餘次,斬首吐蕃士卒五千餘級,吐蕃軍士氣漸落。

這是尚結贊第一次見識渾瑊的戰力,在之後唐蕃交戰的歲月裡,渾瑊又多次率軍擊退吐蕃,難怪尚結贊曾說道:“去三人(渾瑊、李晟、馬燧),則唐可圖也”。

此時,好運氣再次光顧了唐朝。

就在吐蕃軍隊狂攻奉天之時,突然連降大雨,數日不停。這給了守軍難得的喘息之機,也令唐朝能夠有機會調動周邊援軍。

九月二十六日,吐蕃見奉天確實難以攻克,便移師禮泉(今陝西禮泉),大掠男女數萬人而退。

党項西掠白水(陝西白水縣),東侵蒲津(陝西大荔縣東黃河渡口),十月初,終焚同州(陝西大荔縣)官廨而去。

就在渾瑊、白元光血戰吐蕃,拼死守衛奉天之際。

號稱要御駕親征的代宗皇帝卻要逃跑,統領禁軍的宦官魚朝恩,見吐蕃圍攻奉天不息,為了保命不斷攛掇代宗東逃河中(山西鹽城)。

代宗知道奉天、禮泉正在血戰,如果東逃唐軍士氣受挫,長安必定不守,便命魚朝恩在庭上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次日早朝,百官沒有見到代宗皇帝,卻見魚朝恩領禁軍士卒,陰陽怪氣的對百官說道:“吐蕃屢屢犯境,天子車駕欲巡幸河中,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魚朝恩作為皇帝近臣,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來詢問東巡之事。這就表明了,代宗覺得形勢不妙,想要棄長安東逃。

此時,一位姓劉的給事中怒從心頭起,他大步走出行列,厲聲質問魚朝恩:“敕使(宦官的代稱)是想造反嗎?現在京城周邊大軍雲集,你身為神策軍統領,不思同心協力,共御外辱,卻要裹挾大家(皇帝),棄宗廟社稷於不顧,東逃河中,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魚朝恩被問得啞口無言,甩袖而去。

這位剛正不阿的給事中,史書上居然沒有記載下他的名字,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姓劉。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就在唐朝形勢危急之時,好運氣從天而降,作為這次入寇關中的總聯絡人——僕固懷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資治通鑑》記載,僕固懷恩作為聯軍的後營,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

僕固懷恩死後,靈州軍陷入混亂,幾個將領爭奪帥位互相攻殺,而聯軍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等部再次出現了互不統御,各自為戰的情況。

6、僕固懷恩暴斃後的危局

僕固懷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對於已經出兵的各異族軍隊來說,從唐朝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填填肚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吐蕃十萬大軍,在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馬重英等的率領下,向著長安方向緩緩地開來。

第一個擋在吐蕃軍隊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陝西彬縣),守將白孝德不愧為當世名將,再次血戰守住了邠州城。

邠州地形圖

吐蕃見邠州一時不能攻下,便繞城而過,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而來。

九月十五日,吐蕃軍到達奉天。唐朝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奉命駐守奉天。

渾瑊正是被僕固懷恩殺死的靈州守將渾釋之之子,其人驍勇無比,名冠朔方軍中。

他見吐蕃軍隊遠來,正在城下列營,為錯吐蕃銳氣,帶二百騎突入吐蕃營中,斬將奪旗,單臂挾持一員吐蕃將領而回,二百騎無一受損,蕃軍震懾,營帳稍退。

隨後,吐蕃軍隊於九月十七日開始攻城,渾瑊、白元光登城而戰,與吐蕃軍血戰數日,吐蕃軍死傷慘重,不能攻克奉天。

渾瑊又趁夜黑,率軍偷襲吐蕃營帳,燒殺而去,唐軍前後與吐蕃軍交戰二百餘次,斬首吐蕃士卒五千餘級,吐蕃軍士氣漸落。

這是尚結贊第一次見識渾瑊的戰力,在之後唐蕃交戰的歲月裡,渾瑊又多次率軍擊退吐蕃,難怪尚結贊曾說道:“去三人(渾瑊、李晟、馬燧),則唐可圖也”。

此時,好運氣再次光顧了唐朝。

就在吐蕃軍隊狂攻奉天之時,突然連降大雨,數日不停。這給了守軍難得的喘息之機,也令唐朝能夠有機會調動周邊援軍。

九月二十六日,吐蕃見奉天確實難以攻克,便移師禮泉(今陝西禮泉),大掠男女數萬人而退。

党項西掠白水(陝西白水縣),東侵蒲津(陝西大荔縣東黃河渡口),十月初,終焚同州(陝西大荔縣)官廨而去。

就在渾瑊、白元光血戰吐蕃,拼死守衛奉天之際。

號稱要御駕親征的代宗皇帝卻要逃跑,統領禁軍的宦官魚朝恩,見吐蕃圍攻奉天不息,為了保命不斷攛掇代宗東逃河中(山西鹽城)。

代宗知道奉天、禮泉正在血戰,如果東逃唐軍士氣受挫,長安必定不守,便命魚朝恩在庭上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次日早朝,百官沒有見到代宗皇帝,卻見魚朝恩領禁軍士卒,陰陽怪氣的對百官說道:“吐蕃屢屢犯境,天子車駕欲巡幸河中,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魚朝恩作為皇帝近臣,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來詢問東巡之事。這就表明了,代宗覺得形勢不妙,想要棄長安東逃。

此時,一位姓劉的給事中怒從心頭起,他大步走出行列,厲聲質問魚朝恩:“敕使(宦官的代稱)是想造反嗎?現在京城周邊大軍雲集,你身為神策軍統領,不思同心協力,共御外辱,卻要裹挾大家(皇帝),棄宗廟社稷於不顧,東逃河中,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魚朝恩被問得啞口無言,甩袖而去。

這位剛正不阿的給事中,史書上居然沒有記載下他的名字,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姓劉。

7、郭子儀單騎入敵營

朝中的風波並沒有影響前線的戰局,十月八日,吐蕃、回紇兩軍在涇陽匯合。

此時,郭子儀賬下只有一萬唐軍,但對面卻是吐蕃、回紇的數十萬人聯軍。

郭子儀命手下軍將分營而立,迎擊四圍之敵,自己則親率兩千鐵甲軍立於回紇陣前。

回紇將領見一員老將立於陣前,便上前詢問統帥為誰?

士卒高喊:“郭令公”。

回紇將領大驚,回言到:“郭公尚在?請出陣一見。”

郭子儀單騎而出,回紇軍見狀,紛紛高喊:“確為郭公”。

回紇將領訥訥言道:“僕固懷恩說令公已卒,可否入營與可汗詳談?”

郭子儀淡然一笑,曰:“有何不可?”。

部將們都認為入回紇營太過危險,不希望郭子儀親身犯險。

郭子儀卻說:“現在敵眾吾寡,不可力敵,且吐蕃與回紇分營而立,可見二軍貌合神離。我與回紇軍有舊,今去其帳中說服其來降,可謂不戰而勝”。

其子郭曦用手拉住郭子儀的馬頭,不想讓郭子儀出營,郭子儀以鞭擊其手,策馬而去。

及至回紇營前,回紇軍卒高喊:“郭令公來了”。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就在唐朝形勢危急之時,好運氣從天而降,作為這次入寇關中的總聯絡人——僕固懷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資治通鑑》記載,僕固懷恩作為聯軍的後營,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

僕固懷恩死後,靈州軍陷入混亂,幾個將領爭奪帥位互相攻殺,而聯軍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等部再次出現了互不統御,各自為戰的情況。

6、僕固懷恩暴斃後的危局

僕固懷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對於已經出兵的各異族軍隊來說,從唐朝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填填肚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吐蕃十萬大軍,在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馬重英等的率領下,向著長安方向緩緩地開來。

第一個擋在吐蕃軍隊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陝西彬縣),守將白孝德不愧為當世名將,再次血戰守住了邠州城。

邠州地形圖

吐蕃見邠州一時不能攻下,便繞城而過,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而來。

九月十五日,吐蕃軍到達奉天。唐朝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奉命駐守奉天。

渾瑊正是被僕固懷恩殺死的靈州守將渾釋之之子,其人驍勇無比,名冠朔方軍中。

他見吐蕃軍隊遠來,正在城下列營,為錯吐蕃銳氣,帶二百騎突入吐蕃營中,斬將奪旗,單臂挾持一員吐蕃將領而回,二百騎無一受損,蕃軍震懾,營帳稍退。

隨後,吐蕃軍隊於九月十七日開始攻城,渾瑊、白元光登城而戰,與吐蕃軍血戰數日,吐蕃軍死傷慘重,不能攻克奉天。

渾瑊又趁夜黑,率軍偷襲吐蕃營帳,燒殺而去,唐軍前後與吐蕃軍交戰二百餘次,斬首吐蕃士卒五千餘級,吐蕃軍士氣漸落。

這是尚結贊第一次見識渾瑊的戰力,在之後唐蕃交戰的歲月裡,渾瑊又多次率軍擊退吐蕃,難怪尚結贊曾說道:“去三人(渾瑊、李晟、馬燧),則唐可圖也”。

此時,好運氣再次光顧了唐朝。

就在吐蕃軍隊狂攻奉天之時,突然連降大雨,數日不停。這給了守軍難得的喘息之機,也令唐朝能夠有機會調動周邊援軍。

九月二十六日,吐蕃見奉天確實難以攻克,便移師禮泉(今陝西禮泉),大掠男女數萬人而退。

党項西掠白水(陝西白水縣),東侵蒲津(陝西大荔縣東黃河渡口),十月初,終焚同州(陝西大荔縣)官廨而去。

就在渾瑊、白元光血戰吐蕃,拼死守衛奉天之際。

號稱要御駕親征的代宗皇帝卻要逃跑,統領禁軍的宦官魚朝恩,見吐蕃圍攻奉天不息,為了保命不斷攛掇代宗東逃河中(山西鹽城)。

代宗知道奉天、禮泉正在血戰,如果東逃唐軍士氣受挫,長安必定不守,便命魚朝恩在庭上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次日早朝,百官沒有見到代宗皇帝,卻見魚朝恩領禁軍士卒,陰陽怪氣的對百官說道:“吐蕃屢屢犯境,天子車駕欲巡幸河中,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魚朝恩作為皇帝近臣,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來詢問東巡之事。這就表明了,代宗覺得形勢不妙,想要棄長安東逃。

此時,一位姓劉的給事中怒從心頭起,他大步走出行列,厲聲質問魚朝恩:“敕使(宦官的代稱)是想造反嗎?現在京城周邊大軍雲集,你身為神策軍統領,不思同心協力,共御外辱,卻要裹挾大家(皇帝),棄宗廟社稷於不顧,東逃河中,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魚朝恩被問得啞口無言,甩袖而去。

這位剛正不阿的給事中,史書上居然沒有記載下他的名字,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姓劉。

7、郭子儀單騎入敵營

朝中的風波並沒有影響前線的戰局,十月八日,吐蕃、回紇兩軍在涇陽匯合。

此時,郭子儀賬下只有一萬唐軍,但對面卻是吐蕃、回紇的數十萬人聯軍。

郭子儀命手下軍將分營而立,迎擊四圍之敵,自己則親率兩千鐵甲軍立於回紇陣前。

回紇將領見一員老將立於陣前,便上前詢問統帥為誰?

士卒高喊:“郭令公”。

回紇將領大驚,回言到:“郭公尚在?請出陣一見。”

郭子儀單騎而出,回紇軍見狀,紛紛高喊:“確為郭公”。

回紇將領訥訥言道:“僕固懷恩說令公已卒,可否入營與可汗詳談?”

郭子儀淡然一笑,曰:“有何不可?”。

部將們都認為入回紇營太過危險,不希望郭子儀親身犯險。

郭子儀卻說:“現在敵眾吾寡,不可力敵,且吐蕃與回紇分營而立,可見二軍貌合神離。我與回紇軍有舊,今去其帳中說服其來降,可謂不戰而勝”。

其子郭曦用手拉住郭子儀的馬頭,不想讓郭子儀出營,郭子儀以鞭擊其手,策馬而去。

及至回紇營前,回紇軍卒高喊:“郭令公來了”。

郭子儀下馬解甲投槍,隻身而入。

回紇大帥藥葛羅是可汗之弟,見郭子儀前來,俯身便拜。

郭子儀上前握住他的手說道:“回紇有大功於唐,不知何故負約而來,威逼京師。棄前功而結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且懷恩叛君棄母,不忠不孝,而今回紇卻助紂為孽。

我今隻身而來,生死皆在你手。我的手下從今以後,卻要和回紇拼死而戰”。

回紇將帥皆雲:“是僕固懷恩欺騙我們,說令公已卒,唐朝皇帝駕崩,我們才來襲擾唐境,現在令公尚在,何敢再攻唐軍?”

郭子儀復又言到:“吐蕃無道,乘我國內亂,竟不顧舅甥之親,吞噬我邊境,焚燒虜掠我畿縣,其所掠之財不可勝載,馬牛雜畜,長數百里,瀰漫在野,此天以賜汝也。全師而繼好,破敵以取富,為汝計,孰便於此? 不可失也。”

在郭子儀曉之以理,又誘之以利的說服下,回紇再次倒向唐朝。

隨後,郭子儀又與藥葛羅歃酒盟誓,約定兩國聯手,共同對付吐蕃。

郭子儀這邊單騎入敵營,吐蕃軍隊也不傻。探子馬上就發現了,唐朝和回紇的眉來眼去。

吐蕃大帥尚結息贊磨心知不妙,立刻安排吐蕃軍隊帶著劫掠所得,向西撤退。

郭子儀見吐蕃撤軍,邀請回紇營中諸首領入長安朝見代宗。代宗再次許以恩義,並贈給回紇三千匹絲綢。

回紇將帥得此賞賜,再加上貪戀吐蕃劫掠的財物。回營後召集全軍,配合唐兵追擊吐蕃。

吐蕃軍隊雖然急速西撤,但裹挾人口、財物過多,導致行軍緩慢,終於在靈臺西原(今甘肅靈臺縣),被唐、回紇聯軍追上。

唐、回紇騎兵聯合進攻,大敗吐蕃軍隊,殺五萬餘人,奪回所掠士女四千餘人。

《新唐書·郭子儀傳》記載:“破吐蕃十萬於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吐蕃經此一戰,元氣大傷。


郭子儀一生最傳奇的事情是在僕固懷恩之亂中,單騎入敵營憑藉個人威望,說動回紇與唐朝聯合大敗吐蕃軍隊之事。

看到歷史中的這段記載,無人不為郭子儀的大智大勇咋舌。以至於日後,郭子儀的使臣去見割據魏州的田承嗣。

狂傲無禮的田承嗣馬上向西跪拜,並指著膝蓋說道:“這個膝蓋很久沒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

在敵人心中能有此等威望之人,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是少之又少了。

1、僕固懷恩之死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九月,僕固懷恩再次聯絡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揮師三十萬人進攻關中。

他吸收了上次失敗的教訓,分兵三路,吐蕃攻奉天(陝西乾縣)、党項攻同州(陝西大荔),吐谷渾、奴剌攻周至(陝西周至),回紇軍隊作為吐蕃的後援,合力啃下奉天這塊硬骨頭,僕固懷恩則領軍殿後。

唐朝得知僕固懷恩再度興兵,命郭子儀率軍一萬駐守涇陽(陝西涇陽),令鳳翔、滑、濮、邠、寧、鎮西、河南、淮西各節度使,出兵駐守關口要道,以阻截敵人前鋒。

代宗則親率禁軍駐守苑中,擺出一副要御駕親征的態勢。

但此時的唐庭對於邊將的節制能力已經大為減弱,節度使中只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率兵按計劃趕到。

奉天、同州、周至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就在唐朝形勢危急之時,好運氣從天而降,作為這次入寇關中的總聯絡人——僕固懷恩,竟然一不小心死了。

《資治通鑑》記載,僕固懷恩作為聯軍的後營,中途突然暴病,九月八日,死於鳴沙(今寧夏青銅峽)。

僕固懷恩死後,靈州軍陷入混亂,幾個將領爭奪帥位互相攻殺,而聯軍中的吐蕃、回紇、党項等部再次出現了互不統御,各自為戰的情況。

6、僕固懷恩暴斃後的危局

僕固懷恩倒是死得一了百了,但對於已經出兵的各異族軍隊來說,從唐朝身上咬下一塊肉來,填填肚子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吐蕃十萬大軍,在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馬重英等的率領下,向著長安方向緩緩地開來。

第一個擋在吐蕃軍隊前面的又是邠州(今陝西彬縣),守將白孝德不愧為當世名將,再次血戰守住了邠州城。

邠州地形圖

吐蕃見邠州一時不能攻下,便繞城而過,直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而來。

九月十五日,吐蕃軍到達奉天。唐朝朔方兵馬使渾瑊、討擊使白元光奉命駐守奉天。

渾瑊正是被僕固懷恩殺死的靈州守將渾釋之之子,其人驍勇無比,名冠朔方軍中。

他見吐蕃軍隊遠來,正在城下列營,為錯吐蕃銳氣,帶二百騎突入吐蕃營中,斬將奪旗,單臂挾持一員吐蕃將領而回,二百騎無一受損,蕃軍震懾,營帳稍退。

隨後,吐蕃軍隊於九月十七日開始攻城,渾瑊、白元光登城而戰,與吐蕃軍血戰數日,吐蕃軍死傷慘重,不能攻克奉天。

渾瑊又趁夜黑,率軍偷襲吐蕃營帳,燒殺而去,唐軍前後與吐蕃軍交戰二百餘次,斬首吐蕃士卒五千餘級,吐蕃軍士氣漸落。

這是尚結贊第一次見識渾瑊的戰力,在之後唐蕃交戰的歲月裡,渾瑊又多次率軍擊退吐蕃,難怪尚結贊曾說道:“去三人(渾瑊、李晟、馬燧),則唐可圖也”。

此時,好運氣再次光顧了唐朝。

就在吐蕃軍隊狂攻奉天之時,突然連降大雨,數日不停。這給了守軍難得的喘息之機,也令唐朝能夠有機會調動周邊援軍。

九月二十六日,吐蕃見奉天確實難以攻克,便移師禮泉(今陝西禮泉),大掠男女數萬人而退。

党項西掠白水(陝西白水縣),東侵蒲津(陝西大荔縣東黃河渡口),十月初,終焚同州(陝西大荔縣)官廨而去。

就在渾瑊、白元光血戰吐蕃,拼死守衛奉天之際。

號稱要御駕親征的代宗皇帝卻要逃跑,統領禁軍的宦官魚朝恩,見吐蕃圍攻奉天不息,為了保命不斷攛掇代宗東逃河中(山西鹽城)。

代宗知道奉天、禮泉正在血戰,如果東逃唐軍士氣受挫,長安必定不守,便命魚朝恩在庭上徵求大臣們的意見。

次日早朝,百官沒有見到代宗皇帝,卻見魚朝恩領禁軍士卒,陰陽怪氣的對百官說道:“吐蕃屢屢犯境,天子車駕欲巡幸河中,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魚朝恩作為皇帝近臣,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來詢問東巡之事。這就表明了,代宗覺得形勢不妙,想要棄長安東逃。

此時,一位姓劉的給事中怒從心頭起,他大步走出行列,厲聲質問魚朝恩:“敕使(宦官的代稱)是想造反嗎?現在京城周邊大軍雲集,你身為神策軍統領,不思同心協力,共御外辱,卻要裹挾大家(皇帝),棄宗廟社稷於不顧,東逃河中,這不是造反是什麼?”。

魚朝恩被問得啞口無言,甩袖而去。

這位剛正不阿的給事中,史書上居然沒有記載下他的名字,我們現在只知道他姓劉。

7、郭子儀單騎入敵營

朝中的風波並沒有影響前線的戰局,十月八日,吐蕃、回紇兩軍在涇陽匯合。

此時,郭子儀賬下只有一萬唐軍,但對面卻是吐蕃、回紇的數十萬人聯軍。

郭子儀命手下軍將分營而立,迎擊四圍之敵,自己則親率兩千鐵甲軍立於回紇陣前。

回紇將領見一員老將立於陣前,便上前詢問統帥為誰?

士卒高喊:“郭令公”。

回紇將領大驚,回言到:“郭公尚在?請出陣一見。”

郭子儀單騎而出,回紇軍見狀,紛紛高喊:“確為郭公”。

回紇將領訥訥言道:“僕固懷恩說令公已卒,可否入營與可汗詳談?”

郭子儀淡然一笑,曰:“有何不可?”。

部將們都認為入回紇營太過危險,不希望郭子儀親身犯險。

郭子儀卻說:“現在敵眾吾寡,不可力敵,且吐蕃與回紇分營而立,可見二軍貌合神離。我與回紇軍有舊,今去其帳中說服其來降,可謂不戰而勝”。

其子郭曦用手拉住郭子儀的馬頭,不想讓郭子儀出營,郭子儀以鞭擊其手,策馬而去。

及至回紇營前,回紇軍卒高喊:“郭令公來了”。

郭子儀下馬解甲投槍,隻身而入。

回紇大帥藥葛羅是可汗之弟,見郭子儀前來,俯身便拜。

郭子儀上前握住他的手說道:“回紇有大功於唐,不知何故負約而來,威逼京師。棄前功而結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且懷恩叛君棄母,不忠不孝,而今回紇卻助紂為孽。

我今隻身而來,生死皆在你手。我的手下從今以後,卻要和回紇拼死而戰”。

回紇將帥皆雲:“是僕固懷恩欺騙我們,說令公已卒,唐朝皇帝駕崩,我們才來襲擾唐境,現在令公尚在,何敢再攻唐軍?”

郭子儀復又言到:“吐蕃無道,乘我國內亂,竟不顧舅甥之親,吞噬我邊境,焚燒虜掠我畿縣,其所掠之財不可勝載,馬牛雜畜,長數百里,瀰漫在野,此天以賜汝也。全師而繼好,破敵以取富,為汝計,孰便於此? 不可失也。”

在郭子儀曉之以理,又誘之以利的說服下,回紇再次倒向唐朝。

隨後,郭子儀又與藥葛羅歃酒盟誓,約定兩國聯手,共同對付吐蕃。

郭子儀這邊單騎入敵營,吐蕃軍隊也不傻。探子馬上就發現了,唐朝和回紇的眉來眼去。

吐蕃大帥尚結息贊磨心知不妙,立刻安排吐蕃軍隊帶著劫掠所得,向西撤退。

郭子儀見吐蕃撤軍,邀請回紇營中諸首領入長安朝見代宗。代宗再次許以恩義,並贈給回紇三千匹絲綢。

回紇將帥得此賞賜,再加上貪戀吐蕃劫掠的財物。回營後召集全軍,配合唐兵追擊吐蕃。

吐蕃軍隊雖然急速西撤,但裹挾人口、財物過多,導致行軍緩慢,終於在靈臺西原(今甘肅靈臺縣),被唐、回紇聯軍追上。

唐、回紇騎兵聯合進攻,大敗吐蕃軍隊,殺五萬餘人,奪回所掠士女四千餘人。

《新唐書·郭子儀傳》記載:“破吐蕃十萬於靈臺西原,斬級五萬,俘萬人,盡得所掠士女牛羊馬橐駝不勝計”,吐蕃經此一戰,元氣大傷。


跪射俑
2019-07-13

郭子儀深諳為人處世之道,歷經七朝不倒,成為歷史上的官場不倒翁

唐朝名將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從唐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他保駕護航,成為歷史上罕見的 “官場不倒翁”。

郭子儀(697-781),陝西華縣人。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唐玄宗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帶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繫於郭子儀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許多國難危急,都被郭子儀一一化解。天下無事時,皇帝擔心其功高蓋主,命其歸野,雖然朝中的文臣武將多半都是郭子儀的門生部屬,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慮,他就馬上移交權柄,坦然離去。等國家有難,一接到聖旨,他又毫無怨言,化解危難,所以屢黜屢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於他。

此外,郭子儀不論多大年紀,上朝時從不遲到,皇帝只要傳喚,不管手頭有多大的事都會以最快速度來覲見,深得皇帝的好感和信任。

雖然郭子儀的兒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晉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屬中60多人,後來皆為將相。然而,郭子儀卻言傳身教,竭力不碰觸皇權的禁區。按今天的話說,郭子儀管好了身邊的人,尤其是妻子兒女。著名的戲劇《打金枝》講的就是關於郭子儀家裡的一個故事。

(圖)醉打金枝,範靈(繪)

因為郭子儀功勞大,昇平公主下嫁給了他的兒子郭曖,郭曖要求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媽行禮,但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認為不能向郭子儀行禮,為了這事,昇平公主常跟駙馬爭吵不休。一次家宴後,回到房裡的郭曖再次指責昇平公主,酒後的郭曖終於發作了,抬手給了妻子一個耳光,他說:“你仗著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揚威嗎?!”

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後,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郭子儀的負荊請罪無疑是看透了功高蓋主的後患,用戰戰兢兢消除了代宗內心深處的疑慮。

不過,郭子儀成為 “官場不倒翁”,除了低調為官,嚴格管教家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祕訣——節儉。

他經常讓人把書皮邊上多餘的紙裁下來,日積月累地攢著;至於公文什麼的,看完了也都收起來,裝訂好,“每至歲終,則散與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讓他們翻過來繼續使用。有一此,裁紙的小刀折了,“不餘寸許”,裁紙的小吏不是丟掉了事,而是削了兩小塊木板,“加於折刃之上,使才露鋒”,繼續用來裁紙。郭子儀高興地說:“你真是我郭子儀的部下啊。”

郭子儀還很注重細節,他的府門向來不關,誰都可以進入。他這樣做,既迎合皇帝倡導的節約之風,又可以證明自己沒有什麼祕密,更沒有二心。

能知進退,低調為官,管好家人,積極響應皇帝的號召,處處留意,時刻小心,這樣的人,自然在官場堅如磐石。


郭子儀深諳為人處世之道,歷經七朝不倒,成為歷史上的官場不倒翁

唐朝名將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從唐玄宗開始,兒子唐肅宗,孫子唐代宗,乃至曾孫唐德宗,四朝都由他保駕護航,成為歷史上罕見的 “官場不倒翁”。

郭子儀(697-781),陝西華縣人。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唐玄宗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命令他帶軍討逆,唐朝的國運幾乎繫於郭子儀一人之身。不止一次,許多國難危急,都被郭子儀一一化解。天下無事時,皇帝擔心其功高蓋主,命其歸野,雖然朝中的文臣武將多半都是郭子儀的門生部屬,可是一旦皇帝心存疑慮,他就馬上移交權柄,坦然離去。等國家有難,一接到聖旨,他又毫無怨言,化解危難,所以屢黜屢起,四代君主都要倚重於他。

此外,郭子儀不論多大年紀,上朝時從不遲到,皇帝只要傳喚,不管手頭有多大的事都會以最快速度來覲見,深得皇帝的好感和信任。

雖然郭子儀的兒子、女婿、子侄也都加官晉爵,所提拔的幕府部屬中60多人,後來皆為將相。然而,郭子儀卻言傳身教,竭力不碰觸皇權的禁區。按今天的話說,郭子儀管好了身邊的人,尤其是妻子兒女。著名的戲劇《打金枝》講的就是關於郭子儀家裡的一個故事。

(圖)醉打金枝,範靈(繪)

因為郭子儀功勞大,昇平公主下嫁給了他的兒子郭曖,郭曖要求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媽行禮,但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認為不能向郭子儀行禮,為了這事,昇平公主常跟駙馬爭吵不休。一次家宴後,回到房裡的郭曖再次指責昇平公主,酒後的郭曖終於發作了,抬手給了妻子一個耳光,他說:“你仗著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揚威嗎?!”

郭子儀知道兒子打了“金枝”以後,帶著兒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請罪。代宗對郭子儀說:“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一面是芒刺在背,一面是醉打金枝,郭子儀的負荊請罪無疑是看透了功高蓋主的後患,用戰戰兢兢消除了代宗內心深處的疑慮。

不過,郭子儀成為 “官場不倒翁”,除了低調為官,嚴格管教家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祕訣——節儉。

他經常讓人把書皮邊上多餘的紙裁下來,日積月累地攢著;至於公文什麼的,看完了也都收起來,裝訂好,“每至歲終,則散與主守吏,俾作一年之簿”,讓他們翻過來繼續使用。有一此,裁紙的小刀折了,“不餘寸許”,裁紙的小吏不是丟掉了事,而是削了兩小塊木板,“加於折刃之上,使才露鋒”,繼續用來裁紙。郭子儀高興地說:“你真是我郭子儀的部下啊。”

郭子儀還很注重細節,他的府門向來不關,誰都可以進入。他這樣做,既迎合皇帝倡導的節約之風,又可以證明自己沒有什麼祕密,更沒有二心。

能知進退,低調為官,管好家人,積極響應皇帝的號召,處處留意,時刻小心,這樣的人,自然在官場堅如磐石。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2019-07-17

說到誰是中華千古第一奇人,唐朝名將郭子儀就是啦!郭子儀做中書令二十餘年: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妒忌;功蓋當朝,有再造大唐的功勞,而皇帝不猜疑;享盡榮華富貴,最後得以善終,可以說郭子儀是一代傳奇人物了。

郭子儀出生一個士大夫的家庭,因為家道中落,因此郭子儀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參加了當時武則天舉行的武舉考試,竟然最後奪得了武狀元第一名。成為武狀元,郭子儀以左衛長史的身份在單于都護府任職,經過努力,最後成為了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安史之亂是郭子儀的命運轉折點。安祿山暴亂的初期河東道北部,對北都太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時候的唐朝政府才想起被閒置多年的郭子儀,於是任命他為朔方節度使,全力解除安祿山對太原的威脅。郭子儀運用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深入河北,穩定了天下之勢,又不費吹灰之力收復了河東,郭子儀收復了河東後準備收復河北,剛好當時顏真卿兄弟在河北常山郡起兵反抗安祿山,一時間河北十七個郡縣響應,形勢大好。郭子儀抓住了這個時機,重創了安史叛軍,聲威震天啊!

郭子儀準備完全剿滅叛軍的時候,唐肅宗聽信饞言,命令郭子儀停止進攻。郭子儀停止了進攻後,安史叛軍得以喘息。而唐肅宗還派出了太監監軍,太監胡亂指揮,造成唐軍重大損失。郭子儀忍辱負重,最後還是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接著和李光弼合作,徹底剿滅了安史叛軍,恢復了大唐天下,可以說郭子儀對唐朝有再造之功。

郭子儀立下了大功,功高蓋主,唐代宗採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沒有怨言坦然接受。公元765年吐蕃和回紇聯手入侵大唐,唐代宗再度派郭子儀出兵,當時的郭子儀手下的兵沒有多少,幾千士兵加上兩千匹馬,但是郭子儀卻毫無懼色。當唐軍和回紇對陣的時候,所有的唐軍將領不敢前進,而年齡68歲的郭子儀一個老頭子卻單騎進入回紇的大營,憑藉著自己的威望,說服了回紇的大王,聯合唐軍反過來聯手打吐蕃,最後吐蕃大敗,退兵了,郭子儀再一次的拯救了大唐。

郭子儀後半生受盡恩寵,享受著榮華富貴,85歲才去世,真是高壽了。

說到誰是中華千古第一奇人,唐朝名將郭子儀就是啦!郭子儀做中書令二十餘年: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妒忌;功蓋當朝,有再造大唐的功勞,而皇帝不猜疑;享盡榮華富貴,最後得以善終,可以說郭子儀是一代傳奇人物了。

郭子儀出生一個士大夫的家庭,因為家道中落,因此郭子儀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而是參加了當時武則天舉行的武舉考試,竟然最後奪得了武狀元第一名。成為武狀元,郭子儀以左衛長史的身份在單于都護府任職,經過努力,最後成為了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

安史之亂是郭子儀的命運轉折點。安祿山暴亂的初期河東道北部,對北都太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時候的唐朝政府才想起被閒置多年的郭子儀,於是任命他為朔方節度使,全力解除安祿山對太原的威脅。郭子儀運用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深入河北,穩定了天下之勢,又不費吹灰之力收復了河東,郭子儀收復了河東後準備收復河北,剛好當時顏真卿兄弟在河北常山郡起兵反抗安祿山,一時間河北十七個郡縣響應,形勢大好。郭子儀抓住了這個時機,重創了安史叛軍,聲威震天啊!

郭子儀準備完全剿滅叛軍的時候,唐肅宗聽信饞言,命令郭子儀停止進攻。郭子儀停止了進攻後,安史叛軍得以喘息。而唐肅宗還派出了太監監軍,太監胡亂指揮,造成唐軍重大損失。郭子儀忍辱負重,最後還是收復了長安,洛陽兩京,接著和李光弼合作,徹底剿滅了安史叛軍,恢復了大唐天下,可以說郭子儀對唐朝有再造之功。

郭子儀立下了大功,功高蓋主,唐代宗採取明升暗降的手法,剝奪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沒有怨言坦然接受。公元765年吐蕃和回紇聯手入侵大唐,唐代宗再度派郭子儀出兵,當時的郭子儀手下的兵沒有多少,幾千士兵加上兩千匹馬,但是郭子儀卻毫無懼色。當唐軍和回紇對陣的時候,所有的唐軍將領不敢前進,而年齡68歲的郭子儀一個老頭子卻單騎進入回紇的大營,憑藉著自己的威望,說服了回紇的大王,聯合唐軍反過來聯手打吐蕃,最後吐蕃大敗,退兵了,郭子儀再一次的拯救了大唐。

郭子儀後半生受盡恩寵,享受著榮華富貴,85歲才去世,真是高壽了。

大飞熊骑士
2019-08-13

關於郭子儀一生的傳奇,可以分做兩個角度來看,一個角度是郭子儀活躍在中唐混亂的時代,內憂外患,郭子儀屢次力挽狂瀾,安定了大唐的局勢。所以,在這個時代,郭子儀這樣的能力是不愁發跡不了的,甚至幾次被奪走兵權,只因“功高蓋主被人忌”。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郭子儀的官職和待遇,可以郭子儀是大唐事情,最為“位極人臣”一位,官職和待遇都突破了“天際”,而且,還都是皇帝心甘情願封賞的,可以說“實至名歸”。這兩個角度,都貫穿郭子儀一生的仕途。

關於郭子儀一生的傳奇,可以分做兩個角度來看,一個角度是郭子儀活躍在中唐混亂的時代,內憂外患,郭子儀屢次力挽狂瀾,安定了大唐的局勢。所以,在這個時代,郭子儀這樣的能力是不愁發跡不了的,甚至幾次被奪走兵權,只因“功高蓋主被人忌”。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郭子儀的官職和待遇,可以郭子儀是大唐事情,最為“位極人臣”一位,官職和待遇都突破了“天際”,而且,還都是皇帝心甘情願封賞的,可以說“實至名歸”。這兩個角度,都貫穿郭子儀一生的仕途。



關於郭子儀徵戰的過程,已經有答主回答得很詳細,筆者就不囉嗦了。主要是提一下郭子儀雖然身在中唐大亂時期,以郭子儀的軍事能力,要建功立業並不困難。難就難在郭子儀要一邊和安史之亂的叛軍,吐蕃軍交戰,還要時不時防範“老對手”宦官魚朝恩背後射出來的冷箭,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郭子儀一會被剝奪軍權,一會又重新啟用的現象,而每次郭子儀復出,都是力挽狂瀾,保護了大唐的基業。乃至,到了吐蕃軍攻破長安,郭子儀因為舊日的部署被朝廷解散,一時之間只帶著三十騎趕來,靠著個人威望,很快團結了京城周邊隊伍,唐軍士氣也大振。隨後,又是因為郭子儀的威望,勸說回紇軍歸順朝廷軍,大破吐蕃,再一次收復了長安。

關於郭子儀一生的傳奇,可以分做兩個角度來看,一個角度是郭子儀活躍在中唐混亂的時代,內憂外患,郭子儀屢次力挽狂瀾,安定了大唐的局勢。所以,在這個時代,郭子儀這樣的能力是不愁發跡不了的,甚至幾次被奪走兵權,只因“功高蓋主被人忌”。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郭子儀的官職和待遇,可以郭子儀是大唐事情,最為“位極人臣”一位,官職和待遇都突破了“天際”,而且,還都是皇帝心甘情願封賞的,可以說“實至名歸”。這兩個角度,都貫穿郭子儀一生的仕途。



關於郭子儀徵戰的過程,已經有答主回答得很詳細,筆者就不囉嗦了。主要是提一下郭子儀雖然身在中唐大亂時期,以郭子儀的軍事能力,要建功立業並不困難。難就難在郭子儀要一邊和安史之亂的叛軍,吐蕃軍交戰,還要時不時防範“老對手”宦官魚朝恩背後射出來的冷箭,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郭子儀一會被剝奪軍權,一會又重新啟用的現象,而每次郭子儀復出,都是力挽狂瀾,保護了大唐的基業。乃至,到了吐蕃軍攻破長安,郭子儀因為舊日的部署被朝廷解散,一時之間只帶著三十騎趕來,靠著個人威望,很快團結了京城周邊隊伍,唐軍士氣也大振。隨後,又是因為郭子儀的威望,勸說回紇軍歸順朝廷軍,大破吐蕃,再一次收復了長安。

(尚書省主管行政執行,權重很重,尚書令是尚書省的長官。)

也正是因為郭子儀,每每逆轉局勢,立下大功。早在安史之亂時期,爵位就已經由代國公升為“汾陽郡王”了。在官職,除了司徒,太尉,中書令,兵馬副元帥這樣的虛,實皆有的頂級職務外。另外還有一個職務,整個大唐只有唐太宗和郭子儀擔任過,就是三省中,權重最重的尚書省長官,尚書令。這本來是為唐太宗而避諱的官職,卻因為郭子儀的功勞太大,才授予這一“殊榮”。到了唐末,朝廷法令開始失去控制,權臣王行瑜要求擔任“尚書令”,也被朝廷拒絕,不過依然號為“尚父”,算對王行瑜的撫慰。

既然提到“尚父”,有唐一代共有三位“尚父”,實至名歸到善終的,只有郭子儀一人。另外一個“尚父”奸臣李國輔,被唐代宗清算了。王行瑜則因要求“尚書令”不果而反叛,被部下所殺。要是算個整個歷史,尚父或者類似其他“仲父”的,善終的也就是姜子牙,諸葛亮(以父事之),郭子儀吧,若有遺漏,歡迎補充。其他的“亞父”范增,“仲父”呂不韋,東漢“尚父”董卓等等,都是不得善終。還有一個就是南唐開國君主李昪(徐知誥)因為篡位,個人認為不屬於此列。清初的“皇父攝政王”,算是善終,死後卻被清算。

關於郭子儀一生的傳奇,可以分做兩個角度來看,一個角度是郭子儀活躍在中唐混亂的時代,內憂外患,郭子儀屢次力挽狂瀾,安定了大唐的局勢。所以,在這個時代,郭子儀這樣的能力是不愁發跡不了的,甚至幾次被奪走兵權,只因“功高蓋主被人忌”。另外一個角度就是郭子儀的官職和待遇,可以郭子儀是大唐事情,最為“位極人臣”一位,官職和待遇都突破了“天際”,而且,還都是皇帝心甘情願封賞的,可以說“實至名歸”。這兩個角度,都貫穿郭子儀一生的仕途。



關於郭子儀徵戰的過程,已經有答主回答得很詳細,筆者就不囉嗦了。主要是提一下郭子儀雖然身在中唐大亂時期,以郭子儀的軍事能力,要建功立業並不困難。難就難在郭子儀要一邊和安史之亂的叛軍,吐蕃軍交戰,還要時不時防範“老對手”宦官魚朝恩背後射出來的冷箭,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郭子儀一會被剝奪軍權,一會又重新啟用的現象,而每次郭子儀復出,都是力挽狂瀾,保護了大唐的基業。乃至,到了吐蕃軍攻破長安,郭子儀因為舊日的部署被朝廷解散,一時之間只帶著三十騎趕來,靠著個人威望,很快團結了京城周邊隊伍,唐軍士氣也大振。隨後,又是因為郭子儀的威望,勸說回紇軍歸順朝廷軍,大破吐蕃,再一次收復了長安。

(尚書省主管行政執行,權重很重,尚書令是尚書省的長官。)

也正是因為郭子儀,每每逆轉局勢,立下大功。早在安史之亂時期,爵位就已經由代國公升為“汾陽郡王”了。在官職,除了司徒,太尉,中書令,兵馬副元帥這樣的虛,實皆有的頂級職務外。另外還有一個職務,整個大唐只有唐太宗和郭子儀擔任過,就是三省中,權重最重的尚書省長官,尚書令。這本來是為唐太宗而避諱的官職,卻因為郭子儀的功勞太大,才授予這一“殊榮”。到了唐末,朝廷法令開始失去控制,權臣王行瑜要求擔任“尚書令”,也被朝廷拒絕,不過依然號為“尚父”,算對王行瑜的撫慰。

既然提到“尚父”,有唐一代共有三位“尚父”,實至名歸到善終的,只有郭子儀一人。另外一個“尚父”奸臣李國輔,被唐代宗清算了。王行瑜則因要求“尚書令”不果而反叛,被部下所殺。要是算個整個歷史,尚父或者類似其他“仲父”的,善終的也就是姜子牙,諸葛亮(以父事之),郭子儀吧,若有遺漏,歡迎補充。其他的“亞父”范增,“仲父”呂不韋,東漢“尚父”董卓等等,都是不得善終。還有一個就是南唐開國君主李昪(徐知誥)因為篡位,個人認為不屬於此列。清初的“皇父攝政王”,算是善終,死後卻被清算。

(多次讓郭子儀失去兵權的宦官魚朝恩)

郭子儀可謂是真正的“位極人臣”,“功高蓋主”,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大臣能在中唐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歷盡沉浮的政治背景中善終,不得不說,這是郭子儀最“傳奇”的事情了。究其原因,郭子儀不但是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高手,或者說,他有極高的情商。郭子儀一生的主要政敵都和宦官有關,特別是魚朝恩,幾次讓郭子儀失去兵權。但是,郭子儀從來沒有報復過。甚至《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郭子儀入朝,宰相元載,內侍魚朝恩,京兆尹黎乾等人出錢三十萬,置宴於郭子儀府第。魚朝恩另外還出羅錦二百匹,送給郭子儀作為“纏頭費”,於是,賓主極歡而散。據野史典故,據說魚朝恩後來被郭子儀感動了,於是態度改觀,但未知真假。不過,這次宴會,是可以看出郭子儀平日的威望和為政功力的。

老农民唠三农
2019-09-18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掉兄長逼退父親,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擔任的是尚書令一職,做了皇帝之後,這個職位也就空了出來,誰也不敢做。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站出來力挽狂瀾,使得戰亂得到平定。

郭子儀對於唐朝的貢獻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評價。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與昇平公主吵架,他氣憤的說“你牛氣什麼,不就是有一個做皇帝的爹嗎?我爹還不喜歡做呢”。氣的公主回宮告狀,李世民不僅沒有降罪給郭子儀兒子,反而對女兒說:“他說的很對,如果郭子儀想做皇帝,就沒有今天的李家”。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掉兄長逼退父親,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擔任的是尚書令一職,做了皇帝之後,這個職位也就空了出來,誰也不敢做。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站出來力挽狂瀾,使得戰亂得到平定。

郭子儀對於唐朝的貢獻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評價。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與昇平公主吵架,他氣憤的說“你牛氣什麼,不就是有一個做皇帝的爹嗎?我爹還不喜歡做呢”。氣的公主回宮告狀,李世民不僅沒有降罪給郭子儀兒子,反而對女兒說:“他說的很對,如果郭子儀想做皇帝,就沒有今天的李家”。

這足以說明唐太宗對於郭子儀貢獻的認可,有了功勞就得進行封賞。唐太宗將尚書令一職交給郭子儀,可是對方卻不接受。無奈之下,唐太宗命令五百名騎兵護送他去就職,可是郭子儀就是不接受。他說皇帝做過尚書令,李適是皇太子,有過功勞,才能夠擔任這個官職。自己怎能因為平定戰亂而貪功呢?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掉兄長逼退父親,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擔任的是尚書令一職,做了皇帝之後,這個職位也就空了出來,誰也不敢做。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站出來力挽狂瀾,使得戰亂得到平定。

郭子儀對於唐朝的貢獻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評價。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與昇平公主吵架,他氣憤的說“你牛氣什麼,不就是有一個做皇帝的爹嗎?我爹還不喜歡做呢”。氣的公主回宮告狀,李世民不僅沒有降罪給郭子儀兒子,反而對女兒說:“他說的很對,如果郭子儀想做皇帝,就沒有今天的李家”。

這足以說明唐太宗對於郭子儀貢獻的認可,有了功勞就得進行封賞。唐太宗將尚書令一職交給郭子儀,可是對方卻不接受。無奈之下,唐太宗命令五百名騎兵護送他去就職,可是郭子儀就是不接受。他說皇帝做過尚書令,李適是皇太子,有過功勞,才能夠擔任這個官職。自己怎能因為平定戰亂而貪功呢?

郭子儀說的也對,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不需要避嫌。可是作為臣子卻不同,誰能有膽量做皇上做過的官呢?就有那麼一個人,不是皇子,卻覬覦尚書令的位置,下場特別悽慘。

他就是王行瑜,是唐昭宗時期有權勢的將領,逼迫皇帝將西門君遂以及宰相殺掉。當時的皇帝很差勁,為了拉攏王行瑜,送了一道丹書鐵券。可是王行瑜依然不滿足,想做尚書令。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掉兄長逼退父親,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擔任的是尚書令一職,做了皇帝之後,這個職位也就空了出來,誰也不敢做。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站出來力挽狂瀾,使得戰亂得到平定。

郭子儀對於唐朝的貢獻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評價。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與昇平公主吵架,他氣憤的說“你牛氣什麼,不就是有一個做皇帝的爹嗎?我爹還不喜歡做呢”。氣的公主回宮告狀,李世民不僅沒有降罪給郭子儀兒子,反而對女兒說:“他說的很對,如果郭子儀想做皇帝,就沒有今天的李家”。

這足以說明唐太宗對於郭子儀貢獻的認可,有了功勞就得進行封賞。唐太宗將尚書令一職交給郭子儀,可是對方卻不接受。無奈之下,唐太宗命令五百名騎兵護送他去就職,可是郭子儀就是不接受。他說皇帝做過尚書令,李適是皇太子,有過功勞,才能夠擔任這個官職。自己怎能因為平定戰亂而貪功呢?

郭子儀說的也對,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不需要避嫌。可是作為臣子卻不同,誰能有膽量做皇上做過的官呢?就有那麼一個人,不是皇子,卻覬覦尚書令的位置,下場特別悽慘。

他就是王行瑜,是唐昭宗時期有權勢的將領,逼迫皇帝將西門君遂以及宰相殺掉。當時的皇帝很差勁,為了拉攏王行瑜,送了一道丹書鐵券。可是王行瑜依然不滿足,想做尚書令。

可是這件事情被其他大臣知道了,紛紛表示反對。曾經,太宗做過尚書令,做了皇帝之後,不敢將此職位交給大臣。當時只有郭子儀立過大功,想讓他做尚書令。可是人家一直在避嫌,不敢做。王行瑜沒有什麼功勞,怎敢做這個職位呢?

於是,皇帝拒絕了王行瑜的要求,氣的他直接帶兵打進長安,殺掉宰相,廢除皇帝擁立新帝。不過他也沒有猖狂太久,當李克用進入京城勤王時,將王行瑜打敗。事情敗露之後,王行瑜立即逃跑,卻在逃跑的路上命喪黃泉。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掉兄長逼退父親,自己登基做皇帝。在他登基之前,擔任的是尚書令一職,做了皇帝之後,這個職位也就空了出來,誰也不敢做。後來,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站出來力挽狂瀾,使得戰亂得到平定。

郭子儀對於唐朝的貢獻很大,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評價。有一次郭子儀的兒子與昇平公主吵架,他氣憤的說“你牛氣什麼,不就是有一個做皇帝的爹嗎?我爹還不喜歡做呢”。氣的公主回宮告狀,李世民不僅沒有降罪給郭子儀兒子,反而對女兒說:“他說的很對,如果郭子儀想做皇帝,就沒有今天的李家”。

這足以說明唐太宗對於郭子儀貢獻的認可,有了功勞就得進行封賞。唐太宗將尚書令一職交給郭子儀,可是對方卻不接受。無奈之下,唐太宗命令五百名騎兵護送他去就職,可是郭子儀就是不接受。他說皇帝做過尚書令,李適是皇太子,有過功勞,才能夠擔任這個官職。自己怎能因為平定戰亂而貪功呢?

郭子儀說的也對,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不需要避嫌。可是作為臣子卻不同,誰能有膽量做皇上做過的官呢?就有那麼一個人,不是皇子,卻覬覦尚書令的位置,下場特別悽慘。

他就是王行瑜,是唐昭宗時期有權勢的將領,逼迫皇帝將西門君遂以及宰相殺掉。當時的皇帝很差勁,為了拉攏王行瑜,送了一道丹書鐵券。可是王行瑜依然不滿足,想做尚書令。

可是這件事情被其他大臣知道了,紛紛表示反對。曾經,太宗做過尚書令,做了皇帝之後,不敢將此職位交給大臣。當時只有郭子儀立過大功,想讓他做尚書令。可是人家一直在避嫌,不敢做。王行瑜沒有什麼功勞,怎敢做這個職位呢?

於是,皇帝拒絕了王行瑜的要求,氣的他直接帶兵打進長安,殺掉宰相,廢除皇帝擁立新帝。不過他也沒有猖狂太久,當李克用進入京城勤王時,將王行瑜打敗。事情敗露之後,王行瑜立即逃跑,卻在逃跑的路上命喪黃泉。

王行瑜太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自己才是最厲害的。卻沒有郭子儀的智慧,對於不屬於自己的權勢很熱衷,不是明擺著作死嗎?

夜狼文史工作室
2019-10-27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刺史。郭子儀自幼不喜讀書,但喜歡習武,成年後參加武舉考試,成為武舉人,以武舉身份任左衛長史,後來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掛職鍛鍊。但由於玄宗後期的政治腐化,郭子儀在朝中沒什麼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結迎合李林甫楊國忠等當朝權貴,所以雖有能力,能屢立戰功 ,但也只能按資質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個年齡,幹兩年退休,無論是大唐還是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刺史。郭子儀自幼不喜讀書,但喜歡習武,成年後參加武舉考試,成為武舉人,以武舉身份任左衛長史,後來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掛職鍛鍊。但由於玄宗後期的政治腐化,郭子儀在朝中沒什麼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結迎合李林甫楊國忠等當朝權貴,所以雖有能力,能屢立戰功 ,但也只能按資質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個年齡,幹兩年退休,無論是大唐還是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可是天下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爆發,亂世出英雄,郭子儀迎來了驚豔演出的機會。在安史之亂初期唐軍潰不成軍,而郭子儀帶領的郭家軍成為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在安祿山攻佔洛陽後,李隆基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從東路迎擊安軍。

郭子儀率部迎擊安軍高秀巖部,大敗高秀巖部,攻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和馬邑(今山西朔州東),打通了朔方與太原的聯繫,使安祿山南下太原,夾擊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併為唐軍後東出井徑、入常山提供了條件。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刺史。郭子儀自幼不喜讀書,但喜歡習武,成年後參加武舉考試,成為武舉人,以武舉身份任左衛長史,後來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掛職鍛鍊。但由於玄宗後期的政治腐化,郭子儀在朝中沒什麼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結迎合李林甫楊國忠等當朝權貴,所以雖有能力,能屢立戰功 ,但也只能按資質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個年齡,幹兩年退休,無論是大唐還是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可是天下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爆發,亂世出英雄,郭子儀迎來了驚豔演出的機會。在安史之亂初期唐軍潰不成軍,而郭子儀帶領的郭家軍成為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在安祿山攻佔洛陽後,李隆基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從東路迎擊安軍。

郭子儀率部迎擊安軍高秀巖部,大敗高秀巖部,攻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和馬邑(今山西朔州東),打通了朔方與太原的聯繫,使安祿山南下太原,夾擊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併為唐軍後東出井徑、入常山提供了條件。

755年4月,郭子儀又一次率軍由朔方出井徑,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軍在九門、嘉山連敗史思明軍,殲滅安軍四萬餘人,使唐軍聲威大震。

但近百年沒經歷過戰爭的大唐其它部隊被安胖子的叛軍打蒙了,叛軍最後還是殺進了長安,唐玄宗帶著小情人楊貴妃逃跑,半路軍變楊家姐弟被害,玄宗去了偏遠的四川成都,而他的兒子太子李亨作了一個改變大唐命運的決定,不和父親去四川,而是退到西北靈武,一個更接近中原和掌握時局的地方,使附近唐軍有了主心骨。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刺史。郭子儀自幼不喜讀書,但喜歡習武,成年後參加武舉考試,成為武舉人,以武舉身份任左衛長史,後來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掛職鍛鍊。但由於玄宗後期的政治腐化,郭子儀在朝中沒什麼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結迎合李林甫楊國忠等當朝權貴,所以雖有能力,能屢立戰功 ,但也只能按資質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個年齡,幹兩年退休,無論是大唐還是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可是天下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爆發,亂世出英雄,郭子儀迎來了驚豔演出的機會。在安史之亂初期唐軍潰不成軍,而郭子儀帶領的郭家軍成為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在安祿山攻佔洛陽後,李隆基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從東路迎擊安軍。

郭子儀率部迎擊安軍高秀巖部,大敗高秀巖部,攻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和馬邑(今山西朔州東),打通了朔方與太原的聯繫,使安祿山南下太原,夾擊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併為唐軍後東出井徑、入常山提供了條件。

755年4月,郭子儀又一次率軍由朔方出井徑,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軍在九門、嘉山連敗史思明軍,殲滅安軍四萬餘人,使唐軍聲威大震。

但近百年沒經歷過戰爭的大唐其它部隊被安胖子的叛軍打蒙了,叛軍最後還是殺進了長安,唐玄宗帶著小情人楊貴妃逃跑,半路軍變楊家姐弟被害,玄宗去了偏遠的四川成都,而他的兒子太子李亨作了一個改變大唐命運的決定,不和父親去四川,而是退到西北靈武,一個更接近中原和掌握時局的地方,使附近唐軍有了主心骨。

但李享的隊伍很寒酸,只有父親李隆基留給他的二千人,文武將領不過三十餘人,隨後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率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趕赴靈寶,那也不過是一萬餘兵馬。

直到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率著自己的全部家底五萬精銳來到了靈武,讓李亨的心頭大石落下。

這五萬精銳也成為了拯救大唐的中堅力量。

在靈武,李亨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天下兵馬副元帥,執掌天下兵馬,平定叛軍。成為大唐的核心支柱。

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9月,郭子儀率兵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及回紇的四千鐵騎,於9月23日,進至長安西,安軍出動十萬叛軍與其對抗,唐軍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率中軍,王思禮率後軍與安軍展開激戰,關鍵時刻,回紇兵證明他們來中原不是吃乾飯的,在唐將僕固懷恩的率領下先是殲滅了叛軍的伏兵,又迂迴到安軍陣後,與唐軍夾擊安部,叛軍大敗,唐軍殲敵六萬餘。當夜受重創的叛軍撤出長安,唐軍收復了長安。長安淪陷兩年後終於收回,而東都洛陽也於當年10月收復。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刺史。郭子儀自幼不喜讀書,但喜歡習武,成年後參加武舉考試,成為武舉人,以武舉身份任左衛長史,後來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掛職鍛鍊。但由於玄宗後期的政治腐化,郭子儀在朝中沒什麼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結迎合李林甫楊國忠等當朝權貴,所以雖有能力,能屢立戰功 ,但也只能按資質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個年齡,幹兩年退休,無論是大唐還是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可是天下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爆發,亂世出英雄,郭子儀迎來了驚豔演出的機會。在安史之亂初期唐軍潰不成軍,而郭子儀帶領的郭家軍成為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在安祿山攻佔洛陽後,李隆基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從東路迎擊安軍。

郭子儀率部迎擊安軍高秀巖部,大敗高秀巖部,攻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和馬邑(今山西朔州東),打通了朔方與太原的聯繫,使安祿山南下太原,夾擊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併為唐軍後東出井徑、入常山提供了條件。

755年4月,郭子儀又一次率軍由朔方出井徑,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軍在九門、嘉山連敗史思明軍,殲滅安軍四萬餘人,使唐軍聲威大震。

但近百年沒經歷過戰爭的大唐其它部隊被安胖子的叛軍打蒙了,叛軍最後還是殺進了長安,唐玄宗帶著小情人楊貴妃逃跑,半路軍變楊家姐弟被害,玄宗去了偏遠的四川成都,而他的兒子太子李亨作了一個改變大唐命運的決定,不和父親去四川,而是退到西北靈武,一個更接近中原和掌握時局的地方,使附近唐軍有了主心骨。

但李享的隊伍很寒酸,只有父親李隆基留給他的二千人,文武將領不過三十餘人,隨後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率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趕赴靈寶,那也不過是一萬餘兵馬。

直到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率著自己的全部家底五萬精銳來到了靈武,讓李亨的心頭大石落下。

這五萬精銳也成為了拯救大唐的中堅力量。

在靈武,李亨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天下兵馬副元帥,執掌天下兵馬,平定叛軍。成為大唐的核心支柱。

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9月,郭子儀率兵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及回紇的四千鐵騎,於9月23日,進至長安西,安軍出動十萬叛軍與其對抗,唐軍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率中軍,王思禮率後軍與安軍展開激戰,關鍵時刻,回紇兵證明他們來中原不是吃乾飯的,在唐將僕固懷恩的率領下先是殲滅了叛軍的伏兵,又迂迴到安軍陣後,與唐軍夾擊安部,叛軍大敗,唐軍殲敵六萬餘。當夜受重創的叛軍撤出長安,唐軍收復了長安。長安淪陷兩年後終於收回,而東都洛陽也於當年10月收復。

安史之亂,郭子儀是第一功臣,從古至今都沒什麼爭議,唐肅宗就曾經動情的對老郭說我的李唐江山,全是老郭你一手再造的啊(吾之國家,由卿再造)。後來唐代宗也把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後來有一次郭曖和老婆昇平公主吵架,生氣了口不擇言對老婆說你鳥什麼鳥,沒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沒了,任性的昇平公主跑到自己親爹唐代宗那兒告狀。結果唐代宗反而訓斥了女兒說你老公說得沒錯啊,沒你公公,哪還有我們現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後來郭子儀帶兒子縛荊請罪,唐代宗說小兒嬉戲何必當真,不聾不啞,不作阿家公(這則歷史小故事後來被民間編成了醉打金枝,那是後話)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郭子儀,就沒有大唐後來的一百多年江山延續。

郭子儀是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其父郭敬之曾任綏、渭、桂、壽、泗等各州刺史。郭子儀自幼不喜讀書,但喜歡習武,成年後參加武舉考試,成為武舉人,以武舉身份任左衛長史,後來又被朝廷派下地方掛職鍛鍊。但由於玄宗後期的政治腐化,郭子儀在朝中沒什麼好的背景,又不喜巴結迎合李林甫楊國忠等當朝權貴,所以雖有能力,能屢立戰功 ,但也只能按資質慢慢混,一直到五十八歲的時候,郭子儀才被提拔太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

這個年齡,幹兩年退休,無論是大唐還是現在,都是這個節奏。

可是天下風雲突變,安史之亂爆發,亂世出英雄,郭子儀迎來了驚豔演出的機會。在安史之亂初期唐軍潰不成軍,而郭子儀帶領的郭家軍成為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隊伍,在安祿山攻佔洛陽後,李隆基任命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從東路迎擊安軍。

郭子儀率部迎擊安軍高秀巖部,大敗高秀巖部,攻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和馬邑(今山西朔州東),打通了朔方與太原的聯繫,使安祿山南下太原,夾擊關中的計劃成為泡影,併為唐軍後東出井徑、入常山提供了條件。

755年4月,郭子儀又一次率軍由朔方出井徑,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軍在九門、嘉山連敗史思明軍,殲滅安軍四萬餘人,使唐軍聲威大震。

但近百年沒經歷過戰爭的大唐其它部隊被安胖子的叛軍打蒙了,叛軍最後還是殺進了長安,唐玄宗帶著小情人楊貴妃逃跑,半路軍變楊家姐弟被害,玄宗去了偏遠的四川成都,而他的兒子太子李亨作了一個改變大唐命運的決定,不和父親去四川,而是退到西北靈武,一個更接近中原和掌握時局的地方,使附近唐軍有了主心骨。

但李享的隊伍很寒酸,只有父親李隆基留給他的二千人,文武將領不過三十餘人,隨後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率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趕赴靈寶,那也不過是一萬餘兵馬。

直到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也率著自己的全部家底五萬精銳來到了靈武,讓李亨的心頭大石落下。

這五萬精銳也成為了拯救大唐的中堅力量。

在靈武,李亨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天下兵馬副元帥,執掌天下兵馬,平定叛軍。成為大唐的核心支柱。

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9月,郭子儀率兵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及回紇的四千鐵騎,於9月23日,進至長安西,安軍出動十萬叛軍與其對抗,唐軍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率中軍,王思禮率後軍與安軍展開激戰,關鍵時刻,回紇兵證明他們來中原不是吃乾飯的,在唐將僕固懷恩的率領下先是殲滅了叛軍的伏兵,又迂迴到安軍陣後,與唐軍夾擊安部,叛軍大敗,唐軍殲敵六萬餘。當夜受重創的叛軍撤出長安,唐軍收復了長安。長安淪陷兩年後終於收回,而東都洛陽也於當年10月收復。

安史之亂,郭子儀是第一功臣,從古至今都沒什麼爭議,唐肅宗就曾經動情的對老郭說我的李唐江山,全是老郭你一手再造的啊(吾之國家,由卿再造)。後來唐代宗也把女兒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後來有一次郭曖和老婆昇平公主吵架,生氣了口不擇言對老婆說你鳥什麼鳥,沒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沒了,任性的昇平公主跑到自己親爹唐代宗那兒告狀。結果唐代宗反而訓斥了女兒說你老公說得沒錯啊,沒你公公,哪還有我們現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後來郭子儀帶兒子縛荊請罪,唐代宗說小兒嬉戲何必當真,不聾不啞,不作阿家公(這則歷史小故事後來被民間編成了醉打金枝,那是後話)

功高蓋主一直是所有名將的致命傷,其實安史之亂後期,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老郭就已經被李唐皇室擱準板登,下了天下兵馬副元帥一職不說,後來鄴城唐軍大敗,在家坐著沒參戰的郭子儀卻承擔了領導責任,被解除兵權。

但老郭不僅是隻會打仗的粗漢,面對看似並不公平的待遇他大智若愚,裝聾作啞,平和的過著如同平民一樣的生活,每日讓府門大開讓市民當公園來逛,在戰場上威風八面的大元帥則成了怕老婆的耙耳朵,魚朝恩派人把他的祖墳給挖了,他也只不過是痛哭一場,怪自己當年戰場上殺敵過多,顯示了大將軍韜光養晦的深厚功底。

但當國家再度遇到危險時,郭大將軍卻不裝糊塗,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吐蕃人趁唐王朝剛剛平息安史之亂之際,大舉進犯,二十萬大軍攻佔了長安,情急之下,唐代宗再度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此時身邊僅有二十餘家丁,他臨危受命,召集舊部與吐蕃兵作戰,不斷取得小勝,不斷在長安城裡散佈消息迷惑吐蕃大軍,吐蕃人不知郭子儀部的虛實,在佔據長安15天之後,退出了長安。

之後,郭子儀以66歲的高齡,出鎮邊塞抗擊吐蕃十餘年,吐蕃人的多次犯邊均被擊潰。

最後郭子儀於建中二年(781年)夏結束了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時年85歲。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得以高壽善終的名將。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华州文史荟萃
2019-05-17

郭子儀(697—781),唐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其父郭敬之,曾登“韜鈐”科(制舉武科一種),後任綏(治所今陝西綏德縣)、渭(治所今甘肅隴西縣)、桂(今廣西桂林)、壽(治所今山東壽縣)、泗(今江蘇宿遷)五州刺史。其弟郭子睊曾任渭北節度使。郭子儀幼讀兵書,苦練武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武舉高第,官授左衛長史。他一生經歷了七位皇帝,在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將相,前後共60餘年。其中有20多年系天下安危於一身,為唐朝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智退吐蕃回紇的戰鬥中有勇有謀,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居功不傲,寬厚待人,處事嚴謹,是一位由武舉起家逐步成長起來的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著名詩人杜甫在《洗兵馬》詩中稱讚郭子儀:“郭相謀深古來少”,“獨任朔方無限功”。

平定安史之亂

  唐高宗以來,朝廷在邊疆上一直派有重兵駐守。在重要地區設立十個軍鎮,每個軍鎮設置一個節度使,主管軍事、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隨著募兵制的興起和節度使的建立,逐漸形成內輕外重的局面,節度使握重兵盤踞一方,以軍事壓迫中央。天寶初年,中央的禁軍不過12萬人,而邊疆的十個節度使則擁兵49萬。特別是范陽節度使安祿山除統領的9萬眾外,又兼領平盧、河東二鎮,統兵達20萬眾,盤踞著黃河以北大片土地,終於釀成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詐稱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率義子史思明發所部兵卒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15萬眾,號20萬。安祿山乘坐防箭鐵橋,兵卒連綿數十里,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陷洛陽,攻潼關。此時,郭子儀被唐玄宗任為衛尉卿、靈武太守、朔方節度使,統兵東討叛軍。他審時度勢,避實就虛,向叛軍後方出擊,切斷其前後方之間的聯繫,使叛軍陷入首尾不能相顧的被動局面。十二月,郭子儀率朔方軍出單于府(治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沿黃河東進,首先收復了靜邊軍(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斬叛將周萬頃,將其頭顱掛於城牆之上。繼而擊敗了進犯河套地區的叛軍大同軍使高秀巖部,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治所在今山西朔縣),東進東陘關(今山西代縣東北胡峪山上)。因出兵旗開得勝,玄宗晉封郭子儀為御史大夫。

  天寶十五年(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唐玄宗命郭子儀回朔方,招兵買馬,準備收復洛陽。郭子儀推薦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玄宗允准。李光弼與史思明爭奪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激戰40餘日,無法取勝。於是,郭子儀與李光弼合兵10萬出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一連收復7座縣城,直指常山郡。郭子儀從後面包抄,把史思明的兩萬餘名精銳部隊團團圍住,然後兵分四路,從四門殺進常山城,經過激烈戰鬥,攻佔了常山。史思明率軍逃竄,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在沙河(今河北新樂、行唐縣河段)追擊,大獲全勝,史思明退守恆陽(今河北曲陽縣)。不久,史思明退出恆陽城,李光弼率軍進入恆陽城內,叛軍又殺了回來,反將李光弼圍困城中。李光弼請求郭子儀火速援救,郭子儀急率輕騎一萬星夜馳來,與李光弼內外夾擊,打得史思明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狼狽逃往范陽。郭子儀遂與李光弼屯駐恆陽,深溝高壘,嚴陣以待。

  安祿山聽說史思明戰敗,惱羞成怒,當即選拔了兩萬精銳騎兵前來迎戰。兩軍交鋒十幾個回合,唐軍愈戰愈勇,直打得叛軍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郭子儀、李光弼領兵退守恆陽,一面依託深溝高壘,據險堅守;一面採取“敵來則守,敵去則追,白晝揚兵,夜襲其營”的作戰方法,不給叛軍喘息機會。幾天以後,叛軍果然疲勞不堪,士氣盡喪。這年六月,郭子儀、李光弼率領僕固懷恩、渾釋之等將領分左右兩翼向嘉山(今河北曲陽縣東)叛軍衝殺。叛軍丟盔棄甲,四散逃竄,唐軍大獲全勝,殺死叛軍4萬餘人,俘虜5000人,繳獲戰馬5000匹。潰逃中史思明中箭受傷,披頭散髮,光著腳片,逃回博陵。這個消息極大地鼓舞了河北各郡百姓,幾十個州縣紛紛殺死叛軍守將,迎接唐軍。郭子儀、李光弼正待乘勢揮師北上,直搗叛軍老巢范陽時,傳來了哥舒翰兵敗丟失潼關的消息,形勢急轉直下。

  天寶十五年(756)夏天,唐玄宗出逃四川,長安陷落。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唐肅宗為了收復長安,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八月,郭子儀、李光弼率領5萬步、騎兵來到靈武。肅宗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十一月,郭子儀與叛軍阿史那從禮的軍隊在榆林境內的黃河北岸交戰,殲敵3萬人,俘虜1萬人,保衛了靈武的安全。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治所在今陝西富縣)直取河東郡(治所在今山西運城市)。四月,郭子儀被任命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尚書左僕射。九月,郭子儀與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李率軍15萬人,又向回紇借來騎兵5000人,由鳳翔出發,分三路日夜兼程急進,到達長安香積寺附近。連營為陣,橫亙30多裡。與10萬叛軍南北對壘。叛軍守將安守忠、李歸仁自恃據險設防,兵精將勇,出城挑戰。唐軍奮勇迎戰,回紇兵出其不意從敵後殺出,叛軍腹背受擊,此戰共殺叛軍6萬多人,生擒2萬餘人。唐軍攻入長安城。京城收復後,郭子儀率軍乘勝追擊,一舉攻克了潼關,馬不停蹄,又向洛陽進軍。在新店與叛軍相遇。叛軍依山紮營,居高臨下,對唐軍十分不利。郭子儀化劣勢為優勢,選拔英勇善戰的2000名騎兵向敵營衝殺,又派1000多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命回紇軍從叛軍背後登山偷襲,他自己則率領主力與叛軍正面交鋒。在唐軍與回紇兵的全力攻擊下,叛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安慶緒被迫放棄洛陽,退守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洛陽收復後,郭子儀因戰功加封司徒,並封代國公。隨後,郭子儀入朝,唐肅宗帶領儀仗隊迎至灞上(今西安市東),動情地對郭子儀說:“國家再造,全靠卿的力量啊!”十二月,郭子儀返回洛陽,奉命策劃北上討敵之策。

  乾元元年(758)七月,唐肅宗任命郭子儀為中書令。命郭子儀率步騎20萬人為主攻部隊,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率部為助攻部隊,繼續討伐安慶緒。但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十月,郭子儀從杏園(今河南汲縣東南)渡過黃河,在獲嘉(今河南獲嘉)殲滅叛軍4000餘人,圍攻衛州(今河南衛輝市)。安慶緒傾巢而出,率相州兵7萬,分三路救援衛州。戰前,郭子儀挑選了3000名神射手藏於牆後,告訴他們:“與敵對陣時,我會佯裝敗退,賊兵必然追擊,到時候戰鼓齊鳴,你們即登營壘,萬箭齊發,殺退敵兵。”然後,率部分兵將與安慶緒交戰。叛軍果然中計,被打得四處逃散,郭子儀遂率軍追殺,活捉了偽鄭王安慶和,收復衛州並進逼鄴鎮(今河南臨漳縣西南)。後遇敵於愁思岡(今河南安陽市西南),再戰,又大獲全勝。唐軍前後共殲滅叛軍3萬餘人。安慶緒被九節度使兵將包圍在鄴城。由於唐軍各部不相統屬,宦官魚朝恩又處處掣肘,從冬到春,竟未破城。郭子儀下令鑿渠引漳河水,灌入城中。城內成了汪洋,數十日以後,柴盡糧絕。眼看鄴城就要被攻破之際,史思明率領5萬精兵前來救援安慶緒。九個節度使各自為戰,結果唐軍戰敗。郭子儀率軍斷河陽橋(在今河南孟縣),退保洛陽。其他八個節度使退回本鎮駐地。魚朝恩屢進讒言,誹謗郭子儀,把鄴城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郭子儀身上。乾元二年(759)七月,唐肅宗召回郭子儀,免去朔方節度使、諸道行營元帥職務。

  郭子儀走後,史思明覆佔洛陽,朝廷十分恐懼。乾元三年(760)正月,任命郭子儀為寧(治所在今陝西彬縣)、坊(今陝西洛川)兩鎮節度使,仍留京城。寶應元年(762)二月,太原、絳州(今山西新絳)兩地駐軍騷動。四月,代宗即位,任命郭子儀為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諸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副元帥,充本管觀察處置使,進封汾陽郡王,出鎮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縣)。這時,郭子儀雖已66 歲,仍毅然從命。一到絳州,便果斷地擒殺了亂兵王元振等數十人,穩定了局勢。八月,郭子儀入朝,宦官程元振疑忌老將難以駕馭,在代宗面前數次詆譭郭子儀。郭子儀知道代宗受程元振控制,便上書請求解除職務。他說:“臣的功德像蟬翼一樣薄,命比鴻毛還輕。臣為唐朝的強大披星戴月,南征北戰。東西十年,前後百戰。天寒劍折,濺血粘衣。野宿魂驚,飲冰傷骨。跋涉難阻,出沒死生。請陛下相信臣對唐朝的一片忠心。”由於史朝義還盤踞在洛陽,代宗便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兵討伐史朝義。雍王和郭子儀向回紇借兵10萬,同唐軍一起打進洛陽。寶應二年(763)正月,史朝義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鄚州),自殺身亡,部將也紛紛投降。安史之亂終於平定。

計退吐蕃

  寶應元年(762),唐將樑崇義自襄州、僕固懷恩於汾州起兵反唐,引來吐蕃、回紇之兵進犯河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河西、隴右(治所在今青海樂都縣)被吐蕃佔領。次年(763)十月,吐蕃軍攻陷涇州(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刺史高暉投降。州以北10多個州縣的土地被吐蕃軍佔領。不久,吐蕃軍又攻佔了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直逼長安。形勢嚴峻,朝廷震驚。唐代宗急任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咸陽。郭子儀的舊部已交給李光弼指揮,身邊僅有20餘名人馬隨行。緊急徵兵後,以1萬多人面對吐蕃20萬步騎。郭子儀請求程元振撥兵增援,可程元振不予理睬。待他急急趕到咸陽,吐蕃軍已繞道過了渭河,沿終南山東進,很快就打到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郭子儀聽說後痛哭不已,從咸陽趕回長安。不幾天,長安淪陷,禁軍多逃往商州(治所在今陝西商洛市)。郭子儀只好率3000名騎兵南下商州,收攏逃散的禁軍將士。禁軍將士聽說郭子儀來了,歡呼不止,願意聽從調遣。不過數日,便召集到4000多人。戰將張知節在洛南(今陝西洛南縣)迎接郭子儀。隨後,郭子儀開始大閱兵。駐屯商州,威震關中。此時,代宗擔心吐蕃兵出潼關,召郭子儀到陝州護駕。郭子儀對使者說,這次不能奉詔了,不奪得京師,無顏去見陛下。使者回復後,代宗方才心安。

  面對強敵,郭子儀運籌帷幄,日夜謀劃克敵制勝的策略。他根據敵我雙方的兵力、駐防形勢,決定採用聲東擊西、虛張聲勢的疑兵之計,出奇制勝。郭子儀先派段秀實前去勸說寧節度使白孝德,請他出兵助戰;再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帶領200輕騎前往藍田(今陝西藍田縣)縣城北面,白天擂鼓吶喊,夜晚點燃火把,牽制吐蕃兵力。然後,郭子儀佯裝向藍田城東進軍,但卻率領主力奔向藍田城西。吐蕃軍果然中計,直向藍田城東衝殺。這時,郭子儀快速集中兵力,奮勇出擊,在當地老百姓的大力協助下,打得吐蕃軍措手不及。加之,屯駐在韓公堆一帶的張知節和長孫全緒的一萬兵卒,按郭子儀的將令,四處插滿旗幟,戰鼓此起彼伏,滿山遍佈篝火,擾得吐蕃兵非常惶恐。在此同時,潛入長安城中的禁軍舊將王甫,帶人在朱雀街上齊聲擂鼓,四處高呼:“郭令公率大軍來啦!”喊聲震天,吐蕃兵驚駭不已,便不戰而退。唐軍順利地進入長安。郭子儀任京城留守。

  長安收復後,程元振勸代宗建都洛陽。為了國家的利益和朝廷安危,郭子儀向代宗上書說:“長安地勢險要,前有終南山作屏障,後有涇、渭二水,右連隴、蜀,左接崤、函,可以雄視四方,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長安經過幾朝的建設,宮殿華麗,市場繁榮,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經濟富足。長安是創立帝業的基地,秦漢兩朝佔據長安而稱帝,隋煬帝放棄長安而滅亡。而洛陽地貧民飢,人煙稀少,千里蕭條,亭舍不煙。殘垣斷壁,不易防守。請陛下慎重考慮。”代宗看完奏章,便對左右官員說:“郭子儀所言,都是從國家的安危出發呀!我西去長安意已決!”廣德二年(764)十二月,代宗從陝州回到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命令停住車駕,安慰他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於是,賜郭子儀免死鐵券,並在凌煙閣懸掛郭子儀畫像。

單騎會回紇

  郭子儀的部將僕固懷恩,曾在安史之亂中立過戰功。因不滿朝廷對他的待遇,在汾州叛變。廣德二年(764)正月,代宗任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兵馬副元帥兼河中(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節度使,鎮撫僕固懷恩。不久,僕固懷恩帶領300輕騎逃往靈州,利用謊言向吐蕃、回紇借兵10萬,從靈州進發,一直攻到奉天。代宗命郭子儀率領10萬大軍征討。郭子儀率兵來到奉天,命令全體將士堅守陣地,以逸待勞,堅壁清野。僕固懷恩見郭子儀軍隊嚴陣以待,自己後方給養又供應不上,便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五月,代宗任命郭子儀都統領河南道節度行營,出鎮河中。八月,僕固懷恩再次勾結吐蕃、回紇、党項、吐谷渾、羌兵30萬眾南下,進犯長安。行軍途中,僕固懷恩得暴病死於鳴沙(治所在今寧夏青銅峽縣西南黃河東岸)。吐蕃、回紇叛軍繼續進攻,一直打到長安北邊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長安受到嚴重威脅。於是代宗親征,詔李忠臣屯兵渭橋,李抱玉屯兵鳳翔,郭子儀自河中移師涇陽,而郭子儀所有兵力僅萬餘人。來到涇陽,敵人已成合圍之勢。郭子儀一面吩咐將士構築防禦工事,不準跟叛軍交鋒;一面派探子偵察敵情動態。當得知吐蕃、回紇兩軍開始分營紮寨,爭權奪勢的情況後,郭子儀決定採用分化敵人的辦法。派牙將李光瓚去見回紇都督藥葛羅,表示願和回紇共同打擊吐蕃。

  回紇的將領,過去跟郭子儀一起打過安史叛軍,為唐朝立過大功,對郭子儀很是敬重。當天晚上,李光瓚偷偷地來到回紇大營,藥葛羅聽說郭子儀還活著,今在涇陽,十分驚奇,半信半疑。便對李光瓚說:“如果郭令公真還活著,能讓我看看他嗎?”李光瓚回來把這番話告訴郭子儀。郭子儀為了勸退回紇,決定一個人去回紇大營。他對將士們說:“回紇兵多,我們兵少,很難用武力戰勝。過去唐朝和回紇曾訂過互不侵犯盟約。我親自去說服他們,共同打吐蕃。”將士們都覺得這是好辦法,但又認為太危險,提議派500名精銳的騎兵保護他。郭子儀堅不同意,說:“不行!帶這麼多的兵去,反而會壞事。只要幾個人陪我一起去就可以了。”說著,就命士兵牽過馬來。剛要動身時,他的兒子郭跑來攔住他的馬說:“父親是國家的元帥,怎麼能這樣到虎口去冒險呢?”郭子儀果斷地說:“現在敵人兵多,我們兵少,要是真的打起來,不但我們父子兩人生命難保,國家也要遭難。我去,如果談判成功,則國家幸甚。如果我捐軀報國,還有你們在嘛!”說著,揚鞭抽打兒子拉馬韁的手,喝令他:“走開!”便和十幾個隨從兵士,騎馬衝出了軍營。隨從兵士一邊奔走,一邊叫喊:“郭令公來了!”“郭令公來了!”回紇士兵遠遠望見有幾個人騎馬過來,又隱約聽見騎馬兵士的吆喝聲,連忙報告都督藥葛羅。藥葛羅和其他將領大吃一驚,命令士兵擺開陣勢,拈弓搭箭,準備迎戰。郭子儀及其隨從來到回紇軍營門前,翻身下馬,摘掉頭盔,脫去鎧甲,放下刀槍,沉著地向回紇營中走去。藥葛羅和將領們望著來人真是郭令公,便一齊翻身下馬,放下武器,下拜參見。郭子儀上前握住藥葛羅的手說:“你們回紇曾經為唐朝立過大功,唐朝待你們也不錯,為什麼要幫助僕固懷恩叛亂呢?今天我單身到這裡,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們敢把我殺死,唐軍會跟你們拼命的。”藥葛羅抱歉地說:“令公別這樣說,我們受了僕固懷恩的騙,以為皇帝和令公都已亡故,中原沒有主人,才跟著他來到這裡。現在知道令公健在,哪會同你打仗呢?”郭子儀問道:“我們決心回擊吐蕃,你們能幫助我們嗎?”藥葛羅連連點頭答道:“我們一定出力,將功補過。”接著,郭子儀叫藥葛羅派人拿來酒,先端起一杯,把酒灑在地上,起誓說:“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萬歲!誰若違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陣前!”藥葛羅也跟著起了誓,灑了酒。雙方訂立了聯合抗擊吐蕃的盟約後,郭子儀便帶領隨從凱旋而歸。吐蕃營聽到郭子儀單騎訪回紇營的消息,連夜帶著兵卒逃走了。郭子儀派朔方兵馬使白元光與回紇軍聯合追擊,自己率大軍緊隨其後,在靈武附近西原破吐蕃軍10萬餘眾。斬首5萬,生擒1萬餘人。收繳其掠走的百姓4000人及綿延數百里的牛羊駝馬。郭子儀犒勞了回紇將士,回紇軍隨之撤回。

高風亮節

  郭子儀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非常時期,統領大軍南征北戰,東蕩西討。凡遇危難,欣然受命,銳身赴任,親解其紛。朝廷詔命回京,一向是“朝聞命,夕就上道。”史官裴稱讚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民不非。”

  郭子儀治軍向來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身正氣,恩威並重。因此受到官兵的擁護與愛戴。每當郭子儀奉命調動,部下總是力求挽留。郭子儀惟恐部下生事,每每都要再三叮囑,部下也都注意維護他的統帥地位和崇高威望。郭子儀之子郭晞鎮守州時,部下自恃功高,胡作非為,被都虞侯段秀實斬首。兵眾要求郭晞帶兵攻打段秀實,危難之時,段秀實單槍匹馬來到郭晞大營,對郭晞言道:“郭老令公一世英名,不要被這幾個散兵給敗壞了。”郭晞深怪自己不明利害,險些釀成大錯,毀壞了父親一世英名。從此嚴格管教部下。大曆三年(768)二月,郭子儀發佈命令:禁止官兵無事時在營中騎馬奔馳。郭子儀夫人的乳孃之子犯禁,都虞侯用亂棍將其打死。諸子不服,向郭子儀哭訴,遭到痛斥。郭子儀說:“你們只知道袒護自己家裡的人,卻不尊重將士,不維護軍隊的紀律。”兒子們受了訓,誰也不敢再吭聲。

  正當郭子儀在平叛前線作戰之際,魚朝恩派人挖了郭家祖墳。郭子儀自奉天入朝,朝廷憂其為變。不料郭子儀在滿朝文武面前邊哭邊說:“臣久在外打仗,不能禁暴,手下兵士常挖別人的祖墳。如今有人挖了臣的祖墳,此天譴,非人患。”紛爭遂解,朝廷乃安。大曆十一年(776)四月一日,生活儉樸,頗受朝野稱頌的楊綰被任命為中書侍郎。當時郭子儀正在宴請賓客,聽到任命消息,立刻遣散宴會上的大多數歌舞女子,以示節儉。

  大曆二年(767)二月,郭子儀過70大壽,家中大小都來賀壽,惟獨郭曖之妻昇平公主未到,小兩口為此爭吵。郭曖隨口說出:“你依仗你父是皇上。老實告訴你,我父不稀罕當皇上。”昇平公主氣極,立即回宮稟告父皇。代宗安慰女兒說:“郭曖說的是實話。假如你公公真的想當皇上,天下豈是咱李家的?”勸慰後,送公主回去。郭子儀聽說此事,立即綁郭曖進宮,請求定罪。代宗說:“俗話說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房之言,怎麼能當真呢?”郭子儀回來,杖郭曖數十棒。

  大曆八年(773),吐蕃軍10萬餘眾入侵州等地。渾瑊在宜祿(治所在今陝西長武縣)、鹽倉(今甘肅涇川縣西北)接連被吐蕃打敗。郭子儀召集軍事會議,分析戰敗原因,主動承擔責任,對諸將說:“敗軍之罪在我。失敗的原因是幾位老將看不起渾,不聽指揮,錯失戰機。”於是赦免渾瑊,重新部署作戰方略。派馬燧帶兵前往潘原(今甘肅平涼市)截擊吐蕃軍的後勤輜重;派渾瑊率軍迅速增援朝那(今寧夏固原縣東南)。渾瑊聽到吐蕃軍將要撤退的消息,便在狹路設下埋伏,一舉打敗了吐蕃軍,奪回了被掠財物及1000名青年男女。

  大曆十四年(779),唐代宗病逝,遺詔郭子儀在三天治喪期間代理朝政。唐德宗即位後,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在長安長樂坊家中去世。終年85歲。唐德宗為此廢朝五日,以示哀悼。贈太師,特許其陪葬肅宗陵,墳頭比同等官職者加高1丈。

  郭子儀為國家屢建奇功,贏得朝野人士的尊重。甚至連皇帝也不直呼其名。安史舊將田承嗣佔據魏州,欺壓百姓,郭子儀派部將前去見他。田承嗣一見來將,西望而拜說:“此膝不拜於人已有多年了,今要向郭公下跪。”李靈曜盤踞汴州(今河南開封)時,不管公物私物,只要經過汴州,一律扣留。惟對郭子儀的糧草一路放行,還派遣衛兵護送出境。北宋嘉祐六年(1061),華縣於少華郭子儀祠內,刻勒題為《唐尚父汾陽王郭忠武王碑》石碑一尊。元大德五年(1031)修建的韓城北周原村大禹廟內,供奉著郭子儀夫婦塑像,與大禹一起祭祀。1995年4月,華縣人民政府在縣城南大門廣場建成四柱三門式牌樓。居中鐫刻“敕建汾陽王祠”;右側鐫刻“功蓋天下”;左側鐫刻“再造唐室”。並嵌有《重修郭子儀牌樓銘記》碑,供人們瞻仰。

古史魅影
2019-10-27

其實就是一方諸侯,忠於唐朝李氏,在消滅叛軍的過程中出力最大,功勞最多,戰功赫赫,深受到皇帝和百姓的信任,史書也就儘可能神話了這個人。

wydgine
2019-10-27

民間有一部關於郭子儀的大鼓評書,帶有神話色彩。說郭子儀坐騎是一匹雙頭神馬,寶盔寶甲,一條亮銀寶槍,武藝超群,神勇無敵。而他的戰場上的對手安祿山也被妖魔化了,坐騎是一匹長著九條尾巴的神馬,掌中一把九環寶刀,武功蓋世,所向披靡。兩人是死對頭,遭遇戰打了很多次,互有勝負。

評書中還有李白,又名李太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與郭子儀惺惺相惜,多次解救郭子儀於危難之中。

評書有神話有武俠,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若加以蒐集整理,一定可以拍出一部相當不錯的電視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