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10 個回答
史学达人
2019-03-11

張良是“漢初三傑”中唯一一個沒有受到劉邦猜忌過的人,在這方面韓信和蕭何都沒有張良做到好,韓信是被滅族的,蕭何被劉邦猜疑,最後還被劉邦關到了監獄,差點被劉邦殺了頭。

但是,唯獨張良功高不蓋主,他從頭到尾都是劉邦最為信任的人。

那麼張良到底有什麼人格魅力?劉邦為何始終不會懷疑他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從張良的身上,是可以找出來的,我們看看張良是如何為人做事的。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他的一生至少三次救過劉邦的命。

第一次是鴻門宴前夕,劉邦因為先到了關中,並且把守著函谷關不讓項羽進來。

項羽那時候剛打了鉅鹿之戰,士氣正銳。當他看到劉邦的部下攔阻不讓他進關中的時候,他十分的惱火,揚言休息一晚,明天派大軍直接把劉邦給滅了。

可是,這個軍事機密被項伯得知後,項伯星夜趕到劉邦那裡,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張良,他對張良說,你趕緊逃命去吧。要不等明天項羽來滅劉邦的時候,也會把你殺死在亂軍之中的。

張良聽說後,感到很驚訝,怎麼這麼突然呢?

但是,他沒有跟著項伯走,而是告訴項伯,這件事我既然知道了,我就要告訴劉邦,要不我對哥們就太無情無義了。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項伯只能眼睜睜著看著張良把這件事告訴劉邦,劉邦得知後趕緊請范增喝酒,兩個人還拜了把子,范增答應給劉邦說情,不讓項羽來滅他了。經過這件事,才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這是張良第一次救張良。

張良第二次救劉邦,是在鴻門宴上。

當時,范增令項莊舞劍,想趁著舞劍的機會把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到氣氛不對,劉邦有生命危險,他趕緊出去把樊噲叫了進來。

樊噲進來後,才給劉邦解了圍。最後劉邦才得以在鴻門宴上逃走的。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第三次救劉邦,是劉邦和韓信一起殺出漢中來,佔領關中的時候。那時候為了讓劉邦和韓信遇到最小的阻攔,儘快佔據關中。張良給項羽寫了一封信,他說劉邦之所以攻佔關中,是因為他想當關中王,這個關中王本來就是該劉邦當,你非把他趕到漢中去,他不甘心,所以殺出來了。

不過你放心,劉邦佔領了關中,就會止步了,他絕不會踏入中原半步,所以,你也別對他大動干戈了。

項羽信以為真,再加上那時候他正在齊國和田榮田橫兄弟二人打仗。也就沒理會劉邦。沒想到劉邦拿下關中之後,立刻來到中原和項羽爭霸天下了。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的功勞大,且都是戰略層面的,更重要的是正是這些戰略讓劉邦贏得了天下。

張良跟著劉邦的時候,他立的功真的是太多了。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的時候,本來是沒有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的。但是,張良覺的這塊地對於劉邦來說,太重要了。

所以,他就把劉邦分賞給他的兩鬥黃金珠玉等財寶,全部給了項伯,就是想讓項伯給項羽說說情,把漢中給劉邦。

項伯把這件事給辦成了,劉邦才得了漢中這塊地,才當上名副其實的漢中王的。

正是劉邦得了這塊地,他在得到韓信後,才有機會殺出漢中,和項羽爭霸天下的。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彭城大戰的時候,劉邦被項羽打的一兵一卒都不剩了,他和司機夏侯嬰逃到了唯一有幾千人馬的小舅子那裡。

可以說這是劉邦一生中最低谷時期,劉邦向大家徵求意見,如何才能打敗項羽呢?

張良告訴劉邦,打敗項羽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徵求三個人幫助,這三個人就是韓信、彭嶽和英布,

結果,最終劉邦就是靠著這三個人把他們給打敗的。

韓信和項羽垓下之戰的時候,瓦解楚軍軍心的還是張良,他在項羽夜間休息的時候,讓漢軍去項羽軍營的四周大唱楚歌,楚軍人以為整個天下的人包括楚國都投靠劉邦了呢?

他們頓時散了軍心,張良的這個四面楚歌,對於項羽瓦解項羽的軍心來說,絕對是釜底抽薪之計。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懂得進退、功成名就退隱江湖、只為保住身家性命

張良在幫助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之後,他被劉邦封分了留侯。

留縣明明是個很窮的縣,劉邦為何會把這個地方封給功勞如此大的張良呢?

原來這塊地是張良自己要求的,本來劉邦是想讓張良在最富裕的齊國,自己選擇三萬戶人家,作為自己的食邑。

但是,張良拒絕了劉邦。

他說自己和劉邦是在留縣相遇的,在留縣選擇一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了,比較有紀念意義。

劉邦對張良的這種選擇當然很高興了。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其實張良選擇留縣,就等於是在自保,他明白劉邦是什麼樣的人,若是他真的選了三萬戶的齊地,那他才是真正的大難臨頭了。

劉邦還想讓張良去朝中當官,張良還是拒絕了,他說自己的身體有病,必須要在家調養,所以也就沒去上班。

說實話張良懂得自己是該退的時候了,因為那時候的劉邦,已經沒有敵人了,在整就是整功臣了。

張良正是信不過劉邦的為人,所以才遠離他的,後來果然如張良所料,功臣韓信被殺,彭嶽被殺,英布被殺、蕭何被關進監獄.......。

這大致就是張良的保身之道。

有书共读
2019-03-13

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將才與帝王一起建立了功業,卻最後發現與君只能共苦難,卻不能共享天下,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漢初三傑中,韓信功高震主,被呂后指使宮女亂竹插死,蕭何辛勞為君,還要靠自汙才得以保命。只有張良,得以安然避過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運。

為何獨獨張良能安然度過一生呢?

從客觀上講,張良與韓信相比,沒有實際兵權,似乎對皇權的威脅沒有後者大。與蕭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遜一籌。

這些也可能是劉邦與呂后沒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謂帝王無情,為皇權永固,他們是要不惜一切剷除可能的威脅的,雖然張良客觀上彷彿威脅不大,但若不是張良處理得當,怕是也不能順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們來看下張良的聰明之處。

一、 忠心可鑑。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是劉邦對張良的高度評價,由此可見,張良的謀略過人,但是張良的忠心也是明擺著的,他雖然有蓋世之才,但從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圖。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他先是扶持故主韓王,此韓王並不成器,彼時天下紛爭,稍有實力者皆可自立為王,像韓信,就挾實力邀封齊王,但張良並沒有甩開韓王自立,足見他的忠心。

鑑於他的過往,和其他人的擁兵自立,劉邦對張良的忠心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說到這個話題,順便提一下蕭何。蕭何也是劉邦忠心的後勤部長,且他為人清廉,官聲很好。照理說並不是個貪心之輩,本來也不應該被劉邦猜忌。可就是蕭何的官聲,給劉邦造成了另一種求清譽的名利印象,使得蕭何不得不自汙名聲以自保。

而張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劉邦大封功臣時,他沒有選擇食邑豐厚的地方,反而選擇了地小貧瘠的留縣,這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選這裡,既體現了他不貪,又體現了他重視與君王微時的情義。

再者,張良後來提出遊道四方,更是體現出了淡泊世間一切名利的姿態,無怪乎帝王對他放心了。

三、 張良助呂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為太子,自己兒子不能繼承大統,曾向張良請教計謀,張良之後為呂后能夠保住太子之後親自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劉盈說情,劉邦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廢太子執念。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從此,呂后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而張良自然成為呂后要感謝的大功臣。

張良這一著其實十分凶險,三國時陸遜也是神機妙算的人物,卻因參與了東吳的繼承人事宜被貶。可見,擁儲之事吉凶難料。張良能成功保儲,得益於他能精準分析形勢,能在凶險中取得成功,足見張良的聰明之處。

古往今來,多少功臣良將死於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謀算過人之輩,張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確有過人之處,簡直可與越國的范蠡比肩。"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趣观历史
2019-04-20

謝邀。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子淵之前也很感興趣,為此專門翻閱了相關史料,發現劉邦及呂后之所以放心張良,是因為張良的種種行為頗具政治智慧,其中自選留侯一事更是堪稱點睛之筆。事實上,張良是在一場事關生死的抉擇中做出了最佳選擇,讓自己在重重殺機中保住了性命。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劇照

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開始對昔日功臣進行封賞,其中張良得到的賞賜是齊地三萬戶。劉邦讓張良自選三萬戶時,張良卻直接拒絕了,他只想要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須得知道張良拒絕的這個賞賜何其之大。齊國憑魚鹽之利富甲一方,遠非一個小小留縣能夠企及。那麼,張良為何要拒絕這一厚賞呢?原因無他,張良若是接受了這厚封,便會有性命之虞。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漢高祖劉邦劇照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劉邦加封功臣時,所封爵位最高只是侯爵,重賞的也都是早期跟隨他的老將,其中很多都是沛縣人。這些足以說明劉邦心裡是有打算的,非劉氏不得封王,只是時機尚不成熟,他沒有表露出來。此外,不是從沛縣就開始就跟劉邦打拼的老人,是很難得到其真正信任的。

劉邦雖然未有明說,但張良憑藉他對劉邦的瞭解,已然心知肚明。劉邦給他三萬戶,看似是給他最高封賞,實則是對他不信任的表現。劉邦之所以不信任張良的原因有很多。儘管張良很早就投靠了劉邦,但張良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韓國丞相,張良最初也確實是韓王的人。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西楚霸王項羽劇照

在項梁、項羽叔侄集各路義軍首領共商大事的一場會議上,張良對項梁提議:“你看,你現在已經立楚王為後人了,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多樹黨羽,韓王諸多公子中,橫陽君成最賢,可以立他為韓王。”鑑於二人之前早有情誼,項梁便一口答應,同時還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相當於丞相)。可以看出,張良首先是韓王的人,其次才是劉邦的人。後來劉邦被封為漢王時,張良只是送了他一程,並沒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業,而是重新回到了韓王身邊。這些都說明了,早期的張良並不是劉邦的人。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徐州沛縣漢城

劉邦稱帝后,隨即開始排除異已,昔日項羽手下的臣子都被他逐漸誅殺,一些手握兵權的臣子也被慢慢架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韓信。韓信當年參加了劉邦和項羽的會戰,用計幫劉邦打敗了項羽。項羽剛死,劉邦就從韓信手中收回了兵權,藉口讓韓信熟悉楚國的情況,將其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劉邦就是害怕韓信造反,所以才讓他離開自己的大本營,唯有如此劉邦才能安心。

張良目睹了整個過程,對帝王心思實在是有了深刻認識。一直到後來韓信被殺,張良也沒說過一句話。畢竟這天下已經是劉家的天下,劉邦以後考慮的都是如何把這天下長久地留在劉家身邊。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明代《史記》書影

縱觀歷史,只有兩種人敢向皇帝索要重賞——要麼是像司馬昭、曹操等可以輕鬆廢立皇帝,要麼就是活得太久想找死的。張良這樣的頂級謀士,自然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拒絕齊地三萬戶是必須的。不過高祖劉邦已經讓張良挑選封地了,不選也是不行的,那麼張良究竟該選擇何處呢?

事實上,唯有留縣乃是最佳選擇。留縣既是劉邦與張良的相遇之地,同時留縣的名稱又一語雙關——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說,是你劉邦要我留下來的。憑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悟性,兩人自然是心照不宣,從此相安無事。留下來的張良,再也不建言獻策,因為有蕭何處理國事,他當然是少說為佳。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劇照

畢竟張良是戰略家,和政治家蕭何的定位不同。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張良能夠發揮極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時期卻毫無用武之地,甚至還會成為統治者所忌憚的對象。張良之所以是智者,就在於他很清楚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自選留侯實為明智之舉。

參考文獻:

《史記》《漢書》

君山话史
2019-04-29

很多人一說到劉邦與呂后,就想到他們殺戮功臣。其實這是很大誤解,劉邦與呂后所剷除的,主要是諸侯王,王以下的功臣被殺的是很少的。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第一,劉邦所殺的,主要是諸侯王

漢朝成立之初,有鑑於秦之滅亡以及楚漢戰爭留下的現狀,採取一國兩制。一是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一個是由七大諸侯國構成的分封制。這七個諸侯,都是異姓諸侯,在各自國內,擁有獨立的兵權、行政權與財政權。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亂了五百年,主要就是諸侯之間的征戰。七個異姓諸侯的存在,給大漢帝國埋下不穩定的因素。

有的讀者會問,既然你劉邦信不過異姓諸侯王,為什麼又要封這些人為王呢?其實,劉邦封這些人為王,有迫不得已的原因。譬如英布、張耳、吳芮、臧荼等,在項羽分封諸侯時,就已經是諸侯王,人家幫你打天下,總不能還往下降一級吧。像韓信與彭越,他們本來不是諸侯王,但兩人在劉邦與項羽生死交鋒關頭,以拒絕出兵向劉邦要脅,最後裂土封王。所以韓信與彭越兩人為什麼死得很難看,因為他們對於大漢政權,確實沒有什麼忠誠可言。

所以,我們常說劉邦殺功臣,是片面的,劉邦是殺異姓諸侯王。在王以下,最高的爵位就是侯爵,侯爵裡排名第一是蕭何,封酇侯;張良封留侯;此外還有陳平、周勃、曹參、樊噲、灌嬰、王陵等,一長串名字。這些功臣,基本上都是得以善終的。把諸侯王排除掉,實際上劉邦並未大開殺戒。因此,張良沒被殺,其實是再正常不過了。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第二,張良急流勇退,遠離政治漩渦

在漢初功臣中,張良是為數不多出身於貴族的人。歷史往往證明這樣的一個事實,越是出身寒微之人,對權力越有渴望,反倒貴族出身的,對權力會比較淡然。張良這個人,權力慾並不強。他起兵反暴秦,主要是為韓國復仇,並不是要追逐權力。

晚年的張良行事十分低調,不願意捲入過多的政治旋渦中,他自己說:“我家歷代為韓國丞相,韓國滅亡後,我蕩盡萬金家產,就是想為亡韓報仇雪恨,誅殺強秦。如今我受封為萬戶侯,作為一介布衣,到今天能位極人臣,我已經滿足了。”

作為一位智者,同時也是韓國舊貴族的一員,張良對政治權力鬥爭也是有深刻的認知的。因此,在西漢開國後,他選擇急流勇退,遠離政治漩渦。那都做些什麼事呢?熱衷於道家仙學,學習避谷術、引導術,杜門不出。當然,他修道學仙,未必不是一個障眼法,表明自己超然於權力鬥爭之外,無慾無求。

儘管劉邦的殺戮,僅限於諸侯王一級,但是皇帝的內心終究是深不可測,連大漢第一功臣蕭何也曾經被劉邦懷疑。從這點看,張良遠離政壇,無疑是明智的。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第三,張良有恩於呂后

題目中還說到呂后,這個鐵娘子實際上比劉邦還狠毒。劉邦儘管認為韓信與彭越心有異志,卻還唸叨著兩人的功勞,並未動了殺心。韓信與彭越,實際上是死於呂后之手。呂后這麼心狠心辣,為什麼沒找上張良呢?

其實,呂后不僅沒想殺張良,反倒對他頗為感恩戴德呢。這個事與立太子有關。

晚年的漢高帝劉邦寵愛戚夫人,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之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趙王如意。鐵娘子呂后是什麼人,豈能坐以待斃?她動員不少大臣諫爭,但無法改變劉邦的決心。百般無奈下,呂后想起了智慧過人的張良。

張良原本無意捲入爭立太子的政治瓜葛,在呂后的強求下,他提出重聘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作為太子劉盈的老師。這四位老者又稱為“商山四皓”,是劉邦一直想得卻未能得到的四位賢人。呂后依張良之計,厚禮請商山四皓出山。太子有這四位賢人之助,使劉邦最後放棄了更立繼承人的念頭。

有這一層原因,呂后對張良感謝都來不及,談何殺他呢?

南方鹏
2019-03-22

張良作為謀臣,自保有優勢,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韓信軍神,影響槍桿子,蕭何內政能手,能直接體現民心。張良的強項相對對皇權來說影響不明顯。加上本人深謀遠慮,既能謀國也能謀身,處事得當,識得進退之間的分寸,得以善終。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漢初三傑,蕭何是劉邦微賤之交兼心腹,又有從龍穩定後方和保薦韓信之功,漢軍的大總管,沒有蕭何,劉邦對上項羽勝算要少一大截。(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雖然勞苦功高,劉邦對這位心腹老友還不時猜忌,在與敵軍作戰時,後方送來糧草,劉邦不關心後勤,倒常常問“蕭相國在後方做什麼”?經人點撥,蕭何明白主疑臣死的道理,馬上自汙進行擾民不法,搞到當地百姓無奈,奔赴劉邦面前申冤告狀,劉邦見了才大為放心。又有一次,建國後,蕭何向劉邦請求將上林苑荒地交給百姓耕種,以免荒蕪。劉邦一聽大發雷霆,責罵他是在收買民心。費盡九牛二虎的解釋做工作事情才得以揭過。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韓信雖不是劉邦親自下令殺害,但默許是少不了的,從他得知韓信已死時“既憐且喜”可知。漢朝建立後劉邦一直對楚王韓信虎視眈眈,戒備頗深。借窩藏鍾離昧的理由把他貶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又利用呂后蕭何合謀誘殺韓信。對於這樣一個君主,只要有威脅的人日子都不會好過。而張良建國功勞之大,智謀深遠,劉邦親自領教過,卻一直處於不受嫌疑的境地,連呂后也對他很敬重,其中與張良的淡薄名利,謀事著眼大局、識得進退之道有關。(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先輩世代為韓國高官,秦吞六國後他一直在圖謀復國,項梁起兵到下邳時,他正在跟圯上老人學習,與劉邦也在此時相識。交談之下,項梁非常欣賞,待兵威大振時,便尋找韓國後人韓成,立為韓王,讓張良當相國,自己攻城略地。張良謀略可以,行兵佈陣卻不在行,在潁川附近,時戰時走,偶爾攻下幾座城池,不久又被秦兵奪回,搞得大家都很累。 劉邦受懷王之命西攻關中,來到潁川遇到張良的殘兵,他還在和秦軍捉迷藏,二人交談之下,決定先合兵攻入關中,於是一路相隨,攻取宛城,智下嶢關,破咸陽降子嬰,直到鴻門宴,都有張良的謀劃之功。

項羽封天下諸侯,劉邦本被封在蜀地,四面絕境,也是張良鼓動項伯向項羽說情,多分了漢中地。因屢次相助劉邦,激怒項羽,便把韓王成殺了,自此,張良成了劉邦的鐵桿手下。楚漢相爭中定計佈局,有下邑奇謀,合圍項羽、定都關中等功勞,成為開漢三傑之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分封功臣時,張良的智謀又展現出來,劉邦打算把齊地富庶地方給他,張良說,與主上相遇在留地,不敢片刻或忘,只要留縣作為食邑就行。劉邦認為太少,不同意。經張良勸說後才把他封為留侯。不貪功名利祿,全身遠禍。又深研黃老之術,到處拜師訪友,學習成仙道法,遠離朝政之爭,劉邦廢立太子之事鬧得沸沸揚揚,在呂后請求下也不袖手,為劉盈保住了太子位,至此,張良作為功臣,在朝若即若離,若在若隱,成為劉邦呂后等人都敬重的人。

折返888
2019-04-23

劉邦作為漢朝江山的統治者,在開創大漢江山之初,身邊左右的文臣武將那可謂人才濟濟,高手如林。而最具有代表性就是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其他的諸如陳平,樊噲,彭越,英布等等也都是漢朝建國初期的開國功臣。他們為漢朝江山社稷的建立,都曾經履歷戰功,創造過很多傑出的貢獻,甚至出現好多功高蓋主之將。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隨著漢朝江山的逐步穩定,那些勞苦功高的功臣們逐漸和統治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更有大臣甚至與皇帝劉邦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將韓信一度被劉邦降職貶官,曾經被軟禁起來。最後以密謀造反的罪名被呂雉聯合蕭何殺害在宮中。大將彭越後來被劉邦猜忌,也是安了個密謀造反的罪名而被誅殺。後來淮南王英布眼看形式對自己非常不利,最後被逼無奈起兵造反大漢劉邦。最終也沒得到善終。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張良作為劉邦身邊的大謀士,早在韓信被殺之初就已經在心裡做好辭官隱退的準備。另外張良用明銳的觀察力能夠洞穿皇帝劉邦殺害功高蓋主功臣的內心深處。因此在劉邦後來對眾大臣封官許願的時候,張良向劉邦提出只做留侯,雲遊四方,潛心研究佛學的想法。劉邦看出張良此時已經身無一點權利,不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威脅,遂打消對張良的各種猜忌。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另外張良曾經在早期漢朝立太子的事情上幫助過呂雉。正是由於張良的出謀劃策,才得以保住呂雉兒子的太子之位,也就有了後來的呂雉皇后,皇太后的位置。你說呂雉怎麼能不感激張良呢。因此呂雉在劉邦面前必定替張良美言,化解劉邦對張良的猜忌。

綜上所述,張良最終沒有被劉邦產生猜忌,善始善終,功德圓滿,安然的度過一生。一方面是由於自己擁有高超的智慧,不留戀手中權利。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呂雉皇太后的幫助有關吧。

漩涡鸣人yy
2019-01-10

張良這個人呢?在西漢的諸多功臣裡面,首先第一點,他和劉邦之間的距離不是很近,不像蕭何那樣。幾乎一天到晚圍著劉邦轉,張良是韓國貴族,他和劉邦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合作的關係。

所以說他和劉邦之間的距離有一點兒像韓信和劉邦之間的距離,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張良活著,韓信死了。

其實這個道理如果讓其他的人過來解釋的話,最好是找賈詡,三國時期賈詡號稱毒士,與此同時,我們得看到這個狠毒的人,最後卻能夠活到最後成為魏國的太尉,原因就是他進入曹魏集團以後所做的一系列人事上面的調動,他沒有和曹操要一官半職,而是直接成為了曹丕的老師所為。曹丕的老師既保證了他和曹丕之間的聯繫,又不用下其他的那些人一樣做的那麼媚俗。

張良這一輩子也跟劉邦保持著相同的關係,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既不用腦袋發熱,隨著人家一起的產業去陪葬,就像諸葛亮那樣,又不用說像韓信那樣離得她老遠,最後被人猜忌,然後劉邦提前動手。

第二點,張良這個人不搶功勞,劉邦奪得天下,大宴群臣,說咱們一起坐在一起,商量一下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接著手底下的人吵作一團,劉邦就呵呵一笑,坐在張良旁邊就告訴他哎,我給你一個好處,齊國土地上面你自己挑3萬戶人家歸你了,張良趕緊表示推脫說我這個人吶,什麼事情都沒幹,如果平白無故給了我3萬戶的土地,我這肯定是不能夠接受的。

要知道,劉邦手底下曹參費盡心力才拿了最多的10600戶!如果說張良私自把這3萬戶的人家給收到手裡面,那就等著劉邦手底下那幫群臣把它咬死吧。

張良在這一點上面保持著自己的平常的那種敏銳的感覺,當然劉邦這個人也是一個孩子氣的傢伙,你如果直接推脫了,那當然不行。張良又下一個臺階,說既然我跟主公相遇在留縣,你就在留縣這個地方給我一些封邑,劉邦把這個地區1萬戶人家全部交給了張良。張良被稱為留侯,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第三點,張良可以保證把自己所有的慾望全部撇乾淨,(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或者說他曾經奮鬥那個東西已經不存在了。

張良本身是韓國貴族,他一開始是替韓國效力的,但是韓國貴族被項羽給殺了乾淨以後,韓國貴族已經全部消失殆盡了。張良已經失去了奮鬥目標,這個時候劉邦自然是對張良放心到了幾點,你都沒有那我為什麼還要防備你呢?

當然,張良在劉邦執政的末期也是儘量不摻和到政治裡面,少數的幾次也是因為劉邦逼著他出山,他才出來,但是也只不過是一個和稀泥的角色,也就是劉邦說什麼就跟著照做就行了。

正是由於張良這一種明哲保身的做法,才讓劉邦後期對那些異姓王開始舉起自己屠刀的時候,能夠保全自己。

希望星晨58298869
2019-03-29

1.善於處理君臣關係。 其強項固然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但這是他建功立業的根本,個人從沒因高祖給予的評價而驕傲自滿;縱使在人生巔峰,依舊謹言慎行,彬彬有禮,讓劉邦感覺他始終是作臣子的料,這是重要因素,作為功成名就的開國元勳讓皇帝看了舒服,不起疑心是要本事的。

2.本身沒有野心,而且不追逐名利,激流勇退。 劉邦大封功臣時,不僅沒爭名奪利,反而展現了高姿態,主動放棄民生富裕、食邑豐厚的地方,反而選擇了貧瘠的窮鄉僻壤留縣,這是一種風格,更是一層境界,劉幫對他人人品是仰慕的!後來,張良遊歷名山大川,縱情山水,盡展淡泊名利的情懷。

3.鴻門宴上救劉邦,助呂后力保劉盈皇太子之位,對爺倆有再生之恩。 入關後,項羽要在鴻門宴上殺劉幫,項伯告訴張良後,張良刻不容緩地轉告劉邦,並跟隨他親歷鴻門宴,其間,招呼樊噲入帳,機智辭令項王,巧妙掩護劉邦撤離,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戲劇,讓劉邦性命得到保障。

呂后年老色衰,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危機感頓生,她唯恐劉邦一不小心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自己的後位與兒子的太子位將不保,張良為之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劉盈斡旋,讓劉邦感覺劉盈勢力已形成了,才打消了廢太子念頭。

新知传习阁
2019-01-11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一生中最大的一個轉折點就是在博浪坡刺殺秦始皇,因為刺殺失敗,張良顛沛流離,四處逃難,多次差點被捕。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後人,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恢復韓國。

事後經過反省,張良才發現刺殺並不解決問題,就算秦始皇死了,還有秦始皇的兒子和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要消滅秦朝,必須採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聯合其他六國後人共同滅亡秦國,方為上策。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從這時開始,張良開始學習兵法謀略,並且洞察了人性。隨後他把自己包裝成了一個得道於世外高人黃石公的社會名流,長期混跡於反對秦國的六國貴族之中。

張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能夠消滅秦國的人,並輔佐他,成就一番大業。他發現這個人不會是項羽,隨後就投奔了劉邦。平心而論,他對劉邦這個人並不滿意,但是再也找不到更合適的了。這次的張良已經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者,更注重解決問題。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在劉邦的身邊,幫他出謀劃策,首先攻入咸陽,隨後又幫他躲過了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必殺令。項羽殺死了韓王成,更加堅定了張良幫助劉邦的決心。

張良勸劉邦聯合英布和彭越等人,共同對付項羽,從大的戰略上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包圍和戰術牽制,為擊敗項羽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高度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把他的功勞排在了蕭何和韓信之前,足見劉邦對他的敬重。

劉邦為了表達對張良的感謝,讓他從齊國挑3萬戶做自己的食邑,作為自己的封地。張良果斷的拒絕了,他選擇了自己和劉邦相遇的留地(這個地方有點貧瘠)作為自己的封地,因此也被劉邦封為留侯。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長期混跡於江湖,經歷過家族的興衰成敗,歷經秦末戰爭風雲,他早就把劉邦給看透了。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流氓,做事沒有底線。只可以共患難,不可能同富貴。

據說張良曾經勸告韓信,和自己一起退出朝堂,被韓信拒絕了。張良就像劉邦提出辭呈,稱自己年老體衰,不堪重用。為了自己能夠延年益壽,就跟隨大師赤松子雲遊去了。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其實不管是黃石公,還是赤松子,都很有可能是張良都傳出來的人物。為的就是要製造一種神祕感,讓劉邦相信,並且不敢殺自己,最終達到自保的目的。

後來,劉邦和呂后相繼殺掉了其他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都不能倖免,就連和劉邦從小一起長大的盧綰也差一點被劉邦殺掉,被迫流亡匈奴。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張良能夠安度晚年,首先就在於他有很強的洞察能力。他知道劉邦不是一個善茬,要想好好活著,就要把所有的好處都讓給劉邦,並且表明自己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

第二點,張良非常聰明,和漢文帝一樣,選擇了最差的封地。這樣就不會讓別人眼紅,給自己帶來天外橫禍。別人都去爭奪最好的,他卻收這一塊貧瘠的土地,保證自己家族的安全。
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第三點,張良始終保持著和漢朝高層之間的良好互動,既不攪亂朝局,又會在不動聲色之中平息一切風浪。當劉邦決定廢掉太子的時候,張良就為呂后出謀劃策,保住了太子劉盈,贏得了沛縣元老對張良的一致好評。

最後一點,張良是水平非常高超的營銷大師,他非常善於包裝自己,把自己銷售給合適的人。更能夠根據形勢制定合理的戰略,並在最後關頭選擇合適的退出方式。有這個能力,張良不愧是中國謀略第一人。

路遥lgy
2019-01-09

謝謝邀請!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劉邦說運籌帷幄他不如張良!漢初三傑只有張良安度一生。張良一生聰明淡泊名利!劉邦稱帝后表彰功臣,讓張良任選萬戶,張良拒絕說只要留地,被稱為留侯!留這個地方是張良第一次見到劉邦的地方。那意思還是說要永感皇恩。自己不是貪念財務之人!張良深諳君臣之道,早在項羽死後,他曾勸韓信說你該隱去了!再有就是,他和呂后有過往,出主意幫呂后的兒子包住太子之位!呂后當然是感激不盡的。張良選擇隱居,也是他了解劉邦多疑的性格,只有遠離權利他才會安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