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10 個回答
星火辰
2019-03-21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如今依然是個很有爭議的問題。嫡長子死,而立嫡長孫,這也是歷史上的大王朝一般堅持的做法。朱棣雖然奪位成功了,但朱允炆其實勝算更大,不能說朱元璋的安排就是失誤。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一、先說嫡長孫繼承製。這是古代大王朝,在太子死後,關於皇位繼承的確定辦法。朱允炆大概像他老爹朱標一樣,比較仁厚,朱元璋或許有些擔心,但相比於算命式的預料自己死後朱棣會造反,還不如採用一個穩妥的繼承辦法,以保證明朝的長治久安。

就在明朝之前的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死後,也是皇太孫元成宗(太子真金之子)繼位,不也沒什麼問題嗎?要知道蒙古部族之間的爭鬥還更激烈咧。朱元璋豈會不知道元朝的事,既然如此,何不遵循規矩。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二、再說燕王朱棣的身份問題。朱元璋大概從來沒有想過,會讓太子之外哪一位皇子來繼承皇位,他給兒子們各房的字輩都擬寫好了的。太子朱標一房,從朱允炆開始,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光看這字輩,就是期望這房是君主的。而朱棣一房,從朱高熾開始,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無外乎是一種良好的期望罷了。

朱棣的親生母親多半不是馬皇后,到底是蒙古人、還是朝鮮人,這也不好說。據說,連太子朱標的親生母親都不是馬皇后,朱棣後來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不得不把太子、秦王、晉王、燕王、周王五個,都說成是馬皇后的兒子。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三、朱元璋的安排並非不到位,建文帝的失敗有偶然性。且不說朱允炆因為仁厚而喪失的除去朱棣的機會,單說靖難之役,一打好幾年,朱棣的老巢北京是被朝廷大軍包圍了的。朱棣聽從姚廣孝的建議,搏命出擊,長驅明朝當時的首都南京,這是極為冒險的,就是不成功便成仁。朱棣的確是成了,但原因比較複雜,並非朱元璋安排不到位。更何況,即便建文帝敗了,他到底死沒死,也是個很大的疑問。有人就認為,建文帝早從朱元璋事前安排的密道逃跑了,考慮到朱元璋的性情和經歷,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圖片來自網絡,更多內容請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Mer86
2019-03-25

首先,朱棣能打贏靖難戰爭,一方面是他的能力強。但主要原因是朱允炆自己作死。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朱允炆身為大明的皇帝,難道還打不贏一個藩王?或者說,朱棣區區一個藩王,他有膽子敢謀反

其次,朱標病死的時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都活著。不考慮朱元璋的個人喜惡,就只按照“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來說,太子死了,最應該被立為儲君的也是秦王朱樉。哪裡輪得到朱棣?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一、為什麼要立朱允炆?

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已經64歲了。朱元璋為了能讓朱標順利繼位,整整給他鋪了25年的大路,為他扶植了一個龐大的太子黨。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

如果說,因為朱標先走了,朱元璋就要徹底推翻掉先前他為朱標扶植的太子黨,重新再構建一個新的太子黨,這個工作量,明顯不是已經64歲高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的朱元璋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朱元璋只能在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讓自己的嫡孫接朱標的盤,繼承太子朱標原有的勢力。這是比較穩定的方案。

不過眾所周知,朱標有幾個兒子,並不是只有朱允炆一個兒子。朱元璋在四個皇太孫當中選擇了朱允炆,也有他的打算。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當時,真正的嫡長孫是朱允熥,他其實最符合朱元璋的儲君標準。但是朱允熥的生母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屬於常氏利益集團的骨幹。朱元璋擔心傳位給了朱允熥,到時候主少國疑,常、藍兩個外戚集團會架空朱允熥,重蹈當年東漢的外戚干政,影響朱家的利益。於是,朱元璋就沒有選擇真正的嫡長孫朱允熥。

相比於朱允熥,朱允炆不存在這個問題。他的生母呂氏並不是大家族出身,不太可能影響到朱家對大明的統治。於是,朱允炆就被朱元璋選中,變成了大明的繼承人。

朱允炆被冊立後,朱元璋非常果斷的殺掉了藍玉和常升(常遇春兒子),繼而又殺掉了包括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等十五位明朝開國功臣。這些人都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太子黨。但由於他們又都跟朱允熥有利益糾葛,為了給了朱允炆鋪路,朱元璋只能狠心把這些人全殺了。

這些人的被殺,歷史上稱為“藍玉案”。朱元璋給藍玉一黨編造了“謀反”的罪名。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藍玉死的冤,他只是因為妨礙了朱允炆繼位,才被朱元璋所殺。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偏愛朱標或者偏愛朱允炆,也跟什麼宗法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繫。他立朱允炆,實際上依據當時的那個情況,為了政治權衡,作出的一個最優選擇。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二、朱元璋為什麼沒料到朱棣會造反?

按照馬後炮的說法,朱元璋確實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外藩造反,成功案例屈指可數。朱元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並且還能造反成功。

那麼中國歷史上的藩王造反,為什麼就那麼難成功呢?我歸納了幾點:

首先,外藩實力弱,中央實力強。外藩與中央的實力不成正比,無法與中央匹敵。這是用腳都能想得到的。

第二,藩王造反就意味著顛覆當下秩序,對立面太大;就拿後來朱棣造反來說,有幾個藩王陪他一起造反?

第三,藩王的身份高貴,衣食無憂,造反的風險實在太高了。只要皇帝不往死裡逼,藩王是真的不想造反。

結合以上三點,朱元璋當時沒有料到朱棣會造反,這是很正常的判斷。

事實上,後來朱允炆削藩,雷厲風行,接連廢殺五王。把刀架到朱棣脖子上,逼得朱棣只能靠裝瘋賣傻,乞求朱允炆放過他時。朱棣也依然是瞻前顧後,難以下決心,不敢造反。這恰恰就證明了朱元璋的判斷是沒有錯的,朱允炆優勢之大,讓朱棣這種猛人也很畏懼。

但是朱允炆是個奇葩,他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把這三條藩王的劣勢,自己的優勢,全部給排除掉了。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首先,大家以為朱允炆是削藩,結果朱允炆的真正想法是廢藩。他不僅要廢掉藩王,而且還要把藩王趕盡殺絕。這麼下狠手,藩王沒有了退路,豈能不反?

第二,朱允炆一邊廢藩,還一邊改革。他減免浙江的稅收,卻提高北方省份的稅收。此外他還搞官制改革,裁減官員數量。這無疑是把一部分人的民心所向往朱棣那邊推。當朱棣起兵造反後,跟隨朱棣造反的人確實不多,但是向朱允炆效忠的人也沒有多少。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坐山觀虎鬥,看著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兩人內鬥

當朱允炆的優勢不在,朱棣縮小了自己與朱允炆的實力差距後,剩下的就是朱棣與朱允炆的能力大比拼了。而朱棣是什麼水平?朱允炆是什麼水平?這還用問?

因此,靖難戰爭會爆發,靖難戰爭的最後結果,都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的。如果朱元璋能再重新選擇一次,他必然是不會選擇朱允炆這個奇葩了。



三、為什麼不直接立朱棣?

朱元璋不立朱棣,除了前面提到的立朱允炆的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朱標病死的時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都活著,朱棣只是老四而已,在老二和老三都活著的情況下,憑什麼輪到他繼位?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雖然說,秦王和晉王都不如朱棣,但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如果讓朱棣繼位,那麼皇位繼承還有章法嗎?這是不是就等於承認皇族人人都有權當皇帝?

如果這樣的話,其它藩王會怎麼想?會不會也鬧出明朝版的“八王之亂”?當年的八王之亂就是因為沒有宗法約束,藩王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當皇帝,所以才興兵叛亂,打得天下大亂,斷送了司馬氏的江山。(司馬懿和司馬昭靠政變起家,上樑不正下樑歪,沒給後代子孫做好榜樣)

後來朱棣堅持立朱高熾,而不是他自己更中意的朱高煦,其實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廢長立幼並非不可,但是廢長立幼就必須承擔其它藩王覬覦皇位野心的風險。

朱元璋是何許人?他豈會犯這種失誤?朱棣從他出生那天開始,他就不可能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了。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四、總結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繼位,這是朱元璋當時自我判斷,最合理的選擇。雖然最後朱允炆沒能保住皇位,但這個鍋不能讓朱元璋背。畢竟朱元璋的鋪路工作做的很到位,該殺的功臣他全部都殺了,該背的罪名他全部背了。對朱棣這樣的藩王也是嚴密監控,隨時都可以逮捕。

後來朱允炆繼位,他至少有十次機會可以直接殺掉朱棣。但是朱允炆很奇怪,他明明是個心狠手辣之人,卻偏要裝出仁君模樣。有機會不把握住,最後被朱棣反殺,也算他活該了。

至於朱棣,他起兵奪位能成功,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朱元璋也沒有預想到,自己死後會破了藩王造反成功的這個記錄。

萨沙
2019-03-2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

我們作為局外人,只能分析分析。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第一,朱元璋試圖建立一個傳位制度。

朱元璋很聰明,知道以往很多朝代之所以垮臺,源自於皇位繼承人之間互相殘殺的火拼。

朱元璋之所以表示皇位一定會傳給大兒子朱標,死前又確認將皇位傳給嫡長孫朱允炆,就是試圖建立一個制度。

也就是,除非嫡傳長子長孫太不成器,不然皇位就是他們來繼承。

這樣一來,即便嫡傳長子長孫可能存在能力有不足的缺點,但至少會避免皇族之間互相殘殺。

在朱元璋看來,後者對國家危害更大。畢竟明朝的君主集權制度還沒有滿清那麼誇張,皇帝會有很多大臣來輔佐,能力差一些也不會太要緊。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第二,朱元璋對未來國家的規劃。

朱元璋擊敗了蒙古人,將他們趕到大漠。

朱元璋死前幾年,逃到大漠的北元已經滅亡,北元皇帝被蒙古實力派部落誅殺。

當時蒙古分為韃靼、瓦剌、兀良哈,互相攻殺,實力大減,已經不足為患。

在朱元璋看來,下面的重任不是軍事,而是好好的建設國家。

朱標和朱允炆的軍事才華不如朱棣,但前兩個人性格都寬厚,仁慈,頗有些治國才能。

就像孫策和孫權一樣,此時是需要用到孫權的時候,而不是孫策。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事實上,雖然朱棣上臺以後毀掉了朱允炆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看到朱允炆還是不錯的,對國家進行了司法、經濟、行政等很多改革,他的新政讓大明有著很大的發展。

即便朱允炆消除藩鎮手段拙劣了一些,但和朱棣反叛並沒有直接聯繫。

因為朱允炆之前取消了5個叔叔的藩鎮,這幾個王爺也沒造反。有意思的是,朱棣逼死朱允炆以後,將5個兄弟的地位恢復,卻有3個弟弟直接謀反,還有1個弟弟謀反陰謀暴露全家自焚,只有1個勉強善終。

朱棣之所以造反,主要還是處心積慮要做皇帝。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第三,朱元璋對於朱棣小看了。

其實,朱元璋最大的問題,是死前沒有把朱棣的軍權剝奪。

作為朱元璋這麼老辣的人,應該想到向兒子朱棣這種人,手上有10萬大軍,又如何能夠安分守己。

唯一的可能是,朱棣的演技高超,讓父親對他不太看重,認為他不可能造反。

朱元璋對於兒子處理不好,導致大孫子朱允炆最後跳火自焚。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第四,朱元璋對朱棣不太喜歡。

大家注意,在古代嫡出和庶出有很大區別。

朱標是朱元璋正宮皇后馬娘娘的兒子,同其他弟弟是不同的。

而朱棣的母親,是朝鮮人,應該是朝鮮進貢的妃子。

這也不稀奇,早在元代,朝鮮就會進貢貴族美女給蒙古皇帝為妃,還做過皇后。

但朱元璋應該是有著比較強烈的民族情節,本能不喜歡這個混血兒朱棣。


事實上,朱棣此人是相當殘忍的政治家,對自己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也難怪朱元璋不喜歡。

站在一個父親角度,誰會喜歡能夠隨便殺死自己兄弟的孩子,即便從政治角度來說朱元璋可以理解。

自撰是一种追求
2019-04-15

朱元璋是個彪悍的皇帝,也是一個勤政的皇帝,如果當時有勞模的話,他肯定是諸多帝王中的勞動模範。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殺伐決斷,毫不猶豫,這麼個強人,在傳位時,難道沒有預料到骨肉相殘嗎?

朱棣,是所有皇子中能力最強的(帶兵打仗、治國理政),野心和手段也是最像他父親的,繼承大統的呼聲也是最高的。可朱元璋依舊傳給了自己的孫子,相比朱標,朱棣的成長環境就沒有那麼優越了,沒有專門的老師教課,也沒有鳥語花香的生活環境,只有戰場上不斷的廝殺,從小處於這種環境中,讓朱棣擁有比其他皇子更狡詐、更凶殘的手段,同樣也有更堅韌的毅力,戰場上的你死我活,絕不是靠皇子這個身份活下來的,相比朱標,他更像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大將,為帝國守疆擴土,但不能治國理政。

朱元璋十分喜歡朱標,除了朱標自身的仁和理,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是馬皇后的嫡長子,這個在任何境地都無怨陪著朱元璋的女人,也是朱元璋唯一聽從建議的人,從開始的不離不棄到最後的相夫教子,這是個讓朱元璋從內心深處深愛的人,成就偉業伊始便立朱標為太子,我相信這方面有很多馬皇后的原因。可惜朱標終究沒活到當皇帝,這個嚴肅的問題就擺在了朱元璋面前,穿孫子還是再找個兒子,朱棣排行第四,實力能能力確實能拔頭籌,可是老二老三同樣手握重兵,直接傳給朱棣跨度太大,免不了日後手足相殘。再加上治理國家不需要太多武力,朱棣常年征戰在外,殺心太重(繼位後,是為數不多可以上馬親征的皇帝),辛苦打下的江上需要修養生息,交給仁君才可以放心,顯然在朱元璋這裡,朱棣不是很符合這個要求,為了朱標能夠順利理政,自己已經將荊棘擼乾淨了,留下的武將要不是隻能防守,要不是沒有野心,怕的是傳位朱棣後,朱棣這麼像自己,萬一把幾個擁兵自重的皇子擼乾淨,也不是沒有可能,哪一個父親也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更何況朱元璋還是開國皇帝。

相比之下,仁德兼備的朱允炆更像一個好皇帝,戰爭後的帝國需要這樣的人來恢復,按照朱元璋的想法,自己已經制定好了大明的萬年規則,只需一個仁君實施就行,該拔的刺,該殺的人,該提拔使用的人才,全找好了,下一任皇帝不需要用鮮血來維持秩序了,就是他了,朱允炆,希望像你父親一樣,以仁治天下。

可惜,朱允炆是個孝順孩子,是個好人,絕不是個優秀的皇帝,失去了朱元璋的庇護,同時失去了對他幾個叔叔,對朝野上下的掌控。但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朱棣確實能夠將大明的輝煌發展到頂峰,還是那句話,他不是個好人,但是個好皇帝。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方圆论坛
2019-03-31

方圓論壇觀點!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在選擇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做的很過分。原本朱元璋的太子人選是他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兒子朱標。而且在朱元璋稱王的時候就已經立朱標為世了。後來朱元璋稱帝朱標順理成章的晉升為太子。而朱棣做為朱元璋的四兒子是沒有資格當太子的。即使朱棣戰功彪炳。但首先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這一點就讓朱元璋不能不重視朱標,其次朱標本身也很優秀,性格仁慈寬厚,對於自己的弟弟們也是十分的友愛。並沒有因為自己太子的身份而看不起別人。而且朱標也曾經多次幫助朱棣以及其他皇子,避免他們受罰。所以朱標在眾皇子之中頗有威望。本身朱標繼位完全可以避免之後的紛爭。但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因病去世。這下子就激起了其他皇子的皇帝夢。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原本朱標死後,按理說朱元璋應該在其他兒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但是朱元璋卻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但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之後,雖然其他的兒子不服,但也不敢明說。因為朱元璋這個草根出身的皇帝對於權利的把控不可謂不嚴。而且朱元璋殺性那就一個重啊。沒有哪個兒子敢反抗朱元璋的命令。朱棣這麼一個狠人在朱元璋面前都乖的好像鵪鶉一樣。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元璋之所以立朱允炆為繼承人,一個是因為朱允炆確實有真才實學,其次朱允炆至孝,朱標死後朱允炆因為哀傷過度導致形容消瘦,這也使得朱元璋大為感嘆,因此對於朱允炆的印象更好了。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允炆和朱標實在太像了。這個像不是說長的相似商周。而是在性格上,在為人處事上,幾乎和朱標別無二致,而且同樣的出色。這就導致朱元璋更加傾向於朱允炆。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元璋之所以沒立同樣優秀的朱棣。主要是因為朱棣的血統不純。朱棣的生母是一個貢妃,也就是其他勢力孝敬給朱元璋的女人。朱棣的生母要麼是朝鮮人,要麼就是蒙古人。朱棣母親的身份本來就很低,而朱棣雖然能征善戰,但朱元璋也只是把他當做一個得力助手而已。朱棣的血統就限制了朱元璋不可能傳位給他。其次朱棣給朱元璋展現出來的是他非凡的軍事才能。而朱棣的政治才能並沒有給朱元璋展現出來。或者說朱元璋並不瞭解朱棣的政治才能。而朱允炆的政治才能朱元璋是一清二楚的。朱元璋想要大明朝千秋萬世就必須選擇一個懂得治國的皇帝。畢竟江山已經打下來了,之後需要的是治理。而朱棣這位無敵猛將則被朱元璋給pass掉了。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元璋時候朱允炆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建文帝繼位之後為了收權,所以開始大肆削藩。短短一年時間內五個藩王被廢。而強大的燕王自然而然就成了建文帝的下一個目標。而朱棣這邊本身就對建文帝繼位不滿,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不敢有所表示,而朱元璋死後朱棣自然無所顧忌。而且現在他的侄子都準備要他的命了。朱棣自然也不會和他客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造反了。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本身朱棣的勢力和建文帝差距很大。而且初期的時候朱棣還處於劣勢。但隨著時間的退役朱棣漸漸佔據上風。上面我們也說過,朱棣早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本身就是一位無敵統帥。而建文帝對於軍事方面知之甚少。由於朝廷指揮不當導致自身節節敗退。之後各地殘留藩王又相繼表示支持朱棣。所以最後朱棣統帥大軍攻破南京城,而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下落不明到現在也依舊是個迷。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棣造反成功很大原因可以說是建文帝自己作死。本身建文帝是一個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皇帝。而朱元璋的兒子也沒有一個簡單的角色。建文帝繼位之後本身地位就不是很穩,而他匆忙的削藩導致各地藩王的敵視。這也是為什麼朱棣造反之後不僅沒有人勤王,反而各地藩王都支持朱棣。建文帝的莽撞害死了自己。沒有屠龍技還偏偏想當屠龍手。你說他不死誰死。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

文史频道
2019-03-23

文史頻道第155期長孫朱允文

1392年5月17日,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突然去世,這個消息讓朱元璋備受打擊,晚年的朱元璋性格大變,正是由於朱標的去世。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元璋在當時已經64歲,國不可一日無君,更不可一日無儲君。

朱元璋除了朱標,還有25個兒子,按照古代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朱元璋並沒有在眾多兒子中選擇繼承人,而是力排眾議讓皇長孫朱允炆做了儲君。

在當時的形勢是,朱標坐鎮中宮,其他兒子鎮守各地。

朱元璋的設想是由自己的子孫來駐守邊關,不會引起異性王威脅朝廷,但是他卻沒有想到各地朱姓王爺卻擁兵自重,成為大明王朝最大的潛在威脅。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棣在各地藩王中的地位最高,實力最強,他負責鎮守北平,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

如果朱標不死,那麼各地藩王會安守本分,因為朱標為人謙和,做太子很多年,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繼承人。

但朱允炆則不同,他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代人,在朝廷中沒有半分的戰功和威信,各地藩王根本不會把一個大侄子放在眼裡。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即使朱元璋強行扶朱允炆上位,但並不能改變這些人對大侄子的看法。

在朱元璋去世後,各地藩王沒有了束縛,逐漸視朝廷命令如兒戲。

終於雙方的矛盾爆發,朱允炆開始了削蕃政策,而且像朱棣這樣位高權重的叔叔,成為了首要目標。

稚嫩的朱允炆跟本不是四叔朱棣的對手,在城破之時生死不明。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元璋肯定沒有想到,當初正是自己大肆分封藩王,才導致了今日朱允炆之禍。如果讓他重新選擇,朱元璋肯定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End—


原創作品

作者:冷月鉤沉

团团文史
2019-04-27

朱標英年早逝以後,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爭奪太子之位的野心,但為什麼朱元璋偏偏繞開這些兒子,非要選擇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呢? 實際上,在朱元璋生下的兒子中間,雖然有野心的人不少,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爛泥扶不上牆,唯有燕王朱棣,可以與朱允炆一爭高低。 而朱元璋最後選擇朱允炆,是經歷過一番痛苦的思想鬥爭的。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01 朱元璋對朱允炆喜憂參半 朱允炆是皇太孫,根紅苗正,但為人太過於仁慈,因此,朱元璋看著這個乖巧的小孫子,心頭不免產生了許多擔憂:這個孫子,太像自己的兒子朱標了,他如此柔弱,怎麼能夠承擔起天下的重任呢,還不被手下的忠臣們給“吃掉”? 然而,仁慈的朱允炆卻非常人心。在朱元璋掀起一輪又一輪的腥風血雨以後。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民間,客觀上都需要一位有仁愛之心的君主,讓飽受摧殘的人們喘口氣。這方面,朱元璋也是看在眼裡的。 而更讓朱元璋喜的是,他崇尚孝道,而朱允炆正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02 朱元璋對朱棣既愛又“恨” 對於四兒子朱棣,朱元璋是非常欣賞的。朱棣勇猛果敢,這一點非常像自己。在多年的戰爭中,朱棣一直是一個戰神一般的存在,由他為明朝守邊,朱元璋非常放心。 然而,朱元璋對朱棣,還有一種“恨”。這種“恨”不是仇恨,而是恨其不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 在歷史上,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現在還是一個謎。不過,她很可能是一位來自高麗的妃子。這樣的出身,決定了朱棣,不可能登上皇位。 而我們不能苛求朱元璋,能跳出當時的傳統束縛,冒天下之大不韙,不立嫡長孫,而去立一個“來路不明”的兒子。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於是,在經過艱難的權衡後,朱元璋最後決定,立自己16歲的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固然對朱棣很不公平,但是要怪,就怪這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吧。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2019-03-21

在朱元璋的認知裡朱棣是不可能繼承皇位的,也就是說朱元璋根本沒有考慮過朱棣的繼承問題。原因主要在於: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在少數民族蒙古族統治的基礎上建立的,當時的華夏大地由於元朝的統治逐漸胡化,為了恢復漢家文化禮儀,朱元璋沒少制定措施,比如復衣冠如唐制,參考漢家之前的制度,恢復漢家傳統的禮儀,而皇位繼承製方面,朱元璋有鑑於之前皇室因為皇位問題進行的內耗,不說其他朝代以元朝為例在公元1308年到公元1333年短短的25年元朝換了9位帝王。

如此動搖國本的內耗,讓朱元璋決定嚴格遵從漢家一直流傳的嫡長子繼承製,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以此來杜絕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天然上失去了優先繼承皇位的資格,朱允炆因為其父朱標的緣故,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成為最合適的人選,這是內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外部原因則是元朝北遷後雖然實力不如明朝,但騷擾掠奪明朝還是可以的,為了解決外患朱元璋除了8次北伐之外就是設立邊塞九王,即讓自己表現不錯的九個兒子鎮守邊疆,朱棣充其量只是實力最強大的邊塞王之一,朱元璋沒想過他敢造反。

邊塞的磨礪給了朱棣造反的心,這點朱元璋是沒想到的。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馬上打天下,不代表可以馬上治天下,經歷過動亂的朱元璋明白之後的帝王推行文治比推行武治更容易讓國家長治久安,朱棣尚武,朱允炆尚儒,綜合考量之下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

地级玩家
2019-04-25

朱元璋在當了皇帝之後因為整治貪官汙吏,和各個黨派鬥爭,大肆殺戮,搞得人心惶惶,朝野振動,後來他慢慢意識到管理一個國家不能光靠殺人,所以他需要一個仁君,太子朱標自幼跟隨明初四先生之一的宋濂學習儒家思想,性格較為寬厚仁慈,並且對諸位弟弟照顧有加,秦王、晉王等諸位弟弟犯錯的時候一般都會站出來向朱元璋求情,在朱元璋兒子之中威信最高。朱元璋稱吳王時即是世子,洪武元年被立為皇太子,正式確定成為朱元璋的接班人。如果按照正常發展等著朱元璋駕崩之後,朱標就會繼位,在明史上成為第二位皇帝。遺憾的是他還沒等到登基的那一天就因為風寒病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逝了,朱元璋因為朱標的死還大病一場,由此可見他對朱標的感情和期望,他傳位朱允文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朱允文性格上很像他父親,待人寬厚仁慈,但最後也敗在仁慈上了,再說朱棣他跟朱標不同,他生性好鬥,從小在軍營中長大,也沒有朱標那樣的仁慈,性格很像朱元璋,這不是他想要的,朱元璋要的是仁厚之君,再說朱元璋也根本沒有想過他兒子會去造反,這個問題你要問朱元璋他不要砍了你啊!

中国历史研究所
2019-05-02

試問朱元璋又怎麼知道朱棣敢造反呢?

而且可以說靖難之役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朱元璋的種種策略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發生,朱元璋的皇太孫就就這樣被自己的叔叔趕下臺了,最後不知所蹤。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我們要知道朱允炆繼位是拿著朱元璋的遺詔繼位的,而且在朱標死後,朱元璋就已經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了,就是皇帝的合法繼承人了。在古代都知道先帝的遺詔是最重要的,先帝指定是誰繼承皇位那麼就是誰,即使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也是可以的。更何況是自己的孫子呢?所以說朱元璋根本沒有想到朱棣會造反。但是可以說朱棣的造反就是朱元璋一步一步造成的。

首先就是給朱家人太多的權利了,看看朱元璋當了皇帝幹了什麼,和劉邦一樣的策略,把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到了各地,24個兒子還有一個從孫,一共25個人全部封為藩王。這些人都是駐紮在全國各地最重要的邊境,要塞地區。朱元璋的想法可以說和劉邦是一模一樣的,都是想通過血緣關係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但是最後都是藩王造反,漢朝有七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這些藩王有著極大的自治權利,有自己的軍隊,封地,王府,還有官員,可以說就是國中之國。一開始的藩王除了幾個邊境地區的王有著比較多的軍隊,其餘的都是極少數有軍隊的,有的也只是幾千人。朱棣就是駐守在北平的燕王,邊境地區,當時朱棣也是最大的藩王有10萬軍隊,還有就是朱權寧王有八萬。這些人都駐紮在邊境地區,常年作戰,和中央的軍隊比起來作戰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藩王能不造反嗎?而朱元璋呢?後來又搞出了一個《皇明祖訓》裡面就說到了: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這個也正是給朱棣這些藩王造反制造了藉口。朱棣後來造反就是用這個藉口。

而朱允炆呢?一繼位就想著削藩,把各個藩王都開始變為庶人,收回封地。對於一個剛剛繼位的皇帝只能是逼這些藩王造反了。而朱棣又是最強大的,所以說朱棣有實力,有權利怎麼會甘心就被朱允炆削藩,貶為庶人呢?那麼就只能選擇造反了。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最後的結果都知道了,朱棣有了四年時間就把朱允炆趕下了臺,自己當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