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嗎?

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今天,他足足被人們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們譏諷了2000多年,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多年,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戰國轉折性的大戰――在壯闊、血腥的長平大戰,趙軍統帥趙括究竟犯了那些錯誤,對於那可憐的40萬冤魂中,趙括又究竟該負什麼責任呢?! 長平大戰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造成這種錯誤的人正是所謂的四大名將之一的上將軍廉頗。戰國時代,由於趙國的戰略環境和地理環境所決定,趙國的軍隊擅長的是野戰或者說擅長進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戰,趙國最厲害的就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輕步兵、騎兵等,所以才在對匈奴和胡人中屢建奇功。 秦國最擅長的是什麼呢?!是步兵和防守,雖然秦國有地理地形的優勢,但是數百年來東方六國攻入秦國本土的次數,有幾次呢?!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可以說趙軍一開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戰略性錯誤。尤其,在對壘中後期,秦軍逐漸找到了對付趙軍的騎兵的方法後,趙軍更加不堪一擊
10 個回答
潘政很忙
2017-04-01

千古名將趙括 被黑了2000多年 公元前260年,趙王用趙括替下長平前線的廉頗,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將,趙括上任後改變對秦軍作戰策略,主動出擊,後中秦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只40萬趙軍被坑殺。自此趙國國力頹廢,再無力抵擋秦軍的攻勢,趙括也被釘在恥辱柱上2000多年,被冠以只會紙上談兵的庸將,可事情並不是這樣,最起碼趙括絕非庸將,只不過是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失敗了總麼說你都很正常!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韓國上黨郡,韓國願意將上黨郡割讓秦國,但上黨郡守馮婷不願秦國佔領上黨,向趙國求援,願意將上黨郡讓與趙國。趙王在國內強硬派平原君的建議下,同意接收上黨郡,派大將廉頗率軍進駐上黨,抵禦秦軍。自此,歷史3年的長平之戰拉開序幕! 很多人認為趙國此舉是自尋死路,不應該接收上黨招惹秦國,這就有些由戰爭結果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了,戰前的七國中,論軍事實力也就是趙國能與秦國一戰,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富兵強,國力蒸蒸日上,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國力是增強了不少,但更多是軍事方面,可惜的是,趙武靈王死後,很多改革措施也被廢止。所以說當時趙國面臨的形勢是,秦國意欲向山東擴張,韓魏趙三國自然首當其衝,早晚會與秦軍一戰,此時開戰兩國實力差距肯定要比日後開戰要小。趁勢佔領上黨,還可掌握地利優勢,廉頗不就是依靠地形優勢才頂住秦軍進攻的嗎。所以說,此時接收上黨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呢,誰還會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長平之戰打了近3年,前期廉頗一直堅守不出,考慮到秦軍勞師遠征,後勤補給不易,打算拖垮秦軍,趙王也是同意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麼長時間不撤換廉頗,問題是當時秦國是吃不消了,可還能再挺一陣,趙國到是扛不住了,秦國自佔領巴蜀後,將那裡變成自己的天然糧倉,可反觀趙國,四戰之地,還要防範匈奴,其糧草儲備早已耗光,不足以支撐長平的趙軍了,而廉頗是不會因為後勤補給不足改變對秦策略的。趙王臨陣換將並不是聽信了秦國的反間計,反過來想,秦國說廉頗不行,秦軍最怕的是趙括,最起碼證明,趙括在外是有名望的,在趙國,民眾和軍隊對其實認可的,不然這種留言根本就不會再趙國流傳,讓一個在軍中沒有威望的人去統領40萬趙軍可能嗎? 趙王在確定趙括接替廉頗前曾問過樂毅,老將軍是同意的,說明他是認可趙括軍事才能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決定著趙括比任何人更適合趙軍統帥的職位。在3年的戰爭期間,趙括可沒閒著,他管著長平前線趙軍的後勤補給,數十次進出長平,對長平地形他最瞭解,古代打仗,對戰場地形的掌握程度足以改變一場戰局的勝利,所以說趙王任命趙括為長平趙軍主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趙括也具備一個統帥的條件。 趙括接任廉頗後,更改趙軍的部署,開始主動攻擊秦軍,當時秦軍主帥是王齕,秦國暗中將白起調至前線,連秦軍眾多將士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帥換了,更別提趙括了,如果趙括知道是白起率領秦軍,他是絕不會貿然出擊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主帥採取的是同樣的策略,都是派遣一隻偏師奇襲敵後,切斷敵軍後勤補給線,之後正面合圍,最不過白起更為老辣並且秦軍擁有軍力優勢,白起命王齕率軍鎮守後方,又派軍至趙國境內,是趙國不敢派兵解救被圍趙軍。 當趙括率軍猛攻秦軍營壘不下時,趙括應該就知道自己派遣的偏師可能已經被擊潰,便率軍回撤,發現後路被斷,下令原地建築營壘,固守待援,趙軍被圍46天,最終趙括領兵突圍時,身中數箭而亡,趙軍也投降秦軍,最後被坑殺。 設想一下,40餘萬大軍在被圍46天裡,軍隊沒有發生混亂,還保持這戰鬥力,趙軍在趙括活著的時候一直保有士氣,這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能辦到的?被圍期間,趙括一直組織突圍,如果說他成功了,那秦軍很有可能就會退軍了,當時為了支援前線戰場,秦國徵召全國14歲以上男丁支援長平秦軍,可見秦國當時亦是舉全國之力在支撐這場戰爭,如果說趙括突圍成功,秦軍就很難再有這樣好的機會全殲趙軍主力了,很可能會與趙國和談,還是那句話,歷史不容假設。,可秦軍也沒好到哪去,此戰秦國大概損失20萬人左右,要不然也不會打完長平之戰,連上黨都沒佔,就回國了,就是此戰之後秦國國力大損,必須休養一段了。 如果換了別人,未必能做的比趙括好,個人感覺!!

三观不正聊历史
2017-03-11

趙括不是紙上談兵,只是敗在信息不對稱——秦國偷偷換帥。

趙括之所以進攻,是想和王訖為帥的秦軍進行一次決戰——一戰定江山。如果秦國沒有換帥,趙括是戰略是正確的,硬碰硬的戰略,是王訖會選擇的戰略。

趙括之所以突圍不成功,關鍵在於他遇到了一個強悍的組合:秦昭襄王+白起所組成的秦國全國動員。而趙括只是孤軍奮戰。沒有秦昭王的河西動員令,白起所率領的秦軍 還真的困不住趙括的趙軍。

有興趣的可以看我《非戰之罪:長平之戰趙括並非紙上談兵》一文的詳細分析

逗日狗
2017-03-11

說能紙上談兵都是抬舉他了,本來他統帥40萬大軍出擊,部隊應該有偵察部隊偵察,前鋒部隊試探,中軍壓陣,後軍支援,這是起碼的行軍部署吧!就算遇到敵人也不可能全部被包圍吧!感覺這貨什麼也沒部署全軍集體出動,被人包了個結實。就算被敵人包圍也沒什麼,在野外六十萬軍隊包圍四十萬軍隊本身就有很多困難,會有許多薄弱點,反應快點馬上突圍,要麼集體向一個方向突圍,要麼多路同時突圍,都應該能夠突圍出去,感覺這貨好像是在等包圍工事建好部署完畢才慢慢開始想突圍,真不知道這貨咋想的。說到這裡趙括一開始就犯戰略錯誤,後面犯的就是最基本的戰術錯誤,一錯再錯,最後只有困獸猶鬥了。最後支出開場描述首先長平之戰開始的戰略錯誤就推給了廉頗,真他媽可笑。說趙軍擅長進攻,不善防守,本身就是個笑話,就拿李牧打匈奴來說,趙軍一直都是在防守,防守到匈奴認為趙軍根本就不會打進攻戰,防守到匈奴根本不去放守趙軍,才讓李牧抓住機會一舉殲滅匈奴。再則長平之戰後,你看看趙國上下一氣全民皆兵,不但防守住了秦軍的進攻,還打敗六十萬燕軍的進攻,你敢說趙軍不善防守?廉頗防了秦軍三年,秦國毫無辦法,才開始用下三濫手斷要搞掉廉頗,把趙括弄上臺,他們不會蠢到弄個更強的上臺吧?最後一點攻與防完全是實力決定的,遇到敵強而防,遇到敵弱而攻,在防守中找出敵人的弱點而攻之必能破敵。而強行以弱軍與強敵對戰,就他媽找死,趙括算一個。

环球风向标
2017-03-11

趙括,我們印象中他只是個無能敗將。在這個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裡,確實,趙括失敗,導致趙國亡國滅種,也讓趙勝一家人蒙羞。

那麼,趙括能力到底怎麼樣呢,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失敗那年,他還很年輕,而他面對的是虎狼之師白起。

綠葉襯鮮花,或許趙括的失敗恰恰讓白起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歸根到底,趙括的失敗,並不是他無能,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1.趙國前期選人有些不當。戰爭前期,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針對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啟用廉頗準備擋住秦國的進攻。可是一向善於防守的廉頗發動幾次了小規模進攻後吃了虧,便改變戰略,固守不出。實際上,廉頗認為秦國主動進攻,消耗成本自然要比趙國高,因此打算以逸待勞,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進攻秦軍。

然而沒想到的是,秦國竟然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直接從水路運糧,運糧速度比趙國更快,成本比趙國更低。而趙國卻相反,開戰不久便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年,導致趙國國內已經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

同時,廉頗將善於野戰的趙軍用於防守,沒有充分發揮趙軍的優勢,結果又讓秦軍有機可乘,順利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因此,長平之戰趙國完全失去了主動權,陷入遲早必敗的局面。

2.趙國議和是敗筆。當趙軍初戰失利時,廉頗固守的時候,趙孝成王準備派鄭朱去秦國議和。而虞卿認為此次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而且鄭朱一旦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便會覺得秦趙兩國會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那麼此戰趙軍必敗。可惜,趙孝成王不聽虞卿再三勸阻,最終派鄭朱入秦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果然殷勤地接待了趙國使者鄭朱殷,有意向各國製造秦、趙兩國已經和解,防止各國出兵救趙,因此趙國到最後一直孤立無援

讓趙括代替廉頗上陣並非只是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而是出於無奈。因為廉頗一直固守不戰,糧道卻被秦軍切斷,而且趙國早已無糧可運,十分被動,固守下去也是必敗無疑。因此趙孝成王決定啟用趙括,趙括上任後,對比敵我雙方形勢,發現軍中無糧,固守下去,遲早必敗。這才決定主動進攻,希望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於是積極改變廉頗的防禦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趙括絕非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白起實在太可怕。秦國知道趙國更換了趙括為主將,知道王齕對付廉頗有餘,但對付趙括尚顯不足,便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祕密。白起知道趙括深通兵法,但缺實戰經驗的的弱點,先是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他卻沒想到趙軍被成功合圍,斷糧四十五天,到了相互殘殺相食的地步,趙括竟能臨危不亂,前後組織五次突圍,最後自己也被射死疆場。雖然這五次突圍都未能成功殺出包圍圈,卻也殺傷秦軍二十餘萬,秦軍雖勝,卻也損失不小。

达则兼善天下
2017-03-17

我個人認為秦趙長平之戰趙軍損失40萬,不能簡單的定義趙括就是紙上談兵的庸者。

長平之戰時期,七國當中由趙國和秦國最為強悍。而這一戰均被兩國認為是決定霸主之戰,均傾其全國之力備戰。

戰爭實際上打的就是財力。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提升了趙國的軍力。使趙國能北拒匈奴,西抗強秦。但一個國家如果男人們都熱衷於騎馬和射箭。很難說,它的生產力沒有受到影響。趙國本多山川丘陵,相比於蜀地平原其生產力又不一樣。

在經濟上秦國略勝於趙國。為什麼說略勝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要從蜀地將糧食運到咸陽,這是何其的艱難。秦棧道之難可以說只能用最原始的人背的方式運糧。路上的消耗之多也可以想象。在軍需補給上,趙又勝於秦。

其實雙方對於決戰而言,都沒有多少勝算。否則也不會選擇對峙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趙秦之間會傭兵對峙三年。秦知道趙的國力儲備,趙也知道秦運糧之艱難。都知道對方的難處,都想耗死對方。只是可能大家都沒想到這一耗就是三年。

最終趙國先打破這種對峙,這就是主戰派的趙括,勝了主守派的廉頗。表面上看是戰略之爭,實則是無奈之舉。國力消耗殆盡,唯有一搏。其實到這兒趙括的決定都沒有錯。趙括主戰,可以說在戰略上是符合國家利益的。

戰略上已經定論,那麼剩下的就是戰術。表面上看趙國主動出擊佔有主動權的。實則卻是無奈的被動。三年的對峙,雙方都為對手準備了圈套。誰先動誰就被動。秦軍有沒有破綻留給趙軍,三年來,廉頗將軍也沒有找到秦軍的破綻。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主動出擊,只有兩條路。一是硬拼一鼓作氣簡單且粗暴,二是誘敵出動尋找破綻。第二種方式需要時間,我不知道趙國還有沒有時間留給趙括。

騎兵與步兵作戰,野戰並硬碰硬就是趙國的強項。以已之長攻敵之短有何問題?

考慮趙括還面臨必須以最短的時間結束戰鬥來解決趙國的軍需問題。留給他的時間真不多。誰能說簡單粗暴就是紙上談兵呢?

我們不知道長平之戰雙方軍力的具體情況。比方說秦軍有多少步兵?騎兵?和弓箭兵?趙軍軍種的比例又是如何?雙方的兵器,馬匹,弓箭孰優孰劣?只知道雙方兵力旗鼓相當,都各有45萬人左右,加在一起近100萬人。我也不知道秦軍的部署具體是什麼樣的?只知道趙軍被分作兩部分圍困殲之。而截止趙軍投降仍有二十多萬人,而秦軍也損耗了二十多萬人。趙軍被圍困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仍取得這樣的戰績。所以我不敢簡單的定論趙括就是紙上談兵。

但我必須承認,把軍隊帶入死地。被圍困而又無法突圍。絕不是一個優秀將領的作為。兵法有云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十萬人的部隊被圍困,並且四十多天無法突圍,卻又讓我詫異。

總之趙括的選擇並不多,侷限約束的還比秦軍多。所以趙軍失敗不足為奇。這場戰爭引起我們關注的是,這是冷兵器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鬥(近100萬人的戰鬥)這場戰鬥決定了戰國兩個強國的命運。最重要的是這場戰鬥白起坑殺了20萬降卒。最後一點引起了當時和後來很多人的關注。

飞鹰行动81697139
2017-03-12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國家之間的戰爭,先拋開雙方將領,在戰爭後期趙國的投入明顯不如秦國了,援軍數量上,秦國多於趙國,秦國還利用外交導致長平的趙軍借不到糧食,再加上趙國國內也沒有糧食來支持這場戰爭,所以趙王要去速戰,才更換將領,在戰爭後期,秦王把秦國13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武裝起來,送到前線,徹底切斷了趙軍糧道,而趙國有大臣建議在戰爭後期掉李牧軍南下夾擊秦軍,但趙王沒有理睬。趙擴不過是執行趙王的思想罷了,在戰爭最後階段還在作戰,對得起軍人兩個字,再加上信息不對稱,一開始趙國在情報站中就是輸家(趙王被秦國的情報所騙,更換將領),後來對戰爭支持力度明顯小於秦國,不敗沒有道理,這可能和趙國國內體質有關,後來的廉頗,李牧都被陷害。

逗日狗
2017-04-01

真他媽的放屁,人家廉頗守了三年,白起敢露面嗎?直接就說明了白起沒有辦法攻破廉頗的防線。趙括小兒一統兵,白起馬上掛帥,還不明白嗎?白起苦苦等待的蠢蛋終於等來了。一群二逼還在想給這個蠢蛋洗白,正是蠢蛋相惜啊!

學會珍惜18282485
2017-03-12

看到小編髮起的題目,在看了小編的文章,就知道又一個傻逼來給趙括招魂了!我就不明白了一個被自己的父親和母親都說不行的人,並且一戰敗掉了四十萬人的廢物,到了今天還有這麼多腦殘要給這貨翻案,幾千年來的名臣,名將都沒有一個要給這貨翻案的,難道你們就覺得真的比古人還聰明!

漠阳树
2017-03-11

不只是紙上談兵,還善於嘴上辯兵。辯兵之能在趙國出名,且能讓其父沒法反駁。但其恰恰不懂“兵者詭道”、兵謀只能是陰謀而不能是陽謀。這樣的人,在知道別人的招數後,總能馬後炮般的拿出反擊的說詞。但真到了被兩萬五秦兵奪了壁壘、五千秦兵攔腰截斷後,卻不知該如何應對。即不拼命爭取前後會和,也不盡早側向突圍(沒處可去),居然以殺戰馬為食而困守待援,導致全軍被殲。真想問問網上的“再生趙括”們:戰前想過幾種可能性?都有應對預案嗎?怎就落得:攻壘不破、回壘不得、前後不濟、突圍無方向的坐而待斃可悲結果的?(洗不乾淨!)

手机用户23255590438
2017-03-12

紙上談兵,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兵書論道,也是戰術呆板的代名詞。戰場形式瞬息萬變,詭計不斷,作戰雙方必須隨機應變,而且必須應對準確。趙括沒有實戰記載,只看兵書,是硬傷,是其一。不能識破白起詐敗是其二,說紙上談兵不為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