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10 個回答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2019-01-25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最經典的實驗當然是雙縫干涉實驗,這是從量子微觀世界讓大家從宏觀層面直觀瞭解的實驗,我們看個圖簡單瞭解下: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這是讓人不安而慄的一個實驗,似乎有一種未知的力量讓光感知到了探測器,從而干涉條紋消失!而升級的實驗則更人不知所措,因為光子可以在探測器檢測前重新選擇路徑,似乎能達到一種改變過去的錯覺!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這是第二個實驗的環境,各位可以瞭解下,當然標題說的是除開雙縫干涉以外,也許大家瞭解應足夠了,看看還有哪些令人跌眼鏡的實驗!

一、拉瓦錫砍頭實驗 這是“現代化學之父”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的最後一個實驗,他讓劊子手數他被砍頭之後眨了多少次眼睛,劊子手數到了11次!拉瓦錫以他的生命為代價給全世界帶來一次大腦在脫離人體之後主動意識存在的時間!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這個實驗本來是尋找“以太”的,結果以太沒有找到反而證明了光速不變!簡單的說無論你是從火車的大燈還是飛機的著陸燈的光速都一樣,光速不以相對運動而改變它在空間裡的速度!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實驗示意圖

三、宇宙無限大的實驗 天文學家一直想搞清楚宇宙的大小,但我們觀測不到宇宙的邊緣,無法確定其真正的大小,這沒有關係,科學家設計一個實驗來測量宇宙有限大小的還是無限大小的,但結果是無限大.......恭喜,我們每個人的地盤都管不過來!過程也簡單,如下: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天文學家設計了一個模型,以地球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牆”之間建立一個角度,然後根據宇宙膨脹計算出它的實際角度,再測量這個角度!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原理如上圖,只有封閉宇宙的角度才會大於平面投影的實際角度,但測量結果是等於平面投影角度!宇宙是平坦的,但也是無限大的,宇宙並沒有彎曲起來.......

幾個實驗,從微觀量子到生命科學,從光速不變到宇宙大小.....每一個都讓人莫名震驚,當然並不止這些實驗,還有很多讓人驚訝萬分的實驗,或者下次繼續,或者各位補充留言!

三思逍遥
2019-02-16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雙縫干涉實驗究竟有何驚人之處?

許多回答這個問題的博主,把殘忍無道的實驗,比如731部隊的人體實驗,也算成驚人實驗,但這和雙縫干涉實驗又有什麼關係呢?它們只能算殘忍的實驗,算不上什麼驚人的實驗,只是讓人嚇破膽的實驗,違背了基本的倫理道德,實驗者都應該被審判槍斃。


雙縫干涉實驗之所以驚人,是因為它否定了人們的常識,奠定了光的波動性,顛覆了傳統認知,光是一種細微的顆粒,這才是它驚人之處。當然,曾經驚人的實驗,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也是常態,但人類的認知也因此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讓我們說一個奠定現代物理學根基的驚人實驗吧,是它把物理學變成了一門科學,同時推翻了人們的常識,直到今天為止,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常識是錯誤的呢,即便在學校裡反覆灌輸,但真正能夠領會到該實驗驚人之處的人依然不夠多。


比薩斜塔實驗:重的和輕的落得一樣快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圖示:比薩斜塔實驗又被稱為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


1590年,據說伽利略將重量差異顯著達十倍之多的兩個鐵球同時從高塔上放下,結果兩者幾乎同時落地,大大出乎當時人的預料,從而奠定了伽利略大科學家的名聲,也讓物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畢竟這個實驗和流傳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一致,也和人們的日常直覺相悖,在日常直覺中,石頭落得快,樹葉落得慢。所以人們得到一個常識,重的落得快輕的落得慢。直到今天為止,許多人依然是這樣認為的,除非他們上過物理學這門課,否則很難通過簡單的觀察和思考,能領悟到落得快還是慢,其實和輕重無關,而是和別的因素有關,輕或者重都是表象罷了。


實際上,同一張紙或同一片樹葉,因為形狀的不同下落速度都大有差異,展開的紙或樹葉落得慢,而揉成一團的紙或葉子落得快。在地球上,影響物體下落速度的不是其重量,而是其形狀,這是因為地球上有大氣,形狀不同受到的空氣阻力不同,造成了人們觀察的誤區,將重量和形狀混淆,產生了這種常識性錯誤。而空氣阻力和形狀相關,而和重量無關。因此,帶上降落傘明明變得更重的人,比沒帶降落傘的人落得慢多了。而現代工程師在設計飛機和高速火車的形狀時也必須考慮到空氣的摩擦阻力。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圖示:高鐵火車頭部的形狀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降低空氣的摩擦阻力。如果沒有空氣摩擦,那麼什麼形狀都行,比如月亮上的高鐵。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圖示: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驗證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


在月球上,由於沒有空氣阻力,因此鐵錘和羽毛同時下落。這兩樣實驗物品現在還在月球上呢。當然,這個驗證性實驗,與其說是實驗,不如說是向開啟現代物理學大們的先賢伽利略的致敬。人們早就在地面上,用抽真空的方式驗證過保齡球和羽毛同時墜地。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圖示:保齡球和羽毛在真空中同時墜落


這才是真正驚人的實驗,而不是哪些違背倫理道德,但其實一無所獲的實驗,它們只是一些打著科學實驗的名頭,行殘忍之事的藉口罷了。


科學也可以簡單而動人

歡迎關注中年大叔:)

科学重口味
2019-01-24

歷史上最恐怖最驚人的實驗,恐怕非731部隊莫屬了吧?

當時,這支部隊用活人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他們被稱為“圓木”,在他們身上進行的活體解刨、冷凍、細菌實驗,都是在毫無麻醉,並保證對象是清醒的情況下進行的,因為日本人覺得麻醉了會影響試驗準確性。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他們實驗每一個都讓人頭皮發麻:人體鼠疫實驗、活體凍傷試驗、無麻醉拔牙、人與馬血互換、胎兒活體解剖、人畜雜交、人體四肢互換等。每一個實驗對象都是在經歷巨大的痛苦和恐懼之後死亡的。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很難想象,人類會做出如此禽獸的行為。


馬紹爾氫彈試驗

廣島長崎核彈襲擊事件大家都知道,但是1954年3月1日,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氫彈試驗,卻很少有人瞭解。

在這裡被引爆的是世界上第一枚氫彈:邁克。它比廣島原子彈強500倍,在爆炸瞬間,處在核爆中心的兩座無人島便從地圖上消失了。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更恐怖的還在後面,氫彈爆炸後,海風裹挾著放射性物質,覆蓋了馬紹爾群島,但美國人並沒有把這個恐怖的消息告知哪裡的人們,他們成了美國人的小白鼠。

試驗後,島上下起了帶有強烈核輻射的“雪”,很多孩子出於童心玩耍後,很快就夭折。還有更多的人死於癌症、白血病等,更可怕的還有後遺症和畸形兒。

試驗後,據傳人們看到了一種類似蜥蜴的巨大生物,後來的電影《哥斯拉》就是由此而來的。


雙頭狗實驗

1959年,蘇聯策劃了一項震驚世界的實驗:“換頭術”他們的實驗對象是狗。

實驗的執行人是蘇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德米科霍夫,他將一直小狗的頭部和前驅部分移植到一條成年德國牧羊犬的脖子上。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實驗的結果可以說是成功的,“雙頭狗”活了4天,隨後死掉。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隨後,他又利用不同動物進行了20多次實驗,而更加震驚的是,德米科霍夫在此之後又重新實施了實驗,利用不同的動物,次數多達20多次!其中生命力最強的一隻“雙頭狗”存活了1個月。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看完這些實驗,真讓人感慨:

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科學可以很有趣,歡迎關注本姑娘!

种植恒星
2019-02-27

好吧,馬紹爾群島核試驗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和血腥的科學實驗之一,而這個實驗的始作俑者就是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為了獲取人體核輻射的數據,曾經在1946年到1958年之間,在馬紹爾群島展開了幾十次核試驗,但問題在於馬紹爾群島的居民,並不知道他們長期暴露在核輻射的環境當中。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所以整個馬紹爾群島的居民,就是美軍進行核試驗的小白鼠,於是在核試驗的過場當中,馬紹爾群島上居民陸續開始染病和死亡。

但美軍並未就此收手,反而又引爆了一個又一個核彈頭,那麼就後來的統計數據來看,美軍在馬紹爾群島的12年當中,總共引爆了60多枚核彈頭,其中有23枚都落在馬紹爾群島附近。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另外在馬紹爾群島的核試驗過程當中,發生了一件令美軍意外的事情,在1954年3月1月號,美軍在引爆核彈頭的時候,一艘日本的捕魚船意外的出現在了200公里以外的海域。

結果日本的福龍丸號受到了核彈的高能輻射,船上的幾十名船員都受到了難以承受的傷害。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馬紹爾群島核試驗曝光之後,立刻引起了輿論的風暴,人們譴責和抗議美國令人髮指的行為,於是在迫於壓力的情況下,美國不得不停止核試驗並且做出賠償。

但美國雖然已經離開了,馬紹爾群島卻已經回不去了,那裡的人們至今仍然遭受這核輻射的傷害,且他們的後代也深受其害......

艾伯史密斯
2019-01-24

答:我來說幾個科學家親身實驗的例子,讓大家看看科學家到底有多瘋狂。


一、牛頓針刺眼睛

牛頓是光學奠基人,經典物理學鼻祖,微積分發明人等等,擁有一系列超牛的頭銜。

據記載,牛頓發現太陽光在三稜鏡下會分解為七色光後,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用一根編織衣物的針,深深扎入眼球和眼骨之間,然後用力擠壓眼球,測試眼球在變形的情況下,看到的顏色會如何變化。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這一錯誤操作簡直就是喪心病狂,要是弄得眼球感染,以那時候的醫療水平,估計眼睛就廢了,還好最後安然無恙。


二、拉瓦錫斷頭實驗

拉瓦錫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提出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定律,首次提出了化學元素的概念,是一位為科學事業不顧一切的人。

然而,拉瓦錫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為政治原因在1794年5月8日被送上斷頭臺。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據說拉瓦錫在斷頭前和儈子手約定,當他要被砍頭時,會盡可能的眨眼,然後儈子手以此確定被砍頭後,人是否還有意識,結果拉瓦錫被砍頭後一共眨了11次眼。


三、吞下幽門螺桿菌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胃炎和胃潰瘍,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造成的胃酸分泌過多,醫師都是給減少胃酸的藥物。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然而澳大利亞醫師巴里·馬歇爾,在1979年意外地從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組織上,觀察到一種奇怪的細菌,既幽門螺桿菌,他分析了數百位患者的胃液樣品,確定該細菌和胃炎胃潰瘍有關。


經過多次實驗後,終於在1982年4月分離培養出了幽門螺桿菌菌株,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和同事羅賓·沃倫吞下了含有幽門螺桿菌菌株的培養液。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結果就是兩人大病一場,從而證實了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罪魁禍首,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也因此,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小宇堂
2019-01-25

滴瀝青試驗

瀝青滴漏是世界上最考研研究者耐性的物理實驗之一,它的目的就是向人們證明物質某些性質並非人們看到的那麼直觀,且需要時間來檢驗。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某些物質看上去像是固體,但實際上是粘性極高的液體——比如瀝青,它在室溫環境下流動速度極為緩慢,但終會因重力而滴落。目前這項實驗仍在繼續,並可能持續下去。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自1944年7月11日開始了這個實驗,直到2013年7月11日他們才第一次拍到了瀝青滴落的情況。

但其實個人覺得,如果要了解瀝青的這個性質不一定非要在室溫下等100年,只需要把瀝青稍微加熱就好了。不過科學家們就是這麼軸。👍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希格斯玻色子質量估算試驗

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2015年發佈了一篇論文,對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做出了到發文為止最精確的估算,論文標題為《藉助ATLAS及CMS試驗在7和8萬億電子伏特pp碰撞下共同測算希格斯玻色子質量》,聯合署名作者合計5154名,這創下了論文署名最多的紀錄。

該論文篇幅有33頁,但只有9頁內容與真正的科學研究有關,剩餘24頁全是刊載的作者以及研究機構的名稱(明顯是浪費紙😂)。 正是因為這篇論文擁有如此多數量的參與者,試驗才能估算出迄今為止最為準確的希格斯玻色子質量——誤差僅有0.25%,科學家們為什麼這麼自信呢?這5000多人要是都算錯了呢?

10萬人參與提供隨機變量的貝爾測試

歐洲一項大型物理實驗發動了全球十萬名遊戲玩家利用他們遊戲的事件來生成隨機數序列,從而為"貝爾測試”提供真隨機參數。

”隱變量”是量子理論當中提出來的一個假設,用以解釋量子的“定域性違背”相關的諸多現象,這其中就包含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但這個假設一直得不到合理的邏輯解釋,讓科學家們非常頭痛。而“貝爾測試”就是用以證明,在無需引入隱變量的情況下,量子的非定域性仍然可以確立的這麼一個測試。但“貝爾測試”存在一個“自由選擇”漏洞。雖然研究人員看似自由地選擇實驗的各種設置,但是有可能隱變量的影響就存在於這個過程中(影響了量子態的決定)。通常研究者會用隨機數生成器來進行測量設置,但是嚴謹的物理學家仍覺得這還不夠“隨機”,因為隨機生成器的設計仍有可能受到隱變量的影響,於是他們就打算利用互聯網技術從大量的人為事件當中,獲取真正的不關聯的隨機因子。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大貝爾實驗協作項目的科學家摩根·米切爾及其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發動了約十萬名測試者,讓他們通過一個網頁遊戲“大貝爾探索”來生成大量足夠隨機的隨機數序列。測試者需要做的是生成不可預測的包含0和1的數列,不斷挑戰更高難度。

截至2016年11月30日,遊戲玩家的隨機性數據流在12個小時內以每秒逾1kb速率傳送給研究團隊,團隊利用糾纏光子、原子系統和超導裝置等設備,執行了13個貝爾測試和其他定域實在性測試。大部分測試發現了統計上明顯的定域實在性違背情況,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符合量子理論的預測。

科学黑洞
2019-02-10

有的人可能會說雙縫干涉實驗沒什麼驚人的,大家在高中物理課堂上都學會甚至是做過這個實驗。

這個實驗最早由英國的一個醫生托馬斯·楊在1801年開始做的,這個實驗成功地證明了光的波動性。 到這裡為止雙縫干涉實驗都是常規的並沒有什麼驚人的。但是隨著科學上的發展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電效應充分的證明了光的粒子性,也因為這個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

如果光也是粒子,那麼在雙縫干涉實驗中單個光子到底是通過了哪條縫隙?接下來的討論就比較驚人了。光子在沒有觀測的時候同時經過了兩條縫隙,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既A又B的詭異概念。薛定諤曾用經典的思維實驗“薛定諤的貓”來嘲諷量子力學中的這種觀點。因為大家都知道既死又活的貓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還有一個更驚人的實驗-惠勒的雙縫干涉延遲實驗

延遲實驗遠超驚人的程度,按照我們的日常理解已經變的很恐怖了。這個實驗是在1979年愛因斯坦誕辰100週年的研討會上由惠勒提出原理圖大體上如下: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按照量子力學的核心觀點單個光子會同時從線路A和線路B同時而來,這個時候如果在終點處插入半透鏡就可以看到干涉現象。而如果不插入半透鏡直接觀察,光子只能從線路A或者線路B其中一條路線而來。那麼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在光子已經通過全發射鏡之後再去觀察。那麼光子依然是從單線路而來。

這意味著未來的行為決定了過去是如何發生的,再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現在的觀測行為參與了宇宙歷史的創建過程,這就是未來決定了過去。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科学认识论
2019-01-24

題主這麼問一定是想知道一些顛覆常識思維的實驗。

首先說說雙縫干涉實驗。

最早的雙縫干涉實驗是關於光的本質討論的。結果顯示,光既有波動性也具有粒子性。

光的粒子性是打到光屏上波包具有周期性,比如滴答滴答的週期聲音。如果光只是波,不可能出現滴答滴答週期隆起的聲音,而應該是均勻。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然後電子的雙縫干涉預示了除了光,電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最後發現所有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雙縫干涉實驗最“詭異”的是:不去觀察粒子到底通過哪條細縫打的光屏上,就會出現干涉條紋。如果觀察粒子的具體行為的話,那麼光屏上的干涉條紋消失。就好像觀察行為決定了粒子狀態。這種測量坍縮效應被證實粒子的內在秉性。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這很顛覆常識,宏觀上的類比就是:我不看你,你就可以同時既在家也在學校。只要我觀察你,你就只能出現在一個地方,要麼在家要麼在學校。就和薛定諤的貓一樣。

同樣顛覆常識的還有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本來這個實驗初衷時尋找以太的,可是最後以太沒有找到,反而證明了光速不變。實驗就是通過地球相對以太風的運動,驗證以太與地球的相對速度從而間接地證明以太的存在。最後結果否定了以太,並且表明光速不變。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這意味著,常識思維中的速度疊加原理是錯誤的。比如你在80m/s的高鐵上測量光速依舊約是299792458m/s。而不是299792458m/s加或減80m/s。

狹義相對論也是從真空光速不變為公設建立起的理論!

寰宇科学新观察
2019-02-16

其他的答主都介紹了很多很偉大,很有歷史意義的實驗,小編也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歷史上經歷時間最長的實驗,從鴉片戰爭那年開始,直到現在,那個實驗還沒有結束——著名的牛津電子鐘實驗。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1840年,英國倫敦的儀器製造商瓦特金與希爾公司製造了這個實驗鍾,並被牛津大學的羅伯特•沃克教授買下。從那時起,這個電子鐘就一直工作到現在,從未停止過,據統計,在2016年,它已經敲擊了超過109億次。

這個電子鐘由兩個鈴鐺和一個鐘舌組成,鍾舌由乾電堆供電。乾電堆是電池的最早期形式,由金屬箔和紙片組成,源源不斷地為電子鐘供電,從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79年,仍未停息!

由於瓦特金和希爾公司在製作這個電子鐘的時候沒有記錄這個電子鐘的電池具體是用什麼做成的,因此科學家們得等到這個電子鐘停下來了,才能一探究竟。但是目前還沒有人知道它什麼時候才會停下來,當它停下的時候,要麼電池耗盡,要麼鈴鐺被敲爛。

這個實驗算不上偉大,但是它在時間跨度上算是非常“恐怖”的了。

缔造新社会
2019-01-28

雙縫干涉實驗哪裡驚人了?你們是小學生嗎,連這點理解力都沒有。

雙縫干涉實驗的本質就是波狀運動的電子在通過兩條相鄰平行狹縫時,受狹縫影響發生干涉,在一定位置形成平行亮斑的現象。

有人迷惑了,一群電子可以干涉,單個電子怎麼能干涉呢?它和誰幹涉呢?之所以迷惑,是因為還不瞭解電子干涉的本質。他們錯誤地認為,電子,唯有電子必須成群結隊出動,才能形成電子的波。這裡馬克思和牛頓聯合起來對這種觀點進行批判。馬克思說,這是割裂了個體和集體的關係,錯誤地認為二者不相兼容。其實個體多了就是集體,集體必然是個體組成的。電子干涉條紋雖然是很多電子組成的,但必然是由一個個電子組成的,其中每一個電子都在這個條紋中發揮著作用。如果單獨摘出一個電子,你說它不是干涉條紋,是可以的,但你說它組不成干涉條紋,則是錯誤的。因為單個的電子圖案,就是整個干涉圖案的一部分。

牛頓說,你以為發生干涉的是電子嗎?錯誤!電子干涉只是觀察到的表象,電場干涉才是本質。單個的電子,符合牛頓第二定律,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它作為質點時只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為什麼電子會波狀運動呢?那是因為有無所不在的電場(磁場更準確,但普通人不要求掌握)。電場平時都是隱身狀態,但電子一來,就紛紛現身了。電場和電子會彼此作用,作用的結果是電子以波形運動,而電場粒子(其實是磁粒子)由於太小,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其實電子附近的電場也在波狀運動,電子是在被電場“裹挾”著波狀運動。在雙縫干涉實驗中,雖然電子是一個個通過的,但電場卻是成干涉狀通過的。電子在電場的裹挾下,只能在干涉的軌道上運行,所以電子即使一個個通過,也能形成干涉圖案。

至於那些說電子受觀察影響的,我已無力吐槽。這與實驗細節有直接的關係,而目前互聯網上還查不到中文版的實驗細節,只能說這些人就是喜歡人云亦云和捕風捉影罷了,根本不具有科學素質。

另外,頭條有大批科學神棍打著科普的名義宣傳很多神乎其神違背常理的理論,量子理論是重災區。這種譁眾取寵不負責任的做法應該受到大家的唾棄,而不是追捧。我們除了對神祕的好奇,還要有一個善於思考和分辨的腦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