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藥和赤芍藥,如何區分?

4 個回答
本草世界
2019-08-08

白芍與赤芍本為一屬,唐朝以前,白芍與赤芍,統稱為“芍藥”,人們論芍藥不會分辨哪種芍藥功效更為強大,《神農本草經》中也沒有對於芍藥的嚴格劃分。自唐朝以後,潔白優雅的白芍成為當時仕人們的普遍喜愛的對象,從野生芍藥中經過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白芍似乎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而野生的赤芍似乎並沒有受到格外的喜愛。不同於白芍藥苦寒柔肝斂陰養血的特殊功效,赤芍由於苦寒入肝經,而能夠達到清熱涼血而成為一位較為重要的清熱藥。

白芍與赤芍本為一屬,唐朝以前,白芍與赤芍,統稱為“芍藥”,人們論芍藥不會分辨哪種芍藥功效更為強大,《神農本草經》中也沒有對於芍藥的嚴格劃分。自唐朝以後,潔白優雅的白芍成為當時仕人們的普遍喜愛的對象,從野生芍藥中經過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白芍似乎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而野生的赤芍似乎並沒有受到格外的喜愛。不同於白芍藥苦寒柔肝斂陰養血的特殊功效,赤芍由於苦寒入肝經,而能夠達到清熱涼血而成為一位較為重要的清熱藥。

赤芍味道苦寒,性涼,能夠人肝經,這與白芍的入肝經的作用幾乎一致。所以,很多人對於白芍藥和赤芍藥往往是一種傻傻分不清的狀態。

《本草求真》幾乎是研究赤芍與白芍藥物功效最為到位的一部書,其中書中一段話認為“白芍藥則能與土中洩木,赤芍藥行血中瘀滯”,一言以蔽之,白芍走氣分而赤芍走血分,具體體現在藥物治療功效上來看,白芍由於苦寒能夠入肝、脾兩經,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其苦寒斂陰養血的功效是助肝陰緩急止痛的重要藥物,特別是柔肝養血的功效使得白芍能夠養肝血,治療血虛肝鬱而導致的脅肋疼痛;而赤芍藥直走肝經血分,善於清肝瀉火,對於由於溫熱疫毒而導致的血熱出血疾病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白芍與赤芍本為一屬,唐朝以前,白芍與赤芍,統稱為“芍藥”,人們論芍藥不會分辨哪種芍藥功效更為強大,《神農本草經》中也沒有對於芍藥的嚴格劃分。自唐朝以後,潔白優雅的白芍成為當時仕人們的普遍喜愛的對象,從野生芍藥中經過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白芍似乎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而野生的赤芍似乎並沒有受到格外的喜愛。不同於白芍藥苦寒柔肝斂陰養血的特殊功效,赤芍由於苦寒入肝經,而能夠達到清熱涼血而成為一位較為重要的清熱藥。

赤芍味道苦寒,性涼,能夠人肝經,這與白芍的入肝經的作用幾乎一致。所以,很多人對於白芍藥和赤芍藥往往是一種傻傻分不清的狀態。

《本草求真》幾乎是研究赤芍與白芍藥物功效最為到位的一部書,其中書中一段話認為“白芍藥則能與土中洩木,赤芍藥行血中瘀滯”,一言以蔽之,白芍走氣分而赤芍走血分,具體體現在藥物治療功效上來看,白芍由於苦寒能夠入肝、脾兩經,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其苦寒斂陰養血的功效是助肝陰緩急止痛的重要藥物,特別是柔肝養血的功效使得白芍能夠養肝血,治療血虛肝鬱而導致的脅肋疼痛;而赤芍藥直走肝經血分,善於清肝瀉火,對於由於溫熱疫毒而導致的血熱出血疾病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赤芍又是能夠入肝經,清熱瀉火,治療目赤腫痛,瘡瘍癰腫的重要藥物。這與赤芍苦寒能夠入肝經,散熱治療肝風目赤腫痛的關係有關。《原機啟微》中的方劑“芍藥清肝散”是治療肝經風熱,目赤腫痛的著名方劑。而由於赤芍清熱涼血,散血中淤熱,故赤芍治療瘡瘍癰腫又是最好的選擇。

白芍與赤芍本為一屬,唐朝以前,白芍與赤芍,統稱為“芍藥”,人們論芍藥不會分辨哪種芍藥功效更為強大,《神農本草經》中也沒有對於芍藥的嚴格劃分。自唐朝以後,潔白優雅的白芍成為當時仕人們的普遍喜愛的對象,從野生芍藥中經過人工培育和改良的白芍似乎更加符合人們的審美,而野生的赤芍似乎並沒有受到格外的喜愛。不同於白芍藥苦寒柔肝斂陰養血的特殊功效,赤芍由於苦寒入肝經,而能夠達到清熱涼血而成為一位較為重要的清熱藥。

赤芍味道苦寒,性涼,能夠人肝經,這與白芍的入肝經的作用幾乎一致。所以,很多人對於白芍藥和赤芍藥往往是一種傻傻分不清的狀態。

《本草求真》幾乎是研究赤芍與白芍藥物功效最為到位的一部書,其中書中一段話認為“白芍藥則能與土中洩木,赤芍藥行血中瘀滯”,一言以蔽之,白芍走氣分而赤芍走血分,具體體現在藥物治療功效上來看,白芍由於苦寒能夠入肝、脾兩經,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其苦寒斂陰養血的功效是助肝陰緩急止痛的重要藥物,特別是柔肝養血的功效使得白芍能夠養肝血,治療血虛肝鬱而導致的脅肋疼痛;而赤芍藥直走肝經血分,善於清肝瀉火,對於由於溫熱疫毒而導致的血熱出血疾病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赤芍又是能夠入肝經,清熱瀉火,治療目赤腫痛,瘡瘍癰腫的重要藥物。這與赤芍苦寒能夠入肝經,散熱治療肝風目赤腫痛的關係有關。《原機啟微》中的方劑“芍藥清肝散”是治療肝經風熱,目赤腫痛的著名方劑。而由於赤芍清熱涼血,散血中淤熱,故赤芍治療瘡瘍癰腫又是最好的選擇。

赤芍雖然在許多方面的治療功效與白芍有較大區別,但對於肝鬱血瘀而導致的女性月經行經疼痛,小腹疼痛感覺有較好的療效,這可能就是這兩種中藥之間最親密的聯繫了!

江南豫医
2019-08-08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白芍柔肝養血,緩急止痛。

诗词与美文欣赏
2019-08-08

雖然赤、白芍均屬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經,常用於肝系諸證,且皆反黎蘆,不宜用於陽衰虛寒之證,但其植物品種、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較大差異。

白芍主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而赤芍主要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和卵葉芍藥(草芍藥)的乾燥根。白芍夏、秋季均可採挖,而赤芍則主要在秋季採挖。

芍藥之名稱,有兩種解釋:其一,綽約的音轉,因芍藥花容綽約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調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稱為“勺藥”。白芍《詩經》稱“勺藥”、“離草”,《吳普本草》名“其積”,《名醫別錄》異名“餘容”、“犁食”、“白木”,《本草綱目》又名“將離”,別名金芍藥。赤芍別名木芍藥,《聖濟總錄》稱為“紅芍藥”。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兩經;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

在功效方面:白芍與赤芍功效差異顯著,白芍功偏補、收,既補肝又瀉肝,補者即補肝血,以養肝之體;瀉者,柔肝、斂肝、疏肝,以瀉肝之用,故長於益陰和營,養血柔肝,平抑肝陽,兼能安脾;赤芍功偏瀉、散,長於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兼瀉肝火,故《註解傷寒論》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李時珍指出:“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此外白芍還可安胎止漏,清熱止痢,通利小便;赤芍還能消癰散結。白芍多用治血虛肝旺或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陰血虧虛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崩漏下血;肝失疏洩導致的情緒抑鬱、脅肋疼痛、小便不利等;陰血失養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諸證;衝任失調的妊娠胎動不安以及營衛不和、自汗盜汗,痢疾洩瀉之證。赤芍主要用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如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目赤腫痛、斑疹以及瘀血阻滯、絡道不暢的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因此,臨床上益陰和營、養血止血、柔肝健脾、安胎止漏、緩急止痛、清熱止痢方劑中,常用白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癰散結方劑中,則常用赤芍。

關於白芍與赤芍的炮製方法是否有區別,歷來有兩種不同觀點:其一,認為二者炮製方法基本相同,如《炮炙大法》所說:“赤芍藥制度並使惡同白芍藥”;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歷代赤、白芍的入藥方式不同,而常用的炮製方法大體相同,皆為炒、酒炙、醋制、麩制等,但白芍的炮製方法更加豐富。白芍需經沸水煮後除去外皮,然後再煮後晒乾入藥;赤芍中的芍藥苷主要存在於外栓皮中,因此不去栓皮,直接洗淨晒乾入藥。

此外,白芍的蜜炙、土炒、炒炭等方法,常與白芍柔肝健脾、養血止血的功效聯繫起來,提示芍藥炮製方法的選擇當與其功效發揮方向結合起來,如要發揮赤芍“瀉”、“散”的功效特點時,生用即可,不需要炮製;而白芍炒、煨等,才更能發揮其“補”、“收”的特性,具體內容將在後文《炮製方法對芍藥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中論述。

二者均可用於內服,既可入湯劑,又可入丸、散等劑;但赤芍消癰散結時常外用。痰溼內盛者不宜用白芍;血虛無瘀,瘡癰已潰者慎用赤芍。


雖然赤、白芍均屬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經,常用於肝系諸證,且皆反黎蘆,不宜用於陽衰虛寒之證,但其植物品種、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較大差異。

白芍主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而赤芍主要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和卵葉芍藥(草芍藥)的乾燥根。白芍夏、秋季均可採挖,而赤芍則主要在秋季採挖。

芍藥之名稱,有兩種解釋:其一,綽約的音轉,因芍藥花容綽約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調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稱為“勺藥”。白芍《詩經》稱“勺藥”、“離草”,《吳普本草》名“其積”,《名醫別錄》異名“餘容”、“犁食”、“白木”,《本草綱目》又名“將離”,別名金芍藥。赤芍別名木芍藥,《聖濟總錄》稱為“紅芍藥”。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兩經;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

在功效方面:白芍與赤芍功效差異顯著,白芍功偏補、收,既補肝又瀉肝,補者即補肝血,以養肝之體;瀉者,柔肝、斂肝、疏肝,以瀉肝之用,故長於益陰和營,養血柔肝,平抑肝陽,兼能安脾;赤芍功偏瀉、散,長於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兼瀉肝火,故《註解傷寒論》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李時珍指出:“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此外白芍還可安胎止漏,清熱止痢,通利小便;赤芍還能消癰散結。白芍多用治血虛肝旺或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陰血虧虛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崩漏下血;肝失疏洩導致的情緒抑鬱、脅肋疼痛、小便不利等;陰血失養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諸證;衝任失調的妊娠胎動不安以及營衛不和、自汗盜汗,痢疾洩瀉之證。赤芍主要用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如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目赤腫痛、斑疹以及瘀血阻滯、絡道不暢的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因此,臨床上益陰和營、養血止血、柔肝健脾、安胎止漏、緩急止痛、清熱止痢方劑中,常用白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癰散結方劑中,則常用赤芍。

關於白芍與赤芍的炮製方法是否有區別,歷來有兩種不同觀點:其一,認為二者炮製方法基本相同,如《炮炙大法》所說:“赤芍藥制度並使惡同白芍藥”;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歷代赤、白芍的入藥方式不同,而常用的炮製方法大體相同,皆為炒、酒炙、醋制、麩制等,但白芍的炮製方法更加豐富。白芍需經沸水煮後除去外皮,然後再煮後晒乾入藥;赤芍中的芍藥苷主要存在於外栓皮中,因此不去栓皮,直接洗淨晒乾入藥。

此外,白芍的蜜炙、土炒、炒炭等方法,常與白芍柔肝健脾、養血止血的功效聯繫起來,提示芍藥炮製方法的選擇當與其功效發揮方向結合起來,如要發揮赤芍“瀉”、“散”的功效特點時,生用即可,不需要炮製;而白芍炒、煨等,才更能發揮其“補”、“收”的特性,具體內容將在後文《炮製方法對芍藥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中論述。

二者均可用於內服,既可入湯劑,又可入丸、散等劑;但赤芍消癰散結時常外用。痰溼內盛者不宜用白芍;血虛無瘀,瘡癰已潰者慎用赤芍。



雖然赤、白芍均屬毛茛科植物,性皆微寒,同入肝經,常用於肝系諸證,且皆反黎蘆,不宜用於陽衰虛寒之證,但其植物品種、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方法等多方面均有較大差異。

白芍主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而赤芍主要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和卵葉芍藥(草芍藥)的乾燥根。白芍夏、秋季均可採挖,而赤芍則主要在秋季採挖。

芍藥之名稱,有兩種解釋:其一,綽約的音轉,因芍藥花容綽約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調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稱為“勺藥”。白芍《詩經》稱“勺藥”、“離草”,《吳普本草》名“其積”,《名醫別錄》異名“餘容”、“犁食”、“白木”,《本草綱目》又名“將離”,別名金芍藥。赤芍別名木芍藥,《聖濟總錄》稱為“紅芍藥”。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兩經;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

在功效方面:白芍與赤芍功效差異顯著,白芍功偏補、收,既補肝又瀉肝,補者即補肝血,以養肝之體;瀉者,柔肝、斂肝、疏肝,以瀉肝之用,故長於益陰和營,養血柔肝,平抑肝陽,兼能安脾;赤芍功偏瀉、散,長於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兼瀉肝火,故《註解傷寒論》雲:“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李時珍指出:“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此外白芍還可安胎止漏,清熱止痢,通利小便;赤芍還能消癰散結。白芍多用治血虛肝旺或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陰血虧虛所致的月經不調、閉經、崩漏下血;肝失疏洩導致的情緒抑鬱、脅肋疼痛、小便不利等;陰血失養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諸證;衝任失調的妊娠胎動不安以及營衛不和、自汗盜汗,痢疾洩瀉之證。赤芍主要用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如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目赤腫痛、斑疹以及瘀血阻滯、絡道不暢的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因此,臨床上益陰和營、養血止血、柔肝健脾、安胎止漏、緩急止痛、清熱止痢方劑中,常用白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癰散結方劑中,則常用赤芍。

關於白芍與赤芍的炮製方法是否有區別,歷來有兩種不同觀點:其一,認為二者炮製方法基本相同,如《炮炙大法》所說:“赤芍藥制度並使惡同白芍藥”;通過研究,我們發現,歷代赤、白芍的入藥方式不同,而常用的炮製方法大體相同,皆為炒、酒炙、醋制、麩制等,但白芍的炮製方法更加豐富。白芍需經沸水煮後除去外皮,然後再煮後晒乾入藥;赤芍中的芍藥苷主要存在於外栓皮中,因此不去栓皮,直接洗淨晒乾入藥。

此外,白芍的蜜炙、土炒、炒炭等方法,常與白芍柔肝健脾、養血止血的功效聯繫起來,提示芍藥炮製方法的選擇當與其功效發揮方向結合起來,如要發揮赤芍“瀉”、“散”的功效特點時,生用即可,不需要炮製;而白芍炒、煨等,才更能發揮其“補”、“收”的特性,具體內容將在後文《炮製方法對芍藥功效發揮方向的影響》中論述。

二者均可用於內服,既可入湯劑,又可入丸、散等劑;但赤芍消癰散結時常外用。痰溼內盛者不宜用白芍;血虛無瘀,瘡癰已潰者慎用赤芍。



玩乐江湖
2019-08-08

赤芍帶皮,白芍去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