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知識體系是怎麼樣的?

佛學在近代產生了哪些意義?佛學的知識體系是怎麼樣的?
10 個回答
王建章Jack
2017-08-05

佛學的立學根基是為求解脫與開智慧。所有生命最終都可以覺悟成佛。佛的意思是覺悟者。

佛教認為,因為不瞭解世界與人生的基本真相也即所謂的無明,於是由內心中之貪、嗔、痴三毒導致人們造作了種種業,而業如蠶繭使人自縛,導致人在生死輪迴苦海中不得解脫。佛教認為整個宇宙的生命形態有六大類,即所謂六道,生命在不徹底解脫之前,會在這六種形態中反覆投胎,一生又一生。由六道的基本苦樂及善惡狀態,可分為上三道與下三道。

要從輪迴中解脫,就必須切斷無明,也即覺悟真相而改弦更張,修善進德,趣道明覺。解脫的世界,佛教稱為佛國世界,可以理解為另一種時空的世界,是所謂“上善人之所聚”的地方。

而開智慧的基本方法是聞、思、修。聞即去了解基本的解脫知識,思是要自我思考以求切實理解,修即是透入實踐。

修的基本次第為戒、定、慧,從持不殺生等基本禁戒開始,令心能得安定不躁動,再逐步培養善於實際觀察與分辨真相的能力。最後,斷除自心的種種惡劣習氣,便會自然在死後不墮惡道,而向善道;若心力夠堅,有淨信的定力,則能自然往生最清淨的佛國淨土。

心要斷除習氣,必須改掉種種妄想與執著,因此必須培養無常觀而去執著,觀察人生之苦而立志求解脫,瞭解現象世界的虛妄不實而不生貪戀,培養自心中的清淨本性而獲得關於涅槃解脫的基本體驗。要了解“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正見。

要知道修善斷惡是培養福報的基本方法,慈、悲、喜、舍是立志於大德者應努力的基本方向。

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基本的佛學框架。知人生是苦,苦由貪嗔痴等心中之毒招集而來,應當去滅除三毒而解脫,解脫可通過次第之道來達成。

瞭解道的次第,簡而言之即瞭解戒、定、慧,廣而言之是去了解基本的三十七道品,這是所謂的大小乘共法。學有餘力者可再瞭解生死輪迴產生原理的“十二因緣”,這是中乘之法。有大心的人,應當修學大乘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自度度人,自覺覺他。

再向上可學習《心經》、《金剛經》等,瞭解基本的般若空觀。從般若空觀之後,可再進學唯識之理。

想證小乘果者,要去了解阿羅漢道的四種果位,這基本上就要專門出家才容易修成了。

想行菩薩道者求證佛果者,就要了解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薩成佛次第。要在持根本五戒的基礎上去求授菩薩戒,發四弘誓願。

基本上,從實踐上來說,瞭解並通達佛法的過程是一個信、解、行、證的過程。

在聞思上要力求廣博,在實踐上則要專心致志一門深入。

佛學的知識體系與世間的知識體系是非常不一樣的,與其他宗教的差別也十分巨大。

佛教的宗派很多,知識體系可以說比較複雜,沒必要一一去了解,抓住根本的共通的知識與方法就行了。

佛教認為達成覺悟的基本自修方法是攝心(止)、觀察(觀)、靜慮(禪那),從而培養出正知正念,由正念而入正定,由正定而覺悟。

佛教反對偶像崇拜,要求”以戒為師“。

正式的佛教徒應當去求授三皈依與五戒才算合格。

這一篇所涉及的名相,應當已經概括了大致的修學綱要,但沒有分列深入的具體知識,不過應當已經完全夠用了。

在近代,佛教的唯識學有所復興。唯識學與西方近代哲學有許多相似的論題,而且往往有著更深入的見解。於是民國時期,許多知識分子都有了解唯識學的興趣,而由此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也重新建立了人們對東方哲學的信心。這是值得一提的一點。

唔好嘈
2017-07-30

謝先生之邀。我非佛學的研究者,更非佛家的修行者,談這個題目,慚愧且不便。且題目的確太大太深了,三言兩語沒意思,詳說亦非鄙人力所能逮。這樣吧,從一個外道的角度,一個很業餘的愛好者角度,說幾句吧。您的第一個問題,我推薦您一本書,現在應該還有賣,就是吳汝鈞著的《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或許會直接有助於先生。第二個問題,佛學在近代產生了那些意義,也非常的需要具體專門的探討,老實說我也沒有專門思想過。那既然先生提到,我就想了幾句,是隨意的,很不規範:1、佛學於近代最重要的作為之一,是“重回印度原典”,以歐陽競無、太虛至呂澂諸內學名家,突破了漢地佛教自六祖之後斷了的傳統,以印度梵文、巴利文原典為依據,重新定位佛學的可能性空間,新見迭出,惠及廣大,把佛學的文化含金量重回拾回,所謂唯識法相宗復活,實是國人之幸;2、佛學與知識分子的距離因第一點而拉近,出現了新的從學術角度研究佛教,重新書寫佛教史的學者和著作,我以為這一點非常重要,佛門自身對於自家歷史向來重視不夠,傳說與行跡紀錄混亂的地方比比皆是,佛教史在二十世紀終於因這種新氣象而有所成就了; 3、佛學有極淺層入門式教化,為大眾提供了一些精神到心靈的安慰,但是對國民性的提升有多少幫助,方向與方式對不對,這個就很難一言而論了,我是覺得一來導人向善總是好的,存在就是合理,有效便是好藥,但是第二來,不要指望能有什麼本質的變化,不管是佛學的日漸末落還是人心的日漸散亂迷糊,這都是眾生原有之相,只是此時暴露得充分些就是了。不好意思,疲倦,匆匆數語,原諒!

读者161417345
2017-07-31

佛學的知識體系是怎麼樣的?

(一)藏傳佛教根據龍樹,彌勒的深廣般若體系和阿底陝的傳承理論框架,建立了三士道目標體系:(1)下士道修善業,爭取死後不墮入三惡道,獲得生存條件優越的人身或天人身。(2)中士道修戒、定、慧,爭取從輪迴中解脫。(3)上道士發成佛心,修菩薩大行,並以密宗修持法縮短進程,爭取即身或數世以內成就佛果。下道士和中道士追求的目標屬於階段性目標,上道士的目標屬於終極目標。

從佛教的興起幾千年起,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必竟在某些方面紮下了根,並在某些人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形成了一種特定的佛教文化。佛教的興起,就如同其它學科一樣,有著一定的歷史背景,一定的客觀原因。其實,佛教也好,“通史”也罷,其最終目的,只不過是讓人們借鑑過去,多做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大眾的事,堂堂正正的做人罷了。佛家主張的是“懲惡揚善,國泰民安”,這也正是我們的理想與追求。佛祖釋迦摩尼說的好:“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以上這些,也許就是佛學所產生的相對的實際意義吧!

(二)關於“蒙古曾被上帝之鞭,康熙用了一狠著,蒙古族就淪為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回答

大清,始建於公元1616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5月初3日入關。要想維護大清國疆土的完整與安全,就必須加強同蒙古族的聯繫,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因此,清朝在建立政權以後,通過理蕃院(管理少數民族事物的機構),按照“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主”的基本國策,對蒙古族居住地區制定了“三大政策”。一是劃地封禁:通過劃地分民的形式,劃定各旗領地,不準旗民越界放牧、打獵,並禁止蒙、漢通商通婚。禁止通商通婚,也就從根本上限制了蒙、漢之間的聯繫,限制了蒙古族人口的發展,使其強大不起來,對清朝庭構不成威脅。二是滿、蒙貴族聯姻:其目的是籠絡蒙古貴族,使其附首聽命。康熙皇帝採取這一“北不斷親”的政策時,把自己8個女兒中的6個女兒都下嫁給了蒙古王公,“北不斷親”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清政府奪取政權,鞏固政權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是推崇黃教,廣建廟宇:也就是“崇釋以制其主”政策的實施,讓廣大的民眾信奉喇嘛教,從而阻止蒙古族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喇嘛教是古代印度北傳佛教的一支藏傳佛教的,按照佛教的說法是:“人的肉類是要死亡的,但人的靈魂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人的今生如果能夠忍受一切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積極提倡和扶持,其具體的做法是:〔1〕、最初建寺廟時由政府撥給錢、糧、土地,目的是使黃教的僧眾有了居住的地方和佈教的場所。〔2〕、優待大喇嘛,給大喇嘛很高的社會地位,賜給不同的封號,免徵徭役賦稅,享受優厚的待遇等。〔3〕、鼓勵旗民棄俗從僧,進廟當喇嘛可以享受免服差役,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特權,至使大批為生活所迫的受苦旗民雲集各寺廟,虛度光陰。

雨泽138678601
2017-08-05

佛學,從廣義上講即戒、定、慧三學,含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即經、律、論(古代通曉三藏者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唐玄奘又稱呼唐三藏法師),粗略地說,律講戒、經講定、論講慧,但嚴格意義上說,經律論中都相互包含,沒有區分得如此清晰。佛教分大乘與小乘,或說大乘的顯宗(漢傳或北傳佛教)與密宗(藏地佛教)、小乘的上座部(南傳佛教),但不能分別心地認為誰高誰低,否則落入分別,不利學習與修持。從另一角度說,佛教分為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等,這與各宗奉行的經典或修持方法不同有關,但仍無高低之分,真正的修行者對佛學的研究和修持都一門深入。同時,佛學研究中要秉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n是名n
2017-07-30

命題好大啊,只能胡猜了。

我個人認為,可以分為三套體系:“名相體系”、“法相體系”、“事相體系”。

所謂“名相體系”,研究一切概念的命名、定義、描述、區別、昇華。

所謂“法相體系”,研究一切概念的定位、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它們的變遷(量變)和變化(質變)。

所謂“事相體系”,包含各種具體的修證方法、各法各層的境界描述、先賢例證、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近代西學東漸,土[非禍國,儒家幾乎被徹底打倒。而道教功法雜駁、式微日久、要求較高、也無意傳教,受到的衝擊和破壞也很重,恢復需要時日。唯有佛教,內有自清代開始的不斷扶植、外有藏傳南傳的側面支持、以及近代大量高僧的傳承維繫、大力弘揚,再加上佛教面向群眾,遠離政治,所以浩劫過後的恢復也是最快的,而且同樣因為“面向群眾、遠離政治”,所以更多的善知識傾向於選擇佛學語言,來傳頌中華文化,這樣做更容易,也更安全。故此,近代佛學的快速發展,是必然的,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很大貢獻的,一眾僧俗,功德無量。

但是,我個人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一個共生的文化生態系統,孤立的任何一教去單獨傳播,都會把“教”傳歪掉,走不了多高,也走不了多遠。

佛教講“世出世間法”,大而全、圓而通是它的特色,同樣也是缺憾。不能捨棄“出世間法”,帶著大量的假名概念,就不能講出專業的“世間法”,而離了“出世間法”的佛教,也就不是佛教了。所以佛教永遠無法取代儒家的地位,離了儒家鋪設的土壤,漢佛佛教的傳播也會極大受限。儘管近代,尤其近年來,佛教幾乎在代替儒家,支撐著大陸幾近奔潰的精神世界。

同樣的,佛教也代替不了道教,因為世間只有這一個世間,但出世逸世,不能只留一扇門。

我估計,歷史走到今天,三教不能合,也不能分,只能在互相的維持和少量的競爭下,共同前進了。

十个斗7
2017-07-31

佛學,是一個宗教。在歷史定義上怎麼給宗教定義,佛學也就是怎麼定義,無非是三觀。自成體系,也免不了旁徵博引。儒家,修身之法,為人之學。道家(道教)無為而治,天道自然,修仙之法。佛學(佛教)無慾無物,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成佛之路。對比而看,佛與道似有淵源。終極目標都是永恆。一個是仙,一個是佛。仙有劫,佛有轉。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有什麼說法呢?那就是君君臣臣之說。當時周天子尚在,統一六國,必然稱君,稱君必然有擋路石,那就是周天子。按說他可以逼迫周天子禪讓,可又不行,畢竟禪讓制會給自己留下絆腳石。所以廢掉了儒家。佛教作為外來教義,那是兩漢時期的事,晉朝發展壯大,唐時更是鼎盛。如今的佛,是否還是浮屠就不敢說了。畢竟太近,免得捱罵。

在說說它的歷史意義,一則是教育,文化,藝術,社會方面,傳承這麼多年了,已經將漢文化融入其中,朝鮮,日本的佛教更類似中國的佛教,與發源地印度不一致,也是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作為一種形式,在世界範圍內又充當了交流的平臺。曾幾何時,也作為政治工具。再則是經濟方面,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曾經也是一個類似供銷社一樣的集體土地所有單位。如今更是解決了眾多人口的就業問題。總之,就歷史淵源,及現實意義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積極向上,值得肯定的一個學派,一個宗教。任何歷史時期,任何學術學派,團體都存在正面與負面的現象。作為世界觀可以吸取一些營養。學無罪,用著有善惡。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牧马人193878465
2017-08-06

序 言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對人類社會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有識之士都對這一文化現象產生了極大的關注。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佛教也擁有眾多的信徒。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佛教的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提起佛教,往往使現代人聯想到古廟清燈、香菸繚繞,善男信女們向著佛像頂禮膜拜,一派肅穆、神祕的景象。彷彿佛學是可望不可及的非常遙遠的學問;彷彿學佛的人總有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彷彿學佛就必須與現實社會相隔離;彷彿人只有到了老年或在社會上處處不得意時才去學佛。另一方面,許多有信仰的學佛者只是盲目地相信別人的說教,學佛可以到極樂世界,可以修來生享福,只知道燒香、拜佛、唸咒,求佛保佑。還有人認為學佛只有出家才算至高無上,對於佛所說的真理並不是真正理解。更有甚者,違背佛走向迷信。

那麼,佛學究竟是一門怎麼樣的學問呢?它與現代人有什麼關係呢?究竟怎樣才算學佛呢?

本書作者張玉林老師,悟理求真多年,寫出自己的心得,意在解除人們精神上的迷惑與痛苦。相信無論是信佛的人,還是不信佛的人,看了此書,都會從中獲得啟發。

悟 真

一九九零年十月

自 序

餘生於為寺院、道觀等古建築雕刻聖賢、神像、佛像之家庭。儒、釋、道中的上層人物是先父常來常往的客戶。餘自幼見之聞之別無他物,使我幼小心靈不學而染,久而好之,進而緣起,心生果念。雖由淺而入深,然為終生之念。餘雖天資愚昧,但窮理之心未止。以理為業,以覺追源,方知人生不虛,幻而不幻,源本實真。因此求之再求,學之再學,方知覺悟有路,始見光明。己雖不明,願人人都明心切。願將學佛真源筆書於紙,雖文不成理,字不成句,然非如此則愧對良心。願光明貫於宇宙,進上幾句微言,獻上一點薄力。大法望高賢,餘不過盡同學之義。僅供同學參考,是為序。

庚午金秋

張玉林 於北京

一、何 為 佛

佛是印度語音譯,意譯華語是大覺者。大覺者是個人對宇宙真瞭解、直觀察的親身覺悟者,是理解真空的實踐真知者,是與真空同呼吸共命運者,稱此大徹大悟之人為佛。寺院裡的佛像,是大徹大悟大覺之人的形相,人的形相,因為覺悟至高無上,就稱他的形相為佛像。佛的形相是一個大覺悟的人,心如如不動,內心無喜怒哀思悲恐驚,因此安定自如、莊嚴平靜、光明正大。是自心真空純至靜、如如不動之表相。社會上的人,對眼見,耳聽,意識覺知、理解萬物的見聞覺知,稱此為知識見解。心中不住一法一物,前念、後念、今念皆無之時,應將有念歸無念,自心復原於真空純至靜時,此即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佛道成。此時即覺合於真空之時,真空是覺源,覺是源中流。流入源,即入如來圓覺海。此為妙覺,此覺非見聞覺知之覺。小真空合於大真空,真空包羅萬象,此覺覺萬理,知萬源,通萬化,達萬變,為大覺和妙覺。因為用語言和文字表達不出來。此即是佛。佛就是人,釋迦也娶妻生子,佛是在人間成長起來的。在封建社會中,人有等級之別,共分為三流九等。上、中、下三流,一流分九等,共分為二十七等。佛是在人的等級之內,佛即是人。今古之大覺者皆可為佛。

上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帝王,四流官,五流聖賢,六流士,七商,八工,九莊田。

中流: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流:一流成衣,二流羅,三流牲口,四流婆,五剃頭,六修腳,七吹,八打,九煙火 。

這是在舊社會、封建社會中把人分為三流九等,共二十七等。所以抄錄在此,是為了說明佛與人的關係,證實佛即是人,大覺者即是佛。

二、佛 的 起 源

佛的起源不是單指釋迦與佛教的起源,而是指大覺的起源。在天地中,原始祖初生在地球上。能覺察宇宙,知真空育化天地的原理,興語言,創文字,解萬化原理的原始祖、大覺者,即是佛。如伏羲、神農、黃帝、倉頡、燧人、有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孔子、孟子、耶穌基督、穆罕默德,俱都是通真空萬化源理的大覺者。因此,開創語言文字、綱常倫理、創造發明、識萬物、應萬變、俱萬理、造萬物的人類社會基礎的奠基者、大覺者的起源,也就是佛的起源。因為“佛”字當大覺講,不當釋迦牟尼講,也不當寺院中端坐的形相講。心也可稱之為佛性。六祖雲:“自心是佛”。佛是覺之意也。六根之性,即是佛性,都是指自心。所以六祖說身外無別佛,心正是佛,心邪是魔。佛法亦即心法。佛是對大覺者的尊稱、佛是大覺者的名號稱呼。有的人要求成佛做佛,就是有的人要成為大覺者、達到大覺,這句話聽後很平常,心中也不以為然。要說有個人想要成佛做佛,被人聽後很不理解,他是一個人,怎麼會能成佛哪?感覺奇怪和神乎乎的。因不明佛理,這也難怪。如果要這麼說:我要知萬物、求基源、明萬理,使我的心對整個宇宙作個究竟覺者。這語言誰聽了都不奇怪。其實這就是要成佛。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把成佛理解為盤腿一坐,兩眼一閉就升到西天極樂世界見如來去了。六祖雲:“東方人造罪,唸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唸佛求生何國?”再說佛經上也沒有說兩眼一閉、盤腿一坐升到西天叫成佛,這是不明佛理的人錯誤的理解。佛經上也沒有解釋寺院裡的佛像即是佛。《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是指自性而言,此處非指釋迦牟尼。

三、佛 教 真 宗

釋迦牟尼是人類歷史上對自然真理、至極致源的真空妙理、真宗正法的倡弘者。為人類精神脫苦,立性理心法為真宗,興佛教化萬靈,渡有情,同登大覺,共證極樂的一代佛祖。心心相印,續心傳於千秋萬代的一代宗師,世人稱之為世尊。真空妙理永流於世、佛法傳遍於世,使萬靈返本歸宗,功德無量,永恆自然,是為自然真理立基之大聖賢。佛家真宗以慈悲為本。以明心見性為根源。以真理為宗旨。以清規戒律為教法。以心心相印為真傳。以釋迦直系相傳為真宗正法。以自性自渡為成佛因緣。以明心大覺為佛果。以釋迦真經為證佛真理。以自性通真源,覺真空,求明心,通大覺。方識佛教真宗之理。效佛之如如不動之心,行自性自渡之法,求真理悟真宗,才進入學佛真源。佛教真宗:一、自然真空理體為性海真源。二、自我妙覺明心。三、圓通妙智真理。其它如經卷、佛像、佛號、咒語、清規戒律、說法等都是有為法。《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观心68
2017-08-06

佛教的核心理論是《華嚴經》中所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就這一句話,演化成整個佛教。釋迦本師和他的歷代弟子們所講的一切經、律、論、疏、鈔等,統統都是這一句話的說明;學佛修行統統都是這一句話的實踐;生死自在的事例統統都是這一句話的證明。

這一句話包含以下幾點:

1、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如來]是佛的諸多稱號之一,是從心性上說的。佛具有無量智慧無量能力無量相好無量光明,是相好光明無等倫。這些無量,一切眾生原本就有。所以從心性上講,一切眾生都具佛性,一切眾生原本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2、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從心性上講,佛的智慧、德能、相好,一切眾生原本就有。既然是自己原本就有的,就無須外求,應該將目光轉向自己,要自作努力去改變自己。既然是三無差別,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就都是平等的。這‘平等’二字非常重要,這是佛教區別於一切宗教的重要標誌。
  3、佛與眾生,只是迷與悟的不同。心外無佛,亦無眾生,唯有迷悟之別,故有凡聖之異。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受矇蔽的佛。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故說“佛者覺也”。
  4、迷悟之別,在於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之所以不是佛,根本原因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執著就是正覺就是阿羅漢;再放下分別就是正等正覺就是菩薩,再放下妄想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
  5、佛教是讓人自省、自律、自修、自改的教育。世間法中,人的知識與才智,必須要經過向外學習才能獲得。佛陀教育我們,無量智慧,無需外求,應向內求。只要能夠放下一切錯誤的見解,不再看錯想錯說錯做錯,這無量的智慧自然就能夠得到。所以,佛陀的教育只是讓人自省、自律、自修、自改而巳。

  雖說,佛經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佛學深廣,是為公認。然而依其核心理論,我們只有經過自己的努力,發掘求證自性智慧,最終也能象佛陀一樣,成為一名智者、覺者。

非常友普茶楼高剑飞
2017-08-06

我理解佛學有兩個重要理論支柱:一是“空”,空並不是沒有,更不是雞湯中所謂的空杯,而是空無自性,是萬物因緣和合而生,故應無執、隨緣;二是“三世因果,循環報應”,簡單來說就是六道輪迴,這個不容易證明,佛學把因果關係拉長到前世今生後世整個時空,需要你發自內心的信,信的越深越純就越能做到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我理解佛學的知識體系、修行體系都是建立在這兩大理論支柱上的。

与自然合一
2017-08-06

首先,佛學離開了世間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我只想用最簡單的、便於你理解的話說明佛法到底是什麼?釋迦佛世尊是這個大千世界的教主,世尊通過多年苦修苦悟,終於為我們所有人找到了一條沒有煩惱和痛苦的真相大道。

而這條道就隱匿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所有境遇都是一道道坎,能明白每一道坎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是什麼,就是開悟。開悟後,還會有很多境界等著我們去實證,就是看你對所悟到的能不能做到。做到了,就不再有任何枷鎖捆縛的了你,沒有了一切煩惱,人就完全自由了,智慧開啟慈悲的人生境界就圓滿了。佛學的知識體系是怎麼樣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