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陳勝攪亂天下之後,卻孤立無援而死?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最早在民間點火的人是陳勝,之後華夏大地處處是火光,亂成一團。很多人都知道陳勝點火的過程,可他點著火之後,天下是怎麼亂起來的呢?而陳勝本人為何孤立無援而死呢?
10 個回答

歷朝的農民起義都沒有一個成功的,從陳勝到張角到瓦崗到黃巢到方臘到李自成和太平天國。

1.農民起義的時候,往往王朝還沒有徹底崩潰,都會反撲起義軍。起義軍能打下來的很少

2.農民起義軍被朝廷反撲的同時,各地方因為農民起義的大環境造成地方軍閥並起。大家最熟悉的,三國裡有的,董卓,袁紹,曹操,劉備,孫堅一開始都是靠鎮壓黃巾軍起義有了第一隻軍隊

這樣就導致了農民起義軍被打下去了,但是各地方軍閥的勢力卻起來了。比如唐朝末年黃巢之後,原先唐末的將領和黃巢的部將都各自搶地盤,比如李克用,比如朱溫

所以天下就亂了

因此,農民起義只能起到攪亂天下的作用 並不能真正推翻一個朝代

一,陳勝吳廣起義不叫攪亂。二,陳勝後期孤立無援的主要原因還是小農意識的侷限性。他們小富即安,有了一丁點成就馬上就稱王稱霸。雖說王侯相將本無種,但也不能急不可耐的稱王稱霸,擴充實力緩稱王才是務實的做法,但陳勝們顯然沒有這種遠見。再有就是陳勝個人胸襟也不夠寬廣,為了排除異己導致內鬥不斷。最後一點是陳勝不能凝聚民心,一味追求個人享受而忽略了體恤民生。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為屯長,和九百士卒準備去漁陽(北京附近)戍邊。駐紮在大澤鄉,碰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期,誤期依法要殺頭。陳勝吳廣經合謀幹掉領頭的將尉,採用借屍還魂之計,假冒公子扶蘇(始皇長子,被二世以始皇名義賜死)、楚將項燕(原楚國大將,被秦國王翦所滅)的名義發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因為秦的長期殘酷統治,百姓和六國貴族為了各自目的響應起義。(他們造反用《皇帝的新裝》中的一句話點評:每個人都有說不出的快樂。)到達陳縣時,已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士卒幾萬人。陳涉(勝)被三老豪傑立為王,國號張楚。陳勝股份公司開張後生意興隆,為什麼最後孤立無援失敗了呢?

蒼茫大地以為有以下原因:

為什麼陳勝攪亂天下之後,卻孤立無援而死?
一、陳勝心胸狹窄,任用小人庸臣,失去人心。

據《史記》載:陳勝年輕時曾和別人受僱耕田,勞作之餘,惱恨很久說:“如果有朝一日富貴了,大家互相不要忘記。"到陳勝在陳地稱王后,舊日耕伴來找陳勝,有時候記性好真不是個好事情。沒文化真可怕,這傢伙敲打宮門:“我要見陳涉。"陳王的名字豈是你叫的?好不容易見到陳王,用車載他同歸,這傢伙一進宮殿興奮得過了頭,以為真是陳王兄弟了,放縱無忌,隨意談說陳王舊日落魄情形。有人去打小報告,陳王臉上掛不住了,下令斬了客人。早知今日,悔不當初啊!兄弟還不如做長工呢,做長工好歹還有一條小狗命,現在腦袋砍了吃魚皮海蔘也不香了,你腸子都悔青了吧?!陳王又命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監視群臣。眾將外出收取土地回陳地的,不服從朱胡命令的,抓起來治罪;兩人不喜歡的人,不通過司法途徑,就擅自處治。陳王信任重用他們,眾將領因這個緣故都不再親近依附陳勝,陳大掌門到了這個地步,差不多成了孤家寡人,公司關門是遲早的事情了。孔明在《出師表》規勸假兒子劉禪說:“親賢臣,遠小人。"是有道理的。加上個上柱國蔡賜真是菜得要命,天賜活寶。標準的“蛀國"。

二、賞罰不明。

對比著看陳勝處理的兩件大事。

葛嬰響應陳勝起義,可能還不是陳勝正式部下,到達東城,擁襄弓畺為楚王。葛嬰後來得知陳王即位,殺楚王而到陳縣稟告陳王,陳王誅殺了葛嬰。葛嬰不知者無罪,至少無死罪,卻被殺。

再看對吳廣被殺事件的處置。吳廣是陳勝的親密戰友兼開國元勳,當時正任假王督軍攻打滎陽。戰事不太順手。將軍田臧等人密謀說:“周章軍隊潰敗,秦軍早晚要到,我們久攻滎陽不下,秦軍一到,我軍必敗。不如小部隊圍城,大部隊迎擊秦軍。假王驕傲,不懂兵法,又無法商量。把他殺了,不然恐怕要失敗。"說幹就幹,誅殺吳廣,將首級送給陳勝,陳勝居然沒有懲罰,甚至訓戒也沒有,若無其事地賜田臧令尹(宰相)印,讓他擔任上將。我暈!這不是鼓勵下屬犯上作亂嗎?再說假王可是你的股肱之臣兼親密戰友呀!

三、忠臣能臣或戰死或被殺。

上段提到的吳廣,可謂赤膽忠心,卻死於手下將領的驕縱無情,吳廣死,田臧與秦軍章邯一戰而死,軍隊潰敗。留下守滎陽城的李歸也戰死。

另一大將周文,他是忠臣加能臣。陳王授他將軍印,一路攻擊向西。開始順風順水,到函谷關時,有戰車千輛,士卒幾十萬。結果遇到戰神章邯,慘了!被章邯帶領的秦國由囚徒奴隸組成的武裝打敗。周文拔劍自殺,楚軍不再戰鬥。潰散了!沒人來了!

四、軍紀渙散,手下武將及六國公室後裔紛紛自立為王。

陳人武臣、張耳、陳餘本是陳王手下大將,奉令收取趙地。但武臣到達邯鄲,自己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當了左丞相。陳王怒,逮捕武臣等家屬準備誅殺。上柱國蔡賜說:“誅殺家屬這是在逼武臣等與我為敵,不如封王。"蔡賜你真是名副其實呀!這麼菜,真是老天賜給陳王的活寶,還上柱國乾脆叫上蛀國算啦,由你蛀國不信張楚不亡!於是陳勝派使者祝賀,將人質送回,還封張耳子為成都君,促趙兵進攻函谷關。哈哈!竊國者諸侯了!不竊國者大王!武將們都跟武臣哥哥學徒,你陳王不成了光桿司令?趙王將相商議後說:“陳王被迫讓大王在趙地為王,陳王滅秦後必攻趙國。不如北上收取燕地擴展自己趙南靠黃河,北冇燕、代,即使陳王勝,也不能奈何我趙國。乖乖,陳王的命令成了擦屁股紙。趙國自立門戶了。

不久,燕國韓廣自立。

不久,寧陵君咎被陳王封為魏王。

秦嘉在圍攻東海郡時,也假託陳王命令殺死將軍武平君畔,自立為大司馬…

殺吳廣,誅武平君畔,自立為趙王,自立為燕王的…自立為王的為王,自立為將軍的為將軍,下屬想幹啥就幹啥,一個個山頭成了獨立王國,陳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陳王快要“陣亡"了。最後陳王被車伕莊賈殺死,陳勝股份有限公司徹底歇菜。

望斧正。

陳勝吳廣起義確實起到了攪亂天下的作用,但是陳勝因為自身和當時社會客觀條件的限制,很難有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機會。

首先來看陳勝的個人情況,陳勝本是躬耕隴畝的弄人,雖然因為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讓後世之人廣為記住他的志向,可是卻讓大多數人忽略了陳勝說這句話的原因。陳勝是在跟大家聊天時說以後富貴了要彼此關照的話,遭受到身邊同伴的嘲笑,才來這麼一句為自己辯解的話語。陳勝所求的其實只是富貴,並沒有什麼明確的革命理念和目標,這是導致他後續發展時的天然障礙。

等到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呼,掀起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因為被秦國的繁重的徭役和稅負壓迫的不堪重負的農民階層,一瞬間就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所以積極響應,如星火燎原。瞬間的膨脹讓陳勝忘乎所以,所以他稱王,所以他享樂,但是就是不進一步研究一下該怎麼凝聚天下之心,徹底擊潰秦國。這樣失去精神動力的起義,必然後續乏力,由起義的義軍,變成了追求享樂的暴民。這就決定了他們不會走的更遠,也正是因為這樣,讓支持陳勝的廣大農民群體,意識到了陳勝即使稱王之後,和之前的貴族也不會有什麼本質區別,陳勝就這樣失去了他能鼓動的唯一群體的支持。

其次,再從秦國本身的情況來看,雖然當時秦始皇剛死,秦二世昏庸,但是秦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都是經歷過統一大戰錘鍊過的,本身素質還是過硬的。廟堂之上可以凝聚國力,軍旅之間有徵戰名將和善戰軍事。面對這樣的強大力量,沒有什麼正規軍事訓練和人才儲備的陳勝義軍,在短時期內是難以正面抗衡的,這也是為什麼章邯憑藉一群囚犯和戍卒就可以擊破陳勝主力大軍的原因。

最後,六國舊勢力的死灰復燃。剛剛說過,秦國剛剛統一天下,本身沒有完成統一後安撫天下穩定政權的動作,更主要的是因為剛剛統一,但是之前的六國貴族,國家雖滅,實力尚存。他們並沒有得到妥善額處理,甚至很多人還在舊國故地,仍然發揮著影響力,這是秦國當時最大的不安定因素。陳勝吳廣的起義,恰恰就為這些舊有六國貴族提供了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

陳勝牽動著秦國的主要兵力,六國貴族藉機積蓄力量,等陳勝迅速崛起之後,六國貴族也迅速發展起自己的勢力,陳勝的存在就是為了消耗秦國的力量,但是當六國自身具備了一定實力之後,這個敢於挑戰貴族王權傳遞的草民,就是一個棄子。

從陳勝自身的革命目標還有當時的秦國和六國舊勢力的客觀情況來看,陳勝後期的無依無靠是必然的。他攪動了天下,但是也只是充當了一根攪屎棍的角色。

其實這個問題不單是陳勝的問題也是很多後來起義者的問題,第一個起事的基本都不是第一個成功的。陳勝如此,唐末,明末的群雄依然如此。這裡牽扯到幾個關鍵點。但是說白了,無非11個字,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

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說在秦末那種遍地澆了汽油,就缺一顆火星的情況下,誰第一個跳出來誰就是英雄。

陳勝跳出來了,所以陳勝是英雄。這種跳出來不需要什麼太大的本事,只需要敢想敢做,決絕,具備這些素質基本就行了。

為什麼陳勝攪亂天下之後,卻孤立無援而死?

但是如果想進一步發展,在火中取栗,在群雄中脫穎而出,把舊政權打到再轉而建設新政權,這需要的就絕不僅僅是以上那些素質了。而第一個跳出來的起義者一般都具備這樣的素質,其實具備這樣素質的人基本都不可能第一個跳出來,這是人性決定的。所以歷史上大凡第一個跳出來的農民領袖或者說起義者,基本都沒有建立新王朝。

陳勝如是,隋朝末年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如是,元末的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彭瑩玉,甚至包括明末的張獻忠、李自成基本結局都一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擔任屯長和九百個兄弟去漁陽郡戍邊,駐紮在大澤鄉,遇到天下大雨路又不通,估計己經誤期,誤期要殺頭,於是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一路勢如破竹,攻到陳縣時,已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千餘,士卒幾萬人。攻下陳縣後被三老豪傑推舉為王,國號張楚。為什麼最後孤立無援而死呢?蒼茫大地認為有以下原因:

為什麼陳勝攪亂天下之後,卻孤立無援而死?一、/

不是造反有理,而是有理才造反。 任何時代,造反(反革命)都是最大的罪,所以,沒有一個好的說法,沒人會輕易追隨。諸葛亮為什麼不廢了阿斗自立呢?就算他想,也沒成功的把握啊!

當年,陳勝造反,首先是反秦,另外一個就是興楚國,口號是【大楚興陳勝王】,所以當年楚國的遺民才會支持他。

到最後沒有成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項羽的崛起。項羽是前楚國的貴族將軍後代,並且擁戴前楚國的王室後裔為王,這樣的行為在當時看來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就象我們看《鹿鼎記》,裡面的各派“反清復明”的勢力,各自都要擁戴一個前明朝王室的後裔一樣。

為什麼會孤立無援,原因簡單了說這支隊伍沒有帶好,那什麼是好隊伍,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需要的不光是勇更為重要的是智謀,兵需要的是勇,如何讓兵發揮最大的勇,如何激勵著兵,這時候將就必須做到賞罰分明,甚至是嚴明,說起來容易,做到太難了!一個隊伍沒有清晰的這種制度是很難打勝仗的,該賞的一定要重賞,該罰的一定要重罰,打仗能夠讓個個階層得到應得利益,再加上一些恰當的口號,所謂的正義之師,相信會有很多階層的力量源源不斷的加入這個組織,這樣就不會孤立無援了,如果只是光喊口號,這個隊伍早晚會孤立無援的。

這個原因太簡單了,陳勝吳廣起義距離六國覆滅並不久,雖然他們很快就拉起了隊伍,也攪亂了天下,但是六國王族後裔也趁勢而起。在這種情況下,誰會在乎你陳勝吳廣是那顆蔥!一個小小平民,想騎在六國貴族頭上,有那個可能麼?

“陳勝吳廣起義”

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

歷史背景

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派人修造長城,發兵三十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為了開發南方,動員了軍民三十萬。他又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一座巨大豪華的阿房宮。到了二世即位,從各地徵調了幾十萬囚犯和民夫,大規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這座墳開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銅熔化了灌下去鑄地基,上面蓋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墳裡挖成江河湖海的樣子,灌上了水銀。然後把秦始皇葬在那裡。安葬完了,為了防備將來可能有人盜墳,還叫工匠在墓穴裡裝了殺人的設備,最後竟殘酷地把所有造墳的工匠全都埋在墓道里,不讓一個人出來。
大墳沒完工,二世和趙高又繼續建造阿房宮。那時候,全中國人口不過二千萬,前前後後被徵發去築長城、守嶺南、修阿房宮、造大墳和別的勞役合起來差不多有二三百萬人,且不概幼兒和婦女。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逼得百姓怨聲載道。[1]

起義過程

失期密謀
公元前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個軍官,押著九百名民夫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防守。軍官從這批壯丁當中挑了兩個個兒大、辦事能幹的人當屯長,叫他們管理其他的人。這兩個人一個叫陳勝,陽城人,字涉,是個給人當長工的;一個叫吳廣,陽夏人,是個貧苦農民。陳勝年輕時候,曾經和別人一起被僱用耕田,一次當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時,感慨惱恨了好一會兒,說:“假如誰將來富貴了,大家相互不要忘記了。”和他一起受僱傭的夥伴們笑著回答說:“你是被僱給人家耕田的,哪能富貴呢?”陳涉嘆息著說:“唉!燕子、麻雀這類小鳥怎麼能理解大雁、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七月,恰遇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他們估計已經誤了到達漁陽規定的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法津規定是都該殺頭的。

陳勝、吳廣就商量說:“如今逃走也是死,起義幹一番大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國事而死好不好?”陳勝說:“天下受秦王朝統治之苦已經很久了。我聽說二世皇帝是始皇帝的小兒子,不應該他來繼位,應該繼位的是公子扶蘇。扶蘇因為屢次規勸始皇帝的緣故,始皇帝派他領兵在外地駐守。如今有人聽說他並沒有什麼罪,卻被二世皇帝殺害了。老百姓都聽說他很賢德,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原是楚國的將軍,多次立功,愛護士兵,楚國人都很愛戴他。有的人以為他已經死了,有的人以為他逃亡在外躲藏了起來。現在假使我們冒用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向天下人民發出起義的號召,應該會有很多人響應。”吳廣認為很對。於是他他就去占卜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道:“你們的事都能成,能夠建功立業。然而你們向鬼神問過吉凶了嗎?”

發動起義

陳勝、吳廣很高興,揣摩占卜人所說向鬼神問吉凶的意思,說:“這是教我們先在眾人中樹立威望。”於是就用硃砂在一塊白綢子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塞進別人用網捕來的魚肚子裡。戍卒買魚回來煮著吃,發現了魚肚中的帛書,對這事自然覺得很奇怪了。“陳勝又暗中派吳廣到駐地附近一草木叢生的古廟裡,在夜裡點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聲音叫喊道:”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在深更半夜聽到這種鳴叫聲,都驚恐起來。第二天早晨,戍卒中到處議論紛紛,都指指點點地看著陳勝。

吳廣一向關心別人,戍卒中很多人願為他效勞出力。押送隊伍的縣尉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揚言要逃跑,以激怒縣尉,惹他當眾侮辱自己,藉以激怒眾人。那縣尉果然鞭打吳廣,縣尉又拔出佩劍,吳廣奮起奪劍殺死了縣尉。陳勝幫助他,合力殺死了兩個縣尉。隨即召集屬下號召說:”各位在這裡遇上大雨,大家都誤了期限,誤期按規定要殺頭。即使不被殺頭,但將來戍邊死去的肯定也得十之六七。再說大丈夫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名揚後世,王侯將相難道都是祖傳的嗎!“屬下的人聽了都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心甘情願地聽憑差遣。“於是就假冒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舉行起義,以順應民眾的願望。大家都露出右臂作為標誌,號稱大楚。他們又築起高臺來宣誓,用將尉的頭作祭品。陳勝任命自己做將軍,吳廣做都尉。首先進攻大澤鄉,攻克後又攻打蘄縣。蘄縣攻克後,就派符離人葛嬰率兵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一連進攻銍、酇、苦柘、譙幾個地方,都攻克了。他們一面進軍,一面不斷補充兵員擴大隊伍。等行進到了陳縣的時候,已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卒好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那裡的郡守、縣令正好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領兵與起義軍在城門下作戰。結果郡丞兵敗身死,於是起義軍就進入城中佔領了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豪傑都來開會議事。與會的人都說:”將軍您身披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討伐無道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了楚國的政權,論功勞應該稱王。“陳涉於是就自立為王,國號為張楚。

席捲全國

秦始皇本紀第六在這個時候,各個郡縣受不了秦朝官吏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宣判他們官吏的罪狀,把他們殺死來響應陳涉。於是就以吳廣為代理王,督率各將領向西進攻滎陽。命令陳縣人武臣、張耳、陳餘去攻佔原來趙國的轄地,命令汝陰人鄧宗攻佔九江郡。這時候,楚地幾千人聚集在一起起義的,多得不計其數。

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

陳勝派出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向西進攻,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逼近秦朝都城咸陽。秦二世驚慌失措,趕快派大將章邯(音hán)把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編成一支軍隊,向起義軍反撲。原來的六國貴族各自佔據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起義軍。周文的起義軍孤軍作戰,終於失敗。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起義後的第六個月,陳勝在逃跑的路上被他的車伕莊賈設計殺害了。最後莊賈帶著陳勝的首級去向秦軍邀功請賞去了。

主要意義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它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為爾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面的封建統治者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育,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農民起義的影響。

為什麼陳勝攪亂天下之後,卻孤立無援而死?

隨著反秦戰爭的發展,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來,陳勝變得驕傲,聽信讒言,誅殺故人,與起義群眾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不再聽從他的節制。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也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田臧竟假藉陳勝的命令殺死吳廣,結果導致這支隊伍全軍覆滅。章邯既在滎陽獲勝,乘勝猛撲陳縣,陳勝接戰不利,突圍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為叛徒莊賈殺害。此後陳勝的部將呂臣率領的蒼頭軍雖兩度收復陳縣,處死莊賈,但張楚政權已不復存在。陳勝、吳廣起義雖不到一年而敗亡,但因此而在全國燃起反秦烈火,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為什麼殺故人?

“苟富貴,毋相忘”。這是陳勝對窮朋友許下的諾言,人們都很欽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陳勝的名言,人們牢牢地記著。

據司馬遷在《史記》裡的記述,大概有三個原因:

其一,窮朋友竟敢“遮道而呼涉”,在大庭廣眾之中,直呼陳勝的大名“涉”。陳勝稱王后,有個曾經與他一同傭耕的窮朋友前去找他,宮門令非但不通報,還要捆他。適逢陳勝出門,於是,窮朋友“遮道而呼涉”。既“遮道”,又直呼其名,在窮朋友看來,自然是親切無隔閡,在已經稱王的陳勝看來,則是“無禮”。他雖然不高興,還是容忍了。

其二,窮朋友“見殿屋帷帳”,竟敢當面批評陳勝擺闊氣,“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其實,這是實話實說,只是太直了,陳勝當然不高興,但依然容忍了。

其三,窮朋友竟敢敘及與陳勝傭耕時的“故情”,無異於揭老底。陳勝終於忍不住了,於是,殺! 陳勝殺掉的,僅僅只是一個傭耕時的窮朋友麼?其實,他是用窮朋友的鮮血,抹去“苟富貴,毋相忘”的諾言,抹去他曾經譏笑過的燕雀所難以理解的“鴻鵠之志”。司馬遷在記敘陳勝殺窮朋友後,緊接著的一句話是:“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曾經共患難的朋友都要殺,誰還肯留在他身邊?司馬遷一針見血的評論道:“此其所以敗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