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腔的興起,尤其是它的板腔體唱腔的出現,對各種新聲腔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

1 個回答
秦腔须生
2019-05-25

康熙乾隆之際,也即18世紀前期,各地興起的許多聲腔,本來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向著板腔體轉化的,這時由於受到秦腔的影響,加速了它們的轉化過程。皮黃聲腔系統的出現,是這種影響最明顯的一個結果。

  • 西秦腔(甘肅調)、襄陽腔(湖廣腔)、湖北楚腔、山西勾腔、亂彈腔便都是受到北方早期秦腔的影響,派生出來的聲腔。像在西北流行的西秦腔,沿著漢水到了湖北襄陽,與襄陽土調結合,變成了襄陽腔,進而流行到了湖廣一帶,便又稱為“湖廣腔”了。
  • 湖北楚腔,因這是從另外一個記載來的,可能就是湖廣腔的異稱。再如,亂彈腔,與秦腔和西秦腔的關係也極為密切。過去的秦腔就叫做亂彈不說,另如,南方的亂彈,也多是接受北方曲調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 據歐陽予倩在《京劇一知談》裡說:“則是脫胎於西北的梆子腔。由梆子變成襄陽腔,由襄陽腔變成西皮,必然經過一個不短的時間。這個腔調顯然也是湖北人唱出來的。湖北人習慣於稱唱詞為‘皮’經常說‘唱一段皮’,‘很長的一段皮’之類;所謂西皮,可能就是說從陝西或山西來的曲調。”另外,他在《談二黃戲》中又說:“它的慢板、快板、搖板等,都與秦腔的結構一樣,行腔也很相似,只是韻味不同罷了。”可見與北方聲腔的關係是很密切的。

據現有史料看來,西皮的基本曲調確是從北方來的。最早的是西秦腔(又名甘肅調),後來到湖北變成了襄陽腔,再變而成為西皮的。現在雲南的滇劇還保存有襄陽腔,即相當於漢調的西皮,只是生旦還不分宮,是較早的一種唱法。

  • 皮黃戲的出現是繼秦腔的進一步發展。它的特點是:
  • 通過二黃與西皮的結合,把南方戲曲與北方戲曲的長處都集中到一起了。
  • 在唱腔上,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板腔體唱腔以外,並且在男女聲的配合上,更有了新的創造,出現了男女聲分宮的唱法(生角與旦角可以用同一個調門唱),這是秦腔沒有解決得很好的問題,皮黃戲解決了。
  • 在表演等各個方面,也都有相當顯著的特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