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

10 個回答
24帧半
2019-01-14

什麼是文化,樑曉聲這樣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文化於個人是品位、道德、智能積累的總和,與文憑無關。在過去“文化人”是用來形容讀書人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裡的氣指的就是文化,卻不是知識。

文化與孤獨有染與文憑無緣。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鄉村的氣息,風土人情是文化;城市的海納百川,和諧共居是文化;帝都的古今交融,沉穩持重是文化;江南的婉約靈秀,精緻小巧是文化……。什麼是文化?

文化來源於生活,卻是生活的靈魂。

文化可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當今社會,多元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多元文化逐漸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或政府綜合國力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什麼是文化?

中華民族的精神來自於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提升人的素質,陶冶人的品格,賦予人一種內在的大氣與高貴。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只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良好的結合,人類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带雨飞
2019-11-23

謝謝邀請。我來回答。

什麼是文化?一個人有沒有文化?

1、文化不是讀了很多的書

有些人讀了很多的書,以為自己很有文化,其實不然。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博士後,他們的差別只是在於知識儲備量的多少,至於有沒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養。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著一副眼鏡斯文的樣子。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內心,外表斯文內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這四個內容: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就是一個人有修養,這個修養要在心裡生根,根深蒂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改變,這才叫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不用提醒的自覺

善解人意,自動自發,不用別人提醒。比如,地鐵上看到老人來了就讓座,這是起碼的禮節,這就是有文化的表現。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講到自由,很多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比如高鐵上的霸座男女,為了自己的自由,損害了別人,這就是沒有文化的醜惡嘴臉。

(4)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助人為樂,為他人著想,善良用對地方,這樣的善良就值得稱道,這就是有文化的具體表現。

總之,文化,它是一種修養,看得見,摸得著,可知可感。有文化的人,令人喜歡,相處舒服。


什麼是文化?
天使之翼22143
2019-03-28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但這不是關於文化唯一的定義。

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在不同的時期,從不同的角度,為“文化”下了不同的定義。《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一書,是美國著名文化學專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共同寫的,這本書共收錄了關於“文化”的定義,竟達166條之多。

人們不禁要問,關於“文化”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定義?難道就沒有—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文化”定義嗎?

什麼是文化?

沒有,我們無法給“文化”下—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定義。

這是因為,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客觀事物是一個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概念也如此,概念也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也具有整體性。“文化”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它也是由兩個以上的部分組成的整體,也具有整體性。

比如有一個紀念碑,它是由A、B、C、D、……等部分組成的整體,如果甲乙丙丁幾個人同時觀察這個紀念碑,他們觀察的是同一個紀念碑,但卻是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甲觀察的是A、乙觀察的是B、丙觀察的是C、丁觀察的是D。由於觀察的是紀念碑不同的部分,也就是不同範圍的東西,因此,他們關於紀念碑的描述或結論,有可能是不同的。

什麼是文化?

“文化”這一概念,也具有這種情形。

“文化”這一概念,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是由A、B、C、D、……等等部分組成的整體。雖然人們觀察的都是“文化”這一概念,但人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觀察的,人們觀察的只是“文化”這一概念的部分,而不是整體。

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對“文化”的定義,只是關於“文化”或A、或B、或C、或D、或其它某一個部分的定義,而不是“文化”這一概念整體性的定義。

什麼是文化?

而且,每個試圖為“文化”下定義的人,他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觀察“文化”罷了,他觀察的也僅僅只是“文化”這一概念的部分,而不是整體。因此,他的定義,只是為“文化”這一概念添加了個新定義而已。這是關於“文化”的定義越來越多,而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統一的定義的原因。

那麼,這麼多“文化”的定義,究竟誰對誰錯呢?使用中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情形嗎?

這麼多“文化”的定義,它們都有各自適用的範圍,誰也替代不了誰,它們都僅僅只是在—定的範圍內才是正確的。然而人們在使用是不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因為,在一定的語境中,“文化”的內涵是唯—的。

古道禅旅
2019-02-17

文化的含義甚多,有以下幾說供參考:

一、文以載道,文以化之。

二、文質彬彬,指文化人的氣質形象。

三、文治武功,武以定國,文以化之。

四、文者紋也,王者言如絲綸,用絲綸之言以教群臣,以化百姓。

五、文成武德,武之德在不濫殺無辜,文化之成在樸實真誠,不文過飾非。

六、讀書在改換氣質。文化人首先注重內在的修養,從言談舉止中顯示出來。君子文人當先文化自己,到一定程度,再文化家人,朋友,然後文化社會,最後文化天下。

七、天文、人文。文者景象也,美也。草木精氣內足而自華。人滿腹經綸而自華,文化,也可理解為文華。如此文化氣象自讓人一見,不由肅然,自然不敢於君子前露村俗。也即文化。

八、文者多武,自古文武雙全,先以霹靂之手段抨擊宵小,再以文化素養折服之。

九、文者萬物之華,明者為文,暗者為質,虛者為文,實者為質。山有玉而草木潤,河有珠而水嬌媚,草木潤之象即玉之文化,草木之文即潤,水嬌媚是水之文,珠乃水之文化,水被珠之文化。

易雲“是故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此乃天地化大人之文化也。不如此怎敢稱有文化之大人?

刘懿壬
2019-02-01

文與化一路走來,像一對夫妻挽著手臂,行進在歷史的大道上,像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翻出花樣,哺乳古人,哺育今人。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文化"的出處。

文化一詞最早見於《易經》賁卦彖辭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原是單音節詞,意思是觀察人的倫常秩序,以教化天下,達成移風易俗的目的。所謂的倫常秩序即人類賴依生存的基本的道德規範。賁卦象徵人類對天道、人道、地道中真善美的追求與實踐。太陽有內在的熱才產生光,有光才形成了霞,看到了朝霞,人們就自然地推斷出來太陽就要升起來了。這是蘊藏在大自然中的文化。

其次我們要弄清楚文化的本義。

文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紋身後站在那裡供人觀照,化是方向不同的兩個人並靠在一起。聯繫起來看,好像是要樹立一個榜樣,教育人們追求真善美,明辯假惡醜,以美好的言行感化人,誘導人,教育人,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古代聖人、君子是世人效法的榜樣,而小人則成為反面教材。所以說甲骨文中的化字特別有意思,背靠著背的兩個人,一個向上挺立,一個頭朝下倒立,字外之意,君子有引領世人積極向上的教化作用,而小人則把世道引向墮落。

文化具有內化和外化兩層意義。

內化是通過不斷學習以達到自覺,更好地完善自我。外化是以良好的道德形象來影響人,教育人,為別人的人生樹立一個參照物。道學主張行不言之教,即一個人做好了自己,就不用過多地行說教之事。如果一味地要求別人怎麼怎麼樣去做好人善人真人而自己卻背道而馳,那就會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文化是以人傳人,以文飾人,以心育人,以愛化人。

文化裡走來一位老者,他駕著車,揮著鞭,從遙遠的古代給我們運來神聖的大餐。七十二個弟子蜂擁著他,他不著文字,但得盡風流。他行走於中國大地,周遊天下列國,被冷落,被流浪,被喪家,被誹謗,被圍困,被飢餓,被誤解。終於有一天,當孔子率弟子由衛國到陳國去的匡地遭遇誤解圍攻,匡人的圍困越來越緊急,孔子的弟子們都感到很害怕。孔子鼓勵弟子們說:“自從周文王去世以後,周朝的禮樂道統文化不都集於我一身嗎?上天要是毀滅這種文化,就不會讓我們這些後死者負起傳承這種文化的責任。上天要是不毀滅這種文化,匡人又能把我們怎麼樣呢?”從孔子身上我們看到了文化自信,看到了二千多年前他老人家的文化擔當意識。而這種自信和意識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鼓勵後來人為之赴湯蹈火,為之涅槃重生。

文化對於個體而言是精神意蘊,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道德規範。

叁野视频
2019-01-30

前水墨畫、水墨畫和後水墨畫,既是中國主流繪畫的歷時態表現方式,同時也處在共時態的不斷互滲之中。

尤其是當今這個中西融合、古今雜陳的多元化時代,水墨畫和後水墨畫與其說是兩個先後相繼的階段。

不如說是同一藝術事業中的兩種彼此相攜的活動,因為正是這相互補充的不同態勢,壯大和延長著該藝術表現方式的生命力。

水墨畫是中國美術史的獨特產物,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墨繪,到戰國時期的帛畫線描,再到晉唐宋元異彩紛呈的屏扇卷軸,可以看到水墨畫發生、發展和成熟的清晰軌跡。

它作為中國人觀察和表現世界的一種重要而獨到的方式,作為中國人承載其觀念意義的形式結構自律化發展的結果。

作為中國人賴以休養生息的文化傳統楔入現實情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參與建構中華文明的燦爛光輝。

為世界美術的多元格局提供了自立和自足的一極,而且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文化品格,滲透於當今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血液中。

當然,上述過於概括的敘述,其實混淆了水墨畫與中國畫、傳統水墨與現代水墨之間的重大區別。

如果把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繪畫形態稱為中國畫,那麼,水墨畫僅僅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

在上世紀中葉以前的漫長歲月裡,水墨畫一直都是指用純水墨或輔以淡彩製作的中國畫。

隨著西方油畫、水彩畫等外來畫種逐漸普及中國大地,以及中國畫本身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需求,水墨畫在一些場合被用來指稱中國畫。

水墨畫外延的擴大,一方面順應了畫種稱謂上的平行性原則,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民族繪畫的現代形式探索。

用媒材的物質規定性來約簡過於龐大、模糊和精神價值化的中國畫內涵,對於該畫種的 從 事 者 減 輕 歷 史 壓力、擺脫習慣心態和楔入現實情境, 具有不容忽視的優越性。

這也許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一個畫種的水墨畫概念日趨流行並且更多地為年輕人所接受的內在原因。

與水墨畫概念的變異相聯繫,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化傾向也逐漸糾纏到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思維與理論思維之中。

當人們擺脫了中國畫存亡之爭的陰影,共同從水墨畫作為一個畫種的意義上獲得前進的動力時。

忽然發現面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 一個是由特定的行動規則和表達方式、特定的學科意識和理性精神、特定的文化品味和人文內涵所領引的話語系統,需要當事人站在前人肩膀上攀援新的高度;

而另一個,則把水墨畫理解為一種不同於油畫、版畫、水彩和水粉的媒材構成,一種為中國文化所孕育、為中華民族所擅長的思維與操作方式。

因此完全可以不受拘束地站在新的起點上, 奔向新的自由和新的可能性。

於是, 傳統水墨與現代水墨的分野、互動和交叉, 構成了當代水墨畫壇的紛繁景觀。

鑑於以水墨畫為概念依託的繪畫藝術蘊含著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巨大變化乃至質的不同,為了下文的順利展開,有必要為之增設特指的前綴———前水墨畫、水墨畫、後水墨畫。

在水墨畫的學科特徵尚未確定,文化氛圍尚未形成,代表畫家尚未湧現之前的中國繪畫形態,我們將之統稱為前水墨畫。

從現存材料看,唐以前的繪畫史亦即前水墨畫史,儘管水墨作為一種繪畫媒材已被廣泛使用,純水墨製作的繪畫作品也不乏其例。

但那隻能算是水墨畫的前奏曲,隨著王維和張璪的破墨山水、荊浩和徐熙的筆墨構成、董源和米芾的圖式趣味相繼成為中國繪畫史的主角,水墨畫時代的帷幕才被正式拉開。

有趣的現象是,水墨畫家往往與文人畫家相重合,水墨畫史的盛衰與文人畫史的榮枯亦存在著緊密的聯繫。

宋元之後,文人藝術家居於主流地位,從元四家、董其昌、徐渭、四王、四僧、揚州八怪,直到吳昌碩和黃賓虹,都以文人畫家的素養支撐著水墨畫藝術的高度成就。

畫品的人格化、畫藝的人本化、畫家的文人化過程,將水墨畫鍛造成一種融匯詩書、涵泳情懷、講究形式趣味的精英藝術,而在民間彩繪、宮廷院體等諸多繪畫形態的映襯下,代表著中華民族繪畫的最大特性和最高水平。

繪畫作為訴諸視覺的藝術,從原始時代到現代的演化流衍過程。

在西方,大抵是逐漸芟除附加其上的巫術、宗教、文學、哲學、科學等因素,而向著較為純粹的視覺形式轉變。

但中國,則以在文人士大夫“歸去來兮”的心路歷程中獲得獨特發展機會的水墨畫為代表,反而融合文學、哲學、書法等因素,強化人格、趣味、象徵等原則,朝著綜合藝術的方向舒展其精神根基。

這一歷史發展的反差,到了20世紀末,已經基本上給填平了。

無論堅持本體論的水墨畫還是乞靈媒介論的後水墨畫,都在現代社會這個多元的、重視個人價值的、容忍無數個真理並存的時代需求面前,將視覺形式的建構視為一己職責。

區別僅僅在於,後水墨畫的視覺形式建構著眼於普遍主義的形態學特徵,其可讀性、可觀賞性在中國人眼裡與西方人眼裡均通行不悖。

而水墨畫的視覺形式建構則著眼於本土主義的形態學界限,其可讀性需由特定的 文化素養和人文背景來維繫。

在失落相應形而上精神的情況下,後者的保守色彩決定了其作為將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水墨畫繼續作為中國人意義世界的一種體現。

它那份與西方化和世俗化相抗衡的超越性,恰恰是該藝術表現方式賴以不斷髮展的生命之源。

這是因為環境條件的改變,以及原本附著其上的諸多倫理性功能的喪失,使得當代水墨畫蛻化成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存在。

從而有可能進入相對獨立、相對冷靜、相對超脫的思考,以非功利性的關切和對本體規律的執迷,深深楔入純粹化的藝術狀態。

而對於富有批判精神和改革開放胸懷的後水墨畫來說,只有與這種相對立的藝術狀態構成張力場,才不會在走向現代化的文化轉型進程中失去文化自身的深層衝動。

失去超越於即時性、現實性和社會性之上的對終極追 求的內驅力,才不會迷失在西方的眼光中而無力自拔。

在藝術自律的形而上信念日趨式微,民族文化的未來利益又往往屈從於現實需求和即時效應的當今時代,做一個水墨畫家要比做一個後水墨畫家困難得多。

前者非但要承受不移不屈、安貧樂道和耐得寂寞的考驗,而且必須在拒絕社會化的孤高寡合狀態中剔除信而好古的迂腐氣,通過跨越古人已有的成就而成就自我。

不過尚可欣慰的是,歷史已經給我們提供 了一個新的起點,由西方眼光帶來的將理性與信仰、社會功能與藝術規律分而治之的二元化價值觀。

使建立在“獨善”和 “自娛”等消極意義上的“為藝術而藝術”,被建立在對藝術本體規律的渴求與獻身精神上的“為藝術而藝術”所取代。

水墨畫學術追求的純正性由此提上了議事日程。收縮橫向的社會學價值而潛心於縱向的藝術學科價值,這對自律和自足的藝術家,恰恰是一種難得的機遇。

黃賓虹可以作為此類追求得風氣之先的例證。

總之,拒絕西方眼光的水墨畫與順應西方眼光的後水墨畫一道,不僅構成了當代水墨畫壇對立互補的整體藝術機制。

同時也是這一機制順利走向自己的未來性的切實保障。

我們必須從更深遠的意義上看問題,才能為已經變異並將繼續變異著的中國文化減少一些事後的遺憾。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与书邂逅
2019-12-24

關於文化,可以說體現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比如說:

1.社會學家認為,人類在社會變遷的同時,會改變固定區域社會整體的結構,導致的文化的接觸和傳播、社會衝突等方面。

2.人類學家認為,文化,就其廣泛的意義來講,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

3.哲學家認為,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包括人的思維習慣,價值觀等。

4.歷史學家認為,地理、各民族的歷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方面。

因此在我看來,文化是一種社會共識,應運而生,影響深遠,沉入骨髓。

什麼是文化?

枫语歌谣
2020-01-01

文化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是以文載道,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經世濟用等人文精神的“風化”與傳承。文是人們對生活、生產經驗與體會的概括與總結。它是素質、才能的綜合體現。

它不是死板的、禁錮的,但它是靜態的、唯美的,如我們常誇讚一個有氣質素養、講文明禮儀的人,稱文人、斯文、文靜等。它是一個人的底蘊情懷、素質內涵的外現。

文化重在化。滿腹經倫,學而不用,學非所用,學不能用,都不能稱文化,充其量不說是個“書呆子”吧,也是一個“書袋子”!就如一個圖書館或圖書城,能說是有文化嗎?

用户72902096647
2019-01-05

什麼是文化?

1.著名作家樑曉聲

曾用這樣“四句話”概括了什麼是文化:“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2.概括起來文化就是……修養,自覺,自由,善良。

3.其實文化是什麼?

提起文化,要看文化人兒。村裡人常常說,我沒讀幾天書,你是文化人,我們大老粗如何如何……

那麼,大老粗對應的就是文化人兒。那就是文雅一點兒,精細一點兒。

4.什麼是文雅和精細?

是文明。

5.文化是原始風格的文明化過程

6.文化是可繼承與發揚的經驗教訓,科學技術,人文情懷和藝術精神等。

8.文明進程中,文化代代傳承,不斷推動著社會發展和進步。

富春恶水
2019-01-17

什麼是文化?這是我第三次回答。我一直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文化的概念,最終的選擇結果是:人類社會正在創造的和歷史上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如何解釋這個概念?

一、我曾寫了廣義性、知識性和意識性的三個性來概括文化的概念,並用這三個性去概括,"不斷髮展的知識和不斷提高的精神意識,以及人類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來概括文化的概念,在這個概念的陳述中存在,前面的知識和意識與後面的精神財富相重疊。於是將前面的"不斷髮展的知識和不斷提高的精神意識”半句去掉,就變成"人類社會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對於這個辭海上解釋的文化概念,它的問題在於,其不包括人類社會以後及正在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只包括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所以加上了"正在創造的”這五個字,就形成了:"人類社會正在創造的和在歷史上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的這個文化概念。是否妥當,請指正。

二、如何解釋"人類社會正在創造的和歷史上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這個文化的概念?1、其包括了創造了的和正在創造中的文化,其注重的是文化的時代性。2、其是一個廣義的文化概念。3、精神財富包括了意識和知識兩個方面,就這兩方面而言,其是一個狹義的文化概念。4、其包括了文化的時空構成。5、其也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環保、軍事、民俗、文學、藝術、傳媒等等各種行業、各種類別的綜合性的文化項目與樣式。6、不斷豐富發展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兩個科學知識,其是文化形成、發展和提高的源泉和基礎,沒有知識,就無所謂文化。7、社會科學知識和哲學知識是狹義文化的精華。

三、我們可以否定知識不是文化的錯識觀點,沒有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學科的科學知識),就沒有文化。

四、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不用提醒的自覺,有約束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是一種道德文化,其帶有儒家仁義忠恕的餘韻,但只僅僅強調這種文化,作為一個社會,或者作為一個民族其至少存在以下的弊端。一是當存在習慣、觀念及利益之下違規違法行為之後,講道德的文化就顯得沒有力量,必須要有法制和制度相匹配。二是當我們在推廣相當於儒學的道德文化之時,是否考慮到先進的農耕文明中創造的先進儒家文化被落後的遊牧文化所侵襲,並自圓其說的用先進文化化解和改造了遊牧文化。中原文化自有其先進性,容納、改造遊牧落後文化是個必然過程。那麼從這個角度講,僅僅只有儒家的道德文化是絕對不夠的,這個道德文化的概念大狹窄了,我們需要有法制文化,強大的軍事對抗文化相配合,才能使我民族、我國家常保強盛,而不只侷限於道德自律。三是我們的文化要緊跟時代的腳步,不但在道德文化上告誡我人民,更需要緊緊結合人民對於城鄉和工農收入差距所更加日益增強的對於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去發展市場經濟及就業的供應水平,這是一種更重要的社會文化需求,而不僅僅侷限於道德要求。

五、中國目前的文化,要在代表人民,服務人民的方向要求之下,一要發展經濟文化,二要發展科技文化,三要強化國防文化,四才是健全法制文化,常年抓好反腐工作。五是提倡和講究道德文化。等等。不要侷限於微觀的、狹義的小文化之上,要有全局的大文化觀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