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三清山下一座不為人知的小山村,卻因一首古詩走紅
陸建華攝影
1/12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詩人朱熹先生,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被後人口口相傳至今。而在風景秀麗的三清山,也有一個叫“方塘”的小山村,它還是上饒“母親河”信江的源頭之一。
2/12 方塘村,地處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北部的山裡,距三清山金沙索道站約有6公里的距離。方塘村是一個閉塞的小山村,它的東面是浙江開化縣,南面是玉山縣紫湖鎮,從西面進入方塘村時,需要從本鄉的嶺頭山村中穿越而過。一條鄉道,連接著嶺頭山村與最角落裡的方塘村。
3/12 方塘村,全村約有12個村民小組,325戶居民,一千多人口,卻分佈在從山坡至山頂的各個層面上。村裡擁有兩口“方塘”,分佈在進村的新村民廣場和山頂上的居住區,其中山頂上的方塘面積略小,約有兩個籃球場之大。
4/12 方塘,你可以理解成方形的池塘。在方塘村,這兩處方塘卻呈不規則長方形形狀,它們的池水均來自於三清山山裡的泉水或雨水。村民利用山坡開挖的方塘,一是為了解決山裡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二是方塘之水,也是山裡滅火救災的備用水源。
5/12 三清山方塘村的村史,能見諸於文字的很少。但朱熹老先生所寫的“半畝方塘一鑑開”,據考證並非是指三清山的方塘村。在國內用 “方塘”作地名的有很多,朱熹所寫的“方塘”,應該是今天福建三明市的龍溪縣內,朱熹的祖籍是江西婺源,但他卻是在龍溪出生的,年輕時生活讀書均在龍溪。
6/12 只是當進入三清山方塘村時,迎面而來的是一塊新建的廣告牆,白色的牆面上畫著朱熹先生,邊上還有他那首詩的“手跡”。朦朧中,還以為朱熹先生曾經來過這個山村,曾經為這個山村留下了“墨寶”。
7/12 昔日的方塘村幾乎名不見經傳,也因交通不便,整個環境相對而言純屬沒有開發過。山裡人居住的房子有用石頭砌成的,也有木屋,田地也是在山腰間開墾出來的梯田,一小塊一小塊,不成規模。
8/12 二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方塘村的“門戶”嶺頭山村時,沒有人給我介紹過有關方塘村的任何資訊。雖說從嶺頭山村穿過的鄉道,可以直達最裡端的方塘村。只是現在來到方塘村時,卻有換了新顏的感覺。
9/12 山坡下的方塘邊上,新建的農民別墅連排,白牆黛瓦倒影於方塘的水面上,真的有“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感覺。新建的農民廣場也頗有氣派,刻在巨石上的“方塘村”三字,幾乎給人有千鈞之力。
10/12 沿著新建的鄉道,爬上山頂,見到的依然是新建的農民別墅。三清山的山間,一年約有二百來天有霧,這些二三層樓的別墅,遠觀竟然在霧中縹緲,仙境一般。村民介紹,這些新建的房屋,除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生活之外,方塘村要發展成三清山旅遊的民宿聚集區,方便來三清山的遊客入住。
11/12 在方塘村的山頂,有數十棵百年以上樹齡的青岡櫟,樹木高達二十來米,樹的胸徑也有一米左右。這些珍貴的樹木,是國家三級保護古樹。青岡櫟生長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區,它是一種綠葉喬木。但有時樹葉會變成紅色,村民們要是見到樹葉變紅時,那麼兩三天內這個地方就會下雨。而在雨後,樹葉又會變成原先的綠色。
12/12 從方塘村的村口往右手拐,可以進入信江源頭。因為我到方塘村的時候,正好下著細細春雨,於是便沒有進入信江源頭看看,留一個念頭,以便下次再到方塘時,有一種探尋的衝動。“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境,到底是怎樣的?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2019-05-09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