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悲慘痛心事件,背後有什麼值得深刻反思的?

4 個回答
木莲妈妈
2019-04-23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女童高空墜樓,鄰居為了找到孩子家長,哭著挨家挨戶敲門找了半個小時,家人才買菜歸來,令人唏噓。然而這並不是唯一事件,一說起來,誰家孩子都是心頭寶,此類事件卻屢屢發生:慘劇總是在發生,可每個旁觀者都覺得,這種事離自己還很遠,自家孩子不會這樣。

事實真的如此嗎?

家長覺得熱水不能碰,孩子碰了,燙傷了;

家長覺得小刀不能摸,孩子摸了,流血了;

家長覺得窗戶不能爬,孩子爬了,摔了。

家長覺得…

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意外發生前,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已經把危險都給孩子說清楚了,教過孩子很多次了,孩子不會那麼傻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會形成自我意識,家長心目中的已知,在孩子的自我意識中,卻很可能屬於未知的範疇,往往家長覺得孩子不能做、不會做時,孩子可能就會自認為認為“我可以”、“我能行”。

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歷幾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家長在不清楚這些階段時,很可能會被孩子的表象誤導,悲劇的發生並不總是因為家長太粗心,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平時的表現讓家長認為孩子很安全。

多方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逆反期、青年期幾個大的階段,從萌發到成長,直至青年期完全成型。

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悲慘痛心事件,背後有什麼值得深刻反思的?

一、嬰兒期

學者哈特通過總結各類相關的研究,提出嬰兒的主體我和客體我會有這樣的發展進程:

1、一週歲

八個月前,寶寶還未萌發自我意識,基本完全靠家長輔助生活。而當寶寶到了一週歲左右,關於主體我的自我意識已經萌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通過照鏡子認知主體我

這個時期的寶寶將自己視為活動的主體。家長將寶寶放到鏡子前,會看到寶寶主動的通過變換表情、動作引發自己鏡像的變化,所以寶寶會對著鏡子笑、拍打鏡子等。

區分自己和他人

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寶寶會慢慢擁有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如家長將某個玩具丟遠,寶寶跑過去撿回來,並且對這個過程表示很開心。

這意味著寶寶已經能夠把自己視為活動的主體,是寶寶自我意識中主體我有了明顯發展的表現。

二、兩週歲

兩週歲左右,寶寶關於自我意識中的客體我的認知得到提升。

將自己視為客體

這個時期的寶寶,慢慢能夠區分照片和視頻中的自己,意識到自己這個客體是具備專屬特徵的。他們會喜歡看視頻中的自己,執著的反反覆覆將一個視頻看好幾遍都是有可能的。

“我”的運用

在兩歲之前,家長可能更多的聽到寶寶拍著自己胸口說“寶寶餓了”、“xx(寶寶名字)要喝水”等等,而當寶寶對於自我意識中的客體我有所認知後,就能夠用“我”來表示自己了。

發展心理學家明確表示,嬰兒期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需要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家長需要做到這幾點:

  • 積極向孩子表達愛,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向孩子表達愛,口頭的、行動的,讓孩子充分感受來自父母的愛,才能更好獲取安全感。如早上起來對寶寶說“早上好,媽媽愛你”。

  • 積極的應對孩子的需要,讓孩子有可以享受滿足感

孩子有正當需要時,積極的滿足孩子,如孩子需要喝水,需要家長陪伴做某件事,抽點時間滿足孩子,讓孩子可以享受滿足感。

  • 大方的鼓勵和表揚孩子,讓孩子可以體驗成就感

為孩子取得的成功大方的鼓勵、表揚。

如孩子希望自己端著杯子喝水,家長可以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在孩子喝到水後,大方的表揚孩子,不要因為水打溼了孩子的衣物就生氣批評,讓孩子能夠體驗成就感,下一次他會做得更好的。

儘可能避免孩子周圍環境無規律變化,讓孩子能夠掌握環境變化的規律性和可預測性。

儘可能避免頻繁的更換孩子生活的環境,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一定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不要因為這樣那樣的麻煩而產生不耐煩的情緒,避免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二、幼兒期

三至六、七歲

三至六、七歲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最讓家長頭疼的一個階段,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第一逆反期會出現。

經常會聽人說,三歲多的孩子最可怕,既擁有一定的獨立行動能力,又缺乏成年人的思考能力,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事故,女童墜樓事件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第一逆反期的孩子主要表現為: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希望實現自我意識,他們常常會反抗家長的控制。三至四歲是第一逆反期的主要時期,但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都會有所區別,所以很可能會出現提前或延後。

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悲慘痛心事件,背後有什麼值得深刻反思的?

這個時期的寶寶大多會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

1、心理需求:

實現自我

很多寶寶在這個時期都會希望實現自我意識,通過這樣那樣的行為實現自我價值感。家長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寶寶總是執著的要求自己完成某件事,強烈的希望表現自己的能力,遊戲、旅行等各類互動活動中,孩子都會要求家長給機會讓自己動手,然後驕傲的揚起小腦袋等待家長表揚。

2、行為表現:

  • 不準確的自我定位

這個時期的寶寶,相比自己的小玩具,會更喜歡跟著家長一起活動。他們樂意參與家長的各類生活活動,認為家長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並且強烈要求參與,如果受到阻止,很大可能會趁家長不在的時候自己嘗試。

  • 執著到近乎偏執

這個時期的寶寶總是會執著的追尋自己獨立完成某件事,當寶寶想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件事被家長強制幫助後,很可能就會全盤毀掉,然後自己重新開始,如將積木重新推到重搭,畫畫撕毀、畫毀翻頁等。

  • 反抗父母意願

這個時期的寶寶總喜歡逆著父母意願,幾乎所有家長希望寶寶完成的事都會得到一個“不”。但是這時期的寶寶又會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喜歡獨立完成,又彆扭的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喜歡聽家長表揚自己。

寶寶自我意識發展階段中出現第一逆反期,並不是一種病態,而是寶寶心裡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階段性特點,需要家長關注。

三歲前,孩子依賴父母,求助於父母,父母也樂於控制孩子,這段時期是相對平衡的。但是當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尋求向新階段發展的動力,出現新的趨向。

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到第一逆反期,是自我意識第一次覺醒期,家長需要做到這幾點:

A:認識自我意識覺醒

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後,語言、行為、認知都已經進步到一定程度,於是部分孩子開始具備欺騙性。

家長在身邊時,這部分孩子表現的非常乖巧,但是心底依舊對自己想做的事保持著一種執念。

如家長在眼前時孩子不爬桌子、不爬窗戶,讓家長誤以為孩子知道那是危險的行為,而當孩子察覺到自己脫離了家長的管控。

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悲慘痛心事件,背後有什麼值得深刻反思的?

B: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讓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儘量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告訴孩子什麼事是危險的,清楚的瞭解危險,告訴孩子怎麼做才能避開危險,才能更好的保護好孩子。

C:及時幫助孩子掌握安全防護知識

通過漫畫、視頻、講故事等方式,讓孩子瞭解各類安全防護知識,如上電梯時順便告訴孩子:那個綠綠的箭頭指的方向是安全通道,發生火災可以跟著那個走。

D:客觀而實際的讓孩子區分安全和危險

通過電視、新聞、不危險的示範等方式讓孩子看到、感受到危險,如通過視頻、漫畫能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會受傷,什麼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受傷等等。

E: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並不意味著完全任由孩子胡來,給機會孩子去嘗試,不要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做不到,或者這個年紀不該做,就完全阻止孩子,貼合孩子的情況去判斷。

F:創造條件

根據孩子的情況培養孩子,有針對性的幫孩子創造學習某些特長的條件,如幼兒舞蹈班等,讓孩子可以獲得成就感。

對於孩子,家長應該多多注意,有時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糊里糊塗的就過去了,除了要注重身體健康,心理精神方面更不可忽視。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汐莳心情
2019-04-19

我反覆看了孩子跳橋的視頻,特別心痛。我在培訓機構工作過8年,接觸過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學生,我想就我對孩子的瞭解寫一些想法。

1.家長不應該在車上教育孩子

我平時開車都是聚精會神,深怕一不留神就出事。而視頻中母親停車,她應該在車上跟孩子起了爭執,具體我們不知道,但是孩子肯定受了刺激,然後衝下車,義無反顧輕生了。也許孩子真的叛逆了,讓媽媽很生氣,但是無論如何,在車上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哪怕雙方都不要說話,等到家再說。畢竟把車停橋上,本身就是非常危險的事。

2.被老師找家長要控制好脾氣

因為跟大量的孩子接觸,我發現不管成績多差的孩子,只要我們跟他好好說話,他也會很可愛。孩子都有自尊心,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優秀,被人愛,被理解。所以,如果家長被學校老師找,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向孩子瞭解清楚來龍去脈。把事情瞭解清楚了,如果確實是孩子做得不對,也要問清楚動機。孩子的行動肯定是有理由的,不會無緣無故地去幹一件事。不過,就算教育也要和氣一點哦。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3.平時跟孩子多溝通

孩子的青春期會叛逆其實非常正常,但是據我觀察,平時跟孩子當朋友一樣相處的家庭,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並不是很明顯,不管性格還是成績都說得過去。所以,如果發現孩子在青春期跟自己對著幹,家長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平時忙工作忽略了跟孩子的溝通?如果是,就要趕緊彌補哦。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變成大人的,其實每個大人都可以嘗試去理解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是白紙,變成什麼樣,大多數由環境決定。我看評論中有說現在孩子脆弱,也有說母親不好,其實說太多都不能挽回這次的悲劇。只希望我們作為家長能多學習,多理解吧。

郑淑丽正面管教
2019-04-20

在2019年4月17號晚上十點的時候,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名高中生突然下車跳橋,一個年僅17歲的生命轉瞬即逝。

然而高中生自殺的原因讓人痛惜,那名高中生是一名高二的學生,因為在學校裡和同學發生了矛盾,被叫了家長,媽媽去了學校然後帶他回家,媽媽在路上不停地責罵,甚中途把車停在橋中間,課件當時媽媽也失去了理性,而少年忍受不了母親的責罵,打開車門,跳下橋去。

新聞被報道後,很多網友認為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差,遇到一點挫折就作出如此過激的行為,也有人說家長從小嬌慣孩子,導致了孩子現在的衝動。

逝者已去,追究對錯已經沒有意義,我們可想而知那位母親的將來伴隨一生的痛苦與自責。我們惋惜年輕生命的離去。更要警惕這樣的悲劇再次重演。

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可見不是同學間的小矛盾,不然學校也不會通知家長。這時候家長要做的一定不是責罵,我見過太多的家長聽說自己的孩子打架了,見面後二話不說先打一頓,然後說“不管怎樣,打架就是不對,這是讓孩子長記性!”

然而那名17歲少年之所以會選擇那麼極端的方式,很明顯是感覺自己受了委屈,就連自己認為最親的母親,也只有責罵而不是理解和溝通。

所以對的處理方式是什麼?首先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去引導他表達他講述事件的經過,然後傾聽他的看法,注意,這裡不是回顧事件去判斷誰對誰錯,只是通過引導,讓孩子將積壓在心裡的情緒表達出來,然後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媽媽都是愛你的,這樣孩子會感覺到安全感,會認為世界還是有人與自己站在一起,而不是被這個世界孤立。

同時這位母親在橋上停車就為了訓斥兒子,可見當時這位母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的。人的腦前額葉負責控制人的情緒,每個人發育的都有所不同,所以有時候會本能的發脾氣,而且在生理上是做不到理性的,根本控制不住。這時候怎麼辦呢?要建立一個情緒緩衝期,比如在回家之後,先疏導孩子的情緒,然後高速孩子:“我們兩天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樣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都有了一個冷靜期,兩個人都能冷靜下來理性溝通,或許就能避免悲劇的發生了。

有人說自殺是既懦弱又勇敢的一件事,這個孩子寧願面對死亡,也不願意面對學校與母親的責罵,真是這樣嗎?這只是扭曲了的“懦弱”和“勇敢”。只是沒有人告訴這個孩子生命的珍貴,孩子也沒學會對生命的敬畏。

總之我們不要再責怪這個母親,也不要再批鬥這個孩子了。希望我們每個家長在教育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教會孩子“愛的能力”,知道如何愛別人,也知道怎樣愛自己,也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愛。

窗边故事汇
2019-04-19

17歲,我在17歲的時候也有過輕生的念頭,人在低落或者衝動的時候,都可能產生輕生的念頭,如果讓你真的去死,真的需要勇氣,除非,壓根就不知道死帶來的後果是什麼?我死了,我的父母怎麼辦?我的親人怎麼辦?我的朋友怎麼辦?而這些,正是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就選擇輕生的問題,他們根本不知道死帶來的後果,只是被眼前的事和情所困住在自我的世界裡!

第一,過分自我就是最大的問題,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了自己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就不計後果。

第二,自我還會產生不忍讓,不忍讓就會激化矛盾,矛盾的加深就是帶來惡性的後果。

第三,家教,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家長是否教過孩子,如何正確認識自我,該怎麼對待父母。

孩子跳下去的那一刻,作為母親親眼看到,後悔當初不應該和孩子在車裡爭執,不應該責怪孩子的錯誤,但是還有什麼意思,對和錯在生命面前還有必要爭執麼?

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其實就簡單幾個做法,不論事大事小,保持心態冷靜,不要讓矛盾激化,在分析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不要把簡單問題,讓自己的無知,變成一個不可逆轉的事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