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10 個回答
无笔史官
2019-07-07

朱元璋誅滅暴元,按照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朱元璋的手下按照道理只應該是漢人,絕無可能會有蒙古人,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朱元璋軍中不但擁有大量蒙古人,還擁有大量蒙古軍隊,這些蒙古人為什麼願意跟著朱元璋這麼一個蒙古的敵人後面去推翻自己本民族的政權呢?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其實這很簡單,因為關於民族和國家概念是近代史的產物,而朱元璋那會兒的時代是沒有這種概念的,在他們那個年代,漢人幫助少數民族對漢人政權作戰的事情是非常常見的,就拿元朝初年滅宋過程來說,崖山之戰元軍當中的漢人根本不在少數,原因無他,蒙古人出得起更加高的軍餉和待遇,且宋朝確實出不起元朝能給的前途和未來,在崖山大大咧咧直接雕刻石頭說“滅宋者張弘範是也”的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漢人,他不也為滅宋提供了極大的支援嗎?

所以朱元璋部隊裡有大量蒙古人是很正常的,事實上,如果我們穿越回到當時,我們會吃驚的發現蒙古人在蒙元統治期間,並不是所有蒙古人都過得非常好的,同樣的,也不是所有漢人都過得很苦的。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在元朝極為腐朽的統治中,大量的不熟悉生產和攢錢的普通下層蒙古人陷入貧困與絕境,不乏有大量的蒙古人直接朝著有錢的漢人將自己賣身為奴,甚至很多蒙古人由於長時間生活在低水平之下,餓死街頭的也不是少數。這種情況下的元朝統治很快就讓底層蒙古人陷入了絕境,在元朝統治末期,湧現出了大量的落草為寇乃至加入起義軍的蒙古人或者蒙古軍隊。

蒙古人與普通的流民起義的流民不同的是,他們往往極為擅長作戰,他們都是天生的戰士,雖然確實不適合生產和耕種,但是一旦經過營養良好的訓練之後,他們就是最好的騎兵力量,作為朱元璋,他是一個想要擊潰元朝,建立屬於自己國家的梟雄,他當然很理所應當的需要得到一大批熟悉蒙古戰士和熟悉蒙古戰術的人,這種人最適合的就是蒙古人本人了。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元朝的腐朽自上而下,很快不但由於統治者腐朽落後使得底層人民陷入絕境,就連許多蒙元上層也因為不斷嚴重的政治生存環境惡化,而選擇另作打算——畢竟就在朱元璋如火如荼的北上進攻大勢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元朝內部依舊在互相扯皮和互相下絆子。

於是在洪武元年十二月一日,原元朝太原守將豁鼻馬派遣使者嚮明軍投降,這直接使得明軍兵不血刃獲得了重鎮太原城,朱元璋對於這些來自元朝上層的投靠分子還是非常重視的,畢竟朱元璋想得非常清楚,正所謂千金買馬骨,對於這樣的蒙奸大大有賞將會起到鼓勵作用,這種蒙元降將用的好的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示範帶頭作用,將會讓大量對蒙元不滿的蒙元貴族看到更多的選擇和希望。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這很好理解,因為重用這些蒙元降將就等於給其他那些對元朝極為不滿的蒙元貴族這麼一種信號——只要我們投降,榮華富貴還是少不了啊,既然如此,誰做這個皇帝又有什麼大不了呢。

朱元璋通過這種示範和帶頭很容易的就將大量的蒙元貴族收納進了朱元璋的滅元隊伍,這些蒙古貴族持久的投降對己方漢人軍隊也是一種極大的士氣鼓勵,對於元朝則是持久的士氣打擊,讓明軍很多時候直接橫掃無敵,而蒙元軍隊大量投降甚至不攻自破。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總而言之,因為關於民族和國家概念是近代史的產物,而朱元璋那會兒的時代是沒有這種概念的,士兵們不會有什麼攻滅本民族政權的愧疚的,有的只有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喜悅。

Mer86
2019-06-05

講道理說,既然吳三桂能帶著清兵入關,滅掉南明。那麼一部分蒙古人憑什麼就不能背叛元朝,幫助明朝推翻元廷呢?並且,實事求是的說,當時的蒙古人除了嚮明朝歸順以外,貌似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了。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元朝末期,蒙古人其實活的很痛苦。元廷中央政府因為圍剿紅巾軍不利,其統治陷入了一個惡性死循環。

大致的邏輯是這樣的:紅巾軍起義→元廷派兵鎮壓→紅巾軍暴揍元軍→元廷放權→地方實力派自練武裝→紅巾軍被軍閥擊敗→元廷中央收權→地方實力派拒絕中央收權→元廷和地方實力派內訌→紅巾軍趁元廷內訌再度復甦→朝廷再次向軍閥妥協→紅巾軍被軍閥再次擊敗→元廷中央再次收權→中央和地方繼續內訌→紅巾軍趁元廷內訌再度復甦。

然後,元廷再度放權,再度跟軍閥死磕,這個死循環就繼續不停的循環下去。

在這個死循環下,元廷、紅巾軍、地方實力派都是對立的。而蒙古人則很倒黴。因為在鎮壓紅巾軍的過程中,有一部分蒙古人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幹嘛。打的太賣力,會受到猜忌;打的不賣力,也會受到猜忌。

最後的結果就是兩條選擇——要麼同意朝廷的削藩,向朝廷卸甲交權;要麼跟漢人勢力合作,可以繼續保留兵權。

有些蒙古人為了自保,自然而然的就倒向了反元勢力。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當然了,這些早期因為受猜忌而不得不向元廷倒戈一擊的蒙古人,畢竟只是少數。絕大多數歸附大明,背叛大元的蒙古人,其實都是後來在朱元璋北伐期間,陸陸續續向大明歸附的殘兵敗將

說到這裡,就要講一下朱元璋北伐前後,蒙古人的稀爛表現了。

1363年,朱元璋全力和陳友諒決戰,南北紅巾軍大PK,這個時候本來是元軍南下,剿滅朱元璋、陳友諒等反元勢力的大好時機。然而恰恰就在此時,元廷內部也內訌了。

這一次內訌不是元廷和軍閥的內訌,而是元朝朝廷的內訌。

簡單點說,就是元廷帝黨和後黨的一次攤牌式的內鬥。而因為這場內鬥,又連鎖反應的引發了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之間的大混戰,導致元朝元氣大傷

具體的說,就是元廷的奇皇后和高麗籍宦官樸不花,聯合後黨成員搠思監,準備逼元順帝退位。而要逼順帝退位,就要扳倒在大都附近擁有強大實力的孛羅帖木兒。於是他們就迫使順帝下旨,削奪孛羅軍權官職,並命擴廓帖木兒(就是王保保)討伐。由此引發元廷內訌。

這一場內訌,直接引發了元廷和擁元各派之間大戰。戰爭打了兩年時間,最後王保保擊敗孛羅,成為元朝最大的軍閥,擁兵幾十萬鎮守河南。無論是順帝黨還是皇后黨,都無法指揮王保保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成為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後,王保保決定吞併陝西。他以南征為名,徵調割據陝甘一帶的漢人擁元軍閥李思齊,張良弼,孔興等人的部隊去到河南。打算來個調虎離山,佔據關中平原。

李思齊那幫人精心知肚明,哪裡會看不出王保保的詭計?於是,這幫割據陝西的地方實力派也不甘示弱,他們集合幾路大軍,就打算開出潼關跟王保保開戰。

當時正好是朱元璋滅張士誠的關鍵時刻。如果元軍不內訌,而是南下,朱元璋肯定不會那麼容易就滅了張士誠。但是朱元璋命中由福氣。他在蕩平張士誠期間,元軍硬是沒有南下打他。

在朱元璋滅了張士誠後,元順帝眼瞅著王保保不南下,反倒和李思齊鬥,大為不滿。就下詔給王保保,免了他的一切職務。

王保保不甘示弱,元順帝免他的職,他就帶著兵馬退居山西,直接殺了元朝官員,在山西明目張膽的搞割據。

元順帝大怒!下聖旨,調集天下兵馬,準備討伐王保保。

但是轉過年,就是1368年了——是的,朱元璋要北伐了。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1368年,徐達、常遇春率兩路大軍北伐。明軍先攻山東,取得大勝。

就在明軍初戰大捷時,元朝方面的元廷、王保保、李思齊,居然還在三方混戰。

後面的事情,不用多說也猜的到了。明軍一路北上,直指大都,可元軍內部的實力派卻繼續搞內訌,坐視明軍取大都。

最狠心的就是王保保。當明朝北伐大軍渡過黃河,元順帝向他服軟,求他救駕時,他居然接了聖旨,卻不附旨意,駐兵山西,坐觀元廷繼和明軍交戰。直到元軍戰敗,徐達大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北逃上都後,他才調集大軍和明軍開戰。

元順帝北逃後,蒙古人面臨了一個做三選一的抉擇:要麼隨元順帝一起北逃,要麼跟隨王保保搞割據,要麼倒向明朝。

最後,只有六萬戶陪元順帝一起北上,基本上沒有人跟著王保保。剩下絕大部分的蒙古人都投降明朝。

至於說大部分蒙古人為什麼要投降大明,道理很簡單。因為元朝已經爛透了,跟著元順帝會被王保保揍,跟著王保保又會被元順帝揍。大家都是蒙古人,但內訌掐架的時候打的比漢人還狠。這麼險惡的環境,讓普通的蒙古人怎麼還敢跟著順帝或者王保保混?

並且明朝有錢,蒙古人跟著明朝混,生活待遇明顯更高。況且,明朝缺乏騎兵,蒙古騎兵是明軍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普通蒙古人此時倒向朱元璋,明顯比跟著元順帝和王保保要來的安全和實際。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總的來說,歸順明朝的蒙古人,並非是不認可自己的蒙古人身份。他們只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認為跟著明朝比跟著北元,前途會更好一點而已。如果一旦能自立,很多蒙古人還是會選擇脫離明朝。比如明初歸降的蒙古兀哈良三衛在朱棣時期取得半割據權限後,立馬就脫離了明朝,在大寧衛割據了兩百年,奠定了後來漠南蒙古的雛形。

论史
2019-12-20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在明朝境內確實生活著大量的蒙古人,而那些蒙古人確實從朱元璋開始就被授予軍職,之後的永樂皇帝和宣德皇帝也對蒙古人信任有加,明籍蒙古軍活躍於各個時代的戰場上為維護明朝統治和明代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至於為何生活在內地的蒙古人要推翻自己的國家,這也很簡單,因為元朝並不是廣大蒙古平民的元朝,大家要注意元朝是蒙漢地主階級聯合政權,最高利益只屬於地主階級,與廣大的漢族、蒙古族平民無關,那些政治上的特權也只是蒙古貴族享有,而生活在內地的蒙古軍戶在元的統治下一片赤貧,有賣兒賣女苟延性命者,有被販賣到海外當奴隸者比比皆是,可以想知他們中的大多數對元朝根本沒有任何感情,甚至想踩黃金家族兩腳,再加上久居內地務農,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就沒有北上而是居留在內地。正如《蒙古源流》所說:“四十萬蒙古中,得脫者惟六萬,其三十四萬皆被圍而餡矣”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但是,這個數字根本經不起推敲,正如此書所記載的朱元璋與88萬漢人一起造反一樣不靠譜,所以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有多少已經無法知道準確數目,但是數量不少是肯定的。其構成大致上分為四類,第一種是元代以來因為戍守、出征定居中原、邊疆各省的。第二種原來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牧民,由於戰亂逃至中原的,據《元史》所言大概有70萬人,所謂“宗親海都作亂,其民來歸這七十餘萬,散居雲、朔間”,這大概也是個估計數量,這兩種具體數量已經無法計算。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第三類屬於戰爭中的被俘者,就是洪武、永樂年間對蒙古人不斷進行打擊俘虜的,觀《明史紀事本末》、《國榷》各史書,其數應該不低於20萬。

第四類就是主動歸附明朝,這個現象明朝歷代都有,尤其是洪武、永樂年間最多,最為集中,這部分數量當為不少,光丞相納哈出所部歸降就有16萬人。

《明史·韃靼傳》:先後降其部曲二十餘萬人,及聞納哈出傷,由是驚潰者四萬人,獲輜重畜馬亙百餘里。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在率兵北上期間,就發佈《諭中原檄》,在這份檄文中朱元璋直接聲明將不會對生活在境內的蒙古和色目百姓進行壓迫。

《弇山堂別集》: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國之人撫養無異。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對元朝本來就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既然明朝願意接納他們,他們當然也願意做明朝的臣民。事實上明太祖對廣大蒙古百姓的承諾是說到做到的。就如在洪武三年十二月,由於邊境戰事頻發,中書省以時局未穩為由,建言將蒙古人遷往內地,被朱元璋斷然否決,在朱元璋的堅持下,居住在邊境的蒙古人得以繼續安居。

《國榷》洪武三年十二月丙朔條:中書省欲徙西北降胡於內地,杜後患。上曰:“胡人耐寒,驅而南,違其性,易亂。不若順而撫之,就邊地擇水草孳牧,自然安矣。”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明朝初年不僅讓蒙古人在生活中各安生理,而且還進行了非常有成效的管理。對加入明軍的蒙古人,與明朝普通士兵一樣,以衛所統之。其形式氛圍兩種:一種是以蒙古士兵單獨設立衛所,由蒙古軍官統領;另外一種是組成韃軍,與明軍雜居,由蒙古人擔任統領,平日駐守各地,戰時聽命徵調。

明初,還對蒙古人實行量才擢用的政策,不僅讓他們在各地擔任指揮使,有的還在五軍都督府任指揮僉事、都督僉事等。在永樂時期更是組織以蒙古壯丁為主的三千營隨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打擊韃靼和瓦剌,這支部隊是明初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

而對不管洪武帝還是永樂帝對於歸附蒙古人的賞賜也非常豐厚,尤其是永樂帝對蒙古人的封賞大大超過了洪武時期,如對蒙古王子也先土幹(漢名金忠),在歸附後“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輟御前珍羞賜之,復賜金銀寶器”。其後,更是“眷寵日隆”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明朝初年之所以重用蒙古人是有其內在原因的:第一、在與籠絡歸附者,蒙古人在明朝受到良好的待遇,讓他們進行招撫和勸降活動,效果明顯比明朝使節好的多。正如《明史·鄒緝傳》所說“漠北降人,賜居室,盛供帳,意欲招其同類也”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第二、也是主要原因,蒙古人身體強壯,吃苦耐勞,適應北方氣候,善於騎射,勇於衝鋒陷陣,他們對明軍戰鬥力是一種很大的加強。

明初對歸附的蒙古人大量任用以及優厚待遇,遭到了一些漢官的反對,如洪武九年,海州學正曾秉正就說到對朱元璋建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要求將擔任軍職和守衛的蒙古人斥退,只是嘉其忠心而升官,但對其建議不置可否。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永樂十年,又有洮州衛鎮撫陳恭上言“戎狄異類,非我腹心,不當置左右”。明成祖回覆道應該以才德用人,而不應該以種族區別對待。

《國榷》永樂十年十一月癸卯條:上曰:“第唐宋自有敗道,人君亦安得示人不廣。金曰磾忠於漢武,阿史那社爾效於唐宗。胡元疏外漢人南人,柄用蒙古韃靼,然亦不免於亡亂。”

可見明太祖和明太祖用人觀的包容。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在明朝皇帝的厚待之下,大部分得到任用的蒙古人對明朝可謂是忠貞不二(確實有不和諧的旋律,比如喜寧、滿四、乃兒不花這樣的叛者)。明籍蒙古軍官率軍在對抗北方蒙古入侵時顯示出堅定不移的鬥爭決心。像諸如吳克忠(答蘭)、薛斌(脫歡)、吳成(買驢)、金順(阿魯哥失裡)全都是在對抗外蒙古各部作戰時立功晉爵。

甚至為明朝死節的也大有人在,如薛斌的兒子薛綬(壽童),正統十四年與成國公朱勇抗擊瓦剌,不幸失敗,“絃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被俘後不屈,被瓦剌軍肢解,當得知他為蒙古人時,瓦剌軍大為震驚,說“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到了明朝中後期,明籍蒙古軍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如李成樑的精銳家丁李寧、李平胡就是蒙古降人。如在薩爾滸戰鬥中,西北軍一路的陣亡將校上,出現且力太、海代喇八汁、腮介哈藍代、啞汗兔這樣的蒙古名字,我疑此三人系西北土達。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再如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的關寧鐵騎,其戰鬥力最強的部分就是蒙古夷丁構成的,所謂“三桂所部皆蒙古銳丁”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所以,廣大的蒙古族官兵從明初到明末積極參與到維護明朝的軍事鬥爭當中去,有力的維護了明朝統治,對於這一歷史現象應該給予客觀的描述。

引用文獻:《明史》、《國榷》、《蒙古源流》、《石匱書》、《弇山堂別集》、《全邊略記》、《昭代典則》

史料不辑
2019-07-03

如果大家系統地瞭解下蒙古歷史,不難發現蒙古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從帝國分化為成百上千部落的“分家史”,他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國家”觀念。

與定居民族的嫡長子繼承製不同,遊牧民族為“分封制”,每個兒子都有資格瓜分父親的土地與財富。幾代人過後,當蒙古利益與部落利益相沖突時,他們會如何選擇就不言而喻啦。同理中原王朝歷史上的幾次“削藩”、叛亂也都是分封制惹得禍。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草原惡劣的生存環境讓牧民都是“達爾文法則”的忠實粉絲,活著比親情更重要,比如鐵木真少年時因為一條魚就親手殺死過同父異母的兄弟別克帖兒。惡劣的緩進也影響了蒙古人的遺產繼承觀念,他們認為每個兒子都有資格瓜分父親的遺產,區別是大兒子最少,小兒子最多。

父親去世時,大兒子基本成年,他分得的土地最少,離父親大帳也最遠,比如朮赤的封地就在蒙古帝國的最西端。幼子年紀最小,生存壓力最大,他有資格繼承父親的大帳或灶臺,所以成吉思汗的12.9萬軍隊,有10.1萬都給了託雷。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蒙古人實行分封制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汗位”、“王權”基本上都是能者居之,能給突破激烈的競爭奪得汗位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這也是為什麼別的民族幾代過後就灰飛煙滅,但成吉思汗死後數百年,蒙古民族每隔一段時期都能崛起一位偉大的領袖。

然而劣勢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帝國的國力在曠日持久的內訌中被消耗殆盡。成吉思汗臨死前指定窩闊臺為蒙古未來的大汗,他的遺命雖然有巨大的影響力,但並沒有決定力。窩闊臺的繼位最終是“忽裡勒臺”(蒙古各部首領商議重大事宜的聚會)角逐的產物。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窩闊臺擊敗託雷成為蒙古大汗,但是窩闊臺去世後,託雷的長子蒙哥經過長期蟄伏,在金帳汗國大汗拔都的支持下,最終又擊敗窩闊臺系諸王,成為新一任的蒙古大汗。

蒙古帝國的分裂從成吉思汗去世時就開始,隨著黃金家族子嗣不斷繁衍,首先帝國分裂在加速進行;其次各部族的黃金家族成員之間的親情不斷淡化,離心離德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況且蒙古東道諸王都是成吉思汗兄弟的後裔,他們不屬於黃金家族,也沒資格稱汗。西蒙古(衛拉特蒙古)是蒙古太師建立的國家,他們與黃金家族是姻親關係,同樣也沒有資格稱汗。當黃金家族勢力衰退後,他們就變得蠢蠢欲動,也就給了朱元璋分而治之的機會。

戴老师讲历史
2019-07-03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年號洪武。在此之前,他已經消滅了阻礙他統一的陳友諒和張士誠,接下來準備面對他最大的敵人蒙元了。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蒙古騎兵的戰鬥力一向很強大,在公元十三世紀曾經縱橫歐亞大陸,最遠打到歐洲的多瑙河,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定南詔,臣高麗,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他們擁有良好的戰馬和優秀的騎射之術,戰鬥力十分強悍,給明軍的北伐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跟蒙古軍隊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戰死的士兵基本上都是被射死的,因為在進攻,交戰,還有撤退的過程中,蒙軍一直都在射箭,甚少有被刀劍砍死的。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不過蒙元政權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成吉思汗的軍隊之所以強大,除了其超人的軍事才能外,是因為他統一了蒙古各部落,結束了混戰的局面,領導人有足夠的魅力,鎮得住下面。隨著忽必烈的死去,時代的變化,大元的皇帝們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到了元順帝時期,既管不好大臣,又管不好軍隊,甚至連兒子都管不了,順帝和太子各有支持自己的大臣,相互鬥爭,這是在中央。在地方,大將王保保覺得李思齊是個泥腿子,很是看不上人家,也搞內鬥,互相攻伐,整個朝廷和地方斗的不亦樂乎。這個己方集團一不團結,人就容易迷茫,會失去信仰,軍隊士兵不知為誰戰,出現逃亡。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而這正是朱元璋喜聞樂見的,他想要得到蒙軍的戰馬,學習蒙軍的騎術,敵方不出一些投誠的這事還真不好辦,畢竟技術專利在人家那裡,於是他出臺了相應的民族政策,只要蒙古兄弟們願意過來,高官厚祿 榮華富貴大大的。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重賞之下,必有蒙奸,很快就出現了第一位投降的蒙古將軍,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十二月一日,徐達和常遇春率軍北伐,與王保保對峙於太原,這個時候太原守將豁鼻馬派遣使者嚮明軍投降,明軍兵不血刃獲得了重鎮太原城,隨後徐達常遇春率領精銳騎兵對王保保發動偷襲,殲敵四萬,俘虜六萬,王保保逃到大同時,身邊就剩下了十八名侍衛,相當悲慘。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實際上漠北也沒有中原好,沒有蔬菜瓜果,鍋碗瓢盆,啥產業鏈也沒有,哪裡比得上中原,畢竟生活條件擺在哪裡,要能過上好日子,誰願意天天窩在漠北沙漠啃沙子,惹不起,打不過,投降有賞。仔細衡量一下,這買賣還是比較划算的。所以這樣一來,朱元璋就招募到了大批的蒙古騎兵。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相應的基礎上進行學習與鍛鍊,明軍騎兵的戰鬥力也是直線上升,名將李文忠的騎兵部隊極擅奔襲,洪武二年,李文忠用一天的時間攻佔應昌,俘虜了城中所有的王公貴族,只跑掉了元順帝的兒子愛識理達臘。在這之後,朱元璋把俘虜和投誠的蒙古軍隊專編一營,組成一支精銳騎兵,名叫朵顏三衛,皆是精壯者參軍,戰鬥力極強,朱元璋把這支精銳交給其子寧王掌管,給他們開高工資,放在朝廷與蒙古的邊界駐守,用以防範蒙古。後來這支蒙軍為燕王朱棣政變所奪,參與了靖難之役,立功頗多。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這些蒙古軍隊一方面沒有多大的家國情懷,另一方面統治者腐朽無能,讓他們失去了為之奮鬥的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許以充足的利益,他們便會為明軍效命,也是頗為正常的。

于左
2019-05-31

首先應該明確一點,朱元璋軍隊中的蒙古人並沒有想像的多,官階也不高。從靖難之役開始直到永樂年間,更多的蒙古將領才出現在明軍當中。我們這裡只說一說洪武年間。

朱元璋軍隊的構成,主要是自己招募的人馬。早期也有許多元軍的將領投奔朱元璋,但他們都是漢人,比如康茂才、朱亮祖等人。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張士誠之後,有大量投降的將士,但朱元璋並沒有全盤接收,因為他們是要吃糧食的,處理不好反而成為隱患,所以朱元璋一般是精選其中強健、能戰的人留下來。其餘的人要麼遣散,要麼就地消滅,在這方面朱元璋從不手軟,他就曾經責備徐達等大將在勝利之後殺人太少。

說一個例子。

洪武三年春天,李文忠率領明軍北伐,在興州也就是承德附近,元軍大將江文清率領軍民三萬六千餘人投降,在北京附近的紅羅山,江文清的部將楊思祖率領一萬六千餘人歸降。

同年九月,江文清、楊思祖帶著八百多歸降的將校前往南京,朱元璋給了江文清一個世襲的驍騎右衛千戶,給楊思祖一個軍衛的鎮撫之職,並賞賜財物,部下的八百多名將校每人一匹布料。

然後,朱元璋把江文清留在南京,讓楊思祖回去招降更多的同鄉。他又給邊將命令,如果有蒙古降將,都要送到南京來。很顯然,朱元璋在這種事上還是相當謹慎的。

此後,江文清又招降了四千多元兵,所以到了洪武五年,他由驍騎右衛千戶升任廣武衛的指揮僉事。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在北伐殘元的過程中,許多蒙古人歸入明軍,那麼這些蒙古人為什麼甘心為明軍效力?

個人認為主要有這麼兩點:

第一是朱元璋的策略得當。

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準備北伐殘元。出兵之前的吳元年的十月,朱元璋發佈了一份檄文,告諭北方兵民,他的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

他特別指出,不論你是漢人、蒙古人、色目人,只要歸順明軍,一律同等對待:“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這個大政方針的影響比較深遠。

第二,元朝的統治腐朽透頂,政權的敗亡難以挽回,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些蒙古將士歸順明朝,是自然的選擇,而且歸降之後也得到了重用。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有一位把思臺,洪武年間歸附,為通州衛的指揮僉事。他的兒子改為漢姓,名叫焦禮,後來成為朱棣帳下一員大將。

蒙古人薛臺,在洪武年間歸降,朱元璋為他賜姓為薛,官至燕山右護衛的指揮僉事。他的後代在朱棣手下被封為永順伯。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火真,蒙古名為火裡火真,洪武年間歸降,慢慢做到了燕山中護衛的千戶。後來成為朱棣手下的名將,進封為同安侯。

因為歸順的蒙古人越來越多,洪武五年春天,朱元璋設置了一個蒙古衛親軍指揮使司,任命答失裡為指揮僉事,以後許多歸降的蒙古軍將都被安排到蒙古衛中。

历史的荒野
2019-06-28

在冷兵器時期,蒙古騎兵就是戰場的大殺器。從成吉思汗時代起,蒙古騎兵四下出擊,不僅橫掃中亞各國,還摧毀中國境內的西遼、西夏、金、大理、南宋等王朝。

不過在100多年後,朱元璋的明軍中也有大量的蒙古騎兵。這是因為自蒙古入主中原以來,蒙古騎兵已經散落到全國,上至漠北草原,下至雲南樑王地區都有蒙古騎兵的身影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的過程中,就吸收了大量的蒙古騎兵。據《蒙古源流》記載說:“四十萬蒙古中,得脫者惟六萬,其三十四萬皆被圍而餡矣”。也就是說大量的蒙古人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被遺落在中原,一部分被消耗在戰場上,另一部分變成了明朝方面的軍隊。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明初與北元對峙圖

這一點並不奇怪,畢竟當時的元朝大勢已去。誰更有威信,蒙古騎兵就為誰效力。就像後來的清王朝征服蒙古地區後,大量的蒙古人也加入了清廷一樣。

在當年忽必烈滅宋的過程中,就有大量中原的漢人、女真人以及南宋的漢人水師都投降了元朝。蒙古軍以漢軍的水師為先鋒,反過來攻擊南宋的抵抗力量。而到了一百多年後明朝興起時,明太祖朱元璋也使用了大量的蒙古騎兵來對付元朝,這是朝代更迭的正常現象。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蒙古重騎兵

明代為了防禦漠北的蒙古,在邊境設置了大量的衛所,比如有名的關西七衛和朵顏三衛。不過,這些都是蒙古人駐守的衛所。他們投靠了明朝,反過來與蒙古為敵。尤其是朵顏三衛最為著名,他們不僅防禦邊境,還曾參加了燕王朱棣南下篡位的內戰。史書記載稱:(朵顏三衛)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這些蒙古騎兵體格強壯,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機動力和耐力都強於漢軍步兵。無論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都對這些留在中原的蒙古士兵給予了特別優待的政策,讓他們成為軍戶。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而一些蒙古貴族或者將領,更是在明朝混到了封爵,這就是明朝籠絡蒙古人的手段。比如木華黎的後代納哈出被封為海西侯;金忠被封為忠勇王;阿魯哥失裡被封為順義伯等等。他們的後代被逐漸漢化,並且留在了中原。

闭家锁的红枫
2019-03-15

因為大明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不管哪個民族和國家的士兵,只要服從都可以進入大明軍隊。

大明軍隊裡不僅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還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國士兵。。。甚至還有日本士兵!


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比如,萬曆年間的遼東巡撫顧養謙的麾下俘獲過數十名日本流亡武士。結果把他們收入了軍隊,有一次,蒙古騎兵進犯,於是讓日本士兵仍然穿著日本衣服藏匿在軍陣中,等到交戰時,日本士兵突然“哇呀呀呀“”亞賣呆!!“的跳出來,舉著刀狂舞。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蒙古騎兵驚呆了,日本士兵趁機用刀砍馬腿(矮)。於是蒙古騎兵從馬上掉下來被砍了首級。


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等到下一次交戰,日本武士又想如法炮製,可蒙古騎兵早有防備,日本武士一蹦出來就被射成了豪豬,無一人生還。


上述故事記載在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對於明朝人來說,日本人當時是個戰亂不斷的國家,日本戰國低級士兵是沒有軍餉的,所以盛產外籍僱傭兵,日本的僱傭兵遍佈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甚至效力於朝鮮和荷蘭東印度公司。


還有一項有名的故事,是關於薩爾滸大戰中陣亡的劉鋌。


劉鋌這位名將戎馬一生,從雲南打到朝鮮,參加過萬曆三大徵,薩爾滸之戰前,由於和主帥楊鎬不和,被強令在未調動手下全部家丁的情況下參戰。


而他手下家丁是有名的多國部隊,從日本人,朝鮮人,蒙古人,泰國人,東亞能看到的所有人中都有。


據說他手上有一支500人的成建制日本火槍隊,在那個時代的明軍中獨樹一幟。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薩爾滸之戰中劉鋌犧牲,而麾下的日本兵沒有參加戰鬥,留在四川“鎮遠營”,有人就建議用這些日本兵來對付努爾哈赤,並說這些日本兵戰鬥力相當於 明朝的白桿兵。


甚至萬曆後期的明將顧文綱,曾提出在明朝中央軍“京營”中設置專門的“倭營”:據說朱元璋的明軍有不少蒙古騎兵,為什麼這些蒙古人要幫助明軍推翻自己的國家?



仍於京營,照先年議設倭營事例,挑選精壯,另悉一枝,以備緩急,猶緊著也。


顧文綱認為,應該挑選精壯的日本兵,在京營中組織一個名為“倭營”的軍事單位可以備緩急之需。可見,當時明朝的中央和地方軍隊中,確實存在著數量龐大的在編日本兵,他們應有上千的人數,至少可備組織一個營的兵力所需。

阿尼旺旺
2019-06-06

大元帝國不是屬於全體蒙古人的,而是屬於黃金家族的。

蒙古高原上歷來都是各大部落之間互相爭鬥,直到成吉思汗出現將蒙古整合成為一個國家組織,在這之後又不斷吸收當時其他的部落與民族,最終破壞力大爆發征服了歐亞大陸大量的國家,掠奪了巨大的財富。然而光榮永遠屬於統治階級,對蒙古底層平民階層來說,這對他們並無多大的關係。成吉思汗西征時,為了減少財政開支,士兵們的裝備要自籌的,當時兵役沉重,不少蒙古人甚至要賣兒賣女來湊足隨軍西征的裝備與盤纏。元朝建立後情況也沒有好轉,大量蒙古平民被蒙古貴族和漢人地主壓迫變成了奴隸,被隨意倒賣,由於數量太多當時元朝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為他們贖身。然而最後隨著財政壓力得加大以及賣身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使得這一政策最後不得而終。

受到如此得對待自然不要指望這些蒙古平民會在元朝危難之際出多大力了,他們跟其他被壓迫的民族一樣,渴望推反元朝的統治。後來明朝建立,大量蒙古人留在了大明境內,他們要麼成為了僱傭軍,為明朝效力,要麼融入了漢人,至此與一般明朝國民沒有兩樣。

阿庆还是阿庆
2019-12-17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並由子孫們弄了個元朝出來。作為蒙古天可汗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元朝統治下的中國版圖也是各路蒙古人最想要搶奪的地方。但是當年蒙古人太能打了,最西邊到了多瑙河的下游,包括現在的羅馬尼亞、烏克蘭、俄羅斯等地區,中壓五國地區,甚至印度北部都是蒙古大漢國的一部分。等到成吉思汗一死,廣袤的領土一夜之間便四分五裂了,中壓地區以及現在的新疆地區,那是察哈汗國的地盤,現在中國絕大部分地盤和西伯利亞地區屬於成吉思汗子孫——忽必烈一支的地盤,還有佔領了伏爾加河流域的一支,等等。

所以蒙古人的結構就好像狼群一樣,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統領還能團結,當出現了幾個都很強大的統領時,那便只有分裂一條路了。

即便入主中原的元朝蒙古人,在統治國家的過程中,也逐漸分裂成幾個勢力,互相不服氣,甚至元順帝都被架空了,幾方勢力互相拆臺,爭鬥不休,最後也造成了嚴重的國力損傷,給南方的農民起義軍以可乘之機,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這時候的其他蒙古汗國也壓根沒有施以援手的想法,可見一斑了。

在元末起義反對元朝的戰爭中,很多蒙古人被俘虜,這些俘虜在朱元璋的控制下集中到了北京附近,再加上早早嚮明朝表示臣服的朵顏三衛等部落,一時之間明朝掌握的蒙古人騎兵部隊也已經不在少數。

這些蒙古騎兵,大家千萬別以為像別的明軍主力部隊一樣,只拿薪水的,他們是正兒八經的“僱傭軍”體制,不但要拿平常的薪水,而且要明朝政府單獨給他們包紅包的。

後來這些蒙古部落在發現明朝政府沒有那麼強大了的時候,便又開始興起反叛明朝,重建大元的夢想,明朝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所以朵顏三衛後來也被明政府給清理掉了。這也給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女真諸部”提供了發展空間,此是後話了,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