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走進全國小麥第一縣麥收現場,這些熟悉場景中怎麼沒有他們的身影
海鷹視線
1/8 把麥收比喻為戰場一點也不為過,要顆粒歸倉,就要搶收,尤其是天氣的突然變化,會為麥收平添許多不確定因素。在全國小麥第一縣——河南滑縣,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收麥的主力軍是99(老年人)部隊而不是54(青壯年)部隊,很少看到青壯年人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老鄉們說出了其中的原委,聽聽老鄉們是怎麼說的。圖為麥收大媽。
2/8 老鄉說,現在麥收不像以前那樣,主要靠人力,手工割,拉,打,揚;現在基本都是機收,收一畝麥也就是四五十元的事,如果麥熟透了,收割機一收,甚至不用晒就可以直接賣,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圖為等待收割的老鄉。
3/8 原來搶種是個力氣活,現在也是機械化,你只要把錢準備好,把玉米種子準備好,有人會把化肥就給你帶來,再幫你把玉米點種上,點種一畝玉米帶上化肥也就是20來元錢。圖為點種玉米。
4/8 在家裡都是鄉里鄉親的,收麥時都會互相照應下,如果你真的忙不過來,鄉親們誰在場就會過來幫忙。圖為鄉親們幫助出麥。
5/8 最主要的是青壯年勞力現在基本都在外面打工,甚至有些在新疆、廣東、江蘇、上海等比較遠的地方,回來一趟不容易。回來一趟的路費就夠收麥的費用不說,還耽誤掙錢。在外打工,哪一天不掙幾百元,比回來收麥合算。(拉麥夫婦)
6/8 趁收麥間隙 ,老鄉幫我算了一筆賬,種一季麥子大約需要7個多月時間,7個多月長成的麥子,一斤麥子還換不了一瓶水。原來一斤麥能換一斤多杏,現在幾斤麥才換一斤杏。現在種地的收入,基本是一季的收入,另一季的收入是一畝地一年的投入。
7/8 這位揚場的大爺說,揚場這個活 ,快失傳了。他的兩個孩子一個跑大車,一個打工,誰也不願種地 ,主要是嫌種地收入低,不如打工來錢快,幹幾天活就比種一畝麥子強。
8/8 聽了老鄉們這些說法,你有什麼感受呢?歡迎留言。《海鷹視線》圖文均為原創,歡迎點評、關注、轉發、收藏。
2019-06-1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