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三種戲曲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戲,後河古戲在濯水古鎮唱了150年
周進
1/18 每逢節慶時節,重慶市黔江區濯水古鎮的戲樓上就會上演一出精彩的地方戲劇,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駐足觀看,爭相一睹國內絕無僅有,黔江僅此一家的民間大戲。
2/18 表演劇目的演員們不是專業人士,他們全都是古鎮老街上的居民,忙時務農,閒時聚在一起唱唱戲,以前只有幾個老人偶爾唱一下,由於這裡打造古鎮旅遊,文化旅遊部門就邀請會唱這個戲的幾位老人,成立劇團,讓他們正式上臺演出。
3/18 此戲的劇種名叫《後河古戲》,因古鎮坐落在阿蓬江邊,阿蓬江是烏江的第一大支流,是烏江的後河,他也是一條從東向西逆向而流的江河,於是就把在這裡唱的戲稱為《後河古戲》,該劇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4/18 後河戲是由湖北漢劇、湖南南戲與江西崑山腔交融、創新後形成的。明朝時期,濯水是一個繁華的商貿口岸,這裡商賈雲集、人來人往,再加上明朝的“趕蠻拓業”和清朝的“湖廣填四川”期間,大批的外地移民遷至這裡,這些人中有很多戲曲愛好者。
5/18 那時候,濯水常年駐紮著來自湖北漢劇和湖南南戲兩個戲班,同時還有江西人帶來的崑山腔。清同治年間,聶雲昌、李棣之、韋子廷、黃寶生、李自強等戲迷經常一起去看戲,還學著哼唱,不但記住了臺詞,還學會了唱腔和表演。
6/18 一有興致,他們便聚在茶坊酒肆中表演幾段,隨後漸漸地在民間傳唱開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了一批“玩友”,在民國初期,玩友增至20餘人,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7/18 玩友們相聚時,有的唱戲,有的拉京胡,一些拉三絃,一些打鑼鼓,還自制了服裝,初期用皮紙裱褙,用毛筆畫上圖案,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於漢劇、南戲以及崑山腔,但又有相近之處的後河戲。
8/18 在民國初,由川劇名淨鄧小雷和後河戲師傅張仁山組建了一支十多人的戲班子,被稱為“人大戲”。從此,濯水後河戲正式出現,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後河戲劇團。
9/18 後河戲的唱腔分為南路、北路、上路三大類。南路含“倒板”、“哀子”等曲牌,多用於苦皮戲和悲壯戲,北路含“倒板”、“一字”等曲牌,上路含“四平調”、“南北雜”等曲牌。
10/18 三大類唱腔感情豐富,有的高昂鏗鏘,有的婉轉悠揚,有的行雲流水,有的悲壯淒涼。
11/18 後河古戲的鑼鼓曲則有134種,分鬧臺鑼鼓和演出鑼鼓兩大類。鬧臺鑼鼓從“四門進”、“大出場”開始,到“啟霸”、“溜馬”結合,中含“風樂大”、“飄飄”等。
12/18 演出鑼鼓是根據劇情的動作和唱腔而定,什麼曲牌打什麼鼓。由引子鑼鼓到放腔鑼鼓,應用自如。京胡、二胡伴奏是根據鑼鼓牌子而定,打什麼牌子,就拉什麼曲子,道白以地方方言為主。
13/18 濯水後河戲吸引了過往客商以及當地居民,隨後逐漸流傳於黔江區濯水鎮、兩河鎮、馮家鎮、蓬東鄉、馬喇鎮、金洞鄉等多個鄉鎮,是典型的地方鄉村戲曲。
14/18 解放初期(1951年),正式成立濯水鎮後河戲業餘劇團,由張仁山任總師傅,張仁山去世後,由黃義清、全清義、龔光耀、龔道合等傳承,一度興盛,上世紀70年代因故停止演出。
15/18 到上世紀90年代,由於會唱戲的人逐漸老去,很大部分老人離開人世,後河戲面臨消失的危險,當地文化部門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組織幾位老人重新開唱,並發動當地有愛好的人學習,想方設法讓該戲能夠傳承。
16/18 由於受現代多媒體文化的衝擊,加上當地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在家的年輕人不願意學,讓濯水後河戲走入了傳承的困惑,好在它的傳承人和愛好者從來沒有放棄。為了搶救失傳的民間文藝,2009年,重慶市把濯水《後河古戲》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採取措施加以傳承、保護。
17/18 現在,濯水古鎮又恢復了後河戲劇團,共有團員10餘名,除開表演《二度梅》等原有的傳統經典劇目外,還編排了《天理良心》等新的劇目,結合古鎮旅遊開發,推進民間特色文化打造,定期舉辦後河戲比賽與民間後河戲演出。
18/18 為了讓後河戲傳承下去,相關部門在濯水鎮中學建立了“後河古戲”傳承基地,並修建了室內排練戲臺,配置了排練相關的設施設備,組建了後河戲傳承團隊,從娃娃抓起,讓濯水《後河古戲》走向復興。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