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8 個回答
邓海春
2017-06-22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北魏文成皇后馮氏是一位有卓越貢獻的人物。她不僅在獻文帝、孝文帝兩朝,先後以皇太后、太皇太后的身份兩次臨朝稱制,執掌北魏政權達十六年之久,而且在政治上雄心勃勃,勵精圖治,頗有作為。尤其是在北魏太和前期(477一490年),她排除鮮卑貴族和漢族上層人士的阻撓,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巨大的改革,推動了北魏社會的發展,促進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在她去世以後,北魏孝文帝繼續推行改革事業,從而形成“太和改制”的高潮。因此,馮太后作為太和改制的開創者和主持者之一,對北魏貢獻巨大,不失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文成馮太后是漢人,原籍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她的祖父馮弘,是北燕的第二代國君。父親馮朗,為馮弘次子,封廣平公。馮朗兄弟三人,哥哥馮崇,弟弟馮邈。馮弘即位時,北燕政局混亂,國勢日蹙。太興二年(43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出兵,大舉進攻北燕。在魏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馮崇兄弟因不滿北燕的黑暗政治,又迫於慕容皇后的陷害,遂以遼西之地投降了北魏。

馮崇兄弟降魏後,太武帝以馮崇為車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馮朗也因功為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馮朗在燕時,娶樂浪(今朝鮮平壤)女子王氏為妻,生有一男一女。歸魏後不久,王氏在長安又生一小女兒,這就是後來的文成皇后馮氏。

承平元年(432)文成帝拓跋浚即位,馮氏14歲,被選為貴人。太安二年(456)馮氏被立為皇后,與文成帝相親相愛,度過了八九年的美好光景。和平六年(465)五月,25歲的文成帝一病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12歲的太子拓跋弘繼承皇位,就是獻文帝,馮氏被尊為皇太后。因皇帝年少,馮氏開始第一次臨朝稱制。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馮太后執政後經歷了以下重要事件:

1.平定乙渾叛亂

乙渾,本姓乙弗氏,後改乙氏。乙弗本是部落名稱,晉時世居青海,為鮮卑吐谷渾之支族。十六國時期,乙弗部族或降西秦,或隨拓跋鮮卑徙居代北,以後遂散居在關中和代北地區。北魏建國後,乙弗部落酋帥多擁眾歸附,是較早歸魏的內遷諸姓之一。乙渾先人何時歸魏,史載不明。但文成帝在世時,乙渾已官拜車騎大將軍,賜爵東郡公,地位非常顯赫。到和平三年,他又進爵為太原王,成為北魏政權中的重要人物。乙渾素性狂傲,嗜殺貪權。文成帝在位時,由於皇帝嚴於法治,加之朝中輔佐甚眾,因而未敢輕舉妄為。及文成帝去世,獻文帝即位,他見皇帝幼小,皇太后又不掌朝權,便狼子野心大暴露,陰謀奪取皇位,顛覆北魏政權。最終被馮太后鎮壓。

2.第二次臨朝稱制

皇興五年,獻文帝退位,孝文帝即位,馮氏升為太皇太后。

3.穩定政局,主持改革。

馮太后主持的改革,始於太和八年。最初推行的是“班祿制”,其後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她重視教育、恢復禮樂、尊儒崇經、嚴厲禁止巫筮、讖緯、同姓通婚,提倡漢化。

4.勵精圖治

馮太后第二次臨朝稱制之後,在政治上勵精圖治,頗有作為。她整飭吏治,重視人才,虛心納諫,寬刑簡政,從而使得太和前期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成為北魏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

5.培育孝文帝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馮太后是獻文帝的“嫡母”,而非生母。所以,獻文帝和他的兒子孝文帝,這爺倆都和馮太后沒有血緣關係。

獻文帝是文成帝與李氏所生之子。太安二年(公元456年)二月,也就是馮氏被冊為皇后的第二個月,不足兩歲的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珪當年所定的規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生母皆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專擅朝政。李氏被賜死後,馮後便擔當起了養育之責,將拓跋弘視若己出,竭盡慈愛。

农家人在山里
2017-06-29

馮太后與孝文帝關係

說來這馮太后,首先必須要知道她是誰?馮太后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媳婦,在馮太后十四歲的時候,被拓跋濬封為貴人,到十八歲時又被立為皇后。拓跋濬死後,北魏就開始進入了馮太后時代。

然而孝文帝又是誰?文成帝拓跋濬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拓跋弘,也就是歷史上的獻文帝,按照北魏立子殺母的殘酷制度,獻文帝生母被殺,於是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按照當今的說法,馮太后就是獻文帝的後媽)。獻文帝十八歲的時候,想親政卻被馮太后毒死,於是獻文帝五歲的兒子拓跋宏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孝文帝。所以說馮太后其實是孝文帝的後奶奶,她們之間沒有血緣關係。

馮太后對北魏的貢獻

① 平定乙渾之亂,穩定政治局勢

獻文帝拓跋弘繼位時年僅12歲,此時車騎大將軍乙渾趁勢欺凌這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北魏政治中樞又面臨嚴重的危機。早已胸有成竹的馮太后立即進行祕密佈置,定下大計,下令拓跋丕等人率兵收捕乙渾,鎮壓叛亂。很快,令朝野上下怨聲一片的乙渾便被捕殺,夷滅三族。

② 貫徹俸祿制,為孝文帝奠定了太和改制的基礎

由於當時北魏政權對各級官吏並沒有設置俸祿,所以這些官吏只能通過平日貪汙、掠奪和皇帝隨意性的獎賞來獲取財富。太和八年,在馮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兩漢魏晉舊制下達了“班俸祿”詔書。為了切實貫徹俸祿制,馮太后還派使者分巡各地,糾舉食祿之外犯贓者。經此整飭,北魏吏治大有改觀,貪贓受賄者也大有收斂。班祿的實施,為馮太后進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創造了條件。

③ 頒佈均田令,改個社會經濟

太和九年,馮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頒佈了“均田令”,從而開始在社會經濟方面進行重大變革。“均田令”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這一制度,使北魏落後的社會經濟結構迅速向先進的封建化的經濟結構過渡,也標誌著北魏統治者開始轉向接受漢族的封建統治方式。

大胖妞
2017-06-22

北魏太后馮氏是一個傳奇的女人。馮氏早先是北燕皇族,祖父馮弘是北燕國君。北燕被北魏打敗後,馮氏的父親馮朗向北魏投降。馮朗投降北魏後,任西城郡公。但馮朗最後還是因罪被殺,具體原因沒有記載。馮朗死後,馮氏受其牽連被充入宮中為奴。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成為奴婢的馮氏並沒有很可憐,得姑母馮昭儀幫助,長成一個大家閨秀。拓跋濬即位後,為文成帝,封十一歲的馮氏為貴人。成帝還是太子時,就看上了馮氏,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成帝統治時期,知人善用,一改少數民族當政,重用漢族官員,穩定了北魏的發展。

公元456年,成帝封十四歲的馮氏為皇后。成為皇后的馮氏並沒有眼高於頂,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為成帝省了不少心。北魏有一個古老的規矩:兒子被立為太子,母親就要被賜死。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成帝的兒子拓跋弘被立為太子後,生母李氏被賜死,馮氏便成了拓跋弘的養母。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馮氏自己沒有孩子,把拓跋弘視如己出,彌補了拓跋弘缺失的母愛。公元465年,成帝駕崩,年僅二十六歲。成帝的離去,讓馮氏痛不欲生,整日以淚洗面。按照北魏舊俗,國葬時要將死者生前的衣物焚燒。後來,火越燒越大,竟引發了火災。馮氏得宿衛監李奕相助,才逃離火海。

同年,太子拓跋弘即位,為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二十三歲)。由於文帝太過年幼,車騎大將軍乙渾一直有篡位之心,不把文帝和馮太后放在眼裡。馮太后知道後,並沒有驚慌,反而胸有成竹的部屬著一切,成功鎮壓了乙渾叛亂,穩定了朝中局勢。

馮太后怕朝中再出問題,臨朝稱制。公元467年,文帝的妃子李夫人生下一子拓跋宏。馮太后喜得長孫,非常高興,把政權還於文帝。文帝親政後,頗有作為,提拔了很多不被馮太后重用的人。成帝死的時候,馮太后才二十三歲,正是一個女子的大好年華。正因為如此,馮太后不甘寂寞,看上了朝中的三個帥哥,並讓他們輪流侍寢。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這個三帥哥分別是,吏部尚書王睿,南部尚書李衝,宿衛監李奕。三人與馮太后的事情在宮中人盡皆知,後來傳到文帝耳中。文帝知道後,覺得有失顏面,將李奕處死。李奕的死徹底惹怒了馮太后,逼文帝退位。文帝頂不住壓力,無奈之下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拓跋宏(孝文帝),自己成了太上皇。

成為太上皇的文帝,並沒有放棄實權。大大小小的國事都由他親自處理,還多次率兵北征南討,大勝而歸。公元475年,文帝在平城北郊舉行了大閱儀式,深得民心。馮太后見這樣下去,文帝會對自己不利。一天,文帝去拜見馮太后,死在永安殿,大家都說是馮太后毒害了文帝。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文帝死後,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孝文帝尊她為太皇太后。馮太后雖然毒害了文帝,但對孫子孝文帝還是十分疼愛的,一直培養他的治政才能。北魏初期,官員是沒有俸祿的,官員只能靠皇室打賞和貪汙獲得收入。馮太后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推行太和新制,效仿漢人,實行俸祿制,減少了貪汙現象。除這些之外,馮太后還頒佈了均田令,把土地按人口分配給農民,使北魏的經濟得到發展,成為文明國度。

馮太后另外兩個男寵王睿、李衝,對馮太后十分忠心。王睿長相英俊,孔武有力,有家室。李衝雖不及王睿陽剛,但長相白淨,有陰柔之美。有一次,馮太后和孝文帝去觀賞老虎,一隻老虎衝了出來。當時左右侍衛都不敢上前,王睿見到後將老虎驅走,救回了馮太后。此次事件,馮太后看到了王睿的忠心,對他特別信任,接連給他升官。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馮太后一生為北魏做了很多貢獻,除了毒害文帝和寵幸男寵被人詬病外,沒有別的缺點。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時年四十八歲。馮太后生前使北魏成為文明國度,死後諡號為“文明”,又被稱為“文明太后”。

见微而知著
2017-06-21

馮太后:8-49歲,名馮淑儀,罪臣馮朗之女,父死,她被罰入宮中為婢。幸得左昭儀馮姑的照顧、教育,馮淑儀成為天資聰穎,姿色絕佳,有見識,有才華的宮中佼佼者,被立為貴人,為文成帝所寵愛,又為常太后所眷顧,通過鑄金人成功而立為皇后。文成帝病逝,馮太后以投火殉葬之舉贏得朝野崇敬。使其在獻文帝接位後,經歷一番周折,終於誅殺了妄圖篡位的丞相乙渾,臨朝稱制,威望日隆。孝文帝拓跋宏生,馮太后不得不還政於獻文帝,專心撫育太子,但朝中大事仍要過問。  獻文帝與馮太后政見不合,受馮後摯肘,不得以18歲遜位,自為太上皇帝。孝文帝5歲登基,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但是大臣拓跋子推等卻挾獻文帝與之對抗,殺了其寵信的中常侍李弈。馮太后為根除推行新政的阻力,毅然將獻文帝及其親信一網打盡。在經歷長期、複雜的宮廷鬥爭中,馮後耳濡目染,對其性格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在統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因連年征戰,北魏國庫空虛,大量難民流離失所,地方豪強乘機兼併土地,官吏貪腐成風。雄才大略的馮太后廣開言路,重用人才,接受重臣李衝等建議,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三項改革,取得成功。北魏國力自此迅速增強,同時推動了鮮卑遊牧文化走向先進的農耕文化,對促進民族融和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在中國歷史上,馮太后應是最有作為的女政治家之一,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起到了可貴的作用。  馮太后具有遠見卓識,善於識人用人,生殺決斷,威嚴有加,但又胸襟廣闊,有大丈夫氣魄。她生活簡樸,體恤下民。感情上大膽而豐富,她23歲守寡,先後寵愛過俊美的李弈和才華橫溢的李衝。當然作為一個複雜性格的女性,為自己和馮氏利益,她也演繹了斬斷哥哥馮熙的愛情,犧牲馮熙女兒等常人無法接納的行為,而這些恰恰勾描出了這個兩度臨朝稱制,縱橫草原大漠之中,大魏國一代帝后的丰姿。

文史宴
2017-06-29

文明馮太后在北魏的作為,其實體現的是北魏在統一中原的過程中,與中原文化深度交融之後,即使上層鮮卑貴族依然頑固的拒絕漢化,但也不得不漢化的歷史。


馮太后是北燕皇族。魏道武帝拓跋珪擊敗中原的後燕王朝,奪取中原之後,後燕中分裂出了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後來後燕君主慕容熙因為殘暴不仁被殺,後燕餘部推其養子高句麗人慕容雲(即高雲)為帝,高雲不久被殺,其部將馮跋即位,建立北燕。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後來北燕被魏太武帝拓跋燾消滅,馮氏投效北魏,卻因一件錯事被全家沒官,馮太后成了北魏宮中的奴婢。幸虧有保姆出身的常太后保護和提拔,得以嫁給魏文成帝,後來成了權傾朝野的馮太后。


從這裡可以看出,無論是馮氏、常氏,都是原本的漢人士族,慕容氏統治漢人已久,深得漢人支持,且慕容氏漢化也極深,從前燕建國之前,就沒有頒佈過民族歧視政策。所以一旦馮氏掌握大權,必然會依據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大力推行漢化。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馮太后掌權以後,全方位的推行漢化,以西涼李氏的李衝為左膀右臂,一邊睡他,一邊用他推行漢化,大力提拔漢族士大夫,與鮮卑勳貴作鬥爭。連其子魏獻文帝跟她作對,也被她所殺,更不要說其他的鮮卑人。


另一方面,她還積極培養自己事業的繼承人,從小薰陶魏孝文帝元宏,讓他真心的認同漢化,讓自己死後漢化事業後繼有人。


馮太后對北魏有怎樣的貢獻?她與孝文帝有血緣關係嗎?


北魏在她的推動下,終於完成了漢化,取得了身為中原王朝的合法性,即便有鮮卑人阻攔,北魏也無法違反自身政治運行的邏輯。馮太后在這個大勢中助推了北魏的漢化,可謂順應時勢,不愧為一代人傑。

强势围观66149774
2017-06-21

馮太后由於處於中國歷史的南北朝時期,由於不是歷史上的統一王朝,再加上那段時間五胡亂華之後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就算是回憶也是痛苦的回憶,所以史學上以及現在文學、藝術作品等對這段時期表現不多,就把這位堪比獨孤皇后、馬皇后的賢后給埋沒了,整個南北朝時期能被人們所悼念,有好感的人不多,馮太后應該就是其中之一。她與孝文帝沒血緣關係,因為當時制度是立其子殺其母,所以孝文帝之母早被賜死了,馮太后只是養母而已,她不僅僅是完成了一次現實的手鑄金人,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真正的完成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手鑄金人”,是她一手鑄就了一個南北朝時期一代雄主以及一個時代,這就是她的貢獻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不可磨滅的原因。

僅言
2017-06-21

馮太后又名文成文明皇后,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後,馮太后於466年除掉了擅權的丞相太原王乙弗渾,並兩度攝政,推動漢化。馮太后與孝文帝應該沒有血緣關係,但孝文帝是馮太后養大的,尊馮太后為皇祖母。

天都长安
2017-06-24

河南包括洛陽,自古都是戎狄混雜之地。

河南戎狄始於蚩尤,殷墟甲骨十幾萬片,沒有一片記載炎黃隻字片語,相反,卻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甲骨,證明早在三皇五帝時期,河南就是蠻夷的聚居地。

《史記·殷本紀》載:“殷契,母曰簡狄”。契是商人的始祖,可見早在上古時,戎狄就世代居住於河南,繁衍生息,最後建立了殷商王朝。

商亡周興,歷代文史大家都認為是中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的象徵。王國維在其鉅著《殷周制度論》論述:“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傅斯年在《夷夏東西說》認為:三代及三代前,古族有東西二系,夷與商屬東系,夏與周屬西系。殷周間的劇烈變革“蓋民族代興之故”,是兩個民族,兩種文明之間的交替。

西周立國以後,為了鎮壓殷商舊族,陝西人周公在今河南境內建立了一座用作集中營的城市,將殷商殘餘勢力遷移於此,重兵監管,這座城市就是第一次出現在地圖上的雒邑,即最初的洛陽。王鍾翰在《中國民族史》記述:“滅商以後,稱河南為戎殷或戎衣。”洛陽就是中國最早的戎狄集中營和大本營,被西周禮樂刑法改造的對象!

東漢自開國始,就埋下了大亂的禍根。為了解決連年戰爭後勞動力的不足,也是無力維持漫長的長城守備,開國皇帝劉秀廢除了西漢嚴禁邊民內遷的法令,使得北方各個少數民族可以內遷,而河南是邊民胡夷的主要遷居地點。其後這一政策又為曹魏和西晉繼承,終致大亂。《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載:“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陸渾戎自瓜州遷於伊川,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陰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而蠻氏從楚。”

西晉時期,司馬王朝腐朽無能,最終導致五胡亂華,做為國都所在的洛陽很自然的成為五胡入侵的重災區。《南齊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芮芮虜、河南、氐、羌》載:“河南,匈奴種也”;“芮芮、河南,同出胡種。稱王僣帝,擅強專統。氐、羌孽餘,散出河、隴。來賓往叛,放命承宗。”

由此可見,洛陽本身為戎狄之後,千百年來也一直是戎狄和華夏族混居之地,到了南北朝後期,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也遷都到了洛陽,可謂是重複歷史的軌跡。而馮太后做為當時最有威望的鮮卑貴族,理所當然成為洛陽戎狄文化的代表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