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頭條帶你遊甘肅|被白雲托起的石窟,隱沒在絲路的回中古道上
博美神奇
1/19 沒來甘肅之前,只知道有敦煌的莫高窟,來了才知這裡是石窟的王國,自魏晉以來不斷營造、密佈於絲綢之路沿線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歷千年而不毀,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今天就讓我帶您走進,甘肅這170餘處石窟中的一所......
2/19 雲崖寺被譽為白雲托起的石窟,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境內,自縣城東行約30公里便可到達。雲崖寺是古絲路回中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回中道沿山順水而行,經雲崖寺後山,盛唐的時候這裡曾設“鹽棧”,做為儲鹽的地方。昔日商賈雲集,人來人往,山腰中還有駝隊的遺蹟和車輪的痕跡,也有大量的椽眼石窩,這些都見證了當年的喧囂和繁華。
3/19 走進景區的大門就能看到竹林寺石窟了。這是雲崖寺景區的其中一寺,窟群分佈在長約100米,高約80米的懸崖之上,共有編號洞窟5座,造像6尊。竹林寺石窟,這裡只能遠觀,因歷史的原因,建築和石窟大多被破壞,丹霞石崖上只遺留下眾多椽眼,留下了一聲嘆息。
4/19 雲崖寺開創於北魏,後經北周、金、元、明、清歷代擴建,已形成八寺、三洞、一觀、一灣、一潭的奇觀異景。山形狀似麥垛素有“小麥積山”之稱,因雨天第三層石窟白雲洞外常駐白雲而得名。
5/19 平涼莊浪地處古“絲綢之路”東段。漢武帝時,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方文化互相傳播交流,作為佛教的石窟藝術也隨佛教一併傳入。而連接“絲綢之路”的數十條支道通過莊浪縣境,將莊浪與外界聯繫了起來,讓莊浪的石窟藝術隨之欣榮,其開鑿於西秦,發展於北魏,到唐朝時達到鼎盛。
6/19 雲崖寺建於黃土高原上獨特的丹霞地貌層上,石窟大多為摩崖造像,有的開洞雕塑,是利用天然石坎就勢建窟,有的石窟刻在山腰,只能開闢棧道,盤旋而上,現在很多崖壁上的樁孔仍然依稀可見。
7/19 雲崖寺它坐北面南,丹崖凌空,懸閣危樓,層巖密寺分佈在長約300米高約80米的峭壁上,窟列五層分佈於懸崖,絕頂叫玉皇頂,東西南北4臺環拱,有4臺16峰之稱,共有云崖7龕,石造像55尊,壁畫16平方米。
8/19 16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開始,曾經的佛像是統治階級為了安定民心、消除罪孽而建造;南北朝時,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和提倡,一時間集中湧現出大量石窟,推廣晨鐘暮鼓的生活,讓佛和民間的距離拉近。
9/19 拾階而上,我在喘息中思考著這座崖壁上的寺廟:個人以為這都是時代的產物,信仰的需求,是藝術的瑰寶,不能以我現在的觀念去評判,或許這是對藝術的不尊重,對神靈的褻瀆。
10/19 通過曲徑石階到達了雲崖寺的第三層,在長約60多米的迴廊,現存有五窟,但多數殘損。這是第二窟:三佛六肋侍菩薩,但火燒煙燻嚴重,壁畫少內容不清,依稀還有北魏的風格。
11/19 在南海觀音殿,新塑了南海觀音像一尊,兩側為善財童子和小龍女,山牆和後牆上懸塑有南海觀音救苦救難的八個佛教故事。 雖然是新塑的,但也讓我眼前一亮,能感覺的到當今社會對信仰的尊敬。
12/19 拱形敞口的第四龕是雲崖寺中代表之作,造像為一佛兩菩薩,佛身高2.5米,結痂趺坐;菩薩高2.8米,戴金冠,飾纓絡,一手貼胸,一手執佛塵,形體修長,衣服緊貼身體,好像被水浸溼的樣子,史稱“曹衣出水”。其為北魏早期造像,風化較為嚴重,佛頭及右手已失,現狀系今人修補。.....雖然不是佛教徒,既然來了,就懷著敬畏之心,參拜下,祝福:天下和平。
13/19 在長廊歇息下吧,正好能聽聽講解員的講述。石窟隨佛教的傳入有三個高潮時期。第一個高潮時期是南北朝,受印度犍陀羅式雕刻風格影響較大,造像粗獷古樸,氣魄雄偉。第二個高潮時期是盛唐,藝術風格逐漸脫離印度影響,向民族化、世俗化發展,造像形象健美、豐滿端莊。第三個高潮時期是兩宋時期,藝術風格完全漢化、世俗化,造像典雅、秀麗,有生活氣息。
14/19 聽完講解後,我們繼續向第四層攀爬。以前的木棧道毀了,現在修的鐵樓梯。這裡的僧人說穿過通天的梯子,鑽過通天的窗子,我們就可以到達佛教的天宮了。
15/19 正因為棧道的被毀,第四層保存較為完整,是雲崖寺精華之所在。大雄寶殿為方形平頂窟,正壁為一佛兩菩薩,主尊佛像為釋迦牟尼,螺髻,面相渾圓,著雙領下垂袈裟,右袒,衣紋華麗繁縟,半結痂趺座於藏式須彌坐上,右手撫於腿部,左手已殘失。雖然是斷臂的佛像,但我依然能感覺到他的泰然自若。
16/19 而靠近門口,這尊雙手抱單膝的菩薩,讓我感覺倍感親切,溫潤慈悲的面容,透露出的是靜謐安詳,典雅、秀麗,親和。
17/19 兩壁為十六羅漢,現僅存十五尊,但神態各異,服飾線條飄逸,端莊又不失生動。七號窟又叫白雲洞,以洞生白雲而得名。洞中雲出,洞上雲盤,洞前雲駐,洞下雲擎,寺崖雲繞,故名雲崖寺。
18/19 “雲扶石崖崖扶雲;佛依山寺寺依佛”。這裡是景在下,山在上,佛像在壁崖深處,讓人感受到山水、石窟、佛像之間的相互依存,而每座山每尊佛每一座石窟的每一段歷史,都值得去解讀。
19/19 從北魏開始,一千多年光陰裡,這條陡峭的路上從來就不缺少虔誠的朝山者。他們或布履緇衣,或峨冠束帶。每個人都是帶著希望上山,揣著心安回家。山外的朝代更迭、興衰沉浮,都湮沒在悠長的晨鐘暮鼓裡面了......
2019-08-16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