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4 個回答
藏地读行0白发布衣
2018-11-17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偽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發動屬下起兵時,擁兵15萬人,號稱20萬人。

很多人頭腦中都有這樣一個印象,即安祿山備受唐玄宗寵愛,手裡掌控著唐朝大多數精兵,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這一點從“天寶十節度”控兵的比例便可見一斑,下表是《舊唐書》中天寶十個節度使帳下唐軍的數量。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西北邊境上為了抵禦吐蕃、突厥,唐軍安西、北庭、攏右、朔方、河西五大節度使坐擁精兵二十五萬餘人,佔全軍總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詔、吐蕃的劍南節度使,整個西北邊兵的數量佔比超過六成。

而安祿山雖然身兼三鎮節度使,但能完全控制的只有平盧、范陽兩鎮,兩鎮軍隊定額14.6萬人,佔比不過26%,河東大部並不在其完全控制之列。

這從他起兵之初,先派偏將何千年、高邈領二十奚騎,奔至太原(唐之北京),求見北京副留守楊光翔,假稱獻俘將其劫走,使河東軍自亂,便可見一斑。

因此可以肯定,河東軍鎮五萬五千定員中大部分沒有參與叛亂,大概只有大同軍九千餘人跟了安祿山。

另外,安祿山還蓄養8000人的精銳私兵,再加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胡人,這些胡人部落隨同唐軍參戰也算是唐朝的傳統,是中央政權解決部隊戰鬥力不足的一種手段,稱為“城傍制度”

總而言之,安祿山在起兵時,手中能夠控制的軍隊超過20萬人是不令人意外的。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但這些軍隊不可能都一股腦帶到前線來打仗,畢竟老巢范陽、平盧需要有人駐守,同時進軍線路上獲取的各個重要戰略節點也需要有人駐紮。

例如,其起兵後令賈循留守范陽,呂知誨守平盧,高秀巖守大同,安忠志(奚)駐紮土門關,張獻誠(張守珪之子)守博陵,李欽湊守井陘口,李庭望守陳留,武令珣守滎陽,張萬頃為河南尹,崔乾佑守陝郡,張通晤負責睢陽,張通儒為西京留守,崔光遠為京兆尹,安守忠鎮關中,牛廷玠屯安陽,安太清守懷州,周摯、許叔冀屯福昌,史朝義守冀州,令狐璋戍滑州。

十幾萬叛軍散落在如此廣大的地區,導致安史之亂初期即便在決定性的戰役中,叛軍正面也不過只有五六萬人,反倒是唐軍經常能夠集結起十幾二十萬人。

例如、哥舒翰出潼關的靈寶之戰,唐軍有十八萬人之多,而叛將崔乾佑手下不過五六萬人。但戰役的結果是,唐軍在靠近黃河的峽谷裡被伏慘敗,只有八千餘人逃回,哥舒翰也投降了安祿山。

為什麼人數佔優勢的唐朝政府軍會打不過,人數少的叛軍呢?

這就得從唐朝兵制的變化說起了,自從唐高宗以來,中原地區土地兼併越發熾烈,府兵制的基礎均田制被破壞殆盡。玄宗開始不得不在宰相張說的倡議下轉而推行募兵制。

由此,大量壯丁招募從軍,舉家遷至邊疆成為職業軍人。朝廷以邊疆地區的土地和減稅給予優待,造成了唐朝軍隊佈置由“強幹弱枝”的府兵制,轉向了“弱幹強枝”的募兵制。

而中原地區因為舊不聞戰鼓之聲,兵備糜爛早就無可用之兵。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洛陽、潼關之前的戰役,唐朝新募集的兵源大多都是些遊俠、地痞,打個群架可能還湊合,到了兩軍陣前“各個股慄,不能束甲。”

帶著這種士卒上陣打仗,別說是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孫武子復生也沒戲。從將領的角度上說,封常清、高仙芝並沒做錯什麼,只不過野戰確實打過不過叛軍罷了。

這一點,叛軍將領田乾真說的很準確:“今四方行壘,皆新募烏合之眾,未經行陣,豈能敵我薊北精銳之兵?!”

因此,看清了形勢的封常清才會對高仙芝說:“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潼關失手,京師危急,應急回潼關嚴守。”隨後,二人領兵退入潼關,憑險據叛軍於陝州。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縱觀整個安史之亂的戰爭進程,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叛軍到後期人數越來越多(唐軍也越來越多)。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叛軍攻克洛陽,此時距安祿山起兵,僅過了一個月零三天。志得意滿的安祿山,召集手下的“文武百官”,行改元稱制之事,於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進皇帝位,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幾乎同時,晉北戰場上,郭子儀帶領的朔方軍正在爆錘叛軍守將。他先是在振武軍(今內蒙和林格爾)痛擊高秀巖率領的叛軍。隨後又突破長城天險殺虎口,攻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右衛鎮)斬殺大將周萬頃、安守一。協同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大敗來援的薛忠義,坑殺叛軍騎兵七千人。

這場幾乎動搖了雙方態勢的大勝,郭子儀帳下不過只有萬把人。而到了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軍於叛軍在香積寺(今陝西西安南)大戰時,郭子儀帳下朔方軍、安西軍、回紇軍已經有了十五萬人。此戰唐軍大勝,殲敵超過6萬。

同年十月十五日,唐軍又與嚴莊率領的十五萬叛軍在新店遭遇,唐軍再敗叛軍。

等到克服長安、洛陽後的鄴城大戰時(乾元元年,公元758九月),郭子儀、李嗣業、李光弼、王思禮等七鎮節度使,領兵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圍攻困守鄴城的安慶緒。

在安慶緒許以讓位的條件下,史思明帶胡兵13萬人自范陽南下救援鄴城,而此時鄴城內部尚有6萬叛軍,這就已經超過安祿山時期的叛軍全部機動兵力的總和了。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打仗無疑會大量消耗軍隊的有生力量,但作為一個將領,手下軍隊的人數決定著其自身的重要程度,沒有手下的軍隊,要你這個當將軍的幹嘛?

在戰爭中抓丁當兵,無疑是最簡便的辦法。至於後勤嘛!戰爭期間考慮什麼後勤?都出去給老子搶!你們手裡拿的是燒火棍?!

曾經有人懷疑,短短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如何會讓唐朝損失二千多萬人口。

別忘了,唐朝時的中原地區是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種地方雙方几十萬軍隊往復拉鋸,不光是叛軍抓丁、搶糧軍紀敗壞,唐軍也一樣,地盤是不是自己的還不一定呢,哪還管得上愛惜民生?更不用說異族軍隊了,人家本來就是僱傭兵要拿錢的。

禍亂中原的安史之亂不但將整個黃河流域徹底打爛,也使得大量民眾南遷,變相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

綜上所述,安祿山時期的叛軍數量基本是可以通過史料記載計算的,但到了後期叛軍各自抓丁擴充軍隊,等到史朝義時期,誰也說不清叛軍究竟有多少了。別說我們不知道,估計史朝義自己也說不清楚。

原創手打,您要是覺得尚能入目,賞個轉發、關注唄!

仁勇校尉
2018-10-30

安祿山起兵造反時,下屬有編制內的大唐邊軍14萬人左右,佔整個唐朝邊軍(除邊軍外此時唐朝其餘軍隊可以忽略)的近三分之一,是中國古代體制內叛逆造反時力量最雄厚的。

安祿山起兵時,擔任唐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兵力91000人,平盧節度使兵力37500人,河東節度使兵力55000人。

其中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只能控制部分,大部分兵力沒有跟隨安祿山造反。安祿山起兵前,通過劫持殺害北京(這裡的北京指的是唐朝北京太原)副留守楊光翽,讓河東軍暫時陷入混亂,無力與自己為敵。河東軍可以確定跟隨安祿山造反的,只有大同軍9100人。

安祿山起兵時編制內的大唐邊軍,則有范陽鎮91000人、平盧鎮37500人、河東鎮的大同軍9100人共137600人,將近14萬人。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天寶十節度)

安祿山自己私自蓄養了一批精銳私兵曳落河約8000人,加上驅使同羅、奚、契丹、室韋等胡人,總的可用有戰鬥力兵馬應在20萬以上。

整個安史之亂中,叛軍主力未受到毀滅性打擊,一直主力尚存。經歷了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殺安慶緒、史朝義殺史思明幾次變亂,史朝義的號召力有限,實際能控制的兵力有限。史朝義時還有多少兵力無記載,但叛軍總的軍事實力依舊很雄厚。

安史之亂最後的結果,是叛軍餘部拋棄史朝義接受大唐朝廷招降,但實際上依舊割據一方,形成四個獨立藩鎮。唐軍斬殺史朝義,名義上平定了安史之亂。

叛軍餘部形成的四個藩鎮,分別是張忠志(賜名李寶臣)為成德軍節度使,統治恆、趙、深、定、易、冀六州;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統治魏、博、德、滄、瀛五州;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統治幽、營、平、薊、媯、檀、莫七州;薛嵩為昭義節度使,統治相、衛、邢、洺、貝、磁六州。

成德、魏博、盧龍節度使被稱為河北三鎮,一直桀驁不馴,直到唐朝滅亡都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萧晓四姑娘
2018-11-13

安史之亂長達七年零兩個月,在這七年多時間裡,大唐換了三個皇帝,從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肅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而叛軍首領換了四個,從安祿山到安慶緒再到史思明最後是史朝義。

可以說內亂讓叛軍的戰鬥力不斷下降,最後敗給了大唐,但即便最終史朝義兵敗自殺,這場叛亂也沒有真正落下帷幕,而僅僅是不再起兵反唐了。但卻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下來。當時投降的將領全部被大唐許以原職,這既是僕固懷恩為大唐挖的陷阱,也是大唐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安史之亂的破壞實在是太大了,大唐帝國的盛世繁華轟然倒塌,帝國的威嚴和統攝力統統不復從前,藩鎮割據成為強大的地區勢力,越來越脫離唐王朝的控制。經濟遭到破壞,人們流離失所。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而這場叛亂的製造者就是安祿山,一個重達330斤的胖子,他曾在唐玄宗面前如小丑般忠誠和老實,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更是成為楊貴妃的養子,在李林甫的提攜下,安祿山迅速成為范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又在後來求得河東節度使,一人統攝三鎮,成為王忠嗣之後最強悍的存在,當年王忠嗣曾統攝四鎮,雖是唐玄宗的養子,卻得不到唐玄宗的信任,最終被誣陷後暴卒。

之後就是安祿山統兵最多。平盧、范陽、河東加起來有183900人,而當時十個節度使加起來總統兵495000人。安祿山一個人統兵佔了三分之一還多,而十個節度使總兵力約佔全國兵力的85%,這樣一算,安祿山自己統兵佔了大唐帝國的近三分之一。當然安祿山對於河東地區的兵力統攝力相對小些。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但在755年,安祿山起兵的時候,還是湊夠了15萬,包括平盧和范陽的全部兵力再加河東的部分兵力,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族的兵力,湊夠了15萬人馬,號稱20萬,以范陽為根據地起兵造反,名目就是安祿山矯詔奉朝廷之命討伐楊國忠。

很快,全國就陷入戰亂之中,在長安即將陷落之際,唐玄宗“御駕親征”灰溜溜的往南邊跑了,在馬嵬驛發生了著名的馬嵬驛兵變。然後唐玄宗入蜀成了太上皇,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為帝。開始了收復兩京的戰爭,而安慶緒將父親安祿山殺死,自己做了皇帝,只是安慶緒和史思明之間不合,後來在安慶緒求助於史思明的相州之戰後,史思明殺死了安慶緒,全面接管了叛軍,稱帝。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而在761年,史朝義又把父親史思明殺死,稱帝。這時候的叛軍已經再不復從前有統一的指揮,史朝義對叛軍並沒有約束力。在對唐軍的作戰中幾乎節節敗退。762年十月,唐代宗命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率各路節度使攻打洛陽。史朝義率十萬精兵增援洛陽,但被僕固懷恩打敗,史朝義損失很大,被斬首六萬,被俘虜兩萬。之後,史朝義帶著數百輕騎往東逃竄,而僕固懷恩帶領朔方軍繼續追擊史朝義。史朝義組織的數次反攻均告失敗。

史朝義的部下紛紛降唐,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史朝義在林中自縊身亡。安史之亂就此結束。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當時的僕固懷恩已經與朝廷產生了矛盾,他有了異心,遂對降唐的叛軍節度使們並沒有趕盡殺絕,相反的,他奏請朝廷讓他們官復原職,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薛仁貴孫子)為相衛節度使,和之前並沒有什麼區別,而朝廷為了安撫民心以及快點結束戰亂,遂答應了僕固懷恩的請求,自此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河朔舊部依舊奉安祿山和史思明為聖人,田承嗣還為安、史四人立祠,號為“聖人”。而在九世紀的唐穆宗時期,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影響力還在。

历史有妖气
2018-10-31

安祿山是一步步騙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陽、平盧兩鎮外,又兼了河東節度使,控制了北方邊境的大部地區,同時他祕密擴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將,任用高尚、嚴莊幫他出謀劃策,又從邊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選了8000名壯士,組成一支精兵,囤積糧草,蓄勢待發。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公元755年10月,安祿山假造了一份從唐玄宗從長安發的詔書,召集將士宣稱:“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帶兵進京討伐楊國忠。”將士們雖然很懷疑,可是也沒辦法。

第二天,安祿山就帶領叛軍南下,15萬步兵、騎兵進發,這就是剛開始的兵力。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史朝義是史思明的大兒子,從小跟著史思明打仗,很得將士的心,但是史思明卻不喜歡他,想立小兒子為“太子。”後來,史朝義竟然把自己的父親史思明抓起來殺了,不光如此,還把自己弟弟史朝清和他的部下都殺死,就因為內部起了內訌,史朝義越來越不得人心,實力也越來越弱。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最開始有多少兵馬?最後史朝義又剩下多少?

唐代宗繼位後,任命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在陝州匯合各道節度使和回紇援軍,討伐史朝義,史朝義糾結了十萬叛軍相抵抗,但一連串失敗後,只能向契丹逃走,但唐軍窮追不捨,最後史朝義走投無路,只剩下幾十個親兵,在一個叫溫泉柵的樹林裡上吊自殺,唐軍把他腦袋割下來,送到長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