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請科學的,現實的來講講這個問題。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10 個回答
四哥5101
2019-01-26

大家好,我個人的經歷就能很好的回答問題。十年了,”1十1”的個數公式給出了十年了,曾經傷痛,挫折讓我不堪回首,我曾不只一次想孤獨的離開,放棄對它的研究,為什麼?現實很殘酷。二百多年來,無數人為它瘋狂,但它其實再簡單不快,只是簡單得讓人人忽略,真理就在你的身邊,你看不見,什麼原因?都喜歡高大尚,鄙視弱小。你們的雙眼裡只有錢,沒辦法,現實逼迫,離了錢我們誰也活不了。但我要說的,讀讀中國的歷代史,興衰一目瞭然,那個朝代缺過錢,但是錢沒用正道上……。我依舊在這條路上孤獨的走下去,直到聽到天堂的招喚。天堂的門很窄,只有極少極少的人能夠進去。唉,說了這麼多廢話,不如來一句實的,如果有來,絕不研究數論,做一個普通人,這才是我真實的想法,後悔今生!

科坛春秋精选
2019-12-10

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國務院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當時的錢學森握著總理的手十分感慨,他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其實拷問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模式,我們填鴨式應試為主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大量的創新人才,他們似乎只會聽從老師的教學安排,拼命做題,拼命背誦,做出一份完美的考卷,卻無法突破現實困難,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成就一番事業。

圍繞錢學森之問,科學界和教育界一直在進行討論,並進行改革。就拿上海來說,目前中小學都要建立創新實驗室,很多學校的孩子很小就開始觸及一些和社會生產實際相關的小課題,小項目,還有各種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讓一批孩子很小就開始接觸科學。所以一批科學教育工作者們已經將孩子們的視野從書本引向實際生活。另外像上海楊浦區的少科站,每年都會在區域內選拔一批優秀的高中學生進入轄區內的復旦、同濟、上財大、上理工、上海電力學院等名校,他們進入各種實驗室,在教授的指導下從事一些科學研究工作,提前瞭解科學工作的精髓,很多孩子的創新素養非常高。在本科期間,很多上海本科生提前跟隨碩士生導師,甚至博士生導師從事課題研究工作,到生產一線去解決實際問題,畢業後,不管他們繼續攻讀碩博,或者開始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目前,一批中國本土培養的優秀科研工作者正在崛起,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與世界一流水平叫板!

老照片
2019-06-06

錢學森臨終前曾發出三問:“中國什麼時候能培養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人才?何時能培養出國際大師?為啥中國沒有一流大學?”“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以錢老的閱歷和成就,他提出這個問題,格外沉重,也格外迫切。

社會問題的萬果之緣在於人的問題。人的問題,無不受制於他的教育,進而形成基本思維方式、言行方式,繼而在某些專業領域形成傲人的專業成就,當然,只有極為頂尖極有成就的專業人才才廣為世人所知。如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晚年錢學森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破解之道,無不得從源頭解決,從娃娃抓起。但是,僅僅是讓娃娃學些科學知識,過早地小學化、中學化、大學化,成人化,過早地融入當今時代的主題“經濟”嗎?

那麼,多年後,其中大部分娃娃們一定又是一群高智商的經濟動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從娃娃抓起,要讓娃娃開啟真正的人生智慧。像許多人關注的民國為什麼出那麼大師?不僅是眾所周知的人文領域,就是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也是受教於民國。從人生的起頭,當代與民國走的方向,就有了差別。所謂“古人讀書讀明理,今人讀書讀名利”。

我們是炎黃子孫,從孔孟伊始,我們的四書五經,我們民族的輝煌與屈辱,在孩子七歲上小學之前,家庭的教育就應讓孩子知道,他處在什麼樣的文化座標中。

上小學之後,我們的教師、教材更應一以貫之、持續不斷地強化這一點。如此,孩子才有家國觀念,也才懂得讀書到底為什麼。

在他成年之後,做人做事才有私利之外的抱負和作為。在“道”的層面解決了問題,才談得上“術”,他進入任何領域,任何專業,都能富有激情和投入,才能出成績,而不是落入評職稱,掙房子,爭名奪利的“生活苦難”之中,而不知學問的樂趣。

實際情況是,現在,孩子七歲之前,孩子的教育止於知識。家人的教育熱情、教育理想左右搖擺。古人的家庭安排是“男主外,女主內”,教育的重責母親要擔起來。還說過,“子不教,父之過”。百年樹人,一代代持續不斷的努力,到了民國,才出了這麼多大師。而今,許多家庭的孩子是交給祖父母一代。母親與父親同為養家奔忙。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一個需要用數據來衡量成敗的社會,是難以有出現頂尖人才的土壤的。

破解之道之二,國家從法制法規上重視、重賞出成果的專家。現在的國際形勢,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多元化發展,共享時代悄然來臨,因而法治在各個領域尤為迫切。一個經濟高度發達,賞罰不清、亂而無序的社會,更是出不了大師。

頂尖的科學家的學術環境需要強有力的法規予以配合。許多剽竊的、欺世盜名的、別有用心的所謂科學家如果大行其道而不加以法律制裁的話,汙染的是健康的學術空氣,讓真正潛心研究的科學家無法脫穎而出。

反之,國家對真正出了成果的科學家,要重賞。要從各方面體現對其人品、成果的推崇和尊重。尤其對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方面,國家要加大投入。

其實,錢學森的臨終遺言:“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他已經找出瞭解決之道。錢老的遺言,既是他一生言行的寫照,也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導,殷殷期望。我們,任重而道遠。

嶺秀1
2019-03-25

錢學森在2005提出中國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世界頂級人才的質問。引發科技教育界的大討論。我覺得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看待這個問題。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第一,首先要弄清這個頂級人才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僅僅是指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國確實只有屠呦呦和莫言。但我國在激光技術、量子通信、反衛星武器、雲計算、航空航天、橋樑建造、高鐵建設、低溫物理、水稻雜交等等諸多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沒有國際人才的支撐是不可能取得這麼多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的。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第二,從中國近代的教育發展看。解放前,中國雖然全面落後,但國門還是開放的,像楊振寧、吳健雄、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傑出的科學家都是在那時留學歐美,藉助先進的技術支持和良好的科研環境,才學業有成有所建樹的。六十年代,中國受到美蘇的全面封鎖,接著又經歷了十年浩劫,中國教育幾乎全面崩潰。1977年開始恢復高考制度,而後走出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誤區,從1983年實行高中三年制教育,才使中國基礎教育慢慢步入正常軌道,到今天不過三四十年。而科學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訓練,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成為知名科學家,可能要傾其一生。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第三,社會大環境造成了許多尖端人才的大量流失。改革開放初期,留學歐美的一流人才回國的極少,到現在中科大、清華等中國名校仍被稱為歐美國家的人才培養基地。再加上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又一批人才不願甘於清貧,從事艱苦的科研工作,而選擇從事金融貿易等掙大錢的行業。

總之,培養高科技人才,是一定綜合性的工程,絕對不是基礎教育的任務。各位朋友,你們說呢?你們學校走出哪些知名的人才,說說看。

SilentTurbine
2019-06-10

事實上,現在的中國已經出現了很多全球頂尖的科學家。

比如說在2017年的時候,著名科學雜誌《Nature》評選十大科技人物,就有兩位華人科學家入選(當然,土生土長的只有量子之父潘建偉一人,就是下圖所示的)。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雖然說這樣的比例只是剛剛好趕上中國人口在地球總人口之中的比例,但是相比從前距離國際先進科研水平十萬八千里,已經是好了很多了。

國家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源於國家不斷地投入。

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總是跟一個國家的國家實力是密切相關的,如果窮的飯都吃不上——比如說從前的中國,還有現在的一些相對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那麼很難想象一個國家會冒著讓大家餓肚子的風險去搞科學研究。甚至於在古代歐洲,科學和人才只跟貴族搭邊,普通人這輩子都跟這兩個詞無緣。

隨著國家實力的升高、對科研的大量投入,一方面是我們自身國民的受教育水平直線上升,另一方面是我們國家的人才也更加願意留在國內,甚至於有一些外國的人才為了獲得充足的科研經費選擇到中國來工作。所以說我國教育水平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將進入一個互相促進、良性發展地循環。

比如說剛剛建成不久的貴州“天眼”,就吸引了大量的國外頂尖科學家來此工作,這些科學家可以提高我國的科研水平,還可以擔任教職、提高下一代科學家的水平,並且他們的工作將會帶來大量的經濟利益,去讓國家有更多的動力去進行下一輪的科學投資。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再比如說,剛剛出爐的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歷史上首次進入了全球前20,目前排名全球第17,而在《自然》雜誌發佈的自然指數排名中,中科院已經是全球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一了。可以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科研的不斷投入,這種進步會不斷繼續。

當然,發展之中問題也是非常多的。

現在雖然說近幾年中國科學發展勢頭很猛,但是其中也是問題多多,對於這些問題的解讀也是多種多樣的。

我就說一點,那就是科研人員的待遇。雖然說相比過去,科研人員的待遇已經好了很多,但是相比於現在其他熱門行業,做一個科學家還是基本上意味著比較貧苦的生活。確實有因為科學而致富,然而這是少數,大部分的科研人員都因為高企的房價而不得不選擇放棄科研,這對於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的,不過我覺得不能因為最近幾年科學發展的勢頭還可以,就忽略了存在的問題,畢竟相比歐美老牌的科學強國,我國還有很多路要走。

錢老當年問出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出於對國家的高度負責,他希望我們國家可以出現更多的頂尖科學家。如今我們已經小有成果,日後還會大有作為。

青山绿水250400698
2019-01-27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肯定有。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是科技強國呢?鄙人這幾年親身經歷或許能得出答案。

鄙人一介農夫,地處四川丘陵地區,農田耕作目前處於半機械化狀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有一次為一農家安裝太陽能,女主人正揹著孫子在田間插秧,當時,鄙人深有感觸,至今不能忘懷那一幕。於是就決定先研發乘座式旋耕機,成功後再進一步整合水稻收割機。希望能進一步提高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耗時三年半,總投入近三萬,沒算人工。第一臺為履帶式,一試機便陷入泥田裡,根本開不動。第二年加大輪子基本可用,由於釆用鏈條傳動,易拉長,耗損大。第三年,重新做一臺,釆用輪式四驅、軸傳動、盤式轉向,基本成功,也申請了專利。但進行轉讓時難題來了,沒有廠家要,也沒有廠家和個人願出資,還好,市縣兩級技術局補貼了兩千元,但繼續研發推廣遠遠不夠,鄙人沒有更多資金投入了,目前卡了殼,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鄙人也愛好天文地理,確也提出了幾個觀點。即<原創新觀點之一:甩轉假說>,討論天體運動能量來源問題;<原創新觀點之二:黃赤交角假說>,討論黃赤交角形成的根本原因;<原創新觀點之三:地磁假說>,討論地磁形成原因;<原創新觀點之四:甩轉環流假說,解祕秋半天>及<原創新觀點之五:宇宙模型假說>。投稿正規期刊很難被髮表,只好發在本頭條上供各界志士參考,雖個人認為極有學術價值,但認同的人士很少,當然還有嘲諷,而權威機構、人士默不作聲!

這兩件事是個人愛好,支持者甚少,在別人眼裡覺得就是異類,賠本生意,被網友罵是病號……如此環境,舉步維艱!鄙人不才,但這或許能讓各位有點啟發吧!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瀛島青松
2019-01-27

"為什麼我們的大學總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深之向,他點中了中國教育痛點,我們建國己近七十年了,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科技發明極少,獲得科技類諾貝爾獎的只有屠呦呦一人,這與有十三億人口大國極不相稱的,原因何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主耍是考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東西,升學唯考分高低為唯一標準,導致學生從小被題海考山所牢牢控制,做不完的題,考不定的試,沒有時間和空間去接觸科學探究,科學實驗等實踐話動,限制了創新思維的發展,沉重的考試壓力和重複乏味的題海練習,更喪失了對知識和科學的興趣和追求,極大多數人以多賺錢為目標的功利性選擇,視吃苦又不能發財致富的科學研究工作為畏途,大學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實中國學生不是天生沒有創造力,中國學生不缺少創造力,缺少的是培養和發展創造力的教育,缺少的是沒有讓創造型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環境。

這幾年,我們上海有一些學校開展創造教育,學校創建了貝有學校特色的創新實驗室,成立了少年科學院等學生科學社團,讓學生參加小發明丶小創造丶小探究活動,在科學實踐中培養科學素養,提高創造能力,一些創造發明項目和科學探究小課題,參加各級創新大賽獲了獎,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的興趣。有些大學的教授,在一些中學建立科普工作站,讓一些中學生在他們指導下搞一些科研小課題,為科學研究培養後備人才。過一切工作的開展,為培養傑出科技人才打出基礎。

當然,要解決難以培養出傑出人才這個向題,關鍵還是要推進教育改革,切實推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將學生從題海考山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四大解放,讓學生從小參加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實踐活動,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為湧現大批傑出科技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中高考是教育指揮棒,堅持以考查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特別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選拔出有科學素養和創新潛力的學生加以重點培養,我們的大學一定能培養出更多的傑出人才。

不太正经的刘博士
2019-01-31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

沒錢、沒錢、沒錢,沒錢能辦什麼事兒?搞科研?

錢學森在自己高齡之年,問出了這個問題,你認為他真的不知道答案?

他只是明知故問而已!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很多普通人都能對這個問題說出個123來,更何況錢學森這樣的無雙國士?

那麼我為什麼說這個問題簡單表述就是沒錢呢?


一、現代科研靠團隊

在曾經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可以依賴一個回國的錢學森,造出導彈。

因為那是幾十年前。

但是現在呢?

現在的科技發展,已經不是一個錢學森、袁隆平、鄧稼先這樣的個體英雄可以造就的。

現代科技,必須要科研團隊,請注意,是團隊。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報紙上天天是天才黑客。

現在呢?深圳街上遍地是騰訊的高級工程師。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移動終端剛普及的時候,蘋果手機讓世界矚目。

這才幾年,誰的手機還能夠讓世界震驚?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在二戰前,物理學出現過很多後來霸佔了教科書的名字。

但是在二戰後呢?幾乎沒有。近幾十年的諾獎得主,還有幾個不是團隊合作的?

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單打獨鬥的英雄已經很難出現了。

而科研團隊,才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關鍵。

但問題是,科研團隊要花錢去養啊,沒錢誰幹活?難道科研人員辛辛苦苦拿著低工資?

就算是天天喊無私奉獻,可隔壁美國可是高薪聘請吶!

頂尖科學成果產生需要科研人員長久的投入巨大的精力。

而科研人員也是人,他們也要養家生活。

如果沒錢,科研人員往往會分心於賺錢等急功近利的項目。

更可怕的是科研心態沒有了,就更難做出成果了。


二、民科當道,社會反智

每次我看到有新聞說民科發現引力波和量子物理學的祕聞的時候,我都想發笑。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我說句難聽的話,起碼在量子物理學這塊,沒有接觸過基本大學物理知識的人如果能懂,

我只能說你是60億人當中的人才!

所以我極度反感民科。

但民科為什麼能夠大行其道?因為社會整體都在反智!

為什麼反智?還是缺錢。

缺錢導致國民沒法都接受高等教育,影響了社會對於知識的理解。

我可以直白的說,支持民科不就因為他們沒讀什麼書反而可以去和科學家們叫囂?

但是你看哪個真正搞科研的人會去反駁民科?

就想大象不會和螞蟻較真一般。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西方很多科學家都出於讀書世家。

自文藝復興以來,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漸漸充分,衣食足而知禮節,重知識,理性主義逐漸濃厚。

這才有近數百年科學人才輩出。科學世家,夫妻科學家,父子科學家屢見於世。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這是為什麼?

老祖宗已經告訴了我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沒錢,所以反智。


三、沒錢你讓誰去搞科研?

現在我們國家,經濟是真的發展特別快,但是精神卻遠遠落後物質。

我們做出每一個決定的時候,考慮的最多的一定是我們自己的利益。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現如今為什麼我們國家出不了傑出的科研人才。為什麼高校的很多教授都不認真科研,而是更多的選擇去接項目,開公司?

因為作為國家給的工資並不能讓他體面的生活,他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去接項目賺錢。

不是我們中國人不夠聰明,也並非應試教育扼殺了我們的創新能力,

而是我們國內的高校環境倒逼很多教授不搞科研。

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眾教育註定了教師群體的擴大,也就註定了相應薪資的減少。

我們的經濟水平什麼時候發展到能夠給予科研人員足夠的待遇吸引他們去搞科研的時候,諾貝爾獎就離我們不遠了。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最後一句話,國富民強,方可科技發展。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科学薛定谔的猫
2019-09-12

確實,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問題,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那麼之所以我國還沒湧現出,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和人才,可能和過去的時代發展,以及特殊的文化造成的,這些原因從某種角度來說,制約了我國的科學成就和科技發展。

錢學森晚年提出了“我們國家為什麼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和人才”的問題,該如何去破解?

其實就近現代的歷史來說,我國的科學發展是有所欠缺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但從建國之後,關於科學領域的發展,就長期收到了國家的重視,但那個時候我國的經濟有限,投入的資金也是有限的,所以那個時代的科學發展,就步履蹣跚。

但隨著我國的經濟向好之後,對於科學研究的投入也在增加,但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當中,教育是很關鍵的一環,像是資金,環境,專業人才等等,這些因素都是培養科學人才的重中之重。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長期的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國家應該加大投入的力度,給科學研究者,創造出一種良好的科學氛圍,其次要儘可能的吸引國外的人才,科學家的國籍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為我所用。

愛因斯坦本來也不是美國人,但他的一些理論成就,卻為了美國做貢獻,所以我國應該儘可能吸收一些外國先進的科學家,其次我們的教育制度,也要進行反思,從某些角度來說,我國的教育制度要有所改變。

應試教育有應試教育的好處,但也一些缺點,填鴨式的教育有時候會扼殺創新能力,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進行改變,畢竟科學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事業,打好了基礎才能更進一步,但就目前來說,我過的科學發展,已經比以前好太多了,我想隨著時間的發展,一些優秀的人才和科學家會出現的。

宇宙探索
2019-06-10

最近幾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發展,中國人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甚至已經有媒體把中國經濟列為中等發達水平。

中國GDP已經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超越美國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但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更凸顯除了中國科技硬實力的相對滯後,當然誰也不會否認中國科技同樣的發展迅速,但在最頂尖的科學領域,特別是諾貝爾獎領域,很少見到中國人的身影,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尷尬局面?

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給除了分析,提到最多的或許就是中國的教育模式出了問題,說白了,也就是應試教育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但個人認為,這種看待問題的角度顯得有些片面,單單用諾貝爾獎的多少來衡量教育的問題,對教育本身來說太不公平,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培養諾貝爾獎得住!

很多人羨慕西方世界所謂的“自由教育”,但事實真的是那樣嗎?很多外國教育者同樣羨慕中國的教育模式。

應試教育本身並沒有錯,它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無法想象,如果一個人的數學,化學還有物理學基礎知識不過硬,如何在尖端的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曾經在網絡上聽聞有人因為相信所謂的“成功模式”,自己放棄高考的機會出去闖社會,結果呢?一塌糊塗!

當然那只是極端的例子,我想說的是,教育沒有完美的模式可以遵循,中國的教育模式確實存在問題,但遠沒有到全盤否定的地步,相反,更多的還是要給予肯定!

之所以中國很少出現頂尖的科學家,教育不應該背這個“黑鍋”,甚至可以這樣說,真正的天才是教育不出來的,教育更應該是針對大眾最基本的需求!

說白了的,還是因為兩個字“缺錢”,這種說法聽起來有些俗,有點不好聽,但事實還真是這樣。中國經濟雖然確定了巨大的突破,但發現並不平衡,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長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造成了在科學等其他方面的失衡!

當然,經濟是一切的基礎,只有經濟好了的才會有其他方面的成果!當人們不得不為溫飽問題和生活質量苦苦掙扎時,誰還有心思去研究科學?

西方世界在現代科學領域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積累了大量的高端科學家,而總體來說,中國在高端科學特別是物理學領域人才基礎太薄弱,沒有龐大的基礎儲備人才,很難湧現出頂尖科學家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