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10 個回答
叶子写实
2019-06-06

鴻門宴後,項羽進入咸陽流放義帝,封十八路諸侯,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並屠燒了咸陽城。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項羽回到彭城後不久,田榮就殺死了兩位諸侯王,又派兵支持陳餘,從而挑起戰端。接著劉邦採用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很快佔領了三秦之地。項羽就開始了在平定叛亂中奔波,直到垓下戰死。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了西漢王朝,當然也要對自己的有功之臣進行封賞。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這八個諸侯王也相繼被劉邦消滅,最後只有長沙王吳芮一人得以善終。卻沒有觸動漢朝的根基,讓大漢王朝(包括東漢)成為了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同樣是分封諸侯項羽的為什麼失敗了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政治眼光短淺。項羽進駐咸陽後,曾謀士向他建議建都在咸陽,項羽卻說,如果有了成就不能回到家鄉,和穿著錦衣在夜裡走路什麼區別?不但把提建議建議的人給煮了,還火燒了咸陽城。讓三秦的人對他恨之入骨。同為楚人的劉邦則聽從了婁敬和張良的建議,最後定都長安。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長安,在那個時代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2,剛愎自用。論武力項羽當然是不世的英雄。在他征討秦朝的過程中,也創下了很多奇蹟。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然而他卻也以暴力著稱,鉅鹿之戰後屠20多萬秦兵。也經常幹下屠城的夠勾當。也是因為項羽,是起義以來基本上沒有失敗也就更加迷戀武力。在分封諸侯時,他並沒有權衡太多的利益,而是以自己的喜好對諸侯進行分封,分封不公。讓各個諸侯都憤憤不平,剛分封后不久,田榮就挑起了事端。項羽認為自己的無力是天下無敵的,就開始親自上陣迎敵。結果是剛平定了一個地方,另一個地方又開始起來謀反直到腹背受敵。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劉邦,分封諸侯時,權衡了各方面的利益。以天下大局為重,對各路諸侯進行分封。而且還有中央政府派遣丞相級別的官員到諸侯國任職,制約並監督諸侯王的動向。各個諸侯有反叛舉動時,中央政府能在第一時間覺察動向,採取行動。

歷史並不是沒有給項羽機會,卻讓項羽打成了一手爛牌。歷史選擇了劉邦,讓老百姓得以休息,也奠定了大漢朝400年的江山。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国史通论
2019-06-06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率先進入咸陽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秦朝滅亡。隨後,項羽入主咸陽,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自任為西楚霸王。但是不久之後,各路諸侯紛紛反叛,漢王劉邦甚至有能力聯絡各諸侯的勢力組成五十六萬大軍共同攻擊項羽。經歷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而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依然保留了分封制,並分封了七位異姓諸侯王。漢朝這種分封與郡縣並行制一直被延續下來,兩漢四百多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穩定而繁榮的。那麼,同樣分封異姓諸侯王,為何項羽失敗,劉邦卻成功了呢?

第一、劉邦並非單純施行分封制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在秦朝滅亡之後,項羽可以說是掌握這天下的實際統治權,但是他的權利並沒有延伸到每個地方,他也並沒有稱帝,雖然分封制已經實行,但是當時的天下共主其實是那位不得已,卻始終無法擺脫傀儡角色的楚懷王。也就是說,項羽雖然是“霸王”,但是在名義上他與其他諸侯王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劉邦在取得楚漢戰爭的勝利之後,便聽從部下的建議恢復了秦始皇所創建的皇帝制度,如此一來,所有諸侯便在名義上成為劉邦的下級,而不是平級的諸侯王。

第二、項羽的分封方式並未讓天下滿意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劉邦與項羽約定“楚河漢界”之前,劉邦曾經在廣武強烈譴責了項羽的“十大罪狀”,這十大罪狀明顯帶有拼湊的嫌疑,並且,劉邦用了幾乎四條的篇幅譴責同一個問題——項羽分封諸侯不公平啊:

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樑楚,多自予,罪八……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首先,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人都曾經是秦朝的將領,項羽接受了此三人的投降之後將他們封王(這也就是後世所說“三秦”的來源),與此同時,項羽將已經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坑殺。這三位諸侯王本來就是天下義軍的敵人,項羽卻把他們封王,明顯冷了兄弟們的心啊。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其次,項羽在分封漢王劉邦、代王趙歇、遼東王韓廣、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等人之時都遭到了諸侯王本人或其仇人的激烈反抗。所以齊相田榮、趙將陳餘、遼東王韓廣以及漢王劉邦紛紛起兵反抗項羽。而劉邦更是聯絡了五路諸侯組織了五十六萬大軍進攻項羽。

第三、劉邦分封均衡且做事果斷

在劉邦剛剛建立漢朝之時,當然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讓每個部下都得到滿意的封賞,所以他先聽從張良的建議,封與自己有著積怨的雍齒為什方侯。與此同時,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彭越等七人紛紛被封王。而鐵桿心腹蕭何、張良、灌嬰等人也得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榮譽。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相對公平的分封讓天下相對穩定了,不久之後,劉邦便主動出擊,對異姓諸侯王各個擊破。他這種大規模清算諸侯王的行為當然也帶來了動亂,比如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以及後來的燕王盧綰紛紛造反。然而,造反的諸侯王勢單力薄,在天下歸於一統的情況,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動搖大漢根基,紛紛以失敗告終。

所以,劉邦實行分封並非沒有動亂,而是他的分封制從一開始就避免了漢朝出現大的動盪;而項羽不公正的分封則註定了他的失敗。

何运超
2019-06-05

分封是一個國策問題,屬於內政範疇,項羽出身六國貴族,雖然不能說他一點沒有政治的頭腦,但這方面的確沒有大局觀,否則怎麼可能輸給劉邦?

項羽當時過於偏私,嫉賢妒能,過於偏袒江東舊部,好地方都分給和自己親密的人,連英布都分到偏遠地方,劉邦好歹是滅秦功臣,封到遙遠的巴蜀,讓章邯這些舊秦大將堵住劉邦出路,而且自己為霸王,原來的楚王被嗝屁了,項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能怪誰?這不是項羽只愛美人不愛江山,他的確沒有大局觀,私心太重,有英雄氣概,但沒法善始善終。也許是太年輕了,就死的時候好像才三十歲上下,也沒有歷練成熟的機會了。劉邦大他足足三十歲,卻結為兄弟,說劉邦沒有大智大勇,沒有雄心壯志,只是軟蛋運氣好說得通嗎?

再說劉邦的分封,問題性質和項羽是一回事,當時七個異姓王,大部分都很厲害,尤其韓信、彭越和英布,燕王盧綰還是劉幫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基友。劉邦是一流政治頭腦的,夫人呂雉也不亞於他,所以漢初形勢的危急是空前的,漢朝實際上既採取了郡縣制,又容忍了分封制,算是對秦朝制度的折中,但整體是傾向秦朝制度的,加上劉邦在歲月中認識到皇帝的威望,所以對盧綰、韓信、韓王信等不斷採取壓制,逼的一個個逃跑和出現各種罪名,韓信和陳希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不好說,但至少後來彭越、英布是一個比一個嚴峻,最後劉邦真的六十好幾了還親自帶兵出擊,要知道打仗他根本不擅長的啊,可見這種事情對他的危機和壓力有多大,所以除了一個長沙王善終,全都或死或出逃,劉邦雖然勝利了,可內心極度空虛啊,誰來守住大漢基業?這才是回老家唱大風歌的心聲啊。什麼豪情壯志,骨子裡是大漢向何處去的迷惘。

劉邦最後決定再封同姓王,這就是白馬之盟,問題解決了嗎?沒有,漢景帝再次來了同姓王之亂,最後還是以流血犧牲換來徹底的否認分封,雖然封號存在,但是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讓封地越來越小,最後就和郡縣基本融為一體了,所以,對於漢初的分封,劉邦並沒有解決根本危機,同姓分封還是釀成了大禍,最終是漢武帝來解決的,也把漢朝推向真正的穩定和強盛

壹壹若尘
2019-06-07

劉邦的封王和項羽的封王,同樣是起兵造反取得江山後,通過封王封侯獎勵功臣,意圖穩定政權的舉措。但是,二者的分封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帶來截然相反的後果:項羽主持封王之後,短時間內叛亂迭起,導致他很快就走向了窮途末路;劉邦分封王侯之後,採用穩健的政治策略,一步一步的鞏固了政權,為漢室400年江山打下了基礎。

1、 諸侯王構成的差異

項羽總共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構成成分較為複雜:(1)、實力強、名聲大的,漢王劉邦、九江王黥布、常山王張耳、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2)、六國原來的王,西魏王魏豹、韓王韓成、代王趙歇、遼東王韓廣、膠東王田市。(3)秦國的降將,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4)、因軍功或偏愛而封王的,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昂、臨江王共敖、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5)實力較強的齊相田榮因與項羽作對未獲封,趙將陳餘因不聽號令只獲封三縣。

劉邦名義上分封了八位異姓王,其中燕王盧綰是頂替因起兵謀反而被殺的原燕王臧荼的位子,所以,當初劉邦實際上只封了七名異姓王。諸王當中,楚王韓信、韓王信久在劉邦帳下效力,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在助劉滅項中立過大功,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只有燕王臧荼和長沙王吳芮是項羽時期獲封的。

兩相比較,項羽比劉邦封王數量更多,成分更復雜,因而掌控難度更大,潛藏的危機就要大得多了。

2、 時間的因素

項羽分封諸王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秦王朝的暴政剛被推翻,天下人心浮動,諸侯王各自擁兵虎視眈眈,項羽集團雖然實力最強,但也沒有絕對的控制優勢。項羽引兵回到彭城不久,齊地田榮就因不滿分王不公起兵造反,趕跑了剛剛獲封的齊王、膠東王和 濟北王,擁兵自立為齊王;隨後趙將陳餘也因不滿分王,向田榮借兵打敗了常山王張耳,佔據了他的地盤另立趙王;劉邦按功勞本該在關中稱王,但被排擠到漢中,趁著項羽出兵打田榮的機會,很快回師關中擊敗雍王、塞王和翟王,完全佔領了三秦地盤。自此而始天下又陷入一片混亂,隨著時間的推移,由群雄逐鹿逐漸演變為楚漢相爭的局面。

劉邦封王是在公元前202年初,項羽烏江自刎後,諸侯中已經沒有了可以與劉邦的漢營抗衡的力量。當年十月,燕王臧荼起兵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剿滅了叛軍,改立自己的親信盧綰為燕王。年底,有人告發楚王韓信有謀反跡象,劉邦用謀臣之計奪了韓信大權,改封他為淮陰侯。兩年後,韓王信因與匈奴勾結造反被打敗;又過了兩年,趙王張敖因受部下謀反牽連被奪爵。自封王時算起,六年之後韓信因謀反罪被誅,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兔死狐悲生反心,都被劉邦相繼消滅了。

兩相比較,項羽封王后,各地造反迅速成為烽火燎原之勢,根本無法撲滅;劉邦封王后,幾次造反間隔時間都較長,給了劉邦充分的時間一一分割殲滅。

3、 實力與謀略

項羽封王時,過於強調一己之私的個人意志,自己的愛將都分到好地盤,六國的舊王都被攆到邊遠地區,功勞很大的劉邦被排擠到漢中,不喜歡的人乾脆就不給爵位,一系列的偏激作法缺乏起碼的智慧,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強烈的不滿,不滿的結果就是烽煙四起的反抗。

兵進咸陽時, 項羽兵力40萬,劉邦兵力10萬。等到天下大亂、諸侯反楚時,各路諸侯的兵力之和一定大於項羽的兵力。項羽所能依賴的只有自己和部下的驍勇善戰,疲於奔命地四處廝殺撲滅反抗的烈火。隨著戰爭的延續,他的實力消耗殆盡,到垓下之戰時,項羽所部就剩下了10多萬人。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他的上面還有一位雖然徒有虛名但又確實存在的義帝,因而項羽的身份只能算一個團體裡的帶頭大哥,諸侯造他的反,不過是“兄弟鬩於牆”,沒有道義上的心理負擔,也就不受道義上的譴責,儘可以放心大膽地幹。

劉邦不論封王還是後來的封侯,都表現得比較謹慎,注意平衡各方面的關係,因而引起的怨恨不多。在實力方面,可以與劉邦的漢軍主力掰掰手腕的只有韓信統帥的軍隊,但是剛有不好的苗頭,劉邦立刻採用陳平的計謀褫奪了韓信的兵權。所以後來不管哪路諸侯造反,都無法形成與漢軍主力相抗衡的態勢。

此外,劉邦封王時,已經在眾人的擁戴下稱帝,諸侯王與劉邦份數君臣、形同父子,起兵造反就是犯上作亂,首先在道義上就處於劣勢地位。

有了上述存在的諸多不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同樣是封王,項羽的結局是崩潰,劉邦的結果是漢室江山不斷延續了。

花开花落缓行客
2019-06-06

個人覺得,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是因為項羽缺乏政治才能,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而劉邦恰恰相反,是一位非常優秀政治高手。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首先,項羽是楚國貴族,亡秦的主力,破釜沉舟,少年英雄,西楚霸王,難免春風得意,所以行事全憑個人喜好,缺乏政治才能,沒有大局觀,所以項羽分封的時候,難免厚此薄彼,沒有做到相對公平,沒有使得分封的諸侯的心悅誠服,所以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想要重新洗牌。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其次,項羽有力能扛鼎之才,但行事剛愎自用,手下謀士拿的出手的就範增一人,而且還不是言聽計從,不善於決斷,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缺乏政治家的敏銳嗅覺,所以項羽也沒有通過分封來平衡各方勢力,收攏人心,導致分封的諸侯不滿,不久就反了。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所以,項羽雖然勇力過人,但是缺乏政治才能,沒有政治家的眼光和嗅覺,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從而導致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

而知而行
2019-06-05

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與劉邦分封8大異姓諸侯王,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大不相同。

27歲的項羽一戰封神,成為諸侯聯盟霸主,裂土分封天下諸侯,誰不仰望?然而,項羽所帶領的反秦聯合軍是原六國軍隊為主體的,這就意味著,項羽必須要為原六國貴族的利益做出一定的平衡。然而,項羽能夠霸主,做依靠的是滅秦的戰功。在出身以及資歷上,項羽並沒有能夠超過原來六國的貴族的地位,因此,項羽必須要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統治基本盤,他需要尋找同盟。同樣出身於行伍的抗秦將領,他們憑藉戰功一樣能夠獲得分封。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所以項羽分封六國貴族,也分封那些與他一樣衝殺在反秦鬥爭第一線的將領才是他的真實目的。項羽一口氣一共封了18個諸侯國,其中,大多數都是在反秦戰爭中立有戰功的項領,可是天下就這麼大,原來的六國已經各自歸位,哪裡來的土地?還能夠紛紛給這些新的封王的將領呢?

這個難不倒項羽,因為秦始皇在之前早已經把很多工作都做完了。秦始皇把全國劃分為36個郡守。後來,隨著嶺南地區的開發,又逐漸增加了幾個郡。全國土地重新劃分,改土歸流,這樣的一個趨勢,卻沒有隨著秦王朝的覆滅。項羽分封其實按照原秦始皇制定的郡縣基礎上進行的簡略劃分,並不是簡單的恢復舊疆。

這樣一來,有人歡喜有人憂,六國貴族對於項羽的分封還是不滿,他們回到封國,已經開始準備造反。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項羽也不含糊,既然六國貴族造反,那麼項羽就憑藉著他出色的戰力,率領軍隊進行平叛。卻沒想到,項羽的軍隊,儘管戰力超群,卻被齊國人的磁性戰術被困在齊地不得出。這給了劉邦極大的機會,從蜀中出發,平定三秦,然後東出函谷,扣關彭城。

劉邦一路東來,項羽分封各個諸侯國,要麼降,要麼亡。而投降給劉邦的諸侯王,在後來項羽帶領三萬騎兵在彭城之戰中擊退劉邦之後,又選擇歸順項羽。劉邦在後來捲土重來,對這些人可就不那麼客氣了。

劉邦得了韓信,開闢了第二戰場。韓信一路北上,首先攻破魏國,趙國,代國、齊國,整個北中國被韓信掃蕩了一遍,這些國家的貴族幾乎全都是項羽分封的(齊國不是)。至此,項羽分封體系已經完全破裂了。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劉邦分封有更多不同的特點。

首先,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不多。劉邦的隊伍是平民隊伍,是在戰鬥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沒有那麼多的貴族勢力牽涉其中。所以,劉邦在分封的時候就不需要考慮那麼多。

其次,這些分封的異姓諸侯王基本上都是戰功起家,他們祖上都是沒有什麼官爵和職位的白身,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如六國王族那樣樹大根深。因此,即使劉邦給他們安上了一個王的名義,至少三代以內,他們是沒有辦法在當地建立起足夠的威望。

因此,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的工作顯得異常順利,因為劉邦作為漢末天下第二號實力人物,雖然比不過項羽的妖孽戰力,但是他的統御能力和帶兵能力依然是名列前茅的,加上此時劉邦已經統一全國,集全國之力戰於一隅,哪有不勝的道理?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最後,劉邦分封是建立在楚漢之爭打了四年的基礎上,六國王族都已經在戰亂中被擠壓到沒了生存空間,他們已經沒有祖宗福澤可以要求人們群眾繼續做他們的臣民。這樣,劉邦才可以再沒有太多政治包袱的情況下進行第二次征服戰爭(掃平異姓諸侯王)。

最終,劉邦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從而奠定了漢朝400年天下。

項羽的政治包袱太重,他一方面需要照顧原六國王族的利益,同時又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軍功派,所以項羽分風註定了矛盾重重。可是項羽在分封時也不具備彈壓各地諸侯的絕對優勢,如項羽不得不分封劉邦就是一例。所以,項羽的分封,幾乎在立刻就引起了地方的叛亂。

天天故史汇
2019-06-06

秦末天下大亂,項羽先是成為 霸主分封十八路諸侯,結果最終身死,劉邦建立漢朝後一樣也分封了幾路諸侯,為什麼卻能最終消滅這些諸侯呢?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對封王的不同態度

項羽殺了子嬰,放火燒了咸陽後,暗中殺了義帝,成為天下名義的共主,項羽為了在諸侯中提升自己的威信,選擇封王來拉攏人心,所以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從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並且在關中又封了三位諸侯可以看出,項羽對這些諸侯並非沒有防範,而項羽因為田榮當初沒有救自己的叔父項梁,就否定田榮在起義過程中的巨大功勞沒有封田榮為王,可以看出項羽在分封過程中並不十分公平,以至於後來陳餘、田榮首先反叛。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在楚漢那個年代,雖然秦朝已經統一過天下,但畢竟時間不長,那些起義的首領尤其是已經被項羽封過王的人,之所以跟著劉邦幹,他們心中仍舊是想要追求封王,所以劉邦為了消滅項羽,只能將自己的合作伙伴吳芮、彭越、英布等等封王,但劉邦心中對於封王其實早已經有了判斷,那就是劉邦並不願意封王。

楚漢相持於滎陽時,酈食其曾建議劉邦可以分封六國後裔爭取盟友,張良則反對認為分封六國不利於劉邦集中力量,反而會給劉邦統一天下造成阻力,劉邦深以為然,所以劉邦對於分封諸侯心中是不情願的,但後來迫於形勢,劉邦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因為是局勢所迫,所以劉邦在分封的時候好處給的十分足,所以在統一天下後七個異姓王一開始並沒有作亂反叛。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只是他還是做好了一些準備,比如他一開始封韓王信在潁川,但後來考慮這些都是關鍵要地,又改封他到太原以北的地區。

消滅反對者的力量不同

項羽在分封完後不久,田榮就開始反叛,緊接著就是陳餘、劉邦,面對多方面的反對力量,項羽只能抓住一方面進行征討,這從項羽面對田榮、劉邦的叛亂時不知道該先對付誰時可以看出,項羽雖然自身強大,但項羽的封國實力並沒有對其餘諸侯國形成絕對的優勢。後來項羽在和齊地、劉邦的對抗中多面出擊,疲於支絀慢慢耗盡力量,最終失敗身死。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而劉邦只分封了七個異姓王,而且七國雖然佔據了大片的土地,但其中長沙王威脅十分小,劉邦一直沒有動過長沙國,而趙王張耳和劉邦關係好,趙國後繼君主張敖是劉邦女婿被劉邦藉故除掉了封國,所以劉邦真正需要對付的只有五個國家。在消滅了燕王之後,劉邦用計抓住韓信並帶到長安,最大的威脅被消除後,其餘的諸侯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集中全國之力對付四個小國,很快就能消滅他們了。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項羽因為希望通過封王來建立威信,所以在封王時安排不足,以至於後來鎮壓不住,而劉邦雖然迫於形勢分封諸王,但他因為準備更加充分,所以諸侯作亂時他面對的壓力其實更小,也就能夠平穩的渡過諸侯的叛亂了。

唠叨历史
2019-06-06

項羽封諸王,是在秦亡以後,當時天下其實還有一個皇帝,就是義帝,也就是之前項羽他們擁立的楚懷王,此時被項羽尊為天下共主,但卻是傀儡一個,項羽認為自己實力最強,開始主持分封之事,其實就是“坐地分贓”。既然要分贓,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按勞分配吧,誰的功勞大,是不是就應該地盤也要大,稱號也要響呢?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項羽本人倒是很“謙虛”,沒有把自己的地盤封的最大,但對其他人呢,似乎就沒那麼公平了。比如,劉邦,他可是第一個打到關中的,等到分封的時候,封為漢王,地盤在哪呢,再巴蜀和漢中,原本連漢中都沒有,還是賄賂來的,關中壓根沒他啥事,這可是當年出發的時候楚懷王跟大家約好的,到項羽這就不算賬了。再比如齊國,項羽把它一分為三,其中兩塊地盤給了自己的馬仔,原來的齊王也被貶為膠東王,原來齊相田榮原本也是戰功累累,可啥也沒撈著,這可把他氣壞了。田榮一生氣,第一個就不幹了,率領自己的人馬很快就把一分為三的齊國又統一了。像這種因為分配不均而鬧事的不在少數,當然,項羽做的最無語的事就是把楚懷王,不,現在應該叫義帝給殺了,這就更讓大家不服了。義帝雖無實權,好歹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你項羽再怎麼說,不過也只是一個王,西楚霸王而已,我們大家憑啥還要聽你的指令,要不反你,恐怕到時候小命難保。到了劉邦再分封的時候,除了原來就有的王,他是以皇帝的名義發佈的,被分封的人要造反首先一點,輿論上不佔優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力,漢初其實除了諸侯國,還有郡縣制並存,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很多直接管理的郡縣,中央政府的實力相比較諸侯而言,還是佔有一定優勢的。劉邦分封的諸侯也並不是沒人造反,比如燕王臧荼,劉邦剛做皇帝幾個月這哥們就反了,但很快還是被劉邦滅了,再比如那些或主動或被動反的諸侯們,也都被劉邦收拾乾淨,最後漢初的異姓王全都被滅,留下的都是劉姓王爺了。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锦鲤小毛球
2019-06-05

項羽分封的諸侯接連出現反叛而劉邦能夠穩定漢朝這與其各自的實際情況不同有很大關係。

首先,項羽的分封“名不正言不順”。“名義”這個東西雖然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好像沒什麼實際意義,但是它的殺傷力絕對是巨大的——用的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了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說可能還萬劫不復。項羽分封諸侯假借的是楚懷王的名頭,本身說服力就不夠而且還是假的,其結果的權威性得不到大家的認可自然就容易反叛。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其次,社會大環境不穩定,分封進行的太倉促。各路豪傑攻破秦都咸陽整個過程相對比較順利,起義軍也基本沒有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考驗。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路豪傑對滅秦後的整體形勢和自身實力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導致了大家互相看不起,互相不服氣,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算個屁的錯誤認識。而項羽為了避免諸侯之間的互相扯皮,直接快刀斬亂麻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而是直接按自己的意志進行了分封。項羽依靠自己的實力強行實施的分封結果雖然各路諸侯開始勉強接受,畢竟心底裡是不服的,一旦脫離項羽的威懾範圍叛亂是遲早的事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再次,項羽的分封本身不公平。項羽只根據追隨其入關的豪傑功勞進行分封,一些雖然未能參加這場行動但在反秦過程中也出力不少的將領卻沒有得到分封,心裡自然是不服氣的。由於項羽的分封沒有深入與大家商量,已經受到分封的將領也都不滿自己的領地,覺得自己吃了虧各有怨氣,這為以後的反叛埋下了直接的禍根。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另外,項羽在分封后對這些諸侯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制定相應的規矩約束他們的行為和權利,也沒有妥善的對應措施處理諸侯之間的矛盾,導致諸侯之間矛盾以及諸侯與地方的矛盾激化,最終無法收拾。

劉邦掌握大權後,諸侯之間經過這段時間的較量心裡都基本掂量出了自己的分量輕易不敢反叛,而且有反叛跡象的諸侯劉邦都毫不留情的剿滅了,下手又準又狠毫不留情,沒給他們擴大叛亂的機會。而且劉邦後來又制定了“非劉姓不王”的政策,直接斷了一些異性功臣想要封王的念頭,這在很大程度上從源頭減少了叛亂的可能。
同樣是分封,項羽十八路諸侯,不久就反了,劉邦卻能穩定漢朝,為什麼?

正因為劉邦居安思危的果斷處理了這些分封的諸侯才沒有造成全國後期大的動亂,成功穩定了局勢。而項羽分封完就覺得天下已定,對諸侯後續的應對備案沒有跟上,諸侯叛亂的發生也就無可避免了。

淘天下3
2019-06-05

漢元年(前207年),項羽因與秦軍交戰,延誤了進入關中,比劉邦晚了一個多月。而楚懷王曾提出,先入關中者王之。功高蓋主、功勞蓋世的項羽怎肯屈居劉邦之下?

此時,項羽應該有所察覺劉邦的野心的,畢竟劉邦提前進入關中穩定民心就有不臣之心的跡象。但種種原因,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聽從范增之計殺死劉邦。也許是劉邦的示弱偽裝的很好,也許是自己的清高認為劉邦不足為懼,也許他還有更大的野心和目標。次年,為了奪取更大的權利,密令英布等人將楚懷王殺死。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個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也許有人會問,此時秦王朝已滅,項羽為何不稱帝反而稱王呢?

項羽這樣做自有自己的考量,就好比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樣,各有各的勢力,各有各的打算。此時的項羽雖然帶頭滅了秦王朝,但十八個王中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也就幾個,都想恢復七國的舊制,因此分封天下是項羽不得為知的苦衷。

有些書中頗為貶低項羽的智商,認為其剛愎自用,但項羽絕對是秦末非常優秀的人物,不僅僅是最頂級的戰將,而且智商也不弱。項羽的分封戰略意味十足,用章邯和司馬欣鉗制分封於巴蜀的劉邦,把齊地一分為三,削弱他們的勢力等等,無不是深謀遠慮,用心良苦。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加厲害的韓信使用明修匝道暗度陳倉,輕易擊敗章邯,劉邦統一三秦。齊地三王被田榮消滅,統一齊地。項羽只得來回馳援,給予劉邦緩衝的機會。之後劉邦採取反間計,不斷的挑唆起項羽和范增的矛盾,沒有失去大謀士范增的幫助又碰到兵仙韓信如此高手,最終戰事節節崩潰,戰敗身死。

而劉邦為何又能稱帝成功呢?劉邦的情況與項羽有所不同。項羽當時樹敵太多,坑殺秦軍導致秦地不滿,又有不少諸侯虎視眈眈,還要直面劉邦等強大對手。而劉邦為與項羽爭天下,依靠兵法如神的韓信打敗多個實力強勁的諸侯,尤其是消滅天下第一的項羽,連項羽都能消滅,還有比項羽更厲害的敢出來一試嗎?肯定沒有。所以,劉邦可以稱帝,爾後有機會剪除異性王,而項羽則稱王,缺少時間實現自己的宏圖霸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