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10 個回答
不沉的经远

諸葛亮再活二十年的話,可能有機會統一三國。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曾有一句等“天下有變”時才北伐,可惜他活著的時候沒等到,但是他的北伐卻促成了天下有變,司馬懿權力增加了。

如果諸葛亮不死,即使第五次北伐還是無功而返,那也不會損失什麼實力,蜀漢還是魏國的威脅。雖然諸葛亮很難打敗下定決心當烏龜的司馬懿,但是曹睿死以後司馬懿的烏龜戰術就有麻煩了。

首先,曹睿一死,魏國此時還能作為戰略統帥的只有司馬懿一人,歷史上諸葛亮和曹睿死後,蜀漢暫時未發動大規模攻勢,司馬懿得以全力應對吳國的攻勢,在正始二年和四年兩次擊敗吳軍。但是如果諸葛亮還活著,司馬懿分身乏術,而魏國另一個輔政曹爽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廢物,無論對蜀漢還是東吳都是連吃敗仗,無論司馬懿守哪邊,在另一條戰線上肯定會出岔子,魏國麻煩就大了,所以司馬懿拖不起。

其次,曹爽不僅軍事無能,政治也是低能,還愛奪權。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勢必在政治上會受到排擠,軍事上也會受到掣肘。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再用烏龜戰術很可能會受到政治上的攻擊,而和蜀軍野戰嘛,但凡司馬懿有點信心又何必當縮頭烏龜。所以司馬懿的日子肯定會不好過。

第三,司馬懿和曹爽的矛盾衝突最終會演變成歷史上你死我活的局面,司馬懿無論輸贏,魏國政局都將進入動盪期。諸葛亮活著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此時魏國可謂內憂外患,極可能遭到重創。

當然,蜀漢過於強大的話東吳可能會和魏國聯手,不過吳軍陸戰能力太差,歷史上蜀漢滅亡以後吳國進攻蜀漢,結果在孤城下還是無功而返,所以能給蜀漢製造的麻煩也有限。

當然,這一切也只是假設而已,也可能曹爽在諸葛亮活著的情況下當個聽話的乖寶寶,而司馬懿也不敢輕舉妄動,兩個人相安無事也有可能。所以只能說諸葛亮有機會統一三國而已。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史学达人

諸葛亮頂多算是一個理論家,他不是實幹家。所以,即使再給他20年的時間,他也統一不了三國。

你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基本上就沒有擴大多少蜀漢的地盤吧,尤其是在針對曹魏和東吳之間的。而他想統一天下的對手,恰恰就是曹魏和東吳。

可以說諸葛亮在輔佐劉禪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

說實話並不是諸葛亮不想擴展地盤,統一三國。實在是他的能力有限,國家實力有限呀。你看他一心都想北伐,就是想像當年的劉邦和韓信一樣,殺出漢中,佔領關中,然後和曹魏逐鹿中原,最後在統一天下。

可惜的是,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永遠都是一個夢了。這個夢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在做了,可惜的是進展的一直都不是很順利。

到了他臨死的時候,這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已。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為什麼統一天下,對於蜀漢,對於諸葛亮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呢?

因為他手下沒有像韓信那樣的軍事奇才,沒有張良,沒有蕭何那樣的王佐之才。

再就是他的對手不是項羽,相反他的對手是文武雙全的司馬懿。司馬懿的能力和諸葛亮是差不多的,甚至是在他之上。

更何況諸葛亮死在了司馬懿的前面,即使諸葛亮多活二十年,他僅憑自己的一己之力,也改變不了這種局勢。

恰恰正是這些因素,造就了諸葛亮每每北伐的時候都是無功而返的。

當然了以上我們說的這些大部分都是外力的作用。

還有更加重要的是,就是內因。諸葛亮僅僅是一個臣子,他的上面還有一個老大,也就是後主劉禪。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劉禪的話,諸葛亮不得不聽。

這也就意味著,諸葛亮有的時候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

畢竟他是臣子,萬一有人在背後給劉禪參諸葛亮一本,給諸葛亮穿小鞋。

不管諸葛亮在做什麼,他都要顧及影響,給劉禪一個合理的解釋。可以說這是諸葛亮背的最大的一個包袱。

要知道蜀漢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人員組成的政權,他們這個朝廷班子一直分為了兩股來自不同的力量。

一股就是跟隨劉備來到蜀國打江山的外來戶,還有一股就是原蜀國投降給劉備來的本地土著居民。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這兩股力量是水火不容的,他們的利益是相互衝突的。

當初劉備死的時候,為了防止一方的力量過大,就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你看他把丞相之位給了諸葛亮,把宰相之位,給了李嚴。

李嚴就是蜀國原土著居民的代表。

後來諸葛亮找了個理由把李嚴給廢成為了平民,他才算是好了點,做事不用太縛手縛腳了。但是,李嚴的廢黜,並不代表他們這一夥土著居民的力量不存在。

還有在諸葛亮死後,把蜀國給說亡國的譙周,他也是蜀國原土著臣子。

總之,諸葛亮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的國內外局勢,這種複雜的局勢註定他不可能統一三國的。

生活问道

我是生活問道。

首先要先說明一點。諸葛亮無法統一三國,這不是時間的問題,是大勢所趨。

既然是一統天下匡扶漢室的問題。我們還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來進行分析吧!

《三國演義》開篇即寫出來了“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對於生活在封建時期的作者羅貫中來說,能以這麼唯物辯證的觀點來闡述問題,實屬不易。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合久必分”指的是舊的格局的被打破;“分久必合”指的是新的進步的思想的產生。

《三國演義》開篇以比較玄幻的方式藉助青蛇展開,藉著黃巾軍為鋪墊警示著天下大亂勢不可擋。進而引出“十常侍”“董卓”“各路諸侯”的問題,我們就能看出,無論是靈帝無德寵幸官宦還是董卓把持朝政禍國殃民,都不難看出,這就是舊的體制已經不在適合社會需要。

經過幾番血戰,勢力分佈逐漸明朗化,以曹操為首的革新派,和以恢復漢室為目的的守舊派劉備是通篇故事的主線,東吳孫權則遊走在兩方勢力之間,屬於機會主義者。

在水鏡先生為引子引出諸葛亮後曾說過一句話:“省逢其主,不逢其時!”做為僅出場一兩次的隱士高人,直接點明瞭事情發展的結果。我們再來看看水鏡先生的名號,何嘗不是“鏡中花,水中月”的意思呢?空勞其身,不得其實。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曾分析出天下之勢:曹操握有天時,東吳掌有地利,皇叔能夠憑藉的只有人和!

什麼是天時?天時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事物的發展無論遇到多麼大的阻力,必然是螺旋上升前進的。

什麼是地利?地利就是機會主義者。他不是社會前進的改革者,但一定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我們可以看看,自孫劉兩家的結盟開始,荊州就是兩家解不開的死扣。為了達到拿回荊州的目的,孫權全然不顧其他,雖然最終拿回了荊州,但是讓蜀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的孫劉兩家雖然依舊結成同盟,但雙方實力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孫權看似只是為了利益,但實際上是削弱了兩家共存的有生力量,無意中做了社會進步的推手。

我們再來看人和。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虛無縹緲的。如果面對的是董卓之流,人和可以轉化為人心向背,加以利用。但是如果換成如曹操這般的有抱負的統治者,能獲得的,無非是亂世之秋的安身立命罷了。

我們通過看《三國演義》,不難發現,劉備的人和主要獲取紅利的階段是在取的西川之前。無論是公孫瓚,袁紹,曹操,陶謙,劉表還是孫權,劉璋,對於劉備的評價都差不多,幾乎都有宅心仁厚的意思。當然,這裡有誇讚的意思,而不給他面子的,直接稱他為“大耳賊”,什麼是賊?賊者,竊也!整本書裡能配得上這個字的只有劉備。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所以,以諸葛亮的睿智,又怎麼會看不出天下之勢。只不過出於個人對社會體制的不甘心,讓他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挽救亂局於危難。就好比醫生,明知道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卻依舊不放棄治療一樣。

因此,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謀劃,劉備如願取得了西川,這也是當時唯一一塊可以圖謀的空白地區。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曹操管理的北方,東吳管理的江南,自始至終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因為暴政導致的農民起義,相反的迎來了難得的生存發展期,而東吳孫氏集團管理的南方由於長期遠離戰火襲擾,更是發展的高峰期。

西川雖然有天府之國美譽,但地寡人稀,做為休閒娛樂適合,但是做為立國之用,不合適。交通閉塞,不通往來,長此以往,遠離政治中心,被自然淘汰掉只是時間問題。

在曹丕接受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相當於皇帝,可為了避嫌,還是隻稱王,不稱帝。因為禪位的漢獻帝還活著呢,如果劉備稱帝,那他也成了赤裸裸的竊國之賊了。

不得不說明的是,在漢獻帝禪位之後,諸葛亮的北伐實際上已經名不正,言不順了。漢朝四百年已經成為了歷史,就好比是漢代取代了秦朝一樣。他恢復漢朝,那誰來恢復大秦呢?三國時期80年的歷史,漢朝已經從新生代的意識裡消除了,諸葛亮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讓新生代接受一個從沒有經歷過的歷史,併為它捨生忘死的奮鬥!

用户夏天

謝謝邀請:

好果再給諸葛亮20年,蜀漢也不會一統三國。

諸葛亮是公元234年去逝,蜀漢是公元263年亡國,歷經29年。諸葛亮去逝後,魏延楊儀爭丞相之位,楊儀公報私仇,派馬岱殺了魏延,滅三族,劉禪心裡明白,痛失大將對極缺人材的蜀漢有多大的傷害,所以諸葛亮死後,不再設丞相一職,而是以大司馬,尚書令掌握軍政大權,實際上防止蔣琬、費禕與姜維再次上演魏延″事件″,雖說未設丞相之職,但實際上姜維是丞相繼認者,這充分表明劉禪並不是″樂不思蜀的傻子″,而是權衡利弊最合理的安排。也是最智慧的表現,歷經29年打了11次仗,勝多敗少,打平幾次,可以說姜維的業績並不低於諸葛亮。姜維的綜合能力與諸葛亮相差不大,很好的展示了姜維的實際作戰和卓越的指揮才能。蜀漢戰略物質和兵源很少,姜維每次出戰領兵不超過萬人,戰爭是國與囯實力的較量,可見蜀漢所儲備戰略物質有多少,可徵調的兵丁又有多少。這29年,也是姜維頂替諸葛亮29年,也算與曹魏熬戰的29年,還是沒能一統三國。

蜀漢的滅亡,主要是地域狹小,資源貧泛,人材儲備不夠,兵源補給困難,派系內訌嚴重,諸葛亮管事太多,力不從心,姜維資歷欠缺,劉禪主事不力。雖說與吳聯盟,也是消極聯盟,蜀漢借荊州長期不還,失禮在先,以至東吳反臉殺關羽奪荊州,各有各的小算盤,真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失莉州,對蜀漢來說匡扶漢室永遠沒有希望。曹魏實力越來越雄厚,統一北方的日子越來越臨近,蜀漢與東吳滅亡的日子就進入倒計時,這個道理劉禪、諸葛亮清楚,孫權也明白,只不過東吳想自保。假如孫權暫不奪荊州,還調兵和糧草支助蜀漢,東吳與蜀漢滅亡的時間還將延後,歷史沒有假設,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夏有凉风61

謝邀,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這個肯定是不可能的,在給諸葛亮20年的壽命也只能是休養生息的二十年,如果連年的戰爭只會搞的國窮兵疲,要知道一個國家,百姓安居樂業了,才會擁護國君,如果一味的窮兵黷武,蜀漢國內自然就會產生民亂,就會動搖蜀漢根基,更何況“蜀”人才凋零,經濟匱乏,魏吳倆國君主英明,人才濟濟,政局都比較穩定,就西晉滅吳都是羊祜用的懷柔政策,使得吳邊戍罷守,那也用了幾年的時間。

如果吳魏百姓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話,諸葛亮在活二十年也只能是和司馬懿多鬥二十年,繼續維持三足鼎立之勢。

南山一花奴

從戰略上蜀國不能擊敗比自己實力強的魏國。

從戰術上講如果再給諸葛亮二十年的時間,有可能擊敗魏國。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歷史也不能靠猜想。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先佔據長安,然後佔據西高東低的地勢,東向橫掃中原。是在複製劉邦出蜀,擊敗項羽成功的策略。可歷史怎能複製,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靠的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魏國人早就明白,早有防備。一個字,熬,你的糧草接濟不上,自然退兵。

其實是有機會的,當荊州的關羽水淹七軍時牽制了眾多曹軍,蜀軍兵分兩路,一路出祁山,一路出魏延所說的斜出子午谷,兩路大軍攜全蜀之力,奮力猛攻,三路大軍讓其首尾不能相顧,結果還真不好說,其實這本來是隆中對中諸葛亮設計的策略。

機會也許只有一次,沒有好好把握。

對於歷史的思考,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喜好來評價。歷史在發展,和平才是我們需要的。張養浩的詞說,興,百姓苦,忘,百姓苦。

我們都敬仰英雄,特別是力挽狂瀾的英雄。對於英雄的崇拜是發自內心的,但歷史不相信眼淚,更不相信假設。

汉强20

依我所見,如果再給諸葛亮廿年命,有冇可能統一三國?很難說,一切皆有可能,但又無可能。問題是他的對手司馬懿能活多久,如果司馬懿死得比孔明早,魏國智謀之士(包括後來的鐘會和鄧艾)都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武將也普遍開始老化,中新代連接不上,而蜀有魏延(諸葛亮不死,魏延不會亡)、姜維、王平、馬岱、廖化…個個都是能征慣戰,陣容決不比魏國遜色。諸葛亮54歲(再活2O年為74歲)這個年齡,正是年富力強,經驗豐富,打敗魏國沒有懸念。其實,諸葛亮有兩次很好的機會,若果能狠心一點,冒險一點也可打敗魏國的。第一次:離間計,司馬懿被貶後,沒有派人斬草除根,一個被貶的無職無權的司馬懿,基本上與普通百姓差不多,這時高價收買殺手(那怕是用一次北伐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去斬殺司馬懿及其家族,以後的事就好辦了。第二次:在魏國謀士近乎真空的情況下,沒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突襲奇謀",未經任何考慮,就一口否決,以自己的智慧揣摩敵國之心態,片兩強調太多的困難,如果經過詳細分柝,詳細斟酌,能互相配合,辦法總比困難多!可惜,錯過了千載一逢的大好良機,緊接著司馬懿復出,幾次北伐成泡影,六出祁山無寸土,還耗盡畢生精力,留下出師未捷出先死的永世遺憾,蜀國的基業從此一厥不振了。

至尊宝5685

諸葛亮是為了平衡蜀國內部矛盾,沒有辦法才提出北伐,劉備留給他的其實是個爛攤子。

孫中山說過: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則亡。

以一己私利,無緣無故主動挑起戰爭,三國時期這些最聰明的人,把智慧與能力都用在殺人上,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不給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以10萬對魏國的60萬,不要說20年,給再多的時間,諸葛丞相也不可能完成北伐。

过客听风007

感謝邀請,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時間,他也不能統一三國。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蜀國國力微弱,當然曹魏總共佔領了九個州,二蜀國只有兩個,而且地方最小,在冷兵器時代,地盤越大,實力越強,實力起決定性因素。

第二,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很卓越,但是軍事才能實際上並不是很突出,為了八不讓蜀國被滅,六出祁山,七次北伐其實都是無奈之舉。

第三,人才斷層現象很嚴重,諸葛亮不會培養人,事必躬親只會讓自己沒有時間休息,不懂放權,也是不行的。
如果再給諸葛亮20年的命,他能統一三國嗎?

三箭一雕230

1.國力不允許。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是當時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導致蜀漢只有益州之地,人口大約只有魏國的人口1/10左右,人口絕定了軍隊數量和後勤補給能力。

2.統治階層,派系林立,互相牽制。蜀漢集團文臣武將,至少包括荊州、益州、徐州等派系,而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又受到李嚴的制肘。諸葛亮事必躬親,有一個原因,就是很多政令不能得到有力的實施。

3.北伐目的,不在於統一。如果說,為了統一中原,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最合適的是攻擊孫權,重新奪取荊州地區,一來孫權軍力相對較弱,二來可以通過收復荊州地區以戰養戰。而進攻曹魏勢力,則面對更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戰後,佔領地區人口相對較少,不能有效保障後繼軍事力量。我認為諸葛亮進行北伐,有一個原因是被逼的,因為一旦失去收復中原的大義名份,蜀漢內部可能就會大亂。

4.諸葛亮本身並不是“妖”。諸葛亮是世所公認的優秀的政治家,但是在軍事指揮能力上,並不如演義中那樣算無遺策,演義中的很多表現是作者虛構出來,或者把其他人的戰記移植到了他的身上。而由於蜀漢總兵力人數只有衛國兵力人數的1/10左右,北伐的每一仗都意味著要以少勝多,這幾乎就決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