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0 個回答
终南高扬
2018-12-04

這個問題有點大,有這麼幾點:

1、周初的八百諸侯國最後變成了十幾個國家,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跟分封制關係不大,而跟周天子一步一步的道德淪喪不再權威有關係。

2、從周厲王開始,天子的權威一步一步降低,東周以後,周天子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一步一步降低,這也是管理失控的重要原因。

3、從道義上失去了天子的權威,從實力上也失去了天子的權威,這事兒就不好弄了。

4、分封不是長久之計。

落日苍茫风才定
2018-12-05

謝謝邀請!周朝是中國歷史中的上古三代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史籍記載的,享國時間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國開始,到公元前256年末代周王周赧王姬延去世,秦昭襄王攻佔洛邑,獲取象徵天下九州的九鼎為止,周朝共有三十八代君主,歷時七百九十一年,縱觀古今中外,從未有一國一朝能夠有如此之長的國運。周朝能有歷史上空前絕後的超長國運,和他建國後實行的一系列制度的先進性優越性有很大關係,但在這些制度中隱藏的一些致命的缺陷,卻也是幾百年後國家衰落乃至亡國的重要原因。

周朝建國後,僅僅兩年多,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就因病去世,其子周成王即位時尚年幼,由姬發的弟弟姬旦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周成王,姬旦後被封為周公,後世人都稱他為“周公”。周公是中國上古時代,也是整個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是被後世公認的古代第一位儒學大師,他在建章立制、奠定國家禮儀制度、發展經濟、推行文化教育、軍事戰略、對外交往等全方位的行動中,顯示出了安邦治國定天下的卓越才能,為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周公是周朝實際上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周朝建國後,因為前代夏朝末代的殘暴統治,天下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一派凋敝破敗的景象。為儘快恢復和發展經濟,周公主導朝廷上下,研究了前代和古代的土地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一項對後世幾千年的中國有重大影響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因為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所有的田地稱做“井田”,井田在名義上全部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天下庶民使用,一級一級分配下去,土地所有人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向官府和朝廷交一定的貢賦。土地所有人極為最早的地主階級,他們再把土地分割,分給普通百姓,要求百姓集體耕種,井田的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井田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一切土地在名義屬於國家和君主,是一種典型的奴隸制國家的土地制度,是為了維護國家上層大貴族、大奴隸主的統治秩序。這種制度一開始確實對迅速恢復殘破的經濟,增強國力,安定民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所有人不滿足於國家分配的那一點田地,在私下裡就開始買賣,這種現象一旦開始就不可遏制了,經過二三百年後,奴隸制國家的土地制度事實上已經逐步瓦解,到周平王東遷後,國家實際上已經放棄了對私田的管控,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形成,周王朝存在的基本基礎已經從根本上被動搖了。這是經濟層面上週朝滅亡的原因。

周朝建國後,鑑於夏朝王室衰微,對周邊尤其是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管轄能力弱,一旦有事無人可用,無兵可調。周朝吸取夏朝失敗的教訓,在建國平定各地叛亂後,論功行賞,大封諸侯,將周王室的同姓貴族及一些異姓開國功臣分封到全國各地,前後一共分封了七十二位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開始的二三百年中,這些諸侯國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拱衛京畿地區,戰時為周王提供軍隊糧餉武器,平時按期繳納貢賦、朝見周王,他們與周朝廷共同維護著天下的穩定,維持著周王朝的長治久安。但隨著後代周王的懶政怠政,貪圖享樂,對各諸侯的管控越來越弱,直到出現了一位暴虐昏庸的周王幽王姬宮涅,沉底將國家推向滅亡的邊緣,西北方的犬戎攻入都城鎬京,幽王被殺,太子姬宜臼被東方來勤王救援的諸侯國軍隊所救,不得已遷都東方的洛邑,時在公元前770年,從此,周王完全被各東方各諸侯國的勢力包圍,諸侯國不願再服從周王的命令,周王也無力對諸侯國進行懲罰,各諸侯國之間陷入了為爭奪天下共主地位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中,曾經強大的周朝一步步走向衰落,最終在五百年後徹底滅亡。

綜上所述,周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制度的瓦解,二是分封制的失敗,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我認為主要是這兩個方面造成周朝的滅亡!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学一点历史
2018-12-04

第一,西周的分裂。

先看一段史料: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服)以為太子,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侯)所殺。以本非嫡,故稱攜王。——《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清華簡·系年》

從上面兩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周幽王被殺後申候一干人等雖然立了周平王,但是得不到諸侯認可,都不來朝拜。一直到周幽王死了九年後,晉文候擁立周攜王為王。至此,西周大地出現了"二王並立",西周分裂了。直到二十一年,晉文候殺了周攜王才結束西周。在這個期間呢,諸侯之間相互攻伐,爭奪領土。

正是在這二王分裂期間,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更重要的是"禮崩樂壞"。

第二,滅亡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就是西周的分裂導致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統治是行不通的,沒有不滅的王朝。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新姿态君
2018-12-04

最根本的原因是分封制度逐步削弱了周朝的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最終導致統治奔潰。

周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奴隸制國家,這裡的分封不是指以後真正的封建王朝的制度。而是指周天子給與諸侯國名分,劃定一定的土地,也就是封地,而周天子自己只是控制都城附近的土地與人口。諸侯國可以在封地上自己擁有軍隊與稅收,類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只要定期向周天子納貢即可。土地只是名義上屬於周天子,因為只有諸侯國君主死亡才能收回周天子,但是由於還有繼承世襲制度,基本上不會出現收回的情況。不過在西周,諸侯國的君主是沒有兵權的,兵權還是掌握在周天子身邊的權臣上,這樣周朝能夠繼續控制天下。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西周末年政事混亂,天子無能放蕩,兒戲般的烽火戲諸侯,最後被北方蠻夷所滅。西周被迫王室東遷,也就是後來的東周,此時的東周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多自己的封地,土地的驟減,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口的減少,連帶兵少糧食也少,再加上諸侯國軍隊的控制權都在其國君手上,周朝與諸侯國之間的力量對此逐漸失衡,鄭國與周天子的一場戰爭,徹底宣告了周王朝的落幕,各諸侯國也漸漸少給或乾脆不給周天子定期上供,周朝日漸式微,最終周天子逐漸淪為天下名義的“共主”,也就是傀儡,周朝名存實亡。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十八般武艺7
2018-12-04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宗法分封制施行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周朝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周平王元年京都東遷洛陽事件為西周東周分界點。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平王東遷的呢?原因很複雜,總體來說就是:在分封制下,眾諸侯國國力漸強,而宗法制又保證了諸侯國的力量不會分散出去,隨著時間的推移,繼任的周王並沒有先輩們那麼英明神武,於是就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強大的現象,這就是周朝分裂的原因。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那麼周朝滅亡為什麼會說是社會生產力的結果呢?

因為在春秋時期中國出現了“鐵犁牛耕”技術,大家可不要小看它,它的出現是第一次農業技術革命(也可以說是動力革命)。以前的勞作方式是:一大群奴隸使用石制和木製可能夾雜少量的青銅製農具在井田裡耕作,這樣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太差)和生產關係(人都會偷懶)勢必導致生產效率不高。但是,當“鐵犁牛耕”技術出現並推廣後,人們就從田地裡解放出來,同樣的人可耕種面積大大增加,在畝產不變的情況下,可耕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也就增加。於是各大諸侯們挖空心思的去開荒、去侵佔公田,井田制逐步瓦解。當諸侯們的勢力變的比以前更加強大時,周王室就顯的更加弱小,所以才會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典故。而周王室最終被耿直的秦國所滅。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才是周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為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提供了物質基礎。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大马哈鱼籽酱
2018-12-04

  在歷史教科書中基本都會說是周厲王“烽火戲諸侯”一事,用“狼來了”這樣簡單的寓言故事,將西周的滅亡解釋成意外事件。但是其實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一個國家的滅亡自然是有很多積攢很久的原因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西周滅亡的原因!歷史上西周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最基本的是哪一個呢?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西周的分封制

在西周成立初期,在周武王等幾代賢王的治理下,西周王室的軍事實力和財政實力都比較強大,各地諸侯比較弱小,因此社會也比較安定。但幾百年後,隨著西周社會的進步,各諸侯國的軍事實力和財政收入迅速提升,一些大諸侯國不斷滅亡和侵略小諸侯國,勢力一步步增長到可以和西周王室抗衡的地步。因此,不服從周天子調遣的結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造成。

西周王室重文輕武

西周和商朝不同,商朝存在的幾百年間,不斷東征西討開疆擴土,甚至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之戰,也是趁商朝軍隊主力東征無法回援,才取得了成功。周朝建立後,重視禮儀文化,以寬仁的風格執政,不重視軍事發展。幾百年間,始終沒有消除犬戎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坐視他們一步步強大,最後直接造成西周亡國。

周幽王的昏庸無能

雖然西周王室的權力旁落,但以禮治國的西周,並沒有走到亡國邊緣。各地諸侯雖不服從周天子調遣,但都承認其為共主,還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從東周後來又存在了數百年就可以看出。但周幽王面臨內憂外患,不思進取,反而寵幸褒姒。甚至在奸臣的篡奪下,廢長立幼。被廢掉的公子宜臼逃奔外公那裡,申侯聯合遊牧民族犬戎討伐周幽王,終於導致西周滅亡。

冯敏飞
2018-12-05

第一,關於西周的分裂

檢討西周之亡,人們很容易歸咎於幽王好色,烽火戲諸侯,順便罵罵女人禍水。其實,“烽火戲諸侯”的真實性很成問題。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坦率說:

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

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也明確說:《史記》中相關記載“是有人為了詆譭周王朝而精心設計的”。更重要的是,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戰國竹簡,發現記述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此滅亡,但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

幽王好色,喜新厭舊,以至讓原配帶著原太子回孃家,這應該屬實,但無可厚非。不少帝王都這麼幹過,不少男人迄今這麼幹,可是並沒有幾個人因此亡國亡家。幽王千不該萬不該是做過頭:追殺原太子宜臼;申國不忍心殺外甥,他又組織國際聯軍征伐申國。在這種情況下,申國不能不反抗,而其他一些諸侯國不能不義憤。這樣一反擊,幽王抵擋不住,不到一年即滅亡。

如果不是這樣呢?衛國大夫公孫氏佔據蒲邑反叛,蒲邑人還扣留孔子。孔子好不容易脫險,見到衛靈公。衛靈公請教:“像蒲邑這種情況,我可以出兵攻伐嗎?”孔子回答可以。衛靈公說他的大臣反對出兵清剿,認為蒲邑是戰略要地,可以抵禦晉、楚兩國威脅,公孫氏族人幾十年上百年守好好的。如果出兵,平他公孫氏十拿九穩,可是逼急了,公孫氏乾脆投楚晉,或是外敵趁機入侵呢?那就比讓他呆那裡更糟!孔子堅持鼓動他出兵,說:“那裡的男人有決死的志氣,女人有保衛西河的志氣。但你所要討伐的叛亂者,只不過四五個人,不是與他們所有人為敵,怕什麼?”衛靈公被說服,但他後來冷靜一想,還是沒出兵。靈公的兒子蒯聵,因為不滿母親南子淫亂,謀殺南子失敗,逃亡國外,靈公也沒追殺。後來,蒯聵還回國繼位。《論語》記載,孔子罵過衛靈公“無道”。可《孔子家語》又載:魯哀公曾問晚年孔子:“當今天下,你看哪位國君最賢?”孔子回答說:“最賢的我還沒見過,相比之下應該算衛靈公吧!”孔子的表揚應該更可信。衛國雖然稱不上“霸”,卻比齊、晉等強國更有生命力,沒跟六國一起被滅,頑強生存到秦二世時期。這就應驗當今一句流行話:“看誰笑到最後!”

既然是一家一國人,就不必把親人同胞往絕路上逼,狗急還跳牆哩!如果幽王能有衛靈公那樣的胸懷,妻兒離走便罷休,儘管有人不滿,只要申國等沒反叛,顯然不至於馬上危及政權吧?

第二,滅亡的根本原因

西周的社會制度是“封邦建國”,如意算盤是:將王城四周的地方分封出去,有危險時從各諸侯國調兵保衛,平時從各地抽稅,節日裡前來朝拜一下即可。“封邦建國”並不是周人的發明,商人就這麼做。商王朝是一種“複合制國家”,在它的中心周圍有許多不同部族的諸侯邦國。所謂複合制國家是指由幾個國家或若干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通過一定的協議聯合組成的統一國家或國家聯盟,它的特點:邦國與王朝之間是一種相對鬆散的政治關係,而不是絕對的統屬關係。周就不同了,他們創造性將血緣關係引入政治,分封制與宗法制有機結合在一起,締造出一種“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在這樣一種政治結構當中,封國與王朝的關係就不再鬆散了,而是兒子與父親、孫子與爺爺之類的緊密關係,絕對統屬的關係。

不僅如此,更重要是還有禮制。如果將分封制與宗法制比喻為電腦硬件的話,那麼周人還發明有“禮”這樣一種“軟件”與之相匹配,確保硬件能夠發揮其作用。所以,人們說中國古代幾千年當中,政治制度只有兩次大變革,首先是從商到周,再就是從周到秦,秦之後至清都是因襲秦制。

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的小說《裸者與死者》中,少將師長說:“軍隊要治理得好,像梯子那樣一級畏懼一級必不可少;一定要把軍隊裡的每一個人都納入這樣一把梯子。”西周封建制就是這樣一把梯子,天子處於梯子最高級,諸侯大臣們二三四五等等級,奴隸最下級,全社會“每一個人都納入這樣一把梯子”了,等級森嚴,不容錯位。但因為越上一級好處越多,每一個下級都受著往上躥的誘惑,需要防範於未然。

少將師長所謂“一級畏懼一級”是一種心理,需要一種精神之籠。沒有精神之籠,再好的梯子也可能混亂,也不可能安全。而有了精神之籠,好比在村頭架上高音喇叭,無時無刻地廣播著:安心做你的諸侯,不要想做天子;安心在你所處等級,不要身處四五級想躥二三級;安心你庶子、幼子的輩份,不要想嫡子、長子的繼承權……為此,還對不同等級的稱呼、著裝等等方面都規定死。如此,社會顯然穩定,王權更穩定。“梯子”是他們根本利益所在,是目的,“籠子”只是手段。不用禮的方式,還可以用別的方式維護“梯子”的秩序,但“籠子”是德是文明的手段。

如果說“梯子”是硬件,那麼“籠子”是軟件。周公對於古代中國的意義,卸載你的電腦軟件試一下便知。一代又一代帝王之所以願意屈尊拜伏在周公、孔子等所謂聖人泥塑像下,最根本的奧祕應該就在於此吧!

然而,這一套制度看似設計得非常完美,用孔子的話說是簡直可以“述而不作”照搬照套用上千萬年,其實用不上一兩代,就已經開始“禮崩樂壞”。還在周公時代,武王的三個兄弟即成王的叔叔們就不願受那套禮制的約束,本來他們受封的任務是監督受周朝分封的商紂王兒子武庚,現在武王這三兄弟竟然到勾結武庚一起武裝叛亂的地步。所謂“成康之治”盛世,被儒家千古推崇。可是成王也不想受約束,陳雪良《春秋史》寫道:

周公旦還政於成王以後,成王到了新建成的洛邑城,它比起陳舊的豐鎬來當然是另一番景象。成王從洛邑回都後,不談民生,不談治國方略,而大談洛邑風光如何綺麗,美女如何妖豔,飲食如何可口。

康王晚年也不願受約束。《詩經》第一首也是知名度最高的《關雎》,大家覺得美侖美奐,殊不知這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批的正是康王。康王后期像紂王一樣沉緬女色,疏於朝政,盛世不再。這不是個案,明君難終幾乎是所有王朝的痼疾。再說康王絕不是最糟,此後的周王無不更糟。幽王如果稍加自我約束,何至於遭武力反擊,反而國破身亡?

天子都不願受“籠子”的約束,諸侯會願意嗎?儒家經典只有魯國保存比較完整,但魯國並非“理想國”。世人所謂“周禮盡在魯矣”,如果僅指周禮之典籍是不錯,如果想象魯國人行周禮盡是君子,那就大謬了。魯武公曾帶兩個兒子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歡其幼子(魯懿公),要立為魯國太子。大臣反對,說廢長立幼不合禮。宣王堅持立幼子。後來魯懿公哥哥的兒子不滿,起兵弒君篡位,宣王又將其殺了,改立懿公之弟。從此,諸侯國弒君的事時有發生。魯國後來也侵略成性,陸續吞併周邊多個小國。

天子不願自律,諸侯闖出天子的“籠子”,家臣也不願蹲諸侯的“籠子”。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說的也是魯國,慶父還姓姬,正宗的“國姓爺”,官至上卿,卻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並密謀立小姨之子為魯公繼承人,引發一系列內亂。慶父終究會死,不追殺也終有死的一天,魯難卻遲遲未已,天下之亂沒完沒了……

不過,將“禮崩樂壞”的大勢歸咎於任何個人都是冤枉的。應當看到,那禮制的基礎“封建制”就有比中看不中用的沙灘,註定築不起高樓大廈。我老家有句俚語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意指第一代很親密,到第二代就是表親了,第三代之親情基本了無剩幾。試想一下,你100畝田產,留20畝自用,80畝分給4個兒子,兒子自然非常感恩。第二代,孫子從其父親那裡分得田地,他們可能像其父那樣感恩你嗎?第三代又從你孫子輩那裡分封,他們對你能不恩淡義寡嗎?何況兒孫們來幫你修屋漏、驅趕盜賊之類,為表示感激,你時不時還得賞賜一些,你留那20畝地也經不起賞幾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峰研究發現:早期周王賜於臣下的是一片片完整的土地,往往有單獨的地名,可是到西周中晚期,只能看到授予零碎的土地了。這樣,逐漸出現貧弱現象,王朝實力和地位都受到了影響。諸侯不再肯出力,有的甚至蓄謀叛亂,貴族感到不妙,紛紛用腳投票……

最終,結束那個漫長亂世的是秦始皇。此後2000多年,說是“獨尊儒術”,其實不然。當時便有大臣批評劉徹“內多欲而外飾以仁義”。現代著名學者顧頡剛一針見血指出:“武、宣之好儒,好其名耳。”宣帝劉詢曾直言不諱忠告太子說: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話可謂道破中國千古政治一大奧祕,難怪從孔子、董仲舒、朱熹到海瑞之流生前都受不到重用。

(說明:參考馮敏飛所著《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中國12個王朝的最後十年》等)

兆昌416
2018-12-04

謝謝邀請。周朝處在奴隸制度過渡到封建制度的歷史時期,井田制和封建制為中國進入農業為主的封建制國家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宗法制和禮制為中國進入互信互助、適度集中的準中央集權制國家奠定了紮實的政治基礎。如何進一步鞏固互信互助的同盟關係,如何進一步擴大貢賦抽成的共主形式,同時遏制諸侯防止尾大,是周朝頂設者們關注的事情。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利益”不公不平不均,逐利者漸漸多於施德者,大道既隱,興師問罪者日益多起來。周昭王南征荊楚的歷史事件,可謂是逐利失道的萌芽。三百年之後餘殃於問鼎。鼎的治德乂民的實踐意義逐漸淪落到霸王霸權的精神象徵。王孫滿以德鎮楚,可以看作是“鼎”德的嫋嫋餘音。


傳說秦始皇得九鼎而失掉一鼎飛入泗水,這個傳說象徵著鼎德不會真的消失,它在地下綿綿宕宕,會被新的時代精神所激發,飛出泗水以重振上古卓越的精神文明。周朝分裂是表象,滅亡也是表象,中國曆朝歷代的更迭,無不是這一種表象。易經對這類更迭的觀摩和記載可謂是絕無僅有的。易經見證了整個商的歷史,乃至整個周的歷史。我們不以一個王朝的覆滅為終結,也不以一個王者的踐祚為初始,而認同他們更替興起的傳統美德。這不但是周朝的事情,也是前前後後歷朝歷代的普遍的事情。滅國不絕祀的做法,是中國文明萬年千年以來始終如一得到傳承的重要薈萃點。面向過去說周朝,一個國,一個家,一個人。面向未來說世界,一個主義,一個目標,一個人類命運聯合體。


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人類就會分裂一天。以《易經 益卦》作個總結:“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睁眼看西安
2018-12-04

周朝是分封制國家,不是封建集權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各諸侯都有一套自己的運行班底。分封制的核心是分封,周王朝地盤最大是千里之國,其他諸侯都是百里之國,最少的只有50裡。自從丟失豐鎬地區以後,周王室只剩下洛邑這一片,越封地盤越小。但隨著周王室的衰落,其他諸侯可以借吞併來彌補分封的不足,但周王室是周禮的精神領袖,他不能吞併!所以別的諸侯越來越大,周王室越來越小!逐步走向滅亡,主要就是維繫分封制的周禮體系瓦解了!

世界人民的儿子思想家
2018-12-04

分裂的根源是儒學,這是儒學的結果,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情就會改變的。那一個人能清清楚楚看到儒學是的延生功能就好了,能看清楚的人太少了。法治剛開始是有分裂的苗頭的,但是如果得到人民支持,國家就會變成海綿狀態向周邊各國吸引過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