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10 個回答
历史评说
2019-06-13

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同為一個王朝的開創者,為什麼一個人能杯酒釋兵權,空前絕後。而另外一個則是殺盡功臣。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出身環境和地位不同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軍功之家,自己本身就是貴族,這和五代每個王朝的開創者都很像。當時趙匡胤經過自己的打拼成為了後周的一員大將,在朝廷內舉足輕重。更是和當朝皇帝柴榮有兄弟的關係,他目睹了後周的建立,也看見了亡國之君劉知遠濫殺功臣所遭到的反噬,這些都對他產生了影響,使得後來僅僅是解除眾大臣的兵權,並沒有大殺特殺。

朱元璋從小出身於貧農家庭,父親病死連安葬費都沒有,只是用草蓆卷著草草的埋了,後來恰逢元末天下大亂,在屍山血海中殺出了一條至尊之路。建立國家後面對功臣並沒有手軟,而是通通殺掉。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性格使得決策不同

朱元璋從小的經歷與出身使得他清楚的瞭解下層勞動人民的需要。當政者的殘暴逼得他連和尚都做不成,多年的艱苦生活更是使他養成了堅毅果決的性格。從他對自己兒子的態度可以看出來:朱元璋二兒子死的時候有劣跡,埋葬的時候朱元璋不僅沒有像常人那樣悲傷,而是列舉他的十大罪行,讓他在地下痛改前非。連對自己兒子都下的了手,更別說那幫功勳元老了。

趙匡胤年輕的時候便是過得是放蕩不羈的生活,逍遙江湖,憑藉著自己的魅力與財力,結交了一幫又一幫的朋友,為以後登基稱帝打下了基礎。所以在後來也並沒有做出趕盡殺絕的事情。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皇位獲得方式不同

二個人雖然都開創了一個王朝,但是皇位的獲得方式並不相同。朱元璋是從元末天下豪傑手中殺出來的,手上沾滿了無數人的獻血,他的對手不僅有國內的漢人英雄,更包括北方的北元朝廷。皇位可以說得到的十分艱難。

而趙匡胤自己做到後周的大將之後就已經是心滿意得了,柴榮的英明更打消了一些小人的非分之想,可是柴榮卻離奇病死,由四歲小兒繼位,面對孤兒寡母,一幫武將兄弟在陳橋發動了兵變,給他披上了皇袍,就此登基。

他的皇位可以說是來的非常容易,恐怕自己做夢都沒想過會是這種方式。就像清朝的金聖嘆所說,自古得天下之易者,未有如隋文帝與宋太祖也。皆從孤兒寡母所得。這樣的獲得方式,雖然到了後來對弟兄們不放心,但也下不了殺手。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如果朱元璋採用趙匡胤的做法,結果絕對不是和平解決的。趙匡胤能夠做到那是因為地位經歷不同,而朱元璋和他那幫打天下的兄弟都是泥腿子出身,如果用這種做法的話,難免不會讓手下寒心,日久天長生出反心,大家都是窮苦出身,為什麼你能做皇帝,而我們卻不能呢?而此時,朱元璋直接把他們全部殺掉則一絕後患,沒有這種顧慮了,因此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並不適合朱元璋。

我家讲坛
2019-06-15

不行。朱元璋不是趙匡胤,明也不是宋。如果非要朱元璋走老趙“杯酒釋兵權”的路子,那明朝未必會活的很久。

宋明兩朝國家性格截然不同,宋偏孱弱,明偏強硬。這與第一代指戰員的性格及其所處環境等諸多因素是息息相關的。這些因素的不同則決定了後者實行“杯酒釋兵權”政策的不可行。我從下面幾個方面說說。

個人學識素質

趙匡胤是官宦出身,雖說談不上什麼名門,也算是個望族了。自幼就受家門高質量教育,長大後習武、遊歷天下,養成了寬厚仁慈的性格,練了一身好本事。民間流傳的“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等故事可以體現出趙匡胤的樂善好施和寬廣仁義。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則是幾代苦出身,從小給地主放牛,土包子一個,也沒學啥文化。而且生性多疑,或許是被地主們欺負怕了,總覺得身邊的人沒有安全感,會圖謀不軌。由此,在處理事情上就比較硬氣、果斷和直接了。凡事不說啥,擋路的就殺。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軍隊朋友素質

正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從一個人的性格中就可以看出他所交朋友的水平。以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為首的“義社十兄弟”是前朝禁軍將領出身,是幫助趙匡胤稱帝的重要力量。這些人不蠢,對趙匡胤十分了解,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道理,能夠主動交出兵權。趙匡胤與他們是過命的弟兄,自然有所憐惜,不想趕盡殺絕,留下罵名。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再來看看朱元璋的手下,比如說“胡藍之獄”之下死的的胡惟庸、李善長、徐達、藍玉、唐勝宗等人,這些人總的來說,都是苦農民,能打仗是能打仗,但是情商偏低。尤其是胡惟庸和藍玉,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囂張跋扈,恃寵而驕。處事太過自我,總是不顧及老朱的面子。長此以往,君臣生隙,這兩個人必然要成為多疑的朱元璋爐下烹煮的“走狗”了。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時代環境

宋朝是建立在唐末五代亂世的基礎之上的,只是局部實現了統一,並沒有完成“大一統”。周邊還存在著諸多潛在的威脅,比如契丹、西北的党項部(西夏)等。基於國家安全考慮,雖然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武將地位一落千丈,但宋朝威脅還在,他們仍有守土安邦的價值,不能趕盡殺絕。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而明朝建立初期,國內反動勢力就基本被肅清乾淨,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漠北的蒙元了。明太祖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開始的北伐殘元戰爭之後,邊境基本安定,元的威脅基本消除。外部的威脅沒有了,清除來自內部那些戰功赫赫的武將的威脅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大明的偶然因素

若是皇帝繼承人能力足夠強悍,那麼“杯酒釋兵權”,饒了那幾條小命也無可厚非。可是計劃總趕不上變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性情大變。隨後,朱標之子朱允文被立為皇太孫。為了皇太孫可以順利且安穩的坐上皇位,老邁的朱元璋必須狠下心來,成為一個儈子手,幫助孫子清除荊棘上的刺。給他鋪就一條康莊大道。


結尾: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任何人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的成功是其所處的時代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沒有可供人複製、套用的餘地,如果盲目照搬,只會適得其反。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能成為朱元璋。

史学小天地
2019-06-11

朱元璋之所以殺功臣,是因為不管是他的兒子、還是他的孫子朱允文為人仁厚,性格軟弱,維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朱元璋絕對不能容忍在他死後,還留下一幫老臣危害他兒子和孫子的皇位,而且還對對朱氏江山指手畫腳。

這幾乎是所有帝王的通病

這些帝王知道自己的手下有什麼樣的實力,自己在還是能壓制他們

自己不在了。自己的後代很可能不是他們的對手。即便這些手下很忠誠

但是想象是可怕的。一旦產生出下屬會造反的意識之後就很難再挽回了。

時間越長就越難排解,作為帝王更是很難找到知心朋友。即便是枕邊人也很難吐露想法

久而久之誅殺功臣的想法就愈演愈烈了。

太祖朱元璋,安徽省鳳陽縣人,漢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略家和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之後大肆誅殺功臣,對大明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趙庸、陸聚、黃彬、費聚、馮勝、周德興、朱亮祖、藍玉等都在他誅殺範圍。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其實理由很簡單。首先,這是因為這些功臣居功自傲,讓朱元璋覺得不放心。朱元璋早就說過,在許多能力素質方面,朱元璋是比不上他的大臣的,並且朱元璋認為他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他會用人,而項羽失去了天下是因為項羽不會用人。那麼,建立大漢帝國之後,朱元璋認為所謂的那些文臣武將已經沒有多大作用了,這就是“鳥盡弓藏”,敵人都被消滅了,所以要你們這些人幹什麼,當然,朱元璋沒有認識到並不是他稱帝之後就萬事大吉的。反正,總的看就是朱元璋對大臣不放心。其次,太子朱標太軟弱了,誅殺大臣是要為太子執政掃除障礙。朱元璋必須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全部除掉,否則一旦朱元璋歸天,太子朱標就無法駕馭那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到時候天下可能就不再是姓朱的天下,所以朱元璋不僅要把威脅到自己的大臣除掉,同時還要把可能威脅到太子今後執政的大臣全部除掉,兩者加起來就人數眾多,導致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當然,後來太子朱標未能繼承皇位,但是朱元璋當時就是這麼考慮的。歷史典籍上有記載說,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行為導致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了,於是太子朱標向朱元璋建議不要下那麼黑的黑手,朱元璋把太子朱標叫來,叫太子朱標去撿一個滿是荊棘的棍棒,太子朱標說,這個棍棒上的荊棘太多不敢撿。於是朱元璋說,我誅殺大臣就是相對於把棍棒上的荊棘幫你剪除掉,否則你將來如何執政?這話的含義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再次,效仿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不可行的。朱元璋的那些老部下都是跟他出身入死的,他們的威望實在太高了,不除掉始終是對皇權的危害。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當時並沒有威望過高的大臣,而是誰掌握權力誰就是最強大的,宋太祖掌權後不怕大臣打造,或者說他覺得並且堅信能夠控制大臣和朝政。

秀盛君
2019-06-12

有句話叫:猜忌天下之亂源也,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

皇帝上臺之後,誅殺有功之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屢見不鮮的現象,最典型的是朱元璋,那真是一個“狠”字了得。和他一同創業的小夥伴們到最後基本上都被他趕盡殺絕,甚至滿門抄斬。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皇帝個人的性格所致。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任何一個皇帝來說,讓自己把位置坐穩,並確保兒孫們繼續把位置坐穩,從而江山萬代相傳,一定是其最關心的問題。

因此,皇帝最擔心的就一定是會不會有人想著要謀權(反)篡位。如果皇帝一個一個地去問下面的官員或老百姓:“你想不想謀反?”我相信官員或老百姓一定會被嚇的半死,然後誠惶誠恐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在很多官員看來,如果一旦被皇帝懷疑有謀反之心,立馬會有性命之憂。因此,官員們想不想造反,皇帝一定是問不出來的。

這其實就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博弈。官員們自己心知肚明,知道自己想不想造反,皇帝卻不能明確地判斷出誰是奸臣,誰是忠臣,誰是真正有謀反之心的。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對皇帝來說,他需要想辦法鑑別出誰是奸臣,誰是忠臣。這就類似於一個企業需要在眾多的求職者中鑑別出誰是更優秀的求職者一樣。如果你問任何一個求職,你優秀嗎?相信沒有一個求職者會謙虛的說:“我很濫!”。

在企業的招聘中,人力資源經理一般是靠文憑、以往的工作經歷與工作業績等與“優秀”相關聯的信息進行篩選,而皇帝們則必須想出其它的辦法才行。

皇帝們很難有很好的辦法。中國有句老話:“知人知面不知心”。從一個的言談舉止中,很難判定一個內心的真實想法。

皇帝們必須換一條思路來解決其面對的核心問題。在皇帝看來,雖然很難知道一個大臣是否想謀反,但是,他至少相對容易知道,一個大臣有沒有能力造反。

正如一個女孩子並不容易知道一個男孩子願不願意為她買一個名牌包包,但至少相對容易知道一個男孩子有沒有能力為她買一個名牌包包!如果沒有能力,即便心裡再願意也沒有用啊!

因此,皇帝們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大臣都趕盡殺絕,只留下那些沒有能力造反的大臣,他們即便想造反,也就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對於大臣們來說,要想保住性命,最好的選擇是“自廢武功”,讓皇帝徹底放心。具體的辦法可以是告老還鄉,放棄手中的一切權力;也可以是自汙其名,做一些有損自己形象的事情。最極端地還可以採用“自殺身亡”的策略,以避免滿門抄斬的更壞結果。

從另一方面看,考慮到皇帝還需要依靠大臣來統治和管理這個國家,如果把有能力的大臣們都趕盡殺絕,只留下碌碌無為的平庸者,也不利於對老百姓的管理和控制,無形中增加了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危險。

再加上對皇帝來說,除了內憂還有外患,如果國家治理不好,很容易被外族所滅。因此,皇帝還必須留下一些有能力的人。讓大臣們有能力辦事,無能力造反,這才是皇帝們最希望看到的理想狀態。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我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最直觀。

假設有A,B,C三個人,分100枚金幣。怎麼分呢?我們定一個規則,按順序提議,就是A先提議,B,再C,並且如果未超半數以上,不包括半數,同意提議,自己也有投票權。

前提假設:

  • 三人很聰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人性本惡

那麼A先選是否會被處死呢?答案不,反而是最好的結果。

假設A一開始說,我全都拿,你們同意不?B,C說不行,死去吧您。然後只剩下B和C,B說了,我全都要,C不同意,不超過半數,B必死,B犧牲一點,說我不要,全給你,別殺我,那C還是會殺他,因為人性本惡啊。所以啊,B必須得同意A的提議才能確保自己的最大利益。

所以,A其實是處於最好的位置的。

那麼 A 也知道B無論如何都會支持自己的,A就說,我全都要,A、B各一票,C反對,那A分到100枚金幣,B,C沒有。

那麼如果現在大王覺得你們這個遊戲很好玩,我也來,大王,A,B,C按順序選擇,那麼A才是最危險的,假如大王被殺,那麼會出現上面的情況,B,C空手無歸,那麼BC無論如何都會同意大王的決議,大王就說,我要98吧,仁慈一點,給B,C你們也來一枚,感謝你們的支持啊,A就0枚。其實啊,大王具有先手優勢,其實是領導群體,BC是基層群體,是大王拉攏的對象。

可是啊,ABC覺得太不公平了,我們也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們一起把大王踹了吧,我們分33枚,剩下一枚扔海里,那麼這就叫共謀,可是BC覺得要是A踹掉大王后反悔了怎麼辦,我們不是白忙一場了嗎,那麼ABC就要定一個“法”,約束A的行為,

就是說,博弈者都是聰明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弱勢的b和c應該考慮到:若想不被大王和a忽悠,應該夥同a幹掉大王,這是唯一的道路。幹掉m之後,為了防止a全拿戰利品,必須要立一個契約或者叫做“法”;立了契約還不夠,a還是可以撕毀契約的。得有個執行和守護契約的強制團體,也就是“行政者或者叫政府”;可是這個執行團體執行這個契約的實效怎麼樣,有沒有徇私舞弊與a狼狽為奸?得有個另外的監督者,那就是司法部門。這些部門都有了,如果他們串通一氣怎麼辦?必須把他們分開,這就是三權分立!要不然,你看看有個公雞國,貌似這些都有,他們照樣串通一氣,把推翻封建王朝的戰利品全拿走了!那b和c怎麼辦,即使三權分立了,這些部門的任命選舉權還得歸b和c掌控。

所以,皇帝往往都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將有威脅的人都殺死,趙匡胤的江山是妥協來的,他沒有這個權威和權力去像朱元璋一樣用冷酷的辦法解決問題,只能妥協杯酒釋兵權。

邬斯大人
2019-06-12

文|鄔斯大人

字|1500字,閱讀用時3分鐘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說到底就是因為自卑、缺乏安全感。

仿效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否可行?不可行,不現實。

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面對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特定的事,處理事情的方法也自然會有所不同。

—01—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終於成為了皇帝,從一個差點餓死的中下貧農變成一個國家最高階層的統治者,簡直是非常勵志,而他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少有的農民皇帝。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小時候窮怕了、餓怕了,所以當他成為皇帝后,他會非常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對於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也變得非常具有控制慾,他絕對不會允許有任何人可以威脅到他的權威、地位。而且,對於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其實是有一定嫉妒心的。

當胡惟庸結黨營私、拉攏淮西勳貴時,他就隱約感受到了威脅。胡惟庸作為一個臣子,在朝廷大臣中很有威望,他的諸多所作所為已經威脅到了朱元璋在淮西功臣心中的地位和權威,所以朱元璋不會饒他。這是朱元璋個人自己缺乏安全感

同樣面對驕兵悍將,朱元璋的部將有能耐。這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打仗時朱元璋的陣容比趙匡胤的陣容強大,第二是和平時朱元璋的部將惹是生非的本事比趙匡胤強。總結就是一句話,因為能力強,所以不易管教,進而領導管理起來就會很麻煩,管理不好就會出事。所以他對一些能力出眾的武將非常忌憚,生怕這些人毀了自己的江山。這是他對自己的事業缺乏安全感。

朱元璋晚年喪子喪妻,這把他僅有的那點溫情也奪走了,所以他更加對現實世界失望、對淮西功臣猜忌、不滿,因此他更覺得對犯錯的功臣沒有必要寬容。這是他對晚年生活缺乏安全感。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王朝的穩定和安全問題。為了給皇長孫留一個非常太平的環境,那些功高震主的開國功臣必須要嚴肅處理,不殺不行,一旦失控,大明的江山也有可能被毀。這是他對繼承人缺乏安全感。

相反,趙匡胤手下就沒有非常出色的且不服管教的將軍,加上又削了兵權,就算趙死了,也沒人膽敢造次。

所以無論是朱元璋他個人對自己、對繼承人、對生活、還是對王朝都沒有非常充足的信心,骨子裡的自卑感是絕不會輕易當下的。他雖擁有一切,但他也患得患失,怕一不小心就失去好不容易所擁有的一切,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因此對於那些具有威脅性質的開國功臣必須殺,只有暴力強權才可以壓制那些厲害角色。

—02—

接下來說為什麼杯酒釋兵權不可行。

其一,朱元璋手下的開國功臣不願輕易放下手中的權力。

開國功臣中除了少數文臣,大多是武將。朱元璋曾經嘗試過杯酒釋兵權,但發現效果不理想,所以他對這一招漸漸失去了耐心。因為多數開國功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窮苦人家出身,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拿命換來的,付出的太多,所以在巨大的政治利益誘惑面前沒人會輕易放棄。

反觀趙匡胤和功臣只是趁皇帝年幼,所以就撿了個漏,他們的改朝換代其實並沒有付出多少的努力。所以當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部將並沒有太多的不捨和不滿,心服口服,所以更容易放棄特權。

其二,功臣能力出眾,彼此人脈關係網複雜,即使剝奪兵權,依舊存在勾結、兵變的風險。

相比皇帝和臣子,臣子和臣子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利益共同點更多。而且像藍玉這樣的將領在軍中的威望和人脈都比比朱元璋強,朱元璋活著可以壓制,但是死了,僅憑他功低德薄沒有威望的皇孫是幾乎不可能掌控的住的,到時候將軍的命令可能比皇帝的聖旨更管用。

其三,悲慘身世讓朱元璋更早懂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個道理,所以他絕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無論是小時候險惡的生存環境還是長大後的乞討生活,在培養了他堅毅、果敢的品質的同時也讓他變得殘忍、猜忌,他看到了人性的醜惡,所以不會輕易相信別人。在他成為萬民之主時,即使功臣勳貴老老實實,他也不會放心,他不會對他們完全信賴,所以也自然會擔心他們手中的權力,擔心有朝一日這些兄弟因對自己不滿而倒戈,因此為了一勞永逸,為了避免隱患,藉機除掉這些開國功臣似乎就成了上策。

绿野农夫961
2019-06-11

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骨子裡的農民意識

說這句話並不是對朱元璋有任何詬病,只是分析、還原當時的實際情況。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民,所以他比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更能知道底層老百姓的艱苦,也更能知道底層老百姓對於貪腐的痛恨。這也是他當上皇帝后鐵腕反腐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要說的這個農民意識了,從一無所有的貧民到富有四海的皇帝,財富在朱元璋心裡地位極重。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官員待遇特別的刻薄多花一分錢都心疼;另一方面對子女及皇族待遇極為優厚,生怕後代受一點兒委屈。

這一點當時的所有的大臣也是明明白白看在眼裡的。從內心來說,大臣們對朱皇上的這一點也是極為不滿的。大傢伙跟著你一起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憑什麼我們就天天蘿蔔白菜,你的後代就頓頓山珍海味?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所以,既為了生活的必須,也為了內心的不平衡,貪汙就成為了功臣們的首選。你不給我們錢,我們就自己想辦法弄錢。所以,即便是朱皇上用重典治世,依舊沒有剎住貪腐之風。一場貪汙和反貪汙的戰爭在洪武年間轟轟烈烈的打響了。

面對這樣的一場戰爭朱皇上自然是不甘示弱的,套用郭德綱老師的話就是:”你要捨得死,我就捨得埋。“所以政策也由最初的”凡貪汙六十兩以上者,剝皮楦草“到後來的”今後犯贓的,不分多少都殺。“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的死,更是將功臣們推進了一個深淵。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為自己培養的接班人。朱標的死直接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不得已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15歲的朱允炆繼承皇位。那麼問題來了:

15歲的朱允炆既沒有理政能力,也沒有資歷威望,他能震懾這些驕兵悍將嗎?為了保證帝位的平穩過渡,朱元璋不得不再一次舉起了屠刀。關於這一時期的殺戮,我在上文《傅友德之死》裡已經做過說明,大家可以參考。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面對這些功臣,只有殺一條路嗎?就不能像宋太祖一樣來場和平演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明和宋的得國方式大的不一樣。北宋的開國功臣們只是陪皇帝搞了一個改朝換代的儀式,沒有動一兵一卒就將後周改成了北宋。而大明的江山是軍士們出生入死打下來的。所以宋、明兩朝功臣們的付出相差很遠,心態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語。

其次,宋朝的開國功臣原本就是官宦貴族,而大明從皇帝到開國功臣全是貧民出身,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相差頗大。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還有一點就是國力也不允許,給那麼點官俸,朱元璋都要弄一本《醒貪簡要錄》一頭牛、一粒谷的算細賬,花那麼多錢去恩養功臣,那朱皇帝得多心疼啊?

就算這個錢花了,那些從屍山血海裡爬出的功臣們就安分了?至少朱元璋是不信的。還是死人最安全。

龙湖夜话
2019-06-12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實事求是的說:不可行!為什麼呢?

一、所處歷史背景的不同

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皇位,建立北宋之初首先考慮的是唐末五代以來,各節度使手握兵權、尾大不掉,以致國家混亂的局面;

再者,當時的北宋,國家初建,天下的軍事割據勢立都還存在。北方有契丹、遼國及遼扶植的北漢劉崇政權,西北有李元昊的西夏朝,西面、南面有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國。總之,北宋處在四周強敵如雲的包圍之中。

綜合上述原因,趙匡胤只能採取解除功臣宿將的軍權,建立國家的中央軍事集權制,而不能對他們實施殺戮。因為要,消滅這些軍事割據勢力,還需要這些將領們衝鋒陷陣、為國效力,說白了,他們還有利用價值。

二、那麼朱元璋與趙匡胤所處的歷史背景就有所不同。

朱元璋從一介布衣到消滅了各軍事割據勢力,成為了大明朝開國之君,雖然經過了整肅‘吏制、獎勵農耕、遷徒富民、抑制豪強,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但是,大量曾經與朱元璋一起轉戰南北立的功臣宿將們卻開始居功自傲起來。

如大將藍玉,居功自傲,廣收義子、門徒。他手下將領、義子也跟著無視皇權,只聽藍玉命令;藍玉在消滅元順帝后,不向朝廷報告,私自留宿前朝皇后;在因功被朱元璋封為太子少師時自恃功高,居然埋怨朱元璋沒有封他為太子太師,且背後枉議朝政,牢騷滿腹。藍玉的一系列表現,令朱元璋不快而起了殺心。

還有些功臣宿將以為江山是他們南征北戰打下來的,就應該坐江山,享特權。就開始驕橫奢侈、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目無法紀。這些現象讓朱元璋深感不安,嚴重的威脅到了皇權威嚴和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比如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這些誅連上萬人的大案,其間不乏他們陪植勢力,結黨營私,懈怠朝政的罪行,使朱元璋感受到皇權正日益受到挑戰,所以不得不大開殺戒。

從另一層面分析來看:朱元璋誅殺功臣除了這些功臣們自身行為之外,還是考慮要為後世之君鋪平道路,實現社稷長治久安所必須採取的手段。

因為太子朱標自幼文弱、善良。常常不滿朱元璋執政的嚴苛而勸說父皇。朱元璋十分擔心太子由於軟弱,繼承皇位後不被這些馬上打天下的悍將們尊重。一次拿了根長著許多刺的枝條丟在地上,讓太子用手拿起。太子嫌扎手不敢拿起。朱元璋用刀把枝條上的刺全部削去,交給太子朱標說,我把這些刺一一去除,你就可以握在手裡。這一切,可都是為了你呀!

太子朱標病逝後,皇太孫朱允炆與其父一樣善良、多禮。使晚年的朱元璋更加擔心皇太孫無法駕馭這些帶刺的功臣宿將,所以只有大開殺戒誅殺功臣,才能為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而掃平道路。

不僅如此,朱元璋自幼貧苦,深知貪官汙吏的可恨、可怕。他在當政的過程中,一直重視吏治。他曾下詔全國,“犯官吏貪贓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在他執政期的31年間,還發起多次大規模的肅貪,上至朝廷下至府縣誅殺貪官汙吏達十五萬人之多。

綜合上述情況,我們清楚地看到朱元璋誅殺功臣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完全是兩個時代、兩種背景所採用的兩種必然手段。

所以,朱元璋誅殺功臣整肅吏治,使得官場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為後世官場立下了規矩,為後世之君鋪平了道路。不僅使大明朝當時成為了強大、統一的帝國,並且承襲了國祚近三百年。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QS历史龙
2019-06-11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省鳳陽縣人,漢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略家和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之後大肆誅殺功臣,對大明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趙庸、陸聚、黃彬、費聚、馮勝、周德興、朱亮祖、藍玉等都在他誅殺範圍。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大肆誅殺功臣呢?其實理由很簡單。

首先,這是因為這些功臣居功自傲,讓朱元璋覺得不放心。

朱元璋早就說過,在許多能力素質方面,朱元璋是比不上他的大臣的,並且朱元璋認為他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他會用人,而項羽失去了天下是因為項羽不會用人。那麼,建立大漢帝國之後,朱元璋認為所謂的那些文臣武將已經沒有多大作用了,這就是“鳥盡弓藏”,敵人都被消滅了,所以要你們這些人幹什麼,當然,朱元璋沒有認識到並不是他稱帝之後就萬事大吉的。反正,總的看就是朱元璋對大臣不放心。

其次,太子朱標太軟弱了,誅殺大臣是要為太子執政掃除障礙。

朱元璋必須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全部除掉,否則一旦朱元璋歸天,太子朱標就無法駕馭那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到時候天下可能就不再是姓朱的天下,所以朱元璋不僅要把威脅到自己的大臣除掉,同時還要把可能威脅到太子今後執政的大臣全部除掉,兩者加起來就人數眾多,導致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當然,後來太子朱標未能繼承皇位,但是朱元璋當時就是這麼考慮的。歷史典籍上有記載說,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的行為導致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了,於是太子朱標向朱元璋建議不要下那麼黑的黑手,朱元璋把太子朱標叫來,叫太子朱標去撿一個滿是荊棘的棍棒,太子朱標說,這個棍棒上的荊棘太多不敢撿。於是朱元璋說,我誅殺大臣就是相對於把棍棒上的荊棘幫你剪除掉,否則你將來如何執政?這話的含義是再明白不過的了。

再次,效仿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不可行的。

朱元璋的那些老部下都是跟他出身入死的,他們的威望實在太高了,不除掉始終是對皇權的危害。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當時並沒有威望過高的大臣,而是誰掌握權力誰就是最強大的,宋太祖掌權後不怕大臣打造,或者說他覺得並且堅信能夠控制大臣和朝政。

文史侃大山
2019-06-11

朱元璋晚年之所以大肆誅殺功臣我以為是為太孫朱允炆保駕護航,朱元璋害怕他走後,朝中留下一批功高震主的老臣,這樣的情況對於王朝交接來說會存在安全隱患。促使他如此做的動機有以下幾點。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第一、主少國疑,擔心朱允炆鎮不住場面

朱元璋開始全力花費20多年培養太子朱標,使得朱標在政治經驗,人脈威望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且朱標是一個外柔內剛的人,他能夠在朱元璋剛開始屠殺功臣的時候挑戰朱元璋的權威。這使得他在百官面前既樹立了威望,又獲得了人心。如果是這樣一個太子繼承皇位,朱元璋沒有必要再繼續殺人,因為朱標有能力使王朝平穩接替。

但是朱允炆不同,他被選為太孫的時候只有15歲。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洗禮,性格柔弱,沒有任何政務處理經驗。在所有的功臣宿將面前都是晚輩,沒有任何威望可言。以史為鏡,歷史上,主少國疑,最終被權臣取而代之的例子實在太多。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第二、朱元璋的兒子們已經成長起來,在對外征伐方面,他已經不再需要這些功臣宿將

遼王朱植,常年就藩於遼東,與北元名將納哈出對峙於遼東,納哈出對朱植沒有辦法。而且朱植也是朱棣與朱允炆最為忌憚的一位藩王。

燕王朱棣,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寧王朱權,帶兵8萬,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

這些兒子常年駐守邊關,與蒙古人作戰,並且常常能取得勝利,在朱元璋看來他們已經取代了功臣們的作用,能夠很好的守衛大明疆土。而且在朱元璋心中,自家人永遠比外人靠得住。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關於杯酒釋兵權的問題,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朱元璋只需要把他們調離實際崗位,享受虛職即可。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從宋初與明朝的軍制說起。

第一、趙匡胤為什麼採取杯酒釋兵權?

宋初軍制沿用唐朝軍制,採用節度使制度。節度使除本州府外,還統領一州或數州府,稱為支郡,轄區內的軍、政、財權,由節度使獨攬。也就是說節度使所管轄的區域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中央政權很難進行制約。

趙匡胤自己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他深深的知道這種制度的危害性,節度使們很容易在權力的誘惑下進行反叛。五代十國的亂象,本質上就是節度使們在這種不受制約的權力下導致的。

因此,如果想要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權力必須要收歸中央,因此這才有了杯酒釋兵權。這也是宋朝軍制改革的開始,中央集權的開始。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第三、朱元璋無須杯酒釋兵權!

明初的兵制採取衛所制,上設大都督府(後為五軍都督府)與兵部。都司衛所隸屬於大都督府,同時聽命於兵部,大都督府有統兵權,無調兵權。兵部擁有人事權、調兵權、相關的財權等。因此明朝時期軍權劃分非常細緻。個人權力在其中體現的很小。

在胡惟庸案後,朱元璋撤銷丞相一職,六部直屬皇帝,從此以後,皇帝直接掌兵。皇帝掌兵就更加沒有了功臣們反叛的土壤,明朝的制度從根本上將叛變這種事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因此朱元璋只需要將功臣們調離實際職權崗位,讓他們領一個品級高的虛職即可。正如明朝後期的國公們,他們有的是顯赫的地位,卻沒有很大的權力。

赵永志67
2019-06-12

朱元璋晚年性格多疑,自幼歷經苦難,從一個窮困潦倒的乞丐到開國之主,經過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堅毅、冷酷而果敢,馬皇后在世時,二人同甘共苦,朱元璋對其禮敬有加,馬皇后仁慈、寬厚的性格,時時勸勉朱元璋施以仁政,太子朱標性格仁慈,相傳,朱元璋拿根掛刺的木棍,交付太子朱標,太子困惑,朱元璋用刀削掉木刺,授以治國之策。馬皇后、朱標死後,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玟為儲君,尤太孫年幼難以服眾,功臣宿將功高震主。性格多疑而暴烈,大肆誅殺功臣。

宋太祖趙匡胤兵不血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善待前朝君臣遺老,性格寬容,為了不重蹈唐代藩鎮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弊病,不忍加害功臣,遂自導自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鞏固了宋王朝的統治,實行強幹弱枝丶重文抑武的國策,也為宋朝埋下了終其一朝處於挨打受氣的地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