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臺上臺下—再也看不到這樣親民的演出了“藝術家”們都奔錢去了
攝影講習所
1/8 八九十年代,政府每年都會組織藝術家聯合會的成員們義務下鄉演出,給基層了百姓送去精彩的演出。(圖\/文:劉晗峰)
2/8 那時往往由歌舞團、曲藝團、雜技團、京劇團和話劇團等單位聯合演出,走訪鄉鎮,有時還會派出演員到敬老院慰問演出。 (圖\/文:劉晗峰)
3/8 只要演出到哪裡,那裡就像過節一樣,老百姓從十里八村湧來看錶揚,場面壯觀,情景讓人感動。(圖\/文:劉晗峰)
4/8 藝術家到基層演出是那個時代必須履行的義務,給農民帶來藝術享受的同時,文藝工作者也會從基層獲得很多的創作素材和靈感。(圖\/文:劉晗峰)
5/8 當時的演員每到一處都會吃住在當地,有大量的時間接觸基層群眾,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這樣漂泊的演出生活會貫穿始終。(圖\/文:劉晗峰)
6/8 當時基本能夠做到文藝創作汲取於生活,文化藝術再服務於大眾,沒有受到金錢利益的左右。(圖\/文:劉晗峰)
7/8 90年代末,或許伴隨著電視的普及,送戲下鄉的這種親民的演出形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圖\/文:劉晗峰)
8/8 藝術家們在金錢的驅使下,開始了瘋狂的商業走穴活動,哪裡有錢就到那裡去,人們想看什麼就演什麼。(圖為:雜技演員到敬老院演出。圖\/文:劉晗峰)
2019-09-0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