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10 個回答
日慕乡关
2018-11-29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奪門之變”爆發,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密謀迎太上皇朱祁鎮復位,事情進展的十分順利,半夜謀事,天亮英宗就坐上龍椅接受百官朝拜,而當天晚上,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就被抓捕並判處死刑。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奏摺上去,英宗尚猶豫,他說道:"于謙實有功。"政變策劃者徐有貞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這一番對答,決定了一代名臣于謙的命運,八年前他臨危不懼,擁護代宗登上大位,死守北京,維繫了明室江山,僅僅八年,就淪為階下囚,最終連性命也丟了,實在是冤屈。

但在當時,他的確是非死不可,即便不死,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為代宗皇帝身體不好,且沒有子嗣(太子朱見濟夭折),京城中流傳吏部尚書王文打算推舉襄王的兒子繼承大統。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於情於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眾人心目中,代宗不過是皇位上的臨時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統,既然英宗已經回來了,你就應該主動讓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讓位,還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繼承人,明顯不符合皇位繼承規則,而朱見濟夭折後,又想著請藩王的兒子做繼承人,要知道此時英宗才三十多歲,英宗的兒子憲宗朱見深也活的好好的,怎麼也輪不到藩王的兒子來插一槓子。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這種情形下,作為當朝最有權勢的大臣,于謙不僅不阻止,竟然還是傳言中的謀劃者,自然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這個邏輯推算,無論是誰上位,于謙必然是託孤大臣,權傾天下。對於剛剛從王振專權中逃脫出來的群臣來說,不願意看到這種場景,而於謙為官清廉、鐵面無情的行事風格也為群臣所不喜。官場講究規矩,于謙破壞了這種規矩,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層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英宗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復辟,而於謙被賜死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因為大家都明白,殺了于謙的確冤枉,不殺于謙問題更多。

從歷史記載來看,英宗不能算是昏君,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錯,不然也不會在殺伐決斷的關頭說出"于謙實有功"這種話語,但即便如此,他也對於謙有所不滿。當年英宗被俘以後被當做人質來攻打北京城,于謙說出個“社稷為重,君為輕”,告訴守城的將領只管守城,不要顧忌英宗死活,這話放在當時的環境沒有問題,但對英宗個人來說心裡總是個疙瘩。而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軟禁多年,作為權臣于謙毫無表示。代宗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于謙也沒有說話,諸多事情累計,在英宗那裡,于謙好與不好都與自己無關,于謙越好,對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好與不好有什麼意義?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而與于謙有私人恩怨的徐有貞十分明白這個道理,他也說的很有分寸: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名就是復辟的藉口,復辟是不合常理的權力交接,既然不合常理,就必須有不合常理的理由和不合常理的責任人,這個責任人只能是于謙。

許多人把于謙的死歸結為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的誣陷,這明顯是低估了當時的環境,作為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于謙可以輕鬆調兵平息這場半吊子復辟,但他沒有做,因為他知道復辟看似不合理,其實是一種不合理的糾錯,於理不合,於情有利。他的自尊和信仰不允許他這樣做,但他卻不阻止別人做。這正是他名節高貴的地方,而那些參與“奪門之變”的大臣們,也不能都歸結為自私自利,如藩王之子繼位這種謠言能夠快速發酵,必然有特定的土壤,那些年老成精的官場老油條,哪能看不透這背後的玄機,但他們聽之任之,卻也是各人打各人的主意,任由石亨、曹吉祥、徐有貞擺佈不過是順水推舟。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比如和徐有貞一起參與政變的楊善和王驥,一個早年毀家紓難,變賣家產頂住聖旨帶回英宗皇帝,一個七十多歲帶著兒孫一起參與“奪門之變”,他們年事已高,功勳卓著,看中的不是英宗復辟後的功名利祿,而是他們所忠於的信仰,那就是皇位繼承權的合法性,而作為這種制度的破壞者,于謙縱然有功,也必須受到懲罰。

如此這般,于謙就非死不可了,與其說他是死於陰謀,不如說是一場陽謀,這場陽謀的始作俑者就是專制社會的低下的政治倫理,勝者王侯敗者寇,輸了就的死。

至於後來憲宗皇帝為于謙平反,更像是另外一種糾錯,那就是于謙所為於皇帝不利,於社稷有利,既然先帝已經不在了,自然當以社稷為重。從這個角度來說,于謙的死是為朱家宮鬥背了黑鍋。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册小吏
2018-11-28

說到于謙之死,就繞不過去明朝的兩大政治事件,一為“土木堡之變”當為國恥,二者“南宮之變”當為政變。

明宣宗去世後,剛滿九歲的皇長子朱祁鎮即位,史稱明英宗。但英宗年小不懂事兒,圖樣圖森破,寵信起了從小的伴伴太監王振,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小孩子嘛還是比較親近身邊人的。可這個王振王太監可不是一般的偽娘吶,而是胸懷大志的太監,誰說太監就不能帶兵打仗了,仗著小皇帝的信任,一衝動釀成了土木堡之變,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瓦剌抓住英宗後,覺得不錯,奇貨可居吶,想學學曹孟德來一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戲碼,就計劃進行政治敲詐,嚮明朝索要金銀珠寶。此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 建議皇太后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的禍根也就由此種下。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瓦剌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做了一回流氓,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敲詐不成還要對朱祁鎮包吃包住的,開支也不小吶。於是英宗被俘一年後,瓦剌放他回來了,而朱祁鈺此時已嚐到了做皇帝的甜頭了,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了,就把英宗囚禁在了南宮之中。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是為南宮之變。英宗宣諭朝臣以後,石亨等復辟功臣,緊接著又捏造了于謙“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將於謙逮捕入獄。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對於于謙,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屬於可殺可流之列的。然而,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之事師出無名。”畢竟代宗是于謙擁立的。這使得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1457年,于謙慘遭殺害並被抄家。

老冒574
2018-11-29

我來回答。

首先,于謙死的一點也不冤枉,因為“土木堡之變”,就是于謙下的套路。

忽悠皇帝親自上前線,又把朝中文武重量級大臣全都帶上,結果一戰全軍覆沒,這正是于謙想要的結果。

當時,于謙管後勤,從長城到土木堡,一點點距離,他就是不去救援。皇帝被抓了,他幾天時間,就把所有的糧草都搬回了北京城。並且成功在北京城阻擊了蒙古人。

各位大神想想,他于謙有本事在北京城打敗蒙古人,就沒本事把補給送給土木堡包圍圈裡的皇帝。這個道理,恐怕不成立吧。實際上他就是故意見死不救,隔岸觀火,幸災樂禍啊。

事後,由於重量級大臣都死光了,他于謙成了一言九鼎的大佬。這個結果,正是他于謙夢寐以求的。這套路,太深了。明英宗在戰俘營呆了幾年,終於明想白過味來了。“這一切,都他媽的是于謙下的套路,故意坑老子啊!”

所以,明英宗回來後,先是低調再低調。等時機成熟,立刻復辟。上臺後頭一件事,就是立刻殺了這個陰險的于謙。

臨死前,于謙還寫了一首《石灰吟》。沒用的,再多的石灰,也不能把他漂白了。

歷史上類似情況,不可勝數。人們都認為他們是忠臣。我看他們個個都是罪有應得。比如岳飛,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

我可以穿越時空,看到歷史真相。司馬遷《史記》,七成都是假的。只能當小說演義看看熱鬧。

我如果說出來人類起源真相,恐怕地球人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上帝都得自殺。

小鱼儿扶脸
2018-11-28

首先談談明景宗,明景宗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他性格內向,為人謹慎,從小就對皇位不是特感興趣,沒有和皇兄爭的意思。不過機運巧合,世事忽變,鬼使神差之下輕而易舉就登上了帝位,明英宗是他哥哥,他沒必要也不能殺。

明英宗殺于謙的原因:景帝廢除後,徐有貞提醒明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為處置於謙猶豫再三的明英宗終於下定決心,殺掉于謙,抄沒家產,家人充軍。

與景宗相比,英宗的治政能力並不遜色,甚至強於景宗,明英宗經歷了苦難以後,他的頭腦、閱歷、手段、眼界、胸襟等方面都超過那些從小就在皇宮裡面長大的皇帝。

那些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的生活以及鬥智鬥勇的考驗,已經徹底的改變了當初那個什麼也不懂的糊塗的小皇帝,讓他蛻變成了一個英明的帝王。

景宗是病死的,“奪門之變”後,英宗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宣佈廢他為郕王。失去帝號的朱祁鈺被遷到西內永安宮居住,病情不久趨於惡化,於1457年正月十九離世。

砍历史
2018-11-28

看到下面答的那麼長,我就說的簡單點了。

奪門之變是為什麼?明代宗重病,而且沒有兒子,皇位肯定要傳給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實際上還是要把皇位還給明英宗這一支。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但是,有三個政治投機分子編造了一個謊言,這三個人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人送外號奪門三傑。編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謊言呢?大意就是說要大臣于謙另外尋找藩王,繼承明代宗的位置。所以就奪門之變事後的合法性就來源於此。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因為找藩王入京是要詔書的。但是奪門之變成功後也沒有找到這個所謂的詔書。

英宗當時是很猶豫的,到底該不該殺于謙。因為于謙的功勞太大,風評太好。但是我們的徐有貞同志就比較有本事了,說了一句話,直接讓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這句話是什麼呢:不殺于謙,奪門無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不殺于謙,這件事情是沒有名分的。畢竟奪門之變編造的謊言裡,起因就是于謙。

後來李賢揭破了這個謊言,英宗後悔萬分。從此不準再提”奪門“二字。所以于謙的死,基本可以看做是奪門三傑直接造成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坐看东南了
2018-12-06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這好像是歷史公認的一個評價。明英宗對自己身邊的人很好,廢除了殉葬制度,對弟弟朱祁鈺也只是廢除帝號,恢復其郕王身份,並能照顧朱祁鈺的女兒。

明英宗這樣的好人,為什麼要殺于謙?肯定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按照明史記載,明英宗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殺于謙,是大臣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奪門之變沒有理由啊。於是明英宗同意處死於謙。

明史的記載是乾巴巴的,而實際情況是極其複雜的。我們承認,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為挽救明朝做了很大貢獻。但是,于謙也有很多問題,加之封建社會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殺于謙絕不是出於一是的憤怒,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于謙


第一個原因:于謙的功勞沒有後世傳說的那樣大

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明朝建國才81年,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才25年,明朝國力雄厚,這個是歷史事實。明英宗出發時,給北京留了10萬部隊守城,以備不測,這也是歷史事實,也符合常理,總不可能將首都作為空城。而此時擊敗明英宗部隊的也先大軍,只是分裂後的蒙古的一個部落,總共只有五、六萬騎兵,打野戰,實力還可以,要想攻下北京,幾乎不可能。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第二個原因:向孫太后要求立朱祁鈺為皇帝

本來孫太后對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已經做了應對,一是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立明英宗2歲的長子朱祁鎮為太子。這樣的應變措施,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穩妥。但是,朱祁鈺想當皇帝,暗示于謙等人向孫太后要求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在當時情況下,孫太后只得同意。這樣明英宗就失去了皇位,這一點讓明英宗比較生氣,但不是于謙的死因。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第三個原因:沒有阻止朱祁鈺廢太子

當上皇帝后的朱祁鈺並不滿足於當個打工皇帝,當上皇帝的第四年,他廢除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當時有些大臣有出面阻止,但于謙沒有阻止。這下,明英宗不但自己失去了皇位,連兒子的皇位也失去了,這個讓明英宗非常非常生氣。一年後,朱祁鈺的太子朱見濟夭折,朱祁鈺再也沒有兒子,大臣們紛紛上疏要求復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為此還有人被朱祁鈺打死,最著名的的就是御史鍾同,而於謙始終沒有參與要求復立的太子的事情,這事讓明英宗太寒心了。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于謙的第一個行為對國家安全有功勞,但是不可誇大其詞,明英宗並非笨蛋,也會分析形勢,沒有于謙,大明朝完不了。

于謙的第二個行為破壞了祖制,明英宗有兒子,不要求立明英宗的兒子,而要求立明英宗的弟弟為新皇帝。這種行為,有違祖制。

于謙的第三個行為表明了自己是朱祁鈺的忠臣,于謙自始至終站在朱祁鈺一邊,完全沒有考慮明英宗的利益和感受,于謙是朱祁鈺的忠臣,不是明英宗的忠臣。至少,明英宗完全可以這樣想,明英宗這樣想完全有道理。當年朱棣靖難成功,看看朱棣對建文帝的舊臣是什麼態度,此事換做朱棣,于謙也難以活命,換做誰都難以嚥下這口氣,不知道明孝宗朱祐樘有沒有這個氣量忍得了這口氣?

关东侠客
2018-11-29

明英宗朱祁鎮(1427一1464)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共在位二十二年。朱鄺鎮年輕氣盛在宦宦王振等人鼓惑下率五十萬明軍御駕親征立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郕王朱祁玉監國防守北京城,結果在土木堡之變(1449年)時全軍覆沒,本人也做了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的俘虜。當時北京城中只剩下老弱士卒,大臣于謙調兵遣將防守北京城,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等大臣立郕王朱祁玉為帝,即景泰帝。也先率蒙古軍隊押著明英宗要進城,于謙等率軍抵抗打退了蒙古人進攻。隨著各路勤王兵的道來,也先看計劃落空就和明朝議和撤兵了,明英宗被送回來。這時朱祁玉當皇帝已經上隱了,他說我並不是想要帝位的,不是當初把我推上帝位的是你們嗎?朱祁玉把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奪了,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幽禁在南宮,派禁衣衛專門把守,門鎖用鉛灌死,只留下一個小窗戶送飯。朱祁鎮頭半輩子混得真夠窩囊的。景泰七年(1456年)景泰帝得了重病不能上朝,大臣石亨看見朱祁玉已經不行了就和徐有貞,太監曹吉祥商議迎立明英宗複壁並得到張太后的允許。明英宗複壁,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斥責朱祁玉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把他遷到永安宮居住,不久死去。明英宗經過一系列磨難政治手段己經相當成熟,他知道于謙是保衛大明的忠臣,但此時軍政權利掌握在徐有貞曹吉祥等幾個小人手裡,在他們耍求下把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等處死,家產充公,于謙舉薦的大臣也都受到牽連。直到明英宗晚年任用李賢等忠臣徐有貞曹吉祥等才受到處罰。明英宗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社會穩定,直到他兒子繼位才給于謙平反。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莫遇559
2018-11-29

奪門之變殺了于謙,這事充分證明了中國的歷史不是在前進,而是在後退。

趙構殺岳飛,明英宗殺了于謙。論功勞,岳飛不及於謙。不是岳飛救了南宋,于謙的的確確救了大明。岳飛一心想要北伐,收復故國,迎還二帝;但趙構不喜歡岳飛的主張,把他給殺了。于謙救了大明,明英宗還是把他給殺了。

前邊也是殺,後邊也是殺,為什麼說中國歷史是後退的呢?

一則,完全不接受教訓。像岳飛于謙這樣的人,光明磊落到人畜無害的程度,不會搞陰謀,不會看眼色,就會兩個字愚忠,你就是再不喜歡他們,留著他們又能咋啦?他們不會謀反,不會結黨,不擅營私,連找個女人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都不會。他們唯一的缺點就是讓那些看起來正常的人的眼睛和耳朵時時受點刺激,可是這點刺激大家偏偏就是不能忍受。

二則,殺岳飛,趙構是主謀,秦檜是從犯。殺于謙,竟然徐有貞是主謀,皇帝成了從犯。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殺岳飛,無人替岳飛說話。殺于謙,也無人替于謙喊冤。這充分證明了岳飛于謙這哥倆在活著的時候是何等令人討厭。

這哥倆還有一個共同之處也非常有意思,值得大家瞭解。審岳飛的時候,岳飛一言不發;審于謙的時候,于謙也是一言不發。我們不知道岳飛當時是咋想的,但于謙告訴我們了:這不是法律問題,你們愛殺就殺吧。

他們好像是活明白了。可是,明明我們才是活明白的人好不好?我們全都知道怎樣謀私,怎樣結黨,怎樣看眼色,怎樣投機取巧。如果岳飛和于謙才是活明白的人,他們對於我們這些自以為活明白的人,該是怎樣的憐憫。

還好,他們大概不會輕蔑我們。他們太高尚了。

三則,不是明朝人民在岳飛墓前刻了秦檜夫婦的跪像嗎?你們咋不給徐有貞刻一個?可見,你們跟害死岳飛的人一個樣。你們敬重英雄,但絕不接受英雄跟自己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英雄如果離自己太近,他就構成最大威脅。英雄都該死,至少我們誰都不會在英雄活著的時候替英雄說話。

當然,當英雄已經死了,我們每個人都願意站出來,替英雄惋惜。

寅哥解惑
2018-11-30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明英宗一輩子就幹錯了兩件事:一是錯信王振,二是冤殺于謙!單憑這兩件事,明英宗就是一個地道的昏君!話說回來了,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1洩私憤!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眼巴巴的等著明朝來贖身,等來的確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䫆王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雖然被接回宮中,但南宮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對於謙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

2政治需要!于謙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會放心明代宗的寵臣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何況還是位置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雖然于謙是忠於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謙被處死的主要原因!

3發動政變的徐有貞等人的慫恿!這些人嫉妒于謙的功績和威望,極力促成明英宗對於謙嚴肅處理,以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為掌握權力排除障礙!于謙作為他們的絆腳石,是一定要扳倒的!

4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于謙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瞭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兩袖清風,不看重他的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為我所用!明英宗復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于謙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陰影!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關注!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汪晓宸
2018-11-28

于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毫無爭議的忠臣之一,後來在評價別的臣子的時候還會說什麼功過分開,但是對於于謙歷史上所有人都認可他的品質,都知道他是一位忠臣,為人民謀福利,從來沒有什麼私利。

于謙為明朝為天下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明朝早就滅亡,國家也會再次陷入戰亂當中,但是于謙功績那麼大,在明英宗回來發動政變重新當上皇帝之後,卻下令把于謙殺死,難道是明英宗無情無義,不知道于謙功勞大嗎?

明英宗自己說過於謙功勞巨大,而且自己身在瓦剌不被殺掉,全都是靠著于謙鬥爭的結果。因此不管是從國家角度考慮,還是從明英宗個人角度考慮,他都十分的感謝于謙。那為什麼明英宗還要殺害於謙呢?

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于謙所作所為威脅到了帝王權威,要知道于謙雖然是為了保衛國家把明英宗廢掉,但是不管怎麼說于謙廢掉皇帝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古代皇帝權威不容挑戰,不然他怎麼還控制群臣呢?如果不好好處罰于謙,那麼以後再出來一個敢於廢立皇帝的權臣怎麼辦。

所以在明英宗政變成功之後一定要殺了于謙,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能夠好好地進行統治,結束于謙帶給自己的影響,讓自己能夠有效地進行統治。可以想象在明英宗的心裡,估計也是不想殺了于謙,畢竟於謙對國家對自己都是有功,而且於謙是個難得的忠臣,殺了實在是可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明英宗必須這麼

實際明英宗這麼做有點多此一舉,于謙的存在未必會給他統治帶來危機。于謙雖然另立皇帝,但是在明朝還是認可明英宗的。比如說朱祁鈺繼位之後,就想廢掉明英宗的兒子,改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但是這個做法卻被各位大臣阻止,說你不過是替你哥哥治理國家,可不能搶你哥哥的江山。

由此可見,朝中大臣對於明英宗還是非常認可的。或許即使沒有後面的奪權之變,明朝大臣最後也會用擁護明英宗復辟當皇帝。不過於謙被殺,全國人民都非常的憤慨,據說劊子手不忍動手殺于謙,就回頭一刀把自己殺死,表示自己對於謙的愛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