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5 個回答
网言军事
2019-01-17

實事求是地說,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的應州之役算不上什麼“大捷”,但也絕非敗仗,相對準確來講是“雙方打了個平手”。戰前,大同鎮明軍對蒙古來犯已經做好比較充分的準備,“巡官哨探分佈,亦中機宜”,而且趕上明武宗御駕親臨前線,給了邊軍將士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勵。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當然,與明武宗對陣的蒙古達延汗(別稱“小王子”)也很厲害,其承襲遊牧民族傳統,戰法機動靈活,投入主力前會對明軍防區進行縝密偵察與火力試探,一旦發現對方嚴陣以待、無隙可乘就主動放棄,轉而搜尋新漏洞再度展開攻擊

這種情況在應州之役期間就出現過——當時5萬蒙古軍自玉林入侵,明武宗在陽和城中聞訊後,立即做出相應軍事部署,下令分駐大同鎮轄區各要點及遼東鎮、宣府鎮、延綏鎮的部分邊軍向大同鎮城集結,此舉一方面在於增強大同-宣化-京師一線防禦力量,另一方面則故意賣個破綻——通過讓大同鎮北面諸多隘口“門戶洞開”來誘敵深入以聚而殲之

蒙古軍並不清楚明武宗的計策,他們從玉林出發向東沿途尋找可乘之機,發現大同、陽和2城明軍戒備森嚴,遂分兵多路由大同西北方向的防守薄弱地帶入侵,鑽進了明軍佈下的口袋陣,明武宗誘敵之策初見成效。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1517年9月27日(農曆),萬餘蒙古騎兵從大同鎮城西北約80裡處的彌陀山闖進明軍防區,並向南進發約150160裡抵達應州附近。從地圖上看,蒙古軍前鋒已南下深入到大同鎮城背後的腹心地帶,明軍對敵實施夾擊、合圍的時機基本成熟

按照明武宗的作戰設想,他將明軍分成3個梯隊——第1梯隊是大同鎮總兵官王勳等所率3支部隊,擔負 “阻擊+誘敵”的任務。第2梯隊是延綏鎮副總兵朱鑾等所率2支部隊,擔負抄敵後路、配合第1梯隊前後夾擊蒙古軍的任務。第3梯隊(預備隊)則由明武宗親自掌握,隨時準備支援、策應前線

幾天後的十月初一,應州之役以一場猝不及防的遭遇戰拉開序幕。王勳一馬當先,督率麾下官兵與蒙古鐵騎展開激戰並頗有殺傷。就這樣,雙方打了3天仗,明軍雖居地利,但兵力不佔優,機動性上也遜於對手,結果在第3天的戰鬥中,已形成合圍之勢的明軍反倒被蒙古軍分割成2部分,面臨遭敵各個擊破的危險境況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正在這個緊要關頭,得到消息的明武宗從陽和城御駕親征,帶兵趕往戰場救援。由於皇帝親臨火線,再加上得到後續兵力補充,明軍士氣大振,殊死奮戰將當面之敵擊退,3個梯隊的明軍得以合兵一處,就地紮營休整。

次日凌晨,蒙古軍主動發起進攻,明武宗又親自指揮部隊與敵大戰100多個回合,戰況之激烈竟然連皇帝本人都一度遭遇險情。就這樣從早上7點左右一直打到傍晚19時許,雙方鏖戰了整整12個小時。最後,蒙古軍見討不到便宜,撤兵向西且戰且退。明武宗則親率各部緊追不捨,從應州一口氣攆到100多裡外的朔州地界後才因天氣突變、將士疲憊而停止追擊。

上述戰況大多記載於嘉靖年間編纂的《明武宗實錄》中,而梳理史料粗略統計,應州之役從兩軍交鋒到明武宗收兵,先後持續56,雙方投入總兵力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戰鬥至少有7,但據《明武宗實錄》描述,明軍僅斬獲敵首級16顆,自身則陣亡52人、重傷563人,估計輕傷人數要上千了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但值得注意的是,據時任兵部尚書王瓊上呈的《晉溪本兵敷奏》記載,就在應州之役前一年,明軍還在邊境地區重挫來犯蒙古軍銳氣,大量殺傷敵人,以至於前者撤退時嚎啕大哭,每路過一處明軍沿邊堡寨就揚言要回來報仇,可見明武宗時期邊軍戰鬥力並不差

再如,正德九年約5000明軍阻擊進犯的蒙古兀良哈三衛,尚能取得殺敵52人、繳獲軍馬161匹並令對手破膽退避百里的戰績,怎麼到了規模更大、明軍士氣更旺盛的應州之役期間,反倒戰果變得如此難看呢?

顯然,應州之役的明軍真實戰果統計被當時的明廷(嘉靖朝)有意壓縮,以此“凸顯”明武宗贏得的不過是一場名不副實,甚至有粉飾敗仗之嫌的“虛假大捷”。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據《明經世文編》記載,明武宗駕崩後,一直看不慣前者做派的文官集團馬上採取行動,不僅對其寵幸的親信太監、邊將等豹房勢力展開大清洗,還以修《武宗實錄》、剝奪有功人員獎賞等方式,重新評價應州之役,甚至連立下血汗戰功的大同鎮總兵官王勳也受到波及,被降級處理

在這種極不正常的氛圍下,應州之役遭黑化就成了歷史的必然。從明武宗駕崩後嘉靖皇帝頒佈的即位詔書,一直到《明武宗實錄》編纂完成,這場戰鬥被逐漸扣上了粉飾敗仗”“冒濫軍功”“(明武宗)遊幸昏狂等好幾口黑鍋,惡劣影響延續至今。

提及豹房,這裡也不妨多說幾句。由於明代官方史料將明武宗花費數十萬兩白銀營建豹房的舉動,“濃墨重彩”地描繪渲染成前者驕奢無度、荒淫墮落、違背祖制的“罪惡策源地”,導致這一宮廷新建設施的實際用途、積極方面都被抹殺乃至“汙名化”。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史專家蓋傑民(JamesGeiss)研究表明,為避開舊有僵化的行政體系束縛,實現恢復明朝軍力、重振尚武風氣的目標,明武宗特意建造並搬入豹房居住、辦公,將之作為帝國新的最高權力中樞

儘管豹房確實被用於明武宗的個人享樂(這對古代帝王來講也很正常),但不可否認的是,豹房同時還成為了明武宗新設立的總參謀部,後者可以在此藉助手下一套由親信太監、心腹武官組成的班子,高效靈活地掌控北方邊軍的訓練、調動和作戰指揮大權

對於整個體系已趨於頹廢的明朝軍隊來講,明武宗的種種努力(邊軍京軍互調、在皇城內親自操練士兵、提高武人地位)並沒有什麼錯。那麼,又該如何客觀看待應州之役的得與失,並還原其歷史本色呢?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首先從史料來看,明軍斬獲不多在明朝中後期屬於正常現象。究其原因,除了明軍戰力下降外,恐怕更多還是因為這些行動遇上的蒙古軍規模都較小(當時蒙古各部也在不斷分化中),即便想擴大戰果也難以如願

例如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春,隸屬於山西鎮的偏頭關明軍向朝廷奏報稱,他們在正月初出塞與來犯蒙古軍作戰,雙方在多個地點交鋒11,最終明軍獲勝,取得了殺敵6人、繳獲80匹馬和一批武器、成功救回被掠走邊民11人及牛馬牲畜的戰果。

這份捷報雖未提及明軍傷亡情況,但肯定不會對己方戰果刻意縮小、隱瞞。從中能看出,儘管明軍積極主動且士氣較高,官兵“奮勇衝入賊陣”,並採取了正面進攻、設伏、突襲、追擊等戰術,但打了半天也只殲敵6,同時卻繳獲了80匹馬,可見明軍剿殺的是趕著畜群、順帶劫掠的小股蒙古軍(當時蒙古各部兵民合一)。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又如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7月,寧夏鎮明軍出動6000兵馬分3路突襲、掃蕩賀蘭山,先後與敵交鋒6次,殺敵42,繳獲駝馬141匹、牛羊數千頭。據《明孝宗實錄》記載,被消滅的敵軍中只有1人身披甲冑,應該是一名中級軍官或小部落首領。

可見,在明軍戰鬥力相對穩定且兵力裝備佔優的情況下,造成其戰績“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手人數太少,再怎麼打也沒法出彩。而應州之役顯然不屬於上述情況——雙方直接參戰兵力超過2萬,明軍一方還有皇帝御駕出征

綜上判斷,應州之役中蒙古軍的實際損失(傷亡及被俘)應不少於500,佔其參戰兵力5%左右,雖然談不上遭重創,但也足以大大震懾、動搖前者軍心士氣。眾所周知,蒙古各部自“土木之變”以來頗為輕視明朝,但應州之役後卻連續數年不敢再發動大規模入侵,這就很能說明些問題。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當然,達延汗於應州之役後不久去世引發蒙古各部勢力重新整合,也是蒙古暫時減少南下襲擾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認,明武宗的御駕親征,讓前者看到了明天子的尚武與血性,進而使其產生畏懼心理,僅此一點就足以肯定應州之役的積極意義。

另外,就連《明武宗實錄》都承認,應州之役是一場“(明武宗)率少擊多”的大戰。按照戰後明武宗的意思,從隨侍太監、總兵、副將、參將、侍郎、御史等文武官員到普通士兵,有多達56449人可獲獎賞。但兵部覺得裡面水分太大,經審查後決定給其中9555人予以升賞

如果兵部數據更靠譜的話,那麼應州之役中明軍直接參戰官兵當在9500人上下,的確少於蒙古軍。換言之,明軍在兵力、機動性均遜於對手的情況下,卻能取得殲敵約500(雖然明軍損失更大一些)並迫使其此後多年不敢大舉南下的戰果,這就很了不起。難怪《劍橋中國明代史》高度評價應州之戰,認為此役“16世紀明軍唯一一次趕走蒙古大軍(的成功戰例),且皇帝(指明武宗)親臨戰場無疑影響了這個結局”。

渔耕樵读
2019-07-30

我們先簡單的說一下什麼是應州大捷,正德十二年蒙古小王子親自率兵侵犯明邊境。這裡要說明的是小王子實際上不小,這個時候的小王子實際上已經44歲了,而且在應州大捷後不久就死了,不過沒有史料證明他的死和應州大捷有關,而這位小王子也並非無能之輩。

小王子16歲就親政了,所以這個“小”字的稱號卻被明朝保留了下來,就是到了死的時候,還是被明人稱為小王子。雖然這個“小”字貫穿了小王子一生,但是他功績可不小。他被稱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被蒙古人稱為“達延汗”。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正德皇帝從小舊活潑好動,再上他是缺愛的朱祐樘的長子,所以非常的驕縱。他從小就以朱棣為偶像,總想著可以御駕親征。小王子的到來,他非但沒有恐懼,反而非常的興奮。但是卻遭到了文臣的堅決反對。不過這難不倒他,偷偷的溜出城對他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了。

朱厚照在抵達前就以“總督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的名義向大同總兵王勳發了一個軍令,讓他該吃吃該喝喝,好好守城,不要驚慌。王勳想了半天也沒搞明白,這個威武大將軍是哪個,後來朱厚照到了宣府他才知道這特麼是皇帝啊。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王勳嚇了一身冷汗,心想我特麼真的要是像你說的該吃吃該喝喝,以後可能就連吃喝的機會都沒了。王勳知道兵力不足,怕皇帝有閃失,就勸他回去,朱厚照不但不聽,反而興奮的讓王勳集結兵力主動出擊。我們可以腦補一段心裡對話

王勳:“你特麼不是讓我送死嗎?”

朱厚照:“沒錯,我特麼就是讓你送死的,安心去吧,運氣好的話可能你還死不了。”

王勳:“怎麼才算運氣好?”

朱厚照:“天時,地利,人和。”

王勳:“。。。。。”

事實證明,王勳運氣確實真是好,第一天王勳就以逸待勞,主動出擊,再加上朱厚照下令讓王勳拼命。小王子被打懵了,他以為這是明軍主力,所以打算暫避鋒芒,直到最後才發現明軍人數並不多,但是這個時候天已經黑了。。。這是明軍依靠以逸待勞,這個是王勳的地利。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到了第二天,這次打的並不激烈。因為這一天是大霧瀰漫,能見度不超過五米。被包圍的王勳莫名其妙的摸進了應州城。這次王勳逃過一劫就是天時了。

然而第三天,朱厚照又來了,先安慰了一下王勳,然後就拋出了這次來的目的:“要不你再去送死一次?”可憐的王勳又主動出擊了,如果說第一次是激烈,那這一次就只能說是慘烈了。小王子明白王勳兵力不足,這又不是王勳故技重施,所以它沒有絲毫大遲疑立即投入了所有軍隊,兵分兩路分割包圍了明軍。不過這次小王子想錯了,因為王勳確實是兵力不足,故技重施,但是朱厚照卻不是。朱厚照神祕的一笑:“他們應該到了”。於是明軍兩翼就又突然出現了2萬大軍,打的蒙古軍隊措手不及。原來是朱厚照密調的援軍到了,這次王勳又逃過一劫,這次就是人和了。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由於朱厚照沒有帶任何文臣,在屬下的幫助下偷偷的跑到了邊關,所以沒有史官跟隨,再加上文官對朱厚照強烈不滿,所以對這次戰爭描述的比較少,也非常不嚴謹。據史書記載,雙方兵力大概都在5萬左右,然而十萬人轟轟烈烈的打了一整天,雙方的戰績卻讓人瞠目結舌,蒙古軍隊陣亡16人,明軍陣亡52人。

而且朱厚照還親自殺了一個人,試想一下,連皇帝都親自殺了一個,他周圍的侍衛難道就沒能殺幾個,如果按照史書上的記載那差不多都是朱厚照和他的侍衛殺的人了,其他的人也就結結實實圍觀了一把。

這樣的結果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雄才大略的達延汗聲勢浩大率領5萬大軍進犯,僅僅損失16個人就偃旗息鼓了。這特麼不是天方夜譚嗎?但是如果說是假的,史書上還有一句:“是後歲犯邊,不敢大入”,這也從側面肯定了朱厚照這次應州大捷的功績。

關於應州大捷史書的記載本就存在很多可疑的地方,這個事情最大的疑點並不在於應州大捷有沒有,而是數據的真實性。因為在蒙古語史料中有記載

他們看見明軍從庫克和坦出發,自奔他們這裡來了。庫冬、博力斯二人急報可汗。一個站在房後警戒,一個解下拴著的馬來扶可汗和合敦二入上馬,從麻因草原中逃出去了。

可見這個事情確實是存在的,這個這疑點僅僅在於蒙古和大明軍隊十萬人殺了一天結果雙方傷亡加到一塊還不到一百人。

陆弃
2019-08-29

應州大捷,按分析是真的有。但由於皇帝是偷著出去的,不合常理,所以被史官兵黑了。史書載雙方交戰十萬人,激戰一天,但瓦剌人只傷亡十六人,明軍傷亡五十二人。成為歷史上大戰破綻百出的笑話。

明武宗真的打敗過蒙古小王子嗎?真有所謂應州大捷嗎?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位被明孝宗嬌慣的皇帝,受先祖朱棣的影響,總想靠軍功成為大帝。有一天,朱厚照偷著溜出紫禁城,直奔居庸關。等朝廷大臣們發現時,他已經遠走了,追之不及。朱厚照出了居庸關後,到達邊防前線陽和,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向各部指揮官發號施令,主動進攻蒙古達延汗,這個達延汗被明人稱為“小王子”,實際上並不小,這時已經四十四歲了。達延汗也並非無能之輩,曾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被蒙古人稱為“中興之主”。雙方軍隊大概各有五萬,正逢天降大霧,十萬大軍在霧中衝殺,朱厚照親自指揮作戰,並上場殺敵,殺死一個蒙古軍官。取得了大勝。史載蒙古人“是後歲犯邊,不敢大入”。史書不承認應州大捷,認為是明武宗吹牛,實際上如果是明武宗吹牛,為什麼蒙古人經此一戰,“不敢大入”呢?此其一;其二,朱厚照身為皇帝,親自殺了一人,而十萬大軍互相沖殺,卻傷亡不足百人,不合常理;其三,朱厚照如果吹牛,那麼多人見證,如果無中生有,硬傷太多;其四,朱厚照吹牛,為何不說親自殺了十餘人,而只說一人?所以綜合分析,應州大捷,很有可能是真的。據現代學者考證,此次作戰,韃靼傷亡應達萬人。

岁月3680959321817
2019-07-30

確有其事。自從劉瑾死後,明武宗朱厚照變得更加叛逆,不久他就幹出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那就是皇帝逃跑。正德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17年8月的一天深夜,朱厚照換上了百姓的衣服,和幾個近臣偷偷跑出了京城。他此行的目的就是關外。朱厚照逃跑的第二天,兩位內閣大臣們,正好趕上有事情要和朱厚照商議,結果得知皇上不見了。經過再三詢問,他們得知皇上趁夜微服出行,目的地便是居庸關外。這一下內閣大臣一下子驚出一身冷汗。萬一要是再出個土木堡事件,那可是要震動朝野的,他們立刻騎馬前去追趕。後來幾經輾轉,朱厚照還是最終逃出了紫禁城,逃出了居庸關。雖然朱厚照這次出逃史無前例,又有點像個鬧劇,這是朱厚照反抗權臣管控的掙扎之舉,他在用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宣洩著自己的不滿。

事實上,這位逃跑的皇帝,並不是僅僅因為一時的好奇,貪玩而出宮。他此行最大目的,其實是蒙古小王子。邊位蒙古小王子是當時蒙古韃靼部落的軍事指揮官,翻開正德年間的《明史》,小王子這個名字,出現了十幾次之多:正德六年,小王子入河套,犯沿邊諸堡;正德九年,小王子犯宣府;大同正德十一年,小王子犯薊州白羊口,這在正史中絕對是少有的。朱厚照除了貪玩以外,最大愛好就是習武練兵。甚至有一次,他還想獨自一人和老虎搏鬥。所以他此次出關,就是為了能夠親自打敗那個蒙古小王子,證明自己。

朱厚照出了居庸關就直奔邊關重鎮陽和,據史料記載,陽和的位置大概是在長城以外北京西北方向。這裡在當時可以說是常年遭到侵擾,是明朝邊患的重災區。朱厚照到了這裡,先是給自己封了一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的職務,然後就是整頓軍務,甚至還親自簽發了一百萬兩的軍費,朱厚照沒有白忙,沒過多久,小王子還真的來了,就是奔著陽和去的。據有限的史料記載,這場由朱厚照直接指揮的戰鬥,雙方各率五萬精兵,朱厚照在這場戰役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進退有法,佈置得當。在幾天的激戰中,朱厚照都同士兵們同吃同住,甚至還親自上陣殺敵,大大鼓舞了士氣,朱厚照還曾親自在戰場上斬殺了一個敵軍。這場戰役,最終以明軍勝利而告終,史稱應州大捷。這場勝利使得明朝北部邊關得到了很長一段時間休養生息的無戰期。

sunnyyunfy云飞扬
2019-07-30

感覺應該是明武宗自己杜撰成分多吧,小王子韃靼其實與明關係不算太差,而且什麼大捷估計更多的是韃靼知道明朝出兵後主動撤離的可能性大。任何一項軍事行動必須經過詳細部署才可能獲勝,明英宗倉促親征帶來了土木堡之變,更不用說我們的大將軍朱壽都已經快成為獨夫,無人聽話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