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什麼?

曹操去世的時候,把王位傳於曹丕,本以為擺脫曹操的控制,可是後來丟掉皇位的結局。曹丕建立起魏國。\n不過出乎意料的是,曹操一手建立起政權,魏國緊緊保存三十餘年,就被司馬懿取而代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請大家相互切磋!\n曹操25個兒子,為何沒有阻止司馬懿奪位?原因是什麼?
10 個回答
而知而行
2019-05-29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至於王爵,是指職權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有一定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勢力,。在每個朝代對於王的設定都是不相同的,他們可能有軍事力量,也可能只是為皇室宗親所專享。

對於家天下而言,一家一姓要想能夠控制天下,則必須團結和籠絡其他家族共同治理,那麼,外戚和宗室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倚仗。開國功臣還是要分封的,皇室貴胄依然需要賜給王珏爵加以籠絡。皇帝尤其還嫌自己的勢力不夠強大,娶了老婆,親家也要重用。這些都是皇帝權力的基礎盤。

因此,外戚和王爵還必須存在。

歷代以來,防止外戚僭越皇權的手段,無外乎是存子殺母,或者嚴令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對於王權的限制,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的。如春秋時諸多公子爭立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造成國家內亂。漢景帝時採用晁錯的主張削蕃,到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了推恩令。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宗王已經存在的基礎上,如果想要辦法去削弱他們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和反抗。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至於王爵,是指職權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有一定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勢力,。在每個朝代對於王的設定都是不相同的,他們可能有軍事力量,也可能只是為皇室宗親所專享。

對於家天下而言,一家一姓要想能夠控制天下,則必須團結和籠絡其他家族共同治理,那麼,外戚和宗室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倚仗。開國功臣還是要分封的,皇室貴胄依然需要賜給王珏爵加以籠絡。皇帝尤其還嫌自己的勢力不夠強大,娶了老婆,親家也要重用。這些都是皇帝權力的基礎盤。

因此,外戚和王爵還必須存在。

歷代以來,防止外戚僭越皇權的手段,無外乎是存子殺母,或者嚴令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對於王權的限制,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的。如春秋時諸多公子爭立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造成國家內亂。漢景帝時採用晁錯的主張削蕃,到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了推恩令。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宗王已經存在的基礎上,如果想要辦法去削弱他們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和反抗。

如果我們是曹丕,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是由東周末年諸侯王割據形成的,漢朝初年七王之亂是由諸侯的反叛造成的。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劉徹,漢朝中央政府用了70多年的時間才將諸侯王的勢力徹底彈壓,可是未曾想,外戚勢力又一枝獨秀了起來。

科舉:王權的終結者

直到科舉制度發展完善之後,皇帝的行政系統越來越依靠職業官僚,皇帝的統治基礎,對於外戚和王權的需求不多了。所以,隨著中央集權程度的加深,帝王領袖們對王權發明了一種新型防禦系統。即從開國時就嚴格規定,王爵每次世襲就降低一等。與之相對應對,那些對國家有貢獻的大功臣,世襲的時候時候不用降級,學名叫做世襲罔替。

雖然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但是每個朝代執行得並不是很徹底。像明炒朝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從開國時就沒有帶好風向,無論是皇室子孫的爵位還是功臣的通通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末年,百萬朱姓皇爺吃空了國家財政。

相反,執行最好的是清朝。所有的皇子皇孫,資質普通的普通世襲。此外,還有12個人有世襲罔替的資格,被稱為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王爺數量不多,對國家財政造成的負擔也不是很重。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至於王爵,是指職權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有一定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勢力,。在每個朝代對於王的設定都是不相同的,他們可能有軍事力量,也可能只是為皇室宗親所專享。

對於家天下而言,一家一姓要想能夠控制天下,則必須團結和籠絡其他家族共同治理,那麼,外戚和宗室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倚仗。開國功臣還是要分封的,皇室貴胄依然需要賜給王珏爵加以籠絡。皇帝尤其還嫌自己的勢力不夠強大,娶了老婆,親家也要重用。這些都是皇帝權力的基礎盤。

因此,外戚和王爵還必須存在。

歷代以來,防止外戚僭越皇權的手段,無外乎是存子殺母,或者嚴令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對於王權的限制,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的。如春秋時諸多公子爭立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造成國家內亂。漢景帝時採用晁錯的主張削蕃,到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了推恩令。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宗王已經存在的基礎上,如果想要辦法去削弱他們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和反抗。

如果我們是曹丕,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是由東周末年諸侯王割據形成的,漢朝初年七王之亂是由諸侯的反叛造成的。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劉徹,漢朝中央政府用了70多年的時間才將諸侯王的勢力徹底彈壓,可是未曾想,外戚勢力又一枝獨秀了起來。

科舉:王權的終結者

直到科舉制度發展完善之後,皇帝的行政系統越來越依靠職業官僚,皇帝的統治基礎,對於外戚和王權的需求不多了。所以,隨著中央集權程度的加深,帝王領袖們對王權發明了一種新型防禦系統。即從開國時就嚴格規定,王爵每次世襲就降低一等。與之相對應對,那些對國家有貢獻的大功臣,世襲的時候時候不用降級,學名叫做世襲罔替。

雖然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但是每個朝代執行得並不是很徹底。像明炒朝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從開國時就沒有帶好風向,無論是皇室子孫的爵位還是功臣的通通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末年,百萬朱姓皇爺吃空了國家財政。

相反,執行最好的是清朝。所有的皇子皇孫,資質普通的普通世襲。此外,還有12個人有世襲罔替的資格,被稱為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王爺數量不多,對國家財政造成的負擔也不是很重。

(曹植)

寧與外人:曹丕的帝王心路

我們把話說回來,回到曹丕當皇帝的時候。曹丕當皇帝的過程可真是不輕鬆啊!

由於曹操的嫡長子曹昂在征討張繡的時候戰死,所以曹丕作為次子就成了曹操的嫡長子,天然就具有承希大位的資格。可是嫡次子畢竟是嫡次子啊,曹丕的繼承資格並不是那麼穩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遭受了來自於曹植的強烈競爭。如果不是司馬懿的鼎力相助,曹丕帝王之路可能中途夭折。

所以曹丕對於宗親王爺的印象可能就不會那麼美好,很難說曹丕把九品中正制這樣的選官制度作為國家制度推廣全國其背後的目的,就有可能是在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的時候,同時限制自己宗族內部的勢力。要知道,曹氏宗族在曹操時期可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的,曹操單憑家族的事實力就可以拉出來一隻5000人的軍事武裝,而且曹操在位時還有曹氏宗親八虎騎。這些,都構成了曹氏宗族勢力的基本盤。

曹操霸氣側漏,睥睨天下,眾人弦鹹樂為之所用,連匈奴人都說曹操有英雄氣。曹丕可就不行了,曹丕身體不好,曹丕甚至不能夠威服他的兄弟們。對於曹丕而言,曹氏宗親既是他的基本盤,同時又有可能成為威脅他皇權的勢力。如果這些勢力聚集在曹彰、曹宇、曹彪、曹植的周圍來覬覦他的皇權,那麼曹丕可就難以安枕了。要知道曹操好人妻,一生有25個兒子啊!有這樣一個優秀的父親,曹丕壓力山大!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至於王爵,是指職權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有一定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勢力,。在每個朝代對於王的設定都是不相同的,他們可能有軍事力量,也可能只是為皇室宗親所專享。

對於家天下而言,一家一姓要想能夠控制天下,則必須團結和籠絡其他家族共同治理,那麼,外戚和宗室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倚仗。開國功臣還是要分封的,皇室貴胄依然需要賜給王珏爵加以籠絡。皇帝尤其還嫌自己的勢力不夠強大,娶了老婆,親家也要重用。這些都是皇帝權力的基礎盤。

因此,外戚和王爵還必須存在。

歷代以來,防止外戚僭越皇權的手段,無外乎是存子殺母,或者嚴令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對於王權的限制,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的。如春秋時諸多公子爭立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造成國家內亂。漢景帝時採用晁錯的主張削蕃,到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了推恩令。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宗王已經存在的基礎上,如果想要辦法去削弱他們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和反抗。

如果我們是曹丕,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是由東周末年諸侯王割據形成的,漢朝初年七王之亂是由諸侯的反叛造成的。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劉徹,漢朝中央政府用了70多年的時間才將諸侯王的勢力徹底彈壓,可是未曾想,外戚勢力又一枝獨秀了起來。

科舉:王權的終結者

直到科舉制度發展完善之後,皇帝的行政系統越來越依靠職業官僚,皇帝的統治基礎,對於外戚和王權的需求不多了。所以,隨著中央集權程度的加深,帝王領袖們對王權發明了一種新型防禦系統。即從開國時就嚴格規定,王爵每次世襲就降低一等。與之相對應對,那些對國家有貢獻的大功臣,世襲的時候時候不用降級,學名叫做世襲罔替。

雖然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但是每個朝代執行得並不是很徹底。像明炒朝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從開國時就沒有帶好風向,無論是皇室子孫的爵位還是功臣的通通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末年,百萬朱姓皇爺吃空了國家財政。

相反,執行最好的是清朝。所有的皇子皇孫,資質普通的普通世襲。此外,還有12個人有世襲罔替的資格,被稱為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王爺數量不多,對國家財政造成的負擔也不是很重。

(曹植)

寧與外人:曹丕的帝王心路

我們把話說回來,回到曹丕當皇帝的時候。曹丕當皇帝的過程可真是不輕鬆啊!

由於曹操的嫡長子曹昂在征討張繡的時候戰死,所以曹丕作為次子就成了曹操的嫡長子,天然就具有承希大位的資格。可是嫡次子畢竟是嫡次子啊,曹丕的繼承資格並不是那麼穩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遭受了來自於曹植的強烈競爭。如果不是司馬懿的鼎力相助,曹丕帝王之路可能中途夭折。

所以曹丕對於宗親王爺的印象可能就不會那麼美好,很難說曹丕把九品中正制這樣的選官制度作為國家制度推廣全國其背後的目的,就有可能是在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的時候,同時限制自己宗族內部的勢力。要知道,曹氏宗族在曹操時期可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的,曹操單憑家族的事實力就可以拉出來一隻5000人的軍事武裝,而且曹操在位時還有曹氏宗親八虎騎。這些,都構成了曹氏宗族勢力的基本盤。

曹操霸氣側漏,睥睨天下,眾人弦鹹樂為之所用,連匈奴人都說曹操有英雄氣。曹丕可就不行了,曹丕身體不好,曹丕甚至不能夠威服他的兄弟們。對於曹丕而言,曹氏宗親既是他的基本盤,同時又有可能成為威脅他皇權的勢力。如果這些勢力聚集在曹彰、曹宇、曹彪、曹植的周圍來覬覦他的皇權,那麼曹丕可就難以安枕了。要知道曹操好人妻,一生有25個兒子啊!有這樣一個優秀的父親,曹丕壓力山大!

(曹操)

所以曹丕結合以往的歷史經驗,並附帶了自己的經歷,選擇了限制中宗室,擴大地方世族,增加自己統治的基本盤,以防範皇權受到的威脅的風險。這即使對於一個聰明睿智的皇帝,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操作難度的事情。如果他的後代皇帝,資質平庸,能力平庸,不足以駕馭這其中的玄妙之處,就很容易被外臣所控制。畢竟,宗室奪了江山,天下還姓曹,要是外姓奪了去,那可就是換了董事長了。當中樞危急,地方藩王們卻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勤王,那麼曹魏的政權就危險了。

曹丕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對自己的兒子曹睿也還是有信心的。這種信心來源於曹操曾經當面對他說的,曹操對著曹睿說,“我基於爾三世矣”。父親英明神武,一定不會錯!

曹丕心想,曹魏皇權,如果能夠有三代人半個世紀的勤勉經營,那麼,至少也能夠在天下人當中建立起正統的地位。就如同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樣,即使到了東漢末年那樣的慘淡光景也還是沒有人膽敢來篡奪皇位。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至於王爵,是指職權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有一定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勢力,。在每個朝代對於王的設定都是不相同的,他們可能有軍事力量,也可能只是為皇室宗親所專享。

對於家天下而言,一家一姓要想能夠控制天下,則必須團結和籠絡其他家族共同治理,那麼,外戚和宗室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倚仗。開國功臣還是要分封的,皇室貴胄依然需要賜給王珏爵加以籠絡。皇帝尤其還嫌自己的勢力不夠強大,娶了老婆,親家也要重用。這些都是皇帝權力的基礎盤。

因此,外戚和王爵還必須存在。

歷代以來,防止外戚僭越皇權的手段,無外乎是存子殺母,或者嚴令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對於王權的限制,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的。如春秋時諸多公子爭立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造成國家內亂。漢景帝時採用晁錯的主張削蕃,到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了推恩令。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宗王已經存在的基礎上,如果想要辦法去削弱他們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和反抗。

如果我們是曹丕,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是由東周末年諸侯王割據形成的,漢朝初年七王之亂是由諸侯的反叛造成的。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劉徹,漢朝中央政府用了70多年的時間才將諸侯王的勢力徹底彈壓,可是未曾想,外戚勢力又一枝獨秀了起來。

科舉:王權的終結者

直到科舉制度發展完善之後,皇帝的行政系統越來越依靠職業官僚,皇帝的統治基礎,對於外戚和王權的需求不多了。所以,隨著中央集權程度的加深,帝王領袖們對王權發明了一種新型防禦系統。即從開國時就嚴格規定,王爵每次世襲就降低一等。與之相對應對,那些對國家有貢獻的大功臣,世襲的時候時候不用降級,學名叫做世襲罔替。

雖然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但是每個朝代執行得並不是很徹底。像明炒朝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從開國時就沒有帶好風向,無論是皇室子孫的爵位還是功臣的通通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末年,百萬朱姓皇爺吃空了國家財政。

相反,執行最好的是清朝。所有的皇子皇孫,資質普通的普通世襲。此外,還有12個人有世襲罔替的資格,被稱為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王爺數量不多,對國家財政造成的負擔也不是很重。

(曹植)

寧與外人:曹丕的帝王心路

我們把話說回來,回到曹丕當皇帝的時候。曹丕當皇帝的過程可真是不輕鬆啊!

由於曹操的嫡長子曹昂在征討張繡的時候戰死,所以曹丕作為次子就成了曹操的嫡長子,天然就具有承希大位的資格。可是嫡次子畢竟是嫡次子啊,曹丕的繼承資格並不是那麼穩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遭受了來自於曹植的強烈競爭。如果不是司馬懿的鼎力相助,曹丕帝王之路可能中途夭折。

所以曹丕對於宗親王爺的印象可能就不會那麼美好,很難說曹丕把九品中正制這樣的選官制度作為國家制度推廣全國其背後的目的,就有可能是在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的時候,同時限制自己宗族內部的勢力。要知道,曹氏宗族在曹操時期可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的,曹操單憑家族的事實力就可以拉出來一隻5000人的軍事武裝,而且曹操在位時還有曹氏宗親八虎騎。這些,都構成了曹氏宗族勢力的基本盤。

曹操霸氣側漏,睥睨天下,眾人弦鹹樂為之所用,連匈奴人都說曹操有英雄氣。曹丕可就不行了,曹丕身體不好,曹丕甚至不能夠威服他的兄弟們。對於曹丕而言,曹氏宗親既是他的基本盤,同時又有可能成為威脅他皇權的勢力。如果這些勢力聚集在曹彰、曹宇、曹彪、曹植的周圍來覬覦他的皇權,那麼曹丕可就難以安枕了。要知道曹操好人妻,一生有25個兒子啊!有這樣一個優秀的父親,曹丕壓力山大!

(曹操)

所以曹丕結合以往的歷史經驗,並附帶了自己的經歷,選擇了限制中宗室,擴大地方世族,增加自己統治的基本盤,以防範皇權受到的威脅的風險。這即使對於一個聰明睿智的皇帝,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操作難度的事情。如果他的後代皇帝,資質平庸,能力平庸,不足以駕馭這其中的玄妙之處,就很容易被外臣所控制。畢竟,宗室奪了江山,天下還姓曹,要是外姓奪了去,那可就是換了董事長了。當中樞危急,地方藩王們卻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勤王,那麼曹魏的政權就危險了。

曹丕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對自己的兒子曹睿也還是有信心的。這種信心來源於曹操曾經當面對他說的,曹操對著曹睿說,“我基於爾三世矣”。父親英明神武,一定不會錯!

曹丕心想,曹魏皇權,如果能夠有三代人半個世紀的勤勉經營,那麼,至少也能夠在天下人當中建立起正統的地位。就如同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樣,即使到了東漢末年那樣的慘淡光景也還是沒有人膽敢來篡奪皇位。

(曹睿)

所以曹丕就把所有的精力用來限制宗族的勢力,地方藩王只能其有一些家丁護院,平時無詔也不得隨意返回京,曹丕還曾逼著曹植七步寫詩!曹丕徵孫權班師路過陳地,還曾專門去找過曹植,兩兄弟見面後也不知道說啥,估計曹植被打壓的不輕,搞得曹丕也不好意思,賜給了曹植一大批財物,但也僅此而已。

到曹睿時期,其行為做派,與乃父如出一轍。曹植曾上書請求為國建功,曹植可是寫過視死忽如歸的詩人的。曹睿也只是淡淡地敷衍說,朕知道了。直到曹植鬱鬱而終,曹睿都不曾召見重用他。反而曹丕曹睿特別喜歡找那些名人隱士,還曾寫過一首詩來勸說那些隱士出來輔佐自己。可是,自己家的兄弟就是不肯重用。

所以,司馬懿取代曹魏政權的時候,曹氏宗親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有能力勤王,倒是那些被曹家所重用,有知遇之恩的外姓將領,屢屢發起救國叛亂,真是奇哉怪哉!

王權:皇權之外的禁臠之地

人類社會在執行了一段原始社會的共產禪讓民主推舉後,逐漸過渡到了家天下的政治制度。政治,在很多時候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親屬這由於血緣關係,在政治文明不甚發達的古代,自然而然成為天然的政治同盟的基礎。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古以來有2個力量是統治階級內部是最為忌憚的:外戚和王爵。所謂的外戚是來自於皇后或者嬪妃的家庭,或父親或兄,他們靠近權權力中樞,籠絡勢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決策。此時若恰逢皇帝軟弱則有可能使得外戚凌駕於皇權之上。

至於王爵,是指職權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有一定獨立性和特殊性的勢力,。在每個朝代對於王的設定都是不相同的,他們可能有軍事力量,也可能只是為皇室宗親所專享。

對於家天下而言,一家一姓要想能夠控制天下,則必須團結和籠絡其他家族共同治理,那麼,外戚和宗室就成為皇權最大的倚仗。開國功臣還是要分封的,皇室貴胄依然需要賜給王珏爵加以籠絡。皇帝尤其還嫌自己的勢力不夠強大,娶了老婆,親家也要重用。這些都是皇帝權力的基礎盤。

因此,外戚和王爵還必須存在。

歷代以來,防止外戚僭越皇權的手段,無外乎是存子殺母,或者嚴令後宮不得干政。可是對於王權的限制,在唐代之前的歷史是沒有太多的成功經驗的。如春秋時諸多公子爭立事件層出不窮,很多時候造成國家內亂。漢景帝時採用晁錯的主張削蕃,到漢武帝的時候,又推行了推恩令。這些措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宗王已經存在的基礎上,如果想要辦法去削弱他們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和反抗。

如果我們是曹丕,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這樣的。

春秋戰國是由東周末年諸侯王割據形成的,漢朝初年七王之亂是由諸侯的反叛造成的。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武帝劉徹,漢朝中央政府用了70多年的時間才將諸侯王的勢力徹底彈壓,可是未曾想,外戚勢力又一枝獨秀了起來。

科舉:王權的終結者

直到科舉制度發展完善之後,皇帝的行政系統越來越依靠職業官僚,皇帝的統治基礎,對於外戚和王權的需求不多了。所以,隨著中央集權程度的加深,帝王領袖們對王權發明了一種新型防禦系統。即從開國時就嚴格規定,王爵每次世襲就降低一等。與之相對應對,那些對國家有貢獻的大功臣,世襲的時候時候不用降級,學名叫做世襲罔替。

雖然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但是每個朝代執行得並不是很徹底。像明炒朝這樣的君主專制國家,從開國時就沒有帶好風向,無論是皇室子孫的爵位還是功臣的通通是世襲罔替,到了明朝末年,百萬朱姓皇爺吃空了國家財政。

相反,執行最好的是清朝。所有的皇子皇孫,資質普通的普通世襲。此外,還有12個人有世襲罔替的資格,被稱為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王爺數量不多,對國家財政造成的負擔也不是很重。

(曹植)

寧與外人:曹丕的帝王心路

我們把話說回來,回到曹丕當皇帝的時候。曹丕當皇帝的過程可真是不輕鬆啊!

由於曹操的嫡長子曹昂在征討張繡的時候戰死,所以曹丕作為次子就成了曹操的嫡長子,天然就具有承希大位的資格。可是嫡次子畢竟是嫡次子啊,曹丕的繼承資格並不是那麼穩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遭受了來自於曹植的強烈競爭。如果不是司馬懿的鼎力相助,曹丕帝王之路可能中途夭折。

所以曹丕對於宗親王爺的印象可能就不會那麼美好,很難說曹丕把九品中正制這樣的選官制度作為國家制度推廣全國其背後的目的,就有可能是在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的時候,同時限制自己宗族內部的勢力。要知道,曹氏宗族在曹操時期可是具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的,曹操單憑家族的事實力就可以拉出來一隻5000人的軍事武裝,而且曹操在位時還有曹氏宗親八虎騎。這些,都構成了曹氏宗族勢力的基本盤。

曹操霸氣側漏,睥睨天下,眾人弦鹹樂為之所用,連匈奴人都說曹操有英雄氣。曹丕可就不行了,曹丕身體不好,曹丕甚至不能夠威服他的兄弟們。對於曹丕而言,曹氏宗親既是他的基本盤,同時又有可能成為威脅他皇權的勢力。如果這些勢力聚集在曹彰、曹宇、曹彪、曹植的周圍來覬覦他的皇權,那麼曹丕可就難以安枕了。要知道曹操好人妻,一生有25個兒子啊!有這樣一個優秀的父親,曹丕壓力山大!

(曹操)

所以曹丕結合以往的歷史經驗,並附帶了自己的經歷,選擇了限制中宗室,擴大地方世族,增加自己統治的基本盤,以防範皇權受到的威脅的風險。這即使對於一個聰明睿智的皇帝,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操作難度的事情。如果他的後代皇帝,資質平庸,能力平庸,不足以駕馭這其中的玄妙之處,就很容易被外臣所控制。畢竟,宗室奪了江山,天下還姓曹,要是外姓奪了去,那可就是換了董事長了。當中樞危急,地方藩王們卻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勤王,那麼曹魏的政權就危險了。

曹丕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對自己的兒子曹睿也還是有信心的。這種信心來源於曹操曾經當面對他說的,曹操對著曹睿說,“我基於爾三世矣”。父親英明神武,一定不會錯!

曹丕心想,曹魏皇權,如果能夠有三代人半個世紀的勤勉經營,那麼,至少也能夠在天下人當中建立起正統的地位。就如同劉邦建立的漢朝一樣,即使到了東漢末年那樣的慘淡光景也還是沒有人膽敢來篡奪皇位。

(曹睿)

所以曹丕就把所有的精力用來限制宗族的勢力,地方藩王只能其有一些家丁護院,平時無詔也不得隨意返回京,曹丕還曾逼著曹植七步寫詩!曹丕徵孫權班師路過陳地,還曾專門去找過曹植,兩兄弟見面後也不知道說啥,估計曹植被打壓的不輕,搞得曹丕也不好意思,賜給了曹植一大批財物,但也僅此而已。

到曹睿時期,其行為做派,與乃父如出一轍。曹植曾上書請求為國建功,曹植可是寫過視死忽如歸的詩人的。曹睿也只是淡淡地敷衍說,朕知道了。直到曹植鬱鬱而終,曹睿都不曾召見重用他。反而曹丕曹睿特別喜歡找那些名人隱士,還曾寫過一首詩來勸說那些隱士出來輔佐自己。可是,自己家的兄弟就是不肯重用。

所以,司馬懿取代曹魏政權的時候,曹氏宗親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有能力勤王,倒是那些被曹家所重用,有知遇之恩的外姓將領,屢屢發起救國叛亂,真是奇哉怪哉!




可能曹丕到死的時候也沒想象到他自己只做了七年的皇帝,而他的兒子那個被曹操判定為可傳三世的曹睿也只是做了13年的皇帝。曹氏三代帝王年壽不永,也真是奇怪了也!此後,曹魏江山陷入了主少國疑的困境,果然應驗了曹操的三馬食槽的夢境。

曹丕若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平沙趣说历史
2019-07-01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後去世,只活了41歲。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衝,字倉舒,13歲就去世了。

8、曹據,曹衝同母弟。唯一的特點是活得比較長,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曾準備立曹據為帝,後來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貴鄉公。據此推測,曹據很可能活到了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後去世,只活了41歲。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衝,字倉舒,13歲就去世了。

8、曹據,曹衝同母弟。唯一的特點是活得比較長,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曾準備立曹據為帝,後來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貴鄉公。據此推測,曹據很可能活到了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奐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晉建立13年後的咸寧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袞,青龍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後去世,只活了41歲。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衝,字倉舒,13歲就去世了。

8、曹據,曹衝同母弟。唯一的特點是活得比較長,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曾準備立曹據為帝,後來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貴鄉公。據此推測,曹據很可能活到了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奐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晉建立13年後的咸寧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袞,青龍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15、曹幹景元二年(261)去世,此時司馬氏篡奪曹魏已經離完成不遠了。

16、曹上,早夭。

17、曹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王凌謀劃討伐司馬懿,立曹彪為帝,為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被司馬懿出兵擊敗後,曹彪也被賜死。

18、曹勤,早夭。

19、曹乘,早夭。

20、曹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年僅22歲。

21、曹京,早夭。

曹操擁有眾多妻妾,最後也生了25個兒子,先來看看曹操的25位兒子。

1、曹昂,字子修,曹操長子,死在了曹操好色的本性下,戰死於宛城。

2、曹鑠,曹昂同母弟,建安初年病逝。

3、曹丕,字子恆,黃初七年(226年)病逝,時年四十歲。

4、曹彰,字子文,曹丕同母弟,黃初四年(223年)病逝。

5、曹植,字子建,曹丕和曹彰的同母弟。在曹丕去世六年後去世,只活了41歲。

6、曹熊,卞夫人所生第四子,英年早逝。

7、曹衝,字倉舒,13歲就去世了。

8、曹據,曹衝同母弟。唯一的特點是活得比較長,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曾準備立曹據為帝,後來改了主意才立了高貴鄉公。據此推測,曹據很可能活到了司馬炎篡奪曹魏建立西晉。9、曹宇,字彭祖,魏元帝曹奐生父。曹宇人如其字,一直活到西晉建立13年後的咸寧四年(278年)才去世。10、曹林,一直活到了甘露元年(256年)。

11、曹袞,青龍三年(235年)去世。

12、曹玹(xuàn,早逝。

13、曹峻,甘露四年(259年)去世。

14、曹矩,早逝。

15、曹幹景元二年(261)去世,此時司馬氏篡奪曹魏已經離完成不遠了。

16、曹上,早夭。

17、曹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王凌謀劃討伐司馬懿,立曹彪為帝,為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被司馬懿出兵擊敗後,曹彪也被賜死。

18、曹勤,早夭。

19、曹乘,早夭。

20、曹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年僅22歲。

21、曹京,早夭。

22、曹均,死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23、曹棘,早夭。

24、曹徽,字子雋,正始三年(243年)去世。

25、曹茂,去世時間不詳。

從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25個兒子都沒能阻擋司馬家族的崛起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曹操的兒子們大多比較短壽,活到司馬炎篡位的只有兩個,接近司馬家族掌權的也只有五個。

還有就是曹操的這些兒子中能人不多,上面五位更是基本沒有,曹彪可不是自己造反,只是被人推出來而已。第三是最重要的一點,曹丕和曹睿對宗室防範實在太嚴,壓根不給他們半點權力,沒權力也沒能力,想阻止也是有心無力。

月轮皎皎
2019-06-04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心懷戒備,甚至幾次想殺死司馬懿,但可能司馬懿上天眷顧一直沒有死成,最終司馬家族奪得了曹魏的江山,為什麼曹魏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呢?

曹操死時66歲,曹丕死時40歲,曹睿死時35歲,魏文帝和魏明帝雖然都是才華橫溢的皇帝卻都英年早逝,於是八歲的曹芳即位,國有幼主肯定會惹來權臣覬覦皇位,而這個覬覦皇位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將軍曹爽,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以及曹操防備了很久的司馬懿。

當時曹爽實力強大,但他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直接導致了朝中其他重臣對曹爽的反感。並且曹爽有勇無謀,外表剛強內心怯懦,在當時時局敏感的時期離開了京城,給了司馬懿奪權的有利機會,當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曹爽還是有翻盤的機會,但是他已經失去了勇氣,被司馬懿嚇破膽了,於是向司馬懿求和,希望用自己的屈服 換來榮華富貴,但是司馬懿怎會放虎歸山,找了個機會把曹爽滅族了。

於是司馬師又立了另外一個小皇帝,14歲的曹髦,曹髦知道司馬家族早晚必反,於是想先下手為強殺死司馬師和司馬昭,但他哪是對手,還沒有見到司馬昭就被司馬昭手下的武士殺死了。

有人說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的才華都不在司馬懿之下,諸葛亮也遠遠勝過司馬懿的才智,但可惜他們都被司馬懿熬死了,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可見長壽也是勝利的一條道路。

那麼有一個問題,當司馬家族對小皇帝下手的時候,大魏各地的曹姓諸侯王為什麼沒有來京城勤王呢?這就要從魏文帝曹丕說起了,由於曹操的諸子都才華橫溢,曹丕的世子之位得來很不容易,所以他對兄弟們很是提防,眾所周知的曹子建屢次被親哥哥挖陷阱想要殺死,幸虧寫了聞者落淚的七步詩才勉強逃命,但他卻再也不會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了,有人說他後期寫的洛神賦就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愴。

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勇武過人,威震敵膽,但是在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見,期間卻暴病而亡,年僅35歲,一個身強體健的將軍在見過自己非常冷庫無情的兄弟後就突然死去的確讓人覺得蹊蹺,所以有人懷疑曹彰是被曹丕害死,不管這是不是事實,總之曹彰英年早逝,也無法護曹魏周全了。

從小就會稱象的曹衝更不用說,小小年紀就夭折了,作為曹操重點栽培的接班人,曹衝的死使曹丕直接受益,所以說曹丕也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綜上所述,曹丕的鐵血政策把曹氏宗親殺得死壓的壓,一旦有人反叛都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曹丕千算萬算,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心懷戒備,甚至幾次想殺死司馬懿,但可能司馬懿上天眷顧一直沒有死成,最終司馬家族奪得了曹魏的江山,為什麼曹魏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呢?

曹操死時66歲,曹丕死時40歲,曹睿死時35歲,魏文帝和魏明帝雖然都是才華橫溢的皇帝卻都英年早逝,於是八歲的曹芳即位,國有幼主肯定會惹來權臣覬覦皇位,而這個覬覦皇位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將軍曹爽,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以及曹操防備了很久的司馬懿。

當時曹爽實力強大,但他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直接導致了朝中其他重臣對曹爽的反感。並且曹爽有勇無謀,外表剛強內心怯懦,在當時時局敏感的時期離開了京城,給了司馬懿奪權的有利機會,當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曹爽還是有翻盤的機會,但是他已經失去了勇氣,被司馬懿嚇破膽了,於是向司馬懿求和,希望用自己的屈服 換來榮華富貴,但是司馬懿怎會放虎歸山,找了個機會把曹爽滅族了。

於是司馬師又立了另外一個小皇帝,14歲的曹髦,曹髦知道司馬家族早晚必反,於是想先下手為強殺死司馬師和司馬昭,但他哪是對手,還沒有見到司馬昭就被司馬昭手下的武士殺死了。

有人說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的才華都不在司馬懿之下,諸葛亮也遠遠勝過司馬懿的才智,但可惜他們都被司馬懿熬死了,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可見長壽也是勝利的一條道路。

那麼有一個問題,當司馬家族對小皇帝下手的時候,大魏各地的曹姓諸侯王為什麼沒有來京城勤王呢?這就要從魏文帝曹丕說起了,由於曹操的諸子都才華橫溢,曹丕的世子之位得來很不容易,所以他對兄弟們很是提防,眾所周知的曹子建屢次被親哥哥挖陷阱想要殺死,幸虧寫了聞者落淚的七步詩才勉強逃命,但他卻再也不會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了,有人說他後期寫的洛神賦就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愴。

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勇武過人,威震敵膽,但是在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見,期間卻暴病而亡,年僅35歲,一個身強體健的將軍在見過自己非常冷庫無情的兄弟後就突然死去的確讓人覺得蹊蹺,所以有人懷疑曹彰是被曹丕害死,不管這是不是事實,總之曹彰英年早逝,也無法護曹魏周全了。

從小就會稱象的曹衝更不用說,小小年紀就夭折了,作為曹操重點栽培的接班人,曹衝的死使曹丕直接受益,所以說曹丕也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綜上所述,曹丕的鐵血政策把曹氏宗親殺得死壓的壓,一旦有人反叛都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曹丕千算萬算,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心懷戒備,甚至幾次想殺死司馬懿,但可能司馬懿上天眷顧一直沒有死成,最終司馬家族奪得了曹魏的江山,為什麼曹魏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呢?

曹操死時66歲,曹丕死時40歲,曹睿死時35歲,魏文帝和魏明帝雖然都是才華橫溢的皇帝卻都英年早逝,於是八歲的曹芳即位,國有幼主肯定會惹來權臣覬覦皇位,而這個覬覦皇位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將軍曹爽,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以及曹操防備了很久的司馬懿。

當時曹爽實力強大,但他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直接導致了朝中其他重臣對曹爽的反感。並且曹爽有勇無謀,外表剛強內心怯懦,在當時時局敏感的時期離開了京城,給了司馬懿奪權的有利機會,當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曹爽還是有翻盤的機會,但是他已經失去了勇氣,被司馬懿嚇破膽了,於是向司馬懿求和,希望用自己的屈服 換來榮華富貴,但是司馬懿怎會放虎歸山,找了個機會把曹爽滅族了。

於是司馬師又立了另外一個小皇帝,14歲的曹髦,曹髦知道司馬家族早晚必反,於是想先下手為強殺死司馬師和司馬昭,但他哪是對手,還沒有見到司馬昭就被司馬昭手下的武士殺死了。

有人說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的才華都不在司馬懿之下,諸葛亮也遠遠勝過司馬懿的才智,但可惜他們都被司馬懿熬死了,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可見長壽也是勝利的一條道路。

那麼有一個問題,當司馬家族對小皇帝下手的時候,大魏各地的曹姓諸侯王為什麼沒有來京城勤王呢?這就要從魏文帝曹丕說起了,由於曹操的諸子都才華橫溢,曹丕的世子之位得來很不容易,所以他對兄弟們很是提防,眾所周知的曹子建屢次被親哥哥挖陷阱想要殺死,幸虧寫了聞者落淚的七步詩才勉強逃命,但他卻再也不會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了,有人說他後期寫的洛神賦就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愴。

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勇武過人,威震敵膽,但是在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見,期間卻暴病而亡,年僅35歲,一個身強體健的將軍在見過自己非常冷庫無情的兄弟後就突然死去的確讓人覺得蹊蹺,所以有人懷疑曹彰是被曹丕害死,不管這是不是事實,總之曹彰英年早逝,也無法護曹魏周全了。

從小就會稱象的曹衝更不用說,小小年紀就夭折了,作為曹操重點栽培的接班人,曹衝的死使曹丕直接受益,所以說曹丕也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綜上所述,曹丕的鐵血政策把曹氏宗親殺得死壓的壓,一旦有人反叛都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曹丕千算萬算,

曹操對司馬懿一直心懷戒備,甚至幾次想殺死司馬懿,但可能司馬懿上天眷顧一直沒有死成,最終司馬家族奪得了曹魏的江山,為什麼曹魏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呢?

曹操死時66歲,曹丕死時40歲,曹睿死時35歲,魏文帝和魏明帝雖然都是才華橫溢的皇帝卻都英年早逝,於是八歲的曹芳即位,國有幼主肯定會惹來權臣覬覦皇位,而這個覬覦皇位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將軍曹爽,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以及曹操防備了很久的司馬懿。

當時曹爽實力強大,但他任用私人,專權亂政,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直接導致了朝中其他重臣對曹爽的反感。並且曹爽有勇無謀,外表剛強內心怯懦,在當時時局敏感的時期離開了京城,給了司馬懿奪權的有利機會,當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後曹爽還是有翻盤的機會,但是他已經失去了勇氣,被司馬懿嚇破膽了,於是向司馬懿求和,希望用自己的屈服 換來榮華富貴,但是司馬懿怎會放虎歸山,找了個機會把曹爽滅族了。

於是司馬師又立了另外一個小皇帝,14歲的曹髦,曹髦知道司馬家族早晚必反,於是想先下手為強殺死司馬師和司馬昭,但他哪是對手,還沒有見到司馬昭就被司馬昭手下的武士殺死了。

有人說魏武帝魏文帝魏明帝的才華都不在司馬懿之下,諸葛亮也遠遠勝過司馬懿的才智,但可惜他們都被司馬懿熬死了,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可見長壽也是勝利的一條道路。

那麼有一個問題,當司馬家族對小皇帝下手的時候,大魏各地的曹姓諸侯王為什麼沒有來京城勤王呢?這就要從魏文帝曹丕說起了,由於曹操的諸子都才華橫溢,曹丕的世子之位得來很不容易,所以他對兄弟們很是提防,眾所周知的曹子建屢次被親哥哥挖陷阱想要殺死,幸虧寫了聞者落淚的七步詩才勉強逃命,但他卻再也不會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了,有人說他後期寫的洛神賦就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愴。

曹操的黃鬚兒曹彰,勇武過人,威震敵膽,但是在黃初四年,曹彰進京朝見,期間卻暴病而亡,年僅35歲,一個身強體健的將軍在見過自己非常冷庫無情的兄弟後就突然死去的確讓人覺得蹊蹺,所以有人懷疑曹彰是被曹丕害死,不管這是不是事實,總之曹彰英年早逝,也無法護曹魏周全了。

從小就會稱象的曹衝更不用說,小小年紀就夭折了,作為曹操重點栽培的接班人,曹衝的死使曹丕直接受益,所以說曹丕也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綜上所述,曹丕的鐵血政策把曹氏宗親殺得死壓的壓,一旦有人反叛都沒有還手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曹丕千算萬算,

防住了自己的兄弟,卻沒有防住司馬懿。

袁卫宇
2019-08-16

曹操兒子雖多,有25個,但是好些都早夭, 相當一部分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就已經死了。他們沒能熬過老烏龜司馬懿。

其他活著的兒子,能撐到高平陵之變的,只有一兩個,其中就有楚王曹彪,而曹彪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司馬懿逼令自殺。你看後期的司馬懿多牛逼,都敢弄死曹操的兒子。為什麼?

曹操兒子雖多,有25個,但是好些都早夭, 相當一部分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就已經死了。他們沒能熬過老烏龜司馬懿。

其他活著的兒子,能撐到高平陵之變的,只有一兩個,其中就有楚王曹彪,而曹彪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被司馬懿逼令自殺。你看後期的司馬懿多牛逼,都敢弄死曹操的兒子。為什麼?

曹丕登基後,大肆打壓曹魏宗室,越是曹操血緣關係親近的宗室,打壓越厲害,他們被剝奪了權力,相當於高級囚徒,更不可能掌兵。即便有那麼一兩個活到高平陵之變,也無法對司馬懿構成任何威脅。司馬懿敢弄死曹彪就是明證。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和司馬家的人,基本控制了曹魏。而曹操健在的兒子因為手裡沒有軍隊,也沒有權力,自然幹不過司馬懿,無法阻止司馬懿。

至於曹操那些大部分已經死在了司馬懿前頭兒子們,更不可能阻止司馬懿了。人都死了,還怎麼阻止???

陆弃
2019-05-29

不是曹操的兒子們無能,而是奪權的司馬懿老賊太長壽,從公元179到251活了整整72年。自從曹丕、曹睿死後司馬懿就一直牢牢把控朝政大權,曹操的五個嫡子都沒有司馬懿活的長。

不是曹操的兒子們無能,而是奪權的司馬懿老賊太長壽,從公元179到251活了整整72年。自從曹丕、曹睿死後司馬懿就一直牢牢把控朝政大權,曹操的五個嫡子都沒有司馬懿活的長。

先說曹昂,曹昂是曹操的長子,史書說他性格剛膽謙和,非常受曹操喜愛。公元197年,張繡投降了曹操,結果曹操居然納了張繡叔叔的老婆為妾,遭到其怨恨兵趁夜偷襲,曹操戰敗,曹昂為救父親曹操,與典韋一起斷後戰死沙場。如果不是曹昂戰死,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曹昂應當繼位,而司馬懿與曹丕交好不可能得到重用。

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英明神武可惜繼位的時間太短了,雖曹操說過遺言要小心司馬懿,但曹丕僅在位僅6年在公元226年就死了。

不是曹操的兒子們無能,而是奪權的司馬懿老賊太長壽,從公元179到251活了整整72年。自從曹丕、曹睿死後司馬懿就一直牢牢把控朝政大權,曹操的五個嫡子都沒有司馬懿活的長。

先說曹昂,曹昂是曹操的長子,史書說他性格剛膽謙和,非常受曹操喜愛。公元197年,張繡投降了曹操,結果曹操居然納了張繡叔叔的老婆為妾,遭到其怨恨兵趁夜偷襲,曹操戰敗,曹昂為救父親曹操,與典韋一起斷後戰死沙場。如果不是曹昂戰死,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曹昂應當繼位,而司馬懿與曹丕交好不可能得到重用。

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英明神武可惜繼位的時間太短了,雖曹操說過遺言要小心司馬懿,但曹丕僅在位僅6年在公元226年就死了。

最有名曹操的兒子曹植,寫下著名的七步詩,因為和曹丕競爭儲位失敗,被迫當了一個閒散的王爺,在公元232年鬱鬱而終。

曹彰是曹操最勇猛的兒子,是一員猛將,曾經對曹操說:立志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名將名揚天下。曹操在時就經常帶兵東征西討立下不少功勞,最有名的是征討烏桓,卻不幸比他的哥哥們死的都早。可惜公元223年就因病逝世,如果曹彰不死司馬懿更不不敢奪權。

不是曹操的兒子們無能,而是奪權的司馬懿老賊太長壽,從公元179到251活了整整72年。自從曹丕、曹睿死後司馬懿就一直牢牢把控朝政大權,曹操的五個嫡子都沒有司馬懿活的長。

先說曹昂,曹昂是曹操的長子,史書說他性格剛膽謙和,非常受曹操喜愛。公元197年,張繡投降了曹操,結果曹操居然納了張繡叔叔的老婆為妾,遭到其怨恨兵趁夜偷襲,曹操戰敗,曹昂為救父親曹操,與典韋一起斷後戰死沙場。如果不是曹昂戰死,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曹昂應當繼位,而司馬懿與曹丕交好不可能得到重用。

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英明神武可惜繼位的時間太短了,雖曹操說過遺言要小心司馬懿,但曹丕僅在位僅6年在公元226年就死了。

最有名曹操的兒子曹植,寫下著名的七步詩,因為和曹丕競爭儲位失敗,被迫當了一個閒散的王爺,在公元232年鬱鬱而終。

曹彰是曹操最勇猛的兒子,是一員猛將,曾經對曹操說:立志要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名將名揚天下。曹操在時就經常帶兵東征西討立下不少功勞,最有名的是征討烏桓,卻不幸比他的哥哥們死的都早。可惜公元223年就因病逝世,如果曹彰不死司馬懿更不不敢奪權。

而曹操的其他的兒子由於是庶出根本得不到重用,只能作為一個閒散的王爺,面對司馬懿的奪權行動根本毫無辦法。

历史小地主
2019-07-02

曹操一生有二十個兒子,可是卻沒能抵擋住司馬懿篡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不解,而且當時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後代,他們割據一方也有兵權為什麼不出面阻止,眼睜睜看著權利被司馬懿奪走。實際上導致這種結局和曹丕有直接關係,下面就來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為。

曹操一生有二十個兒子,可是卻沒能抵擋住司馬懿篡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不解,而且當時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後代,他們割據一方也有兵權為什麼不出面阻止,眼睜睜看著權利被司馬懿奪走。實際上導致這種結局和曹丕有直接關係,下面就來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為。

曹操在世時,他本來屬意的是曹植,也就是說他本想要讓曹植來接班的,可是當時卻沒有,這主要是因為曹丕有司馬懿等人的幫助,而且曹植雖然得到了曹操的看重,但是曹植的行為不符合當繼承人的標準,後來曹植還犯下了一個大錯,導致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時的曹丕才有機會繼位。因此可以說曹丕幸運,也可以說是曹植自己作死。

曹操一生有二十個兒子,可是卻沒能抵擋住司馬懿篡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不解,而且當時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後代,他們割據一方也有兵權為什麼不出面阻止,眼睜睜看著權利被司馬懿奪走。實際上導致這種結局和曹丕有直接關係,下面就來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為。

曹操在世時,他本來屬意的是曹植,也就是說他本想要讓曹植來接班的,可是當時卻沒有,這主要是因為曹丕有司馬懿等人的幫助,而且曹植雖然得到了曹操的看重,但是曹植的行為不符合當繼承人的標準,後來曹植還犯下了一個大錯,導致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時的曹丕才有機會繼位。因此可以說曹丕幸運,也可以說是曹植自己作死。

登基後曹丕對於曹氏家族的這些兄弟們非常的忌憚,他開始下令將這些兄弟分封出去,他們都去封地當藩王,而且曹丕為了握住手中的權利,他還下令所有的藩王不可以隨便入京師,如果曹丕要召見他們自會下旨,如果藩王私自入京師曹丕也不會相見。當然有的藩王不信邪,非要來見曹丕,比如曹彰就試過,只不過曹彰入京師後,曹丕就一直避開不見,讓曹彰很沒面子,而且回去就被氣死了。當時曹丕也不讓這些藩王擁有大量的兵權,派給這些藩王的護衛軍都是老弱病殘,不要說戰鬥力,就是作為護衛軍都勉強夠格,所以這樣弱的兵力根本就無法抵抗司馬懿篡位爭權奪權。

曹操一生有二十個兒子,可是卻沒能抵擋住司馬懿篡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不解,而且當時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後代,他們割據一方也有兵權為什麼不出面阻止,眼睜睜看著權利被司馬懿奪走。實際上導致這種結局和曹丕有直接關係,下面就來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為。

曹操在世時,他本來屬意的是曹植,也就是說他本想要讓曹植來接班的,可是當時卻沒有,這主要是因為曹丕有司馬懿等人的幫助,而且曹植雖然得到了曹操的看重,但是曹植的行為不符合當繼承人的標準,後來曹植還犯下了一個大錯,導致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時的曹丕才有機會繼位。因此可以說曹丕幸運,也可以說是曹植自己作死。

登基後曹丕對於曹氏家族的這些兄弟們非常的忌憚,他開始下令將這些兄弟分封出去,他們都去封地當藩王,而且曹丕為了握住手中的權利,他還下令所有的藩王不可以隨便入京師,如果曹丕要召見他們自會下旨,如果藩王私自入京師曹丕也不會相見。當然有的藩王不信邪,非要來見曹丕,比如曹彰就試過,只不過曹彰入京師後,曹丕就一直避開不見,讓曹彰很沒面子,而且回去就被氣死了。當時曹丕也不讓這些藩王擁有大量的兵權,派給這些藩王的護衛軍都是老弱病殘,不要說戰鬥力,就是作為護衛軍都勉強夠格,所以這樣弱的兵力根本就無法抵抗司馬懿篡位爭權奪權。

另外曹丕也擔心這些藩王在封地熟悉後勢力越來越大,所以經常下令調任,大部分藩王都無法在一個地方久留。但是在這些藩王中也有一個特殊例子,他就是曹宇,曹宇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實際上就在於曹宇對曹叡很好,因此在曹丕之後曹叡順利繼位時,曹叡讓曹宇可以入京為官,但是這和曹丕沒有關係。

曹操一生有二十個兒子,可是卻沒能抵擋住司馬懿篡位,這一點確實讓人們感到不解,而且當時很多藩王都是曹氏家族的後代,他們割據一方也有兵權為什麼不出面阻止,眼睜睜看著權利被司馬懿奪走。實際上導致這種結局和曹丕有直接關係,下面就來看一下曹丕的所作所為。

曹操在世時,他本來屬意的是曹植,也就是說他本想要讓曹植來接班的,可是當時卻沒有,這主要是因為曹丕有司馬懿等人的幫助,而且曹植雖然得到了曹操的看重,但是曹植的行為不符合當繼承人的標準,後來曹植還犯下了一個大錯,導致他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而此時的曹丕才有機會繼位。因此可以說曹丕幸運,也可以說是曹植自己作死。

登基後曹丕對於曹氏家族的這些兄弟們非常的忌憚,他開始下令將這些兄弟分封出去,他們都去封地當藩王,而且曹丕為了握住手中的權利,他還下令所有的藩王不可以隨便入京師,如果曹丕要召見他們自會下旨,如果藩王私自入京師曹丕也不會相見。當然有的藩王不信邪,非要來見曹丕,比如曹彰就試過,只不過曹彰入京師後,曹丕就一直避開不見,讓曹彰很沒面子,而且回去就被氣死了。當時曹丕也不讓這些藩王擁有大量的兵權,派給這些藩王的護衛軍都是老弱病殘,不要說戰鬥力,就是作為護衛軍都勉強夠格,所以這樣弱的兵力根本就無法抵抗司馬懿篡位爭權奪權。

另外曹丕也擔心這些藩王在封地熟悉後勢力越來越大,所以經常下令調任,大部分藩王都無法在一個地方久留。但是在這些藩王中也有一個特殊例子,他就是曹宇,曹宇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實際上就在於曹宇對曹叡很好,因此在曹丕之後曹叡順利繼位時,曹叡讓曹宇可以入京為官,但是這和曹丕沒有關係。

司馬懿可以篡位成功,和曹丕在位時對藩王的嚴加管控有關係,藩王們沒有足夠的兵力,因此無法阻止司馬懿。其次司馬懿本身就有才能,而且他還得到了曹丕的重用,這就為司馬懿的篡位打下了基礎。也許曹丕沒有想到,他對自己兄弟的防範居然為外人提供了可乘之機,自己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

历史是什么
2019-06-23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再說說曹爽,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曹真的父親是曹邵。曹邵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後來不幸戰死。這個時候曹真年幼,於是曹操就收養了他。

曹真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當時曹氏宗親中非常重要的將領。所以曹丕才會在臨終之前託付他為輔政大臣。

太和五年,曹真在主持伐蜀失敗後病死。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曹爽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再說說曹爽,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曹真的父親是曹邵。曹邵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後來不幸戰死。這個時候曹真年幼,於是曹操就收養了他。

曹真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當時曹氏宗親中非常重要的將領。所以曹丕才會在臨終之前託付他為輔政大臣。

太和五年,曹真在主持伐蜀失敗後病死。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曹爽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曹爽很早的時候就和魏明帝曹叡關係很好。所以曹真死後,曹爽以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爵位。曹叡對曹爽非常信任,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曹爽成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軍事。

曹爽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又成為了侍中,並且還改封武安侯。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也成為列侯。可見,這個時候曹爽的兄弟在朝中的軍政大權是完全強於司馬懿的。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再說說曹爽,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曹真的父親是曹邵。曹邵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後來不幸戰死。這個時候曹真年幼,於是曹操就收養了他。

曹真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當時曹氏宗親中非常重要的將領。所以曹丕才會在臨終之前託付他為輔政大臣。

太和五年,曹真在主持伐蜀失敗後病死。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曹爽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曹爽很早的時候就和魏明帝曹叡關係很好。所以曹真死後,曹爽以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爵位。曹叡對曹爽非常信任,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曹爽成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軍事。

曹爽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又成為了侍中,並且還改封武安侯。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也成為列侯。可見,這個時候曹爽的兄弟在朝中的軍政大權是完全強於司馬懿的。

不過曹爽這個人能力實在是不行。他和曹叡年紀相差不大,從政年齡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可是曹爽卻沒有什麼政績,反而驕奢淫逸。同為曹氏宗親的曹羲甚至都多次勸告曹爽。

在和司馬懿的政治鬥爭中,曹爽不懂政治、不懂軍事、不懂經濟,缺乏實際的辦事能力,只知享樂,誇誇其談。

以這樣的人作為輔助大臣,哪怕沒有司馬懿,曹氏政權也是長久不了。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再說說曹爽,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曹真的父親是曹邵。曹邵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後來不幸戰死。這個時候曹真年幼,於是曹操就收養了他。

曹真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當時曹氏宗親中非常重要的將領。所以曹丕才會在臨終之前託付他為輔政大臣。

太和五年,曹真在主持伐蜀失敗後病死。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曹爽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曹爽很早的時候就和魏明帝曹叡關係很好。所以曹真死後,曹爽以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爵位。曹叡對曹爽非常信任,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曹爽成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軍事。

曹爽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又成為了侍中,並且還改封武安侯。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也成為列侯。可見,這個時候曹爽的兄弟在朝中的軍政大權是完全強於司馬懿的。

不過曹爽這個人能力實在是不行。他和曹叡年紀相差不大,從政年齡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可是曹爽卻沒有什麼政績,反而驕奢淫逸。同為曹氏宗親的曹羲甚至都多次勸告曹爽。

在和司馬懿的政治鬥爭中,曹爽不懂政治、不懂軍事、不懂經濟,缺乏實際的辦事能力,只知享樂,誇誇其談。

以這樣的人作為輔助大臣,哪怕沒有司馬懿,曹氏政權也是長久不了。

在和司馬懿早期的權力鬥爭中,曹爽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架空了司馬懿。他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實際上奪取了司馬懿實際的權力。

大權在握的曹爽權傾朝野,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迅速走向腐化。同時在政治軍事上,曹爽伐蜀失敗,改革搞得一塌糊塗,所以這才給了司馬懿可趁之機。

實際上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司馬懿的威脅,只可惜當時的曹爽根本聽不進意見,否則司馬懿哪有機會翻身?

哪怕當時司馬懿發動了政變,實際上形勢也是對曹爽有利的。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取曹魏的大權,最關鍵的原因實際上是曹爽的無能。

首先來看司馬懿這個人。建安十三年他被曹操任用以後,就成為了曹操的謀臣。後來,在曹操的繼任者鬥爭中,他選擇站在曹丕這邊,擔任曹丕的中庶子。

司馬懿深得曹丕的信任,他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成為了曹丕的心腹大臣。

後來曹丕駕崩,司馬懿被委以重任,與曹真、陳群、曹休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從這裡可以看出,四個輔佐大臣中有兩個是曹氏宗親,當時司馬懿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

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這個時候立下了赫赫功勞,他成功抗拒了蜀國、吳國,並且還平定遼東。可以說司馬懿這個時候是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

後世的人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很好,可是那個時候司馬懿絕對是魏國中的能臣。他是傑出的軍事家,領導了很多戰爭,同時還實行了很多有利於老百姓的善政。所以司馬懿在當時是非常得人心的。

曹叡駕崩以後,司馬懿和曹爽共同執政。可見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地位有上升了不少。

再說說曹爽,曹爽的父親是曹真,曹真的父親是曹邵。曹邵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後來不幸戰死。這個時候曹真年幼,於是曹操就收養了他。

曹真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是當時曹氏宗親中非常重要的將領。所以曹丕才會在臨終之前託付他為輔政大臣。

太和五年,曹真在主持伐蜀失敗後病死。這個時候他的兒子曹爽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曹爽很早的時候就和魏明帝曹叡關係很好。所以曹真死後,曹爽以長子的身份繼承了爵位。曹叡對曹爽非常信任,所以在他臨終的時候曹爽成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軍事。

曹爽成為輔政大臣以後,又成為了侍中,並且還改封武安侯。曹爽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也成為列侯。可見,這個時候曹爽的兄弟在朝中的軍政大權是完全強於司馬懿的。

不過曹爽這個人能力實在是不行。他和曹叡年紀相差不大,從政年齡差不多有二十多年了。可是曹爽卻沒有什麼政績,反而驕奢淫逸。同為曹氏宗親的曹羲甚至都多次勸告曹爽。

在和司馬懿的政治鬥爭中,曹爽不懂政治、不懂軍事、不懂經濟,缺乏實際的辦事能力,只知享樂,誇誇其談。

以這樣的人作為輔助大臣,哪怕沒有司馬懿,曹氏政權也是長久不了。

在和司馬懿早期的權力鬥爭中,曹爽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架空了司馬懿。他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實際上奪取了司馬懿實際的權力。

大權在握的曹爽權傾朝野,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乎所以,迅速走向腐化。同時在政治軍事上,曹爽伐蜀失敗,改革搞得一塌糊塗,所以這才給了司馬懿可趁之機。

實際上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司馬懿的威脅,只可惜當時的曹爽根本聽不進意見,否則司馬懿哪有機會翻身?

哪怕當時司馬懿發動了政變,實際上形勢也是對曹爽有利的。

大司農桓範是個很有才能的人。司馬懿發動政變以後,桓範勸說曹爽護送皇帝去許昌,召集各地兵馬護駕,再以叛逆的罪名討伐司馬懿。

曹丕立下制度,太后不得干政,所以司馬懿借太后的名義,從道理上是講不通的。更何況皇帝曹芳還在曹爽手裡,完全是名正言順。

只可惜曹爽不採納他的意見,竟然天真的相信司馬懿會放過自己。只要他投降,司馬懿會讓他歸隱,做個無權無勢的有錢人,逍遙的過完下半生。

當然最終的結果司馬家穩定大局以後,曹爽這些投降的人被夷滅了三族。很多已經出嫁多年的女子,都連坐處死。

90后进化论
2019-06-21

曹魏在曹丕手上建國三十幾年就亡國的原因就要從立國後的統治者分析,這裡小編主要講講比較重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大將軍曹爽,實際上曹爽被誅殺後,司馬家已經成為了曹魏實際的掌權者,後面的皇帝也不用去講了。


魏文帝曹丕

曹魏在曹丕手上建國三十幾年就亡國的原因就要從立國後的統治者分析,這裡小編主要講講比較重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大將軍曹爽,實際上曹爽被誅殺後,司馬家已經成為了曹魏實際的掌權者,後面的皇帝也不用去講了。


魏文帝曹丕

曹操在世期間一直沒有稱帝,所說權利、實力都可以說是皇帝了,但曹操還是沒有稱帝,曹操實際上是法家治國和諸葛亮一樣,通過法律來約束國家,好處是公平能使國家上下一心,國家實力會得到提升,相對的曹操後期同樣也會被法家治國所約束,所以後期才會殺了孔融,士族群體如果是在完全公平下也會去支持,如果還是法家治國的基礎下曹操成了皇帝,意味著士族的利益更加沒法保證。曹丕接替曹操後實行九品中正制實際上就是保證了士族的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丕才能快速的接替東漢政權建立曹魏,但同時實際上也為曹魏的亡國埋下隱患。因為這樣意味著士族的勢力會不斷增強,曹丕執政時還使用士族去打壓宗親,實際上更一步提升了士族的實力。後期的曹丕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曹丕的在位時間太短,把這個難題和隱患留給了兒子曹叡。


魏明帝曹叡

曹魏在曹丕手上建國三十幾年就亡國的原因就要從立國後的統治者分析,這裡小編主要講講比較重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大將軍曹爽,實際上曹爽被誅殺後,司馬家已經成為了曹魏實際的掌權者,後面的皇帝也不用去講了。


魏文帝曹丕

曹操在世期間一直沒有稱帝,所說權利、實力都可以說是皇帝了,但曹操還是沒有稱帝,曹操實際上是法家治國和諸葛亮一樣,通過法律來約束國家,好處是公平能使國家上下一心,國家實力會得到提升,相對的曹操後期同樣也會被法家治國所約束,所以後期才會殺了孔融,士族群體如果是在完全公平下也會去支持,如果還是法家治國的基礎下曹操成了皇帝,意味著士族的利益更加沒法保證。曹丕接替曹操後實行九品中正制實際上就是保證了士族的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丕才能快速的接替東漢政權建立曹魏,但同時實際上也為曹魏的亡國埋下隱患。因為這樣意味著士族的勢力會不斷增強,曹丕執政時還使用士族去打壓宗親,實際上更一步提升了士族的實力。後期的曹丕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曹丕的在位時間太短,把這個難題和隱患留給了兒子曹叡。


魏明帝曹叡

曹叡上位後,士族的更加凸顯,宗親明顯的能力更不上,士族人才輩出,逐漸在曹叡時代掌握了政治、軍事權利。曹叡也和他爸一樣短命,死的時候接替他的曹芳才8歲,只能安排廢柴曹爽輔政。


大將軍曹爽

曹魏在曹丕手上建國三十幾年就亡國的原因就要從立國後的統治者分析,這裡小編主要講講比較重要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大將軍曹爽,實際上曹爽被誅殺後,司馬家已經成為了曹魏實際的掌權者,後面的皇帝也不用去講了。


魏文帝曹丕

曹操在世期間一直沒有稱帝,所說權利、實力都可以說是皇帝了,但曹操還是沒有稱帝,曹操實際上是法家治國和諸葛亮一樣,通過法律來約束國家,好處是公平能使國家上下一心,國家實力會得到提升,相對的曹操後期同樣也會被法家治國所約束,所以後期才會殺了孔融,士族群體如果是在完全公平下也會去支持,如果還是法家治國的基礎下曹操成了皇帝,意味著士族的利益更加沒法保證。曹丕接替曹操後實行九品中正制實際上就是保證了士族的利益,得到了士族的支持,曹丕才能快速的接替東漢政權建立曹魏,但同時實際上也為曹魏的亡國埋下隱患。因為這樣意味著士族的勢力會不斷增強,曹丕執政時還使用士族去打壓宗親,實際上更一步提升了士族的實力。後期的曹丕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曹丕的在位時間太短,把這個難題和隱患留給了兒子曹叡。


魏明帝曹叡

曹叡上位後,士族的更加凸顯,宗親明顯的能力更不上,士族人才輩出,逐漸在曹叡時代掌握了政治、軍事權利。曹叡也和他爸一樣短命,死的時候接替他的曹芳才8歲,只能安排廢柴曹爽輔政。


大將軍曹爽

曹家政權在曹爽手上完完全全被司馬家接替了,這個階段宗族勢力已經完全不足以壓制士族力量了,加上曹爽個人能力的確太差,最終被司馬懿誅滅,從而奪取曹魏最高政權。


總結一下:

曹魏的滅亡一方面是士族與宗族勢力的無法平衡,另一方面就是曹魏運勢不好,曹操之後幾位君主都死的太早,掌權的宗族實力又不足夠穩定政局。少帝權臣,這樣的國家滅亡快也很正常。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27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勢力相當龐大。但是後來,整個曹魏政權卻給司馬家族輕鬆奪去。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疑問:曹操既然那麼多兒子,眼看著曹魏江山逐漸衰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一步步蠶食,乃至於最後被司馬炎奪位。難道曹操的那些兒子們,就沒有一個站出來與司馬家族搏鬥的嗎?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勢力相當龐大。但是後來,整個曹魏政權卻給司馬家族輕鬆奪去。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疑問:曹操既然那麼多兒子,眼看著曹魏江山逐漸衰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一步步蠶食,乃至於最後被司馬炎奪位。難道曹操的那些兒子們,就沒有一個站出來與司馬家族搏鬥的嗎?

(曹操像)

在司馬家族奪權的過程中,也不能說曹操的兒子們沒有發過聲音,但所發出的聲音,卻相當孱弱。

當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打敗曹爽,奪取魏國的朝政以後,司空王凌曾與侄兒令狐愚聯合起來,想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擁戴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繼位。但是這場政變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司馬懿給扼殺了。王凌自殺,曹彪也被司馬懿逼迫自殺。

曹操的兒子第二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司馬師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想廢掉司馬師,結果政變還是沒有發生,就被司馬師給破滅的。當時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想立曹操的兒子、彭城王曹據為皇帝,只是因為郭太后反對,最後才改立曹髦為皇帝。

在這裡,曹操的兒子雖然發了聲,但卻已經完全依附在司馬家族身上了。

曹操的兒子第三次出現在歷史上,是曹髦實在忍受不了“司馬昭之心”,所以莽撞地帶著侍衛前往刺殺司馬昭,最終被司馬昭的部下反殺。曹髦死後,司馬昭把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為皇帝。不過這個曹奐也不過就是有一個傀儡皇帝,最終被司馬炎給奪位。曹宇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一直沒發過聲。

從以上曹操兒子們,在司馬家族奪位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來看,實在是太可憐了。要麼被別人作為棋子用來打擊司馬家族,要麼自己倒向司馬家族,要麼完全成為司馬家族的傀儡……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勢力相當龐大。但是後來,整個曹魏政權卻給司馬家族輕鬆奪去。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疑問:曹操既然那麼多兒子,眼看著曹魏江山逐漸衰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一步步蠶食,乃至於最後被司馬炎奪位。難道曹操的那些兒子們,就沒有一個站出來與司馬家族搏鬥的嗎?

(曹操像)

在司馬家族奪權的過程中,也不能說曹操的兒子們沒有發過聲音,但所發出的聲音,卻相當孱弱。

當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打敗曹爽,奪取魏國的朝政以後,司空王凌曾與侄兒令狐愚聯合起來,想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擁戴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繼位。但是這場政變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司馬懿給扼殺了。王凌自殺,曹彪也被司馬懿逼迫自殺。

曹操的兒子第二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司馬師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想廢掉司馬師,結果政變還是沒有發生,就被司馬師給破滅的。當時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想立曹操的兒子、彭城王曹據為皇帝,只是因為郭太后反對,最後才改立曹髦為皇帝。

在這裡,曹操的兒子雖然發了聲,但卻已經完全依附在司馬家族身上了。

曹操的兒子第三次出現在歷史上,是曹髦實在忍受不了“司馬昭之心”,所以莽撞地帶著侍衛前往刺殺司馬昭,最終被司馬昭的部下反殺。曹髦死後,司馬昭把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為皇帝。不過這個曹奐也不過就是有一個傀儡皇帝,最終被司馬炎給奪位。曹宇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一直沒發過聲。

從以上曹操兒子們,在司馬家族奪位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來看,實在是太可憐了。要麼被別人作為棋子用來打擊司馬家族,要麼自己倒向司馬家族,要麼完全成為司馬家族的傀儡……

(曹髦)

那麼,曹操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表現呢?

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被自家皇帝削奪權力。

曹操的兒子們雖然很多,但是他們手中卻沒有掌控著什麼權力。為什麼沒有掌控什麼權力呢?這都是被曹丕、曹叡父子不斷削奪的結果。

由於以曹丕、曹植為代表的曹操兒子們,曾經激烈地爭奪過儲位。因此,曹丕上臺以後,對曹植以及曹操的其他兒子們都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打擊的辦法就是不讓他們獲得兵權,儘量不讓他們在朝中任職,而且反覆進行徙封。這樣一來,曹操兒子們幾乎就沒有人能掌握朝中大權。手中沒有權力,他們就像平常人一樣,又能幹什麼呢?

曹丕去世的時候,給曹叡選了四個輔政大臣,其中曹真、曹休兩個姓曹。但他們都不是曹操的兒子,只不過是宗室人員而已。

曹叡上臺後,繼續執行他爹的政策,後來在給曹芳選輔政大臣的時候,也選了一個姓曹的曹爽。但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也與曹操的兒子們沒有關係。

曹操一生有25個兒子,勢力相當龐大。但是後來,整個曹魏政權卻給司馬家族輕鬆奪去。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疑問:曹操既然那麼多兒子,眼看著曹魏江山逐漸衰落,被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一步步蠶食,乃至於最後被司馬炎奪位。難道曹操的那些兒子們,就沒有一個站出來與司馬家族搏鬥的嗎?

(曹操像)

在司馬家族奪權的過程中,也不能說曹操的兒子們沒有發過聲音,但所發出的聲音,卻相當孱弱。

當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打敗曹爽,奪取魏國的朝政以後,司空王凌曾與侄兒令狐愚聯合起來,想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擁戴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繼位。但是這場政變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司馬懿給扼殺了。王凌自殺,曹彪也被司馬懿逼迫自殺。

曹操的兒子第二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司馬師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曹芳聯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想廢掉司馬師,結果政變還是沒有發生,就被司馬師給破滅的。當時司馬師廢掉曹芳後,想立曹操的兒子、彭城王曹據為皇帝,只是因為郭太后反對,最後才改立曹髦為皇帝。

在這裡,曹操的兒子雖然發了聲,但卻已經完全依附在司馬家族身上了。

曹操的兒子第三次出現在歷史上,是曹髦實在忍受不了“司馬昭之心”,所以莽撞地帶著侍衛前往刺殺司馬昭,最終被司馬昭的部下反殺。曹髦死後,司馬昭把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為皇帝。不過這個曹奐也不過就是有一個傀儡皇帝,最終被司馬炎給奪位。曹宇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一直沒發過聲。

從以上曹操兒子們,在司馬家族奪位的過程中留下的痕跡來看,實在是太可憐了。要麼被別人作為棋子用來打擊司馬家族,要麼自己倒向司馬家族,要麼完全成為司馬家族的傀儡……

(曹髦)

那麼,曹操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表現呢?

我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被自家皇帝削奪權力。

曹操的兒子們雖然很多,但是他們手中卻沒有掌控著什麼權力。為什麼沒有掌控什麼權力呢?這都是被曹丕、曹叡父子不斷削奪的結果。

由於以曹丕、曹植為代表的曹操兒子們,曾經激烈地爭奪過儲位。因此,曹丕上臺以後,對曹植以及曹操的其他兒子們都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打擊的辦法就是不讓他們獲得兵權,儘量不讓他們在朝中任職,而且反覆進行徙封。這樣一來,曹操兒子們幾乎就沒有人能掌握朝中大權。手中沒有權力,他們就像平常人一樣,又能幹什麼呢?

曹丕去世的時候,給曹叡選了四個輔政大臣,其中曹真、曹休兩個姓曹。但他們都不是曹操的兒子,只不過是宗室人員而已。

曹叡上臺後,繼續執行他爹的政策,後來在給曹芳選輔政大臣的時候,也選了一個姓曹的曹爽。但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也與曹操的兒子們沒有關係。

(司馬懿)

二、被自家宗室排擠打擊。

曹操的兒子們,除了被曹丕、曹叡削奪權力外,他們也被自家宗室排擠打擊。曹爽為了掌控曹魏的權力,有意地壓制曹操的兒子們,而是把自己的兩個兒子安排在最重要的崗位上。可惜最後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網打盡。

司馬師曾想立曹操的兒子曹據為皇帝。但是,郭太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對立曹據為皇帝。因為這樣一來,他本來是太后,一下就成了侄兒媳婦了。這樣,曹操的兒子最終沒能站上歷史舞臺。

三、被司馬家族限制監視。

曹操的兒子們,除了被自家人打擊外,還有來自司馬家族的打擊。在王凌企圖擁戴曹彪的事件發生後,司馬懿害怕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晉書》曾記載“(司馬懿)悉錄魏諸王公置於鄴,命有司監察,不得交關”,也就是說,把曹魏家的諸王(當然也包括曹操的兒子們)都遷回來,安置在鄴城,派人專門監視起來。

這樣一來,曹操的兒子們都在司馬家族的掌控之下,他們當然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遗产君
2019-02-20

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有能力、有實力和司馬懿相抗衡、相提並論的那些兒子們都不長命,長子曹昂等人早期戰死,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其他幾個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來的本來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吸取了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對待自己的兄弟無情的打壓,防止他們勢力強大,也按照曹操臨終囑咐提防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也是夾著尾巴做人;

曹叡繼位後同樣是嚴防宗族藩王,不給他們任何幻想的機會,這樣曹魏政權實質上只是個空架子,此消彼長,司馬懿的勢力卻在快速地膨脹,司馬懿擁有兵權多年,大多是武將都效忠於他。

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有能力、有實力和司馬懿相抗衡、相提並論的那些兒子們都不長命,長子曹昂等人早期戰死,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其他幾個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來的本來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吸取了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對待自己的兄弟無情的打壓,防止他們勢力強大,也按照曹操臨終囑咐提防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也是夾著尾巴做人;

曹叡繼位後同樣是嚴防宗族藩王,不給他們任何幻想的機會,這樣曹魏政權實質上只是個空架子,此消彼長,司馬懿的勢力卻在快速地膨脹,司馬懿擁有兵權多年,大多是武將都效忠於他。


曹叡臨終前託孤,要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曹芳,但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獨攬朝政,司馬懿就裝病閒賦在家靜觀朝中局勢,而曹爽則趁機賣官鬻爵,中飽私囊,朝政搞得一團糟,大臣們怨氣沖天。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帶著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時,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陽,於是曹魏的大權落入了司馬懿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家勢力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數藩王早已死去,剩下的藩王又無兵無將,怎麼和司馬懿抗衡,司馬懿雖然奪取成功,但並沒有廢除曹魏政權,他一向老謀深算、謹小慎微,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他一直沒有稱帝,他也告誡他的兩個兒子也不要稱帝。


司馬懿奪權後,曹氏後代雖然勢單力薄,但是還是有價值的,司馬懿去世後,他的長子司馬師繼承權力,後來廢除曹芳,立幼皇帝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不料曹髦不想當傀儡皇帝,於甘露五年率領從僕一百多人討伐司馬家,然而卻以失敗告終,曹髦也被武士所弒,年僅20歲。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實際上也是司馬家的傀儡而已。

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有能力、有實力和司馬懿相抗衡、相提並論的那些兒子們都不長命,長子曹昂等人早期戰死,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其他幾個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來的本來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吸取了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對待自己的兄弟無情的打壓,防止他們勢力強大,也按照曹操臨終囑咐提防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也是夾著尾巴做人;

曹叡繼位後同樣是嚴防宗族藩王,不給他們任何幻想的機會,這樣曹魏政權實質上只是個空架子,此消彼長,司馬懿的勢力卻在快速地膨脹,司馬懿擁有兵權多年,大多是武將都效忠於他。


曹叡臨終前託孤,要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曹芳,但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獨攬朝政,司馬懿就裝病閒賦在家靜觀朝中局勢,而曹爽則趁機賣官鬻爵,中飽私囊,朝政搞得一團糟,大臣們怨氣沖天。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帶著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時,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陽,於是曹魏的大權落入了司馬懿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家勢力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數藩王早已死去,剩下的藩王又無兵無將,怎麼和司馬懿抗衡,司馬懿雖然奪取成功,但並沒有廢除曹魏政權,他一向老謀深算、謹小慎微,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他一直沒有稱帝,他也告誡他的兩個兒子也不要稱帝。


司馬懿奪權後,曹氏後代雖然勢單力薄,但是還是有價值的,司馬懿去世後,他的長子司馬師繼承權力,後來廢除曹芳,立幼皇帝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不料曹髦不想當傀儡皇帝,於甘露五年率領從僕一百多人討伐司馬家,然而卻以失敗告終,曹髦也被武士所弒,年僅20歲。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實際上也是司馬家的傀儡而已。
鹹熙二年八月初九,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相國之位,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史稱晉武帝,魏國自此滅亡,曹奐被廢為陳留王,不過雖然被廢,但其地位待遇都還可以,可以說是歷史上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族所替代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要想守住江山,聰明還不是主要的,必須要長壽,曹家人首先在壽命上就輸給了司馬家族,曹丕、曹叡等人壽命都很短,而司馬懿活到了73歲,熬死了幾代曹魏的皇帝,曹魏是有那個福卻沒有那個命。

三國時期的中國戰火紛飛,熱鬧非凡,尤其是曹操最為厲害,他不僅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而且妻妾眾多,他這一生有很多兒子,足足 有二十五個,這麼多的兒子,優秀的也不少,為何曹魏政權僅僅維持了三十多年就被司馬懿給奪了權呢?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少,有能力、有實力和司馬懿相抗衡、相提並論的那些兒子們都不長命,長子曹昂等人早期戰死,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其他幾個有能力的也早早就不在了。

活下來的本來就不多,而曹丕上位之後,吸取了七國之亂和外戚干政的教訓,防範曹氏宗族簡直比防賊還嚴密。對待自己的兄弟無情的打壓,防止他們勢力強大,也按照曹操臨終囑咐提防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也是夾著尾巴做人;

曹叡繼位後同樣是嚴防宗族藩王,不給他們任何幻想的機會,這樣曹魏政權實質上只是個空架子,此消彼長,司馬懿的勢力卻在快速地膨脹,司馬懿擁有兵權多年,大多是武將都效忠於他。


曹叡臨終前託孤,要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曹芳,但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獨攬朝政,司馬懿就裝病閒賦在家靜觀朝中局勢,而曹爽則趁機賣官鬻爵,中飽私囊,朝政搞得一團糟,大臣們怨氣沖天。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帶著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掃墓時,突然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陽,於是曹魏的大權落入了司馬懿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家勢力幾乎沒有反抗的力量,大多數藩王早已死去,剩下的藩王又無兵無將,怎麼和司馬懿抗衡,司馬懿雖然奪取成功,但並沒有廢除曹魏政權,他一向老謀深算、謹小慎微,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輕舉妄動的,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他一直沒有稱帝,他也告誡他的兩個兒子也不要稱帝。


司馬懿奪權後,曹氏後代雖然勢單力薄,但是還是有價值的,司馬懿去世後,他的長子司馬師繼承權力,後來廢除曹芳,立幼皇帝高貴鄉公曹髦為帝,不料曹髦不想當傀儡皇帝,於甘露五年率領從僕一百多人討伐司馬家,然而卻以失敗告終,曹髦也被武士所弒,年僅20歲。司馬昭於是又立曹奐為帝,實際上也是司馬家的傀儡而已。
鹹熙二年八月初九,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繼任相國之位,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史稱晉武帝,魏國自此滅亡,曹奐被廢為陳留王,不過雖然被廢,但其地位待遇都還可以,可以說是歷史上亡國之君中最好的。

曹魏之所以被司馬家族所替代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要想守住江山,聰明還不是主要的,必須要長壽,曹家人首先在壽命上就輸給了司馬家族,曹丕、曹叡等人壽命都很短,而司馬懿活到了73歲,熬死了幾代曹魏的皇帝,曹魏是有那個福卻沒有那個命。


其二,曹魏的衰落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曹丕身上,當然這也與司馬懿的高明有關,當年曹操對於世子的選擇在曹丕與曹植之間猶豫不決,最終還是因為曹植之間作死,在司馬懿的幫助下,魏王之位落在了曹丕的身上,但是此舉還是給曹丕留下了極大的心裡陰影,導致曹丕繼位後對於兄弟們是百般防範,對於這些封王的兄弟,經常更換他們的封地,還限制他們的自由,更不能隨意離開封地,還嚴格控制王府侍從人數,至於兵權更是不可能的,正是曹丕對他兄弟們狠狠的打壓,到最後曹魏宗室的藩王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勢力去阻止司馬懿奪取政權,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司馬懿吞噬著魏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