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0 個回答
网闻博报
2019-05-30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一章,應結合上下文來全面理解老子哲學。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們通常所說的道,並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倫常理大道。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詞概念,也並不是世間萬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無以名狀,這就是看不見的無形之氣。萬物始生有名可稱,這就是看得見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無私的虛無境界,才能夠感知天倫常理大道。而從為我所用的現實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倫常理大道的運動變化規律。實有與虛無,原本同出於“道生一”之源,只是人們描述的名稱說法不同。這種“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稱為玄虛。玄虛而又玄虛,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氣象萬千的奧妙之源。

當然, 因為古漢語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所以讀書學習識文斷字就必須從斷句開始。而標點符號斷句不同,話語表達的原意就會大變。就《老子五千言》來講,兩千多年以來的後人註釋解讀版本眾說紛紜,就與章節劃分和斷句有直接關係。雖然說都是見仁見智一家之言,但也絕不能因此而模糊老子之道的原本真義。在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的口頭禪就是“知道不知道”,這便是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民族文化一脈相承。因此,不問道不求道不知道,就沒有資格談論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更沒有資格“傳道受業解惑”。

所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從“結繩記事”時代的“口傳心授”直到“甲骨文”和“竹書記年”,天倫常理大道早已經是“道可道非常道”了。再經“百家爭鳴”和“孔子刪詩書繩春秋”,乃至於“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克己復禮”,歷代官方修撰和認可的歷史文化經典則更是“名可名非常名”。儘管如此,就像“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中國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此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所謂“三皇五帝”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最初是產生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時代。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因此,從《五典》之“常道”,再到“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克己復禮”,此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常道”文化傳承,就必然是“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名可名非常名”。而今,我們要繼續正本清源尋根問道,就必須知道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與奴隸制小康社會“公私之變”的“道不同”。否則,就很難弄明白貪腐裸官公知精英“以人民名義”假公濟私的“名可名非常名”!

學以致用:什麼是“不養懶人”的“不勞動者不得食”?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在昔日長達三百萬年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人類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就進化出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有制社會文明。到了距今大約五千年前,因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自私物慾惡性膨脹,就導致了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這個“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食物鏈,就是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的“盜亦有道”。此所謂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公私之變”,就是“道為術之本”的“道不同”。自奴隸制小康社會到現代資本主義“錢奴制社會”,都是私有制社會“盜亦有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

進而言之,在原生態的動物世界,低級動物遵循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就形成了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自由競爭的金字塔型食物鏈。“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就是低級動物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的“術為道之用”。這種“牙齒爪子決定資源配置”的“按勞分配”,就是植物自然進行光合作用吸收能量,羊通過親自勞動吃草吸收能量而長肉,狼不親自勞動吃草卻直接吃羊肉而吸收能量。當然,狼必須親自捕食羊,這也可以稱為自食其力的勞動。

因此,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的金字塔型經濟食物鏈。“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同樣是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的“術為道之用”。從“冷兵器戰爭”到“貨幣貿易戰爭”和“反恐戰爭”的科技創新系統升級,只不過是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這種“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和“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的“按勞分配”,就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道可道非常道”。而衣冠禽獸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的理論創新,就是“不養懶人”的“不勞動者不得食”。此所謂“盜亦有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就是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天經地義”!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不知常妄作凶”,便是“公平競爭勝王敗寇”的“富可富非常富貴可貴非常貴”!

千年一嘆:不知道“高大上”咋好意思“裝高大上”?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術萬變而道不變。不求百行通,但求一行精。縱觀古今中外,鑽研哲學通天道,誰能超過老子?上兵伐謀知行合一,誰能勝過孫子?治國興邦變法維新,誰能超過商鞅?大國博弈制度創新,誰能蓋過秦始皇?吟詩作賦舞文弄墨,誰能超過李白?書法寫意龍飛鳳舞,誰能比肩王羲之?通俗小說感悟人生,誰能勝過曹雪芹?科技創新術業有專攻,誰能搞出“四大發明”卻不爭名不計較專利,而且也不屑作秀捐贈慈善公益?

有道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俱往矣,但問現代底層草根誰能夠不靠“拼爹”,僅憑個人“心之力”和一支筆抑強扶弱替天行道,最終卻能夠揮師百萬打敗世界霸主“紙老虎”?誰又能夠慎終追遠大公無私初心不改,身體力行鞠躬盡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日冲信息 黄
2019-01-13

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經。很多根據語義做了精彩的解讀。下面我將從形式化角度標新立異地解讀一下這段經典。請戴眼鏡的看官扶好眼鏡哈。

首先,重新的斷個句: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恆道和恆名

老子所說的恆道可以理解為邏輯上的公理。這段話告訴我們,能由其他規律推理出來的規律不是基本規律(公理)。比如,馬不全是白色的,可由黑馬是馬和黑馬不是白色推理出來,所以,不是一條基本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老子所說的恆名可以理解為邏輯上的概念。邏輯概念有內涵和外延,內涵是本質,外延是實例和範圍。這段話是說實例或範圍不是概念。比如,白馬可用白色和馬進行定義,因此,白馬不是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無和有的概念

老子把用無代表宇宙的開始,用有代表萬物之源。可以把無和有看成是兩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意義,於是無便代表了宇宙變化的基本規律,而有則代表了世間萬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歸納推理的原則

最後這一句是這一段的精華,這裡老子指出從具體事物歸納出共同特徵的方法叫玄,並指出反覆地歸納推理是發現普遍規律的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我使用形式化的方法,按照上下文一致的原則,分析了這段經典。其中,對道,名,無,有,玄作出了不同以往的理解。戴眼鏡的看官請查看一下眼鏡還在臉上嗎?

陈广逵
2019-11-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因循,沒有恆久不變的道;名字可以稱呼,沒有恆久不變的名稱。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因循,沒有永恆不變的道。第一個“道”是名詞,指客觀事物依循的軌跡,是人對自然規律的經驗認識和總結,是應該取法遵循的而不應違背和對抗的客觀存在的規律。第二個“道”用作動詞,沿道而行,因循。非,沒有。常,經常,恆久,經久不變。

名可名,非常名:名稱可以稱呼,沒有固定不變的名稱。具體事物總會消失的,它們的名字當然也跟著消失。前一個“名”為名詞,即“事物的名稱”;後一個“名”,用作動詞,命名,稱名,稱呼。

道就是客觀事物運行要因循的有形或無形的路,但沒有一條可以永遠因循的路;事物可以稱呼名字,但沒有永恆不變的名稱。

“道可道”通俗一些說就是“道可以當作道”,“名可名”通俗一些說就是“名可以當作名”;分別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取道”“名可以稱名”,分別再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著它走”,“名可以確定事物”“名可以稱呼”。

“非常道”就是“沒有永恆不變的道”,就是說道沒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大可不必教條地、機械地沿著它走。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道理一樣,“道”作為“路”雖然可以沿著它前行,但沒有永恆的路,沒有固定不變的因循模式:可以憑藉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側一些,也可以偏向右側一點;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為避免寒風背對著它倒著走……

再打個比方:航天器飛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軌跡,但是沒有永遠不變的軌跡。設計得很精確,不等於一成不變。飛機飛行、船隻航行要有航標,那只是飛行的參照,避免飛得離了譜,脫離了航線。這裡的“航線”就是“道”,就是飛行或航行依循的大致軌跡,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快一點、慢一點,飛行器或船隻大一點、小一點等等,沒有絕對的——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為什麼會出現“非常道”的情況呢?客觀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道”是動態的,要根據變化了的客觀環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們根據動物的習性下套捕獵,動物沒察覺到“套”,不會修正改變“道”,就會“上套”。比如“大道”雖然好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說有人設置了路障,不修改路線依舊難以前行。

“非常名”就是“沒有永久不變的名稱”,就是名可以區別於它事物。但在事物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名字是變化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空間是運動的,事物要經過產生到消亡的過程;法則也在運動中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產生了事物就要給它命名;事物消亡了,它的名稱也會逐漸消亡。

“道”可以不可以與今天的現實聯繫起來呢?從一定角度來說,用今天的一個時髦的詞,道大致相當於與方針、政策經常並列說的“路線”,比如國家發展建設的總路線,就是一種既抽象又較為具體的道。“路線”實際上是人為設計規劃出來的“道”,它必須順應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才能讓人有所遵循,才能走得順,展現出“大象”來。可以說為政治國、為人治家,確定一條正確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斷大道好與不好,實踐能檢驗它,走在這條道上的人最有體會。當然,道雖然可以設計,但實際運行的軌跡可能需要修正,這樣才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裝模作樣的口頭文章,不能南轅北轍,不能劃一條道卻不行其道。違背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規劃設計的“道”沒有前途,大吹大擂的只是“假象”,最後必然是“亂象”。

為什麼“名可名,非常名”呢?因為它有“有”與“無”的問題。“有”是存在,事物存在,名稱就存在。“無”是不存在,事物還沒出現,或者沒發現,當然無從命名;同時,事物消失,名稱也隨之消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中的“有” 與“無”正是典型的“非常名”。“無”與“有”“同出而異名”,這就是“非常名”。“有”與“無”是動態的,變化的,自然就“非常名”了。

怎樣理解“非常道”與“非常名”二者之間的關係呢?因為可道之道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可名之名也是發展變化的。正因為如此,既然無常道,所以必然會無常名。唯其如此,道可以取道,可以因循,但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因循的道;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稱呼的名稱。

剑胆香魂
2019-05-30

這裡說的道,是天道,就是現在說的自然規律;這裡說的名,是事物存在的形態。

大道是可以說明白的,並不是平常說的人情道理;其表達形態也是可以說明白的,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世俗形態。事物存在有內涵和表達形式兩個方面,天道是內涵,就是“無”,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天道是世間萬物形成的根本原因,“有”在這裡就是外在形式就是萬事萬物形成的載體。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就可以領悟天道的奇妙,否則就只能看到他的表面罷了。天道和他的存在形態是事物的兩個方面,名字不一樣但是同出一體,相互關聯是有規律的,如果我們能夠感悟,就相當於打開了天道的大門。

老冯62135752
2019-05-30

巜道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哲學鉅著!老子在書中蓋括,分析,講解了三個哲學理念,給世人提供了三種最高級的思維方式!老子,五千言,通篇都是圍繞三種哲學思維方式進行的註解;道,就是一元論,就是萬法歸一,名日無極,乃是陰陽未分之氣。可道,就是二元論,就是對立的統一,可名太極,乃是陰陽互動之氣。非常道,就是多元論,非常名曰多極,乃是豐富多彩變化無常的花花世界。這三種理念簡稱一,二,三。

一元論乃是老子的宇宙覌!

二元論乃是老子的人生覌!

多元論乃是老子的價值覌!

老子很早以前就講過;讀懂多元論的人,你就容易混社會,平平安安度人生。讀懂二元論的人,你就可以做學問,裝哲學家,編筐筐人發大財,抬槓永不輸與人。讀懂一元論的,那你就是神了,還不用裝!。

竹筒夫子的钢笔
2019-11-10

承蒙邀請!

客觀運動規律可以用來遵循運用,但永遠沒有固定的遵循運用模式。

人們認知探索到的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可以進行人為理論解釋,但也沒有唯一不變的固定理論闡述格式。

在沒有發現和認知這些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之前,世界固有的客觀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就已經存在了。人們發現和認知到了這些客觀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之後,就能區分和識別這個豐富多彩的萬物世界了。

因此,人們經常可以無意識的順其自然享受客觀世界的自然天成,美好自由。也經常可以有意識的去主觀探索研究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律和屬性狀態,以瞭解客觀規律屬性狀態的運動適用範圍和具體演繹運作過程等等。

無論是無意識順其自然享受體會到的自然天成,還是有意識研究掌握獲得的客觀運動規律知識,都是來自於世界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的固有自然客觀存在,只是人們認知和感受解釋這些客觀運動和屬性狀態採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渠道不同而已!

這種對世界客觀規律和屬性狀態的認知、運用和探索也叫做科學,不斷進行反覆科學研究和各種深入探索,是認知了解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固有屬性狀態的有效方法渠道!

《道德經》就是《關於世界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研究的學術理論》。《道經》闡述的是“如何認知運用掌握客觀運動規律”,《德經》闡述的是“如何學習培養利用固有屬性特長”!

《道德經》是一門探索研究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固有屬性狀態之間辯證關係以及其背後支配權或所有權如何掌控運用的哲學類學問!

迟程阳
2019-11-10

一解可以的。

我認為,自以為,這樣看比較好:

1、想象一個圓,中間一箇中心點。第一章就是中心。

2、想象把這個圓分成兩半或兩面,一半黑一半白,或一面黑一面白。第二章是黑端的中心或總極,然後剩下79章佈列於黑端。

3、第一章是中心,剩下的80章是解釋和詳述第一章的,這80章在黑端。

4、然後,你會問,還有另一半白色的呢?或還有一面白色的呢?你讀完悟完這80章,這80章反射了另一端或另一面,是無的一半或一面,無,無法去描述,只能描述有,然後反射無。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也。

如果要廢話,我可以說幾萬字。隨手送一篇:

論二

或名論一

或名論道

或名論異。

或名論美惡之源。

名可名非常名。

簡論之:

一者同也,

二者異也,

一者曲則全,

二者執則著。

二,美惡之源也,

異,美惡之源也,

執,美惡之源也。

詳論之:

嬰兒初生之時,並無差別心,並無美惡觀。

後來,他漸漸長大,遇見一個人說他好醜啊,而且不斷的有人說他醜,後來,奧,原來他自己是醜的,自己有了差別心,有了美惡價值和審美觀。本來他沒有善惡觀,本來他對這個世界是平等的,是平和的,對外人外物也是,但是此刻他是醜陋的,心理已經失衡,所以對待外物和世界也會失衡。就像我們窮人仇富一樣,就像我們嫉妒別人找了一個美好的女朋友一樣,就像自己苦悶看到別人很快樂一樣,自己並不好,而別人好,我們必須弄死他們,否則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事就是這麼回事,自古及今都是這樣,事情很簡單,但是誰也有美惡觀,誰也不是完美的,所以就生生不息了。孫臏和龐統不也是嘛,大人並不比小孩高級。

就因為一點點的差異!導致了這個不平衡的世界,誰都不是完美的,所以都會有差異,有美惡,被傷害,覺得不公平,所以惡性循環,不斷的反射,不斷的傷害別人,不斷的種植惡,最後,就有了這個多彩的世界。

其實,我們都一樣。如果不是一點點微小的不一樣,後來發展壯大,哪有美惡?!

從嬰兒時,一點點差異,導致的內外反應,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同時,也反射了大道生成。道生一,一即是同,同便無異,無異便無美惡,無美惡便無顛倒是非恩怨。一生二,有了差異,有了高低,有了大小,有了美惡。二生三,碰到三就開始運行作用了,三生萬物,生生不息,去而不回頭。

慎始如終,則無敗事。不要被拖進去,不要相互反射。平平淡淡的,樸樸素素的,平常心。

續,悟真篇:

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皆是因二而異,因三而生。換言之,天地之間,一切萬物,皆是因執著而生異,而生生不息。

再至大而言之:

道生天地,一生天地之二,兩者玄玄,眾妙之門。

再言之:

道,強名曰道。道,無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者,道也,常道也,大兮廣兮。有,可道可名者也,美惡者也,執著者也。

合論之:

道一,生天地二,二三玄,生萬物矣。大道之內,天地之間,萬物萬事萬情萬性萬質,皆是因二而生,皆是因異而生,皆是因執著而生。一切的一切!皆是如此。

故你我顛倒夢,故你我無常來去,故你我美惡恩怨利害。一切的一切之因。

故,聖人虛無清淨,聖人抱一,聖人守母,聖人無為,聖人不爭,聖人玄同。換言之,聖人不離常道,不離大道一。

故《道德經》第二章: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故: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已解完道,為何生,為何死,為何玄,如何生,如何道。來來去去,已皆全通暢。

2019/1/18新悟:

大道荒兮,其未央哉!

道有沒有?

有!有很多!

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

為什麼?尚賢就是執著一道!

大道荒而未央,違大道也!

《道德經》開篇便說: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存在,荒而未央,

不可執著於一道,此道可道,但非常道。

然後,

“名可名,非常名”,

道,即是這道,又是那道。也可以說,道非這道,也非那道,大道不可言盡。

然後,我們給這道起個名字,它有了名字。然而,此道非道!然而,我是誰?此道是何?此道是誰?

故名可名非常名,連本質的事物都不能確定,名字不是刻舟求劍嗎?!

又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有了這句,彷彿“名可名非常名”是為了這句而襯托。為什麼?“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兩個名詞出現了,好像是在說,有和無只是個假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先於天地。有,萬物之母。想想沒毛病。

也可以這樣:“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之始是沒有名字的,沒有標記和形象的,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有名,就是聚集,就是定義,就是央哉,所以開天闢地生出新事物,所以是萬物之母。這樣斷句也沒毛病。

又說: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或: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或: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德經》具備了大道的特點,如何斷句,如何解釋都可以說的過去,道本來就是如此,並不執著,此常道也。

常無,可以觀見大道的自然流注,人能常清淨,天地悉且歸。常有,即是要追索其道,觀見其來去。常無是客觀大體,常有是主觀細微。

或者說,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種形態,觀無之動能見其有生,觀有之動能見其有去(歸無)。

又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或: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出之前或許同或許不同,出之後肯定不同,然後交錯而生萬物。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一種斷句,有就是無,無就是有,無是有的欲,有是無的欲,此兩者位置不同,名字也可以不同,都可以相互調換使用。如同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男人,沒有有無和主次之分。

h凡夫俗子
2019-11-10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無法用語言去表述形容的,一旦用語言來表述形容,就違背了道的本質。

什麼叫本質?本質就是構成事物的基本特徵的要素。好比祕密,祕密的本質就是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所以祕密是不能說出去的,一旦說出去就違背了祕密構成的本質,祕密就不再成為祕密了。

《尚書.大禹謨》中有一句流傳千古的關於道的名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就是說人心是世界上最不靠譜、最善變的東西;“道心惟微”,指的是說道是世界上最精微、最微妙的東西,可謂妙不可言,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形容。

“道心惟微”,如果不想處於“人心惟危”的狀態,如果想“以心入道”的話,這是一件既微且妙的事情。除非你“惟精惟一”,還要“允執厥中”,否則無法入道。

道與心,可以用禪宗與道家來代表,留意!此處所說的道家,並非現在的道士;此處所說的禪宗,也並非現在的禪師。禪者心也,心者道也。禪與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禪宗也稱作“心宗”,是佛教各修行法門中的最殊勝的明珠。禪宗誕生出自“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緣起。

據佛經記載,昔日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手執一朵鮮花,繞場一週,一言不發。大家面面相覷,不解佛祖意思,唯獨大迦葉與佛祖相視而笑,心意相投。

於是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是禪宗的起源。

禪宗的起源正是建立在“道可道,非常道”的原理之上。

修禪最忌諱的就是用語言文字來修行。禪宗有一句話:說是一物皆不中。講究的是“語言道盡,心行處滅”。

禪宗其中尤以臨濟宗的門庭最為嚴峻,完全不許用語言來表達,開口即錯,動念即乖。說得出來打三十棒,說不出來也打三十棒。被大家稱為“棒喝門庭”。

一言而蔽之,道和語言,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語言是思維夢幻世界裡所使用的溝通工具,它不適用於道的世界,你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形容“道和心”的世界,這正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槛内小红
2019-02-07

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是無法用言語描述的。你如何向別人描述蘋果的味道?你該如何描述在水中游泳的感覺?

還有很多手工技藝的精華也是很難描述和傳授給別人的,老師傅一去世,技藝就失傳了。以前師傅是挑徒弟,找有悟性的人作弟子,不然學到老也無法學會師傅的手藝,師傅手藝就失傳了。

老子所悟之道也是如此,很難言傳。老子只能大而言之,眾人藉此領略。也只有悟了後才能真正明白。

老子怕大家拘泥於文字,故這麼說,不是在文字和概念上去悟道,那樣就走偏了。

丰富多彩谈国学
2019-11-10

無法理解。需要實證。

如果用大腦理解下就懂了。這世界遍地都是聖人。

所以,不要想太多了。越想越不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怎麼解讀老子哲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