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10 個回答
慵懒国王
2018-12-11

首先要說明的是,東晉不偏安,也不是龜縮在長江天險以南。它的地盤遠遠超過北朝,相對於北朝的五胡亂華,東晉整體上還是比較穩定的,一般都是內部世家大族之間權力的轉換。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一、東晉叫板的資本

東晉各方面人才濟濟,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正統。北方的世家衣冠南渡,與南方世家聯合,成立了以司馬家為皇室的朝廷。說起東晉,政治上更像是君主立憲制,司馬皇帝沒有實權,任由世家大族遍佈。朝堂之上,都是世家大族的優秀子弟。

東晉的軍事實力強大,對於北朝胡人部隊,依舊有著頑強的戰鬥力。尤其以後期的北府兵最為出名,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軍隊。在名將謝石、謝玄的帶領下,以八萬之眾重創前秦數十萬之師,贏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東晉實行門閥家族政治,不需要憑藉軍功來累積聲望和政治資本。他們有一套完整的人才選拔系統,其實也就是熬資歷,各種人才是不確缺的。對外戰爭,並不是很熱崇。東晉內,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對於談玄論道、詩歌書畫無所不及。

東晉外,已經開啟了中國大航海時代,對外進行貿易,與朝鮮半島、東南亞都有所交集。雖然說,南宋時中國經濟中心徹底南移,南方超過了北方。但在東晉那個時代,安定的國內環境,加上海上貿易,日子過得比北朝好上太多。可以說,東晉經濟文化全面領先於北朝。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對於北朝一般都是主動收復失地為主。北伐有勝利有失敗,但北朝胡人部隊長期不敢南下。唯一一次統一北方的前秦王朝出動北朝全部軍隊,結果被東晉八萬人打得落花流水,王朝沒過多久就分崩離析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二、東晉與北朝的戰爭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城登基稱帝,標誌著東晉正式成立。與此同時,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相對與北方的戰火連天,南方整體比較安寧,簡直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

東晉朝廷裡主要分兩派,一派是北伐派,一派是主和派。北伐派並不討巧,從皇帝到世家都不大支持。中間經歷過幾次戰爭,在北伐進程上建樹不多,一直到劉宋王朝才成為朝廷的主流。關於北伐,從祖逖開始算起,一共進行輪。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1、第一次北伐:東晉VS後趙

失敗原因:孤掌難鳴,朝廷鉗制

317年,祖逖率領宗族部曲正式北伐,在淮北之地兼併群雄,進軍中原。319年,擊敗石虎五萬大軍。隨後三年裡,祖逖招撫河南地區割據群雄,不斷削弱後趙對這裡的控制與影響。隨後的戰略便是與後趙修好,屯兵對峙,雙方進入一個和平的安定期。祖逖死後,後趙進攻河南,祖約不能抵擋,丟失了大片收復的河南之地,第一次北伐失敗。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2、第二次北伐:東晉VS後趙

失敗原因:選將不當

祖逖的北伐是個人行為,得不到官方的大力支持。而庾亮作為第二輪北伐的主將,依舊遭到了朝眾大臣的反對。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339年,庾亮率領十萬大軍坐鎮石城準備北伐事宜。隨後,後趙與東晉在邾城大戰,由於庾亮沒有出兵救援,邾城失守,守將毛寶及一萬名將士罹難。庾亮上表請罪,北伐告終,第二年鬱鬱而終。

3、第三次北伐:東晉VS後趙

失敗原因:選將不當

這輪北伐是殷浩,目的是進據洛陽,修復園陵。但數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大量的戰備物資。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352年,殷浩率領大軍進攻許昌、洛陽,但一直處於降將內訌,到了253年冬天正式北上。到了山桑,姚襄又叛亂,殷浩敗退至譙郡,軍械糧食損失殆盡。這次北伐歷時兩年,幾乎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也沒有與前秦直接對抗。反倒是殷浩領導才能短缺,不能控制手下的降將,從而因內訌、人心問題而失敗。

也因為這次北伐,謝尚打了敗仗,謝氏家族敗落,不得不請出謝安來東山再起。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4、第四輪北伐:東晉VS前秦、姚襄、前燕

失敗原因:缺糧

桓溫是東晉中期著名的權臣,也是走軍國主義的堅定者。他率軍三次進攻北朝,打擊了氐族(前秦)、羌族(姚襄)、鮮卑族(前燕)的統治者殘暴統治,用實際行動支援北方漢地人民的鬥爭,多次將北方百姓遷移到南方。但三次都因為缺糧而功虧一簣。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347年,率軍攻滅成漢,平定巴蜀,擴大了東晉的版圖。

354年,桓溫率先拿前秦開刀,從襄陽起兵,經過數次血戰,進入關中,隨後戰至灞上,前秦皇帝收軍龜縮於長安城內。由於前秦堅壁清野,桓溫軍中缺糧,隨後帶著關中百姓撤退,敗退而歸。

356年,桓溫盯上了羌族首領姚襄,從江陵出兵,直取許昌、洛陽,並在伊水大敗姚襄,收復洛陽。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369年,桓溫領兵五萬從合肥出發,攻打前燕。一戰生擒慕容忠,與前燕名將慕容垂的八萬大軍在枋頭對峙,此時淮水以北地區落入晉軍手裡,桓溫的軍隊打到了前燕首都鄴城200多裡處。由於晉軍缺糧,再次大敗,折損三萬兵人。

370年,東晉豫州刺史袁謹叛變,桓溫率軍平叛,擊敗前燕、前秦聯軍。第二年,攻破壽春,再敗前燕、前秦聯軍,洗刷了之前北伐的恥辱。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5、第五輪北伐:淝水之戰

378年,前秦先鋒軍17萬兵分三路進攻襄陽,東晉守將朱序死守一年後被俘。379年,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玄率領五萬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敵軍。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383年11月,東晉將領劉牢之率五千北府精兵取得洛澗大捷,此戰斬殺前秦10員大將,全殲敵軍5萬。隨後,在淮河渡口再殲滅1.5萬人,抓獲秦將王顯。

383年12月,東晉將領謝玄、謝琰、桓伊率領7萬晉軍在淝水戰勝苻堅的15萬先鋒軍,並陣斬前秦第二號人物苻融。隨後,擊潰了苻堅70餘萬大軍,苻堅逃回北方。兩年後被殺,前秦王朝解體。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這輪戰鬥,持續五年,以漢民族為主的北府兵擊敗了彙集五胡的全部優質兵力,尤其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獲得了成功,可以說振興了整個漢民族的信心。隨後,東晉趁機北伐,佔據黃河以南地區,使北朝胡人不敢南下數十年。

6、第六輪北伐:東晉VS前秦、後燕

這輪北伐是藉著淝水之戰大勝的情況下進行的,主將是淝水之戰一戰成名的劉牢之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384年,劉牢之率軍北伐,先後攻佔譙郡、甄城,黃河南岸諸地望風而降。隨後救援苻丕,遇上了後燕名將慕容垂,中了埋伏導致全軍覆沒,隨後被召回。隨後,戍守彭城、淮陰一帶,與後燕、前秦戰爭不斷,總體上勝多敗少。

7、第七輪北伐:東晉VS南燕、北魏、後秦

這輪北伐主要是劉宋王朝建立者劉裕,他在國內平定了各大割據勢力,又親自率軍北伐。經過兩次北伐,相繼收復了淮北、山東、河南、漢中、關中等地區,收復了長安、洛陽二京。以卻月陣破北魏,滅亡了南燕、後秦兩個國家。是東晉北伐以來成就最大的。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407年,劉裕率軍從建康出發,直接將戰場推到山東。臨朐一戰,南燕主將段暉及大軍被殲。隨後,圍困南燕廣固兩年,最終攻破廣固,俘虜皇帝慕容超,南燕鮮卑族王公貴族被屠滅三千人,南燕滅亡。

413年,劉裕派軍攻滅西蜀,隨後又擊敗仇池國,收復漢中。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416年,劉裕親率四路大軍意圖攻滅後秦,但遇到北魏阻攔,被迫兩線作戰。7月,擊敗北魏,收復河南。9月,突破潼關防線,攻入長安,後秦滅亡。

真观历史课
2018-12-08

首先說明一點:東晉不偏安!跟後來在江南苟且偷安的南宋相比,東晉簡直是純爺們!


首先,東晉實行的體制是皇帝+士族共同執政的體制。這些士家大族雖然平時窩裡鬥,但在國家危亡時刻,還是能夠攜起手來,共度難關的。所以說,東晉內部基本上屬於穩定的,而北方“五胡十六國”則亂成了一鍋粥。除了前秦苻堅發動了一次較為生猛的南下之外,還沒有其他毀滅性的打擊出現。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再者,東晉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剛才提到,前秦苻堅率領百萬大軍發動“淝水之戰”,擊敗苻堅的晉軍精銳就是謝玄訓練的“北府兵”,雖然只有8萬人,但戰鬥力及其強悍,足以在江淮地區將來犯之敵消滅。直到東晉末年,這支力量仍然存在,消滅東晉的劉裕,正是這支北府兵出來的將領。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還有,東晉的進取心很強,一直並未想過只偏安一隅。桓溫滅掉在西蜀的成漢,還三次發動北伐。一心北伐的祖逖更是以“聞雞起舞”而聞名於世。後來劉裕也曾北伐後秦。也就是說,東晉一朝,北伐之心不死。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庭州行者
2018-12-10

謝邀。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無非是三個原因:當時的北方正處於群雄混戰時代,無暇南顧;東晉由於佔據著長江天險,有利於防禦;東晉本身並不是弱雞一個。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先說第一點。與東晉並存的北方政權,被稱為"五胡十六國"。這個概念是在北魏統一北方之前北方諸多割據政權的統稱。這些政權有些是同時存在,有些之間則為替代關係(即一個滅掉另一個),總而言之,北方非常混亂。這些政權之間相互攻伐,有時雖然也牽扯到東晉(比如後趙的石勒),但總體而言,北方政權的主要戰略利益還是在北方,因此,東晉很少與北方政權發生你死我活的衝突。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然而,在五胡十六國期間,北方有過短暫的統一,那就是前秦的苻堅掃清北方其餘政權,實現了前秦的統一。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和第三個原因,東晉有這長江天險作為屏障,並且國內不乏能人。東晉依靠著長江天險,加上謝玄的出色指揮,大敗前秦苻堅軍隊,解除了東晉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當時,由於造船技術普遍不高,且北方人不習水戰,長江可謂是一道真正的天然防線,只要扼住長江,那麼江南政權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滅。

在人才方面,東晉也並不缺乏。從前期的祖逖,桓溫;再到後來的謝玄,劉裕,都是能征善戰之才,正是這些人,保住了東晉的半壁江山。

前哥说历史
2018-12-09

謝邀,前哥來回答這個問題。

東晉,317年由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420年被劉裕所建的劉宋取代,享國103年。東晉為什麼能偏安一百多年?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南方的東晉政權被四大豪門輪流控制,北方地區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南北雙方勢力均衡,誰也吃不掉誰。下面,我們就從四大豪門把持朝政、北方長期分裂、南侵和北伐均失敗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王、謝、桓、庾四大豪門,長期把持東晉朝政,既相互爭權,又相互制約

316年西晉被匈奴人劉耀滅亡後,首都洛陽陷入敵手,中原的士族和人民紛紛南遷,史稱“衣冠南渡”。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南遷的王氏家族支持下,建立東晉,定都建康(今南京)。東晉初年,琅邪王氏、陳郡謝氏、譙國桓氏、潁川庾氏,是著名的四大家族。由於司馬氏皇族在江南地區根基較淺,要想立足必須同這些豪門大族結成政治聯盟,這就造成了東晉皇權被分割,豪門大族輪流把持朝政,既相互爭權,又相互制約的局面。建國之初,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四大家族中,有像王導、謝安這樣治國平亂的賢相,有像庾亮這樣誘發蘇峻之亂的平庸之輩,但更多的是像王敦、桓溫、桓玄這樣圖謀篡位的權臣。如王敦先後在322年、324年兩次舉兵造反,最後病死軍中。桓溫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陰謀篡位,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因謝安等人藉故拖延,至死也未能篡位成功。桓玄叛亂後稱帝,被劉裕平定,東晉苟延殘喘硬挺了103年,最終政權還是落入劉裕之手。

二,北方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各政權忙於相互爭鬥,無力南下滅晉

北方地區,從劉淵建立漢國(後改為趙),到北魏統一北方的136年(304439)時間裡,先後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建立十六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又稱“五胡亂華”。這十六個政權,可以概括為:一漢(成漢)、二趙(前趙、後趙)、三秦(前秦、後秦、西秦)、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梁、南涼、北涼、西涼)和胡夏。


東晉早期,北方主要是前趙和後趙爭鬥,328年後趙滅前趙。羯族人建立的後趙,是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王朝,以石虎為代表的歷任君主都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石虎死後,諸子爭位,漢人冉閔趁機奪取帝位,面對羯族人任意屠殺漢人的現狀,下達了著名的“殺胡令”,建立冉魏政權。冉魏曾要求東晉北上合擊諸胡,東晉置之不理。東晉中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崛起,376年統一北方,這是北方唯一一個有實力威脅東晉的政權。383年,淝水之戰後,北方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爭鬥不止,不但無力南下,而且紛紛和東晉通好。


三,南侵和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南北雙方勢力均衡,都無法完全消滅對方

北方方面,唯一一次有可能滅亡東晉的機會,就是383年的淝水之戰。但是,當時前秦剛剛滅掉前燕、仇池、前涼、代國,國內民人心不穩,民族矛盾仍很突出,而東晉則人心團結,政治相對清明,此時南侵是選錯了時機。375年,前秦的名相王猛病逝時,曾遺言建議苻堅不要南下攻晉。但是,急於一統天下的苻堅置之不顧,終致大敗。

東晉方面,曾先後組織七次北伐。其中取得一定戰果的有四次,都是權臣都是增強個人實力舉行的,如桓溫第一、第二次北伐(354--359年)以及劉裕兩次北伐(409、416年)。其餘三次,祖逖北伐(317年),由於東晉僅給與名義上的支持,而成收效不大。東晉朝廷主導的殷浩北伐(352年),以及桓溫第三次北伐都以慘敗收場。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厕读大历史
2018-12-08

因為北方沒整明白。還有聞雞起舞兩兄弟。

說起聞雞起舞的哥倆,不得不豎起大拇指。祖逖劉琨是一對好哥們,倆人都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所以每天同榻而眠,一聽到雞鳴就起床鍛鍊身體,練劍打拳。後來天下大亂,朝廷南渡,劉琨坐鎮晉陽,在北方跟異族打得難解難分,;好兄弟在北方大展拳腳,祖逖在南方也沒閒著,組織了軍隊不斷北伐。

這哥倆一南一北,攪得北方不得一刻安寧,客觀上保證了東晉的安全。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東晉為何能夠偏安一百多年?

BaDa娱乐
2018-12-08

因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本身狼煙四起,戰亂不休,無力討伐南方的東晉,而且東晉雖說偏安一隅,但也不是軟柿子說捏就捏,時不時還來北方滅掉一兩個國家。一直到宋武帝劉裕代晉自立,北方各國都沒有滅掉東晉的機會。

歷史上的“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在西晉經歷“八王之亂”後趁虛而入,並在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建立了多達二十幾個政權,除去幾個影響力太小的以及北魏前身代國,統稱為“十六國”。這十六國分別為一成一夏二趙三秦四燕五涼,這裡不再詳述。

十六國時期自公元304年,匈奴劉淵和益州李雄分別稱王起,直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為止,共135年的歷史,北方一直征戰不休,雖然前秦苻堅曾短暫統一過,但是淝水之戰後又快速分裂,根本沒有餘力去滅掉東晉,反而東晉曾多次北伐,比如桓溫三次北伐,滅了成漢,劉裕兩次北伐,滅了南燕後秦等。

所以只有北方徹底統一了之後,才有能力去滅掉南方政權

铁王座的游戏
2018-12-08

東晉皇室沒啥權利不咋的,但是出了幾大名人為保住漢人及東晉做出了貢獻,祖逖北伐收復部分河南筑建防禦工事阻止羯族石家南下,桓溫幾次北伐滅了成漢收復洛陽把胡族往北趕,最危險的時候謝氏一族打贏了至關重要的淝水之戰,再後來劉裕打仗狂人北伐滅燕將漢人地盤推到黃河一線,還有原因就是胡族內部也內亂,胡族建立政權之後他們之間也打來打去的

测测君
2018-12-08

東晉的開國君主晉元帝司馬睿在西晉八王之亂後即前往建康,經營江南,在西晉被滅之後,司馬睿能夠憑藉自己在江南多年經營的基礎順利登基,穩定政權。

西晉滅於內遷的少數民族作亂,西晉雖然經過八王之亂,但是永嘉之亂後大量漢族人口南遷,客觀上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東晉能夠堅持上百年的經濟基礎。

東晉又有門閥士族人才濟濟,如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雖然有以下欺上之嫌,但是都為東晉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风晨月夕阶柳庭花
2018-12-09

北方五胡亂戰一鍋粥,互相攻擊,無力南下。南方東晉皇帝沒實權,幾大家族又相互牽制,為了力量均衡,根本不可能讓你去北伐壯大自己力量。到東晉末期劉裕掌握實權,才實現謝安、祖逖經營百年未有的北伐功績。

是我非我
2018-12-08

北方紛亂,沒有真正的一統和穩定的政治局面,就好不容易淝水之戰那次,也是內部矛盾重重,一敗而國崩,反正北面紛紛亂亂一直打個沒停,東晉這邊偷著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