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的地位如何?

在這幾年的春晚上戲劇類型的表演都不見有粵劇的身影,大都是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等戲劇。想了解一下粵劇在國內的地位以及原因,還有以後發展的趨勢。
1 個回答
上品微者连旭新
2017-05-05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是僅次於崑曲的中國第七大劇種,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向外擴張至東南亞,特別是新加坡,臺灣,香港等地多有傳唱。

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唸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淨、醜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臺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樸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國建立後,粵劇藝術得到健康的發展。劇目創作多姿多采,主張繼承藝術前輩的流派唱腔並加以發展,增強既能慷慨高歌又擅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伴奏音樂提倡中西結合,努力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建立導演制度,淨化舞臺藝術形象,注意整體藝術的創造,發展多種風格的舞臺美術設計。粵劇漸而成為廣東地方戲劇中擁有觀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1956年周恩來給予粵劇“南國紅豆”的美譽,戲劇大師田漢稱讚粵劇具有“熱情如火,纏綿悱惻”的藝術特點。

著名劇目
《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又名《六月飛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源於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源自晉劇著名傳統作品《醉打金枝》(編劇:蘇翁),《秦香蓮》、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祝》。
傳統例戲有《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賀壽》《碧天賀壽》《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觀音得道》《香花山賀壽》。
名伶
自20世紀初(民國初期),粵劇演員人才輩出。首先有五大流派,
粵劇的地位如何?
薛覺先
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和廖俠懷,帶領粵劇走向精緻化的任劍輝和白雪仙。武生王靚次伯、醜生王樑醒波、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武狀元陳錦棠、武探花樑蔭棠、愛國藝人關德興、生紂王羅家權。
女角方面有早期的女薛覺先陳皮梅、生坦己秦小梨、花旦王芳豔芬、藝術旦後餘麗珍、萬能旦後鄧碧雲。近代則有以反串為聞名的戲迷情人任劍輝。
曲藝方面,粵曲演唱家當中,有四大平喉或平喉四傑之稱的就是小明星、徐柳仙、張惠芳、張月兒。鄭幗寶則被稱為“濠江之鶯”。
粵劇代表人物—任白
任白即任劍輝&白雪仙
組成了著名的“仙鳳鳴劇團”,
粵劇的地位如何?
任白
第一屆:《紅樓夢》《唐伯虎點秋香》 第二屆:《牡丹亭驚夢》《穿金寶扇》
第三屆:《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 第四屆:《帝女花》 第五屆:《紫釵記》
第六屆:《九天玄女》 第七屆:《西樓錯夢》 第八屆:《再世紅梅記》 第九屆:《白蛇新傳》
粵劇代表人物——紅線女
談粵劇必談紅線女。海內外的廣府人都知道,哪裡有粵語,哪裡就有紅線女的“紅派”曲腔。
紅線女從藝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紅線女獨有的以聲帶情、
粵劇的地位如何?紅線女
爐火純青的唱腔藝術塑造了一個個光彩奪目的舞臺形象——王昭君、李香君、劉胡蘭、焦桂英、崔鶯娘……在粵劇史上留下了絢麗篇章。
粵劇代表人物——龍劍笙、梅雪詩
龍劍笙,任白首徒。 有粵劇史以來最受歡迎的文武生, 同拍檔梅雪詩傳承和發揚任白戲寶中興粵劇的中流砥柱。
粵劇名人
郭鳳女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的學生,她在70年代末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後的二十年間,主演過各類題材風格的長、短劇數十個,其中既有《十三妹大鬧能仁寺》《攔馬》《王子與蛇仙》等刀馬旦應工的武打戲,也有《寶玉哭晴雯》《紅娘》等花旦應工的文場戲和《山鄉風雲》《家》《白燕迎春》等現代戲,更有《刁蠻公主憨附馬》《打神》等紅派名劇。
羅家寶
對前輩藝人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顧集取各家之長,並結合個人的聲音條件,創造了獨樹一幟好聽好唱的“蝦腔”。
“蝦腔”聲色渾厚甜潤,尤其是中低音區域音質厚實,共鳴犟烈,行腔不事雕飾但極具堂皇華採,高音區域雖然非其所長,但他能根據本身聲線特點,發展出一套跌宕有致 。因其小名“亞蝦”,“蝦哥”“蝦腔”之名由此而來。羅家寶的表演精湛洗煉,儒雅溫文,風流倜儻。並被譽“小生王”。首本名劇《柳毅傳書》歷演不衰。

粵劇內地受限於語言,然其曲牌與音樂,永遠是戲曲界的不朽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