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還有李淵和李世民為啥可以共存這麼久?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10 個回答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不管李淵是主動的、自願的,還是被逼無奈的,從這一天開始,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大權。
五天之後,李淵正式確認李世民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同時大赦天下。同時,李世民集團的權力佈局也在順序展開。七月壬辰日,宣佈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僕射,楊恭仁為雍州牧,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癸亥日,唐高祖李淵發詔,正式傳位給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的顯德殿即皇帝位,李淵被尊為太上皇。
到了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搬出了皇宮,搬到弘義宮,唐太宗李世民正式開始在太極殿聽政。這意味著唐太宗已經牢牢掌握了權力,可以放鬆對太上皇的控制了。
有意思的是,弘義宮是唐高祖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勞,於武德五年興建的,在宮城的西邊。武德八年,唐高祖還曾經臨幸過一次,吩咐在弘義宮裡營造假山水。沒想到幾年之後父子易位,弘義宮也改名太安宮(也作大安宮)。
李淵的一些小兒子也跟著他一同住進太安宮。《舊唐書》中提到,唐太宗每天早晚派尚宮為太上皇送來美食。李淵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歲,身邊人囑咐他說:“見到尚宮,你應該施禮。”
李元名說:“他們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幹嘛向她們行禮?”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對待太上皇,李世民肯定不會像後來宋孝宗對待太上皇宋高宗那麼孝敬。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有些看不慣了,上疏提出一些關於太上皇的建議,從中可以讀出一點意思。
馬周認為,太安宮的形制過於卑小,而且處於城外,讓至尊的太上皇住在那裡,被四方來朝的各國使者看到,影響不好。所以應該為太安宮修造門樓,周圍營築雉堞,顯出宮殿的高大氣派,以彰顯皇帝的孝心。
當時,唐太宗正打算去九成宮避暑。馬周認為,太上皇年紀大了,皇上應該朝夕問候膳食起居才對。而且太上皇留在悶熱的長安,皇上自己跑到清涼之地避暑,也不合適。
總體來說,被奪去皇位的李淵是很明智、很老實的,很少露面,“遊心道素,志存清儉”,沒有太多的想法和企圖,也因此,父子之間才能相安無事,他才能平安度過晚年。
至於李淵過得是否如意,還要看他個人主觀的意願。如果他念念不忘舊日的至尊地位,不忘那些在事變中死掉的子孫,他肯定不如意。如果他能夠坦然接受現實,不再心存幻想,安心養老,修真養性,他的生活應該還不錯。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關於太上皇的比較正式的活動,史書中很少記載。貞觀八年三月,唐太宗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的使者,太上皇和長孫無忌等人也在座。太上皇對長孫無忌稱讚說:“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長孫無忌敬酒給太上皇,太上皇大悅,把酒賜給唐太宗。唐太宗捧著酒又來敬太上皇,流涕道:“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同年,太上皇參加了城西的一次閱兵,隨後在未央宮設宴,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參加。突厥可汗起舞,南越酋長詠詩,太上皇笑贊:“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唐太宗捧杯為太上皇敬酒,回顧近年的成績,說:“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太上皇大喜,群臣高呼萬歲,那一天大家都很高興。
此時,太上皇李淵的人生已經走到了最後一程。轉過年來的五月,李淵死在太安宮的垂拱前殿,終年七十歲(也有作七十一歲),葬於獻陵。

李淵被離職後,他的晚年生活,好悽慘啊!

在玄武門之後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世民被李淵冊立為皇太子。

雖然並沒有正式登基即位,但朝野上下都清楚,李淵已經成為了有名無實的空頭皇帝,而新臺子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國真正的掌舵者。

作為一個曾經的帝國最高主宰者,在那場舉世譁然的政變之後,他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幫助他做出的選擇是,悄然淡出人們的視野。

即位後的三年,李世民忙於改革制度,穩定統治,同時還平定了邊防之亂。

在這樣的三年中,李淵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我們可以默想他在宮中韜光養晦,頤養天年,畢竟那時的他已經是一位老者了。但在這三年之後,他即將浮出水面。

因為太子對於局面的掌控,已經不滿足於居住在東宮了,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正位太極宮。

太子先是兩度貶謫了李淵最倚重的大臣裴寂,後又扶起了不見容於李淵的開國元勳劉文靜。

這兩起政治事件對於李淵的內心來說,有著強烈的精神衝擊,太上皇的稱呼對他來說感覺如芒刺在背。

於是,李淵在貞觀三年四月,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

父子倆的行宮和政治角色終於對掉了。

居住在弘義宮的李淵,不僅需要面對這座宮殿和從前居住的太極宮在居住環境上差別甚大的現狀,且行動自由也是缺乏的。從前當皇帝時,李淵是一個閒不住的皇帝,在政務繁忙之餘,常常馬不停蹄的四處遊玩,盡情享受著皇權賦予他的無上權力和自由。

但隨後在弘義宮(改名為大安宮)居住了六年的李淵,除了出席幾次重大的宮廷宴會之外,幾乎足不出戶。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對於臣子委婉或者尖銳的請求皇帝去探望太上皇一同避暑的覲見,李世民都是一笑處之,並未實際招辦。

直到貞觀八年的七月,高祖李淵患上了老人常見的疾病——中風了,李世民才終於“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但他已經走不動了。十月,李世民開始興建大明宮,但李淵已經無福消受了。《資治通鑑》卷一九四記載“未成而上皇寢疾,不果居”,意思是大明宮剛修好,李淵的病情已經沉重了。

貞觀九年五月,臥病半年的李淵終於在大安宮的垂拱殿駕崩,終年七十歲。

政治與親情鬥爭,政治獲得了勝利。

但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偶然讀到一篇討論孝道的古代文章後,曾極為傷感的對侍臣說:“人情只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

不知道這沉痛的追悔是否可以慰藉這位晚年遭遇劇變陷入了淒涼之境的孤獨抑鬱的老人。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領親信發動政變,殺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初步得手之後,李世民立刻派出手下猛將尉遲敬德趕到唐高祖那裡。《舊唐書》裡是這樣寫的,讀來很有意思: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驚,問曰:‘今日作亂是誰?卿來此何也?’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遣臣來宿衛。’高祖意乃安。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敬德奏請降手敕,令諸軍兵並受秦王處分,於是內外遂定。”

從中可以看出,一身戎裝的尉遲敬德來到唐高祖,從這一刻起,唐高祖李淵實際上已經被控制和軟禁起來,李世民通過李淵發號施令,手段極為高明。

《舊唐書》中說,唐高祖聽到事變的消息,大驚,詢問裴寂等人:“今日之事如何?”蕭瑀、陳叔達建議說:“秦王功蓋天下,率土歸心,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陛下如釋重負,蒼生自然乂安。”

意思就是讓唐高祖交出權力給李世民,如此一來,唐高祖自己可以卸掉負擔,由此解脫,國家也可以太平無事。唐高祖很識時務,說:“善!此亦吾之夙志也。”

然後下令把李世民招來,撫著他說:“近日已來,幾有投杼之惑。”

李世民放聲大哭,“哀號久之”。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不管李淵是主動的、自願的,還是被逼無奈的,從這一天開始,李世民實際上已經掌握了大權。

五天之後,李淵正式確認李世民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同時大赦天下。同時,李世民集團的權力佈局也在順序展開。七月壬辰日,宣佈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僕射,楊恭仁為雍州牧,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宇文士及為中書令,封德彝為尚書右僕射。

八月癸亥日,唐高祖李淵發詔,正式傳位給皇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在東宮的顯德殿即皇帝位,李淵被尊為太上皇。

到了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李淵搬出了皇宮,搬到弘義宮,唐太宗李世民正式開始在太極殿聽政。這意味著唐太宗已經牢牢掌握了權力,可以放鬆對太上皇的控制了。

有意思的是,弘義宮是唐高祖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勞,於武德五年興建的,在宮城的西邊。武德八年,唐高祖還曾經臨幸過一次,吩咐在弘義宮裡營造假山水。沒想到幾年之後父子易位,弘義宮也改名太安宮(也作大安宮)。

李淵的一些小兒子也跟著他一同住進太安宮。《舊唐書》中提到,唐太宗每天早晚派尚宮為太上皇送來美食。李淵的十八子李元名只有十歲,身邊人囑咐他說:“見到尚宮,你應該施禮。”

李元名說:“他們是我二哥家的婢女,我幹嘛向她們行禮?”

對待太上皇,李世民肯定不會像後來宋孝宗對待太上皇宋高宗那麼孝敬。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有些看不慣了,上疏提出一些關於太上皇的建議,從中可以讀出一點意思。

馬周認為,太安宮的形制過於卑小,而且處於城外,讓至尊的太上皇住在那裡,被四方來朝的各國使者看到,影響不好。所以應該為太安宮修造門樓,周圍營築雉堞,顯出宮殿的高大氣派,以彰顯皇帝的孝心。

當時,唐太宗正打算去九成宮避暑。馬周認為,太上皇年紀大了,皇上應該朝夕問候膳食起居才對。而且太上皇留在悶熱的長安,皇上自己跑到清涼之地避暑,也不合適。

總體來說,被奪去皇位的李淵是很明智、很老實的,很少露面,“遊心道素,志存清儉”,沒有太多的想法和企圖,也因此,父子之間才能相安無事,他才能平安度過晚年。

至於李淵過得是否如意,還要看他個人主觀的意願。如果他念念不忘舊日的至尊地位,不忘那些在事變中死掉的子孫,他肯定不如意。如果他能夠坦然接受現實,不再心存幻想,安心養老,修真養性,他的生活應該還不錯。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關於太上皇的比較正式的活動,史書中很少記載。貞觀八年三月,唐太宗在兩儀殿宴請西突厥的使者,太上皇和長孫無忌等人也在座。太上皇對長孫無忌稱讚說:“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長孫無忌敬酒給太上皇,太上皇大悅,把酒賜給唐太宗。唐太宗捧著酒又來敬太上皇,流涕道:“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同年,太上皇參加了城西的一次閱兵,隨後在未央宮設宴,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參加。突厥可汗起舞,南越酋長詠詩,太上皇笑贊:“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唐太宗捧杯為太上皇敬酒,回顧近年的成績,說:“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

太上皇大喜,群臣高呼萬歲,那一天大家都很高興。

此時,太上皇李淵的人生已經走到了最後一程。轉過年來的五月,李淵死在太安宮的垂拱前殿,終年七十歲(也有作七十一歲),葬於獻陵。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殺了兩個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居二線,立自己為太子,並臨朝執政。晚年的李淵實際已經被軟禁了,但待遇還是很優厚的,並且給了許多美女佳麗,而李淵還老當益壯生了幾個小兒子。歷來政治都是殘酷血腥的。李世民雖然奪位不光彩,但其作為明君是不可否定的,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文治武功都有極大的建樹。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屠戮功臣,歷史上作為開國皇帝不殺功臣的只有兩個唐太宗和光武帝。這也展現了他們的胸襟氣度和強大的自信。

李淵在繼承人問題上本就是猶豫的!不然作為皇帝不可能沒有辦法抑制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有些軟弱,魏徵幾次勸他殺了李世民都被他拒絕!其實李元吉和李建成也不是一條心,李元吉只是想利用李建成的力量剪除李世民罷了,最後再幹掉李建成!哈哈,這哥仨都各懷鬼胎,誰也別怨誰!李淵被軟禁後內心應該不會服,但是事已如此,總不能再找其他兒子殺了李世民吧,再說他們也得有那個本事呀!總之,最後李淵意志肯定是消沉的,整天除了玩女人,就是喝酒!時不時也弄點小事給李世民添堵!

我的疑惑是,為什麼李淵不能利用自己在世族和皇族及朝廷中尚存的威望和勢力參與到李世民的兒子奪嫡爭鬥中,也讓李世民嚐嚐骨肉相殘的痛苦,反正皇位最終還是李家的!

我覺得李淵最好能支持李恪(我最喜歡的李世民之子),借李恪之手來收拾長孫一脈,李淵心裡肯定恨死長孫無忌了,哈哈,這樣改多好玩啊!

李淵曾承諾如果李世民幫他打下江山他就是太子。因為李世民手下有人只有他能辦成。李世民接交的都是江湖人,等江山打下了他爹又要傳長子。李世民就不高興了,李淵晚年吃喝不愁,表面上李世民還尊重他,可李淵心裡的坎一直沒過去,畢竟是兩個兒子死了。所以他是鬱悶而死!

李淵在接班人問題上早已立李建成為太子,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已經封李世民為秦王,並且為了防止李世民生變,限時叫李世民離開長安,到洛陽報到!此時,李世民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到洛陽做秦王,一條是放手一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建成和兄弟元吉,然後以尉遲敬德為首,去李淵那逼宮,此時李淵不識相,就有性命之憂,無奈之下,只好先讓李世民監國,然後自己做太上皇,讓位於李世民!其實在李淵心中,既有喪子之痛,又有對李世民的忌憚之心,心中對李世民雖有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所以,李淵晚年是非常不如意的,但又輕易不敢表露出來,因為在其周圍服侍的人,其實也是監視的人!

看了《血腥的盛唐》覺得李淵最後也是無奈。玄武門之變,他在太極宮泛舟,然後政變成功,尉遲敬德才在湖邊通知他。李淵知道李世民各方面都是上選,但長幼的觀念還是深深影響他。李淵也聰明,明白左手砍了右手,即使生氣也決不能把左手毀了,沒了右手再毀了左手,他就什麼也不是了。所以他放下一切,安度晚年。

先不論帝皇,假如自己的兒子把兄弟殺了,做父親的能在晚年過得如意的話就的確是件奇事了。初唐的歷史是被李世民篡改是不爭事實。他的大哥其實與他的功績不相上下,但是心腸一定比他好,同室操戈的事一定不會做。所以李淵的晚年一定會懷念自己的那兩個兒子。但是,如馬未都老師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李淵被離職後,幹啥去了?李淵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可能退位之前李淵權利也不大,按新唐書裡的說法,李淵起兵都是李世民攛掇的。

唐兵西,將至霍邑,會天久雨,糧且盡,高祖謀欲還兵太原。太宗諫曰:“義師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陽,號令天下。今還守一城,是為賊爾。”高祖不納。太宗哭于軍門,高祖驚,召問之,對曰:“還則眾散於前,而敵乘於後,死亡須臾,所以悲爾。”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敗惟汝。”

是時,劉武周據幷州,宋金剛陷滄州,王行本據蒲州,而夏縣人呂崇茂殺縣令以應武周。高祖懼,詔諸將棄河東以守關中。太宗以為不可棄,願得兵三萬可以破賊。高祖於是悉發關中兵益之。十一月,出龍門關,屯於柏壁。
這是新唐書 本紀第二里的兩段,看起來李淵還是有點虛的...不少大主意都是李世民拿的。

攻入長安建唐以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功勞大得李淵都看不下去了。
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戶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又有
武德元年,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八年,進位中書令。
三省有兩省在手了,再加上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天策上將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功高震爹、又有實權、又有自己的班底和兵權。估計李淵的權利本身就不大....退位之後李淵一直在大安宮呆著,連門都不怎麼願出,跟不用說參政了...

在玄武門之後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世民被李淵冊立為皇太子。

雖然並沒有正式登基即位,但朝野上下都清楚,李淵已經成為了有名無實的空頭皇帝,而新臺子李世民才是大唐帝國真正的掌舵者。

作為一個曾經的帝國最高主宰者,在那場舉世譁然的政變之後,他的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幫助他做出的選擇是,悄然淡出人們的視野。

即位後的三年,李世民忙於改革制度,穩定統治,同時還平定了邊防之亂。

在這樣的三年中,李淵在史書上是沒有記載的,我們可以默想他在宮中韜光養晦,頤養天年,畢竟那時的他已經是一位老者了。但在這三年之後,他即將浮出水面。

因為太子對於局面的掌控,已經不滿足於居住在東宮了,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正位太極宮。

太子先是兩度貶謫了李淵最倚重的大臣裴寂,後又扶起了不見容於李淵的開國元勳劉文靜。

這兩起政治事件對於李淵的內心來說,有著強烈的精神衝擊,太上皇的稱呼對他來說感覺如芒刺在背。

於是,李淵在貞觀三年四月,主動提出,願意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

父子倆的行宮和政治角色終於對掉了。

居住在弘義宮的李淵,不僅需要面對這座宮殿和從前居住的太極宮在居住環境上差別甚大的現狀,且行動自由也是缺乏的。從前當皇帝時,李淵是一個閒不住的皇帝,在政務繁忙之餘,常常馬不停蹄的四處遊玩,盡情享受著皇權賦予他的無上權力和自由。

但隨後在弘義宮(改名為大安宮)居住了六年的李淵,除了出席幾次重大的宮廷宴會之外,幾乎足不出戶。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對於臣子委婉或者尖銳的請求皇帝去探望太上皇一同避暑的覲見,李世民都是一笑處之,並未實際招辦。

直到貞觀八年的七月,高祖李淵患上了老人常見的疾病——中風了,李世民才終於“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但他已經走不動了。十月,李世民開始興建大明宮,但李淵已經無福消受了。《資治通鑑》卷一九四記載“未成而上皇寢疾,不果居”,意思是大明宮剛修好,李淵的病情已經沉重了。

貞觀九年五月,臥病半年的李淵終於在大安宮的垂拱殿駕崩,終年七十歲。

政治與親情鬥爭,政治獲得了勝利。

但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偶然讀到一篇討論孝道的古代文章後,曾極為傷感的對侍臣說:“人情只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朕)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

不知道這沉痛的追悔是否可以慰藉這位晚年遭遇劇變陷入了淒涼之境的孤獨抑鬱的老人。


更多有趣有用的商業信息,歡迎關注“盛景商業評論”(ID:sjwl36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