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10 個回答
兵说
2019-02-03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歡迎關注!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是指1916年到1928年這一時期,袁世凱逝世後,他的北洋軍分裂成了馮國璋、吳佩孚、曹錕之直系,段祺瑞之皖系,還有張作霖之奉系,這三大派系佔據了中國最好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實力派割據一方,如滇系、桂系等,三大派系為了爭奪北京中央政府,發生混戰,所以說,這一時期只是因為存在一個政府,名義上統一罷了。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一開始,段祺瑞掌控著北京政府,直皖戰爭後,段祺瑞被直系打垮,地盤也被瓜分殆盡,然而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終於被張作霖擊垮了,控制了北京政府,此時張作霖佔據了大半個中國。在這幾次波及全國的混戰中,地方的各個軍閥只求自保,反正他們名義上只聽北京政府的,實質是卻各自為政,所以也沒必要光明正大的搞分裂,就算是搞獨立也需要經濟和軍隊的支撐,一些小軍閥根本玩不起獨立。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是列強在華還想繼續在華謀取更多的利益,所以他們也不允許中國分裂,當時英國就覺得中國混戰不斷,影響了其在華利益,所以在1919年就聯合其他列強對中國實行了武器禁運,但是這還是避免不了中國的內戰。與此同時,其他的軍閥為了擴充實力,出賣國家利益,也紛紛投靠相應的列強。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這些軍閥平時搜刮民財,出賣國家,自然不得民心,軍隊也毫無信仰可言,所以從1926年開始,國共合作的北伐軍以十萬人的兵力,就消滅了北洋軍閥吳、孫傳芳的40萬大軍,攻克了武漢、南京等地,但是後來國共分裂,北伐停止。“寧漢合流”後,1928年蔣介石從徐州踏上征途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不久就攻克北京,張作霖回東北時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張學良後宣佈東北易幟,老蔣形勢上統一中國。

兰台
2019-01-04

這個問題必須分內因和外因兩個層面才能把問題說清楚,當然,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外因。


內因很簡單,清朝的滅亡和之前的明朝、元朝、宋朝都不一樣,在清朝滅亡之前並沒有經歷一個混亂了幾十年的階段。


儘管清朝在最後幾十年時間裡先後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以及義和團事件,但是清朝在這一系列戰爭中整個體系並沒有真正的崩潰,中央對地方依然保持了絕對的優勢。


許多人都愛說晚清時中央權威渙散,這話不算錯,但是也只對了一半。


經歷了義和團事件後清政府權威確實渙散,但是這不等於清政府權利也渙散了。事實上1900年一直到1911年這11年時間裡,就制度層面而言,是清政府重塑權威的十年。


地方督撫對新軍的控制權被剝奪,改為陸軍部統一管轄。


地方財政權也被清政府收歸了戶部。


在義和團事件中鬧出“東南互保”的長江三督全部調職,張之洞從湖廣總督調入清政府擔任軍機大臣。


這一系列的集權舉措並沒有給人感覺“舊秩序”在崩壞。


事實上清朝雖然在1911年就已經滅亡了,但是清朝所代表的那套“舊秩序”徹底崩潰要到1926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打敗曹錕建立安國軍政府,那時大家才普遍覺得世道太亂了。


說起來,晚清到辛亥革命再到1927年北伐這段時間特別像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後人看起來是藩鎮割據,但是唐朝人自己並不覺得,相反覺得“國家稍安”。


這一點從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歷屆領導人和軍隊親密程度就能看出來,袁世凱、段祺瑞至少從不以軍人自居,到了曹錕和吳佩孚的時代,至少軍政還是分開的,曹錕心目中依然認為總統大過大帥,而等到張作霖成立安國軍政府時,對他而言最重要的職務不再是總統,而是大帥了。


所以,從內因上說,之所以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還能保持形式上的統一,是因為清朝所代表的舊秩序是慢慢崩潰的過程,而不是立刻就崩塌了,等到舊秩序徹底崩塌以後,南方國民黨所建立的新秩序就隨之遞補上了。


當然,內因只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外因才是必要條件。


為什麼1911年看上去還行的清朝會突然崩潰?就是因為歐洲列強在歐洲局勢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不願意在遠東地區維持一個虛弱的大國,所以辛亥革命能成功。


如果當時列強決定支持清政府,不用多做什麼,只需要把1910年談好的1100萬英鎊的貸款提前支付給清政府,讓清政府拿著這筆錢驅使北洋新軍就行了。


同樣,為什麼北洋軍閥混戰,還沒有外國勢力敢於明目張膽的伸手?


就是因為列強在1921年,在華盛頓開了一個會,會議通過了“九國公約”,在規定了列強在華利益的前提下,也保證了民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這才是民國當時能維持名義上統一的真正原因。


在九國公約的約束下,即使是日本也沒辦法明目張膽入侵民國,只能通過扶持張作霖這樣的地方軍閥來達到他們侵吞民國的目的。

雪上长留马行处
2019-11-10

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北洋軍閥成了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他們繼承了清朝遺留下來的一切,包括領土,領海,領空,民族,人口,以及不平等條約,債務和租界。

北洋軍閥統治了中國十六年,國家是一盤散沙,除了北洋軍閥的中央政府外,還有各派系的軍閥分裂割據,有陸榮廷為首的西南系軍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還有依附直系的江蘇軍閥齊燮元,依附皖系的浙江軍閥盧永祥,陝西軍閥陳樹藩等。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這些地方軍閥相對北洋軍閥力量要弱小的多,只能分裂割據,以求自保,所以自始至終表面上遵從中央的領導,而中央政府一時無能力用武力統一,只能暫時聽之任之,但絕不允許自行獨立的,這樣就在形式上還是統一的局面。

袁世凱統治了四年病逝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皖系,直系,奉系,三大系軍閥又各領風騷四年,相繼爆發了直皖戰爭,直奉戰爭,他們之間的爭鬥是為了行使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並不是為了搞獨立王國,你說他們想不想獨立?,就是想獨立也獨立不成,一個是外部條件不允許,一個是內部基礎不具備。

自清朝後期,各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同中國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還有需要幾十年才能還清的戰爭賠款,如果都搞獨立了,那麼條約誰去履行?戰爭賠款又誰去償付?,維持統一的中國,維繫一個合法的中央政府是各帝國主義國家獲取在華即得利益的先絕條件。

除了外部因素外,搞獨立還必須具備軍隊,地盤和經濟三大條件,即使你有了軍隊和地盤,沒有經濟的支撐,也是獨立不了的,要維繫一支強大的軍隊來抵禦外來的干涉,沒有資金做後盾是不行的,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是可以的,但當時中國己經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形態,資本主義經濟是機器化大生產,資源需要全國範圍內調配,產品的銷售也需要統一的市場,搞獨立就是要放棄這些,放棄了這些還談什麼資本主義經濟,沒有了經濟來源,就維持不了軍隊,也就談不上獨立了,事實上張作霖的奉系在關外就有很有利的建國條件,不是說他思想好,有愛國心,想要祖國統一局面,而是因為東北即需要內地的資源,又需要內地的市場,使他不能,不敢,也不想獨立建國。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以上我從外部和內部論述了不能獨立的原因,如果單從軍事,經濟,文化來分折也是不具備獨立建國的。當時皖系,直系,奉系三大軍閥勢均力敵,誰要想獨立,誰就會成為眾人打擊的對象,誰就會最先滅亡。經濟也不允許,起碼要有穩定的賦稅來源,海關的關稅都掌據在外國的銀行家手裡,段祺瑞的崛起完全是依靠日本的支持,結果直皖戰爭一敗塗地,日本的投資打了水漂,所以必須要有穩固的資金來源,文化層面就更不允許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人民己經開始覺醒,國家意識也逐漸增強,各系軍閥就更別想搞所謂的獨立了,如果真搞,除了能招些吃飯,領軍餉的兵,真正能戰鬥的兵是招不到的了。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綜合全部觀點,我認為北洋軍閥再怎麼混戰,即使打的更持久些,中國也一定會保持統一的,三國演義開頭那句,天下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明清,自民國以來是完全失效的,中華民族的統一,是中國發展和強大的根本保證,大家說對不對?敬請各位評論區留言,如果認可別忘了點個贊,謝謝了。

小司马迁论史
2019-03-20

簡單來說北洋時期的中國,相當於唐朝時期的藩鎮割據,也就說各自都不服誰,但是卻又從不表示不歸屬於當時的政府。

從小站練兵開始,誰也沒有想到這支隊伍可以左右未來幾十年的中國大勢。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而小站新軍的締造者袁世凱,從根本上來說,其個人也屬於那種野心家。但是不得不說袁世凱還是愛國的。

當北洋政權掌握大勢之後,其實依舊是面臨著內部組織鬆散的問題,這是清政府倒臺之後遺留下來的問題。

辛亥革命大多是當地督軍起義,使得袁世凱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約束這些督軍的權力。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這就使得當時地方不聽從北京政權,連稅收也是不上交,基本相當於自治。

但是正因為袁世凱的存在,才使得這些督軍不敢真正背離國家,同列強狼狽為奸。

對於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各個軍閥都想著統一中國,而不是說搞什麼獨立、分裂。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不過從這一點來看,還真是要感謝華夏幾千年的大一統思想,也就是說在意識形態上,所有華夏人都歸屬在神州大地上。

有了這種歸屬感,這才使得華夏可以經久不衰,從未真正產生過內部的分而治之。

1916年袁世凱稱帝為何失敗如此之快,其實就是因為北洋政府,對地方督軍的掌控力下降。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所以這些人才會反袁世凱,像段祺瑞他們,都是毅然決然的反對袁世凱。畢竟大總統人人都有機會,但是皇帝可就是他老袁家的了。

如此一來,袁世凱稱帝註定失敗,北洋軍閥在袁世凱倒下之後,也就開始了各自的稱霸。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其實就是袁世凱這杆大旗倒下,出現了一個權力的真空時期,而各個軍閥之間又互相不服氣。

而造成軍閥割據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早已經存在的派系,也就是皖系軍閥、直係軍閥、奉系軍閥。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這些軍閥各自拉起盟友,想要主宰這個時局,想要同袁世凱一般。

不過即便是軍閥混戰最激烈的時期,這些軍閥依舊是沒有出賣國家領土主權,甚至還收復過外蒙。

历史伶俜者
2019-03-01

因為北洋軍閥有氣節,我們打歸打,搶地盤歸搶地盤,但是關起門來還是一家人,要是外國人想來分割國家領土,那我們就不能同意了。

1.段祺瑞痛斥日本人

段祺瑞因為三.一八慘案下臺,日本人一直對他進行拉攏利誘,段祺瑞始終不為所動,還痛斥說:“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段祺瑞是軍閥,但他能保持民族大義,這也是很多軍閥共有的特徵,比方曹錕、吳佩孚等等。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2.張作霖保全東北

張作霖是東北王,他依靠日本人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是他屬於那種無賴型的,跟日本人籤的協議轉臉就不認賬了。他是頂著日本人的壓力,為中國保存住東北這塊地方,也是因為他的不合作態度,日本人才陰謀將其炸死。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3.徐樹錚收復外蒙

徐樹錚受北洋政府命令,組織西北邊防軍收復外蒙。等到部隊開進了烏蘭巴托,之前不可一世的外蒙王公俯首稱臣的,等到外蒙的局勢穩定下來,徐樹錚雷厲風行,否定“六十三條”,把外蒙古偽政權的“內閣總理”巴德瑪多爾濟等“請”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加以軟禁。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至此,蒙古全境重歸祖國。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所以,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是很黑暗,但是在面對外敵時,還是可以高風亮節、保持民族大義的。

玄坤
2019-02-02

1912年清朝滅亡,北洋政府接管大權,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在1912年到1916年期間,中國的實際掌權者是袁世凱,這時北洋政府雖然派系林立,但是在袁世凱面前也沒誰敢公開出來叫板,四年之後袁世凱一心想要復辟,結果在一片罵聲中退出歷史舞臺。袁世凱一死,整個北洋政府雖然人才輩出,但是卻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鎮住所有軍閥的人,群龍無首,稍微有些勢力的人都想來當中國的話事人。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當時表面上看先是段祺瑞重組中央政府,自己擔任總理,恢復國會,之後馮國璋出來主持大局,革命黨也藉機革命得熱火朝天,馮國璋死後,直係軍閥又聯合奉系軍閥和皖系軍閥大打出手,皖系軍閥被打趴下,直系和奉系又幹了起來,當然期間還有各種地方軍閥的大亂鬥,一直到了張作霖被小日本炸死,南京政府成立,軍閥混戰才告一段落,但是事實上是,不論是皖西,直系還是奉系這些軍閥,表面上看是我們在內戰,實際上,稍微有點實力的軍閥背後都是帝國主義在支持他們,其實目的就一點,把我們當成了蛋糕,想分塊大的。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當時吳佩孚,曹錕等人的直系後面是美國英國,張作霖後面是日本人,其實當時他們各佔一塊地,自己玩的實力是有的,但是還真沒有人敢這麼幹,這些軍閥互相打來打去,無非是想爭個老大的位置,混到這一步的人,沒有誰是沒野心的,但是佔一塊地,搞獨立,這就變味了,從打地域炮變成人人得而誅之,這樣背後不論是誰支持,早晚都得玩完,千萬不要低估我們對統一的重視,帝國主義不是傻子,他們要的是資源,支持軍閥等於搞投資,收不回成本賺不到錢的投資就是失敗的,他們沒必要為某一個軍閥擔這樣的風險。另外如果獨立了,那麼之前的各類不平等條約找誰去賠錢,在這樣的背景下,外部勢力更樂意看了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對於軍閥而言,互相之間開戰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爭當中國的話事人,後面打著打著就變成地盤吞併,就算某一個軍閥,想要佔山為王,你不覬覦別人的地盤,難道別人也就不惦記著你的地盤嗎,再說了南方的革命搞得轟轟烈烈的,這群革命黨人可是堅定的反帝,反封的擁護者,就算其他軍閥不來算賬,革命黨也早晚得來算賬,更何況前面我說的爭地盤啥的,只是比較通俗點的說法,他們之間的混戰,最終目的主要還是為了爭取在北洋政府中更多話語權,眾多的軍閥要維護自己派系的話語權,前提前條件就是中國統一,其次才到自身實力上。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所以在北洋軍閥大混戰的時期,中國一直保持統一,原因就是在中國統一的前提之下,各派系軍閥才有爭奪在北洋政府中,更多的實際權力的背景,在暗中支持這些軍閥的帝國主義勢力,也能借這些軍閥之手,打代理人戰爭,來謀求在中國瓜分更大的利益,想要自立為王的軍閥,反而會成為眾矢之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各大軍閥都遵守這樣的遊戲規則互相耗下去。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净月暖阳
2019-01-03

這個問題是有必要認真地回答一下的。

北洋軍閥期間的軍閥混戰,袁世凱在時的頭幾年,還是很消停的。打了一場“二次革命”,是因為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解散國會,改內閣製為總統制引起的。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決定武力討袁,袁世凱遂派兵鎮壓,主要戰場在南京。這個從嚴格意義上講,算不上是軍閥混戰吧?

袁世凱稱帝,蔡鍔從雲南起兵,討袁護國,各地響應,這也不算軍閥混戰吧?

真正軍閥混戰,是從段祺瑞開始的,這隻北洋虎飛揚跋扈,動不動就要動用武力解決問題。先是討逆,出兵打敗張勳,這是他標榜的“三造共和”,還說得過去。之後強力解決護法運動,引發北洋軍與西南軍閥的戰爭,再往後想用武力解決直系勢力引發直皖戰爭。在這些戰爭中,各地方勢力與北洋政府之間,動不動就以“自治”、“獨立”相要脅,國家實際是處於分裂狀態。特別是東三省,第一次直奉大戰,奉系大敗,回去張作霖就宣佈東北自治。所以網上一些人狂吹張作霖,是不瞭解歷史,或故意為之。張作霖是分裂國家的人,是史實。第二次直奉大戰,奉系贏了,他又跑回來,覬覦全國。

從辛亥革命,四川榮縣第一個宣佈脫離滿清,獨自自治起,民國期間各種原因,各種藉口,全國各地宣佈獨立的地區和各派系,不下幾百次。直到西安事變後,外敵入侵,國家才在各方有識之士呼籲下,團結起來,共御外辱。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青年史学家
2019-01-07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之所以可以保持形勢的統一,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於清末以來,中央權威其實並沒有持續的虛弱,相反還有所加強。在軍權上,地方總督一直把持的新軍指揮權被陸軍部收回了;在財權上,也開始被收歸戶部;參加東南互保的幾個總督都被處理了,比如張之洞被調入北京,充實中樞的力量。

其次在於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從慈禧到袁世凱,中央都是一些強人,雖然其間個別歷史時期中央權威不強,但是制度的慣性還在。自袁世凱之後,北洋軍閥彼此之間形成戰略均勢,還沒有一個人能夠取代袁世凱當初的位置,掌握中樞力量的不管是皖系還是直系,實力都相對較強。而孫中山、黃興等共和元勳雖在野但還有相當實力,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搞分裂。

另外和西方列強也有原因,在門戶開放政策之下,為了獲得戰爭賠款,最大限度的獲得侵略利益,西方列強當然要維持一個表面統一的政府。

珞珈山的猫
2019-11-06

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國仇大於內鬥!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的幾千年歷史從來沒有擺脫過這一歷史規律。正是這樣的歷史規律使得中國的文明歷久彌新。然而中國即使再分裂,再動亂,都能夠保持著統一的態勢,尤其是中國在分裂時期,遭遇外國入侵。往往都會選擇同仇敵愾,先御外敵,再來解決國家內部的動亂。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袁世凱死後,中國在北洋政府統治下一度陷入軍閥混戰的動亂時期。而此時的中國卻有著一個十分複雜的周邊環境,中國的周圍被西方列強環視著。

張作霖的鐵骨錚錚

東北是日本和沙俄爭奪的盤中餐,然而一代梟雄張作霖,縱使在直奉戰爭中失敗了,也沒有跟日本人或者沙俄人妥協,以換取日本和沙俄人的支持來攻打直係軍閥。尤其是日本,張作霖的態度十分堅決,堅持不與日本人做任何交換和出賣國家主權的事情。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徐樹錚收復外蒙古

外蒙古在清朝滅亡之後,一度在沙俄的扶植下想要獨立,然而隨著1917年的一聲炮響,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趁此時機北洋政府在段祺瑞的統治下決定藉機收復外蒙古,不讓中國的領土丟失。不得令外蒙這片土地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於是前清秀才徐樹錚以一個文人將軍的身份,於1919年,率領軍隊進入外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外蒙古在徐樹錚的恩,威並施的作用下,宣佈廢除與沙俄簽訂的一切條約,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請求迴歸。至此外蒙古全境回到中國的懷抱。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從以上兩個事件中,我們便可以看出,即使當時的中國已經陷入軍閥混戰的動亂時局,但是面對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狼子野心。中國各地的軍閥均選擇了抵抗外辱,儘可能保全中國領土不受列強侵犯。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回到了開頭,我們講了那句話裡,因為這些軍閥雖說能力參差不齊,文化水平有高有低,甚至有文盲。但是在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尤其是從小就聽著西方列強欺辱中國的種種劣跡和種種不平等條約。他們內心都有一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們都堅定著自己生是中國人,手下領著一幫同胞兄弟。手中又握著槍桿子,自然不會做出出賣祖國利益的事情!因此,在中華民國早期,即使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反而能夠在動亂中保持著一種形勢上的統一。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正是由於100多年前這些軍閥的民族自尊心,以及他們內心堅守著自己身為中國人的底線。才有了我們今天幅員遼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有著白雪皚皚的東北;有的蒼山洱海的雲南;有著風景秀麗的海南;有著瓜果飄香的新疆;有著令人神往的西藏。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HuiNanHistory
2019-11-28

北洋時期的中國,並沒有保持實質上的統一;只是因為存在一個北京中央政府,所以保持了名義上的統一。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還有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此外還有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地方軍閥,例如山西的閻錫山等等。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對於勢力較強的大軍閥,混戰本質上是為爭奪北京中央政府。例如,1917年7月張勳復辟,段祺瑞當即率兵進京討逆,驅逐張勳後掌握大權。在1920年7月的直皖戰爭中,奉系助直系取勝,致使段祺瑞通電下野,直、奉控制住北京政府。隨後直、奉爭鬥掀起,1922年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敗走,直系獨自控制北京。

以直系為代表的北洋軍閥,基本都是“武力統一”派,倚杖強大的軍隊,掌控北京,提倡中央集權,提倡統一。所謂名義上的統一,都源於這些大軍閥對於權力的追逐。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但是,這種名義上的統一不影響實質上的各自為政。對於實力較弱的地方性軍閥,主要提倡聯省自治,這種潮流以譚延闓、趙恆惕等南方軍閥為代表,他們與北方形成政治上的對峙,主張制定省憲法,希圖自保。

在這種背景下,地方性的財政-軍事政權應運而生。各省軍閥積極建立集權化的地方官僚體系,促使財政和金融體系的統一,建立鐵路等基礎設施,並盡一切可能吞併周圍的軍閥,分別形成東張作霖領導的奉系(敗走後主張地方自治),以及廣東的國民黨政權。

為什麼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可以保持統一?

由此可見,統一其實是一個具體的問題,需要具體的分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