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5 個回答
March新媒体
2017-11-01

  • 連中三元是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的衍生品,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無限才華,學富五車,知識水平超群。古時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 科舉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 秀才是初級考試,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自此才可以稱為元。再就是會試,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最高層次的考試是殿試。殿試又稱御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殿試在皇帝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是貢士,考中以後一甲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 考生在這三次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為同一人獲得,才能稱為“連中三元”。因此,在科舉考試歷程中,能夠摘下“三元”桂冠的,僅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qíng)、陳繼昌、戴衢(qú)亨和王玉壁。他們不愧是歷史之俊彥,人傑中的人傑,奇才中的奇才。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 江西南昌有一座橋,因其名稱包含“狀元”二字,每逢重要考試,總有不少學子踏橋祈求好運。其實,這座狀元橋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7年),起先為石拱小橋,稱為“廣濟橋”,至清代,因為從省內大餘縣走出的一位名臣而改稱“狀元橋”。

孟子杂谈
2017-11-01

謝謝頭條的邀請:

中國歷史上連中三次狀元的大有人在,目前能查到記錄的有18位狀元。

名單如下:

唐代共3名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一位:崔元翰

崔元翰,名鵬,字以行,唐博陵安平(今河北博野)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卒於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崔元翰是歷史上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是《白雲起封中賦》等。

崔元翰之父名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因母喪而隱居教書治學,多有著述。崔元翰通經史、工詩文,年近五十始舉進士。府試、省試皆第一,中狀元后,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主考官於邵贊曰:"不十五年,當掌詔令。"

貞元三年(787)召入朝為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七年知制誥。於朝中言辭溫厚,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範。然而他生性剛烈,不為世所容。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不久病故。

崔元翰是學者型的官僚。性喜孤獨,極少結交,一心於翰墨,好學不倦。他師法班固、蔡邕。尤善對策、奏記及碑誌。主張文以載道。今《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錄其一首《雨中對後簷叢竹》:"含風搖硯冰,帶雨拂牆衣。乍似秋江上,漁家半掩扉。"

其弟崔敖、崔備亦與他同取進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傳為佳話。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二位:武翊黃

武翊黃,唐朝人,字坤輿,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唐書宰相世系表》、《金石錄》。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三人,考官:禮部侍郎崔邠。試題為《山出雲詩》等。  

武翊黃為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學驚人。曾三試獨佔鰲頭。人稱"武三頭"。入仕後於大和年間官至大理卿。  晚年為美色所惑,為美妾而虐待發妻盧氏,犯眾怒。雖然宰相李紳為其辯解,然仕途政敵甚多,不容於朝,流落他鄉至終。  

武翊黃善書法,尤工楷書。長慶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張諴碑即其所書。  

《全唐詩》有其存詩一首。

瑕瑜不相掩
抱璞應難辨,妍媸每自融。
貞姿偏特達,微玷遇磨礱。
涇渭流終異,瑕瑜自不同。
半曾光透石,未掩氣如虹。
縝密誠為智,包藏豈謂忠。
停看分美惡,今得值良工。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三位:張又新

張又新,字孔昭,深州陸澤人,張薦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

初應“宏辭”第一,又為京兆解頭,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狀元及第,時號為張三頭。

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謂之“連中三元”,歷左右補闕、廣陵從事。諂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關十六子”之目。

逢吉領山南節度,表為司馬。逢吉敗,坐貶江州刺史。後附李訓,遷刑部郎中。訓死,復貶申州刺史。終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後娶楊虔州女,有德無才,殊怏怏。後過淮南李紳,筵上得一歌姬,與之偕老。

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並善寫詩文等,《唐才子傳》有載其事蹟。

宋代六名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四位:孫何

孫何,北宋大臣,荊門人,是荊門知軍孫鏞的長子。與其弟孫僅、孫侑合稱“荊門三鳳”。

孫何十歲識音韻,十五歲撰寫文章能引經據典,尤以文學、經史馳名,與當時著名學者丁謂齊名,歷史上合稱“孫丁”。相傳孫何、丁謂同時參加科舉考試,孫何中頭名狀元,而丁謂榜列第四。丁謂頗有點不服氣。宋太宗幽默地說:“甲乙丙丁嘛,既然姓丁,中第四名也不冤枉,有什麼好怨的!”

孫何很有真知灼見,他的一些治國安邦建議很受皇帝賞識。

鹹平元年(998年),孫何向宋真宗獻“任人唯賢”的《五議》,即皇帝應選派有膽略的文職大臣執掌兵權;世家子弟應送入太學接受教育,貧窮家庭的優秀書生應由州、縣推薦任用;禁止花錢買官祿;恢復考試錄用制度;推行鄉飲的賓儀制度,尊重讀書人;按才能任命官員,不應憑恩典照顧提拔升級。真宗對此深表贊同。

鹹平二年(999年),孫何再次上奏,改革人事制度,裁汰冗餘官員;調整國家職能部門,把三司所轄的部門和機構歸還給戶部,逐步恢復六部,各司其職。這些建議被真宗採納。同年冬,孫何隨同真宗巡視大名府(汴京的門戶,今河南、河北的交通要塞)。

途中,真宗向孫何諮詢邊防局勢和對策。孫何列舉當時軍隊、政府腐敗,將帥無能,守關統帥貪生怕死,邊將守城輕敵等一系列弊病。真宗十分嘉許,並根據孫何建議,將守關邊將傅潛以抗敵畏縮不前和貽誤軍機的罪名給予懲處,流放房州。

景德元年(1004年),孫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禮院士,執堂三班院。又嘉升為知制誥,賜金腰帶,紫蟒袍。孫何因操勞過度,身染疾病,英年早逝,年僅四十四歲。

柳永曾寫拜謁詩《觀海潮》,拜見孫何。“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五位:王曾

(北宋仁宗時期名相)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仁宗時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鹹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鄆州去世,年六十一。獲贈侍中,諡號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第六位: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學家、宰相,工部尚書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陸,唐昭宗時,高祖宋紳舉家遷於開封府雍丘縣雙塔集村(今河南商丘民權縣雙塔鄉),遂為雙塔鄉人。
天聖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鄭國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贈太尉兼侍中,諡號“元獻”(一作元憲),英宗親題其碑首為“忠規德範之碑”。

宋庠與弟宋祁並有文名,時稱“二宋”。詩多穠麗之作,著有《宋元憲集》、《國語補音》等。

第七位:楊寊

楊寊少年時,很有才學,鄉試即為第一。慶曆二年(1042),楊寊進京赴考,國子監、禮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試,仁宗臨軒啟封,見名喜動於色,對輔臣言:“楊寊也”。遂擢為第一,朝內公卿相賀,以為得人。

楊寊中狀元后,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可謂才華未展,英年早逝,時人甚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撫卹楊寊家屬。
壬午科狀元殿試第一本為王安石,因考官見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語,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職,故將列第四名楊寊的考卷作第一進呈。楊寊的好友在其中狀元前曾夢見楊寊作“龍首山人”,楊寊自己解夢道:“龍首,我四冠多士;山人,無祿位之稱。我其終是乎?”後果中其自解之言。楊寊是中國科舉史上少有的幾個三元狀元(解元、會元、狀元)之一。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八位:馮京

(北宋大臣)

馮京(1021年—1094年),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時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至祖父時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歷官翰林學士、揚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師致仕。

紹聖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贈司徒,諡號“文簡”。馮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趣事

錯把馮京當馬涼

馮京能“三元及第”,的確十分不易。參加科舉考試,不僅要應付試卷,還要對付朝廷官員的腐敗弊端,這就需要付出許多額外的智慧,是今天高考所不能比擬的。殿試是在朝廷裡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誰若中了狀元則前途無量了。馮京參加的那次殿試,要命的是對手中有大臣張堯佐的外甥石布桐。而張堯佐是皇上最寵愛的張貴妃的親伯父,他志在必得,一定要將狀元帽戴上外甥腦袋,早在考前便做了許多手腳:他以重金收買了監考,閱卷官員,要他們務必將石布桐取在第一名。

槍打出頭鳥

為阻止別的考生冒頭奪魁,張堯佐要“槍打出頭鳥”了,他請法師預測狀元到底出在誰家?法師說會出在馮家。張立即找到試院登陸官,吩咐如果有姓馮的報名,一律不準列入準考名冊和應試名單。企圖將競爭對手扼殺在報名環節。馮京得訊,苦思冥想,決定改姓名報考,他把“馮”字的兩點移到“京”字旁,“馮京”便變成“馬涼”了。殿試結果一公佈,“馬涼”高中第一名,成了狀元。宮廷裡,“馬涼”中了狀元,百姓中,眾人卻知道中狀元的是“馮京”。

千人朝拜

於是民間便有了“天下中馮京,天上中馬涼”,“張氏權威無用,不中馮京中馬涼”之類黑色幽默了。“錯把馮京當馬涼”也成了一句有名的諺語。馮京三元及第、名聞天下了。但對生養自己的家鄉龍江、宜州卻始終一往情深。一次宮廷宴會,宋仁宗問起馮京家鄉情況。馮京自豪作答:“我的家鄉頭戴平天冠(天門拜相山),腳踏萬年河(龍江)左手攀龍角(龍角山),右手搬駱駝(駱駝山),前院九龍來戲水(九龍山),後院龍尾通天河(天河縣即今羅城縣),日間千人朝拜(千人到宜山廟上香),夜裡萬盞明燈(從破漏茅屋頂看見萬顆星星)。” 皇帝聽得興致勃勃。大笑曰:“好家鄉!宜山真是地靈人傑的好地方啊!”

馮京山

現在藤縣縣城有“馮京山”,系其父馮式之墓,旁有三元亭,馮氏後裔為紀念馮京於1947年而建。“三元亭”匾額是原國民黨廣西省主席黃旭初題,馮璜題寫亭記。李宗仁寫有“梓鄉亦有三元,世澤榕門同景仰;雲樹猶留抔土,家聲華彩有光輝”;白崇禧寫有“雲路扶搖,玉筍班行列第一,天衢聲價,彤墀爵秩歷朝三。”的對聯。而廣西宜州亦建有馮京公園,以寄託宜州人對馮京的紀念。

有《宋史·列傳第七十六·馮京》記載。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九位:王巖叟

王巖叟(1043-1093),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山東省臨清市)。宋朝狀元,書法家,論著家,朝廷重臣。

曾任監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開封府知府、左司諫、起居舍人、中書舍人、樞密院直學士籤書院事等職。

王巖叟的一生才學和功業受到了當時同僚及史學界的高度評價。大史學家司馬光以王巖叟進諫無隱而稱之曰,“吾寒心慄齒,憂在不測(我時刻擔心,怕你有什麼不測),公卻處之自如,至於再三,或累十數章,必行其言而後已(數次上書,非要讓皇上聽了你的話不甘休)。”
王巖叟一生為文甚多,其文“語省理該(言簡意賅),深得制誥體(宮廷行文文體)”。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著有《易詩春秋傳》《韓魏公別錄》。傳世墨跡有《秋暑帖》、《與知府安撫左丞資政札》、《尺牘》等

遼代一名

第十位:王棠

(遼朝“三元”狀元)

王棠王棠,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號、生年不詳。卒於遼道宗大安末年(1094)。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

博雅好古,善屬文。鄉貢,禮部、廷試皆第一,是遼朝的“三元”狀元。中狀元后,累遷上京(今內蒙古巴林旗一帶)鹽鐵使,曾被誣受賄入獄,後查無實據,被釋放,遷為東京(今遼寧遼陽)戶部使。

大康二年(1076),遼東饑民多有餓死者,王棠力請朝廷賑恤,被採納。大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

王棠為政練達,臨事勤勉不怠,在任期間,法度修明,頗有政績。

金朝一名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十一位:孟宋獻

生卒年不詳。曾連中三元。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

元代一名

第十二位:王崇哲

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

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勳。

明代兩名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十三位:黃觀

黃觀(1364~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池州府貴池縣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風景區清溪街道上清溪聯盟村,今為聯盟社區)人。

中國歷史上兩個“六首狀元”(即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之一(另一個人是清朝的錢棨,但據《吳縣誌》(卷七十一)記載,錢棨曾多次參加童試,但都落榜。

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員,接著參加鄉試,卻又是連連失利:六進考場,六次落榜。

至乾隆四十四年47歲(1779年)才中鄉試第一名解元。而黃觀一口氣考完,27歲即中狀元。)因行貸至池州家貧不能歸其父黃古遂贅居許家,故從許姓。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黃觀請奏於廷,經帝恩准遂復原姓。

《明史·列傳第三十一》《立齋閒錄》《名山藏卷》都有記載黃觀的情況。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十四位:商輅

商輅(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明代首輔。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人。

商輅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第一個是黃觀,被朱棣除名。所以又說商輅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仕英宗、代宗、憲宗三朝,歷官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卒諡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等。

清代兩名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十五位:錢棨

(清朝六元狀元)

錢棨(qǐ)(1734~1799),原名起,後因避唐代詩人錢起同名,遂改為現名“棨”,字振威,號湘舲(或作“湘靈”),江蘇省蘇州府長洲縣人。

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六元狀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之一(另一個人是明朝的黃觀)。

,乾隆非常欣賞他的文卷,在他的試卷上寫了“第一甲第一名”六個鮮豔的硃色大字。這樣他就成了連中三元的狀元。乾隆帝親自作《御製三元詩》慶賀錢三元的出現。其詩云:
龍虎傳臚唱,太利曉日暾。
國朝經百載,春梢得三元。
文運風雲壯,清時禮樂蕃。
載諮中四義,敷奏近千言。
詎止求端楷,所期進讜論。

王曾如何繼,違弼我心存。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第十六位:陳繼昌

陳繼昌桂林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

生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於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

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後,被派放外任。歷任陝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

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後,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

道光二十三年,進京受道光帝嘉勉。

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蘇巡撫。

一年後,因病辭官,迴歸故里。臥病三年,病故於家中

第十七位:王名世

王名世(1567—1646),三元及第,字史可,號翼宇,王德之孫,永嘉場二都英橋裡(今龍灣區永昌堡)人。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武舉解元,萬曆二十六年武舉會試奪魁,連中狀元。官居錦衣衛千戶,封明威將軍。不但武藝超群,而且精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 “三絕”。溫州城內曾建有“三元坊”以為紀念。

第十八位:王玉壁

王玉壁(1617一1706),字楚珩,明末清初浙江富陽人,其父武科出身,曾任杭州中營都司。王玉璧在少年時代,喜聽祖母講述忠臣義士故事。常與同村兒童壘石聚土,作戰陣攻守之戲。

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初從“南兵拳”入手,後又學刀、鐗諸藝。

王玉壁 明末清初浙江富陽人,其父武科出身,曾任杭州中營都司。王玉璧在少年時代,喜聽祖母講述忠臣義士故事。常與同村兒童壘石聚土,作戰陣攻守之戲。

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初從“南兵拳”入手,後又學刀、鐗諸藝。他身材魁梧,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

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後又投拜總兵馬龍、應天副將劉穆為師,勤學苦練,技藝日精。明亡後,王玉璧息影田園,閉戶讀書。因連續三科未參加會試,按例被革去舉人。後經外祖父勸說,才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他在演武場試馬、箭、刀石,三馬九箭,皆中紅心;一百二十斤刀揮舞自如;掇頭號石,高舉過頂。十八般武藝,件件皆精。內場試策論,為文立論得體,胸懷寬大;且書學趙鬆雪,娟秀飄逸。因而深獲諸考官讚賞,中解元。次年,進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殿試各科保持優等,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入選一等侍衛。歷代武科中“連中三元”者僅此一人;又因他於明崇禎間中過解元,故時人稱之為“四頭並進”。

順治十年(1653),王玉璧出任福建都督僉事,親自教練士卒,加強武備。其時,適值鄭成功舉兵反清,攻陷漳州、泉州諸地。王玉璧奉命率部抵禦,屢立戰功,並腰斬鄭龍於陣前,鄭兵大潰。報聞,王玉璧因功擢升陝西延綏定邊都督同知。任內整飭營規,革除陋習;新練一軍,教以野戰之法。同時,利用練軍閒暇,令士兵屯田,以充實軍糧儲備。後調任鎮守天津總兵官,所屬各地城池堅固,軍容整肅。平時律己甚嚴,以身作則,雙鐗終日不離身,以示常備不懈,治軍頗有成效。

王玉璧於60歲時,上疏乞休,退居故里,自號戟廬居士,日以吟詠、練武自娛。其詩詞格律嚴謹,清新可誦。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

知无知
2017-11-02

中國歷史上的狀元,連中三元的只有17個

科舉的原意是分科舉士。但從唐朝起,就偏進士科,以後更只有一個進士科。進士科的第一名叫狀元,這個名稱也是唐朝就有的。當時到禮部參加考試的人都要投一張“狀”,狀元的名稱就由此而來。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此外,遼金兩代也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曆代狀元共計552人。

中國歷史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孫伏迦,最後一個狀元是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在政治上影響很大的狀元有太多太多,以宋代的文天祥為例:文天祥21歲考中狀元,後官至丞相,最後被元朝俘虜。但在獄中仍堅持不屈,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千古名句,一直為後人所敬仰。

考狀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每年應試的考生有幾十萬之多。如宋朝每年有四十萬考生應試,四十萬人中出一個狀元,這個狀元可謂是很難得。狀元中還有連中三元的那就更難了。所謂“連中三元”是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第一名。據統計,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中,只出了17名“連中三元”的狀元。

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陳繼昌、戴衢亨、王玉璧。他們不愧是歷代之俊彥,奇才中的奇才。

其中,王名世、王玉璧是兩位“武三元”。王名世是浙江永嘉人,在明萬曆年間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直,不媚權貴。王玉璧也是浙江人,在清朝順治年間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王玉璧雖是武士出身,但經常手不釋卷,著文文采斐然,是個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南朝四百八十寺
2017-11-01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3]、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

清朝的錢棨、陳繼昌。

是不是感覺一個都沒聽過?

qzuser216986332
2017-11-01

第一位:崔元翰

崔元翰,名鵬,字以行,唐博陵安平(今河北博野)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卒於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崔元翰是歷史上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是《白雲起封中賦》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